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741 光华科技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从事PCB化学品、化学试剂等专用化学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行业(行业) 25.89亿 100.00 2.40亿 100.00 9.27
─────────────────────────────────────────────────
PCB化学品(产品) 16.43亿 63.46 2.31亿 88.14 14.08
化学试剂(产品) 4.72亿 18.23 1.35亿 51.30 28.52
锂电池材料(产品) 2.61亿 10.08 -1.05亿 -39.85 -40.08
绿环材料(产品) 1.25亿 4.81 --- --- ---
配套贸易(产品) 7586.99万 2.93 --- --- ---
其他业务(产品) 954.81万 0.37 106.32万 0.41 11.14
退役电池(产品) 322.67万 0.12 --- --- ---
─────────────────────────────────────────────────
华东区(地区) 11.94亿 46.11 8205.73万 34.17 6.87
华南区(地区) 8.93亿 34.48 8947.47万 37.26 10.02
西南区(地区) 1.39亿 5.36 --- --- ---
华中区(地区) 1.21亿 4.69 --- --- ---
出口(地区) 1.02亿 3.95 --- --- ---
华北区(地区) 9829.90万 3.80 --- --- ---
西北区(地区) 2664.65万 1.03 --- --- ---
东北区(地区) 1531.40万 0.59 --- --- ---
─────────────────────────────────────────────────
自营(销售模式) 25.89亿 100.00 2.40亿 100.00 9.27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行业(行业) 11.70亿 100.00 1.02亿 100.00 8.71
─────────────────────────────────────────────────
PCB化学品(产品) 7.36亿 62.86 9544.61万 59.44 12.97
化学试剂(产品) 2.20亿 18.79 6486.84万 40.40 29.50
绿环材料(产品) 9560.08万 8.17 --- --- ---
锂电池材料(产品) 7729.18万 6.60 --- --- ---
配套贸易(产品) 3343.98万 2.86 --- --- ---
其他业务(产品) 722.46万 0.62 25.19万 0.16 3.49
退役电池(产品) 125.58万 0.11 --- --- ---
─────────────────────────────────────────────────
华东区(地区) 5.46亿 46.64 4407.00万 43.23 8.07
华南区(地区) 3.78亿 32.29 3513.13万 34.46 9.29
西南区(地区) 8212.84万 7.02 --- --- ---
华中区(地区) 5440.76万 4.65 --- --- ---
华北区(地区) 4501.75万 3.85 --- --- ---
出口(地区) 4150.67万 3.55 --- --- ---
西北区(地区) 1605.97万 1.37 --- --- ---
东北区(地区) 740.12万 0.63 --- --- ---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化工行业(行业) 26.99亿 100.00 5976.36万 100.00 2.21
─────────────────────────────────────────────────
PCB化学品(产品) 13.66亿 50.62 1.78亿 109.70 13.04
锂电池材料(产品) 5.83亿 21.60 -1.26亿 -77.33 -21.54
化学试剂(产品) 4.40亿 16.30 1.08亿 66.22 24.43
绿环材料(产品) 1.71亿 6.34 --- --- ---
配套贸易(产品) 1.00亿 3.71 --- --- ---
退役电池(产品) 2178.94万 0.81 --- --- ---
其他业务(产品) 1678.80万 0.62 228.99万 1.41 13.64
─────────────────────────────────────────────────
华东区(地区) 11.77亿 43.61 1427.16万 16.71 1.21
华南区(地区) 7.24亿 26.80 7111.04万 83.29 9.83
西南区(地区) 2.69亿 9.95 --- --- ---
西北区(地区) 1.58亿 5.84 --- --- ---
华中区(地区) 1.53亿 5.68 --- --- ---
出口(地区) 1.15亿 4.25 --- --- ---
华北区(地区) 8925.88万 3.31 --- --- ---
东北区(地区) 1495.38万 0.55 --- --- ---
─────────────────────────────────────────────────
自营(销售模式) 26.99亿 100.00 5976.36万 100.00 2.21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化工行业(行业) 12.65亿 100.00 2190.88万 100.00 1.73
─────────────────────────────────────────────────
PCB化学品(产品) 6.01亿 47.52 7724.56万 93.45 12.84
锂电池材料(产品) 3.29亿 26.02 -3464.85万 -41.92 -10.52
化学试剂(产品) 1.82亿 14.36 4264.31万 51.59 23.46
绿环材料(产品) 6769.65万 5.35 --- --- ---
配套贸易(产品) 5519.00万 4.36 --- --- ---
退役电池(产品) 2003.49万 1.58 --- --- ---
其他业务(产品) 1006.86万 0.80 -258.31万 -3.13 -25.65
─────────────────────────────────────────────────
华东区(地区) 5.54亿 43.78 -1224.86万 -53.99 -2.21
华南区(地区) 3.12亿 24.65 3493.59万 153.99 11.20
西南区(地区) 1.26亿 9.93 --- --- ---
西北区(地区) 9859.19万 7.79 --- --- ---
华中区(地区) 7962.54万 6.29 --- --- ---
出口(地区) 4939.61万 3.90 --- --- ---
华北区(地区) 3823.32万 3.02 --- --- ---
