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655 共达电声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微型电声元器件及电声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声元器件及电声组件(行业) 10.67亿 88.35 2.97亿 91.49 27.79
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 1.41亿 11.65 2756.66万 8.51 19.60
─────────────────────────────────────────────────
电子元器件及电声组件(产品) 12.08亿 100.00 3.24亿 100.00 26.84
─────────────────────────────────────────────────
内销(地区) 7.54亿 62.47 1.36亿 41.96 18.02
境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 4.53亿 37.53 1.88亿 58.04 41.51
─────────────────────────────────────────────────
直销(销售模式) 11.03亿 91.35 3.06亿 94.41 27.73
经销(销售模式) 1.04亿 8.65 1813.08万 5.59 17.36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器件制造与销售(行业) 4.79亿 89.80 1.44亿 93.80 30.17
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 5439.19万 10.20 955.27万 6.20 17.56
─────────────────────────────────────────────────
电子元器件及电声组件(产品) 5.33亿 100.00 1.54亿 100.00 28.88
─────────────────────────────────────────────────
国内收入(地区) 3.22亿 60.37 6276.68万 40.77 19.50
境外及中国港澳台收入(地区) 2.11亿 39.63 9119.78万 59.23 43.18
─────────────────────────────────────────────────
电声元器件及电声组件(业务) 4.79亿 89.80 1.44亿 93.80 30.17
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 5439.19万 10.20 955.27万 6.20 17.56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器件制造与销售(行业) 8.76亿 87.80 2.37亿 90.46 27.01
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 1.22亿 12.20 2495.85万 9.54 20.51
─────────────────────────────────────────────────
电子元器件及电声组件(产品) 9.98亿 100.00 2.62亿 100.00 26.21
─────────────────────────────────────────────────
内销(地区) 6.11亿 61.27 9358.96万 35.79 15.31
境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 3.86亿 38.73 1.68亿 64.21 43.46
─────────────────────────────────────────────────
电声分部(业务) 8.76亿 87.80 2.37亿 90.48 27.01
分销分部(业务) 1.22亿 12.20 2490.84万 9.52 20.47
─────────────────────────────────────────────────
直销(销售模式) 9.02亿 90.39 2.52亿 96.44 27.97
经销(销售模式) 9585.60万 9.61 931.73万 3.56 9.72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器件制造与销售(行业) 4.03亿 68.88 1.10亿 92.37 27.32
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 1.82亿 31.12 907.92万 7.63 4.99
─────────────────────────────────────────────────
电子元器件及电声组件(产品) 5.84亿 100.00 1.19亿 100.00 20.37
─────────────────────────────────────────────────
国内收入(地区) 3.91亿 66.87 --- --- ---
境外及中国港澳台收入(地区) 1.94亿 33.13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5.1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2.48%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27446.77│ 22.73│
│客户2 │ 8898.22│ 7.37│
│客户3 │ 5804.13│ 4.81│
│客户4 │ 4715.48│ 3.90│
│客户5 │ 4429.86│ 3.67│
│合计 │ 51294.46│ 42.48│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7.0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7.2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46122.82│ 37.49│
│供应商2 │ 9508.10│ 7.73│
│供应商3 │ 7771.26│ 6.32│
│供应商4 │ 3683.69│ 2.99│
│供应商5 │ 3290.62│ 2.67│
│合计 │ 70376.49│ 57.20│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是专业的电声元器件及电声组件制造商和服务商、电声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为微型精密
电声元器件及电声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电子元器件分销,主要产品包括MEMS声学传感器、驻极体声学
传感器(ECM)、车载语音模组、RNC振动传感器模组、微型扬声器/受话器及其阵列模组、车载显示屏、车
载无线充、车载USB充、K歌麦克风、汽车喇叭、AI玩具整体解决方案等。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
能穿戴、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物联网、AI玩具等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以“T”字战略为发展目标,持续巩固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展声学相关的业务,纵
向不断拓展汽车领域的其他智能汽车产品。
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全年出货量达2.85亿台,在两
年的下跌后顺利迎来复苏,同比温和增长4%。据IDC发布的全球季度手机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实现了2.4%的同比增长,达到3.317亿部,这一增长趋势已持续六个季度。全年来看,2
