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642 荣联科技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企业服务;物联网和数据服务;生物医疗。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金融(行业) 7.60亿 37.61 8139.02万 30.58 10.70
行业应用服务商(行业) 3.97亿 19.64 7636.37万 28.69 19.23
制造(行业) 2.69亿 13.28 3634.87万 13.66 13.53
政府(行业) 2.40亿 11.85 2316.34万 8.70 9.67
其他行业(行业) 2.21亿 10.93 3062.81万 11.51 13.86
电信(行业) 4943.93万 2.45 717.11万 2.69 14.50
能源(行业) 4396.96万 2.17 606.49万 2.28 13.79
生物医疗(行业) 4156.00万 2.06 504.63万 1.90 12.14
─────────────────────────────────────────────────
系统集成(产品) 13.28亿 65.69 1.43亿 53.89 10.80
技术开发与服务(产品) 4.97亿 24.61 9998.02万 37.56 20.10
系统产品(产品) 1.91亿 9.44 1744.85万 6.56 9.15
其他(产品) 535.04万 0.26 529.60万 1.99 98.98
─────────────────────────────────────────────────
北区(地区) 10.36亿 51.24 1.44亿 54.15 13.91
东区(地区) 5.87亿 29.04 8178.03万 30.72 13.93
南区(地区) 2.49亿 12.31 2595.58万 9.75 10.43
西区(地区) 1.50亿 7.41 1431.27万 5.38 9.56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金融(行业) 4.64亿 45.57 3891.51万 32.89 8.39
行业应用服务商(行业) 2.00亿 19.60 3231.02万 27.31 16.19
制造(行业) 1.37亿 13.44 2198.34万 18.58 16.06
政府(行业) 9314.21万 9.15 993.41万 8.40 10.67
其他行业(行业) 7080.20万 6.95 909.83万 7.69 12.85
电信(行业) 2721.60万 2.67 266.75万 2.25 9.80
生物医疗(行业) 1388.78万 1.36 180.82万 1.53 13.02
能源(行业) 1280.13万 1.26 160.08万 1.35 12.50
─────────────────────────────────────────────────
系统集成(产品) 7.02亿 68.89 6292.43万 53.18 8.97
技术开发与服务(产品) 2.26亿 22.18 4441.90万 37.54 19.67
系统产品(产品) 8852.17万 8.69 854.45万 7.22 9.65
其他(产品) 242.98万 0.24 242.98万 2.05 100.00
─────────────────────────────────────────────────
北区(地区) 5.84亿 57.32 6405.34万 54.14 10.97
东区(地区) 2.71亿 26.59 3809.90万 32.20 14.07
南区(地区) 1.06亿 10.39 956.79万 8.09 9.04
西区(地区) 5806.74万 5.70 659.72万 5.58 11.36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金融(行业) 9.92亿 41.75 1.01亿 46.70 10.20
行业应用服务商(行业) 4.61亿 19.42 3478.53万 16.06 7.54
其他行业(行业) 4.08亿 17.17 1623.45万 7.49 3.98
制造(行业) 1.87亿 7.87 2636.49万 12.17 14.10
政府(行业) 1.58亿 6.65 1098.57万 5.07 6.96
生物医疗(行业) 6699.53万 2.82 497.90万 2.30 7.43
电信(行业) 6272.21万 2.64 1187.62万 5.48 18.93
能源(行业) 4012.23万 1.69 246.14万 1.14 6.13
─────────────────────────────────────────────────
系统集成(产品) 14.87亿 62.61 1.05亿 48.55 7.07
技术开发与服务(产品) 5.69亿 23.94 9941.70万 45.90 17.48
系统产品(产品) 3.16亿 13.29 843.36万 3.89 2.67
其他(产品) 358.98万 0.15 -417.87万 -1.93 -116.40
─────────────────────────────────────────────────
北区(地区) 10.87亿 45.75 8917.07万 41.17 8.20
东区(地区) 6.85亿 28.82 6790.19万 31.35 9.92
南区(地区) 5.05亿 21.25 4317.37万 19.93 8.55
西区(地区) 9928.23万 4.18 859.76万 3.97 8.66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金融(行业) 4.79亿 38.07 7585.62万 48.19 15.82
行业应用服务商(行业) 3.60亿 28.60 2223.17万 14.12 6.17
其他行业(行业) 1.90亿 15.05 1856.17万 11.79 9.79
制造(行业) 8762.90万 6.96 --- --- ---
政府(行业) 7099.91万 5.64 --- --- ---
电信(行业) 3528.79万 2.80 --- --- ---
生物医疗(行业) 1882.90万 1.50 --- --- ---
能源(行业) 1746.26万 1.39 --- --- ---
─────────────────────────────────────────────────
系统集成(产品) 8.52亿 67.68 1.09亿 69.32 12.80
技术开发与服务(产品) 2.40亿 19.07 4080.91万 25.92 16.99
系统产品(产品) 1.66亿 13.15 1016.47万 6.46 6.14
其他(产品) 121.75万 0.10 -267.72万 -1.70 -219.89
─────────────────────────────────────────────────
北区(地区) 5.48亿 43.49 7920.17万 50.31 14.46
东区(地区) 3.60亿 28.61 3740.10万 23.76 10.38
南区(地区) 2.96亿 23.49 3266.90万 20.75 11.05
西区(地区) 5554.91万 4.41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3.6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7.80%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9201.82│ 4.55│
│客户2 │ 7041.15│ 3.48│
│客户3 │ 6694.50│ 3.31│
│客户4 │ 6608.51│ 3.27│
│客户5 │ 6441.57│ 3.19│
│合计 │ 35987.56│ 17.80│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3.3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2.3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82799.84│ 32.53│
│供应商2 │ 23065.87│ 9.06│
│供应商3 │ 9657.62│ 3.80│
│供应商4 │ 9123.39│ 3.59│
│供应商5 │ 8560.53│ 3.36│
│合计 │ 133207.26│ 52.34│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
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从《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到《数字经济2024年
工作要点》,再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政策层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加大,明确提出
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另外,《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等行业发展规划深化推进实施,制造业、医疗、金融、零售
等多个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企业亟需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业务
流程,这为数字化转型服务提供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未来随着信创改造的深入和新兴技术的迭代,软
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将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2024年3月,《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
