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967 广电计量 更新日期:2025-03-29◇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计量服务、检测服务、检测装备研发等技术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业技术服务业(行业) 30.96亿 96.54 14.61亿 96.52 47.20
其他(行业) 1.11亿 3.46 5270.76万 3.48 47.54
─────────────────────────────────────────────────
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产品) 7.79亿 24.29 3.96亿 26.18 50.88
计量服务(产品) 7.45亿 23.24 3.76亿 24.87 50.51
生命科学(产品) 4.98亿 15.54 1.98亿 13.08 39.75
电磁兼容检测(产品) 3.62亿 11.29 1.99亿 13.14 54.93
其他(产品) 2.66亿 8.28 9267.37万 6.12 34.89
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产品) 2.56亿 7.97 1.16亿 7.64 45.21
EHS评价服务(产品) 1.81亿 5.63 6866.97万 4.54 38.04
数据科学分析与评价(产品) 1.20亿 3.75 6721.93万 4.44 55.93
─────────────────────────────────────────────────
国内(地区) 32.07亿 100.00 15.14亿 100.00 47.21
─────────────────────────────────────────────────
直销(销售模式) 32.07亿 100.00 15.14亿 100.00 47.21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业技术服务业(行业) 13.06亿 97.18 5.41亿 96.04 41.40
其他(行业) 3790.20万 2.82 --- --- ---
─────────────────────────────────────────────────
计量服务(产品) 3.44亿 25.60 1.59亿 28.17 46.08
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产品) 3.18亿 23.63 1.41亿 25.09 44.47
生命科学(产品) 2.30亿 17.13 9093.71万 16.16 39.52
电磁兼容检测(产品) 1.48亿 11.05 6798.30万 12.08 45.79
其他(产品) 1.46亿 10.87 --- --- ---
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产品) 1.11亿 8.22 5309.50万 9.43 48.05
EHS评价服务(产品) 4705.57万 3.50 22.85万 0.04 0.49
─────────────────────────────────────────────────
国内(地区) 13.44亿 100.00 5.63亿 100.00 41.8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业技术服务业(行业) 27.84亿 96.37 11.71亿 95.86 42.05
其他(行业) 1.05亿 3.63 5062.03万 4.14 48.31
─────────────────────────────────────────────────
计量服务(产品) 7.18亿 24.86 3.45亿 28.29 48.11
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产品) 6.63亿 22.95 2.88亿 23.60 43.47
电磁兼容检测(产品) 3.29亿 11.38 1.67亿 13.70 50.91
其他(产品) 3.15亿 10.91 --- --- ---
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产品) 2.02亿 7.01 8286.98万 6.79 40.93
EHS评价服务(产品) 1.76亿 6.09 7835.96万 6.42 44.53
化学分析(产品) 1.70亿 5.89 7433.31万 6.09 43.65
生态环境检测(产品) 1.61亿 5.57 3805.49万 3.12 23.63
食品检测(产品) 1.54亿 5.33 3806.32万 3.12 24.71
─────────────────────────────────────────────────
国内(地区) 28.89亿 100.00 12.21亿 100.00 42.28
─────────────────────────────────────────────────
直销(销售模式) 28.89亿 100.00 12.21亿 100.00 42.28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业技术服务业(行业) 11.80亿 95.83 4.86亿 94.93 41.20
其他(行业) 5137.87万 4.17 --- --- ---
─────────────────────────────────────────────────
计量服务(产品) 3.33亿 27.04 1.58亿 30.91 47.54
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产品) 3.01亿 24.48 1.38亿 26.88 45.69
电磁兼容检测(产品) 1.38亿 11.17 6602.03万 12.89 48.00
其他(产品) 1.18亿 9.62 --- --- ---
化学分析(产品) 7983.50万 6.49 3704.32万 7.24 46.40
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产品) 7905.05万 6.42 3588.27万 7.01 45.39
生态环境检测(产品) 6766.67万 5.50 1025.99万 2.00 15.16
食品检测(产品) 6597.61万 5.36 1667.68万 3.26 25.28
EHS评价服务(产品) 4822.47万 3.92 839.61万 1.64 17.41
─────────────────────────────────────────────────
国内(地区) 12.31亿 100.00 5.12亿 100.00 41.59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4.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3.85%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13131.32│ 4.09│
│客户二 │ 9656.95│ 3.01│
│客户三 │ 9388.61│ 2.93│
│客户四 │ 9278.72│ 2.89│
│客户五 │ 2966.35│ 0.93│
│合计 │ 44421.96│ 13.85│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3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8.4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1642.74│ 3.61│
│供应商二 │ 709.12│ 1.56│
│供应商三 │ 521.15│ 1.15│
│供应商四 │ 486.33│ 1.07│
│供应商五 │ 464.39│ 1.02│
│合计 │ 3823.74│ 8.41│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格局