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6.4%,总量达到12.4亿部,标志着在经历了两年的市场下滑后,全球智
能手机市场迎来了强劲复苏。IDC预计,尽管智能手机市场在2024年展现了复苏态势,但受换机周期延长等
因素的影响,2025年的市场增速将有所放缓。然而,换机需求的释放以及新兴市场的崛起,仍为智能手机市
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2024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
4.5%。其中汽车国内销量2557.7万辆,同比增长1.6%,尚低于2017年最高点241.1万辆;汽车出口585.9万辆
,同比增长19.3%。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其中
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158.2万辆,同比增长39.7%;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据中国汽车
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汽车总销量3290万辆,其中乘用车2890万辆,新能源汽车1600万辆,出口620万辆
。
当前新能源车、无人驾驶、车载信息系统技术日渐成熟,汽车电子已经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汽车
电子渗透率及单车价值量都将会得到大幅提升。自2007年通过车规认证以来,客户覆盖众多传统汽车豪华品
牌和新能源汽车品牌。公司在汽车电子方面已经拓展的产品种类有:中控显示屏、K歌麦克风、车载耳机、
车载无线充、车载喇叭、功放等多种产品,确保在智能座舱占据重要地位。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专业的电声元器件及电声组件制造商和服务商、电声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为微型精密
电声元器件及电声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电子元器件分销,主要产品包括MEMS声学传感器、驻极体声学
传感器(ECM)、车载语音模组、RNC振动传感器模组、微型扬声器/受话器及其阵列模组、车载显示屏、K歌
麦克风、车载无线充、车载USB充、汽车喇叭、毫米波雷达模组等。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穿
戴、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物联网、AI玩具等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秉承“成为全球卓越的电声科技引领者”的企业愿景,以“成就客户、创新求变、激情
奋斗、协作共赢、感恩回馈”为核心价值观,肩负“用科技让声音更美妙”的企业使命,专注于先进传感器
、换能器、微机电等半导体设计、封测,零件及模组的制造,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电声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提供商。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新品研发、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和成本控制,公司的行业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
升。公司同全球科技和汽车电子行业领先客户延续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专利申请数量和产品技术水
平持续提升,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持续获得客户认可,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
领域与国内众多客户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报告期内,公司贯彻执行“T”字战略,T战略的竖线代表公司的电子元器件主业不断加强上下游纵深发
展;横线则代表公司聚焦车载业务并且不断进行品类拓展,继续为客户提供声学整体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聚焦精密电声元器件、零组件业务、半导体封测业务、汽车电子业务,进一步提升
公司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7,684,020.80元,同比增长21.06%;实现归属
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890,485.23元,同比增长41.71%,基本每股收益0.2191元。报告期内,汽车及
工业应用实现营业收入612,590,170.74元,占总营业收入的50.72%,同比增长26.87%;消费电子实现营业收
入595,093,850.06元,占总营业收入的49.28%,同比增长15.61%。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坚持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保障,以服务为目标,以人才为根本,打造核心竞争
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与研发优势公司立足于微型电声元器件及其组件、模组、系统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
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研发队伍,通过整合微型驻极体麦克风、微型扬声器/受话器、硅微麦克风、车载
通讯、人机交互等多品种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形成了既相互独立又互为支撑的研发平台;不但可以自主选择
技术路线进行研发,迅速响应客户需求,而且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一流的电声整体声学解决方案
。
共达电声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与布局,营造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的良
好氛围,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授权专利548项,其中发明专利157项。在申请
专利44项。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驻极体传声器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共达电声将继续秉持初心,专注声学,勇
攀高峰,以荣获单项冠军企业为动力,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步伐,为
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客户资源优势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消费电子行业增速放缓的趋势,公司管理层审时度
势,与时俱进,在持续巩固传统精密零组件业务核心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进行战略创新转型,紧紧把握大
环境下的各种创新机遇。依托公司的全球优质客户资源以及稳固良好的客户合作关系,以市场和技术为导向
,持续拓展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物联网、AI玩具等领域内新的业务增长点。紧跟全球一流客户
