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米科技港股IPO之际,老股东套现1.6亿离场

查股网  2025-10-17 17:31  极米科技(688696)个股分析

9月29日,极米科技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迈出了其全球化资本布局的关键一步。

然而,仅时隔11天,公司便于10月10日公告,股东钟超、廖杨因“个人资金需求”拟合计减持不超过1.98%的公司股份。

按照减持当日市值计算,这两位老股东可套现约1.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两人年内的第二次减持。

01

在极米科技赴港IPO的关键时期,股东减持计划必然也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根据公告,持股2.40%的股东钟超拟减持不超过84万股(占总股本1.20%),而持股0.78%的股东廖杨则计划减持54.63万股(占总股本0.78%),并实现彻底清仓

这次减持后,廖杨将不再持有极米科技股份,钟超的持股比例则降至1.2%。

值得关注的是,减持并非孤例。2025年4月,钟超和廖杨已分别以111.06元/股的价格减持了70万股和35万股,减持比例分别为1.00%和0.50%。

从股价走势看,极米科技股价从2024年8月的阶段性低点50.71元/股,反弹至2025年10月10日披露减持计划时的115.98元/股,涨幅达128.7%。结合这一背景来看,股东选择高位套现,确也符合“落袋为安”逻辑。

但减持发生在港股IPO递交招股书(2025年9月29日)后仅11天,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对股权稳定性的评估?不得而知。此前其A股市值已从430亿峰值缩水至约89亿元(2025年9月数据)。

而在股东减持的同时,极米科技自身也在积极进行资本运作。

2024年10月9日,极米科技首次实施回购股份,至2025年5月30日完成回购,实际回购公司股份321.8397万股,使用资金总额2.99亿元

这一回购动作向市场传递了公司对自身长期价值信心的信号。但在回购计划期间,极米科技实控人原一致行动人及员工持股平台却进行了大规模减持。除钟超、廖杨外,员工持股平台成都极米和开心米花也在2025年2月以102.00元/股转让合计约190.89万股,套现1.95亿元

有进有出,形势昭然若揭。

02

股东减持与资本运作背后,是极米科技业绩的大幅波动。

2025年半年报显示,极米科技营收16.26亿元,同比微增1.63%;归母净利润0.89亿元,同比暴增2062.3%;扣非归母净利润0.7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1484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盈利数据看似亮眼,但背后依然隐藏着经营质量的问题。

2025年上半年,极米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4.4亿元,与0.7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严重背离。

纵向对比看,极米科技2024年上半年的经营净现金流为1.71亿元,在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大增的情况下公司经营净现金流不仅大幅下降,并且转为负值。

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的严重背离,也暴露出极米科技盈利质量的问题。

2025年上半年末,极米科技存货余额高达11.84亿元,较期初的9.57亿元增长23%,远超同期营收1.63%的增速。

从存货细分科目看,库存商品和原材料的增幅较大。2025年上半年末,极米科技库存商品账面余额为6.16亿元,较期初增长24.69%。

更值得关注的是,极米科技原材料账面余额为4.73亿元,较年初增长92.28%,远远高于同期营收和成本增速。

对此,极米科技解释称,经营现金流变化主要系结算周期的影响,本期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减少,同时策略备货对应的支付款项增加所致。

03

是什么造成极米科技的经营业绩压力?

部分源于投影仪行业整体的挑战。

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投影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4.2%;销售额为40.5亿美元,同比下降8.6%。

此外,极米科技也将业绩下滑归因于国内投影市场消费需求复苏缓慢,以及主销的长焦投影产品销量下滑。市场对智能投影产品的整体需求也出现明显下降,且消费者偏好转向低价入门级产品,其为迎合需求主动调整产品组合,导致平均售价下降,最终影响整体业绩。

但从另一维度来看,市场波动之所以能够对极米科技的业绩表现产生巨大影响,其根源还是在于其业务结构问题。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投影整机及配件作为收入主力,贡献收入14.87亿元,占比高达91.44%。如此高的业务集中度,意味着公司的业绩表现与家用投影仪市场的景气度高度绑定,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其经营便可能面临巨大压力。

为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极米科技近年来积极布局车载投影与海外市场,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2025年上半年,极米科技车载投影新业务获智能座舱、智能大灯领域多个定点,问界M8/M9、尊界S800、享界S9等车型已搭载其车内后排投影产品。

但新业务拓展仍面临重重挑战。

在海外市场方面,2025年上半年,极米科技海外市场收入3.99亿元,同比下滑10.94%

同时,车载投影业务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资金,用于适配汽车的硬件环境、软件系统以及满足汽车行业严苛的安全标准。但目前车载投影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消费者需求尚未完全爆发,市场规模与盈利模式均存在不确定性。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拓展新业务的关键时期,极米科技却在缩减了研发投入。截至2025年6月30日,极米科技研发人员共580人,较上年同期的749人减少22.56%

事实上,极米科技自2022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减员。Wind数据显示,2021-2024年各年末,极米科技的员工总数分别为2715人、2635人、2448人、2225人。截至2025年6月末,推算公司员工总数约为2011人,较2024年年末减少214人,延续了裁员模式。

降本增效,也不失为明智之选。

结语

目前,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极米科技的市值仍未摆脱低迷。

2021年登陆科创板时,其市值曾突破400亿元,而截至目前,其总市值仅余76亿元,较上市初期蒸发超300亿元。尽管2024年9月以来股价呈现区间回升态势,但整体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且在股价大幅下跌期间,极米科技曾经的第二大股东百度也曾连续减持合计套现超10亿元,至少赚7亿元。

如今,从50.71元/股的阶段性低点,到减持时超过115元的股价,股东们再度选择在股价回升后“落袋为安”。出于什么考虑?

而港股IPO又是否能为极米科技提供突破困境的机遇,借此扭转局面?也仍需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