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康药业股权流拍背后:业绩三连降,转型困局何解?
资本市场用沉默投了票,曾经风光上市的医药企业,如今连大股东持股都无人问津。
2025年5月27日,京东司法拍卖平台上一则信息引发市场关注:悦康药业控股股东阜阳京悦永顺持有的2650万股公司股份公开拍卖。占总股本5.88%的股权,在两天竞拍期内竟无一人出价,最终以流拍收场。
公司随后发布声明,称此次流拍不会对经营管理和控制权产生重大影响,控股股东地位未变。但市场却不这么看——股权流拍被广泛解读为资本市场对悦康药业未来发展投下的“不信任票”。
股权流拍:资本市场的无声判决
流拍的股权占京悦永顺持股比例的14.70%,但并非控股股东的全部家当。据2025年一季报,京悦永顺仍持有悦康药业40.05%股权,而公司实控人于某仕通过持有京悦永顺90%股权牢牢掌控企业。
尽管公司强调“控制权未变更”,但资本市场嗅到了危险信号。在业界看来,此次流拍事件传递出双重警示:一方面显示外部投资者对悦康药业未来前景缺乏信心;另一方面,股权高度集中在家族手中,内部治理不透明的问题再度凸显。
股权流拍只是悦康药业近年来信任危机的冰山一角。回溯2024年底,公司卷入一起震动医药行业的“一药双价”丑闻。
当年12月,公安部门破获医药领域虚开发票案,揭开部分药品价格虚高的黑幕。调查发现,悦康药业核心产品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存在两套价格体系:“底价”仅每支8.5元,而“开票价”高达25.28元,中间差价通过虚开发票等手段“洗白”,其中医生每开一支可获得4元提成。
这种价格操作直接导致药价虚高,加重了患者和医保负担。2024年12月20日,国家医保局点名彻查悦康药业,公司被迫将涉事药品全国挂网价格统一下调至每支11.2元。
价格腰斩带来业绩阵痛。这款名为“悦康通”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是公司拳头产品,占心脑血管类产品收入大头。2019年该产品销售收入曾达11.28亿元,公立医院销量占比超83%。
而2024年的价格调整直接导致第四季度该产品销售收入锐减,成为全年业绩下滑的重要推手。
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将银杏叶提取物纳入监控范围。虽然公司回应称将加强合理用药监管,但拳头产品面临的政策压力已不可逆转。
值得一提的是,畸高的销售费用始终是悬在悦康药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19年至2023年五年间,公司销售费用合计近100亿元,年均销售费用率超过40%,远高于同期医药行业13.7%的平均水平。
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17.67亿元销售费用中,97%以上用于市场宣传及推广。这种异常高的营销投入,与“一药双价”事件中暴露出的商业贿赂疑云形成刺眼的呼应。
尽管2024年销售费用降至13.02亿元,但历史形成的营销模式路径依赖,仍为公司合规经营埋下隐患。
业绩三连降:转型阵痛中的自救
2025年3月,悦康药业发布的2024年年报揭开了更加严峻的现实:全年营收37.81亿元,同比下滑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4亿元,同比锐减33.05%。这份成绩单延续了公司业绩下滑趋势——2021至2023年,营收从49.66亿元降至41.96亿元,净利润从5.45亿元缩水至1.85亿元,呈现“三连降”态势。
(来自雪球)
拆解全年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塌方”尤为触目惊心:单季度营收7.89亿元,同比暴跌36.29%;净利润亏损8600.8万元,同比下降364.47%。公司解释称,这主要源于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价格调整带来的短期冲击。
两大核心产品线全线溃退:心脑血管类收入21.05亿元,下滑20.73%;抗感染类收入7.89亿元,下降22.67%。公司坦言,心脑血管类下滑主要受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集采扩面导致均价下降影响;而抗感染类产品则因市场竞争加剧及需求萎缩导致销量缩减。
高毛利产品受挫直接拉低整体盈利能力。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58.76%,其中心脑血管类毛利率高达91.08%,而抗感染类仅6.91%。如此悬殊的毛利率差异甚至引发上交所问询,公司回应称是“行业普遍现象”。
面对传统产品增长乏力,悦康药业正试图从“营销驱动”转向“研发驱动”。公司研发投入从2021年的2.000亿元增至2024年的3.743亿元,研发费用率升至9.9%,占营业收入11.16%。
战略转型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截至2024年末,悦康药业货币资金及理财资产合计14.92亿元,但新增长期借款达4.62亿元,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及原料药项目建设。
但研发方向的市场前景引发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公司重点推进的YKYY017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在后新冠时代市场前景不明。更尖锐的批评直指公司研发存在“假努力”——长期聚焦见效快、易创收的热点品种,但效果不及预期。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悦康药业的困境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控股股东股权流拍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资本市场对这家企业的信心不足。
从“一药双价”丑闻到拳头产品被纳入国家重点监控,从销售费用畸高到业绩三连降,悦康药业正为其过去的路径依赖付出代价。
转型之路同样布满荆棘。虽然公司重金投入研发,但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短期内难以填补传统产品收入缺口。而资本市场对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又迫使企业必须在短期业绩和长期投入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