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豪鹏科技(001283)经营分析主营业务

 

查询个股经营分析(输入股票代码):

经营分析☆ ◇001283 豪鹏科技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池(行业) 51.08亿 100.00 9.31亿 100.00 18.23 ───────────────────────────────────────────────── 方形锂离子电池(产品) 29.17亿 57.11 5.37亿 57.71 18.42 圆柱锂离子电池(产品) 15.98亿 31.29 2.87亿 30.82 17.95 镍氢电池(产品) 5.36亿 10.49 6188.40万 6.65 11.55 其他(产品) 5701.81万 1.12 4499.23万 4.83 78.91 ───────────────────────────────────────────────── 境外(地区) 26.14亿 51.16 6.95亿 74.59 26.57 境内(地区) 24.95亿 48.84 2.37亿 25.41 9.48 ───────────────────────────────────────────────── 直销(销售模式) 51.08亿 100.00 9.31亿 100.00 18.23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池(行业) 23.16亿 100.00 4.41亿 100.00 19.04 ───────────────────────────────────────────────── 方形锂离子电池(产品) 13.67亿 59.02 2.33亿 52.81 17.03 圆柱锂离子电池(产品) 6.82亿 29.43 1.54亿 34.93 22.60 镍氢电池(产品) 2.45亿 10.57 3296.19万 7.48 13.47 其他(产品) 2278.87万 0.98 2108.10万 4.78 92.51 ───────────────────────────────────────────────── 境外(地区) 12.57亿 54.30 3.47亿 78.67 27.58 境内(地区) 10.58亿 45.70 9403.43万 21.33 8.88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池(行业) 45.41亿 100.00 8.74亿 100.00 19.24 ───────────────────────────────────────────────── 软包锂离子电池(产品) 24.61亿 54.20 4.87亿 55.77 19.80 圆柱锂离子电池(产品) 11.99亿 26.41 2.34亿 26.81 19.54 镍氢电池(产品) 6.55亿 14.43 1.11亿 12.74 16.99 其他(产品) 2.26亿 4.97 4082.71万 4.67 18.10 ───────────────────────────────────────────────── 境外(地区) 27.43亿 60.41 6.96亿 79.69 25.38 境内(地区) 17.98亿 39.59 1.77亿 20.31 9.87 ───────────────────────────────────────────────── 直销(销售模式) 45.41亿 100.00 8.74亿 100.00 19.24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池(行业) 17.24亿 100.00 3.55亿 100.00 20.56 ───────────────────────────────────────────────── 软包锂离子电池(产品) 9.12亿 52.87 1.97亿 55.45 21.57 圆柱锂离子电池(产品) 4.84亿 28.09 9540.74万 26.91 19.70 镍氢电池(产品) 3.12亿 18.09 4825.52万 13.61 15.47 其他(产品) 1635.34万 0.95 1429.28万 4.03 87.40 ───────────────────────────────────────────────── 境外(地区) 12.23亿 70.94 2.82亿 79.44 23.03 境内(地区) 5.01亿 29.06 7292.02万 20.56 14.55 ───────────────────────────────────────────────── 直销(销售模式) 17.24亿 100.00 3.55亿 100.00 20.5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5.2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9.92%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50643.11│ 9.91│ │客户二 │ 28548.14│ 5.59│ │客户三 │ 25801.28│ 5.05│ │客户四 │ 25068.26│ 4.91│ │客户五 │ 22789.10│ 4.46│ │合计 │ 152849.90│ 29.92│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8.4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8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25579.29│ 8.15│ │供应商二 │ 14979.80│ 4.77│ │供应商三 │ 14867.87│ 4.74│ │供应商四 │ 14844.34│ 4.73│ │供应商五 │ 14039.32│ 4.47│ │合计 │ 84310.62│ 26.8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 -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C制造业”之“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中锂离子电池业务属于“C38 41锂离子电池制造”,镍氢电池业务属于“C3842镍氢电池制造”。