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科药业控制权争夺战落幕:10亿定增背后的资本博弈与转型破局

查股网  2025-10-16 07:38  盟科药业(688373)个股分析

盟科药业控制权争夺战落幕:10亿定增背后的资本博弈与转型破局

2025年10月9日,科创板“抗生素第一股”盟科药业的临时股东大会现场,一场持续半个月的控制权之争迎来终局——向南京海鲸药业定向增发10.33亿元的方案以超81%赞成票高票通过,第一大股东Genie Pharma的罢免董事提案则以近80%反对票遭否决。这场博弈不仅决定了企业的控股权归属,更揭开了创新药企在“资金缺口”与“商业化困境”双重压力下的生存抉择,其背后的资本逻辑与产业协同价值,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典型样本。

一、博弈始末:一场围绕“10亿定增”的控股权拉锯战

盟科药业的控制权之争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无实控人”治理隐患与短期“财务危机”叠加的必然结果。2022年上市以来,公司因股权分散始终处于“群龙无首”状态,第一大股东Genie Pharma(持股10.92%)虽为早期投资方,却未掌握实际控制权。2025年9月22日,公司披露定增方案:拟以6.3元/股向海鲸药业发行1.64亿股,募资全额用于研发与经营,交易完成后海鲸药业将以20%持股成为控股股东,实控人张现涛正式入主。这一方案直接点燃了控制权争夺的导火索。

Genie Pharma的反对态度极为坚决,不仅对14项定增相关议案中的13项投出反对票,还公开征集投票权并提出罢免董事长袁征宇等三名董事的临时提案,试图通过改组董事会阻止交易。其质疑聚焦三大核心:一是海鲸药业自身负债3亿元且有8.1亿元在建项目,定增资金来源存疑;二是海鲸药业主营维生素D2等非专利药,与盟科药业的创新抗菌药业务协同性弱;三是海鲸药业曾涉合规处罚,管理能力与整合效果难以保障。

然而,市场与中小股东最终选择站在海鲸药业一侧。数据显示,本次股东大会参与度达60.41%,远超常规水平,且Genie Pharma未能获得其他股东的投票权委托。高票通过的结果,既反映出股东对盟科药业“摆脱无主状态”的迫切需求,也体现出对海鲸药业“产业赋能+资金输血”双轮驱动模式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定增消息披露次日(9月23日),盟科药业股价曾上扬20%,市场对控股权明晰的积极预期可见一斑。

二、深层动因:亏损13亿的创新药企“生死抉择”

Genie Pharma的反对虽看似激烈,却难掩盟科药业的现实困境——这家专注于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创新药企,自2021年以来已累计亏损超13亿元,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4.41亿元,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末的18.91%飙升至2025年6月末的59.45%,账面现金仅2.6亿元。更关键的是,根据科创板规则,若盟科药业无法在2026年(上市后第4个完整会计年度)实现扣非净利润为正,将面临直接退市风险,这成为推动定增方案落地的“生死线”。

从业务端看,盟科药业的核心产品康替唑胺(2021年获批上市)虽为新一代恶唑烷酮类抗菌药,2024年销售收入达1.3亿元,但仍面临两大瓶颈:一是商业化能力不足,自有销售团队覆盖医院有限,且康替唑胺在多数省份被划分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需高级职称医师处方并经多轮审核,市场渗透难度大;二是生产链条残缺,核心产品完全依赖华海药业代工,缺乏自主产能导致成本高企,毛利率难以提升。

反观海鲸药业,其优势恰好精准匹配盟科药业的短板。作为一家以制药为主、CDMO业务为辅的企业,海鲸药业近三年营收从4.86亿元增至6.48亿元,2024年净利润1.04亿元,不仅财务状况稳健,还拥有三大核心资源: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可助力康替唑胺渠道下沉,原料药开发与CDMO经验能补齐生产短板,充足的资金可缓解研发压力。这种“缺什么补什么”的协同逻辑,成为中小股东支持定增的核心原因。

