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钢股份:2024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
2024年,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公司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狠抓全面预算管理,深挖企业内部潜能,着力提升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2024年经营情况
2024年,公司产铁2962万吨、粗钢2793万吨、钢材2642万吨;生产钒渣22万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16亿元,利润总额9.24亿元,归母净利润7.07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
一年来,公司各项重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钢铁主业保持稳健运行
新建项目顺利投产,新区潜能加速释放。唐钢新区1580热轧项目、2030冷轧、邯钢新区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唐钢新区产线快速达产达效,高端产品加速提质上量。邯钢新区践行“全流程紧凑型CSP理念”,低成本运行成效显著。退城搬迁项目的全面投产、快速达效,为公司竞争实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益。以现金流管控为核心,落实“三个量化”,强化过程督导与考核激励,推动整体经营绩效提升。推行周集中排产机制,实现了最优排程与快速响应市场的高度协同。
强化成本费用管控,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突出高炉经济稳定顺行,开展全工序提质、降本、降耗攻关,有效降低吨铁、吨钢成本。优化钢轧平衡方案,炉机匹配率提升2%以上;严控合金成本、质量,核减自采合金种类。推进供应端协同降本,原燃料低库存运行降低资金占用。刚性压降费用支出,进一步降低吨钢费用。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吨钢设备管理费。
(二)产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细化产线分工与规划,推动产线直面市场。紧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产线主体地位,树牢产线经营理念,全面梳理了公司各产线装备档次、市场定位、目标
区域、客户结构,制定实施中厚板、热轧、冷轧等重点产线三年规划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路径,挖掘产线装备技术与产品优势,推进产线直面市场客户。销产研运聚合发力,产线运行效益提升。推行由子公司领导任线长的产线包保制度,夯实销产研运一体化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产线画像”评价体系,实现了市场开发、“两个结构”优化调整、技术攻关与产线运行的深度融合,产线对客户端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部分产线运营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三)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引领行业转型发展。持续发力绿色低碳冶炼、含钛渣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深入开展“卡脖子”技术、重点关键和实用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以服务客户为核心,为100多个高端客户提供材料选型与应用解决方案。攻克3种工业机器人用齿轮钢“卡脖子材料”,国内首创核聚变用高硼钢熔炼+轧制法制备技术,为客户提供系列化长时效期烘烤硬化钢、微雕压印板、高级别水电钢等全流程材料解决方案,行业首发新一代提钒转炉全自动控制等引领技术,提升了行业影响力。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5项科技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7项科技成果获中国钢铁行业“冶金科学技术奖”。加强工艺技术创新,驱动产线效益提升。充分发挥首席科学家团队作用,推动40项新工艺新技术落地、54项先进模型推广应用、51个项目制课题实施。智能炼钢系统加速推广应用,为开展炼钢大模型研发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钢包蓄热预测模型、连铸自动开浇模型技术行业领先;邯宝锌层厚度闭环控制模型处于业内先进水平。
(四)营销模式变革激发活力
系统推进营销变革,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依据产品应用大类与细分市场,成立9大专业直销部,稳步实现“区域销售”向“专业营销”转变。紧盯重点行业、特色领域,加强销产联动,提升市场份额。家电用钢销量同比提升4%,汽车用钢销量同比提升17%。
持续优化两个结构,综合售价追赶标杆。根据产线特点、定位策划售价梯次指标和创效指标,制定可落地措施。多方面深化对标,寻找差距、补齐短板、提升售价。加大市场调研和高端直供客户开发力度,带动产品档次提升,增创效益。高端产品及存量头部客户销量占比、终端客户一对一直供比均显著提升。冷系汽
车钢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吨钢边际同比提升。
(五)资金管控科学高效
全方位拓展融资渠道。大力开展绿色信贷、债券发行和非标业务,优化了融资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统一注册多品种债务融资工具(DFI)获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批准,发行可续期公司债券29亿元,永续中票10亿元,进一步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
资金管控与财务创效能力持续增强。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强化了资金管控。推进供应链平台建设,为销采两端降本、设备(备件)集中管控等提供了支撑。创新票据池业务功能,优化存量票据和资金结构。加强政策研究,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和财政奖补。
(六)安全环保护航企业发展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稳定生产。压实各级安全管理责任,创新开展安全素质能力培训,推进三年治本攻坚行动,完善危化品应急预案,开展安全标准化示范作业区创建,推进专项巡查、安全帮扶,夯实了安全基础,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环保管控,环保绩效创A保A目标全面达成。深入推进环保三级标准化管理,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和环保智能化管理水平。大力实施环保提升改造项目,钢铁主业全系统实现超低排放,邯钢新区、承德钒钛成功创A。唐钢新区获评2024年度“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
二、2025年主要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公司加快向“制造+服务”转型、高质量发展提质加速的重要一年。
新的一年,钢铁行业既面临日益复杂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也将迎来新兴产业领域的结构性增长机遇,特别是国家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一系列稳经济的增量政策落地实施,将为我们应对困难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利条件。