1、行业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公司所属行业为“M745质检技术服务
”。质检技术服务是指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动植物、工业产品、商品、专项技术、成果及其他需要鉴定的物
品、服务、管理体系、人员能力等所进行的检测、检验、检疫、测试、鉴定等活动,还包括产品质量、标准
、计量、认证认可等活动。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4年7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报告》(以下简称“
统计报告”),我国检验检测行业规模继续扩大;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4,670.09亿元,较2022年度增长9.
22%,增速较2022年度的4.54%有一定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规模近5年持续增长,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
势头良好。
检验检测领域差异化发展继续扩大,电子电器等新兴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机械(含汽车)、材料测试
、医学、电力(包含核电)、能源和软件及信息化〕总体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度共实现收入944.75亿元,
同比增长13.76%,高于全行业营收增速4.54个百分点;传统领域〔包括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环境与环保(
不包括环境监测)、食品、机动车检验、农产品林业渔业牧业〕2023年共实现收入1,789.51亿元,同比增长
9.09%,传统领域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呈现下降趋势,由2016年的47.09%下降到2023年的38.32%。
据统计报告,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比重进一步下降,企业制单位占比持续上升。截至2023年末,我
国企业制检验检测机构41,634家,占机构总量的77.34%;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10,208家,占机构总量的
18.96%;其他类型机构1,992家,占机构总量的3.70%。近10年,我国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的比重分别为
40.58%、38.09%、34.54%、31.30%、27.68%、25.16%、22.81%、20.87%、19.69%和18.96%,呈现明显的逐年
下降趋势,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
据统计报告,检验检测行业集约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末,全国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
7,558家,较2022年末增长6.63%,2023年度营业收入达到3,751.22亿元,较2022年度增长11.50%,规模以上
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4.04%,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80.32%,集约化发展趋势显著。在政府和市场
双重推动之下,一大批规模效益好、技术水平高、行业信誉优的中国检验检测品牌正在快速形成,推动检验
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实现集约化发展取得成效。
据统计报告,检验检测行业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不强。2023年,全行业获得科研经费总计293.21亿元
,户均54.47万元,比2022年增加8.41万元;全行业仅有3,851家参与科研项目,参与科研项目总计42,323项
,户均不足1项。多数小微型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上不具备科研和创新能力,相关投入也十分不足。创新能力
偏弱,仍然是制约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国家政策引导及企业内在发展要求下,检验检测服务业将进一步市场化,政府检验检测机构将逐步转
型,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将进一步发展壮大,检验检测服务业将涌现一批地域覆盖范围广、技术服务项
目多的综合性大型企业。从国外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历程看,检验检测服务业的大型机构均已发展成为地域
覆盖广的跨国企业、技术范围齐全的综合性企业。目前,我国的大型检验检测服务机构也已通过新设、并购
等方式,拓宽自己的地域范围、技术范围,且国家政策也支持国内大型检验检测服务机构通过该类途径做大
、做强,打造民族品牌。
2、公司相关下游行业发展情况
2025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研
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
.5%。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
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4.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
.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3%。新能源汽车产量1,316.8万辆,比上年增长38.7%;太阳能电池(
光伏电池)产量6.8亿千瓦,增长15.7%;服务机器人产量1,051.9万套,增长15.6%;3D打印设备产量341.8
万台,增长11.3%。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9%。高技术产业投资
比上年增长8.0%,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0%。
在特殊行业领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
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实现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对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
斗目标,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定信心、直面挑战,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据相关报道,综合考虑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需要,保障国防
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如期实现
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国防支出1.81万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2%。增加的
