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生堂:关于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查股网  2025-04-03  广生堂(300436)公司公告

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Fujian Cosunter Pharmaceutical Co., Ltd.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富源工业园区 1-7 幢)

2025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

募集资金使用可行性分析报告

二〇二五年四月

为推动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生堂”、“公司”)业务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以下简称“本次发行”)筹集资金。公司董事会对本次发行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本次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7,686.65万元(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以下项目: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投资金额拟使用募集资金金额募集资金是否属于资本化阶段
一、创新药研发项目63,100.6059,837.60
二、中药传统名方产业化项目10,525.298,849.05
三、补充流动资金29,000.0029,000.00
合计:102,625.8997,686.65-

若本次发行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低于拟投资项目的实际资金需求,在不改变拟投资项目的前提下,董事会可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对上述项目的募集资金投入金额、优先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不足部分由公司自行筹措资金解决。若公司在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前,根据项目进度的实际情况,以自有资金或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先行投入上述项目,则先行投入部分将在本次募集资金到位后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置换。

若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因监管政策变化或发行注册文件的要求予以调整的,则届时将相应调整。

二、本次募集资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创新药研发项目

1、项目概况

创新药项目由公司负责创新药研发的控股子公司广生中霖实施,总投资额为63,100.60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为59,837.60万元。本项目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项目临床试验及上市注册费用,包括创新药GST-HG141的III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GST-HG131联合GST-HG141 II期及III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

(1)GST-HG141 III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

GST-HG141是一种高效的新型乙肝病毒核心蛋白调节剂,是一种新型MOAII CpAMs,具有双重作用机制。GST-HG141通过与HBV 核心蛋白二聚体单元的结合,起到核衣壳变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或异化病毒的衣壳组装行为,一方面阻止了pgRNA的包装过程,形成大量空泡病毒及非成熟的病毒样颗粒,使病毒失去毒力,该过程还影响到HBV的逆转录过程,因此起到显著的直接抗病毒作用;另一方面GST-HG141加强了核心蛋白二聚体间的结合力和病毒衣壳的结构强度,干扰了病毒在肝细胞核上的脱壳过程,阻止了病毒核酸向核内释放形成cccDNA的过程,从而起到削减cccDNA病毒池的作用。截至本报告公告之日,GST-HG141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根据《GST-HG141 II期临床研究报告》,GST-HIG141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具有良好的HBV DNA和pgRNA抑制作用,用药安全性良好,研究结果支持进一步开展III期注册性临床试验。2024年12月GST-HG141被CDE列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是对GST-HG141明显临床优势数据的认可,有望加快药物研发进程。

(2)GST-HG131联合GST-HG141创新药II期及III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

乙肝临床治愈的最重要病毒学和血清学特征在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停药后达到HBV DNA和HBsAg的持续阴转,通常是至少24周以上。根据GST-HG131和GST-HG141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GST-HG131片对HBsAg有显著抑制作用,GST-HG141片对HBV DNA和pgRNA具有显著抑制和耗竭作用,这是临床治愈的两个关键。基于GST-HG131和GST-HG141在抗病毒机制上存在重要针对性和协同互补作用,GST-HG131和GST-HG141的联用,有望针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病毒衣壳装配、cccDNA清除等多方面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因此,可以合理的推断二者联合,机制上可能产生协同增效。GST-HG131和GST-HG141口服给药更具便利性,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易于与口服核苷类药物联用和长期给药,有望提高慢乙肝临床治愈比例,为慢性乙肝临床治愈这一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2025年3月7日,GST-HG131联合GST-HG141项目取得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项目确认书》,同意GST-HG131 联合 GST-HG141纳入试点项目,将有效缩短临床审批周期。GST-HG131联合 GST-HG141