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主要产品为锂离 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蓝牙音箱、个人护理、便携式储能及储 能电芯、无人机、轻动力、机器人、民用零售市场及车载T-Box等多个领域。 1、消费类市场 消费类电池行业正步入由技术革新与应用场景多元化共同驱动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在传统消费电子市场 存量需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空间的双重赋能下,锂电技术迭代与终端场景创新将持续共振,催生更广阔 的增长机遇。当前,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主流应用领域已形成成熟的产 业体系,产品迭代进入平台期。而人工智能、低功耗物联网、AR/VR与空间计算、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的商 业化突破,正加速推动AI+端侧硬件、机器人、无人机、eVTOL等新兴终端市场的规模化落地,为行业开辟出 第二增长曲线。传统消费电子市场凭借从“硬件升级”转向“体验重构”以及庞大的用户基数仍将保持稳定 增长,而智能化、数字化浪潮催生的新兴应用场景则有望成为驱动锂电产业升级的核心变量,预计未来消费 类锂离子电池市场将呈现“传统领域结构优化+新兴赛道(AI+、机器人、低空经济等)爆发增长”的复合发 展格局。 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传统消费电子领域,锂离子电池市场正呈现结构性复苏与高端化升级并行的 特征。根据《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以下简称“白皮书”)最新数据,2024年全球 小型锂离子电池(SmallLIB)出货量达129.5GWh,同比增长12.1%。预计2025年该领域出货量将突破145GWh ,增速维持在10%-12%区间。终端设备市场方面,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回升至12.3亿部, 同比增长3.4%,其中AI大模型手机出货占比超35%,带动高端机型电池容量均值提升至5,200mAh(较2022年 增长18%)。笔记本电脑市场复苏更为强劲,Canalys统计2024年全球出货量达2.05亿台,同比增长5.1%,AI PC渗透率突破25%,推动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激增。据TrendForce测算,2025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有望 达2.15亿台,其中AIPC占比将超40%,单机平均电池容量预计突破70Wh,较传统机型提升30%以上,行业增长 动能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升级。GFK2025年全球消费电子报告指出,科技消费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2%, 其中电池相关技术创新贡献了约1.8个百分点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电池在高端折叠屏手机和超轻薄 笔记本领域开始小规模商用,2024年相关产品出货量已达1,200万只,预计2025年将实现3-5倍增长,成为行 业下一个爆发点。白皮书强调,随着机器人、XR设备和低空经济等新兴场景加速落地,消费类锂电市场将形 成“3C基本盘稳增长+高端技术溢价+新兴场景增量”的三级增长引擎。 在AI+端侧领域,AI眼镜正成为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核心载体,2024年市场呈现出“消费级产品爆发”与 “AI原生硬件崛起”的双重特征。根据WellsennXR数据,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为234万台(其中国内 销量约5万台,占比约2%),主要销量贡献来自于RayBanMeta智能眼镜,该款智能眼镜2024年累计销量达到2 24万台。预计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550万台,较2024年增长135%。2027年,AI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 到5,500万台。此外,AI服务器是数字经济的“算力底座”,未来3-5年将随AI技术的普及持续高增长;在英 伟达新一代机柜方案引领下,国内外AI服务器有望标配BBU产品(BatteryBackupUnit),BBU的渗透率将迎 来拐点。 在机器人领域,全球市场正加速向智能化、场景化方向演进,专业服务与消费级机器人市场呈现双轮驱 动格局。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4年最新报告,2023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出货量达18.6万台, 同比增长18%。从市场前景看,IFR预测2024-2027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出货量将维持20%-22%的复合增长率 ,到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5万台,其中物流自动化需求仍是核心驱动力——ABIResearch数据显示,202 4年全球仓储自动化投资中将有38%用于机器人系统部署,较2021年提升17个百分点。消费服务机器人市场则 呈现多元化升级趋势,IDC预计2024年该领域出货量将达660万台,同比增长13.8%,到2026年渗透率超15%的 家庭将拥有至少2台服务机器人。技术迭代方面,多模态大模型(如GoogleRT-2、Figure01)正重构机器人 感知决策能力,2024年搭载AI大模型的服务机器人占比已从2022年的3%提升至22%。