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213 大为股份 更新日期:2025-09-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从事汽车电涡流缓速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半导体存储(行业) 6.08亿 92.16 794.36万 39.09 1.31
汽车制造业(行业) 3245.28万 4.92 628.38万 30.92 19.36
新能源(行业) 904.25万 1.37 86.86万 4.27 9.61
房屋租赁及其他(行业) 569.71万 0.86 477.28万 23.49 83.78
智能终端(行业) 450.66万 0.68 45.14万 2.22 10.02
─────────────────────────────────────────────────
半导体存储器(产品) 6.08亿 92.16 794.36万 39.09 1.31
缓速器(产品) 3094.51万 4.69 610.09万 30.02 19.72
新能源材料(产品) 904.25万 1.37 86.86万 4.27 9.61
房屋租赁及其他(产品) 569.71万 0.86 477.28万 23.49 83.7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 450.66万 0.68 45.14万 2.22 10.02
品)
其他汽车零部件(产品) 150.77万 0.23 18.29万 0.90 12.13
─────────────────────────────────────────────────
境内(地区) 3.60亿 54.58 1755.94万 86.41 4.88
境外(地区) 2.99亿 45.42 276.07万 13.59 0.92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半导体存储(行业) 8.77亿 83.74 1221.89万 33.78 1.39
汽车制造业(行业) 7441.78万 7.11 1516.67万 41.92 20.38
智能终端(行业) 6176.51万 5.90 224.61万 6.21 3.64
新能源(行业) 2284.31万 2.18 -297.13万 -8.21 -13.01
房屋租赁及其他(行业) 1119.57万 1.07 951.61万 26.30 85.00
─────────────────────────────────────────────────
半导体存储器(产品) 8.77亿 83.74 1221.89万 33.78 1.39
汽车缓速器(产品) 7149.82万 6.83 1458.50万 40.32 20.4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 6176.51万 5.90 224.61万 6.21 3.64
品)
新能源材料(产品) 2284.31万 2.18 -297.13万 -8.21 -13.01
房屋租赁及其他(产品) 1119.57万 1.07 951.61万 26.30 85.00
零部件及其他(产品) 291.97万 0.28 58.16万 1.61 19.92
─────────────────────────────────────────────────
境内(地区) 6.56亿 62.61 3104.77万 85.82 4.74
境外(地区) 3.91亿 37.39 512.87万 14.18 1.31
─────────────────────────────────────────────────
经销(销售模式) 7.69亿 73.42 741.58万 20.50 0.96
直销(销售模式) 2.78亿 26.58 2876.06万 79.50 10.33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半导体存储(行业) 4.32亿 77.55 919.00万 37.68 2.13
新能源(行业) 5363.15万 9.64 267.17万 10.95 4.98
智能终端(行业) 3274.94万 5.89 61.91万 2.54 1.89
汽车制造业(行业) 3209.47万 5.77 649.20万 26.62 20.23
房屋租赁及其他(行业) 644.24万 1.16 541.88万 22.22 84.11
─────────────────────────────────────────────────
半导体存储器(产品) 4.32亿 77.55 919.00万 37.68 2.13
新能源材料(产品) 5363.15万 9.64 267.17万 10.95 4.9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 3274.94万 5.89 61.91万 2.54 1.89
品)
缓速器(产品) 3063.27万 5.50 625.60万 25.65 20.42
房屋租赁及其他(产品) 644.24万 1.16 541.88万 22.22 84.11
其他汽车零部件(产品) 146.20万 0.26 23.60万 0.97 16.14
─────────────────────────────────────────────────
境内(地区) 3.03亿 54.38 2001.93万 82.07 6.62
境外(地区) 2.54亿 45.62 437.23万 17.93 1.72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半导体存储(行业) 5.79亿 79.09 1346.76万 34.54 2.32
智能终端(行业) 9188.45万 12.54 472.53万 12.12 5.14
汽车制造业(行业) 4916.33万 6.71 1067.92万 27.39 21.72
房屋租赁及其他(行业) 1213.95万 1.66 1011.76万 25.95 83.34
─────────────────────────────────────────────────
半导体存储器(产品) 5.79亿 79.09 1346.76万 34.54 2.3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 9188.45万 12.54 472.53万 12.12 5.14