业,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深化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
力体系。
202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印发《数字经济2024年工作要点》,从九个方
面对2024年数字经济重点工作做出部署,主要包括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深
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突破、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全面筑牢数字安全屏障、主动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等内容。
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和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
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深化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创
新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计算等关键数字技术在城
市场景中集成应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24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
准化管理委员会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进一步加强人
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系统谋划,加快构建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需求的标
准体系,夯实标准对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保障产业安全的支撑作用,更好推进人
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教育部、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
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大力推动云边端计算技术协同发展,支持云原生等技
术模式创新,形成适应数据规模汇聚、实时分析和智能应用的计算服务能力。加强新型存储技术研发,支撑
规模化、实时性跨域数据存储和流动,提高智能存储使用占比。面向人工智能发展,提升数据采集、治理、
应用的智能化水平。
(1)云计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都将云计算列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实施上云用云行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于2024年4月发布《北京市加快建设信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提
出建设国内领先的模型即服务云计算基础设施、推动政务平台采用大模型云计算服务、组织攻关算力芯片等
云计算关键技术。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4年5月联合发布《信息化标准建设行
动计划(2024—2027年)》,推进算力基础设施标准研制,包括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异构算力中心的共性标
准研究。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开展
算力互联互通技术研究和试点应用,推动公共算力资源标准化互联,加强算力调度、网络传输、数据流通、
安全保障等方面标准研制。
(2)大数据
2024年1月,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
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选取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医疗健康等12个行业
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目标到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幅
拓展,在经济发展领域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得到显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
服务机构,形成相对完善的数据产业生态,数据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
,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首次在
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数据产业健康发展”,为大数据行业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政策导向。2024年11月
,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通知,该计划旨在推动可信数据空间
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为大数据行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3)人工智能
202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高质
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
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制造强国
、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要求央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
作中统筹谋划”“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显
示,目前全国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的城市已经超过30个。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
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在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集中攻关,加快研制一批重要技术标准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强调了“人工智能+”,这一战略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
的深度融合,加速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4)工业互联网
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在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
略,全方位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加速千行百业融合应用。“工业互联网”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七年被写
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
的通知》,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地市县域落地普及,促进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全方
位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园区内的应用和发展;同月印发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4年工作计划》,全方位
推进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加速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探索5G、大模型与面向特定场景小模型
的协同应用模式。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精益化管理
等新模式新业态。
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准
确把握“5G+工业互联网”在新型工业化全局中的定位和作用,以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为主线,以加速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运营技术(OT)、数据技术(DT)融合为牵引,以打造
5G为代表的新型工业网络体系为重点,着力提升“5G+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降低综合成本,推广典型场
