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819 东方中科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仪器销售、租赁、系统集成,以及保理和招标业务,信息保密、电子政务及终端安全的市场领域。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行业) 24.53亿 82.98 4.89亿 78.34 19.93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行业) 5.03亿 17.02 1.35亿 21.66 26.86
─────────────────────────────────────────────────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通用测试业务(产 18.06亿 61.11 2.07亿 33.12 11.44
品)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新能源)汽车 4.19亿 14.16 1.62亿 25.97 38.72
测试业务(产品)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政务集成业务(产 4.15亿 14.05 8133.92万 13.03 19.58
品)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专业服务业务(产 2.17亿 7.35 1.19亿 19.03 54.66
品)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安全保密业务(产 6407.62万 2.17 4378.59万 7.02 68.33
品)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虹膜识别业务(产 2369.04万 0.80 1004.24万 1.61 42.39
品)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其他业务(产品) 1057.67万 0.36 142.45万 0.23 13.47
─────────────────────────────────────────────────
华东(地区) 12.53亿 42.40 2.31亿 37.08 18.46
华北(地区) 9.98亿 33.75 2.32亿 37.23 23.29
西南(地区) 2.49亿 8.44 --- --- ---
华南(地区) 2.36亿 7.97 --- --- ---
东北(地区) 8875.37万 3.00 --- --- ---
华中(地区) 7903.80万 2.67 --- --- ---
西北(地区) 5216.29万 1.76 --- --- ---
─────────────────────────────────────────────────
通用测试业务(业务) 18.06亿 61.11 2.07亿 33.12 11.44
(新能源)汽车测试业务(业务) 4.19亿 14.16 1.62亿 25.97 38.72
政务集成业务(业务) 4.15亿 14.05 8133.92万 13.03 19.58
专业服务业务(业务) 2.17亿 7.35 1.19亿 19.03 54.66
安全保密业务(业务) 6407.62万 2.17 4378.59万 7.02 68.33
虹膜识别业务(业务) 2369.04万 0.80 1004.24万 1.61 42.39
其他业务(业务) 1057.67万 0.36 142.45万 0.23 13.47
─────────────────────────────────────────────────
直销(销售模式) 24.78亿 83.85 --- --- ---
分销(销售模式) 4.77亿 16.15 --- --- ---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行业) 12.15亿 90.18 2.28亿 82.58 18.78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行业) 1.32亿 9.82 --- --- ---
─────────────────────────────────────────────────
通用测试业务(产品) 9.39亿 69.64 1.10亿 39.88 11.74
(新能源)汽车测试业务(产品) 1.84亿 13.68 7232.04万 26.17 39.23
政务集成业务(产品) 1.01亿 7.50 2566.59万 9.29 25.38
专业服务业务(产品) 8837.95万 6.56 4492.87万 16.26 50.84
安全保密业务(产品) 2776.45万 2.06 2074.55万 7.51 74.72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407.57万 0.30 79.27万 0.29 19.45
虹膜识别业务(产品) 343.68万 0.26 172.72万 0.62 50.25
─────────────────────────────────────────────────
华东(地区) 6.44亿 47.82 1.17亿 42.28 18.13
华北(地区) 3.90亿 28.91 8884.08万 32.14 22.80
华南(地区) 1.07亿 7.93 --- --- ---
西南(地区) 1.05亿 7.82 --- --- ---
华中(地区) 4653.25万 3.45 --- --- ---
东北(地区) 2871.99万 2.13 --- --- ---
西北(地区) 2607.34万 1.93 --- --- ---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行业) 25.57亿 85.05 4.96亿 81.74 19.39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行业) 4.50亿 14.95 1.11亿 18.26 24.64
─────────────────────────────────────────────────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仪器销售业务(产 18.82亿 62.60 2.23亿 36.68 11.82
品)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新能源)汽车 4.93亿 16.39 1.79亿 29.52 36.33
测试业务(产品)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政务集成业务(产 3.71亿 12.33 6374.98万 10.51 17.20
品)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专业服务业务(产 1.75亿 5.82 9368.46万 15.44 53.50
品)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安全保密业务(产 6440.98万 2.14 4208.17万 6.94 65.33
品)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虹膜识别业务(产 1456.29万 0.48 492.82万 0.81 33.84
