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国轩高科(002074)经营分析主营业务

 

查询个股经营分析(输入股票代码):

经营分析☆ ◇002074 国轩高科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动力锂电池、输配电设备。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动力电池系统(行业) 256.48亿 72.47 38.83亿 60.94 15.14 储能电池系统(行业) 78.32亿 22.13 17.03亿 26.73 21.75 其他业务(行业) 14.55亿 4.11 6.96亿 10.92 47.80 输配电产品(行业) 4.57亿 1.29 8989.56万 1.41 19.68 ───────────────────────────────────────────────── 动力电池系统(产品) 256.48亿 72.47 38.83亿 60.94 15.14 储能电池系统(产品) 78.32亿 22.13 17.03亿 26.73 21.75 其他业务(产品) 14.55亿 4.11 6.96亿 10.92 47.80 输配电产品(产品) 4.57亿 1.29 8989.56万 1.41 19.68 ───────────────────────────────────────────────── 中国大陆地区(地区) 243.87亿 68.91 39.20亿 61.52 16.07 海外地区(含中国港澳台)(地区) 110.05亿 31.09 24.52亿 38.48 22.28 ───────────────────────────────────────────────── 直销(销售模式) 353.92亿 100.00 63.72亿 100.00 18.00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动力电池系统(行业) 117.01亿 69.67 15.88亿 53.10 13.57 储能电池系统(行业) 43.39亿 25.84 10.36亿 34.63 23.87 其他业务(行业) 4.60亿 2.74 3.02亿 10.10 65.69 输配电产品(行业) 2.94亿 1.75 6489.81万 2.17 22.05 ───────────────────────────────────────────────── 动力电池系统(产品) 117.01亿 69.67 15.88亿 53.10 13.57 储能电池系统(产品) 43.39亿 25.84 10.36亿 34.63 23.87 其他业务(产品) 4.60亿 2.74 3.02亿 10.10 65.69 输配电产品(产品) 2.94亿 1.75 6489.81万 2.17 22.05 ───────────────────────────────────────────────── 中国大陆地区(地区) 112.67亿 67.09 18.23亿 60.97 16.18 海外地区(含中国港澳台)(地区) 55.27亿 32.91 11.67亿 39.03 21.12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动力电池系统(行业) 230.51亿 72.93 34.66亿 64.81 15.04 储能电池系统(行业) 69.32亿 21.93 12.68亿 23.71 18.29 输配电产品(行业) 8.16亿 2.58 1.64亿 3.07 20.11 其他业务(行业) 8.06亿 2.55 4.50亿 8.42 55.86 ───────────────────────────────────────────────── 动力电池系统(产品) 230.51亿 72.93 34.66亿 64.81 15.04 储能电池系统(产品) 69.32亿 21.93 12.68亿 23.71 18.29 输配电产品(产品) 8.16亿 2.58 1.64亿 3.07 20.11 其他业务(产品) 8.06亿 2.55 4.50亿 8.42 55.86 ───────────────────────────────────────────────── 中国大陆地区(地区) 251.78亿 79.66 41.42亿 77.44 16.45 海外地区(含中国港澳台)(地区) 64.28亿 20.34 12.07亿 22.56 18.77 ───────────────────────────────────────────────── 直销(销售模式) 316.05亿 100.00 53.48亿 100.00 16.92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动力锂电池(行业) 104.78亿 68.76 13.85亿 59.21 13.22 储能电池(行业) 41.47亿 27.21 7.23亿 30.89 17.43 输配电产品(行业) 4.12亿 2.70 9320.87万 3.98 22.62 其他业务(行业) 2.02亿 1.32 1.38亿 5.91 68.59 ───────────────────────────────────────────────── 动力锂电池(产品) 104.78亿 68.76 13.85亿 59.21 13.22 储能电池(产品) 41.47亿 27.21 7.23亿 30.89 17.43 输配电产品(产品) 4.12亿 2.70 9320.87万 3.98 22.62 其他业务(产品) 2.02亿 1.32 1.38亿 5.91 68.59 ───────────────────────────────────────────────── 中国大陆地区(地区) 121.77亿 79.91 18.32亿 78.33 15.05 海外地区(含中国港澳台)(地区) 30.62亿 20.09 5.07亿 21.67 16.55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32.9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7.55%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335858.64│ 9.49│ │客户二 │ 326767.88│ 9.23│ │客户三 │ 283663.90│ 8.01│ │客户四 │ 213451.44│ 6.03│ │客户五 │ 169299.98│ 4.78│ │合计 │ 1329041.84│ 37.55│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69.5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4.2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238892.86│ 8.33│ │供应商二 │ 144243.67│ 5.03│ │供应商三 │ 121313.94│ 4.23│ │供应商四 │ 106049.57│ 3.70│ │供应商五 │ 84495.45│ 2.95│ │合计 │ 694995.49│ 24.24│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在能源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电力与交通行业成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高速 发展,动力电池行业在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驱动下加速整合,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凭借高性价比主导新能源汽 车市场,同时高镍三元、半固态电池等技术快速迭代推动高端市场渗透;储能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与电网稳 定性需求,电芯大容量化、长循环寿命成为核心趋势,工商业及户用储能场景加速渗透,行业进入规模化扩 张阶段;输配电设备行业围绕新能源并网消纳需求,向特高压柔性输电、智能变电及数字化调度方向升级。 (一)动力锂电池行业 2024年,全球动力锂电池行业进入技术迭代加速期,电池箱体结构设计持续优化、能量密度不断提升、 充电速度大幅加快,推动动力锂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根据SNEResearch 统计,2024年全球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为998GWh,同比增长15.4%。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新能 源汽车国内销量1,158.2万辆,同比增长39.7%,占汽车国内销量比例为45.3%;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1,105 万辆,同比增长40.2%,占乘用车国内销量比例为48.9%;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53.2万辆,同比增长28.9% ,占商用车国内销量比例为17.9%。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前行,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推动动力锂电池产业链向 更高水平迈进。 (二)储能电池行业 在全球能源变革和产业升级的驱动下,电池储能行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世界对于可再生能源需 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各国减碳目标的有序落地,储能电池产业已经崛起为能源领域的关键支柱,提高电网频率 的稳定性,推动电力能源市场变革。根据EVTank数据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369.8GWh,同比增长 64.9%。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GW/168GWh,约为“十三 五”末期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随着国内国际产业政策持续释放红利,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加 速推动储能需求激增,尤其在欧美电网侧储能和中国工商业储能市场增长显著,便携式储能也成为新的增长 点,全球储能电池市场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三)输配电设备行业 输配电设备行业是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保障民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球积极践行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各国都在逐步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加速向清洁能源过渡转型,电力在能 源体系中的地位愈发关键。此外,智能电网的投资建设持续增加,有效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效率,社会经济 的持续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则推动着电力需求不断攀升。输配电设备行业正全方位步入技术升级 与市场扩张的全新发展阶段。国家出台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 型电力系统的目标,全面推动电力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同时,《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 计划》等政策将进一步推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向智能化、节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了下游需求的持续 增长,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4年,公司在输配电设备领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并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公司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重点产品的研发力度,充分发挥优质客户资源,持续完善销售及服务网 络,实现了输配电业务与新能源业务的协同、联动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优势。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行业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以及输配电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国家 统计局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门类“C制造业”中的大类 “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一)主要业务概述公司作为一家在新能源领域深耕多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驱动力,致力于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以及输配电设备的技术革新与应用拓展。报告期内,公司紧密 围绕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深耕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巩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的领先地位,积极布 局低空飞行、工程机械、电动船舶、便携式储能等新兴应用场景,致力于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应用的全方 位突破。 (二)主要产品及用途 公司主要产品分为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和输配电设备。具体如下: 1、动力电池系统 公司系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产品主要为磷酸铁 锂材料及电芯、三元材料及电芯、动力电池组等。公司与国际众多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 关系,产品广泛应用于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重型卡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 2、储能电池系统 公司在储能电池方面拥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完整的产品矩阵和综合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包括储能电芯、 标准化电池箱、电池簇、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舱、工商业储能用锂离子电池户外柜、户用储能系统等,满 足集中式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和家用储能等多场景应用需要,并已获得国家强制标准GB、美国UL安全标准 、国际IEC、CSA等标准认证。