品)
汽车缓速器(产品) 4506.56万 6.15 1003.57万 25.74 22.27
房屋租赁及其他(产品) 1213.95万 1.66 1011.76万 25.95 83.34
零部件及其他(产品) 409.76万 0.56 64.35万 1.65 15.70
─────────────────────────────────────────────────
境外(地区) 4.47亿 61.07 1571.17万 40.30 3.51
境内(地区) 2.85亿 38.93 2327.80万 59.70 8.16
─────────────────────────────────────────────────
经销(销售模式) 5.15亿 70.29 1564.51万 40.13 3.04
直销(销售模式) 2.18亿 29.71 2334.46万 59.87 10.73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4.2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0.97%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8241.37│ 17.42│
│第二名 │ 7529.36│ 7.19│
│第三名 │ 7008.84│ 6.69│
│第四名 │ 5184.61│ 4.95│
│第五名 │ 4944.31│ 4.72│
│合计 │ 42908.48│ 40.97│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3.8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6.4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4601.92│ 14.02│
│第二名 │ 7354.26│ 7.06│
│第三名 │ 6596.30│ 6.33│
│第四名 │ 4785.54│ 4.60│
│第五名 │ 4668.56│ 4.48│
│合计 │ 38006.58│ 36.49│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存储+智能终端”和“新能源+汽车”两大业务。
1.半导体存储+智能终端
半导体存储芯片是半导体市场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细分领域,也是现代信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随
着生成式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科技巨头加速布局大模型和高性能计算领域,推动
半导体存储技术持续创新。半导体存储凭借速度快、体积小、功耗低等优势,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石,并
在高性能计算、智能终端、数据中心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半导体存储分为两大类:易失性存储(如DRAM、SRAM等)依赖持续供电维持数据,具有读写速度快但断
电后数据丢失的特性,在计算机内存、智能手机、AI服务器等需要高速数据处理的场景中占据主导地位;非
易失性存储(如NANDFlash、NORFlash等)则能在断电后长期保存数据,广泛应用于固态硬盘和嵌入式存储
,成为数据中心、车载电子等需要持久化存储场景的首选方案。这两类存储技术分别满足高性能计算和长期
数据存储的需求,共同构成了现代信息系统的存储架构基础。
目前,全球半导体存储行业呈现出“AI驱动、价格分化、国产加速”的三大特征。
现阶段AI已成为存储需求增长的关键动力,据PrecedenceResearch(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报告,全球
AI驱动存储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287亿美元,激增至2034年的255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4%。中国存
储产业链有望受益于AI自主可控政策双重驱动,国内存储IC公司在利基DRAM、NAND和NORFlash领域将有较大
市场空间,国产化前景广阔。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在产能方面,2025年高带宽存储器(HBM)占DRAM总
产能的比例预计将超过10%;在产值方面,2025年HBM在DRAM总产值中的占比有望超过三成。此外,TrendFor
ce集邦咨询还预估,2025年HBM的需求位元将在202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倍。
根据CFM闪存市场数据,AI服务器需求爆发带动HBM以及DDR4/DDR5内存产品快速增长,其中DDR5内存在
服务器领域的渗透率从2024年的10%大幅提升至30%。与此同时,传统DRAM(以DDR4为主)因三星、SK海力士
等原厂减产并计划于2026年停产,导致供应紧张,6月现货价较3月暴涨50%以上,部分型号涨幅甚至超过100
%。NAND市场则因原厂主动减产逐步企稳,企业级SSD合约价预计将在第三季度迎来上涨。
存储厂商纷纷聚焦高性能产品。国际巨头如三星、SK海力士正推进400层以上NAND的量产,而长江存储
凭借自主研发的3DNAND闪存创新架构(Xtacking4.0技术)实现232层NAND量产,推动国产化率提升。QLCSSD
凭借高密度、低成本优势在数据中心渗透率增至20%,Solidigm等厂商已推出122TB超大容量产品,以满足AI
算力存储需求。此外,LPDDR5在AIPC和AI手机中加速普及,512GBUFS4.0存储占比已达35%。
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国产替代持续突破。长鑫存储LPDDR5良率提升至80%,车规级存储成功进入比
亚迪供应链;长江存储企业级SSD营收同比激增6倍以上。中国企业在成熟制程及利基存储领域(如DDR4、NO
