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卫星石化(002648)经营分析主营业务

 

查询个股经营分析(输入股票代码):

经营分析☆ ◇002648 卫星化学 更新日期:2025-09-06◇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以C2、C3产业链为代表的功能化学品、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化学品及新材料行业(行业) 207.28亿 88.35 46.05亿 95.45 22.22 其他业务(行业) 27.32亿 11.65 2.19亿 4.55 8.03 ───────────────────────────────────────────────── 功能化学品(产品) 122.17亿 52.08 24.33亿 50.44 19.92 其他业务(产品) 56.95亿 24.27 7.76亿 16.08 13.62 高分子新材料(产品) 52.45亿 22.36 15.50亿 32.12 29.54 新能源材料(产品) 3.04亿 1.29 6565.93万 1.36 21.63 ───────────────────────────────────────────────── 境内(地区) 201.99亿 86.10 43.28亿 89.72 21.43 境外(地区) 32.61亿 13.90 4.96亿 10.28 15.21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化学品及新材料行业(行业) 420.49亿 92.11 101.76亿 94.59 24.20 其他业务(行业) 36.00亿 7.89 5.82亿 5.41 16.16 ───────────────────────────────────────────────── 功能化学品(产品) 217.07亿 47.55 44.17亿 41.06 20.35 高分子新材料(产品) 119.87亿 26.26 42.02亿 39.06 35.05 其他业务(产品) 111.13亿 24.34 19.52亿 18.14 17.56 新能源材料(产品) 8.41亿 1.84 1.87亿 1.74 22.23 ───────────────────────────────────────────────── 境内(地区) 400.95亿 87.84 100.87亿 93.77 25.16 境外(地区) 55.53亿 12.16 6.70亿 6.23 12.07 ───────────────────────────────────────────────── 直销(销售模式) 243.89亿 53.43 --- --- --- 经销(销售模式) 212.60亿 46.57 --- --- ---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化学品及新材料行业(行业) 186.49亿 96.13 39.38亿 96.28 21.12 其他业务(行业) 7.52亿 3.87 1.52亿 3.72 20.24 ───────────────────────────────────────────────── 功能化学品(产品) 92.47亿 47.66 15.98亿 39.06 17.28 高分子新材料(产品) 54.88亿 28.29 15.81亿 38.64 28.80 其他业务(产品) 43.08亿 22.21 8.36亿 20.44 19.40 新能源材料(产品) 3.57亿 1.84 7611.19万 1.86 21.33 ───────────────────────────────────────────────── 境内(地区) 176.10亿 90.77 37.82亿 92.46 21.48 境外(地区) 17.91亿 9.23 3.08亿 7.54 17.21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化学品及新材料行业(行业) 402.37亿 96.99 80.25亿 97.51 19.94 其他业务(行业) 12.50亿 3.01 2.05亿 2.49 16.39 ───────────────────────────────────────────────── 功能化学品(产品) 212.89亿 51.32 33.15亿 40.28 15.57 高分子新材料(产品) 119.16亿 28.72 35.22亿 42.80 29.56 其他业务(产品) 78.17亿 18.84 12.22亿 14.85 15.63 新能源材料(产品) 4.65亿 1.12 1.71亿 2.08 36.77 ───────────────────────────────────────────────── 境内(地区) 395.95亿 95.44 78.55亿 95.45 19.84 境外(地区) 18.92亿 4.56 3.74亿 4.55 19.77 ───────────────────────────────────────────────── 直销(销售模式) 226.62亿 54.62 --- --- --- 经销(销售模式) 188.25亿 45.38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46.2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0.27%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2 │ 135951.65│ 3.02│ │客户1 │ 132919.26│ 2.95│ │客户3 │ 73114.20│ 1.62│ │客户4 │ 64434.88│ 1.43│ │客户5 │ 56209.76│ 1.25│ │合计 │ 462629.75│ 10.27│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19.7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3.6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593131.13│ 16.68│ │供应商2 │ 221899.08│ 6.24│ │供应商3 │ 150393.65│ 4.23│ │供应商4 │ 118671.82│ 3.34│ │供应商5 │ 113096.49│ 3.18│ │合计 │ 1197192.18│ 33.6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董事会的统一领导下,在卫星“合”文化引领下,以“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化 学新材料科技公司”为愿景,以“管理领先”“技术领先”为工作要求,持续提升组织能力建设,上下同心 、攻坚克难,深化成本管控及灵活调整市场策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经营任务。有效缓解外部冲 击,充分展现了公司在复杂环境下的持续盈利能力和经营韧性。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资产692.96亿元,同 比增长5.58%;实现营业收入234.60亿元,同比增长20.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44亿元,同比 增长33.44%。 (一)公司主要业务、产品及用途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轻烃产业链一体化生产企业,率先建立了自主可控的轻烃全球供应链,利用绿色工艺 生产功能化学品、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推行二氧化碳与氢气综合利用,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汽 车工业、电子半导体、医疗健康、营养护理、运动健身、建筑工程、环境治理等国计民生行业,是国家石化 行业原料多元化发展的鼓励方向,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实施方案之一。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科技 创新与工艺创新,降本增效与产品差异化等措施取得较好的成绩。 公司持续推进“4R”绿色发展理念,荣获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报告期内,国际机构MSCIESG评级从B提升至BBB级,W indESG评级从A提升至AAA,实现了跨级跃升。 (二)公司业绩的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以“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为愿景,坚持“化工让生活更美好” 的使命,聚焦功能化学品、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二氧化碳与氢气综合利用等方面持续创新。公司各 生产装置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产销平衡,新增产能与市场无缝对接,稳步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影 响力。 1、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布局高端新材料市场 乙烯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其下游衍生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5%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国内乙烯需求量进一步增长。目前国内人均乙烯消费量较发达国家仍存在 较大差距,我国2022年人均乙烯消费量为44千克/人,同期美国、西欧、日本分别为90千克/人、74千克/人 、73千克/人,我国人均乙烯消费量相对美国等国家而言仍处于低位,未来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2025年上 半年,国内聚乙烯消费量达2260万吨,同比增长13.7%;乙二醇消费量1357万吨,同比增长10.05%;环氧乙 烷消费量288.8万吨,同比增长7.35%;丙烯酸消费量153万吨,同比增长17.5%。公司主要产品消费量在全球 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的背景下持续提升,是中国化工新材料市场持续增长的证明。 近年来,行业“低端过剩,高端紧缺”的结构性问题愈发突出。据石化联合会统计,高端专用料自给率 仍不足60%,高端聚烯烃、聚烯烃弹性体、透析用膜材料等高端产品还长期依赖进口,部分技术制约着我国 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堵点或“卡脖子”问题。 在高端聚烯烃领域,茂金属聚乙烯(mPE)因其优异的拉伸强度、突出的耐穿刺性能以及卓越的加工性能 ,在高端薄膜材料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特性使其完美匹配当前包装行业向减量化(制品减薄)和功能集 成化(单一包装膜)发展的主流趋势。POE则因其优异的韧性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在光伏和汽车轻量化等领 域得到广泛应用。此类高端产品下游市场广阔,产品单吨售价较普通聚乙烯牌号溢价30%以上,具有良好的 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国内仍高度依赖进口。随着人工智能进程加速与“双碳”目标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已成为行业必然趋势。浸没式液冷技术凭借其节能环保、安全低耗等核心优势,展现出成为未来主流冷却技 术的巨大潜力。目前,公司正着力研发基于碳氢化合物的浸没式液冷冷却液,以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可持续发 展。 上述高端聚乙烯材料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技术壁垒极高,高性能催化剂、聚合工艺、共聚单体等技术难 点仍是阻碍高端聚烯烃材料国产化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公司已组建了高水平研发团队,提前布局突破“卡脖 子”技术难题,加速工业化装置落地。公司将继续牢牢把握市场机遇,精准满足下游市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 需求,充分发挥先发优势,推动高端聚烯烃材料的国产化进程。 2、科技创造未来,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新材料技术 化工新材料是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是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其中高性能化工 材料是全球化工新材料竞争的关键领域。根据《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24)》,新材料的诞生, 往往会催生出一种甚至多种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作为新材料的重要组成和生产其他新材料的重要原料,化 工新材料近年来备受国内外从业者的关注和青睐。因此,加大研发投入发展新材料技术不仅可以帮助解决行 业“卡脖子”问题,更能帮助公司抢先进入新兴产业市场,获得先发优势。 催化剂作为化工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是推动高端化学品及新材料生产的关 键要素,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的上限。在当前全球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的背景下,催 化剂的创新突破已成为行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报告期内,公司高性能催化新材料项目正式落地,未来计划 投入30亿元,依托企业技术优势,打造高性能催化剂产业化落地与高端新材料集群化发展的一体化产研平台 。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未来研发中心建设,加大引入国内外高端人才,构建世界一流的化学新材料科 技公司研发体系。公司报告期内申请专利122件,获授权专利57件,研发费用达7.73亿元。公司将继续加大 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实现公司做大做强。 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加速推动高端化、绿色化产业升级。