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455 百川股份 更新日期:2025-03-29◇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醋酸丁酯、偏苯三酸酐的生产与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化工(行业) 44.95亿 80.91 7.60亿 134.84 16.90
新材料(行业) 5.83亿 10.49 -1134.61万 -2.01 -1.95
新能源(行业) 4.78亿 8.60 -1.85亿 -32.82 -38.69
─────────────────────────────────────────────────
化工产品类(产品) 44.95亿 80.91 7.60亿 134.84 16.90
新材料产品类(产品) 5.83亿 10.49 -1134.61万 -2.01 -1.95
新能源产品类(产品) 4.78亿 8.60 -1.85亿 -32.82 -38.69
─────────────────────────────────────────────────
境内销售(地区) 42.17亿 75.90 2.44亿 43.25 5.78
境外销售(地区) 13.39亿 24.10 3.20亿 56.75 23.88
─────────────────────────────────────────────────
化工业务(业务) 48.15亿 86.66 7.63亿 135.40 15.84
新材料业务(业务) 7.53亿 13.55 -427.97万 -0.76 -0.57
新能源业务(业务) 4.81亿 8.66 -1.86亿 -32.93 -38.56
分部间抵销(业务) -4.93亿 -8.87 -962.62万 -1.71 1.95
─────────────────────────────────────────────────
直销(销售模式) 55.56亿 100.00 5.63亿 100.00 10.14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化工(行业) 22.03亿 83.59 3.68亿 131.53 16.72
新材料(行业) 2.62亿 9.96 -4054.00万 -14.48 -15.45
新能源(行业) 1.70亿 6.45 -4774.31万 -17.05 -28.08
─────────────────────────────────────────────────
化工产品类(产品) 22.03亿 83.59 3.68亿 131.53 16.72
新材料产品类(产品) 2.62亿 9.96 -4054.00万 -14.48 -15.45
新能源产品类(产品) 1.70亿 6.45 -4774.31万 -17.05 -28.08
─────────────────────────────────────────────────
国内销售(地区) 19.74亿 74.90 1.54亿 54.93 7.79
国外销售(地区) 6.62亿 25.10 1.26亿 45.07 19.07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化工(行业) 29.37亿 71.41 9807.16万 134.24 3.34
新材料(行业) 5.89亿 14.31 -2801.38万 -38.34 -4.76
新能源(行业) 5.87亿 14.28 299.99万 4.11 0.51
─────────────────────────────────────────────────
化工产品类(产品) 29.37亿 71.41 9807.16万 134.24 3.34
新材料产品类(产品) 5.89亿 14.31 -2801.38万 -38.34 -4.76
新能源产品类(产品) 5.87亿 14.28 299.99万 4.11 0.51
─────────────────────────────────────────────────
国内销售(地区) 31.96亿 77.71 5293.16万 72.45 1.66
国外销售(地区) 9.17亿 22.29 2012.62万 27.55 2.20
─────────────────────────────────────────────────
直销(销售模式) 41.12亿 100.00 7305.77万 100.00 1.78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化工(行业) 13.95亿 67.01 4283.20万 64.53 3.07
新能源(行业) 4.36亿 20.93 3047.04万 45.90 7.00
新材料(行业) 2.51亿 12.06 -692.34万 -10.43 -2.76
─────────────────────────────────────────────────
化工产品类(产品) 13.88亿 66.69 4159.28万 62.66 3.00
新能源产品类(产品) 4.35亿 20.88 3044.90万 45.87 7.01
新材料产品类(产品) 2.47亿 11.85 -653.98万 -9.85 -2.65
其他(产品) 1221.29万 0.59 87.70万 1.32 7.18
─────────────────────────────────────────────────
国内销售(地区) 16.17亿 77.69 5761.00万 86.79 3.56
国外销售(地区) 4.64亿 22.31 876.89万 13.21 1.89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7.6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3.78%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34927.35│ 6.29│
│客户2 │ 11585.16│ 2.09│
│客户3 │ 11248.37│ 2.02│
│客户4 │ 9602.71│ 1.73│
│客户5 │ 9223.76│ 1.66│
│合计 │ 76587.36│ 13.78│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2.7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0.1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34003.38│ 8.04│
│供应商2 │ 29466.80│ 6.97│
│供应商3 │ 28064.97│ 6.64│
│供应商4 │ 20772.06│ 4.91│
│供应商5 │ 15179.25│ 3.59│
│合计 │ 127486.46│ 30.1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宏观经济形势、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4年,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
指引》,公司属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C26)。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多元化
发展的长期战略布局。
2024年,化工板块需求好转,主要化工产品价格稳中上涨,个别化工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我国正处
于从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国家对精细化工行业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法规密集出台
,对化工行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和科学指导,为我国精细化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长
期来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空间。
