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0988 华工科技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以激光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系统集成技术、PTC技术为核心相关产品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 74.66亿 63.77 14.16亿 56.11 18.96
业)
传感器及感知材料制造(行业) 40.95亿 34.98 10.86亿 43.06 26.52
租赁及其他(行业) 1.47亿 1.26 --- --- ---
─────────────────────────────────────────────────
光电器件系列产品(产品) 39.75亿 33.95 3.34亿 13.25 8.41
敏感元器件(产品) 36.68亿 31.33 9.43亿 37.37 25.70
激光加工装备及智能制造产线(产品) 34.92亿 29.82 10.81亿 42.86 30.97
激光全息膜类系列产品(产品) 4.27亿 3.65 1.44亿 5.69 33.60
租赁及其他(产品) 1.47亿 1.26 --- --- ---
─────────────────────────────────────────────────
国内(地区) 103.28亿 88.20 --- --- ---
国外(地区) 13.81亿 11.80 3.35亿 13.27 24.23
─────────────────────────────────────────────────
直销(销售模式) 117.09亿 100.00 25.23亿 100.00 21.5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 33.22亿 63.88 7.34亿 60.22 22.09
业)
传感器及感知材料制造(行业) 18.44亿 35.45 4.75亿 38.95 25.75
租赁及其他(行业) 3455.57万 0.66 1010.52万 0.83 29.24
─────────────────────────────────────────────────
激光加工装备及智能制造产线(产品) 17.27亿 33.22 6.09亿 50.00 35.28
敏感元器件(产品) 16.44亿 31.62 4.22亿 34.59 25.64
光电器件系列产品(产品) 15.95亿 30.67 1.25亿 10.22 7.81
激光全息膜类系列产品(产品) 1.99亿 3.83 5314.28万 4.36 26.70
租赁及其他(产品) 3455.57万 0.66 1010.52万 0.83 29.24
─────────────────────────────────────────────────
国内(地区) 46.30亿 89.04 --- --- ---
国外(地区) 5.70亿 10.96 1.72亿 14.13 30.22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 63.01亿 61.72 13.77亿 58.36 21.86
业)
传感器及感知材料制造(行业) 37.49亿 36.73 9.55亿 40.46 25.46
租赁及其他(行业) 1.58亿 1.55 --- --- ---
─────────────────────────────────────────────────
敏感元器件(产品) 32.48亿 31.82 7.79亿 33.03 23.99
激光加工装备及智能制造产线(产品) 31.90亿 31.25 10.82亿 45.87 33.93
光电器件系列产品(产品) 31.10亿 30.47 2.95亿 12.49 9.47
激光全息膜类系列产品(产品) 5.01亿 4.91 1.75亿 7.43 35.01
租赁及其他(产品) 1.58亿 1.55 --- --- ---
─────────────────────────────────────────────────
国内(地区) 91.08亿 89.22 --- --- ---
国外(地区) 11.00亿 10.78 2.99亿 12.67 27.18
─────────────────────────────────────────────────
直销(销售模式) 102.08亿 100.00 23.60亿 100.00 23.11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 33.10亿 65.88 7.26亿 63.40 21.94
业)
传感器及感知材料制造(行业) 16.55亿 32.95 4.05亿 35.33 24.44
租赁及其他(行业) 5875.49万 1.17 --- --- ---
─────────────────────────────────────────────────
光电器件系列产品(产品) 18.37亿 36.56 1.78亿 15.56 9.70
激光加工装备及智能制造产线(产品) 14.73亿 29.33 5.48亿 47.83 37.18
敏感元器件(产品) 14.61亿 29.08 3.39亿 29.56 23.17
激光全息膜类系列产品(产品) 1.94亿 3.86 6597.84万 5.76 33.99
租赁及其他(产品) 5875.49万 1.17 --- --- ---
─────────────────────────────────────────────────
国内(地区) 44.80亿 89.18 --- --- ---
国外(地区) 5.44亿 10.82 1.46亿 12.74 26.84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34.2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9.26%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179860.12│ 15.36│
│客户2 │ 80652.20│ 6.89│
│客户3 │ 32182.28│ 2.75│
│客户4 │ 26603.56│ 2.27│
│客户5 │ 23251.58│ 1.99│
│合计 │ 342549.75│ 29.26│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5.4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3.4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42881.59│ 3.75│
│供应商2 │ 33914.05│ 2.96│
