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537 海联金汇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第三方支付服务、大数据服务、移动信息服务、跨境电商服务及运营商计费结算服务业务;汽车及配件、
家电配件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业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制造(行业) 25.82亿 76.36 3.38亿 69.47 13.08
金融科技服务(行业) 7.99亿 23.64 1.48亿 30.53 18.57
─────────────────────────────────────────────────
汽车零部件(产品) 24.51亿 72.48 3.08亿 63.30 12.56
第三方支付服务(产品) 4.64亿 13.71 6284.85万 12.93 13.56
移动信息服务(产品) 3.15亿 9.32 6700.59万 13.78 21.25
其他业务(产品) 9169.06万 2.71 4442.07万 9.14 48.45
家电配件(产品) 6019.38万 1.78 418.19万 0.86 6.95
─────────────────────────────────────────────────
国内(地区) 33.39亿 98.74 4.80亿 98.71 14.37
国外(含国内保税区)(地区) 4248.35万 1.26 626.27万 1.29 14.74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制造(行业) 52.55亿 70.18 6.90亿 62.00 13.12
金融科技服务(行业) 22.33亿 29.82 4.23亿 38.00 18.92
─────────────────────────────────────────────────
汽车零部件(产品) 48.71亿 65.05 6.28亿 56.44 12.89
第三方支付服务(产品) 15.99亿 21.36 2.62亿 23.54 16.37
移动信息服务(产品) 6.08亿 8.12 1.51亿 13.59 24.85
家电配件(产品) 2.27亿 3.03 2477.80万 2.23 10.92
其他业务(产品) 1.83亿 2.44 4672.50万 4.20 25.57
─────────────────────────────────────────────────
国内(地区) 74.34亿 99.28 10.93亿 98.31 14.71
国外(含国内保税区)(地区) 5391.94万 0.72 1883.86万 1.69 34.94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58.89亿 78.64 8.51亿 76.50 14.45
代理商模式(销售模式) 15.99亿 21.36 2.61亿 23.50 16.34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制造(行业) 28.23亿 68.31 3.26亿 57.58 11.55
金融科技服务(行业) 13.10亿 31.69 2.40亿 42.42 18.35
─────────────────────────────────────────────────
汽车零部件(产品) 25.84亿 62.51 2.92亿 51.56 11.31
第三方支付服务(产品) 9.25亿 22.38 1.64亿 29.01 17.77
移动信息服务(产品) 3.78亿 9.15 7852.96万 13.86 20.77
家电配件(产品) 1.62亿 3.91 1928.76万 3.40 11.92
其他业务(产品) 8492.54万 2.05 1226.80万 2.17 14.45
─────────────────────────────────────────────────
国内(地区) 41.09亿 99.42 5.60亿 98.79 13.62
国外(含国内保税区)(地区) 2412.64万 0.58 684.57万 1.21 28.37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制造(行业) 57.04亿 67.14 5.23亿 54.99 9.17
金融科技服务(行业) 27.91亿 32.86 4.28亿 45.01 15.34
─────────────────────────────────────────────────
汽车零部件(产品) 50.02亿 58.88 4.88亿 51.26 9.75
第三方支付服务(产品) 18.92亿 22.27 2.84亿 29.87 15.02
移动信息服务(产品) 8.56亿 10.07 1.31亿 13.76 15.30
家电配件(产品) 5.39亿 6.34 872.78万 0.92 1.62
其他业务(产品) 2.06亿 2.43 3982.27万 4.19 19.29
─────────────────────────────────────────────────
国内(地区) 84.44亿 99.40 9.39亿 98.64 11.11
国外(含国内保税区)(地区) 5129.57万 0.60 1298.30万 1.36 25.31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66.29亿 78.03 6.86亿 72.09 10.35
代理商模式(销售模式) 18.66亿 21.97 2.66亿 27.91 14.23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3.0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0.7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单位1 │ 56771.18│ 7.58│
│单位2 │ 55982.74│ 7.48│
│单位3 │ 51505.22│ 6.88│
│单位4 │ 46151.73│ 6.16│
│单位5 │ 19557.51│ 2.61│
│合计 │ 229968.38│ 30.7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3.2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8.3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单位1 │ 136668.51│ 22.52│
│单位2 │ 27218.40│ 4.48│
│单位3 │ 26944.26│ 4.44│
│单位4 │ 22781.17│ 3.75│
│单位5 │ 19285.57│ 3.18│
│合计 │ 232897.91│ 38.37│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汽车零部件业务
1、行业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产销量
首次双超15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45%和11.43%,汽车产业活力持续释放。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