景,深化行业应用,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充分释放“5G+工业互联网”乘数效应,有效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5)生物医疗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明
确提出加快医药工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等重点任务,引导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
用、生命科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布局,提升医药研发、生产效率及供应链管理水平。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
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
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加快细胞核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推动5G/6G
、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
2024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指出医药健康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实施医疗大数据共享与应用,推动标准化、信息化
临床研究数据共享,明确数据脱敏标准,打通医院之间数据链接。加快以医疗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
赋能产业发展,支持医疗大模型开发和落地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药研发,加快医疗、医保、药监
等数据底座建设,精细化开展数据清洗和治理,推动数据流通。引导算力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医疗的支持,
探索配置建设可信计算环境等。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为近几年数字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信息化
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荣联科技作为专业数字化服务提供商,积极践行数字化实践,多年来致力于客户核心业务的全面数字化
转型,公司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在金融、运营商、政府公用、智能制造及生物医疗等行业领域形成了完整的
数字化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业务包括企业服务、物联网和大数据、生命科学三个部分,具体情况如下:
1、企业服务(系统集成服务和IT运维服务)
系统集成服务是根据客户信息系统现状和需求,为其提供咨询规划、系统架构、软硬件选型和交付、实
施等整合服务。公司系统集成服务包括: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储存、容灾备份、网络和信息安全、智能建筑
、安防系统、AI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定制开发等。
IT运维服务主要面向IT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
件系统、备份系统、云管理平台、大数据平台、各种生产和管理应用软件等。通过客户热线、定期巡检、现
场支持、远程诊断、驻场外派、预约值守、备件更换等方式,保障客户系统的稳定运行。公司IT服务主要包
括咨询规划、运维管理、业务外包、软件实施开发、机房搬迁、系统和数据迁移、云托管、云管理服务等。
2、物联网和大数据
在物联网领域,公司具备数据采集、数据接入、边缘计算、数据管理和运营服务能力,已形成公用事业
(水电气煤暖)能耗监控、新能源车监控、智能建筑运管控、智慧矿山一体化协同管控方案等一系列解决方
案。
在大数据领域,公司具备多源数据(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OT)和异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
、结构化数据库)采集能力;具备数据分类、标注、清洗和入库能力;具备数据存储、备份、脱敏、分析、
展示、安全接入等统一管控能力;具备数据应用和多系统整合能力,已经在政府公用、智能制造、生物医疗
行业形成细分场景解决方案。
3、生命科学
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始终坚持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历经多年的积累沉淀,目前已经推出
精准诊断平台、生物信息分析系统、生信一体机,并能提供架构咨询、数据中心建设、高性能集群建设、生
信分析云平台建设的完整解决方案。
(二)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拥有ITSS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标准符合性证书二级、ITSS云计算服务能力标准符合性证书三级、
ITSS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标准二级、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估三级、CMMI5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
专业承包一级、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证书一级、安全生产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电
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等多项资质和认证,并通过
了ISO9001、ISO20000和ISO27001、ISO45001、ISO14001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报告期内,公司经严格的评估流程,成功通过了CMMI5级认证,标志着公司在软件质量、优化项目管理
流程、强化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公司研发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里程碑。此外,公司还顺利完成
了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一级、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DC/ISP证书、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
级备案、ITSS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相关资质监督审核、ISO质量管理体系换证审核等重要资质的更新年审工作
。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持续创新,不断打造创新产品及行业应用方案,斩获多项荣
誉,收获市场和业内权威机构的认可。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公司荣获“2024边缘计算TOP100”、“2024数字
生态信创领军企业”、“2024金融信创优秀服务商TOP50”、“2023-2024年度数字经济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
”、“2023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奖”等多个行业影响力奖项和荣誉称号。在行业案例方面,荣联精准诊断平台
助力医疗数据统一管理行业案例,荣获“2024全国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公司助力中国移动网络云
资源池建设案例,荣获“2024全国企业数字化应用创新优秀案例”;公司参与承建的蒙库铁矿矿山多维一体
化协同管控平台,荣获“2024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在厂商合作方面,公司被华为授予“飞跃合
作伙伴奖”、“客户信赖服务伙伴奖”,被浪潮信息授予“战略生态伙伴奖”。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战略布局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战略层面始终围绕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积极布局、敏捷调整。公司以新一代信息技术
集成服务为核心,积极布局算力服务、数据服务、AI应用服务业务板块,覆盖IT信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
、物联网、机器学习等领域,深耕金融、政府公用、运营商、智能制造和生物医疗五大行业。积极推动技术
升级和业务转型,深耕行业客户,拓展生态合作,不断丰富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业务规模、技术实力和管
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技术与研发优势
1、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和研发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各类专利达4