│供应商3 │ 30445.18│ 2.66│
│供应商4 │ 25823.56│ 2.25│
│供应商5 │ 20992.90│ 1.83│
│合计 │ 154057.28│ 13.45│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光通信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
24年Q1,全球有3万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以及超过1300个人工智能基础大模型。大模型迭代加速的驱动下,
海内外各大厂商持续加码AI算力领域投入,在大模型、云计算、搜索及广告、生产力工具等赛道积极拥抱AI
商业化浪潮,发力布局AI大模型应用及产品服务,带动了算力基础设施产业链的高景气度,AI相关产业链如
光模块等持续受益。
根据《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推高算力需求,中国智能
算力发展增速高于预期。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EFLOPS,预计到28年将达到2,781.9EFLOPS,CAGR达
39.9%。智算中心来看,智算中心规模有望从23年的879亿元增至28年的2,886亿元,CAGR达26.8%。
2、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稳步提升。按OICA统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共1,465万
辆,其中近950万辆来自中国;2023年中国新增汽车新能源渗透率达到31.6%,超过全球水平的15.8%。2024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超过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200万辆,连续十年稳居世
界第一。展望2025年,国家政策将大力推动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积分管理等政策预计将
延续与更新,推动市场需求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热管理系统配套需求增长以及技术迭代
升级带来的单车价值量提高,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将达
到1,494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864亿元。
新能源汽车正逐步从电动化发展期转向爆发期,智能化技术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因素。DeepSeek等
大模型的出现,不仅降低了自动驾驶大模型算力和算法的技术门槛,还推动了“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汽车
全产业链的广泛应用。从汽车设计、制造到销售、维保,智能化技术将全面渗透,形成电动化与智能化双向
驱动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系统高度集成化,叠加智能驾驶大模型的迭代升级,有望将汽车热管理系统整合
至智能驾驶模型中。此外,汽车热管理技术正逐步从车用领域拓展至更多领域,包括数据中心、电力、储能
、工程机械、人形机器人等应用场景。
3、激光设备
近年来,激光加工技术凭借其精度高、速度快、加工效果好等优势正逐步实现对传统加工技术的替代,
已成为我国大力支持和推广的高新技术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向先进制造业的升级转变,国内新能源汽车
、船舶、轨道交通、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对激光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促使我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呈
现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激光设备市场总体稳中向好,全国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已从2019
年的658亿元增长至910亿元。
激光下游应用较为广泛,3C消费电子领域,得益于AI大模型的赋能,智能手机有望迎来新一轮革新,20
27年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达5.22亿部,占40%市场份额,复合年增长率达83%,可穿戴设备等AI应
用推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半导体领域,全球化合物半导体市场在2024年至2030年间预计将以接近13%的
复合年增长率迅速增长,到2030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250亿美元,2023年至2028年半导体先进封装市场
规模预计将增长227.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72%;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发展前景广
阔,引领汽车工业与消费电子深度融合;受益于全球航运更新换代,船舶行业正进入新一轮周期性增长;激
光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未来将为激光设备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腹地,脱胎于中国知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
200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2015年被评定
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专注新技术、新市场、新领域
深层探索,锚定新能源汽车与数字赋能两大赛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技术、产品积淀,
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