公司将以创新主导发展,发挥全 球供应链的优势,聚焦催化剂、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新材料、功能化学品等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领域 的科研与产业化,用科技创造我国化学新材料行业的美好未来,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全球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 展。 3、持续强链补链延链,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显著 在C2领域,公司现已建成完善的环氧乙烷下游化学品发展矩阵,形成182万吨乙二醇、50万吨聚醚大单 体与表面活性剂、20万吨乙醇胺、15万吨碳酸酯的产能规模,上述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其中乙醇胺、 聚醚大单体实际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市场占有率均超20%,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80万吨聚乙 烯、40万吨聚苯乙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定制牌号,产品品质提升及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使得公司竞争力进 一步提升。公司聚乙烯出品性能稳定,杂质含量低,已成为该型牌号的行业标杆;聚苯乙烯产品韧性、耐高 温性能进一步增强,已进入家电领域大客户核心供应链;聚醚大单体使用领先工艺,产品适配性得到提升; 乙醇胺凭借纯度高、杂质低的特性,在表面活性剂和气体净化领域获得广泛认可。 在C3领域,公司现已建成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的丙烯酸及酯产能。2024年,公司平湖基地新材料新能 源一体化项目(年产80万吨多碳醇项目)一次开车成功,打通丙烯下游高附加值利用,并与丙烯酸形成产业 链闭环,进一步巩固卫星丙烯酸产业在市场的影响力。 经过持续“补链、延链、强链”,公司已形成行业领先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了从上游原材料精准调控 、中游精益化生产到下游渠道深度渗透的全链路协同优势。“研-产-销”一体化的业务布局,结合公司“管 理领先”“技术领先”优势,显著增强了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即使在市场需求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等外 部压力下,公司仍能依托领先的轻烃一体化产业链,通过灵活调配资源、优化产能配置和差异化产品策略, 维持行业领先的盈利水平,为股东创造穿越周期的稳健回报。 公司将继续扎实推进各基地新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平湖基地与嘉兴基地新建丙烯酸产能的建设, 为高吸水性树脂和高分子乳液升级扩能发展提供原料保障,促进轻烃综合利用高附加值产品的做精做深,实 现上游产品向下游高端产品的拓展。 4、生产工艺优化,挖掘装置潜力,实现降本增效 公司持续通过“老产品新工艺”研发,实现提质增效。利用创新的低温冷量回收系统,每年可节省超30 万吨标准煤,大幅降低碳排放。公司自主研发与创新的高吸水性树脂装置实现满负荷运行,实现打造民族品 牌的初衷,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供应商;打破固有思维,优化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综合单耗,丙烯日产量 创历史新高;丙烯酸及酯新装置持续优化,引领新工艺创新,运行周期创新高,成本行业领先,为装置长周 期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大海外布局,深化国际合作,开拓全球市场 从市场报道了解,当前欧洲、东北亚烯烃行业因装置建成时间早、成本高企、需求乏力导致持续低迷。 受多重因素影响,欧洲石化装置出现关停,多家企业关闭部分老旧装置,2024年4月以来已有六家欧洲裂解 装置关闭,欧洲乙烯总产能将削减约430万吨/年,约占欧洲乙烯产能20%,为公司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 条件。 公司成立海外业务板块,集中资源加速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公司丙烯酸及酯、聚醚大单体、乙醇胺、高 吸水性树脂出口量位居国内前列,已经与全球超过160个国家地区的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产品性能获得客户 广泛认可,在全球建立起卫星品牌影响力,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产品卓越,品牌卓著的优秀企业。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以艰苦奋斗为本的文化传承 卫星坚持以“合”为内涵的企业文化,秉持发展实体经济之担当,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发扬“真心 为企,用心做事”的企业精神,肩负“化工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化学新材料科技 公司。未来,卫星将持续努力成为“管理领先、技术领先、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受社会尊重、让员工自豪 ”的企业,跻身全球化工前列。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公司迅速响应、积极应对,在董事会的统一领导下,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快 速制定并实施多项应对策略,同时深入推进内部组织变革,优化流程体系,强化数字化赋能,显著提升了运 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得益于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和管理领先优势,公司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依然保 持稳健经营,核心业务实现逆势增长,充分展现了公司卓越的战略应变能力和组织韧性。 (二)以绿色低碳为首的全产业链布局 公司围绕“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的愿景,以轻质化原料生产烯烃,并布局下游 高端化学新材料项目,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全过程,不断“补链、延链、强链”,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 发展,将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国家政策持续推动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炼油 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支持制氢用氢降碳等任务,助力 行业实现绿色发展。