公司在发电侧、电网侧、电源侧和用户侧四大储能领域重点布局,覆盖国际储 能市场。 3、输配电设备 输配电设备是公司的传统业务板块,主要产品有高低压开关成套设备、电器数字化设备、配网智能化设 备、变压断路器、一体化充电桩和储能机柜等,广泛应用于火电、水电、核电、风电、轨道交通、冶金、化 工等行业领域。近年来,公司积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拓展输变电运维服务及EPC工程总包等业务 。 (三)经营模式 经过长期发展,公司已拥有成熟的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及服务体系。 1、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业务经营模式在研发战略布局方面,公司构建了“双轮驱动”的创新体系,深 度聚焦材料科学与数字科学的融合创新。围绕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核心主材开展创新突破,在固 态电解质等前沿功能材料领域构建技术储备,持续推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赋能,着重开发高安全、低成本 、长寿命的平台化电芯,加速推进从电芯到产品、制造、应用的全链条技术升级创新;引进电池行业高端人 才,联合国际知名高校,协同产业链关键企业,完善和升级试制与验证设备设施,提高研发支撑能力,保障 技术与产品的落地。 在供应保障方面,公司致力于打造国际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统一的供应商资格认证与准 入标准,有序构建国际各区域的本土化供应链体系和能力;同时加强并固化战略供应商的协同机制,共同构 建标准化供应商质量考评体系,激励供应商持续提升自身质量水平,保障供应链高效、稳定运转。在生产制 造方面,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造灯塔工厂标杆。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化制造、大数据技术应用等,精 准规划生产,深化精益生产,优化管理流程,持续降低生产能耗,提升交付质量与交付效率,增强企业生命 力和竞争力。 在营销方面,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一方面,深挖战略目标企业,全力攻坚核心项目,强化与现 有客户的合作粘性,从业务深度与广度开发新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关注产业趋势,前瞻性布局包括低空飞 行、人形机器人及电动工程机械等新兴领域,完成产品规划和方案筹备。同时,着重提升营销“铁三角”能 力,加速推进海外区域“市场、售后、回收”三位一体的网点布局建设,持续优化销售、交付和售后服务能 力,全方位提高客户满意度,筑牢合作基础,助力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稳定增长和突破。 2、输配电业务经营模式 公司输配电业务采用先招标后采购,按合同约定结算的采购模式。子公司东源电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 调控、合理优化、综合使用市场资源的营销策略,主要采取直接销售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业绩驱动因素及市场地位 1、业绩驱动因素 (1)产业政策刺激 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中国“十四五”新能源产业规划及欧美储能补贴政策持续加码,助推行业高速发 展。国内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新型储能并网 和调度运用等政策密集落地,能源结构转型释放巨大市场空间。报告期内,公司紧抓政策机遇,依托储能电 站项目,成功承接国内新型电力系统升级与海外能源脱碳需求。 (2)市场需求激增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根据EVTank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23.6 万辆,同比增长24.4%,中国占比超70%。与此同时,全球风光配储需求激增,行业迎来规模化扩充,新型储 能市场需求快速释放。根据EVTank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369.8GWh,同比增长64.9%,其中中国 企业储能锂电池出货345.8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3.5%。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 逼近1550GWh。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需求呈现“螺旋攀升”特征,推动锂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3)技术优势支撑 公司以“材料科学+数字科学”双引擎驱动技术突破,推动产品力迈向新高度。报告期内,磷酸铁锂材 料压实密度和低温性能大幅提升,自主开发的Pack技术及电池热管理技术国内领先。UC、启晨、G科等新一 代高性能电池充分展现了公司领先的电池技术实力,UC电芯已获大众全球首家定点。公司主导或参与了多项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全球突破万项,技术话语权持续强化。凭借高性价比磷酸铁锂电池与高 镍三元电池并行的技术路线,公司国际化布局快速推进,研发团队不断壮大,研发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公司 业务需求保持持续增长。 (4)不断提升竞争力 公司已经打造从原材料到电池生产和产品应用,再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关键原材料自供率 超40%,成本波动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市场拓展上,新增一批新的国际战略客户,乘用车、商用车和储能 电池销售再上新台阶。基地建设上,泰国、越南基地已投入运营,其他海外基地及相关配套产业基地也正加 速建设,属地化生产加速突破贸易壁垒。运营管理上,公司着力推进流程化和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组织扁 平和动态优化。同时,公司深化绿色制造能力,持续推动资源效率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盈利动能,推动公司平 稳发展。 2、市场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动力锂电池业务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磷酸铁 锂装机量公司排名第三,市占率6.18%,公司全球动力锂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73.8%,市占率3.2%,排名第八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统计数据,2024年公司中国地区动力锂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48%,市占率4 .59%,排名第四,较2023年度上升一位。 