品)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其他(产品) 693.55万 0.23 58.72万 0.10 8.47
─────────────────────────────────────────────────
华东(地区) 14.26亿 47.42 2.61亿 43.05 18.32
华北(地区) 8.82亿 29.32 1.80亿 29.66 20.41
华南(地区) 2.54亿 8.45 5797.13万 9.56 22.81
西南(地区) 2.18亿 7.25 4547.11万 7.50 20.86
东北(地区) 1.19亿 3.94 3659.67万 6.03 30.88
西北(地区) 6354.25万 2.11 1491.76万 2.46 23.48
华中(地区) 4532.39万 1.51 1056.83万 1.74 23.32
─────────────────────────────────────────────────
直销(销售模式) 24.37亿 81.04 --- --- ---
分销(销售模式) 5.70亿 18.96 --- --- ---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行业) 12.76亿 92.42 2.27亿 85.92 17.75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行业) 1.05亿 7.58 3711.18万 14.08 35.47
─────────────────────────────────────────────────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仪器销售业务(产 10.04亿 72.68 1.22亿 46.32 12.17
品)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新能源)汽车 1.97亿 14.24 7002.43万 26.56 35.60
测试业务(产品)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政务集成业务(产 8292.67万 6.00 2249.46万 8.53 27.13
品)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专业服务业务(产 7262.05万 5.26 3392.30万 12.87 46.71
品)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安全保密业务(产 1695.59万 1.23 1191.71万 4.52 70.28
品)
数字安全和保密行业-虹膜识别业务(产 474.12万 0.34 270.01万 1.02 56.95
品)
测试技术与服务行业-其他(产品) 336.10万 0.24 45.27万 0.17 13.47
─────────────────────────────────────────────────
华东(地区) 7.96亿 57.61 1.64亿 62.12 20.58
华北(地区) 2.35亿 16.99 4956.54万 18.80 21.12
华南(地区) 1.75亿 12.67 2566.15万 9.73 14.67
西南(地区) 8035.07万 5.82 --- --- ---
华中(地区) 4532.34万 3.28 --- --- ---
东北(地区) 2628.93万 1.90 --- --- ---
西北(地区) 2385.88万 1.73 --- --- ---
─────────────────────────────────────────────────
仪器销售业务(业务) 10.04亿 72.68 1.22亿 46.32 12.17
(新能源)汽车测试业务(业务) 1.97亿 14.24 7002.43万 26.56 35.60
政务集成业务(业务) 8292.67万 6.00 2249.46万 8.53 27.13
专业服务业务(业务) 7262.05万 5.26 3392.30万 12.87 46.71
安全保密业务(业务) 1695.59万 1.23 1191.71万 4.52 70.28
虹膜识别业务(业务) 474.12万 0.34 270.01万 1.02 56.95
其他(补充)(业务) 336.10万 0.24 45.27万 0.17 13.47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5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76%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A │ 7277.23│ 2.46│
│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及下属公司 │ 5258.59│ 1.78│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公司 │ 5006.59│ 1.69│
│客户B │ 4205.31│ 1.42│
│博格华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属公司 │ 4148.93│ 1.40│
│合计 │ 25896.65│ 8.76│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8.3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5.6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Keysight Technologies Singapore(Sales) Pte. Lt│ 30138.14│ 12.92│
│d. │ │ │
│福禄克测试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 16428.94│ 7.05│
│恩艾(中国)仪器有限公司 │ 13294.25│ 5.70│
│泰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 12274.62│ 5.26│
│维克多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10982.98│ 4.71│
│合计 │ 83118.93│ 35.65│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测试技术与服务领域
公司的测试技术与服务业务源自电子测试测量仪器行业。电子测试测量仪器在传统制造及高科技制造等
行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设备,在研发、生产、维护及其他服务提供等环节都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电测仪器目
前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及各大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半导体、大数据、无线通信、国防与航空航天、消费电子
、汽车、工业电子、医疗设备以及其他诸多行业。
电子测试测量仪器的需求贯穿电子产品全产业链与全生命周期。测试技术与测试仪器是电子产业链中重
要的一环,渗透于通信芯片、模块、终端、基站、无线网络等几乎所有的产业链环节,同时贯穿于设计研发
、认证验收、生产、网络建设与优化等几乎完整的产业生命周期。其中设计与研发是使用测试仪器种类最多