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内需方面: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带动内需市场明显改善,对汽车整体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2025年
1-6月,汽车国内销量达到1,257万辆,同比增长11.7%。外需方面:汽车出口继续保持增长,2025年1-6月,
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迅速,达到106万辆,同比增长75.2%。
由产品技术革新、消费促进政策等带动的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充分的发展机遇
。汽车产业链分工复杂、专业度高,供应商数量庞大,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壮大亦为中国汽车工业的
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
同时可以看到,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在全球的产业地位仍存在不均衡、不对等的特点。整车
方面,根据全球汽车产业平台MarkLines的数据,2025年1-6月全球汽车销量排行前50名的整车厂商中,中国
车企已占据23席,销量份额占比达26.54%,较去年同期上升3.34个百分点。汽车零部件方面,根据《2025全
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入全球百强的企业有17家,2024年合计实现营业
收入1,104亿元,占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的比重为11.7%。但是,与中国整车企业的产业地位相比,中国汽车
零部件企业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向头部聚集效应增强、生产精细化管理重要性提
升、营运资本承压、竞争加剧等特点,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战略定位、成本管控、技术创新、产品竞争力等
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主要业务、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包括钢板采购及加工配送、模具设计生产、车身及内饰结构件总成等。
钢板采购及加工配送业务的具体产品为各型号钢卷及板材,主要用作汽车零部件厂商的生产原材料。模
具设计生产业务的具体产品为各类车身及内饰结构件的生产用模具,包括铸造模、铸造级进模、钢板级进模
、传递模、热成型模具等,主要用于汽车零部件厂商的冷冲压、热冲压环节。车身及内饰结构件业务的具体
产品包括车身件(如侧围内板总成、前围上部总成、前围下主板总成、后轮罩总成、A/B柱等)、地板件(
如纵梁总成、地板总成、门槛内板总成等)、其他结构件(如仪表板横梁、前后防撞梁、门槛梁、车门防撞
杆、新能源电池壳体等),主要用于整车制造。
部分代表性产品如下:
(1)仪表板横梁(CCB)
公司于2000年研发成功首款仪表板横梁,并于2023年成功研发钢塑仪表板横梁。公司自主研发的仪表板
横梁产品实现自主设计和国产替代,最高材料等级为Steel-1500MPa,拥有仪表板横梁机器人焊接工作站300
余个,年产能约800万台/套,在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约20%,处于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以“汽车
仪表板横梁总成”产品获评入选《2024年上海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2)防撞梁
公司于2011年成功开发首款铝合金防撞梁,于2018年自主研发的“1500MPa超高强钢辊压辊弯前防撞梁
”成功打破了国外品牌垄断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为国内多家知名汽车企业提供防撞梁产品,年产能
约200万套。该产品生产设备及工艺在国内拉弯行业处于领先水平,摆锤实验符合国标GB17354-1998,实验
室能力得到上汽、比亚迪、吉利等客户的认可。
(3)热成型门环产品及模具
门环作为汽车发生碰撞时承载冲击的关键零部件,其强度、刚度、吸能等性能对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至
关重要。公司的热成型双门环产品将后门环与前门环相融合,对整个乘员舱侧围结构件进行一体式热冲压成
型,从而打造出一体式双环的全新结构,强度可达1500MPa,获得国内知名汽车厂商认可。此外,公司亦具
有热成型门环模具的研发及制造能力,在满足公司自身热成型产品生产需求的同时,助力其他汽车零部件厂
商的生产制造。
3、经营模式
在采购方面,公司采取“以产定采”并叠加适当地安全库存的采购模式,通过与鞍本、宝武、河钢、首
钢等知名钢铁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结合钢材价格走势动态调整原材料的采购量。
在生产方面,公司采取“按单生产”的生产模式。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布局近40家工厂,主要作为汽车零
部件一级供应商,利用自有厂房、设备、技术、人员进行生产,部分采用租赁和外协方式进行生产。
在销售方面,公司以直销模式为主。在钢板采购及加工配送业务中,公司依据客户对各类型钢材的订单
,进行采购及加工配送,客户包括各类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其他钢材需求企业;在模具的设计生产业务中
,公司依据客户的订单需要,为客户进行模具的设计及生产制造,主要客户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车身
及内饰结构件业务中,公司作为主机厂一级供应商,通常在通过客户项目定点评审及各类招标环节后,向国
内知名自主汽车品牌、合资汽车品牌等主机厂进行长期批量供货。
4、市场地位及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钢板采购及加工配送、模具设计生产、车身及内饰结构件规模化生产等环节已
构建出一条相互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形成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已连续多年
荣登《中国汽车报》发布的“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榜单。
依托长期批量化、多频次的供货经验,向客户持续提供稳定的产品和便捷的服务是公司的主要业绩驱动
因素。在不同的品牌体系(如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等)及相应的质量体系下,公司均有多类别的联合研发及
工艺设计和产品供货经验等,从而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同时,公司的企业文化倡导
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为导向、快速响应客户,共同形成了公司业绩的长期驱动力。
(二)移动信息服务业务