创新药项目已向CDE申报II期临床研究临床批件,并取得了受理通知书。

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有部分乙肝患者对现有核苷类似物药物治疗应答不佳,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临床上的治疗目标有两个,即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和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因其抗病毒作用强、耐药性低、副作用小等优势已作为一线用药在临床广泛应用。经过48周的抗病毒治疗,核苷类似物药物(如ETV、TDF、TAF等)能够有效抑制HBV病毒复制,50%~80%的患者可以实现完全病毒学应答,但是对cccDNA没有作用,而且仍有10%~45%的患者不能有效抑制HBV DNA。研究表明,持续的低病毒载量可以加速肝纤维化进程,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目标,还存在后续一系列的风险,包括增加耐药风险、出现病毒学突破,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HCC风险,是肝细胞癌发生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综上所述,CHB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HBV DNA完全抑制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治疗目标。目前针对核苷类似物药物治疗应答不佳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段。长期低水平的HBV DNA有很大可能性使患者滑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类型。GST-HG141 II期临床总结报告显示其在核苷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对HBV DNA具有进一步显著抑制效果,因此公司开展针对乙肝治疗的GST-HG141研发具有必要性。

(2)乙肝临床治愈仍为难点,市场亟需乙肝创新药

据估计,2022年全球有2.54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每年有120万新发感染者。2021年中国共有2,800万乙肝患者,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约为8,600万人,而我国CHB的诊断率为22%,治疗率为15%,远低于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即CHB新发感染率减少90%、死亡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和治疗率达到80%。

慢乙肝的治疗目标是延缓或减少肝硬化失代偿、肝功能衰竭和HCC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受乙肝病毒特性影响,现有药物难以实现乙肝完全彻底地治愈。HBsAg阴转与肝脏功能改善、组织病理改善以及长

期预后改善相关,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慢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即功能性治愈或称为临床治愈。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包括核苷(酸)类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主要为长效干扰素)。常用的核苷类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临床治愈率仅约为0%-3%,绝大多数患者需要终生服药。因此乙肝实现完全治愈仍为当前医学界的重难点问题,市场亟需乙肝治愈创新药。为了进一步提高未来乙肝临床治愈率,公司及众多国内外医药公司正致力于乙肝临床治愈药物的研发,以满足众多乙肝患者治疗需求。因此,公司开展针对乙肝临床治愈的GST-HG131联合GST-HG141研发具有必要性。

(3)加快公司创新药研发进程,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

在国内医药企业持续增强研发的行业大趋势下,公司基于自身主营业务领域,坚定不移地持续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药研发进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已有1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余5款创新药项目也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1)2023年11月,公司首款创新药泰中定获批上市销售,并于2024年11月正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涉及的GST-HG141已完成临床II期,正在推进临床III期试验相关工作,GST-HG131联合 GST-HG141创新药项目II期临床研究临床申请已获得受理;(3)GST-HG131单药处于临床II期,另有3款创新药处于临床I期。本募投项目成功实施后,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充公司的资金来源,加快创新药研发进程,提升公司在创新药领域的整体实力和市场布局,为后续临床试验推进及上市注册等一系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将助力公司产品管线进一步扩容,产品梯度进一步优化,为公司建立“第二增长曲线”,增强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供保障。

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政策可行性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利因素

创新药作为一种可针对特定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式及满足临床需求的重要药品类型,其在研发过程中具备难度高、周期长、耗费资金量巨大等突出特征。但创新药的上市一方面将为对应疾病患者带来改善或治愈希望,具备极高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将为研发企业带来巨大的先发优势,持续创造产业价值。我国政府亦出台了有关政策来全力支持创新药的研发与推进工作,创新药的研发环

境不断迎来利好。

2021年12月,工信部等九部门出台《“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企业围绕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创新产品的开发。2024年,一系列利好政策纷纷落地,从创新药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国务院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再到创新药优先审评审批等政策,无一不彰显出国家对创新药发展的坚定支持与高度重视。2024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创新药等前沿产业的发展。创新药作为新兴产业关键环节,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关于“创新药”的部分指出:

研究对创新药和先进医疗技术实施DRG/DIP付费除外等政策倾斜;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扩大创新药支付范围;加大创新药临床综合评价力度,促进新药合理快速应用等。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会议指出发展创新药关系医药产业发展,关系人民健康福祉,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2024年10月,国家药审中心颁布《关于对创新药以及经沟通交流确认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和附条件批准程序的品种开展受理靠前服务的通知》指出,2024年11月1日起,对创新药以及经沟通交流确认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和附条件批准程序的品种上市许可申请提供受理靠前服务。

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出也为创新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及更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