2024年,公司新材料、新能源板块受市场供求关系、行业周期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在底部区间持续运
行,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但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利用率和清洁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已将储能技术的突破
和储能体系的建设纳入重点发展规划,以锂离子储能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及与锂离子电池相关的锂电新
材料相关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其未来应用将更加广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高度重
视包括电化学在内的储能产业发展,随着相关政策相继出台,锂离子电池储能市场仍有增长空间。
公司聚焦化工主业,并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战略布局,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应对上游原材
料波动、行业竞争激烈和下游行业疲软等诸多挑战。公司将主动适应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积极研判形势,把
握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国家科技创新、资源调整、金融税收等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
主动作为,及时调整公司经营策略,谨慎谋划公司未来发展。
二、市场地位
在精细化工板块,公司是相关细分领域具备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制订/修订了多项产品的国家标准及
行业标准,是诸多世界500强涂料企业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充分
利用自己的核心技术,扩大现有“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为社会提供低毒、环保、安全的涂料溶剂、增
塑剂原料等产品,以逐步实现对传统有毒有害相关产品的替代。同时,公司努力通过技术工艺改进,进一步
扩大及延伸产业链,巩固细分行业的领先优势,促使相关产品在规模、价格和质量方面,在可应用范围内取
代有毒、有害产品,从而达到改善家居生活环境、提高安全标准的目标。
在新材料板块,公司现已与多家国内龙头石墨电极企业和知名锂电材料电池厂家开展合作。随着近年来
各个项目的陆续投产,公司有望凭借产业链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新能源板块,子公司海基新能源始终致力于储能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应用,在产品上已实现了
电芯产品及储能系统的品种多元化,储备了多款适用于户储领域、调频领域、大储及工商业储能全领域的系
统类产品,并积极进击1CP充放电差异化市场。子公司海基新能源在多种储能应用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
实施经验,深度绑定行业内头部客户,与众多系统集成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子公司海基新能源未来
将继续往专业化和行业细分领域发展,强化在储能领域的市场地位。
三、公司所处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情况
公司化工产品所处行业的上游行业为精细化工行业,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丙烯、偏三甲苯、
正丁醇、冰醋酸、丙醇、环氧丙烷、甲醇等各类基础化工产品。上述化工原材料多为大宗商品,行业发展成
熟,原材料供应充足,其市场价格受供需关系、国际油价等因素影响较大,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会一定程度
影响相关原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而影响公司的直接材料成本。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时,公司会根据
原材料变动幅度并结合市场需求情况调整产品销售价格,但变动时间可能存在滞后性。因此上游行业的波动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产品毛利。公司醋酸丁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三羟甲基丙烷、丙二醇甲醚醋
酸酯、偏苯三酸酐、偏苯三酸三辛酯、丙烯酸酯、正丁醇、辛醇、新戊二醇、甲酸钠等主要化工产品的下游
应用领域极为广泛,覆盖涂料、油墨、树脂、增塑剂、光固化材料、水性涂料、溶剂等众多领域,这些领域
发展较为成熟,与日常生活及生产应用息息相关,受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影响,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将改变下
游行业的需求,从而影响本行业产品销售价格。
新材料产品目前上游原材料主要为煤焦油,原材料供应方面,我国作为世界焦炭大国,焦炭和煤焦油加
工产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生产针状焦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在我国市场上供应充
足。新材料产品主要应用于锂电负极材料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并进一步供给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储能电池、消费电池和电炉炼钢产业。
新能源产品所处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是锂电池材料行业,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磷酸铁锂正极
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正负极箔材以及各种添加剂。以上材料主要分为锂电专用材料和大宗
商品,其中锂电专用材料目前已基本完成国产化,国内产业链完善;大宗商品主要涉及铜、铝、锂等金属材
料,原材料价格会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新能源产品主要包括锂电池、储能模组以及储能系统等产
品。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火电调频、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以及离网型微电网等场景。
下游用户包括储能系统集成商、储能终端用户等群体。
四、产品特性
1、周期性
公司所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树脂、增塑剂、光固化材料、水性涂料等多方面
,应用场景覆盖了装饰装潢、包装印刷、工业设备、家用电器、文体玩具等众多国民经济领域。公司所处行
业的发展不会因下游单一行业的变化而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但是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会随着社会整体经济
状况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从而显示出与经济发展周期相关的周期性。此外,由于公司产品的上游行业
为石化行业,当国际原油价格发生较大波动时,公司所处行业也可能随之发生波动。
