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766 索菱股份 更新日期:2025-03-29◇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CID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并以此为基础向客户提供专业车联网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电子(行业) 13.69亿 97.92 2.95亿 97.16 21.58
消费电子(行业) 2908.42万 2.08 864.20万 2.84 29.71
─────────────────────────────────────────────────
智能舱驾(产品) 13.24亿 94.70 2.83亿 93.15 21.39
V2X及其他(产品) 4493.40万 3.21 1218.86万 4.01 27.13
智能网联(产品) 2908.42万 2.08 864.20万 2.84 29.71
─────────────────────────────────────────────────
国外(地区) 10.52亿 75.24 2.12亿 69.67 20.14
国内(地区) 3.46亿 24.76 9220.33万 30.33 26.64
─────────────────────────────────────────────────
直销(销售模式) 13.98亿 100.00 3.04亿 100.00 21.7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电子(行业) 6.31亿 97.81 1.34亿 96.36 21.22
消费电子(行业) 1414.40万 2.19 506.30万 3.64 35.80
─────────────────────────────────────────────────
智能舱驾(产品) 6.09亿 94.37 1.27亿 91.63 20.91
V2X及其他(产品) 2216.85万 3.43 657.69万 4.73 29.67
智能网联(产品) 1414.40万 2.19 506.30万 3.64 35.80
─────────────────────────────────────────────────
国外(地区) 4.74亿 73.43 9453.99万 68.01 19.95
国内(地区) 1.71亿 26.57 4446.24万 31.99 25.93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电子(行业) 12.19亿 96.75 2.74亿 96.02 22.48
消费电子(行业) 4095.99万 3.25 1137.00万 3.98 27.76
─────────────────────────────────────────────────
智能舱驾(产品) 11.38亿 90.30 2.63亿 92.23 23.14
V2X及其他(产品) 8125.42万 6.45 1080.82万 3.79 13.30
智能网联(产品) 4095.99万 3.25 1137.00万 3.98 27.76
─────────────────────────────────────────────────
国外(地区) 8.12亿 64.44 1.67亿 58.59 20.59
国内(地区) 4.48亿 35.56 1.18亿 41.41 26.39
─────────────────────────────────────────────────
直销(销售模式) 12.60亿 100.00 2.85亿 100.00 22.65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电子(行业) 3.88亿 97.88 9630.64万 97.40 24.84
消费电子(行业) 837.88万 2.12 257.23万 2.60 30.70
─────────────────────────────────────────────────
智能网联(产品) 2.34亿 59.18 5122.43万 51.81 21.85
智能座舱(产品) 1.20亿 30.21 3007.03万 30.41 25.13
智能驾驶及其他(产品) 4201.72万 10.61 1758.40万 17.78 41.85
─────────────────────────────────────────────────
国内(地区) 2.00亿 50.60 5357.20万 54.18 26.73
国外(地区) 1.96亿 49.40 4530.67万 45.82 23.1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2.8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1.7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 │ 95953.50│ 68.64│
│客户二 │ 17264.16│ 12.35│
│客户三 │ 7839.07│ 5.61│
│客户四 │ 4312.77│ 3.09│
│客户五 │ 2830.33│ 2.02│
│合计 │ 128199.82│ 91.7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3.8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8.8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10425.52│ 10.44│
│供应商二 │ 9395.64│ 9.41│
│供应商三 │ 7976.56│ 7.99│
│供应商四 │ 6513.53│ 6.52│
│供应商五 │ 4435.20│ 4.44│
│合计 │ 38746.44│ 38.81│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所处的行业是汽车智能化及物联网领域,涵盖汽车智能化、V2X(车与万物互联技术)、IOT(物联
网)等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公司致力于提升汽车和道路的智能化水平以及自动驾驶能力,构建全新的汽车及
交通服务业态。同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无线通信终端及物联网解决方案。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产销数据显示,2024年度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全年产销稳中有进,产销量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我国汽车产销总量
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新能源汽
车产销累计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到新车总销
量的40.9%。