(2)公司创新药研发技术路径可行,展现出积极良好的试验结果

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拟投向创新药临床试验及上市注册费用,包括创新药GST-HG141的III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GST-HG131联合GST-HG141的II期及III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

完全治愈乙肝,也就是清除乙肝病毒,其评价指标包括表面抗原血清转阴性,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化,血清中不再残留HBV的DNA和cccDNA。公司提出乙肝临床治愈“登峰计划”:通过表面抗原抑制剂GST-HG131、核心蛋白抑制剂GST-HG141 及现有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

NAs多靶点联合用药,临床治愈乙肝。如下图所示:

GST-HG141是核衣壳抑制剂(或称为乙肝核心蛋白调制剂),是一种新型MOA II CpAMs。通过与HBV核心蛋白二聚体单元的结合,起到核衣壳变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或异化病毒的衣壳组装行为,一方面阻止了pgRNA的包装过程,形成大量空泡病毒及非成熟的病毒样颗粒,使病毒失去毒力,该过程还影响到HBV的逆转录过程,因此起到显著的直接抗病毒作用;另一方面GST-HG141加强了核心蛋白二聚体间的结合力和病毒衣壳的结构强度,干扰了病毒在肝细胞核上的脱壳过程,阻止了病毒核酸向核内释放形成cccDNA的过程,从而起到削减cccDNA病毒池的作用。同时,体外研究还表明该化合物对各种基因型的乙肝病毒和已对核苷(酸)类药物产生耐药的病毒株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抑制作用。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显示,GST-HG141对于中国慢性乙肝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特性。GST-HG141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根据《GST-HG141 II期临床研究报告》,GST-HG141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具有良好的HBVDNA和pgRNA抑制作用,用药安全性良好,研究结果支持GST-HG141 开展III期注册性临床研究。

GST-HG131片一种小分子HBsAg抑制剂,临床前研究和已完成的临床研究表明,GST-HG131能够强烈抑制乙肝HBsAg的分泌,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通过抑制PAPD5/7酶活性,阻止了HBV通过劫持宿主PAPD5/7酶进行自身mRNA poly(A)加尾的过程,从而使病毒mRNA去稳定化而降解,尤以HBsAg影

响最大,导致HBsAg显著而快速的下降,进而解除由HBsAg引发的免疫耗竭状态,实现宿主对HBV特异性免疫监视的恢复。GST-HG131已完成IIa期临床试验研究阶段性结果,并完成II期临床全部病例入组。根据GST-HG131 IIa期阶段性研究报告,GST-HG131在第一组28天研究中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表面抗原(HBsAg)水平,最大下降值达到1.07 log

IU/ml,同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药效学结果以最终完成全部三组研究的临床总结报告为准。基于GST-HG131和GST-HG141在抗病毒机制上存在重要针对性和协同互补作用,且作为逆转录酶抑制剂NAs可强效抑制HBV逆转录复制,故而研究基于核苷(酸)类似物NAs基础治疗上GST-HG131和GST-HG141的联用,有望针对HBsAg、HBV DNA、pgRNA、cccDNA的清除及逆转录抑制等多方面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公司乙肝登峰计划。GST-HG131片和GST-HG141片在前期单药临床研究中,各自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显著的有效性。GST-HG131和GST-HG141组合毒理试验显示二者联用不增加不良反应种类,也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程度。同时,在CHB患者临床研究中GST-HG131对HBsAg有显著抑制作用,GST-HG141对HBV DNA和pgRNA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是临床治愈的两个关键,因此预期二者联合安全且有效,且机制上可产生协同增效。GST-HG131和GST-HG141口服给药更具便利性,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易于与口服核苷(酸)类药物联用和长期给药,有望提高慢乙肝临床治愈比例,为慢性乙肝临床治愈这一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因此,公司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在技术上路径可行,且部分药物已取得了积极良好的试验结果。

(3)公司已建立创新药研发体系,形成创新药研发的先发优势公司自2015年IPO上市以来就明确向创新药企转型,持续积极推进创新药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创新药物研发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公司已陆续在抗新型冠状病毒、乙肝临床治愈、肝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领域立项研发六款创新药。2023年11月,公司首款创新药泰中定获批上市销售,并于2024年11月正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另有五款创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GST-HG141于2024年12月被CDE列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GST-HG131是中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开发的口服表面抗原抑制剂。同时,公司加强创新药全