东北区(地区) 800.57万 0.63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4.0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5.7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12129.90│ 4.69│
│客户2 │ 8890.55│ 3.43│
│客户3 │ 7778.96│ 3.00│
│客户4 │ 6383.73│ 2.47│
│客户5 │ 5689.06│ 2.20│
│合计 │ 40872.21│ 15.7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0.0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1.5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56613.50│ 29.10│
│供应商2 │ 12953.66│ 6.66│
│供应商3 │ 11217.78│ 5.77│
│供应商4 │ 10644.88│ 5.47│
│供应商5 │ 8895.26│ 4.57│
│合计 │ 100325.08│ 51.57│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电子化学品
电子化学品是电子信息与化工行业交叉的领域,专业性强,是典型的技术密集行业,其质量的好坏,直
接影响到电子产品的成品率、电性能及可靠性,也对微电子制造技术的产业化有重大影响。因此,电子工业
的发展要求电子化学品与之同步发展,不断地更新换代,以适应其在技术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的需要。从某种
意义上说,电子化学品支撑着新能源、现代通信、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微机机械智能系统、工业自动化
和家电等现代技术产业。所以,电子化学材料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最为激烈的材
料领域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电子产品的精密性和复杂性增加,对电子化学品性能提出
更高要求,推动行业向更高技术层次发展。同时,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电子化学
品国产替代进程显著加快。特别是在当前全球供应链格局调整的背景下,下游客户对供应链安全的重视程度
日益提高,为国内优质电子化学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进口替代进程加快,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
发展态势。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升级和自主可控战略的深入推进,电子化学品行业有望迎来更广阔
的发展空间。
根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预测数据,2024年全球湿电子化学品市场规模达到759.28亿元,其中集成电
路领域市场规模为498.4亿元、显示面板领域市场规模为144.5亿元、太阳能光伏领域市场规模为116.38亿元
。
(二)化学试剂
化工行业属于我国支柱性行业之一,化学试剂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是生物医药、新材料、微电子、石
油、钢铁等先进制造业及传统工业领域的基石,在现代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目前,国家正不断加大自主创新产业的投入,随着基础性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持续
更新,市场对于化学试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对产品质量要求亦不断增高,整体推动了化学试剂行业的发展
。
现阶段,国家正不断加大自主创新产业的投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支出3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
比上年增长10.5%,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91%。伴随各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尖端科学领域不断拓宽,
相关试剂产品类别需求不断增多,为化学试剂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市场空间。
国外化学试剂行业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为快速壮大公司业务部门及吸收技术专长,各公司之间的并
购和重组活动频繁进行,最终形成由默克、赛默飞、丹纳赫等大型跨国企业所垄断的行业格局。这些国际巨
头凭借先进的研发技术、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广泛的全球销售网络,长期占据国内高端市场的主要份额,
产品质量和品牌认可度高,在国内科研机构、大型制药企业等高端客户群体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随着近年来国内科学研究水平飞速上升,市场需求放大且进口替代不断推进,随之亦涌现出一批优秀的
高端水平的化学试剂企业,像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
覆盖率,在保障国内基础化学试剂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麦克林、阿拉丁等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通过不
断创新和优化服务,在国内化学试剂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对传统的国有和外资企业形成了有力的竞争。
(三)锂电池材料
近两年来,受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我国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产量持续攀升,锂电产
业高速发展,推动锂电池材料的市场需求保持增长。
在政策利好、供给丰富、价格降低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2024年新能源汽车持续
快速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全