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业务三大业务格局,公司以“参与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世
界,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为目标,在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拉长创新长板
,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智能制造业务: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激光装备研发、制造技术和工业激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致力于为
工业制造领域提供广泛而全面的激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致力于为3C电子、汽车电子及新能源、PCB微电子
、半导体面板、日用消费品、农用机械、医疗等行业提供“激光+智能制造”行业综合性解决方案。全面布
局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产线和智慧工厂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激光装备制造商之一,全球领先的“激光+智
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单位、国家标准制定的牵头组织
和承担单位。
联接业务:公司拥有光通信行业领先的一站式垂直集成解决方案,具备从芯片到器件、模块、子系统全
系列产品的战略研发和规模化量产能力。产品包括有源光器件、家庭终端、网络终端、智能车载光等,广泛
应用于全球无线通信和AI算力等重要领域,在全球光模块厂商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八。公司围绕AIGC、5G/5G-
A、F5G-A、智能网联车四大应用场景,致力于构建智能光网络世界,服务全球顶级互联网服务/数据应用商
(AI计算)、NEM(网络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智能终端业务力争打造个人、家庭智能融合通信终端
的世界级企业。
感知业务:公司持续巩固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和多功能传感器技术领导地位,自主掌握传感器用敏感
陶瓷芯片制造和封装工艺的核心技术,深度赋能新能源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光
伏储能、智慧家居、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全球领先的、多维感知和控制解决方案。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华工科技牢记习总书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嘱托,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
坚持把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担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光荣使命。
1、技术创新
面对重大的变革挑战和发展机遇,华工科技始终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顶层战略,围绕“科技创新,
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的重点部署,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体系,纵向打造中研院与核心企业两个层
级、四个梯度的研发架构。通过机制变革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从创新生态培育、人才队伍建设、创新
平台打造等多方面入手,统筹全集团研发资源,以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产品首发为目标,切实将中研院打
造为公司的“创新资源聚集平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策源地”。目前,中研院已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光
谷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等21家支持合作单位开展协同创新,获批建设武汉市半导体激光装备产业创新联合
实验室,共建华工科技-九峰山联合实验室、华工科技-武汉理工大学透明脆性材料先进激光加工企校联合技
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材料等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为我国光
电子、激光领域战略安全提供保障,带动光电子信息和激光制造产业及上游芯片、激光器及其核心部件,下
游半导体、显示面板、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等行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公司高水平建设中研院两年来,在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成果、人才梯队建设、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各级主管部门肯定,公司面向国家战略,围绕市场、客户需求,通过引导重点新产品新
技术研发创新,突破了超长跨距光-电算力芯片技术、线性硅光集成芯片技术、半导体晶圆加工光场匀化和
整形技术、半导体行业视觉和切割软件、带热障涂层高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激光加工工艺等关键核心
技术,形成航空发动机气膜打孔装备、全国产化高端晶圆激光加工/量测装备、800GLPO系列硅光模块、1.6T
硅光芯片及模块等一批重大关键新产品。2024年申请专利421件(含发明192件),软著113件;荣获国家科
技进步奖二等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七届红光奖“激光工业装备创新奖”等20余项,获评“AA