最广的阶段。例如通信测试,验证通信新技术的可靠性与可行性,确定了产业链各环节的衡量基准,协调了
产业链的完整性,帮助运营商构建新一轮网络建设。随着5G的全面铺开,除了通信网络的测试需求,测试设
备和业务也将率先反馈在未来端的创新和应用场景中。
1.宏观背景: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
强自立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
论断、新要求。
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的科研投入主要倾向于国家提出的科技创新三大方向,对应着15个具有国家级
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上层方向确定后便逐步向下进行落实,近年科研投入和科研投入强度均有较大程度的
增长,同时在重点行业由政府政策和政府引导基金牵头的企业创新扶持均有所提升。其中,需要深入实施的
国家重大科研方向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
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
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
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近年来,我国的研发强度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增长率一直高于经济增长率,与之正相关的测试技术与服
务领域的投入也相应不断提高。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超过3.6万亿元,达到36
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3%,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基础研究投入达2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突破6.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2%。授权发明专利达到104.5件,比上年增加了13.5%。
2.电子测试测量行业持续增长
电子测试测量仪器的下游应用行业极其分散。根据Frost&Sullivan的报告统计,中国电子测量仪器市场
规模约占全球总体市场规模的三分之一,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378亿元,同比增长约6%,预计中国电子测量
仪器的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423亿元,保持增长态势。
通信行业、半导体行业和计算机行业(CS&C)是近年来增长最快且对电测下游市场拉动最大的行业,未
来三年的主要市场规模预测来源均基于上述行业的高速增长和广泛应用。另外,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
I&A)也将会成为电测仪器的主要下游市场之一。
3.衍生行业机会
(1)国产替代
目前国产电测仪厂家主要集中在全球科教个人及国内工业电子行业的维修下线检测等中低端场景应用。
2019年以来,多家高科技企业和机构被纳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国产电测仪器厂家得以进入实体清
单企业采购范围,并在部分核心企业开始应用,而后有望加快在其上下游企业间的渗透。目前可以明晰的看
到国产品牌主打在教育、工业等电子领域积累口碑,打破垄断壁垒并切入中低端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后逐步
替代进口产品,并通过资金的快速积累积极投入研发向中高端产品迈进。
(2)系统集成
目前行业以非标系统集成为主,供应商整体较为分散,行业内没有形成集中的头部企业,现阶段进口头
部品牌的厂商主要在各行业寻找本土的系统集成商进行合作,应用端主要以客户需求为牵引进行定向设计,
大部分供应商都未实现通过量变积累质变进而降低边际成本,仍以单对单的定制化合作为主。但是从需求角
度来看,终端用户目前对仪器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绑定系统方案进行一站式采购,即“交钥匙”模式。
同时,系统集成商也逐渐倾向于将多项业务整合,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包括检测服务在内的各项支持,同
时依托与供应商的关系提供相应的直销产品销售。
(3)计量检测校准服务
伴随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头部企业,直至行业标准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更新,基于测试技术的计
量检测服务需求相应保持持续增长,延伸出的后续校准、调整、技术整改等高附加值业务需求将在测试行业
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二)数字安全与保密领域
1.所处行业基本情况、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以及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情况,应当重点突出报告期内发
生的重大变化。
(1)所处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阶段
数字安全与保密领域板块主要业务包括数字安全和保密、虹膜识别、政务集成以及数智应用。
1)数字安全和保密
数字安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底座,更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拼图。在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引
擎、数字中国建设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进程中,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当下,数字化新技术、新应用的井喷
式发展,使数字安全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难预测化特征,传统防护模式逐渐失效,政企主体亟需构建
“动态响应、业务融合”的新型数字安全体系。
政策层面,《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的实施,至“数据二十条”发布,构建了数据安
全治理的“四梁八柱”;在技术层面,量子加密、联邦学习等创新突破为数据安全共享提供了技术路径。政
策与技术的深度耦合,正推动数字安全向“价值枢纽”转型,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市场空间维度来看,数字安全领域增长潜力强劲,重点行业客户在安全领域的预算投入持续提升。工
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分阶段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到2035年,数据安全产业进入繁荣成
