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专利战爆发,金额超百亿,隆基、通威、晶科、阿特斯、正泰、天合等卷入全球混战,TOPCON专利或将成为一招制敌核武器!
一、中国光伏行业专利战现状统计
2024年以来,中国光伏行业专利诉讼密集爆发,主要围绕TOPCon电池技术展开,涉及头部企业间的市场份额争夺与技术路线压制。以下是当前主要专利纠纷案例:
争议技术:涉及专利1(太阳能电池模块)和专利2(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即TOPCon技术),专利原属韩国LG,后被晶科能源子公司收购并转让给天合光能。
诉讼进展:1、天合光能索赔10.58亿元,并申请销毁库存及设备。2、阿特斯已在中国提交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并在苏州中院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同时反诉天合光能侵权索赔1亿元。3、美国ITC对专利2发起337调查,预计2026年5月终裁。
2. 晶科能源 vs 隆基绿能
争议技术:TOPCon技术专利,晶科能源通过收购LG专利强化布局。
诉讼进展:晶科能源在中国、澳大利亚、日本多地起诉隆基绿能侵权,要求禁售和赔偿。隆基绿能反诉晶科能源专利侵权,案件在济南中院立案。
3. 晶澳科技 vs 正泰新能
争议技术:TOPCon技术专利。
诉讼进展:晶澳科技在欧洲统一专利法院(UPC)起诉正泰新能,试图阻断其欧洲市场通路。
4. 通威股份 vs Maxeon
争议技术:叠瓦组件技术专利。
诉讼进展:双方于2024年底达成全球和解,通威支付专利使用费。
5. 其他案例
晶科能源与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过专利转让形成联盟,共同压制竞争对手。
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企业通过海关扣货、337调查等手段阻击对手海外市场。
二、从国家战略视角看专利战的利弊影响
有利影响
1. 推动技术创新与专利积累
专利战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如晶科能源累计申请超4500项专利,隆基绿能专利储备量居行业前列。
国家政策(如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考核,促进技术升级。
2. 增强国际竞争力
头部企业通过专利布局抢占海外市场,例如天合光能在美国市场毛利率达34.24%,远高于国内。
专利授权模式(如晶科能源向全球前十厂商收取许可费)提升中国光伏技术的全球话语权。
3. 规范行业秩序与淘汰低效产能
专利诉讼加速行业洗牌,无技术储备的中小企业被迫退出,集中度提升(TOP10组件商中7家卷入专利战)。
减少“抄袭式创新”,推动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制胜的良性竞争。
不利影响
1. 内耗加剧与资源浪费
专利诉讼耗时耗资,如天合光能与阿特斯案件需跨国审理至2026年,影响企业经营稳定性。
企业研发投入增速从2020年的20%降至10%以下,削弱长期创新能力。
2. 出口受阻与贸易壁垒风险
海外专利诉讼(如美国ITC调查、欧洲UPC诉讼)导致中国组件出口受阻,2024年多批货物被海关扣押。
国际竞争对手可能联合对中国企业发起专利围剿,阻碍全球化布局。
3. 抑制行业创新活力
头部企业通过专利联盟形成技术垄断,中小厂商因维权成本高被迫退出,削弱行业多样性。
技术路线固化(如TOPCon占比超60%),可能延缓下一代技术(如钙钛矿、BC电池)的产业化。
三、总结
光伏专利战本质是技术红利与成本效率的博弈。从国家战略看,其短期可能造成内耗与出口风险,但长期将推动行业向“技术寡头+专业代工”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政策层面需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监管,避免技术垄断阻碍创新,同时支持企业通过交叉授权、国际合作降低冲突,最终实现“创新驱动”的全球能源领导地位。
(转自:光伏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