国防支出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统筹加强传统作战力量建设,构建新型
军兵种结构布局;二是推进侦察预警、联合打击、战场支撑、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军队建设“十
四五”规划攻坚收官;三是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推动军队院校内涵式发展,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完善军事人力资源等领域配套政策制度,改善部队练兵备战和工作生活保障
条件。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国内零
售1,089.9万辆,同比增量315.4万辆,增速41%,高于2023年增速5个百分点;新能源车零售年渗透率达47.6
%,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
在集成电路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
主要产品中,集成电路产量为4,514.2亿块,同比增长22.2%,集成电路出口金额1.14万亿,同比增长18.7%
。
在商业航天领域,2024年2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
年)》,2024年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
探测、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中国航天进入空间、探索空间、利用
空间的能力不断增强,取得多项科技成就。在应用服务方面,基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空
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有力支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农业强国、交通强
国、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
2024年9月12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4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截至2024年上半年
,我国各种类型的北斗终端设备(不含消费类电子)应用数量超过2,700万台/套,同比增长17.4%,北斗综
合应用渗透率超过50%;行业领域全面覆盖,应用深度持续增强。
2024年11月28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在确保
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上,我国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计划
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
;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在民用航空领域,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4-2043)》显
示,未来二十年,亚太地区(含中国)将是新机交付的最大市场,新机交付量约为18,659架,约占全球的42
.6%,其中,中国的新机交付量约占全球的21.3%。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
》显示,2023年是大飞机产业化阶段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国商飞实现C919、ARJ21两个历史性首航,完成
新疆、云南、香港三个环飞,取得ARJ21载客千万、C919新增百架订单等阶段性进展。2023年9月28日,作为
C919大型客机的全球首发用户,中国东方航空再次与中国商飞在沪签署购机协议,中国东方航空在2021年签
订首批5架的基础上,再增订100架C919大型客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C919大规模、大机队的商业采购、交付
和运营全面开启。2023年,C929远程宽体客机扎实推进初步设计,完成国家立项,完成一批关键研发试验。
在数字经济领域,国家数据局会同有关部门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总体目标到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在经济发展领域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得到显现,打
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涌现出一批成效明显的数据要素应用示范地
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形成相对完善的数据产业生态,数据
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
(二)行业政策
1、行业政策情况
2025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
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
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
能、6G等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
技术装备攻关。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
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
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
流动。
2024年9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方案(2024—203
0年)》指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简称“认证认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
促进贸易便利的基础性制度,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战略着力点。到2025年,认证认可国际合
作格局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参与国际认证认可标准和规则制定的
能力明显提升,结构合理的认证认可国际化人才梯队初步打造,认证认可国际合作较好满足认证认可事业和
国家经济贸易发展需求;到2030年,全面支撑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的多维度立体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我
国认证认可结果国外承认度大幅提高,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化人才储备数量实现显著增长,全面建成与高质量
发展相适配的认证认可体系。
2024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实施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