根据SNEResearch统计数据,2024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200%,市占率6%。根据高工产研统计 ,公司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七,其中在通信储能领域排名第二。展望未来,公司将肩负全球绿 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储能技术的性能与效率,进一步扩大储能业务规模, 为市场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的储能解决方案。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储备丰富 技术创新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公司始终秉持“技术立企”的理念,深耕行业多年,构建了覆 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壁垒。同时,公司不断挑战极限,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关键突破。 公司持续推进材料研发与数字研发领域的技术创新及产品应用。材料方面,公司已建立了覆盖采选矿、 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及其他辅助材料的全链条自主研发体系和能力,自主研发的磷酸锰铁锂材料压实 密度和低温性能显著提升,同时加速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研发,持续突破行业技术壁垒,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 。数字化领域,公司围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通过上线AI控制塔平台,实现系统自动执行和监控生 产制造全过程,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效提升;此外,公司持续优化大数据智能预警系统,实现车载、储能 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安全运维,致力于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全过程数字化管控。 公司积极整合国际优质研发资源,在全球布局设立了八大研发中心,包括中国上海、合肥、日本筑波、 新加坡、美国硅谷、美国克利夫兰等,全面覆盖材料体系、产品设计、检测验证、下一代电池体系研发等各 个领域。通过与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同时吸收借鉴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不断提升电池核心技术竞争力与研发体系能力。 公司积极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加强校企合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与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南洋理工大学、汉诺威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海内外 知名高校达成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技术持续进步。 公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积极申请专利并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 专利10,556项,其中发明专利4,622项(含303项国外专利),主持及参与标准制定共计92项。 (二)产品覆盖面广 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通过科学规划与高效管理,公司构建了多元化、高质 量且安全的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场景、不同区域的客户需求。 动力领域,面向乘用车市场,公司产品覆盖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及增程等技术路线车型,满足高端 、中端及经济型等细分市场需求。报告期内,公司推出了G刻、星晨等多款高性能电池产品,并发布了第一 代全固态“金石”电池,实现固态电池技术创新。面向商用车市场,公司推出了G行品牌系列,全面覆盖重 卡、轻卡、装载机、矿卡、大型客车等领域。与此同时,公司也在加速研发和量产面向低空飞行器、电动船 舶、工程机械等新细分市场的产品组合。 储能领域,公司产品覆盖了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工商业储能、家用储能、移动电源等多元化应用 场景,包括储能电池及系统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推出的5MWh标准储能电池舱、GotionEDGE、GotionHo me等产品,具有高安全、长寿命、智能化等优势。面向ToC市场,公司研发的GotionGo300、GendomeHome300 0便携式移动储能设备在海外市场受到广泛关注,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三)产业链条稳固 公司是较早涉足上游链条布局的电池企业之一,先后布局了矿产、前驱体、正极、负极、铜箔、隔膜等 上游原材料及电池循环回收领域,坚持核心产业环节自主可控。 在上游资源端,公司布局了宜春锂矿、印尼镍资源以及阿根廷盐湖等核心矿产资源,并自主建设正极、 负极、隔膜等材料基地,同时通过战略投资等方式与多家上下游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力保障了国 内外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给,强化了供应链的安全性与成本优势。 中游制造环节,公司持续提升产能水平,切实推动本地化生产的落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在合肥、 桐城、六安、滁州、南京、唐山、青岛、宜春、柳州等国内多个地区建设了生产基地,同步加速推动亚太等 海外区域工厂建设投产。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致力于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报告期内 ,金寨工厂通过TUV莱茵认证,成为业内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制造零碳工厂。 在下游应用端,公司与众多整车企业及储能系统集成商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支撑规模持续增长 。同时,公司还积极布局电池回收网络,构建起“生产-应用-再生”的绿色闭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全 产业链布局模式不仅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还能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四)国际化先行 国际化是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海外布局起步早且节奏快,推动公司在国际新能源领域快速发展。市场 方面,面向中国、美洲、欧非、亚太四大区域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公司的车企客户包括VinFast、Riv ian、Ebusco、奇瑞、吉利、上汽通用五菱、零跑、长安、长城、江淮、三一等;储能客户包括PowerCo、Ne xtEra、大和能源、华为、龙源电力、融合元储、三峡集团、华润电力等。