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喻信息:关于2023年半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
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3年半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一、 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概述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会计政策相关规定,本着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合并报表范围内的2023年半年度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资产,判断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进行了减值测试,确定了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项目。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项目为应收账款、长期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和存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共计26,785,765.25元。具体为:
单位:元
项目 | 期初余额 | 本期计提金额 | 本期转销/转回金额 | 期末余额 |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 177,926,275.81 | 12,202,301.92 | 190,128,577.73 | |
长期应收款坏账准备 | 2,391,716.35 | -50,000.00 | 2,341,716.35 | |
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 | 19,837,657.95 | 2,822,013.94 | 22,659,671.89 | |
存货跌价准备 | 164,989,591.35 | 11,811,449.39 | 14,196,690.85 | 162,604,349.89 |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 4,688,440.46 | 4,688,440.46 | ||
合计 | 369,833,681.92 | 26,785,765.25 | 14,196,690.85 | 382,422,756.32 |
二、 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的影响
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考虑所得税及少数股东损益影响后,减少公司2023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22,791,491.38元。
三、 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及计提方法
(一)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
参考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通过迁徙率模型计算预期信用损失率,经测算,基于迁徙率计算出的预期损失率低于基于原账龄分析法比例确认的预期损失率,因此公司采用了更为谨慎的按原账龄分析法比例和单项金额重大并按单项确认的预期损失率计提坏账准备。本次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2,202,301.92元。
(二)长期应收款坏账准备计提
公司依据长期应收款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已经显著增加,采用相当于未来12个月内或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减值损失,结合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预计预期信用损失率。
本次计提长期应收款坏账准备-50,000.00元。
(三)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计提
公司依据其他应收款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已经显著增加,采用相当于未来12个月内或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减值损失。除了单项评估信用风险的其他应收款外,基于其信用风险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组合,参考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预计预期信用损失率。
本次计提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2,822,013.94元。
(四)存货跌价准备计提
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和资产风险管理要求,定期对存货的市场需求、功能运用、存储质量等进行评估,以确保存货的有效使用。同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会计政策,报告期末,公司根据存货的市场订单、市场价格、存货用途和周转使用等情况,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以预计售价扣除至完工将要发生的成本及相关的税费后确定可变现净值,并据此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金额。
公司本次存货跌价准备金额为11,811,449.39元。
四、 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议程序
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事项经公司第八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五、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关于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合理性说明公司于2023年8月11日召开的第八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2023年半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议案》,同意公司对2023年半年度相关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6,785,765.25元。审计委员会认为:公司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计提依据充分,公允地反映了公司资产状况,使公司关于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更具合理性。
六、 独立董事意见
公司全体独立董事对公司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事项发表了明确同意的独立意见,详见同日在巨潮资讯网披露的《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对相关事项的独立意见》。
七、 备查文件
1.《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议》;
2.《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对相关事项的独立意见》。
特此公告。
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〇二三年八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