A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3家子公司纳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工业母机企业清单,新增
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个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2家湖北省绿色工厂企业。
2、人才驱动
华工科技始终秉持“企业前途在创新,创新关键在投入,投入重点是人才”的发展理念,坚持把人才作
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不拘一格招人才、找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策略,人才
数量与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公司以“引进培养并举,激励约束协同”为原则,搭建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对员
工的职业发展实施有效管理,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以“人尽其才,价值共创”为出发点,围绕“人人
皆能”发展理念,持续迭代华工科技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在“青苗班”、“菁英班”、“高管充电坊”三级
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推进“产品线总经理集训营”、“销售移动课堂”“院士在线”“拔节计划”“91
人才课堂”“精益人才成长中心”等特色人才项目,持续探索线上培训方式,全面推广OPE微学院,将线上
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鼓励员工自主学习、自我赋能,建设“人人要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组织
。发挥中央研究院人才集聚高地和创新策源地的定位优势,以卓越工程师打造、工程硕博士培养、职称自主
评审为抓手,形成政校企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大人才观,即“以用为本”、“不为所有,但
为所用”,公司高水平建设中研院“智囊”团队,聘请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27位专家提供技术创新指导,全
面加大“猎鹰计划”推进力度,将创新投入、高素质人才向“全球首发、行业领先、专精特新”产品聚集,
形成行业首屈一指的人才蓄水池,为培养尖端人才注入新动能,护航公司高质量发展。
3、产业链布局
华工科技始终致力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上下游企业携手并肩,集中优势力量,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加速解决核心组件和基础共性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提升全产业
链的整体竞争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及战略行业应用落地。公司以旗下投资平台为依托,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优秀标的,已在激光产业链和ICT光电子产业链完成深度布局,并新拓展新能源、MEMS等传感器领域,大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通过投资参股、输送优秀管理人员、协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式,做到深
度产业赋能,培育出锐科激光、华日激光、长光华芯、云岭光电等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与产业链上下
游30余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同创新,提高了能量光电子、信息光电子产业链的完整度、竞争力,形成
“研发—使用—改进—成熟”的产品发展路径,协助产品经营主体拓展新领域、谋划新增量、发展新伙伴。
4、全球化经营
华工科技在全球已设立武汉光谷总部、鄂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华工科技孝感电子产业园、华工科技
智能制造产业园、华工科技光电子研创园、华工科技荆门产业园六大产业基地,在华中、华南、华东、华北
四大片区设有60余个办事处;北美、澳洲、德国、加拿大四大海外研发中心,40余个销售服务中心。年内公
司全球化经营全面提速,在海外业务拓展、海外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建设、国际化人才、全球化管理体系建设
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海外业务拓展迅速,在欧洲、北美、中东等市场的出口订单均有明显增长,全年多个
海外市场实现从0到1的突破;海外生产基地和子公司新增落地,激光+智能制造业务越南及匈牙利公司、感
知业务泰国公司、联接业务泰国公司相继完成布局;人才国际化推进加速,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全球化
管理体系搭建完成,有效保障海外业务的发展。
5、产品力打造
智能制造业务:在智能装备领域,围绕“单机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产品体系,加大AI及
智能化套料软件研发力度,自主研发的第五代三维五轴激光+AI智能切割装备,荣获“湖北精品”认定、“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代表着目前全球激光数控机床最高的技术水平;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
完成的“重工装备制造车间优化运行生产管控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开
发第二代轮胎模具在线式激光清洗智能装备,攻克了三维双头编程软件、门环拼焊控制系统等10余款核心工
业软件,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批量应用。在船舶制造、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等行业,自主研发了大幅面