此外,Genie Pharma的反对也暗含自身利益考量。作为持股12年的早期投资方(2013年参与B轮融资),其投资周期远超风投基金5-7年的常规期限,却因盟科药业持续亏损未能获得满意回报。在定增后股权被稀释(持股比例将低于10%)的背景下,反对交易或为争取更高退出收益的博弈手段,但最终未能扭转局面。

三、格局重塑:从“无主”到“有主”的三大核心改变

随着定增方案落地,盟科药业将迎来治理结构、业务能力与资本价值的三重重塑,其转型路径已清晰可见。

在治理层面,公司将彻底告别“无实控人”的内耗状态。根据协议,海鲸药业将获得董事会9个席位中的5席提名权,并有权提名董事长,实现对决策层的绝对掌控。这一变化将显著提升决策效率——此前因股东利益分歧导致的研发进度滞后、市场策略摇摆等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例如,海鲸药业主导下的管理层可快速推进康替唑胺的医保谈判、MRX-4(上市排队中)的商业化准备,无需再受多方意见牵制。

在业务层面,“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闭环将加速形成。短期看,10.33亿元募资将为MRX-4、MRX-5等管线研发提供资金保障,避免因现金流不足导致项目停滞;中期看,海鲸药业的CDMO能力将帮助盟科药业建立自主原料药生产线,预计可降低生产成本15%-20%,毛利率有望从当前水平提升至行业平均的60%以上;长期看,依托海鲸药业的销售网络,双方约定2026-2028年销售收入目标分别达2.6亿元、3.88亿元、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6.5%,若能实现,将为2026年盈利达标奠定基础。

在资本层面,盟科药业正从高风险的Biotech向综合性Pharma转型,价值重估空间已打开。此前市场对其估值多聚焦于单一产品(康替唑胺)与研发管线,因资金与商业化不确定性存在较大折价;定增后,随着全链条能力完善,核心产品国内20亿、海外15-20亿美元的销售峰值预期逐渐清晰,叠加ADC/PDC等前沿布局,公司市值有望从当前的60亿元向150-200亿元长期目标迈进。

四、行业启示:创新药企控制权博弈的三大关键逻辑

盟科药业的控制权争夺战,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尤其对未盈利创新药企的资本运作具有参考意义。

第一,“治理稳定”优先于“股权分散”。创新药企依赖长期研发投入,需稳定的决策环境支撑,“无实控人”状态虽可避免单一股东专断,却易导致战略摇摆与内耗。盟科药业的案例证明,当企业面临退市风险或重大转型时,引入具备产业资源的控股股东,比维持“分散股权”更有利于长期发展。

第二,“协同性”是控制权博弈的核心筹码。资本方争夺控股权时,单纯的资金支持已难以获得股东认可,“产业赋能能力”成为关键。海鲸药业之所以能胜出,核心在于其销售、生产资源与盟科药业的业务短板高度匹配,而Genie Pharma仅强调风险却未提出替代解决方案,最终失去支持。

第三,“合规底线”与“退市风险”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的上市与退市规则明确,企业在资本运作中需优先满足合规要求。盟科药业的定增方案之所以能快速推进,正是因为其精准切中“避免退市”的核心诉求,而任何偏离这一目标的博弈行为,都难以获得市场认同。

结语

盟科药业控制权争夺战的落幕,不仅是一次企业控股权的更迭,更是创新药企在“生存压力”与“发展需求”之间的一次理性选择。海鲸药业的入主,为盟科药业带来了资金、产能与渠道的“及时雨”,但能否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仍需时间检验——康替唑胺的销售放量是否达预期、MRX-4能否顺利上市、生产成本能否有效降低,将成为决定其2026年盈利与转型成败的关键。

对于整个生物医药行业而言,这场博弈也再次证明:资本是创新的“燃料”,但产业协同才是“引擎”。只有将资本力量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才能推动创新药企穿越研发周期的“死亡谷”,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