2024年,国家以“车路云一体化”为核心战略,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商业化进程。1月,工信部
联合公安部等四部门启动试点项目,目标通过城市级示范构建统一技术架构与标准体系;6月发布《智能网
联汽车准入及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基本信息》,明确联合体准入规则与协作机制;7月公布20个试点城市(
联合体),涵盖北京、上海、济南、杭州—桐乡—德清联合体等区域,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与多场景应用落地
,此举标志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物联网(IoT)技术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5G网络凭借其高速率、
低时延特性,为海量设备互联提供高效传输支持;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物联
网向智能化演进。政策扶持与消费需求双轮驱动下,全球物联网市场持续扩张:2024年市场规模增速达21.3
%,IHS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量将突破754亿台,消费物联网市场收入同比增幅8.8%。
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拓展是增长关键:AI赋能设备端实时数据分析与自主决策(如智能家居自适应调控
),5G技术则支撑工业物联网等高并发场景。未来,随着“AIoT”融合深化及5G商用普及,物联网将在智慧
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释放更大潜力。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业务聚焦
结合行业发展市场洞察及对应价值链分析定位,公司聚焦以汽车智能化及物联网通信两大领域开展核心
业务,汽车智能化领域主要围绕“智能网联”、“智能舱驾”、“V2X”、“商用车”为核心业务,聚焦智
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的深度融合研发,持续开发高度集成的智能硬件和软件服务,在智能舱驾软硬
件的开发和交付、国际化智能网联产品提供、以车辆为核心的V2X平台及应用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物联
网通信领域主要围绕“4G/5G无线通信、物联网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无线通
信终端及物联网解决方案。
①智能网联:拥有成熟稳定的优质乘用车与商用车前装车厂配套体系、国际化产品提供及交付能力,产
品包括TBOX、OBU等产品,可提供面向乘用车与商用车细分行业应用的高品质产品。
②智能舱驾:通过持续多年的研发投入,打造了一支专业过硬、技术先进的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研发团
队,公司目前已构建起包含硬件、软件、测试等在内的全栈式自研能力,并拥有车规级制造中心。借助智能
网联技术与市场基础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域控等业务均已实现突破,与国内外一二线车厂及造车新势力达
成了多项合作,形成了软硬件相结合的研发设计模式。
③V2X:具备面向Tier1及行业终端客户应用的软件与数据平台软件开发能力,主要包括智慧交通平台、
智能网联平台、自动驾驶平台等产品及综合方案提供能力。
④商用车:产品覆盖智能网联、智能舱驾与V2X等领域,具备符合商用车要求的车机开发设计能力,拥
有国内主流商用车前装车厂的配套体系,主要包括宇通客车、中通客车、中国重汽、东风汽车等。
⑤IoT业务:在IOT领域公司积累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供应链能力、质量管控能力和成本优势
,作为全球领先的无线通信终端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生产的智能通信终端产品长期供应国外知名终端厂
商。面向万物智联的未来世界,将专注于5G/IoT/AI等核心技术,在物联网行业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二)主要产品分析
(1)拳头产品
智能网联终端(TBOX、OBU等);
4GRedcapMIFI/Dongle、4GCPE/MIFI;
智能舱驾域控制器;
商用车影音系统,播放器,中控,显示器;
车联网平台及相关产品;
(2)新兴产品
智能网联5G终端及系列产品;
5GRedcapMIFI/Dongle、5GCPE/MIFI;
电子后视镜;
商用车新国标终端、中控、电子仪表、电动屏;
新能源车联网平台及相关产品。
(3)培育产品
智能网联5G产品、出海TBOX、高性价比TBOX;
5G-AFWA/eMBB、AI+5GFWA/eMBB;
舱驾一体域控产品;
智慧交通云控平台及车路云一体化等产品;
商用车智能舱驾与5G终端。
(三)经营模式分析
①通过向乘用车与商用车车厂和Tier1等客户提供智能网联与智能舱驾类产品和相关服务获取收益;
②通过向运营商及虚拟运营商等客户提供物联网产品和相关V2X服务获取收益;
③打造高端OEM制造平台,在支撑集团战略聚焦业务需求基础上实现OEM加工收益。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与研发优势
公司具有20多年专业从事汽车智能化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为客户提供
车联网服务和自动驾驶系统,在产品的硬件、软件及研发创新方面,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具体核心技术
如下:
(1)车路云整体能力
拥有车端、路端及云端相关产品整体研发能力,拥有硬件研发技术、边缘计算技术、云端计算技术,产
品涵盖MEC加融合算法、RSU、OBU、云控平台及调度平台等。
(2)车载网联技术
拥有车载通信终端、TBOX、OBD、OBU等多种车载通信设备,已形成产品矩阵,且拥有量产及批量供货经
验;拥有4G通信、车内通信技术、展开5G产品预研;在环境感知、远距离无线通信、车载网络通信、信息安
全、自动化测试等方面拥有核心能力。
(3)智能驾驶相关技术
聚焦智能驾驶的硬件和底层软件能力,拥有芯片以及算法等合作伙伴,在低中高阶智驾方案均有完善的
产品布局。
(4)智能座舱相关技术
拥有互联网车机、液晶仪表、360环视、座舱域控制器等产品及研发能力,拥有标准化的大算力硬件平
台、自研的基础软件平台,支持灵活的功能软件组件及深度定制应用生态。
(5)智能网联云端技术
拥有全线智能网联云端技术及产品,包括车联网平台、新能源监控平台、自动驾驶平台、OTA平台等,
产品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具有高可靠性、高并发性、高安全性特点,并已形成PB级别数据管理及人工智能
应用。
(6)客车影音系统方案
拥有整套的影音系统解决方案,包括中控主机、显示器、扬声器、功放、话筒等,通过多年的经验和资