RFlash等)凭借价格优势加速替代国际厂商。同时,随着政策推动国产化率提升,本土存储企业通过大容量
产品和主控芯片等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链和服务本地化,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在份额上有较大幅度的提
升。
2025年智能终端市场将迎来全面AI化与场景深度渗透的关键发展阶段。AI技术将成为核心驱动力,推动
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终端向系统级智能化升级,预计全球AI手机渗透率将达34%,中高端机
型普遍搭载端侧大模型,实现多模态交互和主动服务。同时,端云协同架构成为主流,混合AI提升响应效率
,智能终端从工具向“生产力伙伴”转型,文生视频、AI搜索等功能加速商业化。此外,运营商和消费补贴
政策将进一步刺激需求,据IDC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2%,达到6亿部;据Cana
lys(科纳仕)报告,2025年上半年PC出货量达1.3亿台,同比增长6%。新兴领域如AI眼镜、人形机器人及车
载终端也将加速落地,拓展智能终端的应用边界。
2.新能源+汽车
(1)新能源
随着全球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锂资源作为关键的战略性矿产,其需求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新能
源汽车和储能领域是锂资源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储能
、电动工具等多种应用场景对锂资源的需求快速上升。消费者对动力汽车锂电池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及安
全性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而推动动力电池市场的持续扩大。同时,新型储能市场
的崛起也为锂电池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锂电池总出货量达到776GWh,同比增
长68%,展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动力电池领域表现突出,出货量达477GWh,同比增长49%。其中,磷酸
铁锂电池凭借技术优势获得市场青睐,占比提升至78%。储能电池市场增长尤为显著,出货量实现265GWh,
同比大幅增长128%,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75%至95%的高位
水平。
我国锂资源呈现多元化分布特征,青海、西藏以盐湖型为主,四川、新疆以锂辉石型为主,江西、湖南
则以锂云母型为主。其中,湖南省桂阳、临武等所在的大义山南东部区域已探明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脉型
锡锂多金属矿床,资源禀赋突出,已经探明多个涉锂大型矿山。近年来,锂云母提锂技术通过混合盐焙烧、
废渣资源化等工艺革新,使生产成本得到显著优化。江西、湖南锂电产业集群依托本地化资源协同与副产品
回收技术,构建了从锂云母采选、锂盐制备、正极材料制造到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锂产业地图
上不可复制的战略节点。
2025年上半年,国内碳酸锂市场呈现供需双增但结构性过剩的格局。尽管需求增速高于供给增速,但产
能集中释放和库存压力导致市场持续承压,价格不断探底。行业进入成本驱动的产能出清阶段,中国新能源
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带动动力电池需求,叠加全球储能领域增长高增速,为锂价提供基本面支撑。锂云母提
锂企业通过矿山资源整合、混合盐焙烧等技术升级及废渣资源化利用,实现成本大幅下降,在盐湖和锂辉石
主导的竞争格局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2)汽车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型期,电动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下,自主
品牌凭借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已成为全球汽车变革的核心力量。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
示,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500万辆大关,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5%和11.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
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汽车出口达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新能源汽车延续强
劲增长势头,成为拉动整体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激活了国内消费需求,而新能源汽车出
口的快速增长则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商用车领域,上半年客车产销分别完成26.2万辆和2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4%和8.7%。市场结构呈现
明显分化特征,轻型客车以80.26%的占比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反映出公路客运"大转小"的持续转型趋势;出
口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长达29.2%。行业龙头企业宇通客车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和出口量的领先优势