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 (GGII)指出,2024年锂电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出现结构性变化,高倍率放电电池(5C以上)需求同比增长 215%,主要驱动力来自物流机器人集群调度、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等高性能场景。 在无人机及低空经济领域,全球市场正经历“技术突破-政策松绑-场景爆发”的三重驱动,Frost&Sul livan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将突破410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远超此前7.1%的CAGR 预期),其中商用无人机占比首次超过消费级无人机(52%vs48%)。同时,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低空 飞行服务站超200个。全国划定63个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区域,深圳率先实现300米以下空域全开放。Frost&S ullivan修正预测,2030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900亿美元(原预测546亿美元),CAGR上调至14.3%,低 空经济对中国GDP贡献率将突破1.5%。无人机正从“飞行工具”进化为“空天数据节点”,而低空经济通过 “场景创新-基建先行-生态聚合”的三级跳,已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战场。 在便携式储能领域,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出货 量达3.2GWh,同比增速提升至60%。叠加海外新兴市场(中东/东南亚)分布式能源需求增长,预计2025年便 携式储能出货量增速保持在30%-40%区间。 轻动力市场正经历“政策-技术-模式”三重裂变,锂电替代铅酸进程较预期快3-5年,钠电商业化与换 电生态构建将成为下一阶段核心变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和高工产研(GGII)修正数据,2023年全球电动 两轮车的销量为9,800万辆,同比增长12.6%,预计2027年出货量将增长到1.8亿辆。据我国海关统计数据,2 024年,我国电动两轮车出口额同比增长27.6%至58.16亿美元,超越2022年53.1亿美元的峰值再创历史新高 ;同期出口量2,211.8万辆,同比增长47%。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为重点出口市场。根据奥维运网数据,欧洲 电动两轮车去库存结束,2024年中国出口欧洲同比增长约20%。 2、储能市场 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是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新型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内外市场刚需、政策红利、技术进步与成本 控制等多方面驱动因素,锂电池储能行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未来仍有广阔成长空间。 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369.8GWh,同比增长55% ,预计2027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约500GWh。2024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309GWh,同比增长50%,其中 电力系统储能是最大的应用领域,中国电力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超过267GWh,同比增长59.88%,占全球储能锂 电池出货量的72.2%。 户用储能是第二大应用市场。根据EESA储能领跑者联盟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户用储能电池总使用量约 为30GWh,同比增长25%,占全球储能电池市场的9.9%,而中国户储锂电池总出货量约为25GWh,同比增长25% ,占全球户储电池市场占比83.3%。阳台储能作为户储的分支,根据德国MaStR数据,2024年德国新增安装阳 台储能0.43GWh,同比增长57.6%,其中新装小于2KWh的储能系统渗透率超5%,相比2023年的还不到1%,渗透 率同比增长500%以上。 工商业储能作为第三大应用市场。根据寻商研究院数据,2024年全球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量达4.4GW/10 .9GWh。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需求会持续增长,并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期。预计202 5年全球新增装机量达6.1GW/15.26GWh。 3、镍氢电池市场 镍氢电池具备安全性高、适用温度范围广等特点。镍氢电池发展至今,广泛应用于民用零售、个人护理 以及储能备电等领域;随着车联网的兴起,镍氢电池作为车载T-Box备用电源的主流方案,发展前景广阔。 车载T-Box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配置的备用电源需确保外部电源断电后,车载T-Box 的安全通讯、数据传输等功能正常运行。 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驱动车载T-Box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源动力,而镍氢电池 以良好的可靠性、循环寿命长、宽温等特性被众多T-Box厂商作为优选的备用电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 1、公司的主营业务 公司核心业务聚焦于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是一家具备自主研发能 力和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企业,为客户提供灵活可靠的一站式电池解决方案。 