源累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方案和贴身服务。
(7)人工智能计算平台
实现面向车联网数据的人工智能计算以解决业务需求。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算子生成
、算法管理、模型输出等。已应用于新能源车辆三级报警识别、电瓶馈电预警、电池监控度预测等。
2、产品品质优势
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符合IATF16949、ISO26262、ISO21434、ISO9001、ISO14001和ISO45001等
国际标准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全面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软件团队通过了CMMI能力成熟度三
级认证,并有项目软件开发过程通过了ASPICEL3认证。自2016年起,公司全面导入精益管理系统,产品相继
通过了ROHS、FCC、FDA、CE等欧美安全标准认证,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国内外主流汽车厂商及汽车经销商日益
严格的产品及服务品质要求。在生产链条管理上采用先进的MES制造执行系统,实现了从原材料到出货全过
程追溯管控,并能够做到信息共享、过程防错和实时监控,严格把控质量关口在现有生产技术及工艺创新方
面,公司不断加大生产工艺改造及技术升级的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自动化改造,将人工智能、云端算法
、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有效融合,全面提升核心数据生产能效和服务保障能力。
在面向未来的产品预研和技术储备方面,公司不断整合海内外研发资源,并与国内外优质客户进行合作
,全面提速无人驾驶的学习、智能座舱等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进程,确保公司在新技术新趋势领域持续保持
领先地位。
3、生态圈优势
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在从后装市场走向前装市场基础上,灵活采取了和主机厂、Tier1、芯片公司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稳定的销售关系,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4、规模化优势
公司是珠三角经济区最具规模和实力的汽车智能化系统生产厂家之一,在惠州、西安、武汉、上海设有
四大研发中心,涉及汽车电子、车联网、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通信设备、信息科技、软件设计、智能装
备、精密部件等多个领域,共有研发人员290人。公司拥有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米的产业化基地,具备完善配
套的生产条件,具有先进的SMT、装配生产线,以及13温区回流焊炉,X-RAY、无铅波峰焊接、全自动ICT/FC
T测试等生产设备,具有超过150万台的年生产和销售能力。同时,公司拥有国家级ISO/IEC17025实验中心,
占地2000余平方米,分设环境、EMC、可靠性、力学等8个试验区域,共有75大项实验能力,覆盖车载影音产
品98%以上实验项目。
5、品牌和客户优势
公司多年来专注于汽车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市场,凭借在品牌方面的竞争优势,公司曾获“全国车联网企
业100强”、“广东企业500强”、“广东制造业100强”等多项荣誉称号。
目前公司国内外客户群分布广泛,在整车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方面拥有众多优质客户,如上汽集团、奇
瑞集团、长安马自达、北汽制造、智己汽车、宇通客车、中通客车、一汽红旗、东风集团、中国重汽、北奔
重卡、MHI、DENSOTEN、HARMAN、Vinfast、FSI、Franklin等。同时,公司结合客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在
产品规划以及研发上,公司坚持围绕智能网联、智能舱驾、车联网应用车路云等产品多线开发。
6、管理优势
面对汽车电子行业快速发展、持续转变的现状,公司秉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理念,不断寻求行业优质
业务伙伴的战略合作机会,掌握全球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在技术方面,深耕专业领域,走出去,引进来,
强化内功,寻求技术突破;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引进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管理通
道和专业通道,实现员工职业双通道发展,让各项工作专业化,安排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实现人才价值最
大化,为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和研发技术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同时公司不断加快信息化管理工作建设,信
息化平台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实现全价值链的有效管控,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高质、高效的信息化
数据分析平台,助力索菱股份推动智能制造和服务升级,实现业务管理体系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提
高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实现企业的最佳运营与持续发展。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从战略聚焦、市场拓展、技术创新、产品交付、合规内控等等多个维度,开展了多项工
作,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战略聚焦:公司以“智能网联”、“智能舱驾”、“商用车”、“V2X”作为业务为引擎,持续在
智能舱驾和通信射频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通过多种手段,面向芯片、主机厂等上下游及行业伙伴
,结成紧密合作关系,打造生态圈;以历史积累为基础,形成国内国外市场互相协同,协同促进的发展局面
。
(2)市场拓展:在国内外市场深化客户关系、了解客户需求、发掘新商机,在车载网联、IOT、智能驾
驶、智能座舱、商用车业务板块均获取了新项目定点。