1、行业发展情况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通信业运行基本平稳,电信业务总量及收入保持增长,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2025年上
半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9,055亿元,同比增长1%。按照上年不变价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9.3%
。其中,移动短信业务量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同比增长22.3%,移动短信业务收
入同比增长2.2%。
按照工信部、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十二部门于2024年末联合印发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
方案》,提出5G带动新型消费扩大升级,加速5G新通话、裸眼3D、云手机、5G消息等应用创新,该方案提出
到2027年年底,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85%,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75%。在该方案的指导下,目前随着5G消息
业务的普及,行业消息产业已经升级为5G消息+5G阅信+5G视信的三信协同、全终端覆盖解决方案。在行业消
息产业链中,内容服务提供商(CSP)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行业消息进行深度加工,并准确投递给消费者,
成为了承载行业消息的枢纽。CSP的核心产品消息服务平台正从单一通信服务向智能化、多元化的生态融合
消息平台转型。融合消息平台集成了短信、5G消息、5G阅信、5G视信、闪信等多种发送渠道,具备消息的发
送、接收、素材模版管理、业务策略配置、监控和统计管理等多种功能。
2、主要业务、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融合消息服务商,主要面向金融、政企、互联网等集团客户,提供高效易触达的融合
消息解决方案及信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联信通、银信通、云MAS以及5G融合消息服务等,为行业大客户、
中小客户提供内容生成、内容分发、内容营销、客户运营、营销分析等全生命周期消息服务。
3、经营模式
在采购端,公司与国内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向其支付基础通信费用
,并基于具体产品/服务类型,承担人员开支、技术开发、软硬件及其他第三方合作平台的成本费用。在客
户端,公司基于不同客户群体的具体需求,向其提供各类综合移动信息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从而实现盈
利。
4、公司市场地位及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公司在移动信息服务业务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尤其是在金融客户细分赛道,公司利用长期技术积累与
服务经验,积极赋能数字金融与金融科技生态圈建设,为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公司业绩的主要驱动因素来源于技术及产品的持续研发开拓、为客户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以及对数据安
全等合规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技术与产品方面,公司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及产品研发。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的“融信通5G融合消
息智能平台”,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中国数据街’高质量发展论坛——数据技术赋能数据产业发展
专题论坛”中入选“中国数据街”数据企业能力清单,受邀参展“2025数字金融与金融安全大会”并荣获20
25年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TOP100企业,展现了公司在5G智能融合消息赋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竞争力
。
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方面,公司以客户为中心,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产品及7×24小时客户服务,当客
户夜间发生重大运维情况时,及时响应、迅速处置,“轻伤不下火线”,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与高度评价。
在数据安全与合规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工作方案》等信息安全、商业秘密法规的实施,社
会各界高度关注数据安全等合规问题。公司始终将用户数据安全、客户商业秘密等合规事项作为公司的生命
线和纪律红线,公司子公司联动科技于报告期内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彰显了公司在商
业秘密保护机制建设方面的标杆作用。
(三)第三方支付服务业务
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已进入成熟发展期,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近年来,随着线下扫码支付渗透率接
近饱和,行业增长动能逐步转向B端企业服务及垂直场景深化(如政务缴费、医疗教育等),同时数字人民
币试点加速催生支付工具与场景的创新融合。未来,在监管框架完善、技术迭代(如区块链跨境结算、AI风
控)及“一带一路”跨境贸易需求驱动下,行业将向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升级,通过“支付+金融科技+生态服
务”模式挖掘增量空间。
公司子公司联动商务是公司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法人主体,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
证》,获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储值账户运营I类(原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支付交易处理I类(原银
行卡收单)业务,同时通过基金销售支付机构备案、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备案,在全国范围内为企业和个人
用户提供基于支付的综合服务。公司于2024年4月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拟将联动商务100%股权转让给