公司现有产品包括方形锂离子电池、圆柱锂离子电池、扣式软包与扣式钢壳锂离子电池及镍氢电池。其 中方形锂离子电池包括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方形钢壳电池及储能电芯。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 于笔记本电脑及周边产品、智能穿戴、智能手机、平板、机器人、AI玩具、无人机、eVTOL等领域;方形钢 壳电池主要应用于AI眼镜及智能手表;扣式软包与扣式钢壳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AI耳机、TWS及OWS耳机、 AI助听器等领域;圆柱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个人护理、蓝牙音箱、医疗设备、轻动力、机器人、无人机、 AI玩具、便携式储能、备用电源等领域;镍氢电池主要应用于民用零售、车载T-Box、太阳能储能街灯、个 人护理等领域。 2024年公司及子公司凭借在行业的突出表现,荣获2024国际绿色零碳节组委会颁发的“2024双碳典范企 业奖”及“2024ESG杰出案例奖”,凭借卓越表现在第十一届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斩获“中国 电池新能源行业2024年度优秀供应商”奖;同时荣膺中兴通讯2024年度“最佳质量表现奖”,华宝新能“卓 越交付先锋奖”,PHILIPS“SupplierSustainabilityPerformanceProgramSustainabilityImprovementAwar d”,Logitech“2024LogitechQualityTorchAward”等。 公司秉承“成就客户、开放共赢、严谨务实、自我批判”的核心价值观,聚焦全球品牌商面临的挑战和 压力,以并肩合作的伙伴模式,与客户协同研发,共同面对行业转变,持续深入创造新价值。公司凭借多年 的技术积累和产品研发经验,获得全球诸多细分领域知名品牌商的认可。 (二)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秉承“技术驱动、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深度融合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 nt,IPD)管理体系,构建“规划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应用一代”的梯次化研发战略,通过建立“ 基础研究-平台开发-产品迭代-产业转化”的四级协同研发体系,以前瞻性研究、新材料及新平台开发、新 产品设计开发、新工艺及新装备开发为核心层级,实现理论探索、技术攻关、工艺转化与智能制造全链路贯 通,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矩阵式创新生态。 公司研发工作采用“战略导向、双轮驱动”的运作模式,由研究院及各业务单元相关产品开发部门构成 双引擎:研究院聚焦战略级技术创新,承担前瞻性基础研究、新材料及新平台开发、颠覆性工艺装备预研等 中长期技术储备任务;产品开发部门聚焦市场需求转化,开展应用场景研究、产品工程化开发、制造工艺及 装备优化等短期技术落地工作。除此之外,公司还与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机制,围绕前沿技术 领域开展联合研究,持续赋能创新活力。 (1)前瞻性研究指通过分析行业和终端用户需求,围绕公司战略大方向进行面向未来的创新前沿性技 术预研,包括全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硅基负极、锂金属电池等新技术。通过建立创新实验室的方式开展 包括电化学反应机理、新概念电池材料体系及电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公司科研探索及核心技术突破的 重任; (2)新材料及新平台开发以前瞻性研究为基础,基于对电化学及材料科学的深度理解,通过多物理场 、多尺度、多参数的建模仿真,提前布局开发面向客户未来需求的技术平台,提前做好储备; (3)新产品设计开发基于对终端产品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的理解,结合研究院平台开发成果,利用各 类仿真技术和DOE(DesignofExperiments)设计等,研发过程中客户深度参与,公司研发部门快速响应,准 确地将客户具体项目需求转化为定制化的产品解决方案; (4)新工艺及新装备开发为保障新平台和新产品走向批量提供了必要技术条件,通过开发与产品的材 料特性、电化学体系平台及结构设计等适配的创新工艺和自动化装备,不断突破制造极限,最终保障量产稳 定交付。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中心全面统筹原材料采购业务,核心职能涵盖搭建供应商管理体系,制定采购流程与制度规范 ,严格管控采购过程,落实成本控制策略。采购团队紧密跟踪供应链市场的实时变化,深度结合客户产品需 求,制定兼具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多层次采购控制计划,确保采购活动精准对接公司生产经营需要,持续优化 公司采购成本,保障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助力公司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支撑公司新业务领域开拓方面,采购中心主动协同配合研发战略需求,在材料寻源、定制化开发支持 、风险管理机制、成本优化闭环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发展和管理计划,推动与供应商进行联合创 新,助力公司新兴业务和关键新技术突破。 