题,以检验检测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确定了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重点项目;并提出推动检验
检测与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和设备攻关、搭建检验检测数字化服务平台等深入实施检验检测促
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的主要任务。
2、公司相关下游行业政策情况
2024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
)》指出,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产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掌握大
推力可重复回收火箭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商业航天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
级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和培育10家以上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建设5个以上商业航天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一
批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商业航天新模式新业态加速生成;到2028年,基本形成星箭研制牵引、陆海发射
带动、产业要素聚集、区域协同互补的发展格局,力争形成可重复使用火箭航班化发射能力,打造成为国内
一流、区域特色鲜明的商业航天发展集聚区和创新高地。《方案》要求制定航天设施设备开放共享制度和优
惠政策,发挥散裂中子源、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国家大科学装置作用,推动大型热真空试验系统、高精度激
光干涉仪、大气中子辐照谱仪、分布式航天器姿态和轨道控制仿真试验系统、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等开放
共享,为商业航天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验证提供服务。
2024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
》和《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
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三项标准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的创新成果与经验总结,对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指出,到2026年,低空管理机制运转顺畅、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应用场景加快拓展、创新能力国际领先
、产业规模不断突破,推动形成低空制造和服务融合、应用和产业互促的发展格局,打造世界领先的低空经
济产业高地。《方案》要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紧密结合低空产业基础和应用需求,加快推动整机、关
键零部件、基础软件、低空服务等领域关键技术升级;聚焦eVTOL等新型航空器,开展高能量密度航空动力
电池技术、高功重比航空电推进技术、高可靠性智能控制技术,适航安全性设计、高效率气动布局设计、空
域网格时空建模和精细智能管理等自主可控技术协同攻关。强化装备安全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电池失效管理
、坠落安全、数据链安全、抗风扰控制等技术。强化检验检测和适航审定能力,提高低空检验检测水平,建
立健全覆盖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检验检测体系。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
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
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构筑中试能力,按产业需求建设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提
升精密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设计仿真软件等供给能力,为关键技术验证提供试用环境,加快新技术向
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出,到2025年,制定3
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明确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基础性要求,制定控制
、计算、存储、功率及通信芯片等重点产品与应用技术规范,形成整车及关键系统匹配试验方法,满足汽车
芯片产品安全、可靠应用和试点示范的基本需要;到2030年,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
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应用及匹配试验的通用性要求,实现对于前瞻性、融合性汽车芯片技术与产品研发的
有效支撑,基本完成对汽车芯片典型应用场景及其试验方法的全覆盖,满足构建安全、开放和可持续汽车芯
片产业生态的需要。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聚焦服务于特殊行业、汽车、新能源、集成电路、商业航天、通信、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国家战
略性产业,围绕客户的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计量、可靠性与环境试验、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电
磁兼容检测、材料与化学分析、软件测试、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等“一站式”计量检测技术服务。公司拥有
CMA、CNAS、CATL及特殊行业资质等经营资质,在全国主要经济圈拥有多家分子公司,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技
术服务体系和业务营销体系,已成为众多特殊行业机构、大型整车厂及供应链企业、科研院所认可的品牌。
公司的计量、检测、数据科学分析与评价、EHS评价等业务,通过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需求,运
用专业技术资源进行技术服务并出具报告,根据工作量向客户收取技术服务费用。公司对全国市场实行区域
化管理,各区域市场人员专注开发本区域内业务,并借助于公司的业务拓展带动公司的计量检测技术和多样
化服务模式融入公司品牌,以品牌公信力挖掘和维护客户资源,获得相应的技术服务收入。
(一)计量服务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公司长期以
来向客户提供的计量服务,即按照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通过对客户日常使用的、用于测量各种参数的