的战略创新步伐,优化公司产品结构,支持战略产品开发,继续巩固和深耕公司客户资源优势。
3、工艺技术优势公司深耕电声领域多年,主要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公司不断提升生产工艺水
平,为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司主要产品的零部件自制配套,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都能
得到有效控制。公司独立研发生产的自动组装线和自动检测装置,提高了产品的一次合格率、一致性和稳定
性,也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公司全自动封装设备均采用国际一流品牌,可实现在线100%AOI
及MES物料追踪功能;在产品测试方面,公司除了拥有独特的声学相位调制技术,可有效提升小尺寸麦克风
拾取指向性,增强声源信号采集强度外,还拥有齐全的试验、检测设备,并通过了CNAS认可,可以为第三方
产品的性能出具检测报告。基于公司优异的质量控制水平,公司是众多重要客户的最佳供应商和优秀供应商
。
4、管理优势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司核心管理团队一如既往地保持稳健高效的作风。建立了严格规
范的管理体系,应对智能时代消费电子产品升级换代快、产品品质要求高、加工精度高、交货周期短、客户
认证难的挑战。公司始终关注并持续推动核心管理团队的国际化、专业化、年轻化,积极吸纳来自于国际领
先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加入到核心管理团队中。同时,公司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越来越多的年轻
人才在培养与实践中逐步成长为公司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公司的管理团队兼具经验与活力,在新的市场环
境和高强度的行业竞争中,持续推动着公司的稳定快速发展。
●未来展望:
(一)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公司立足声学领域,主要研发、生产、销售微型驻极体麦克风、硅微麦克风、微型扬声器/受话器等微
电声元件及其组件、模组、系统等产品,处于行业中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下游
消费类电子产品增长疲弱,但产品应用领域广泛,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市场已经形成巨大容量
,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相对稳定。
(二)未来发展战略
公司未来三年的主要业务方向将从侧重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拓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
。具体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1、精密电声元器件、零组件业务:该业务是共达电声的传统业务,目前的主要产品是麦克风和喇叭,
公司将以加大研发投入、开拓大客户、扩大产能为主要手段来巩固扩大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地位。
2、半导体封测业务:公司拥有自己的MEMS芯片设计研发团队和完整的封测线,公司将进一步增加封测
产能,逐步去承接更多的外部业务,使半导体业务成为公司增长的新亮点。
3、汽车电子业务: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一代移动互联平台,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电
子已经成为汽车控制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支撑基础。当前新能源车、无人驾驶、车载信息系统技术日渐成熟,
汽车电子已经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汽车电子渗透率及单车价值量都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公司的车载电
子产品目前主要是车载麦克风,自2007年通过车规认证以来,客户覆盖众多传统汽车豪华品牌和新能源汽车
品牌。公司的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是增加产品品类、提高单车价值量。公司目前已经拓展的汽车电子产品种
类有中控显示屏、K歌麦克风、车载耳机、车载无线充、USB充等多种产品,确保在智能座舱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实现上述经营目标,公司主要措施为:
1、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品类拓展
定位中高端客户群体,以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品质保障能力,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深入客户供应体
系,紧跟客户发展步伐,优化产品结构,推广公司新产品,推动微型电声元件及其组件、模组、系统在平板
电脑、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车载、智能手机、语音识别等领域的综合应用,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市场
占有率。
2、提高产品研发能力
依托现有微型电声元件产品研发技术平台,整合国际、国内研发中心力量,借助电声领域高等院校及实
力企业资源,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积淀技术创新文化,持续提高公司产品研发、创新能力。
3、提高自动化装备、生产水平
2025年公司将继续改进现有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产品组装、测试设备生产效率,加大自动化装备投入
,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生产设备在生产中所占比例,采用自动化手段,降低人工成本,满足不
同品种、不同规格产品生产需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公司的经营业绩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公司的业务、技术、研发人才的持续引进至关重要。2025年公司
将继续大力吸引和招聘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实施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人才梯队,为公司健康快速发
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未来面对的风险
1、市场风险
若未来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甚至衰退或下游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
2、经营风险
(1)国际化风险
公司外销产品可能受到贸易保护的冲击,从而会对公司业务产生影响。同时公司有较高比重的外销业务
,虽然运用了一些风险规避措施,但是仍然难以全部消除汇率波动的影响。
(2)主要客户相对集中的风险
公司主要客户皆为全球知名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商或终端商,主要客户相对集中是公司凭借技术、研发
、产品品质等方面的竞争优势长期进行大客户开发的结果。尽管公司与上述客户已经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