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识,从新能源车的大规模推广,到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
电的大规模接入,均指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人类共同目标。因此,随着更多的可再生
能源接入电网系统,需要按比例增加储能设施的配套,以及随着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新型电力系统的推
进及新能源车产业供给侧的全面发力,将会带动锂离子电池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上游锂电材料的需求亦将大
幅提升。
2、区域性
公司目前有南通如皋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灵武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国际化工园区
、江阴新能源三大生产基地。
公司在南通如皋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公司精细化工产品的下游应用
领域如涂料、油墨、增塑剂、固化剂等行业的主要生产企业都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
区和制造业发达地区,因而公司所处行业内的主要产能也分布于上述地区,有利于公司市场的开拓,提高公
司竞争力。
公司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灵武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国际化工园区内建设化工和新材料系列产品生产基
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开发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西电东送”火电
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由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聚集了不少优质的
煤化工企业,公司可充分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新能源生产基地位于江苏省江阴市,主要产品是锂离子电芯和储能系统集成,公司交通便利,可及时完
成终端客户的产品交付。目前子公司海基新能源已完成了国内储能应用领域项目的全覆盖,包含发电侧、电
网侧、用户侧储能项目以及大型微电网项目。
3、季节性
由于公司各产品主要受下游行业需求的影响,且下游应用范围及消费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因此行业受季
节性因素影响的特征并不明显。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规模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持续、快速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细分领域生产规模领先、市场地位突出的生产企业,具
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公司在成本控制、技术研发、协同效应以及市场适应性等方面均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和风险抵御能力。公司在原材料采购中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和谈判地位,有利于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公司能
够大规模投入资金、设备、人员,以改进生产技术、增进研发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产品和技
术;公司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多个部门协同效应高,可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具有明显的客户服
务优势。因此,公司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具备承接集中、大量订单的能力,具有较强
的市场竞争力和规模优势。
2、产业链优势
公司近年来积极在锂电材料领域实现布局延伸,目前已投资建设针状焦项目、负极材料项目、正极材料
项目、锂电池资源化利用项目等多个项目。公司积极布局锂电材料产业链,构建起磷酸铁/针状焦→磷酸铁
锂/石墨负极→磷酸铁锂电池→电池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实现锂离子电池产业闭环,形成从上游原料到下
游锂离子电池,至最终的锂电池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全覆盖。
公司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煤化工资源,如丙烯、甲醇等化工品资源,进一步延伸了公司精细化工产
品产业链,通过煤制合成气与丙烯生产正异丁醛丁辛醇、甲醇制甲醛,作为三羟甲基丙烷、新戊二醇、醋酸
酯类、偏苯三酸三辛酯等产品的原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精细化工板块的核心竞争力。
3、材料成本优势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
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及完备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为公司相关产品提供了丰富且稳
定的原料来源,且降低了原料采购成本,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水平,为企业产品更好的打开
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东部,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
林共同构成了中国能源化工的金三角,地区资源丰富,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储量约占全国的50%,同时蕴
含丰富的光能、风能资源,为能源化工行业在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能源成本优势,让公司在电力、
蒸汽、天然气等生产能源方面较其他地区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且能源供应稳定,使得公司产品具有市场竞争
力。
4、技术优势
公司遵循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与支持,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
新体系,并在多年的研发积累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技术竞争优势。公司的子公司南通百川、海基新能源是江
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联合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化工板块,公司负责了GB/T3729《工业用乙酸正丁酯》、GB/T12717《工业用乙酸酯类试验方法》、GB/
T23967《工业用偏苯三酸酐》、GB/T26609《工业用乙酸异丁酯》等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修/制订工作
,公司低排放高收率高性能的甲酸钠、低排放高收率高性能的双三羟甲基丙烷、高纯高性能丙二醇甲醚乙酸