,中通客车则通过混动技术创新在细分市场实现高速增长,主机厂业务持续向好,带动汽车产业链共同发展
。
国家出台《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通过实施以旧换新补贴和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消费促
进措施,有效提振了汽车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国务院及多部委联合出台措施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整治"内
卷式"无序竞争。工信部组织17家重点整车企业共同签署60天账期承诺,通过优化供应链付款周期和建立价
格监测长效机制,显著改善了零部件供应商的现金流状况和经营环境。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有力推动了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将发展重心转向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为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各产业间的技术边界正在模糊。智能汽车作为"移动终端"的属性日益凸显,其对
高性能存储和先进锂电技术的需求,正促使半导体、新能源和汽车产业形成创新共同体。这种融合发展态势
,预示着未来产业竞争将更多体现在生态系统构建能力上。随着"绿色低碳"转型加速,这些战略性产业的技
术协同效应将进一步释放,推动全球产业格局深度重构。
(二)主要业务及经营成果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半导体存储、汽车零部件及新能源锂电等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整体经营呈现稳健
增长态势。
增长质量持续优化。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921.67万元,同比增长18.46%,在2024年突破10亿
元营收规模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其中,半导体存储业务表现突出,实现营业收入60751.78万元,同比增长
40.77%,占公司总营收比重提升至92.16%,进一步夯实其作为公司战略支柱的核心地位。汽车零部件业务在
海外市场拓展和技术升级的驱动下,实现营业收入3245.28万元,营收与盈利能力持续巩固,保持稳定发展
。碳酸锂市场价格波动对新能源业务短期盈利形成一定压力,郴州锂电项目在矿业权的获得、选矿技术和锂
回收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经营质量持续提升。公司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实现降本增效显著成果。期间费用率由上年同期的5.53
%优化至3.55%,销售、管理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体现公司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结构进一
步优化,资产负债率降至21.54%,较期初下降5.42个百分点,财务稳健性增强。
1、半导体存储芯片信创与AI融合:国产认证深化与智能场景落地
(1)半导体存储业务
报告期内,大为创芯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在成功完成国产芯片平台认证并深化信创/AI领域
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半导体存储业务全链条协同发展,实现营业收入60751.78万元,同比增长40.77%。
产品创新成果显著。在产品布局方面,实现了主力产品与创新产品的协同发展。主力产品DDR3/DDR4/LP
DDR4X系列保持稳定销售的同时,在数据中心和AI相关领域实现收入增长。公司成功完成大容量eMMC产品的
持续交付,进一步完善了嵌入式产品线布局;LPDDR4X产品取得显著进展,已进入国内运营商供应体系,上
半年出货量呈现逐月显著增长。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公司积极推进LPDDR5认证与试产工作,开展eMMC大容量
产品升级开发,并启动集成存储产品(ePoP)的研发工作,为后续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壁垒持续增强。通过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产品可靠性提升;同时进一步完善的LPDDR5测试体系,为
加速产品量产和推动新一代存储技术研发奠定基础。在知识产权方面,公司新申请8项专利,获得6项授权,
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保障能力。资质认证与标准建设稳步推进。在资质认证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司已
获得“专精特新”资质认定,并提交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材料,同时配套完善了研发管理流程和品质标
准体系。在产品认证领域取得显著进展:LPDDR5产品已在相关SoC平台通过认证;公司的DDR4、LPDDR4X、LP
DDR5多款存储芯片在主流平台完成AVL认证,覆盖高端工业、国产CPU、AIOT等关键领域,其中LPDDR4X认证
成熟度最高,获得多家行业客户的验证认可;边缘计算大容量产品认证仍在推进,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
在行业准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品已经应用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终端项目,并正在进行中国移动存