熟期,整体实力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培育形成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同时数据安全关键核心技术
、重点产品发展水平及专业服务能力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信息安全保密属于数字安全行业的细分领域,近年来,全球信息安全威胁持续增长,各类危害到个人与
国家信息安全的事件频发,信息安全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信息安全威胁持续增长带动全球信息安全
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安全相关支出呈增长态势。
在政策法规层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配套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则于2024年9月1日正式施行。作为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部法律法规的修订实施对于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
意义。
市场方面,根据工信部对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统计,2023年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收入2232亿元,同
比增长12.4%。
国家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持续完善政策法规,通过构建覆盖全场景的制度框架
,为行业关键数据资产及个人信息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推动中国网络安全市场加速迈向成熟发展阶段。IDC
预测,中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11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71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9.2%。云
化、服务化成为当前中国安全技术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网络安全软件和服务市场持续增长,五年复合增长
率分别为11.5%和11.9%。
2)虹膜识别行业
随着现代社会对公共安全和身份鉴别的准确性、可靠性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密码和磁卡等身份认证方
式因易被盗用和伪造等原因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以指纹、人脸、虹膜、静脉、声纹、行为、基因
、心电图、气味、签名等为代表的生物特征在身份认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已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应用之广、影
响之深,远超以往任何时代。
展望未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多模态融合技术的兴
起,将使得生物特征识别更加精准、安全和高效;大模型的应用,则将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价
值,从而提升识别的准确性、可靠性及适应性;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辅助,则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提供了
强大的数据支持与智能分析和处理能力。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将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
挑战与机遇。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也将逐渐呈现出更多的典型应用案例和场景。无论是动
物保护中的个体识别,还是医疗健康中的辅助诊断,亦或是金融安全中的欺诈检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都将
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追求应用智能化和便捷性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用户隐私及提高系统安全性,依然
是从业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各种软硬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在金融、人社、公共安全、教育等领域得到了
广泛应用。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生物特征识别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据来自各方权威机构整理的数据,
自2015年以来,我国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处于快速增长状态,2020年我国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60亿元
,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7%,而2024年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为402亿元,从2014年的71.5亿元迅速增长至
2024年的402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24.1%。
相对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在多方面的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
。在精确度上,虹膜测定技术可以读取266个特征点,而其他生物测定技术一般只能读取13-60个特征点,识
别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当下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的误识率为2%,指纹识别技术的误识率为0.8%,而虹膜识别
的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在安全性上,虹膜由相当复杂的纤维组织构成,通过手术等方式难以进行改变
或复制他人的虹膜,虹膜极强的生物性也决定了通过图片、视频和尸体的虹膜都无法来替代,安全性较高;
在采集方式上,虹膜识别可以通过远程扫描进行,不需要触碰检验设备,健康卫生。目前虹膜识别技术逐渐