(3)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了技术产品的研发力度,不仅加强了长板领域的研发,还在短板领域进行
了有力补充,积极部署5G、车路云协同及舱驾一体化等平台开发项目。
(4)产品交付:重塑产品质量策划体系,加强来料检验与生产监控,提升全流程品质的控制能力,细
化工厂管理要求,持续提升工厂综合制造能力,保证研发项目顺利转量产以及后续的高质量交付。
(5)合规内控:优化内部管控等流程,减少管理漏洞;修订公司合同管理、信用管理等制度,进一步
规范业务流程,降低业务风险,建设针对应收、应付、存货管理的机制,降低业务风险。
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397835789.94元,较去年同期上涨10.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
润60067614.66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4.26%;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1158406237.66元;负债合
计351534159.91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810989854.38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00%。
●未来展望:
(一)整体战略定位
愿景:领先的智能网联生态合作伙伴
使命:创新让出行更安全、更智能
核心价值观: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
核心举措:
1、稳固海外市场优势,拓展国内战略客户潜力,保证已有项目的高质量交付
2、持续加大在智能舱驾技术平台和智能网联技术平台上的研发投入
3、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通过供应链优化等方式降本增效
(二)经营策略
1、研发与产品布局策略
(1)智能网联:发挥长板优势,深挖现有客户,做大做强TBOX业务;
(2)智能舱驾:聚焦智能舱驾的硬件和底层软件能力,并形成核心竞争力;
(3)V2X车路云:以车辆和道路协同为核心,构建云端服务及产品生态;
(4)IOT:发挥通信行业优势,巩固扩大日本市场,积极布局欧美、中东等市场;立足于通信技术的快
速发展,将继续深耕宽带接入终端及智能解决方案领域,为全球电信运营商及行业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
服务。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灵活的定制化服务和完善的全球化服务网络,为全球宽带接入和数字化转型贡
献更大的力量;
(5)生态圈:通过在技术方面的持续布局,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加深与OEM、芯片公司、算法公司科
技公司的合作。
2、市场推广与区域经营策略
(1)坚持国内国外并重,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在巩固国外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份额;
(2)国内市场强调差异化竞争,重点布局新技术和新产品,国外市场强调价值竞争,重点提升产品的
质量和性能水平;
(3)跟随中国车企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布局海外基地;
(4)积极维护公司关键和核心客户,并积极拓展现有客户新产品线,同时加大创新型产品的市场拓展
力度。
3、成本控制策略
(1)研发从前期设计、生产制程、原材料选择等多方面考虑,从而达到降本增效;
(2)提升全员效率,落实“严精细活”管理理念,提高人均效能;
(3)针对关键客户及产品做好交付管理和库存管理,提高交付能力、降低库存风险;
(4)有效整合供应链市场资源,做好订单采购、预测采购、战略采购等多种模式的组合拳,加强采购
过程规范性的监管,提升采购的科学性,合理控制成本;
(5)统一质量管控,强化质量及体系的过程管控职能,降低售后理赔费用;
(6)加强客户信用评估,持续监控客户信用额度,降低坏账风险。规划采购与销售端账期匹配,降低
现金流压力。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对汽车行业发展依赖的风险
本公司主要产品面向汽车智能化市场,故本公司的生产经营与整体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景气程度密切
相关。公司将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2、市场竞争风险
汽车电子行业具有市场潜力大、需求变化快、竞争激烈等特点。公司存在客户集中度高、订单连续性的
风险,公司将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调整竞争策略,加大客户开发力度,积极推广公司新技术、新产品。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公司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人员及其研发的核心技术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公司将加大人才建设
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建设体系,防范相关风险。
4、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
公司生产的产品中涉及汽车智能化硬件及软件专利或专有技术。公司无法完全排除未来发生专利纠纷的
风险,将可能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
技术。
5、运营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由于技术难题或技术不成熟而导致产品开发进度无法达到预期的风险。对
此,公司将在开发新产品前进行技术研发,确保技术可行性,同时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强技术研发能
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市场开发过程中同样存在无法预测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
市场开发计划不能有效开展的风险。对此公司需要在新产品开发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确
定产品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同时不断跟进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计划。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