交易对方,本次股权转让尚需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核准,该协议目前处于履行进程中。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升级,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板块拥有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个市级研发平台,1项
产品获上海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公司持续推动产品技术研发升级,增强与客户的联合设计及工艺优化能力,
深耕车身及内饰结构件领域,为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动媒介热成型产品(MHP)的研发工作,目前已获国内某知名商用车零部件产品
项目定点。与传统的直接热成型工艺相比,MHP是一种创新型的热处理工艺,比直接热成型具有更好的成型
性,可更加灵活地设计复杂区域的局部软硬分区,且适用材料更加广泛,裸板、铝硅涂层、锌涂层(可显著
增加防腐性能)等均可使用,同时可为客户缩短OEM开发周期,快速出样。公司的MHP工艺具有独立的发明专
利,突破了国外企业的专利垄断,可为客户解决包括热成型材料在国际市场上的专利挑战、裸板热成型材料
的腐蚀问题、复合材料车身的连接问题及其他新产品的新需求等诸多痛点,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出海竞争
贡献力量。
公司媒介热成型产品(MHP)目前尚未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不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在移动信息服务领域,公司于报告期内荣获2025年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TOP100企业,通过中关村高新技
术企业认定,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展现了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持续创新升级能力。
公司打造的5G智能融合消息营销平台是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为行业客户打造的金融安全级智能融合消息平
台,提供大数据应用、消息融合、智能运营与智能分发服务。该平台整合运营商、OTT、互联网等渠道,连
接行业客户与底层消息中心。在兼容客户既有短信、微信、APP、小程序、网站等消息服务的基础上,充分
运用5G高带宽、低延时的技术优势,依托手机原生消息入口,助力行业客户实现消息服务的多媒体化、客户
端轻量化与服务一体化。平台践行“消息即服务”理念,推动行业客户实现消息场景升级与大数据行业应用
,其适用范围广泛,涵盖金融、电商、消费、民生服务等众多行业领域,亦契合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未来发
展方向。
(二)牢牢把握核心优质客户,贴近服务、共谋发展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公司长期服务国内知名自主品牌及合资品牌厂商,坚持贴近配套服务的理念。公司
围绕各大汽车主机厂在全国布局约40家制造基地,与客户的距离最近可在同一园区内,从而保障对客户需求
的及时响应以及供货的稳定性、连续性。同时,伴随着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崛起,公司亦积极跟进工艺研发
升级,主动与客户进行联合设计及优化,与客户携手共进。公司的优质服务获得了客户的认可,报告期内,
公司荣获多项来自汽车主机厂客户的荣誉奖项,包括奇瑞汽车优秀供应商奖、广汽丰田品质协力奖、极氪汽
车卓越保障奖、上汽通用五菱奋斗进取奖等。
在移动信息服务领域,公司与国内三大运营商及大型银行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耕银行业金融
信息服务近20年,年发送量超千亿条。在为核心客户的长期服务中,公司得以实现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并
能在深刻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为客户量身打造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从而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共谋发展
。
(三)产业链延伸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积极赋能
在汽车零部件板块,公司具有从钢板采购及加工配送,到模具的设计及制造,再到车身及内饰结构件生
产的长链条业务板块。通过自主的钢材供应链服务,一方面使得公司能够从源头钢厂进行原材料采购,形成
价格优势;另一方面能够动态把握市场行情,对原材料的涨跌幅度能够形成前瞻性判断。同时,模具的设计
及制造与车身及内饰结构件的生产相互促进,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和客户响应速度,加深了公司对汽车零部件
的行业认知和技术水平。
在移动信息服务业务中,公司在金融科技板块的投入和积淀,使得公司在移动信息服务业务中能够与金
融类客户形成良性互动,有意愿和认知为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从而实现自身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独
特的竞争优势。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成功为非洲南部某国家国有电信运营商打造了一套全面的数字支付解决
方案(移动支付系统MFS),不仅解决了客户所需的支付系统问题,同时为客户搭建了包含面向个人用户的
数字钱包应用、面向商户的收款应用以及面向代理商展业的应用在内的数字生态共建系统。在整体验收过程
中,公司产品与服务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和肯定。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是移动信息服务业务与第三方支付
服务业务相互赋能的有力印证。
(四)培育企业文化价值体系,珍视人才、共享成果
公司以“协作、诚信、尊重、创新、共享”为理念,定位智能制造和信息科技服务,追求协同聚力、合
作共赢,倡导诚实守信、相互尊重,推动商业和技术创新,谋求公司与员工、合作伙伴、股东和社会的共赢
,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企业文化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公司珍视人才,希望与创造价值的人才共享发展成果。报告期内,公司
管理层展开多场员工培训及交流活动,培养员工技能改善提升,听取来自一线员工的合理化改进建议,努力
提高员工能力和工作满意度。公司于2025年5月向5名高管及96名核心骨干人员授予限制性股票共计481.7万
股,将于未来三年在持续满足授予条件及达成业绩考核要求后予以分批次解除限售,从而实现公司价值与员
工回报的长期共赢。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