球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药系列化合物均进行PCT国际专利布局,并已陆续取得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专利授权。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创新药知识产权布局,公司已在临床治愈乙肝创新药市场抢占了一定先机,具备先发优势,能够保障此次项目的有效推进。

(4)公司拥有充足的创新药研发人才储备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公司进行了充分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储备。公司通过搭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激励员工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和工作品质,持续不断地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保障,在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管理等创新药关键岗位上拥有行业专家与优秀人才,公司关键研发人员均有全球一线大药企创新药研发工作履历,具有丰富的创新药研发工作经验。2023年11月,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3CL蛋白酶抑制剂一类创新药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商品名:泰中定

?)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是公司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以来落地的首款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产品,标志着团队具备创新药临床前开发到获批上市的全周期的研发管理能力。公司较为成熟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和上市注册经验能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后续推进提供持续支持,并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为本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向的创新药项目已取得了积极的试验成果,技术路径行之有效;公司充足的创新药研发人才与技术储备为后续的研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具备可行性。

4、项目投资及实施安排

创新药项目总投资额为63,100.60万元,用于创新药物临床研发,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为59,837.60万元。投资金额系公司结合行业惯例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预计研发资金进行了审慎、合理测算,具体测算方式为根据计划入组患者人数,结合临床方案设计、历史经验、各时期合作的CRO服务成本等因素确定单个患者平均试验成本,进而测算出各项目临床试验费用,投资费用具备合理性。

5、实施主体

创新药项目的实施主体为公司负责创新药研发的控股子公司广生中霖。

6、项目用地、备案和环评情况

根据发改委发布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创新药募投项目为药物临床研究,不涉及固定资产投资,不属于需要发改委备案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同时,上述创新药物研发项目不涉及生产建设活动,不属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

(二)中药传统名方产业化

1、项目概况

本次募集资金拟投向中药传统名方产业化项目,总投资额为10,525.29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为8,849.05万元。本项目由公司全资子公司漳州广生堂负责实施,项目实施地点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高新区,建设内容为购买中药传统名方药品批文和建设中药丸剂生产线。本项目建成后,通过与漳州大健康产业链的合作,深化公司中药板块战略布局,带动公司中医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努力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极。

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的特色优势,其多对应现代高发疾病,未来更多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与诊疗方案公布后,中医需求或将扩大,行业有望加速发展。中医药政策不断出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助力产业升级,在审评审批端、医保支付端上给予更多的利好,并明确中医药的发展定位:在治未病中作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起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在政策持续推动下,中医药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

2024年5月,福建省漳州市政府发布《漳州市实施“名医入漳”推动海峡两岸中医药融合发展行动方案(试行)》明确,实施“名医入漳”“名院驻漳”“名药兴漳”“名企进漳”“名品聚漳”五大工程;建设“五个基地”和“一个目的地”的“圆山计划”,其中包括中医名药名方与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生物制药基

地。本募投项目选址在漳州市高新区大健康产业园,围绕天然植提、中药制造、中药日化、健康食品、健康器械等重点领域,构建“1+4”中医药健康产业体系。为助力漳州市“圆山计划”和发展中药产业,2024年10月,广生堂在漳州市高新区注册设立全资子公司漳州广生堂。2024年11月,圆山大健康产业基金协议受让广生堂5.02%股份,成为公司战略投资人,将推动公司与漳州大健康产业链的产业合作共建,增强产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促进公司深化中药板块战略布局,提升公司在大健康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极。

实施本项目有利于提升公司在大健康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使中药产业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极,具有必要性。

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我国老龄化社会来临,疾病防治需求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人次,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亦提升到

14.2%,标志着我国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需求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提前介入下有望延缓或阻断疾病发展,可以达到医保控费的目标。医疗保健需求逐步升级,中药养生也符合大消费概念。因此,政府鼓励中药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进入红利窗口期。2023年我国中药市场规模达到4,515.5亿人民币。预计到2027年,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505.2亿人民币,2023年至2027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1%。