此外,公司通过参股企业赣州豪鹏践行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理念,将回收金属材料应用于新电池制造 ,链接上游电池材料前驱体、电池材料、电池研发和制造、电池应用及回收的全流程,与上下游共同打造绿 色环保、资源节约的ESG理念。同时通过豪鹏供应链强化对金属材料波动的认知和实时监控,确保安全可靠 的主材供应,持续深化与产业链的协同,提升公司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性和成本优势。 3、生产模式 公司建立了成熟的客户需求分类矩阵模型,根据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订单波动系数、交付紧急程度等维 度实施分级响应机制,基于客户滚动年度/月度需求预测和实际订单、服务目标、客户订单及需求特点、原 材料交货期、设备产能等因素,有效组织生产资源准备和制定生产计划,在保障客户订单需求及时交付的情 况下,推进内部运营平稳有序。 为满足客户差异化的订单交付需求,公司采用按单生产(MTO)和按库生产(MTS)两种生产模式组织生 产,在生产设备及产线设计上做好了灵活的设计和调整,兼具规模化生产和柔性制造的双重优势。针对大批 量订单,通过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线安排生产,实现快速、可靠、大规模的订单交付,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大 批量、及时性交付的要求;针对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的订单,公司在充分利用通用化、多功能设备的基 础上,培养关键技能工,灵活安排人员及生产排产,通过柔性生产线提升客户交付响应速度和保障产品质量 ,有效缩短生产交付周期,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4、销售模式 公司以优质产品带动销售,以技术创新作为立身之本,聚焦服务世界五百强及细分行业头部品牌商,通 过市场洞察、数据分析、客户拜访、技术交流、邀请参观、联合开发等方式直接与终端品牌客户建立良好的 沟通渠道后,接受其对公司技术水平、品质管理、制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审,审核通过后,公司被认定为 合格供应商。 公司采用直接销售模式,主要包括: (1)公司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品牌客户; (2)终端品牌客户指定使用公司产品,并与公司约定主要商务条款,由品牌客户指定的代工厂或PACK 厂向公司下单并结算。 公司建立并实施了《服务控制程序》,通过营销中心、研发体系、供应链管理部、品质部等多部门协同 ,对客户反馈的满意度进行快速响应、持续改进。目前,公司凭借高标准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已经与众 多世界五百强及细分行业头部品牌商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战略客户资源优势 在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核心战略客户如惠普、索尼、谷歌、大疆、哈曼、飞利浦、亚马逊、博朗等 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联合研发与探索全栈式服务深度融入客户产品生态,在消费电子、智能终端等成熟领 域巩固供应链核心地位,实现客户黏性与业务渗透率的双向增强。长期积淀的优质客户资源及持续新增的头 部品牌商客户群体,既是市场对公司产品研发、制造工艺及服务体系的高度认可,更是未来公司拓展业务的 核心竞争优势。 此外,依托技术创新迭代、柔性制造及规模化批量交付的优势,公司成功拓展戴尔、微软、小米、iRob ot、云迹等全球科技头部企业,完成客户结构的多元化升级。同时,公司紧密追踪AI+硬件的新市场机遇, 深度协同AI眼镜、AI服务器电源(BBU)、四足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细分行业头部品牌商,积极融入 客户的价值创造活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未来,公司将继续沿着既定的战略方向,坚持深耕消费类领域,不断提升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供应份 额的同时,同步积极面向新兴领域,强化AI+端侧硬件、AI服务器电源(BBU)、具身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及 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战略布局和行业突破,依托跨领域技术协同创新,致力于持续提升产品的能量密度、 续航能力、快充性能及安全性,保持强劲的技术竞争力,加速构建虚实融合的交互平台与智能装备解决方案 。通过整合研发资源与供应链体系,公司将持续深化与世界五百强及细分行业头部品牌商的战略协同,构建 “技术共研-产品共创-市场共赢”的产业生态。在提升成熟业务竞争力的同时,培育面向下一代智能终端的 先发优势,打造贯穿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和创新解决方案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 2、研发创新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提升研发投入规模,坚持走自主研发、开放合作的道路,通过聚焦应用场景、客户 需求和用户体验,充分运用分子动力学计算、电化学仿真和热仿真等现代仿真技术,使用机器学习等AI技术 进行电池寿命预测和高熵材料开发等新质“创造力”,将研发需求转化为卓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体系,形成 差异化竞争,提高研发效率,保证产品可制造性和可靠性。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837项,其中发明专利167项,实用新型专利606项,外观设 计专利64项。