年产销量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4.4%和35.5%,市场占有率达到40.9%,相较202
3年高出9.3%。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4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1096.8GWh
,同比增长41%。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48.4GWh,同比增长41.5%。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39.0GWh,占总装车
量25.3%,同比增长10.2%;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409.0GWh,占总装车量74.6%,同比增长56.7%。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超320GWh,同比增长55%;全球储能
锂电池出货出货量同比增长超55%。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如下:三元正极材料产
量65.2万吨,同比增长约2.03%;磷酸铁锂产量248.1万吨,同比增长约58.43%;钴酸锂产量9.8万吨,同比
增长约13.95%;锰酸锂产量13.0万吨,同比增长约6.56%。
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领域的创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电池朝着低成本、高性价
比、安全可靠的方向大步迈进。其中包括宁德时代的骁遥电池、亿纬锂能的高镍三元圆柱电池、智己L6的“
光年”固态电池等等。
(四)退役锂电池综合利用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推广,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提升,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也随之增长,我国开始
进入动力电池大规模化退役阶段,同时面临资源紧张、成本上涨的多重压力,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迅猛扩
张。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8.9%,2024
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
49%。
根据富宝资讯统计,2024年锂电回收行业总计三元、铁锂、纯钴以及锰酸锂废料回收量约为36.86万吨
。其中铁锂货源总计18.63万吨,占废料总比重50.54%;三元货源总计15.23万吨,占废料总比重41.32%。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产品及用途
1、PCB化学品分为高纯化学品及复配化学品
PCB高纯化学品是以金属或含金属的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分离提纯、化学合成等工艺制造而成的高纯
电子级化合物,应用于PCB生产过程,为PCB生产的各个工序提供金属离子源。高纯化学品包括:孔金属化镀
铜系列、镀镍金系列、镀锡系列等;PCB复配化学品是以多种不同功能的化学原料,通过使用复配技术、按
特定的配方调配而成的配方型产品,主要应用于PCB生产各个工序,起到特定功能作用。复配化学品包括:
完成表面处理系列、褪膜系列、化学沉铜系列等。PCB化学品的功能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互连技术,如PCB制
作的棕化工艺、褪膜工艺、孔金属化镀铜工艺、镀镍工艺、镀锡工艺、新型无铅PCB表面处理工艺等专用化
学品。
2、化学试剂产品是最典型的专用化学品,是现代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材料,
公司在化学试剂的分离、提纯及合成技术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品包括分析与专用试剂,产品功
能主要应用于分析测试、教学、科研开发以及新兴技术领域的专用化学品。
3、锂电池材料是公司在多级串联络合萃取提纯技术和结晶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领先的
电池材料生产工艺制造出来的系列产品,具有品质稳定、高压实密度、循环稳定等特点。锂电池材料主要产
品有三元前驱体及三元材料系列产品,磷酸铁、磷酸铁锂及磷酸锰铁锂系列产品,钴盐、镍盐、锰盐系列产
品等。
4、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即是对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
复或重组为梯次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产品的过程。
5、绿环材料是指公司将退役锂离子电池等废品(废料)中的镍钴锰锂等有价金属通过加工、提纯、合
成等工艺,再生产出锂离子电池材料,使镍钴锰锂磷酸铁等资源实现绿色循环利用。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的采购方式有两种:对需求较大的主要原料,由集团供应链中心与品质稳定、供应及时且长期
合作的供应商签订年度(或月度)采购框架协议,约定交易品类、质量标准、验收及结算方式等事项,后续
以订单方式确定当次采购的数量、价格、交期等,分批实施采购;对小宗原料及其他辅料,采用即时订单采
购方式,由各事业部的采购部根据生产需要及仓库存量情况以订单方式向合格供应商采购。
公司的采购定价一般由金属基准价、计价系数、金属含量三个因素决定。其中,金属基准价一般参考上
海有色网、期货市场等公开渠道的金属报价,计价系数一般根据金属含量、品位、市场行情、供应商议价能
力等因素由双方协商确定,金属含量以第三方检验结果为准。
2、生产模式
专用化学品制造不同于大宗化学原材料制造,由于客户需求的不同导致其生产模式与大宗化学原料制造
有明显的区别。不同客户对专用化学品质量、性能指标往往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高端PCB产品由于终端领
域的特殊功能及可靠性的需要,对于PCB化学品的杂质含量、晶体晶型、电性能等方面经常有针对性的要求
。因而PCB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一般属于非标准产品,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研发设计,但是在主体
生产工艺上,例如分离提纯、结晶、合成、复配等工艺上绝大多数产品的主要生产流程大体相同或相近,生
产过程趋于标准化。