储产品供应商体系的导入,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全部流程。这一系列认证成果的取得,提升了公司产
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公司进军高端存储芯片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在客户拓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稳定现有核心客户的情况下,成功导入包括超越
科技(信创PC主板)、四川九洲(云盒设备)、广东朝歌(运营商机顶盒)等重点行业客户,实现了在信创
、通信和消费电子三大领域的市场突破。公司通过深化与重点客户的合作,公司产品毛利率保持稳定,LPDD
R4X等中高端产品线表现尤为突出。
供应链持续优化。在供应链建设方面,公司在使用三星、海力士等国际存储企业产品方案的同时,加强
了国产厂商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的方案布局。目前部分存储产品已采用长江存储的NAND方案和长鑫存储的DR
AM方案。此外,通过优化采购和销售策略,有效提升了库存周转效率,并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能够灵活应对DDR4芯片价格波动等市场变化。市场布局已覆盖消费电子、工业控制、通信设备等多个领域
,并通过定制化服务持续提升客户粘性。
加速自主品牌建设。“大为创芯(DWMicro)”作为自主核心品牌,通过核心品牌和品牌协同发展的战
略,以推动国产半导体产业自主化契机,围绕高性能计算与AI应用,已完成LPDDR4X、DDR5、eMMC等存储芯
片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性能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信创PC、通信设备等领域。
目前产品已通过多项主流平台认证,并成功进入国内运营商供应链等重要市场。公司将持续强化与上游产业
链伙伴的战略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打造国产高端存储芯片品牌。
(2)智能终端
报告期内,公司智能终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50.66万元。
公司智能终端业务具体包括信息事业部提供的显卡等计算机软硬件的研究开发、销售业务,信息事业部
的显卡产品适用于台式机、服务器等,可用于桌面办公、工业控制、智算等领域,兼容国产CPU、国产固件
和国产操作系统。
报告期内,公司智能终端业务以信息事业部为核心,聚焦显卡、通信设备及国产化硬件研究开发、销售
业务。业务进一步强化AI驱动,提升产品在边缘计算、智能车载等新兴领域的渗透率。此外,公司通过精简
组织结构,集中资源投入高附加值业务,推动智能终端与半导体存储板块协同,为信创、AIPC等增量市场提
供综合解决方案。
2.汽车业务海外业务创新:安全制动专家,新能源与海外市场并进
报告期内,公司汽车事业部实现营业收入3245.28万元,销售量4191台,延续2024年的增长势头。
公司汽车业务主要产品是电涡流缓速器和液力缓速器。作为汽车辅助制动系统,缓速器装备在车辆上,
能很好地解决原车主制动器制动力不足及长时间制动力衰退的问题,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可广泛应用于制
动频繁、制动强度较高的大中型长途旅游客车、重型商用车等燃油车,也可用于需要制动或动态阻尼的其它
车辆及装备上。在新能源领域,公司通过参股企业大为弘德布局专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
销售实现核心客户稳固与新能源领域突破。报告期内,核心客车客户贡献超60%的销量份额;新能源市
场拓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批量供货,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成效显著,成功获得头部
主机厂批量出口订单,为业务发展注入新动力。
研发实现关键技术迭代与产品矩阵拓展。报告期内,研发体系取得新进展,成功完成EC13/V3.0控制器
的样机设计、试制及试验,同时EC16控制器的国产化芯片替代工作取得进展;针对专业市场需求开发了多个
新型号产品,并成功拓展至矿卡、消防车等特种车辆应用领域。通过实施物料精细化管理策略优化库存管理
,完成重点产品核心部件测试台架升级改造,顺利通过第三方质量体系审核并校准计量仪器,为产品质量提
供坚实保障。知识产权方面成果显著,获得3项专利授权,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运营管理实现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报告期内,受铜价上涨和订单增加影响,电涡流缓速器库存有所上
升,液力缓速器库存保持稳定。通过提前锁定铜价策略,有效控制了原材料成本波动带来的影响。生产方面
,面对订单结构变化和产量提升,通过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跨部门协作,确保了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库存
周转和费用控制均保持在合理水平,主要客户订单交付情况良好。团队通过优化工作安排,保持了较高的工
作效率和生产积极性。在政策红利与自身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双重推动下,成功实现了主要客户商务条件的改
善。
3.锂电全产业链布局:资源综合开发与低碳技术突破
公司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大为股份郴州锂电新能源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以及为拓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公司广泛开展的碳酸锂委托加工及贸易业务。