公司拥有一支约1,000人的研发团队,涉及电化学、材料化学、物理化学、机械自动化、电子 与软件等多个学科领域。公司研发团队由来自国内外的博士及专家领衔,引领技术持续创新突破。公司坚持 立足于前沿科技的探索和挖掘,与香港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 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合作研发项目,整合高校的科研和人才资源,将高校的科研理论与公司的产业化能 力相结合,开展了固态电池材料开发、高能固态电池开发、全固态锂电池、纯硅负极、水性低成本高能电池 开发、电极界面成膜、过充、DCR仿真分析、锂金属电池等前沿技术的项目研究,为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实现研究成果产业化,提升公司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3、智能制造及规模交付 报告期内,公司在产能归集整合的过程中,完成了生产规模及智能制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自动化装 备、数字化和智能化车间、可持续改善的生产系统完善为重点,在工艺优化、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大投入,提 升专业制造与先进制造水平、持续打造核心制造能力,并着力推进产品测试集成化、智能化,确保产品的一 致性和可靠性,减少人工操作、降低人工成本,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智能制造能力与生产效能的协同提升,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在节能减排导向下,公司同步推进生产流程的绿色化升级,通过智能排程与能源管 理系统降低综合运营成本,以技术驱动制造体系向高精度、低能耗、强韧性的方向持续进化,为全球客户提 供更具竞争力的智造解决方案。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0,845.11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50%,本年度公司凭借产品和技 术创新优势,通过拓展更多品牌客户和提升份额,整体出货量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营业收入保持稳健增长 ;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9,125.3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1.43%,主要系随着募投项目所建工业园投入使 用,公司将原本分散的产能逐步迁移整合,统一管理,发挥规模效益。 ●未来展望: (一)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公司以“业务领先(BLM)”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差距分析和市场洞察出发,通过对宏观环境、市场趋 势、目标客户、竞争友商、自身定位及核心能力的审慎分析来确定公司未来战略机会方向,每年滚动更新未 来的战略发展规划,聚焦、创新、压强,持续为全球品牌商提供优质、清洁、安全、高能的电池解决方案和 服务,实现营业收入优质增长。 AI+端侧硬件和软件发展引领消费电子的新一轮产业升级,为了迎接行业新变革、新挑战,公司在“All inAI”的战略大背景下,前瞻性布局AI+赛道,聚焦消费类锂电池的研发和智能化制造能力的建设,确保研 发成果转化为规模化生产能力。未来公司将持续与AI+端侧客户保持紧密合作,深度对接主流品牌在智能穿 戴、AI眼镜、AI电源服务器、AIoT终端等场景的电池解决方案需求,为客户提供全流程一体化的技术和产品 支持,助力客户抢占AI硬件端的市场先机,充分分享AI时代下的技术红利。 1、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视创新效能 公司将继续秉持“技术驱动、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持续强化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效能并重的发展模 式。通过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双轮驱动的研发体系,纵深推进电化学性能指标优化工程,重点突破 能量密度提升、倍率性能强化及安全可靠性验证等核心技术攻关,系统完善从材料研发到产品工程化的全链 路验证机制。依托客户需求导向的敏捷开发机制,同步推进前瞻性技术储备与定制化解决方案开发:一方面 聚焦固态电解质、硅基负极等战略级材料体系的迭代研发,探索搭建覆盖3-5年技术路线的创新孵化平台; 另一方面通过模块化开发架构与数字化仿真系统的深度耦合,实现客户特定场景需求的快速响应与精准适配 ,形成基础技术平台支撑下的多维度产品矩阵。这种“战略引领+需求驱动”的复合型研发策略,既保障核 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又通过创新价值链闭环有效提升研发成果产业化效能,为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持续 动能。 2、深耕核心业务,突破新兴赛道 公司将持续深化“核心业务深耕与新兴赛道突破”双轨发展战略,在巩固消费电子领域头部品牌客户合 作的基础上,依托AIoT技术融合趋势重构业务增长逻辑。通过建立“战略客户需求牵引”的创新驱动机制, 聚焦世界五百强及细分行业头部品牌商的需求,以模块化研发体系与敏捷供应链响应能力为核心支撑,在笔 记本电脑、智能穿戴等成熟业务领域强化全流程解决方案输出,持续追踪AI+硬件、AR/VR等技术的迭代趋势 ,深度协同新兴细分领域头部品牌商,以电芯与Pack协同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同步构建基于AI赋能的智能终 端产品矩阵,持续巩固消费类业务基本盘

www.chaguwang.cn & ddx.gubit.cn 查股网提供数据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