高功率激光坡口切割智能装备,推出全面喷码划线智能装备,优化升级了重型管材激光切割智能装备;首创
基于迁移学习与知识复用的智能套料新方法,目前软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头部船厂的智能制造项目。
在激光微纳加工领域,依托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才智平台,面向半导体、3C电子、新能源、汽
车电子等领域深度开发激光应用技术及智能制造前沿科技创新方案。开发“光灵”智能控制软件平台架构,
搭建跨尺度复杂曲面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平台,完成三维五轴曲面振镜加工设备一代原理机开发。半导体领域
,围绕SIC第三代半导体,升级激光表切智能装备、激光隐切智能装备,打造全自动晶圆激光退火装备,实
现量产验证及首台套销售;IC载板及陶瓷基板行业升级“自动化产线整体方案”;3C电子领域,首推折叠屏
手机细分应用专机“碳纤维精密切割智能装备”;新能源领域,推出碱性电解槽极板自动焊接装备、PEM电
解槽关键组件加工装备及燃料电池双极板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农机领域,推出全天候智能除草机器人,实现
行业突破。
在整体解决方案领域,重点突破核心信息化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软硬件融合能力。实现数
字孪生、机器视觉等核心单元技术突破,产品成功拓展到船舶、电力装备等行业。少人工厂/灯塔工厂加速
落地,公司连续五年入选省、市工业智能化改造诊断咨询服务平台,荣获工信部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成
功获评“绿色工厂”,入选首批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集成商名单,桥梁板单元智能化生产线
项目获中船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接业务:公司持续夯实全球光模块供应商行业领先地位,在AIGC、云计算、5G-A、F5G-A行业应用等
推动下,业务全面向高端升级。在AI业务领域,公司具备200G、400G、800G全系列高速光模块批量交付能力
,产品涵盖业界最新的全光源、全DSP、下一代先进可插拔解决方案。成功卡位头部互联网厂商资源池,助
力数字时代全球算力需求提升。公司实现高端光芯片自主可控,具备硅光芯片到模块的全自研设计能力;已
成功推出业界最新的用于1.6T光模块的单波200G自研硅光芯片和多种1.6T光模块产品(DSP和LPO)方案。在
5G-A业务领域,4G/5G基站应用光模块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份额;客户侧10G/100G/400G/800G传输类光模块全
覆盖。公司围绕当前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化合物材料,积极布局硅基光电子、铌酸锂、量子点
激光器等新型材料方向,自主研发并行光技术(CPO、LPO等),同时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在下一代1.6T
、3.2T等更高速产品应用,着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产品解决方案。
感知业务:围绕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感知层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冷媒气体传感
器、车载CO2气体传感器、MEMSMOX传感器、车载感知集成传感器、温度/温湿度变送器等战略新产品开发。
智能传感器四大类别光学与红外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空气质量与集成传感器、控制器/变送器逐步完善产
品矩阵。专精特新产品场景化应用落地加速,国内首条电机温度传感器自动化线投产,CCS实现户储、工商
储、大储、商用车、乘用车、船舶动力领域全面覆盖,获得行业头部客户S级平台项目;压力传感器实现量
产。热管理领域,公司PTC加热器朝着高功率、超小型方向进一步迭代,整车热管理系统朝着集成式管理方
向快速发展,与多个主机厂进行方案对接。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创新,聚焦“感知、联接、智能
制造”三大核心业务,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聚焦新能源汽车、数字赋能两大赛道,持续推动关键核心
技术突破,打造专精特新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09亿元,同比增长13.57%,归属母公司净
利润12.21亿元,同比增长21.17%。
(1)智能制造业务
在双碳目标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双重浪潮下,公司精准洞察市场需求,从“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
工厂智慧化”三个层面为产业发展提“智”升级,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圈融合共振。报告期内,公司智能制
造业务营业收入34.92亿元,同比增长9.45%。
公司智能装备事业群围绕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两大优质赛道,深化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行业聚焦方面
,新能源汽车、船舶等五大重点行业订单占比87%,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订单同比增长33%,船舶行业凭借全
球首台喷码划线智能装备、超大幅面激光复合铣焊产线等创新产品,在头部船企实现批量应用,订单同比增
长134%。国际业务持续突破,全自动铝合金电池托盘生产线批量出口欧盟,三维五轴激光装备、多头激光落
料自动化产线、轮胎模具激光清洗智能装备等高端产品在海外市场取得较大增量,带动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4
%。公司通过“技术驱动+场景深耕”战略,巩固了在高端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全球产业智能化与低碳化
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公司精密系统事业群深化行业变革,向行业产品驱动转型。3C电子行业,手机中框激光精密复合焊接、