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下游不同的电池客户或者同一客户的不同订单对正极材料的规格
、性能方面一般具有不同的要求。公司生产安排主要以销售订单为基础,同时考虑客户需求情况制定排产计
划并进行灵活调整,进行一定程度的备货,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
3、销售模式
公司PCB化学品的销售群体主要为下游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及其它相关配套产业,如印制电路板制造、IC
封装、大规模集成线路(芯片)制造等领域。化学试剂的销售群体主要为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
发中心及检测部门,化学试剂作为新兴技术领域原料,广泛应用于陶瓷、生物工程、日用化工、石化等行业
。锂电池材料的销售群体主要为锂电池制造厂商。
公司的销售定价由双方协商,结合市场供需关系、市场价格公布价格等因素综合确定。
(三)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受行业周期性波动影响,新能源材料订单需求不足,碳酸锂等产品价格持续低位,新能源材料板块
获利能力继续下降,导致经营亏损。
2、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及市场开拓,进一步扩大公司在化学试剂及PCB化学品领域的领先优势,化学
试剂及PCB化学品板块2024年实现盈利。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创新优势
1、核心产品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
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取得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和外观设计专利4项,发明专利分别
为含氮杂环硅烷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化学镀金液和应用、氢氧化镍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除磷
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含磷污水的处理方法、电池采集线的线序检测方法、装置及电池管理系统、一种电池组均
衡方法、电池组均衡装置及电池管理系统等。实用新型专利分别为一种电池装置、一种电池箱固定装置、消
防和温控系统及集装箱、一种消防爆破阀、储能单元及储能设备等。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带车联网管理图形用
户界面的显示屏幕面板、储能集装箱、光储柜子(3-5kw)和带储能数据系统图形用户界面的显示屏幕面板
。
2、掌握核心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
专用化学品由于其功能性及应用的针对性,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一般具有较强的定制特征,生产不同产
品所运用的生产技术差异较大,同样的产品采用不同技术生产所得到的产品质量也可能有较大差别。公司在
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模式,核心产品的关键技术通过自主研
发取得,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业内领先的工艺技术优势。
此外,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长期的技术积累,已掌握了如“多级串联协同络合萃取提纯技术”、“固体
产品的结晶控制工程化技术”、“有机溶剂的精馏提纯技术”、“化学合成技术”等多项专用化学品生产的
关键技术,具备了自主开发多类专用化学品的技术能力。
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公司在业内率先掌握磷酸铁锂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核心关键技术,充分发挥精
细脱粉工艺和湿法再生工艺的联合优势,成功实现了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全组分、高质化、高值化循环利用。
精细脱粉工艺具备环境友好、黑粉杂质含量低的优势。该工艺可实现从电池模组到极粉的精细化处理,
无污染排放,具备自动化、环境友好的制造优势。通过精细脱粉工艺得到的黑粉中的铜、铝杂质含量明显低
于传统工艺,为后端湿法再生工序提供了优质原料,成就其高收率、成本可控的优势。
湿法再生工艺具备高收率、高品质、成本可控等诸多优势。通过磷酸铁锂正极高效选择性提锂技术,使
得退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锂综合回收率高达92%以上,铁、磷的回收率达到98%,同时,实现磷酸铁工艺液
的循环利用,避免大量高盐废水产生。通过湿法再生得到的再生型磷酸铁、碳酸锂产品均达到电池级及更高
水平,完全满足动力与储能领域的使用要求。
(二)技术标准战略优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标准的制定正逐渐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公司充分认识到实施技术标准战
略的重要性,依靠自身的研发实力及多年的技术积累,逐步树立在细分领域关键产品的标准制订的主导地位
,进而巩固公司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公司主持了18项国家标准和7项行业标准、1项英文版行业标准、8项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并参与了11项
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20项团体标准的制修订,是化学试剂行业的技术领先企业。
公司制订并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了700多个产品的企业标准,备案的企业标准数量较多,部分
产品在技术指标上达到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水平。
(三)高效研发平台优势
公司高效的研发平台是保持技术领先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保障,目前公司拥有以下研发平台:国
家级科研平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五部委联合认
定,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企业