关系,但如果主要客户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企业经营活动出现波动,则有可能为公司业务带来相应
的波动和风险。
(3)核心人员流失风险
经过公司的持续引进和长期培养,公司现有的核心人员已经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关键力量。虽然公司建
立了较为完善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激励机制,但是如果公司不能持续完善各项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
,可能将导致核心人员的流失。
(4)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公司主要客户均为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商,信用较高,发生呆坏账的可能性较小。尽管如此,如果
全球经济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主要债务人的财务、经营状况发生恶化,则可能存在应收账款发生坏账
或坏账准备计提不足的风险。
3、政策风险
(1)所得税优惠政策变化的风险
自2008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开始施行,其中规定“居民企业所得税
的税率为25%”,但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23年11月29日
,经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组织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等程序,并经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
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备案,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3年,并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若公司未来不能继续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则公司经营业绩
可能会受到影响。
(2)出口退税政策变化的风险
公司所属行业为国家鼓励出口类行业,出口货物享受增值税“免、抵、退”税收优惠政策。报告期内,
公司产品出口比例较高,受增值税出口退税率变化影响较大。如国家调低相关产品出口退税率政策,将对公
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4、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的发展,在资源整合、技术开发、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对公司的要求
也随之提高。如果公司的管理水平不能适应规模迅速扩张和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未能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及时调整、完善,将影响公司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活力,进而削弱公司竞争力,给公司
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二)应对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公司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坚持创新发展,加大研发投入
公司一直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并将坚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
研发投入,加强新品研发,不断提升公司在电声领域内的技术水平,紧跟市场发展,为企业未来发展构建技
术领域内的核心竞争力。
2、坚持大客户战略,加强市场开拓
公司将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充分发挥公司深耕多年的市场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布局,以卓越的技术创新
能力和品质保障能力,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深入客户供应体系,紧跟客户发展步伐,优化产品结构,推广
新产品,在全力支持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领域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在人工智能、
新能源汽车、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方向上的布局,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使公司成为行
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实现与国际一流客户的合作共赢。
3、优化提高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
公司拥有独立的自动化部门,在改进现有自动化生产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组装、测试设备生
产效率的基础上,将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产工艺,研发新型设备,以满足公司及外部客户不同品种、不同
规格产品的生产需要。
公司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优化提高生产工艺将有效保证产品质量、产品性能的稳步提升。产品质
量的严格把控,将会为公司与大客户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4、实施人才战略,构建一流团队
坚定实施人才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引进管理、技术等领域内的优秀人才,构建一流的人才团队;同时不
断加强内部培养,完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凝聚力,建立对核心团队的长效激励机制,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
有力的人才保障。
5、加强规范运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不断提升企业治理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内部规范、高效运作;持续改善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和流程机
制,推动内部管理体系升级;以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动内部变革和创新,打造变革能力领先
的核心竞争力;践行以“成就客户、创新求变、激情奋斗、协作共赢、感恩回馈”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认真
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电声整体解决开发商。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