鲁股观察 | 净利暴跌的华熙生物给内部涉嫌贪腐人员划红线

查股网  2025-03-05 12:44  华熙生物(688363)个股分析

文 | 周涛

2025年3月3日,华熙生物(688363.SH)董事长赵燕在总裁办公会上释放出强烈信号:“所有贪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必须在3月31日前交代问题、提交辞呈,否则移交司法部门。”这番措辞严厉的声明,为这家曾经的“医美龙头”过去一年的动荡写下注脚。

而此时距离华熙生物发布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1.6%、净利润暴跌72%的业绩快报仅一周,华熙生物能否重新走上发展快车道仍未可知。

业绩失速战略调整阵痛持续

2月28日,华熙生物交出了一份令市场错愕的成绩单。根据业绩快报,华熙生物在2024年遭遇营收、净利润双位数下滑:全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0%;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暴跌72.27%。此前华熙生物2024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29.62%,这也意味着第四季度公司仍未能阻止业绩继续下滑。

作为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的霸主,华熙生物自2019年登陆科创板以来,凭借功能性护肤品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2021年,华熙生物营收突破40亿元大关,净利润达7.8亿元,股价更是在当年7月触及319.88元的历史高位。然而,这种高增长态势在2023年戛然而止,当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9%。

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护肤品业务受市场竞争加剧、渠道红利消退及公司主动战略调整三重冲击,收入占比从高位回落。尽管华熙生物声称该业务“2025年有望触底”,但市场对其复苏力度存疑。以核心品牌润百颜为例,其2022年营收曾达13.85亿元,占护肤品板块的72.45%,但2024年增速大幅放缓,仅通过推出胶原紧塑霜等新品勉强维持市场份额。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原料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保持增长。原料板块受益于欧洲、日本等地本土化运营深化,销量持续增长;医疗终端业务则凭借润致两款新品注射针剂的推出,保持超过30%的增速。不过,这两大业务合计收入占比不足40%,难以对冲护肤品业务下滑缺口。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于业绩“跳水”,华熙生物将其归咎于“转型期的短期阵痛”。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华熙生物为管理变革支付了超7000万元成本,包括组织架构调整、薪酬体系改革及咨询费用。此外,供应链改造和天津、海口等地产能布局投入超1亿元,战略性创新业务研发费用也突破1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产减值计提对利润的侵蚀。华熙生物对存货、应收账款及商誉计提减值损失约1.9亿元。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增速放缓至1.90%,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同比下降2.00%,资产负债表压力隐现。

对此,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中反复强调“短期阵痛论”,认为当前投入是为夯实研发、生产、组织等基础能力,而保持前瞻性研发投入,聚焦前沿科技领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中长期竞争力提供研发资源保障。

业绩滑坡的背后,一场人事地震从2024年持续到2025年。2025年1月,被视为“技术灵魂人物”的副总经理郭学平正式退休。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郭学平带领团队攻克微生物发酵法量产透明质酸技术,奠定华熙生物的全球原料霸主地位。尽管公司声称“研发梯队已实现年轻化”,但其离职仍引发市场对技术传承的担忧。

更剧烈的震荡发生在2024年。2024年4月2日,华熙生物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原核心技术人员马守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职务,其于2021年9月至2024年3月期间,任华熙生物上海研发中心功能性护肤品开发总监,主要负责基础配方技术和功能性产品配方研发;此外,核心技术人员王勇志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职务,其于2021年2月加入华熙生物,离职前任公司食品研发上海分中心总经理;同期,副总经理刘爱华、原核心技术人员栾贻宏调离研发岗位。

更引发舆论哗然的是,夸迪品牌创始团队成员枝繁繁在离职后公开起诉公司,双方围绕“品牌主理人”身份爆发激烈争端,这场波及研发、品牌、财务多条线的“人事地震”持续冲击着投资者信心。

铁腕改革之下曙光能否再现

华熙生物的改革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反腐风暴,董事长赵燕设定了“3月31日前主动交代”的大限,并提议将“个人健康消费品事业部”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部”。

在3月3日总裁办公会上,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称,“2024年公司步入变革调整期,第一阶段公司重点进行了流程的调整,可能很多人以为流程调整告一段落了,变革也就接近尾声了。”

同时,赵燕透露,“流程调整只是把公司失控的动作纠正过来,暴露很多原来没有暴露的问题,真正的变革是人的变革,现在刚刚开始!”

赵燕表示,“华熙生物的发展现在慢下来不是坏事,太快了文化来不及沉淀,人才来不及严选和培育,我们的组织就会泥沙俱下,混进来很多跟我们相信的事业格格不入的人。这些人遇到点困难就抱怨组织,抱怨条件不够,抱怨市场风口现在不对。”

赵燕还表达了对改革的决心:“我是个创业者,是从零一路拼过来的,千万不要以为手里握着点权力,能制造点混乱,还能让业绩波动一下,我会当回事。”

图片来源:华熙生物微信公众号图片来源:华熙生物微信公众号

面对传统增长极的衰退,华熙生物将赌注押在合成生物学和再生医学上。业绩快报显示,华熙生物持续加大在创新业务领域的投入,积极布局未来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业务,如再生医学、功能性食品等。战略性创新业务投入超过1亿元,将有望为公司未来发展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2023年,华熙生物申请成立了海南省再生医学技术与材料转化重点实验室,更是剑指干细胞培养基等前沿领域。

华熙生物因战略调整导致的短期业绩变动似乎并不影响多家券商对其发展前景的看好。光大证券认为,华熙生物目前已经在原料生产方面完成了破局的任务,而公司多年来在下游功能性护肤和医美领域积淀的丰富经验,叠加头部阵营的瑞吉明生物和润辉生物的助力,华熙生物有望在未来2年,完成从原料到护肤,再到医美产品三类证申报的三步走。而PDRN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基于此,维持“买入”评级。

据了解,PDRN有再生医学领域的“液体黄金”之称,其最主要的来源为鲑鱼精子,受限于鲑鱼的繁殖季节、海洋资源的捕捞权限等因素,PDRN产品价格昂贵且供应稳定性较差。由于PDRN可通过A2A受体激动剂途径和补救途径直接参与到细胞的内循环中,具有突出的对抗炎症、再生修复功效,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医美领域。

另外,民生证券指出,华熙生物管理变革和研发投入虽带来短期业绩压力,但长期将带来更大发展空间,期待后续调整结束后的拐点。申万宏源则认为,公司坚定贯彻变革,提升管理效能,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管理变革和战略升级虽有短期压力,但长期来看将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站在2025年一季度的时间节点,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业务能否如管理层预期的“触底反弹”?原料业务的国际市场份额会否被凯莱英等对手侵蚀?赵燕力推的组织变革是否真能重塑团队战斗力?这些都需要华熙生物用可持续的盈利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