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碳酸锂成本3万 未来或降价到10万
转自:贝壳财经
作为动力电池企业,孚能科技对于近期锂电企业出海、碳酸锂价格波动等热门话题的感触颇深。
4月2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举办期间,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据他初步估算,整车行业和电池行业可能去年为锂行业至少贡献了1000亿元的利润,这对行业来说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今年这种形势,我预计碳酸锂价格会飞速地下降,现在已经下降到25万元/吨,我们估计还会进一步下降,探到10万元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非常有可能”。王瑀指出,碳酸锂实际成本应该在3万元左右,没有任何理由涨到60万元,这对整个世界减碳、环保、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等都非常不利。
谈及公司未来发展,王瑀介绍,目前公司和戴姆勒的合作进展非常顺利。
电池企业出海挑战巨大 时间节点与国内不同
新京报贝壳财经:受到汽车降价潮的影响,目前有消息称,部分车企计划减少对上游电池供应商的采购计划或预期,类似的情况是否会对电池厂商产生影响 ?王瑀:如今市场上有许多不确定性,包括新能源汽车出货量都高速增长、碳酸锂价格涨了10倍如今又大幅降低、车企最近降价,这些因素对市场影响都很大。
如今,市场上确实有一些悲观情绪在,但我们了解到,所有整车厂对于自己今年经营业绩目标还是要“咬住”的,可能会顺延一些投产的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要改变经营计划的情况。
对孚能来说,因为我们大部分产品出口,所以影响相对来说会小一些,但是我们看到确实上半年会有这样的影响。
不过我认为这样的调整是一个好事,这对整个市场各方面的预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市场不应该这样大起大落。回归本源之后,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是可控的,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就会逐步投入进来。
新京报贝壳财经:近些年,动力电池企业掀起了出海热潮,你认为海外市场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王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超前,动力电池布局更超前,目前产能布局远远超过未来我国汽车发展的需求,但是海外市场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欧洲和北美缺口还比较大,所以出口到海外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但是挑战也很大。
欧洲的审查机制和整个时间节点和中国完全不一样。举例来说,德国的土地使用权使用变更可能会需要1-2年,甚至2-3年,要经过议会的审批、听证会等,会耽误很长时间。土地使用权变更之后,涉及整个建筑、环保的审批,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审批,之后才能进入到实操阶段,整个过程下来,可能3-5年就没有了。没有经验的厂商要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
购买现有的厂房来投资、对现有厂房进行改造都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再比如,欧洲对环保设厂比较严格,尤其是锂电池的混料阶段,也可以采取电芯在中国生产再运到欧洲组装的方式,这样也避免了生产时间的拖延。
碳酸锂的实际成本只有3万元 价格可能下降到10万元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如何预估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趋势 ? 王瑀:我觉得碳酸锂价格的高低,不是目前大家预测所决定的,它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以及整车厂对整个价格方面的敏感。
过去整车飞速发展,整车厂也拿出很多资金,为了完成业绩也赔了好多钱,很多整车厂今年就不可能再拿出很多钱去赔了,最大的可能性,如果价钱达不到预期的话可能就会减产。再加上钠电池的量产,事实上对碳酸锂行业和氢氧化锂行业已经造成了冲击。实际上,2022年碳酸锂、氢氧化锂的供需是平衡的,这里面有很多炒作的因素。
今年这种形势,我预计碳酸锂价格会飞速地下降,已经下降到25万元/吨,我们估计还会进一步下降,探到10万元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非常有可能。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2年孚能科技未能实现扭亏为盈,是否受到了碳酸锂价格波动的影响?王瑀:碳酸锂价格对孚能影响非常之大,因为我们有2/3的产品出口海外,再受到运输周期、定价机制的影响,会非常大。我们尽量跟海外客户签订更加合理的价格结算方式,使它少受到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外汇波动的影响。
但是我觉得,碳酸锂资源是不缺的,现在碳酸锂的生产各方面难度也是不大的。现在出现这些问题,我觉得很快会回归到正常的经营范围,因为碳酸锂实际的成本应该在3万元左右,没有任何理由涨到50万、60万,这对整个世界减碳、环保、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等都非常不利。
对于孚能科技来讲,最好的杀手锏就是备案,用技术解决资源目前的瓶颈问题。2018年出现钴价疯长,把钴去掉,2022年出现锂价疯长,我们就用钠来冲击市场,用钠来作为解决方案。钠电池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方案,因为碳酸钠才2000元/吨,所以钠电池发展更适合于中国目前这样的国情。
国内的锂资源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勘探好,受到锂和钴的制约影响也比较大,这两个资源制约问题都解决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更加平稳,不会有这么大的波动,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可控性、更有预测性。
固态电池是终极解决方案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今电池有许多解决方案,比如固态、半固态、钠离子电池,你认为哪种技术路线最具有发展前景 ?王瑀:锂电池的演变是从液态开始的,但是终极肯定是固态,目前对固态电池的研究各方面进展不错,但是离产业化距离还比较遥远。电池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在短路情况下,电池中的电解液的燃烧、汽化和后续的正极材料的参与反应,会造成爆炸性的气体的生成。移除有机电解液,把它变成固态电解液是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这个电池进一步地解决安全问题,这个阶段各个整车厂,包括我们都在开发半固态电池,主要是减少电解液的量,来解决它的安全问题。
但是从液态到固态电解液并不能解决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能量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它的正负极材料。
目前无论是哪种体系都满足不了未来整车的需求,现在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电池在发展路径上还面临哪些挑战?王瑀:一方面是能量密度不够高、续航里程不够长,大家都有虚标的趋势;另一方面是电池包的体积有限,只能装一定体积的电池在里面。此外,受到成本的压制,现在电池逐渐地向磷酸铁锂倾斜,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要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在成本方面,2018年钴价涨了10倍,整个行业发起了电池“去钴”的开发,现在大家看到,电池中钴的含量也降得很低了。去年,锂也是涨了10倍,所以我们这个行业上升阻力很大。
我初步估算,整车行业和电池行业可能去年为锂行业至少贡献了1000亿的利润,对行业来说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徐超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