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东生物独立董事落马,企业治理阴云难散
2025年7月3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苑东生物(688513.SH)发布一则公告:公司独立董事、教育部原副厅级干部彭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临汾市监委监察调查。
据公告披露,公司于7月1日通过中共山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山西省监察委员会网站获悉此事。彭某作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同时担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提名委员会委员和审计委员会委员等要职。
公司强调彭某“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此事“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而这场高管风波,只是苑东生物近年来面临的多重挑战中的最新一幕。
高管风波:从独立董事被查到紧急换将
公告发布时,彭某的身份颇为特殊。作为教育部原副厅级干部,他在苑东生物董事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担任独立董事,还同时身兼四个专门委员会职务,其中更担任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召集人)这一核心职位。
公司紧急切割的表态未能完全平息市场疑虑。苑东生物在公告中强调,彭某“未担任公司其他职务,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试图将个人问题与公司运营划清界限。
然而,独立董事作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制衡力量,特别是在审计、提名、战略等关键委员会任职的独立董事涉案,不可避免地引发投资者对公司治理质量的担忧。
事件后续发展迅速推进。7月16日,苑东生物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免去彭某先生独立董事职务的议案》。由于免去彭某职务将导致公司独立董事人数低于法定要求,董事会同时提名李某锋为新任独立董事候选人。
李某锋的简历显示,这位1982年出生的学者型高管拥有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产业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2025年3月起任协氢(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专业背景深厚的接任者能否挽回市场信心,仍是未知数。
屡触红线:企业治理的“前科”与隐患
彭某事件并非苑东生物首次遭遇监管风波。
2019年9月,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在安全检查中发现,苑东生物子公司青木制药存在“部分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未按季度、年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上报”等违规行为。次年4月,处罚决定公开:青木制药被警告并罚款57万元,法定代表人袁某旭被警告并处罚款2000元。
更令人忧虑的是药品质量问题。公开记录显示,公司及其关联方多次因药品不合格被处罚:2015年4月,因生产、销售劣药“注射用细胞色素C”,被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处以货值金额两倍罚款;2018年6月,生产批号为161101的“注射用盐酸纳洛酮”被判定为劣药,被淮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2012年5月,关联企业成都天台山生产的“阿归养血胶囊”因铬超标问题被国家药监局要求召回。
招股说明书和审计报告之间的“数据打架”现象,更暴露了苑东生物信息披露质量问题。2018年,公司招股书列示的前五大客户与审计报告存在明显差异:招股书中披露的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和华东医药三大客户,在审计报告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公司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信披准确性这一上市公司基本要求,在苑东生物这里打了折扣。
业绩变脸:增长神话破灭,战略摇摆
当高管风波与企业治理问题叠加业绩下滑,苑东生物面临的压力骤然增大。
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降近3%,为3.06亿元;净利润下滑幅度高达19.22%,仅录得6059.04万元。这一表现与公司科创板上市时描绘的高增长蓝图形成鲜明对比。唯一亮色是79.15%的高毛利率,但仍难掩整体增长乏力的困境。
苑东生物的发展历程充满波折。公司最早于2019年4月申请科创板上市,但经历四轮问询后,同年8月突然主动撤回申请,引发市场诸多猜测。
撤回IPO后,公司问题并未减少。2019年12月,子公司青木制药收到57万元罚单后不久,时任总经理兼执行董事瀚某突然宣布离职,理由为“个人职业规划”。实控人王某接任总经理职务,公司进入实际控制人直接掌舵阶段。
2020年3月,苑东生物重整旗鼓,再度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最终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然而独立董事被查事件表明,上市并非企业规范治理的终点。
面对高管违纪、业绩下滑的双重挑战,苑东生物急需重建市场信任。
公司主营业务聚焦化学原料药、高端化学药品及生物药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覆盖麻醉镇痛、心血管、抗肿瘤、消化、儿童用药等领域。这一赛道虽有潜力,但行业监管日益严格,合规成本不断攀升。
公司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下滑19.22%的业绩警报尚未解除,高管风波又添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