当前行业面临日益严峻的环保要求,化工产品纳入中国碳市场交易的前期工作已正式开 始,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又称碳关税)也已实施。中国化工行业未来发展将面临碳排放约束趋严、绿色 转型加速的双重挑战。 卫星化学以绿色低碳原料打造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现已构建了领先的轻烃一体化产业链,是国家鼓励 的绿色低碳工艺路线。2025年1月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将乙烷单独增列为本国税目,并降低其进口关 税。公司单吨产品能耗、碳排放均处于行业最优水平,并实现高纯度氢气副产,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与废 弃物的产生,有助于推动行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公司荣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国家 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浙江省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名单,连云港石化获评国家工信部重点行业能效“ 领跑者”企业。公司将持续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合作,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国际机构MSCIESG评级从B提升至BBB级,WindESG评级从A提升至AAA。 (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管理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企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卫星化学构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完 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以中央提出的“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要求为指引,规划并建设卫星未 来研发中心,主动将卫星的未来产业纳入国家产业布局规划,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 力。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造未来,通过创新驱动与自主研发,以品质引领行业;通过智慧营销与专业运营, 以管理引领市场。公司持续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先后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 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项目合作开发、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合作平台 ,构筑“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 才队伍,为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能级的平台支撑。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动未来研发中心项目建设,并落地高性能催化新材料项目,近年将投入研发100 亿元,加大引入海内外高端人才,构建全球“1+N”化学新材料研发创新平台。卫星化学以创新主导发展, 围绕国家关注的领域,发挥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聚焦催化剂、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新材料、功能化学品 等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领域的科研与产业化。公司将着眼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推进关键核心技 术攻关,同时探索机器人、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应用场景,全面实现“技术领先”,用科技创造我国化 学新材料的美好未来。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管理领先”“技术领先”要求,保持生产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不 断探索挖掘装置潜力实现提质增效;部分生产装置通过技术创新完成“老产品新工艺”“产品提质”开发, 确保现有产能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四)以智能化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展数字化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公司以5G网络赋能制造,搭建“云上化工厂”。依托“ 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企业动态的数据仓库,实现采购、生产、营销、物流的自动化协同。同时,通 过5G+场景建设,构建起一个集安全环保、应急救援、能效分析、物流跟踪、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数字化平 台。公司荣获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5G工厂。 智能化是传统化工行业的数字引擎,公司通过人工智能与流程工业深度融合,有助于精准预测市场需求 、优化生产参数,进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综合运营效率,实现引领化工行业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变革。报告期内,卫星化学旗下连云港石化轻烃一体化智能工厂和嘉宏新材料双氧水智 能工厂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卓越实践与创新成果,成功跻身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行列。 公司将继续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化工行业的创新场景应用,以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 ,深刻构建数字化转型市场竞争新优势,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全行业智能化转型,推动行业和企业管 理水平、运营效率和生产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www.chaguwang.cn & ddx.gubit.cn 查股网提供数据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