18项。报告期内,公司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GB/T32399-2024《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正式发布,该标准
涵盖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参考架构、服务模型、部署模式以及相关技术和管理要求,助力行业用户在建云
用云过程最大效能发挥云计算底座效能,支撑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公司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GB/T4427
1-2024《信息技术云计算边缘云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为云计算在边缘计算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公司作为核心起草单位参编的团体标准《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存储系统技术要求》(标准号:T/CESA1312-202
4)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基础设施、集群软件系统、安全
管理、功能模块、运维管理和绿色节能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存储系统的设计与部署,将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衔接,有助于提高分布式存储的性能和技术标准,推动产业规模的健康发展。
2024年5月,公司入选“DCSC(信息系统交付能力成熟度模型)标准应用试点单位”。DCSC提供了一个
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估体系,用以衡量信息系统服务单位在交付过程中的专业能力和成熟度水平,帮助企业
全面理解自身在信息系统交付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为企业提供持续改进的框架。
2、客户需求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公司依靠在优势行业的经验积累,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
等技术优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报告期内,公司不断锤炼自身技术能力,拓
展数字化应用场景,“行业配方产品数字化辅助设计软件”荣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
基于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细胞轨迹的方法及电子设备”荣获“2024大数据产业年度创新技术突破奖”,荣联
知识库管理和智能应答机器人平台入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质量数字化转型产品及服务全景图(2024)。
此外,公司坚持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持续创新,不断打造创新产品及行业应用方案,收获市场和业内权威
机构的认可。
3、报告期内,公司经严格的评估流程,成功通过了CMMI5级认证,标志着公司在软件质量、优化项目管
理流程、强化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公司研发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里程碑。此外,公司还顺利完
成了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一级、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DC/ISP证书、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三级备案、ITSS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相关资质监督审核、ISO质量管理体系换证审核等重要资质的更新年审工
作。
(三)客户资源和合作伙伴优势
在长期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公司不断深化重点行业客户合作,深耕金融、政府公用、运营商、智能制造
和生物医疗五大行业领域,深刻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聚焦于将客户的业务需求转为IT需求,以算力服务、
数据服务和AI应用服务为核心,通过IT技术与客户的业务进行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算力
服务通过提供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维,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确保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模型训练能
够高效运行;数据服务通过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和分析,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基于大模型的AI
应用服务能力,整合多种先进的大模型技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通过对数据精调实现智能分析
、预测、决策辅助。算力服务、数据服务、AI应用服务三者协同,形成从数据到智能应用的完整闭环,充分
发挥数据要素和AI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为行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并推动客户
的智能化应用落地。公司在生物医疗领域深耕十余年,专注于生物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目前形成的精准诊断平台、病理远程会诊平台、生信分析一体机、冷冻电镜数据分析平台等多项特色解决方
案,已为医院、科研机构、测序企业和高等院校等百余家客户提供专业化产品及服务。报告期内,公司在行
业拓展方面积极赋能更多互联网企业,参与行业客户AI算力建设,不断创新技术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多元化
需求,公司深化从硬件部署到软件优化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为客户AI项目各阶段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生态合作层面,公司秉持开放协同、共进共赢的理念,深度融入信创产业生态,积极开拓产业链上下游
合作,与国内领军厂商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网络,形成了独具竞争力的生态协同优势。报告期
内,公司继续和上游厂商华为、H3C、浪潮、超聚变、中科曙光、腾讯、阿里及百度等国内知名企业保持长
期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其中华为合作继续保持多产品钻石核心经销商、华为云优选级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
伙伴等资质,公司依托与云计算、AI、物联网等领域合作伙伴的生态协同,构建“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的
创新模式。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信创战略,与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及中间件等领域头部厂商,
如统信、鼎甲科技、达梦数据库、麒麟软件等信创厂商也有深度合作,不断丰富公司产品技术能力,持续深
化生态战略,以更开放的姿态连接产业资源,将公司行业服务能力与行业生态合作伙伴的优质产品相结合,
为客户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端到端的全方位支撑,通过技术共生、商业共荣、价值共创,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
数字中国建设的新生态范式。
(四)管理体系优势
公司坚持战略导向,结合业务特点持续优化管理架构和决策流程,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公司的具体运营
实践相融合,持续提升管理效能、决策效率和专业水平。公司建立了面向行业和区域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前端
营销体系,以云和数据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并通过专业高效的职能后台支撑体系为业务发展提供强力
保障。公司进一步推动扁平化管理的落地实施,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公司持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充分
运用预算管理、损益管理、资金管理以及绩效管理之间的协同效应,持续提升公司管理的颗粒度和精准度。
绩效管理制度已全面落实,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充分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