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中兴部分产品也为中药产品,如复方益肝灵片、参芪健胃颗粒等。同时,水飞蓟宾葡甲胺片主要成分通过菊科植物水飞蓟果实提取分离取得,生产工艺及市场定位均与中药产品类似,同时结合了现代制药技术的优势,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1-9月,公司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复方益肝灵片、参芪健胃颗粒等实现的销售额分别为18,737.76万元、19,966.49万元、22,467.34万元和15,977.59万元。公司从事药品生产多年,在药品的生产工艺及药品质量管控上管理经验丰富,顺利通过多次药监部门的飞行检查。公司收购中药传统名方药品批号并建设配套生产线,通过优质工艺、高品质道地药材提升产品品质,以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适应国内快速增长的大健康消费升级需求,并通过引进圆山基金为战投,借助与漳州大健康产业的战略合作推进

公司在中药大健康领域的战略布局。

4、项目投资及实施安排

本项目投资额为10,525.29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为9,733.96万元。本项目拟收购中药传统名方药品批号,并租赁福建省漳州市高新区标准化工业厂房新建中药丸剂生产线。

5、项目实施主体

中药传统名方产业化的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漳州广生堂。漳州广生堂系主要负责公司中药传统名方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24年10月,经营范围:许可项目:药品批发;药品生产;药品零售;食品销售;食品生产;保健食品生产;药品进出口;药品互联网信息服务。

6、项目用地、备案和环评情况

本项目拟租赁福建省漳州市高新区标准化工业厂房新建中药丸剂生产线,不属于新购买土地建设厂房,不涉及新增土地用地审批手续。截至本报告公告日,本项目立项备案及环评手续正在办理中。

7、项目经济效益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10,525.29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能够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入,具有经济可行性。

(三)补充流动资金

1、项目概况

本次拟使用募集资金29,00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以满足公司业务持续发展、研发投入的资金需求,并有助于公司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巩固公司的行业地位。

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新增营运资金需求

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9月,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776.48万元、-11,967.97万元、-17,459.56万元和-1,743.63万元,公司日常经营存在一定资金压力。公司本次拟通过本次发行募集资金2.9亿元补充

流动资金,未超过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未来,随着公司研发投入的增加及经营规模的扩大,依靠现有经营业务产生的现金流量难以满足公司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次募集资金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可以缓解公司正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压力,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2)公司未来对研发的持续投入需要流动资金支持

近年来,公司在创新药研发领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9月,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6,898.95万元、18,546.27万元、13,295.70万元和2,286.6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8.62%、48.08%、

31.45%和7.01%。因此,本次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有助于为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提供保障,增强公司的研发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3)公司提升抗风险能力、长期发展战略依赖于稳健的资产负债结构

我国医药制造行业近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行业、市场竞争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医药行业走向规模集中。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末及2024年9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7.44%、36.07%、64.74%和67.28%,流动比率分别为1.82、0.97、0.75和0.79,资产负债率逐年升高。公司首款创新药泰中定成功注册上市,同时仿制药产品管线增多,保持流动资金充足及稳健的资产负债结构对公司在未来充满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升抗风险能力、坚持长期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更有利于维护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

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符合《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具有实施的可行性。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将增加公司净资产规模和营运资金,有利于公司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和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发行人内部治理规范,内控完善

公司已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建立了以法人治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环境。为规范募

集资金的管理和运用,公司建立了《募集资金管理制度》,对募集资金的存储、使用、用途以及管理与监督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三、本次发行对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影响

(一)本次发行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

受药品集中采购和医保控费影响,药企上市公司在向创新药和大健康大消费转型。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大力支持创新药及中医药发展的产业政策以及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公司创新药研发进展,扩大公司在创新药领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丰富产品管线,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对公司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影响;并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符合公司及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

(二)本次发行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均将相应增加,公司的资产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率也将相应降低,财务结构更加稳健。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募集资金拟投资的项目围绕公司战略和主业,有利于丰富公司产品管线,进一步推进现有在研药物研发进程。本次项目顺利实施后,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将进一步得以提升,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四、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结论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使用计划符合未来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次募集资金的到位和投入使用,有利于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及盈利能力,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2025年4月2日


附件:公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