酯、节能化生产的低酸度乙酸正丁酯等多个产品被评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南通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还
建有江苏省新材料合成用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层次、高水平的互动研发平台。
新材料板块,公司与行业龙头企业相互合作,借鉴国内领先技术,同时组建了优秀的研发团队,重点开
发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高压实长循环磷酸铁锂材料、优先提锂和负极材料回收利用等废旧锂电池资源化
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整个锂电产业链的技术水平。
新能源板块,子公司海基新能源建有江苏省电化学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子公司海基新能源具备开发
不同材料体系、多种型号产品能力,钠离子电池、大容量储能电芯已研发出成品,配备高精度的材料检测、
电池检测设备,并通过CNAS实验室认证。子公司海基新能源引进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各工序通过MES系统衔
接,建立了一条高度自动化、信息化、可追溯性强的智能生产线,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安全性、高一致性、
长循环寿命的高质量产品。
5、产品质量优势
公司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以质量零缺陷为目标、以管理精细化为准则、以生产精益化为手段,先后通过
了ISO
9001:2008质量体系的转版认证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采用了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
理以及多项质量标准,组织开展了具有公司特色的各类质量活动,加强了产品设计、采购控制、生产控制和
销售服务的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质量预警机制,确保了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及顾客的要求。依托于公司卓越的
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体系,公司产品质量始终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因此,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相比,公
司具有较强的产品质量优势。
6、管理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式,培育了大批经营管理和
研发技术人才,形成了多层次人才梯队,对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有力支撑。公司现
有高管团队长期从事化工行业,该团队技术实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是具有丰富产品生产经验、自主研发
创新经验、企业管理经营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公司还导入并实施了“6S管理”等先进
的管理方法。公司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为公司带来了较强的管理优势。
7、营销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市场开拓和人员培养,成功地打造了一支专业的销售团队,建立了由市场、技术、采购和
生产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矩阵式营销模式,对销售计划、市场拓展、品牌规划及客户关系等均实施了精细化管
理,充分发挥公司的自主研发等研发与技术优势,从产品种类到产品质量全面满足客户提出的多种需求。目
前,公司现有产品已覆盖了全国多个地区并出口至全球多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广阔的市场覆盖和
良好的市场前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与国际涂料巨头建立了紧密的贸易往来或战略合作,成为国际
涂料巨头在华设立的独资或合资企业的稳定原材料供应商之一。基于公司良好的营销管理和产品广阔的市场
覆盖,公司在同行业企业中具备较强的营销优势。
在新材料领域,经过营销队伍的市场开发,凭借优异的产品质量、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和客户满意的营
销服务,公司现已与多家国内龙头石墨电极企业和知名锂电材料电池厂家开展合作。随着近年来各个项目的
陆续投产,公司将凭借产业链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公司市场的开拓,提高竞争力
。
在新能源领域,子公司海基新能源已与多家储能集成商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8、政策优势
(1)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
、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
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
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
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随着风电、光伏产业的大力发展和智能化电网建设的持续推进,与之配
套的储能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2022年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
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
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
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2022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
知》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市场定位,建立完善相关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
。具备独立计量、控制等技术条件,接入调度自动化系统可被电网监控和调度,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和电力市
场运营机构等有关方面要求,具有法人资格的新型储能项目,可转为独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
。鼓励以配建形式存在的新型储能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满足同等技术条件和安全标准时,可选择转为独立储
能项目。
2023年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
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鼓励开展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光储充协同控制等
关键技术研究、建设提供光伏发电、储能、充电一体化的充电基础设施、落实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鼓励用户