仪器仪表进行一系列计量操作,保证客户生产、服务所用设备量值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公司已成长为国内服务市场范围最广、服务资质最齐全的大型第三方计量机构之一,在国内主要城市均
设立计量实验室,提供从设计、制造、校准、检测、保养、运维、科研攻关到后市场服务的仪器仪表全溯源
链精密测量与计量服务。公司的服务范围已全面覆盖了电磁学、无线电学、时间频率学、光学、几何量学、
力学、热学、化学、声学、电离辐射十大计量专业领域,尤其在电磁学、无线电学、时间频率学领域拥有深
厚的技术底蕴。未来,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实施智能计量,在计量服务领域将进一步加大市场网络布
局,持续夯实计量服务领先优势。
2024年,公司建设了X射线、γ射线、中子等电离辐射场,以及600kV@0.05级高精度交直流高压标准装
置、10kA@0.01级高精度交直流大电流标准装置;在低空经济相关产业链的计量测试方面,建立了激光、热
成像、传感器、无线电、惯性导航等较为全面的项目能力。
(二)检测服务
检测是指在实验室或现场利用专业仪器设备,按照规定程序,运用专业技术方法对各种产品或物品的技
术性能指标检验、测试、鉴定等的活动。公司的检测服务主要包括可靠性与环境试验、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
、电磁兼容检测、生命科学等。
1、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是为了保证产品在规定的寿命期间,在预期的使用、运输或贮存的所有环境下,保持
功能可靠性而进行的活动。伴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高科技产品涌现,各行业逐步将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技术和
全面质量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可靠性与环境试验贯穿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使用、运输、保管及维修保
养等各个环节。
公司提供的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服务,即接收客户需要进行试验的产品,并将其放置在自然或人工环境条
件下,以评价其性能的一系列检测工作。公司重点关注装备可靠性评价与产品质量提升的四大需求,为客户
提供产品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和服役能力验证、产品关键组件质量评价和全寿命周期考核、产品健康状态评
估和质量管理大数据分析等专业技术服务,形成涵盖系统、整机、部件等各类产品的全寿命周期可靠性设计
、分析、评估及试验技术服务解决方案,涉及科研攻关及试验检测方法研究、可靠性与环境工程设计与开发
等。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服务机构之一,在全国建有多个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实验室,在
可靠性试验工程、环境试验等专业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公司在特殊装备、汽车、新能
源、商业航天等行业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和客户认可,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公司将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坚持技术引领,不断提升竞争力,积极研究布局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深海装备、低空经济、先进核能
等前沿科学领域,持续打造国内领先的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服务平台。
2、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
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是公司持续投入和培育的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实验室建设,可以
为装备制造、汽车、电力电子与新能源、5G通信、光电器件与传感器、轨道交通与材料、晶圆厂等领域企业
提供专业的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失效分析(FA)、晶圆级材料及工艺分析(MA)、车规级电子元器件A
EC-Q认证测试、元器件筛选及国产化验证、可靠性测试、工艺质量评价、寿命评估、电线电缆及连接器检测
、ISO26262功能安全认证审核等技术服务,并取得部分技术领先优势,帮助企业提升电子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
3、电磁兼容检测
电磁兼容性是指系统或设备在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同时不会对其他系统和设备造成干扰的特
性,主要包括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超过一定限值、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
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两个方面。相应地,公司提供的电磁兼容检测主要是评价设备或系统电磁兼容性
水平,包括对检测设备或系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干扰和抗干扰两个方面能力的评价。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电磁兼容检测愈益受到重视,现已被广泛运用到电子电器、汽车、通信行业、航
空航天、轨道交通等行业。公司电磁兼容检测的技术水平和全国服务保障能力均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具有
为多个产品或装备组成的分系统、子系统以及整车、整机、整舰、整船等系统级电磁兼容测试能力,尤其在
装备与系统、汽车及汽车电子电器、航空机载产品、外场试验方面具有深厚实力。
4、生命科学
(1)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是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进行检测,严格控制其含量,尽早发
现质量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使产品在满足绿色、节能和环保等品质管控目标要求的同时,确保产品符合相
关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要求,保证产品应有的性能、使用寿命和质量等。
公司已在多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化学分析实验室,获取了多家家电品牌企业、整车制造企业的认可,为诸
多大型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管控”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2)食品检测
食品检测包括营养物质检测、有害物质检测、辅助材料及食品添加剂检测等。公司提供的食品检测服务
,主要是按照国家指标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为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支撑政府把关
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