精密零部件智能装备、激光精密切割系列装备等实现订单较大增长;脆材细分领域,第四代蓝宝石切割去除
智能装备产品市场批量化应用,光刃X5Pro车载玻璃激光加工自动化产线成功推向海外市场;新能源行业,
在行业龙头客户建立全国首台套碱槽自动化产线及燃料电池双极板智能工厂应用标杆,储能电池智能自动化
产线在国际市场取得突破;半导体及先进封装行业,IC载板及陶瓷基板行业升级为“自动化线整体方案”,
陶瓷球体AVI检测装备、探针卡系列装备实现首台套销售。同时积极实施全球化战略,在海外筹建智能制造
实验室、子公司及销售办事处,有效提升技术创新、全球化开拓及服务能力。
(2)联接业务
公司围绕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产品全面贴合市场需求,向高端升级,在最新一期LightCounting
2023年全球光模块厂商排行榜单中蝉联TOP8。报告期内,公司联接业务营业收入39.75亿元,同比增长23.75
%,营收增长主要在AIGC应用领域,公司紧抓市场需求契机,400G、800G光模块规模交付,客户版图、交付
份额进一步扩充;在全球作为第一梯队交付400G硅光模块;成功推出800GOSFP2FR4TRO、800GLPO硅光、800G
AEC有源电缆、1.6T-200G/λ硅光等多款业界前沿产品。在5G-A业务领域,行业率先发布50GSFP56系列灰光
、彩光模块并实现批量交付,4G/5G基站应用光模块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份额;客户侧10G/100G/400G/800G传
输类光模块全覆盖,800GZR/ZR+Pro相干光模块量产,并在关键客户群处完成送样。在F5G-A业务领域,25GP
ONOLT和ONU产品实现批量交付,50GPONOLT产品光电关键技术突破,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正在
积极布局下一代超高速光模块的研发和生产,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项目建设。
(3)感知业务
公司继续保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和多功能传感器技术全球领导地位,报告期内,整体实现营业收入40.9
5亿元,其中传感器业务营业收入36.68亿元,激光全息防伪业务营业收入4.27亿元。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
链销售占比超过60%。新能源汽车PTC热管理系统业务持续增长,覆盖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国产及合资品牌,在
海外市场获得多个高端汽车品牌项目订单;传感器向汽车、光伏储能领域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一系列新
项目定点及新项目量产,光伏储能传感器上线智能制造平台柔性自动化产线,在行业头部企业销售规模大幅
增长;压力传感器基本实现陶瓷压力范围全覆盖,在小型化、大量程方向不断拓展,2024年新品开发数量同
比增长超过66%。感知业务泰国工厂于2024年8月建成投产,海外业务同比增长超过30%,BSH、AI、HIGHLYMA
RELLI、VESTEL、ARCELIK、SAMSUNG等海外大客户销售规模均有较大增长;PTC加热器海外项目定点实现“0
”突破。
●未来展望:
2025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华工科技将以积极发展、跨越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敢想敢干”,积
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聚焦“创新、人才、质量、合规
”等要素构建核心竞争力,坚定步伐,紧抓机遇,谋划新篇。
(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1、多元定位开拓新业务
围绕向高处立,向远处进,向宽处走,向深处做,明确新的产品定位——“全球首发,行业领先,专精
特新”。深刻理解“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发展思路,深入研究市场及政策,聚焦优势产
品,确保可靠的业绩增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方向。感知业务为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
、智慧生活、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关注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的传感器需求;联
接业务聚焦AI增量业务,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围绕下一代AIGC、信息通信网络及车联网,从芯片、材料、技
术、工艺和应用,布局新领域;智能制造业务瞄准新能源汽车、船舶、3C、半导体、高端钣金加工等优质赛
道,坚持贯彻“行业+大客户”营销策略,深挖高潜力市场,加大重点行业开拓力度。
2、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
持续高水平建设中央研究院,真正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技术驱动为主,市场牵引为辅
”的新共识促进公司持续发展,积极开发首发产品、行业领先产品,支撑公司中长期发展。投资和产业持续
双向赋能,夯实链主科技型企业CVC定位,服务华工科技有组织创新体系,链接产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优
质资源,围绕主营业务、新兴赛道、下一代技术,打造公司创新发展新支点。
3、人才战略赋能新发展
深入践行人才强企战略,持续加大高素质、行业顶尖的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以人才为核心驱动科技创
新,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着力提升人才密度,在现有的硕博士人
才基础上,向前发力,坚定不移的落实“博士500”计划,在全球化经营中持续推进人才国际化,对于顶尖
人才“靶向引进”,对于青年人才加大培养支持力度,以更高的人才效能,开发更多的行业首发产品,支撑
公司中长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