低谷时段充电。近年来新能源车持续起量,大功率快充市场的需求更趋明显,充电桩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中
,特别是以“储充模式”、“光储充模式”等为代表的新集成化的电力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
行业发展方向。
2024年12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本)》,就开展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或再生利用业务企业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与条件,进-
步加强废旧动力电池的再回收利用,有望推动电池回收行业快速发展。
2025年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
出了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
业体系加速完善,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聚集格局基本形成。产品性能显著增强
,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多领
域应用需求。
2025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
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
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
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
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
基于储能行业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已完成布局的储能电池产业、针状焦、负极材料、磷
酸铁、磷酸铁锂及电池资源化利用等锂电材料产业集群项目预期将因此受益。
(2)受国家政策影响,电炉炼钢成为行业发展重点。2023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产量占比达15%”,给电炉钢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政策空间。据世
界钢铁协会数据,2022年全球平均电炉钢产量占比为28.2%,美国、印度、韩国、日本、德国等主要产钢国
分别为69.0%、54.2%、31.5%、26.7%、19.8%,而近几年,我国电炉钢产量占比仅维持在10%左右,我国电炉
钢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另外,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必然倒逼钢铁行业能源加快转型,进
一步提高新能源使用比例,提高电炉钢占比,石墨电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进一步增长,对针状焦产品的市场
需求预期将有一定的提升。
(3)西部大开发政策扶持
继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之后,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的指导意见》。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0年4月23日发布《关于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
税政策的公告》(2020年第23号),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延长实施期限至2030年12月31日。公司子公司宁夏
百川新材料和宁夏百川科技是设立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均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化工板块需求好转,主要化工产品价格稳中上涨,个别化工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叠加宁夏
基地项目产能陆续释放,公司化工板块毛利较去年同期增加明显。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拓展市场,稳定公司正
常的经营利润。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56,006,860.03元,与去年同期4,112,490,554.83元相比,增加1,443,
516,305.20元,上升35.10%。公司营业收入中,化工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495,352,885.62元,占营业收入的
比重为80.91%,新材料板块实现营业收入582,718,193.47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49%,新能源板块实现
营业收入477,935,780.94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60%。营业成本为4,992,629,995.20元,与去年同期4,0
39,432,840.24元相比,增加953,197,154.96元,上升23.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676,585.9
7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23.31%。
●未来展望:
一、未来发展展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落地之年,公司将做好如下工作:
1、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夯实精细化管理。从生产经营到各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全面落实好各项
管理措施。认真做好工作目标的分解落实,明确职责权限、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
序推进。抓好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公司在建项目扎实稳步推进,为公司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2、用好公司品牌,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公司现有主营业务。产销两条线协调推进、同步提升,生
产上要坚持推进工艺创新、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公司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营销上要不断
完善营销策略、探索营销创新、市场创新,在巩固现有优质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新的客户群体和应用领
域,持续加大对国外国内市场开发力度,优化客户结构,以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根据生产成本的变化及时
调整公司产品结构和销售政策,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强对市场的把控力度。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采
购上需及时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