(1)郴州锂电新能源产业项目
截至本报告期末,大为股份郴州锂电新能源产业项目累计投入约15024.10万元(包括竞买探矿权投入、
购买碳酸锂项目土地投入等)。
(a)桂阳大冲里矿区勘探报告资源储量通过评审备案
报告期内,公司在矿业权属办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子公司桂阳大为矿业有限公司于2024年完成桂阳大
冲里矿区野外勘探工作及勘探报告编制工作。同年,公司向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提交了勘探报告及申报材料。
2025年上半年,公司推进评审工作,通过参加专家评审会答辩、更新和完善材料等工作。2025年6月5日,湖
南省自然资源厅出具了《关于〈湖南省桂阳县大冲里矿区长石矿勘探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复函》
(湘自资储备字〔2025〕20号),标志着勘探报告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备案工作完成,完成探矿权转采矿权工
作重要环节。
目前,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已委托机构完成大冲里矿的《矿区范围核查报告》编制工作,评审等相关工作
正在推进中。同时,公司已启动开发利用方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准备工作,为采矿权证的申领做好
充分准备。矿区所在地方政府已同步开展用地预审等前期工作,为公司取得相关权证后快速开展建设创造条
件。公司将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加快推进探矿权转采矿权工作进程。
(b)矿产资源禀赋优势显著,综合开发价值突出
根据备案的勘探报告,大冲里矿区资源储量规模达到大型矿床标准。桂阳大冲里矿区主要矿产资源包括
:长石矿资源量20953.3万吨(K2O+Na2O,平均品位7.47%),伴生锂(Li2O)矿物量32.37万吨(平均品位0
.154%)、钨(WO3)矿物量6.55万吨(平均品位0.031%)及锡(Sn)矿物量1.41万吨(平均品位0.018%),
具有矿体连续、厚度稳定、有害组分含量低等特点,适宜规模化露天开采。公司将以“资源综合高效利用”
为开发原则,构建长石、石英、锂、钨锡等多产品协同开发体系,既服务于传统陶瓷、玻璃等产业升级需求
,又为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c)选矿技术取得创新突破,工艺优势显著
公司在选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创新开发出以"磁选+浮选"为主、"重选"为辅助的联合选矿工
艺体系。该工艺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势:一是在相对较粗的磨矿细度条件下即可实现锂的高效回收,大幅降
低能耗成本;二是在弱酸性介质环境中成功实现石英与长石的浮选分离,产出高纯石英(SiO2含量≥99.3%
)达到光伏玻璃要求,以及优质长石粉(白度达73.6)作为高档建筑材料;三是对尾矿中的有价元素进行综
合回收,钨锡等金属回收率显著提升。基于该技术体系,矿区可规模化开发七大类产品,包括:光伏玻璃用
高纯石英砂、电池级锂精矿(Li2O品位2.33%)、高档陶瓷釉料用长石粉等,产品结构丰富,市场竞争力强
,经济效益显著。
(d)项目推进保障措施,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采矿权审批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审批流程存在
一定不确定性;二是伴生矿综合回收的工业化生产参数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地方政府对项目建设进度提出
了更高要求。针对这些挑战,公司已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建立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提前
准备各项申报材料;加大研发投入,持续优化选矿工艺参数;合理调整施工组织计划,确保碳酸锂工厂按期
建成投产。公司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勘探数据与实际开采可能存在差异的风险,将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精细
化管理,确保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2)碳酸锂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碳酸锂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04.25万元。
2025年上半年,碳酸锂项目团队精准把握市场动态,深度分析供需格局与价格走势,从而在业务上做出
战略布局。
碳酸锂全产业链布局。公司通过海外+境内双渠道锂矿采购模式建立稳定原料来源,与优质加工企业建
立稳定合作,确保生产稳定性与成本可控。公司同步开展委托加工、贸易及标准品业务,并运用金融工具对
冲价格波动风险,为新能源产业贯通产业链奠定基础。
产业链价值持续释放。公司通过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和新增委外加工基地,实现了“资源-加工-销售”全
链条贯通,构建起覆盖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体系。这一体系显著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
,不仅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并为产能扩张提供资源保障,更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确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