报告期内,公司入选“2024年《 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和“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多款产品在国内外展会亮相,不断提升品牌 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研发方面,公司通过在海外布局研发中心,与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整合资源,加 速创新,夯实技术底座,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产业方面,公司已在国际多个地区布局了生产基地,将持续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不断提升各基地的生 产效率。报告期内,国内各基地改造升级,实现产能新突破;海外哥廷根、越南工厂已顺利投产,其他基地 也已开工建设。此外,公司正在加速构建海外售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本地化服务效率。 资本方面,公司积极对接国际资本市场,通过海外GDR发行、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 渠道,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539,181.71万元,同比上升11.98%;实现营业利润128,344.97万元,同比上 升31.58%;实现利润总额126,310.97万元,同比上升33.22%;实现净利润115,413.42万元,同比上升19.09% ,其中,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20,679.01万元,同比上升28.56%。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一)高新技术引领,产品矩阵迭代 报告期内,公司发布多款电池产品,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乘用车领域,公司发布的G刻P HEV电池系统采用4C超级快充,480h酸性防腐设计,高效保温不畏严寒极热;此外,公司发布的第一代全固 态“金石”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循环次数可达3,000次以上,具备“长续航、高能量、高安全” 的技术特点。 商用车领域,公司发布的G行纯电重卡标准箱单包电量达110kWh,实现同样空间电量增加56%;支持4至6 只充电枪同时充电,充电效率提升至30%;同时G行单包轻卡标准箱采用大容量磷酸铁锂电芯,集成一体化设 计,为城市运输、物流配送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持。 储能领域,公司积极布局工商业储能和家用储能市场,推出的GotionGrid5MWh储能液冷集装箱采用330A h、314Ah大容量、长寿命单体电芯,循环次数可达15,000次以上,可实现系统运行寿命20年以上;针对应急 充电需求,公司发布新一代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高倍率快充模式下30分钟内可实现补能80%,已远销往海 内外各地。 (二)动储双轮驱动,营销结构升级 中国市场深耕高端,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公司成功获得奇瑞星纪元、吉利银河、零跑等高端车 型定点并陆续量产,推动A级以上车型供货占比显著提升;重卡市场快速渗透,吉利重卡、三一魔塔实现交 付。储能领域持续发力,完成二十余座电站交付,并与大唐唐山新能源、河北林海科技集团签约,全面深化 战略合作。美洲市场全面拓展,获得主流整车客户定点,大型储能、家用储能、便携式储能、移动充电等产 品推广多有斩获;亚太市场稳步提升,在巩固Vinfast及TATA的同时,获得新的战略客户定点;欧非市场加 速布局,完成了多家头部车企定点,众多重要项目,进入关键商务期。 (三)国内国际并进,制造能力提升 国内方面,产能规模及利用率不断攀升,生产管理不断精细化,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成功导入,月 度交付量迭创新高。海外方面,生产基地陆续开工和投产,本地化生产加速落地;报告期内,哥廷根、越南 等工厂顺利实现投产,同时,公司致力于推动极限制造、AI控制和其他数字化技术在新产线的全面覆盖,不 断提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此外,公司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强化品 质管控,进而提升生产效率,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 (四)国际战略落地,海外开拓加速 海外市场拓展及经营业绩取得明显成效,新增一批国际大牌客户重点项目定点。海外业务布局不断完善 ,三大区域营销、运营、管理团队逐步成型,本土化建设进展良好,不断扩大区域市场覆盖面。国际售后体 系逐步完善,客户服务网点有序增加。海外营收2024年同比增长超70%,销售额突破百亿大关。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4年,电池行业稳健发展,但产业链价格的波动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加剧也给产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动 力电池层面,根据SNEresearch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总装车量约为894.4GWh,同比增长27.2%,其 中Top5厂商占比74.7%,头部企业效应不断强化,中国厂商凭借成本与产能优势主导全球市场,在全球榜单 中占据7个席位;同时固态电池商业化提速,跨界竞争不断加剧,车企自建电池产能持续冲击供应链。储能 电池市场层面,全球能源转型提速迎来爆发,也成为各国电池企业争相抢占的阵地。根据ICC鑫椤资讯数据 库统计及预测,2024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228GWh,其中中国占比48%,美国和欧洲分别占比17.5%和12.3%, 市场结构相对分散。随着储能技术门槛不断提升,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产品要求日趋严格,市场竞争格局也 将逐渐成形。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深入推进,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持续攀升。根据EVTank预测,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2,200万辆,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储能市场进入爆发期, 预计2025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0GWh,将形成"动力+储能"双轮驱动的万亿级市场空间。动力电 池领域,技术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磷酸锰铁锂体系渗透率提升,钠离子电池或将切 入低端

www.chaguwang.cn & ddx.gubit.cn 查股网提供数据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