2025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为战略引领,全面聚焦产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资源再配置、
再协同,加速构建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生产组织、营销服务模式,做强做优钢铁主业,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2025年公司产量预算为:生铁3339万吨,粗钢3189万吨,钢材2896万吨,钒渣26万吨。
三、2025年主要工作安排
围绕实现全年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聚焦产线,推动钢铁主业经营效益大幅改善
全面聚焦产线,对标行业先进、世界一流,找准制约效能发挥的核心问题,明确差距,量化目标,强化措施,集中发力,全面赶超,以“所有产线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为目标,实现钢铁主业经营绩效的大幅提升。加快推进产线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线长包保机制,发挥主管领导资源要素协调作用,保障产线高效、经济、稳定运行。综合分析、统筹确定产线市场定位与专业分工,坚定落实产线建设发展规划与实施路径,全力提升产线绩效。加快追赶标杆企业售价。坚持销产研运一体化运营机制,以优化“两个结构”,提升直销比、客户集中度与产品交付能力为重点,增强营销服务能力,提升产品售价。巩固提升自身品牌优势,发挥产线装备优势,加大对标力度,进一步缩小与标杆企业价差。
加快提升市场份额。实施专业营销,加大本地市场、新兴市场、个性化市场及未知市场的开发力度。巩固汽车、家电行业地位,加快布局新兴产业与细分市场。
加快建设海外市场。落实海外发展战略目标,借助河钢集团德高营销平台与“搭船出海”等措施,布局培育海外市场,重点开发中东、非洲、南美等潜在市场。深度研究出口产品结构和客户资源,进一步提高海外市场份额。深入研究进口钢材的应用领域和客户群,充分发挥技术研发优势,推动进口钢材国产化替代。
(二)强化市场机制,构建适应行业发展的经营模式
推行更加适应行业减量发展的经营模式。围绕“四个更加关注”,依托全新的销售模式、集中排产机制、销产研运一体化协同机制,发挥装备数智化运行优势,将传统规模化生产、批量化供应的经营模式,转向专业化、精益化制造服务模式。结合深化营销体系变革,学习借鉴先进企业营销服务理念,深度嵌入市场
和下游客户,由传统的卖产品、卖服务向提供“一揽子”系统解决方案转变。推行更加快速响应市场的经营决策体系。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加大市场经营策略与专业领域研究力度,完善销采两端价格形成机制、联动机制。依据市场客户需求与产品边际测算,抓好销产资源动态平衡,以精准快速的经营决策,有效应对市场波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推行更加突出目标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正向激励,突出利润中心构建和效益引领导向。压实管理层责任,激励产线通过创效提升员工收入水平;细化营销系统与产线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绩效管理办法,完善供应端对钢铁主业的挂钩评价机制,强化新产品销量、新产品效益等专项激励,确保年度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三)加强资源协同,全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推进全工序降本。以铁前降本为重点,建立高炉稳定经济运行的入炉原燃料质量模型,完善应对外围条件变化的铁前生产预警机制。严抓全工序“零事故”管理与模型化运行,将装备技术优势转化为成本控制优势。
推进各环节降费。以精细管理为抓手,梳理费用科目,严格费用管控,压降费用预算。推进财务系统与生产、技术、检修及业务系统对接,提升费用控制水平。加大功包解包等工作力度,深度清理“三外”,降低费用支出。
推进全系统资源协同。要立足于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拓宽经营视野和工作思路,加大资源再协同、再配置力度,在跨区域产线协同上深入谋划、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优势品牌资源、挖掘优质产线的增量效益,带动产品升级和费用降低,力争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坚持科技创新,打造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
增强产线支撑保障能力。聚焦产线难点、堵点和制约效率效益提升的瓶颈问题,以项目制为抓手,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解决产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研发业务协同,推进成熟技术、先进工艺在全公司范围内移植推广。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深化科研合作,捕捉材料技术发展方向,聚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工程等国家战略领域和市场需求,加快开发引领未来市场和显著提升竞争力的功能性特色产品,完善高端产品矩阵,提升用户服务能力。围绕行业“卡脖子”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以国家重大专项
为抓手,按照“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推广一代”的原则,策划和部署一批前沿引领技术的储备研发。
增强技术营销能力。健全新产品研发、转化、应用协同机制,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加快高端新品研发,推动高端产品量产与客户认证。以EVI等方式,深度提供材料应用解决方案,推进用材迭代升级,嵌入客户产业链条,实现共同成长。增强智能制造能力。全面实施智能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坚持补齐产线短板,提升模型化控制能力,深挖海量数据应用价值,实现制造模式向数据驱动的“模型化”“智能化”转变。发挥以首席科学家团队为核心的科研力量,整合科技、数字化创新资源,聚力打造河钢智慧炼钢大模型。以工艺模型化、控制智能化、过程可视化为抓手,推进高炉富氢气体喷吹、高洁净钢冶炼等行业领先技术的稳定运行,实现稳质降本。
(五)强化财务管理,全力保障资金安全有序运行
全力保障资金安全。积极拓展授信资源,发挥绿色低碳品牌优势,深挖供应链融资潜力,调整融资结构并降低成本。用足用好技术改造和“两新”支持政策。
加强资金精细化管理。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制定个性化资金管控模式。创新金融产品业务模式,提升存量资金收益。深入研究、用足用好财税政策,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成效。
(六)狠抓责任落实,坚决筑牢安全环保发展底线
持续压实安全生产。大力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建设安全标准化作业区,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压实各级安全管理责任。坚持问题导向,从根源上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安全督导检查、管理对标交流、事故隐患综合诊断消缺等活动,提升公司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
持续加强环保工作。坚持创A保A两手抓,持续提升环保管理绩效,在达标企业全部保A基础上,全力推进唐钢新区、邯钢新区两个二期评A工作。科学挖掘环保降本潜力,充分利用智能化环保管控平台,推动环保三级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
本报告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还须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