技术中心是国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
科技人才、进行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能够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代表相关行业领域最高研究水平
,在业界享有很高荣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是对公司研发管理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
等多方面的充分认可,也是对公司多年来投入研发建设的极大肯定。未来,公司将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进一步提升科研整体水平,同时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的
研究开发,优化整合研发试验资源,实施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强化产学研合作及技术交流,大力培养
行业人才,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省部级科研平台六个分别为:院士工作站(电子化学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
心、广东省化学试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电子化学品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印刷电路专用化学
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在自主研发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与高校合作,注重自身技术人才的培养并建立
有效的研发激励机制,从而形成了高效的研发创新体系,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提高
了新产品的开发效率,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公司通过联合开发、技术成果转让、人才培养、共建实
验室或研究中心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南
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结合高校及科
研机构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及丰富的科研资源,实现了技术、人才、资金和经营管理等要素的最佳组合。
(四)自主品牌优势
1、品牌知名度
公司从事专用化学品的历史长达40年,定位于专用化学品的高端领域,坚持自主品牌的运营,产品品质
已经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华大”、“JHD”商标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公司品牌除在国内享
有较高知名度外,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是罗门哈斯、霍尼韦尔、美维电子、富士康、宝洁、安利
、高露洁、依利安达、惠亚集团等国际知名跨国企业的供应商。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获
评中国电子电路行业“优秀民族品牌企业”。
2、电子行业高端客户的供应商
在电子化学品领域,由于电子元器件制造属于连续化、规模化生产过程,专用化学品的质量及性能影响
整个生产流程,因此对于电子化学品供应商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牌知名度,如惠亚集团、超毅、富士
康和三星等知名企业,对供应商有严格的认证管理。
(五)客户及营销网络优势
公司定位为高端专用化学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和客户维护,公司已拥有一大批
合作关系稳定的优质客户,如罗门哈斯、霍尼韦尔、美维电子、富士康、宝洁、安利、高露洁、依利安达、
惠亚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或知名的跨国企业。优质的客户资源,可以促进公司稳步成长,是公司销售持续
增长的保障,同时也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公司以广州为营销总部,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并在北京、上海、苏州、昆
山、成都、厦门、长沙等地设立办事处,辐射海外市场以及国内各大区域。经过多年市场开拓,公司已形成
较为完备的营销网络。
(六)PCB制造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优势
目前全球的PCB生产重心已由欧美、日韩和台湾地区转移到中国大陆,我国PCB行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我国PCB产业正逐渐从华南的广东、华东的江苏向华中及西南扩展。对于新扩展区域的厂商,其资金相对充
裕,对于PCB配套产品的需求不仅限于直接采购化学品,而是希望供应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公司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行业内率先提出“PCB制造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销售服务模式,除了向
客户提供PCB生产过程所需的化学品外,还提供新厂的前期规划、流程设计与设备评估、生产与控制技术指
引、生产问题分析及解决、生产日常巡检等一系列技术支持。
公司PCB化学品研发生产技术领先国内同行,在现场服务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更具有本土化优势,具有
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实施“PCB制造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提高了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8,900.78万元,同比下降4.09%;销售费用7,708.59万元,较上年增长1.1
2%;管理费用12,783.94万元,较上年增长3.04%;研发费用10,672.61万元,较上年下降20.50%;财务费用2
,524.41万元,较上年下降36.71%,主要系本期有息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