成熟,虹膜识别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已经可以集成到移动设备中,虹膜识别的距离也进一步扩展,虹膜识
别设备的实用性不断增强。
虹膜识别技术作为生物识别领域的重要分支,凭借其高精度、高安全性及非接触式特性,在数字安全与
保密领域占据独特地位。该技术通过分析虹膜的独特纹理特征实现身份认证,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金融支
付、智能设备及政务服务等场景。当前,虹膜识别行业正处于从技术研发与初步应用向规模化商用的转型阶
段。得益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及硬件小型化的进步,虹膜识别的准确性与便捷性显著提升,市场需求持续
快速增长。
在国家顶层政策的引导和国内需求提升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国虹膜市场规模增长潜力较大。国家相继出
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等政策,明确将生物识别技术作为数字安全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在政务、金融、安防等关键行业推广
应用,为虹膜识别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从应用角度,商用虹膜识别系统开始大规模应用。虹膜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政府部门、金
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领域用于身份认证、安全门禁等,算法效率和准确率得到大幅提升。随着研究成果的
不断创新,虹膜识别技术将在可穿戴、元宇宙、移动支付、动物识别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当今AI技术迅猛迭代的时代,安全已然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具备高精度特性的生物特征识
别技术,虹膜识别正逐步成为AI产业安全体系的关键支撑。展望未来十年,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
技术与AI深度交融,不仅会在传统领域催生出众多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还将拓展至人工智能、XR
等前沿领域。在人工智能领域,虹膜识别可助力智能安防系统实现更为精准的身份甄别,大幅提升安全防护
等级;在XR领域,无论是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还是虚实结合的增强现实应用,通过虹膜识别进行身份验
证与权限管理,能够有效保障用户数据安全与隐私。这一系列新兴场景的涌现,无疑为虹膜识别技术开拓出
更为广袤的发展天地。预计至2035年,中国虹膜市场规模极有希望突破千亿元大关,于安防监控、金融科技
、智慧医疗、智能家居,以及人工智能、XR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进而迎来爆发式增长。
3)政务集成行业
信创行业,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行业。信创行业推进的背景在于,过去中国IT底层标准、架构、产品、
生态大多数都由美国IT巨头来制定,由此存在诸多的安全、被“卡脖子”的风险。全球IT生态格局将由过去
的“一极”向未来的“两极”演变,中国要逐步建立基于自己的IT底层架构和标准,形成自有开放生态。基
于自有IT底层架构和标准建立起来的IT产业生态便是信创产业的主要内涵。
近年来发展自主创新应用已成为国家和产业共识。2018年7月,习主席就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
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
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随着信息安全事件频
发以及中兴、华为等国内高科技公司相继被美国制裁禁售,供应链安全直接限制束缚了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
发展。
在全球产业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战略,抢占数字经济
产业链制高点。出于摆脱基础科技产业受制于人的现状,国家提出“2+8”安全可控体系(2是指党政两大体
系,8是指关于国计民生的八大行业,包括金融、石油、电力、电信、交通、医院、教育等主要行业)。201
9年开始,信创迎来第一轮建设期,围绕党政领域,旨在全面替换省市级及以上级别政府机关的电子公文系
统,同时金融、电信、电力等关键行业开启信创试点。2022年是信创产业承上启下的一年,市级以上党政机
关的电子公文系统实现全面替换,并开始向电子政务系统延伸以及向区县级市场下沉,同时金融、电信等关
键行业的信创也开始从局部试点向全面落地发展,信创产业逐渐步入第二轮建设期。
2024年以来,随着财政政策持续落地,对信创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有望持续加强,信创有望加速落地。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信创产业规模达24420.6亿元,2027年有望达到37011.3亿元,中国信创市场
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4)数智应用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持续加速,“数智应用”概念应运而生。其内涵可初步界定为:以全形态数据为核心
驱动要素,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技术体系,通过决策式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传统数据
处理模式的协同联动,推动智能化解决方案向生产生活各领域渗透,最终形成新型数字化应用范式,并衍生
出适配智能时代的技术架构、产业形态及生态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阶段,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新动能。在此进程中,数据要素
亟待释放价值,数智应用等相关技术也日趋成熟。如今,以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通
过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这一路径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共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把“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
推动技术创新、资源建设、标准建立与行业应用。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
×”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