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博杰股份(002975)经营分析主营业务

 

查询个股经营分析(输入股票代码):

经营分析☆ ◇002975 博杰股份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工业自动化设备与配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 12.33亿 100.00 5.24亿 100.00 42.54 ───────────────────────────────────────────────── 工业自动化设备(产品) 10.45亿 84.73 4.30亿 81.95 41.14 技术服务(产品) 9580.43万 7.77 5457.42万 10.41 56.96 设备配件(产品) 9246.40万 7.50 4011.06万 7.65 43.38 ───────────────────────────────────────────────── 内销(地区) 7.37亿 59.76 2.75亿 52.42 37.32 外销(地区) 4.96亿 40.24 2.50亿 47.58 50.30 ───────────────────────────────────────────────── 直销(销售模式) 12.33亿 100.00 5.24亿 100.00 42.54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 5.72亿 100.00 2.58亿 100.00 45.12 ───────────────────────────────────────────────── 工业自动化设备(产品) 4.77亿 83.30 2.06亿 79.65 43.15 技术服务(产品) 5039.35万 8.81 --- --- --- 设备配件(产品) 4519.12万 7.90 --- --- --- ───────────────────────────────────────────────── 内销(地区) 3.41亿 59.61 1.33亿 51.60 39.06 外销(地区) 2.31亿 40.39 1.25亿 48.40 54.08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 9.05亿 100.00 4.27亿 100.00 47.17 ───────────────────────────────────────────────── 工业自动化设备(产品) 7.90亿 87.21 3.61亿 84.45 45.68 设备配件(产品) 6802.62万 7.51 3409.45万 7.98 50.12 技术服务(产品) 4774.58万 5.27 3230.85万 7.56 67.67 ───────────────────────────────────────────────── 内销(地区) 4.67亿 51.59 1.90亿 44.40 40.60 外销(地区) 4.38亿 48.41 2.37亿 55.60 54.17 ───────────────────────────────────────────────── 直销(销售模式) 9.05亿 100.00 4.27亿 100.00 47.17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 4.52亿 100.00 2.12亿 100.00 46.87 ───────────────────────────────────────────────── 工业自动化设备(产品) 3.98亿 88.01 1.84亿 86.63 46.13 设备配件(产品) 2965.19万 6.56 1358.53万 6.41 45.82 技术服务(产品) 2453.90万 5.43 --- --- --- ───────────────────────────────────────────────── 外销(地区) 2.39亿 52.89 1.30亿 61.24 54.28 内销(地区) 2.13亿 47.11 8213.89万 38.76 38.5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5.2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2.84%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16647.68│ 13.50│ │客户2 │ 10621.87│ 8.62│ │客户3 │ 9572.10│ 7.76│ │客户4 │ 9209.42│ 7.47│ │客户5 │ 6767.04│ 5.49│ │合计 │ 52818.12│ 42.84│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6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1.9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1904.14│ 3.45│ │供应商2 │ 1471.73│ 2.66│ │供应商3 │ 1083.74│ 1.96│ │供应商4 │ 1079.21│ 1.95│ │供应商5 │ 1045.84│ 1.89│ │合计 │ 6584.65│ 11.91│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覆盖设 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品率。公司经营范围为电子测试设 备、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相关设备维修、升级(测试)及相关商务服务和技术服务,智能 制造产品生产租赁。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属于 “C35专用设备制造业”。 公司的上游行业是工控类组件、电子元器件、气动元器件、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机加工件等,下游覆盖 万物互联相关产业,包括消费电子、大数据云服务、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被动元器件等行业。公司所生产 工业自动化设备主要应用于下游行业的实验、生产过程中的测试和组装环节,主营业务收入以自动化测试为 主、自动化组装为辅;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可靠性高、质量稳定、技术先进、应用领域广泛、规格品种齐全的 产品族群,拥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快速的研发和产品转化能力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公司产品长期应用于包 括苹果、META、微软、思科、特斯拉、谷歌、亚马逊、高通等全球著名高科技公司,以及比亚迪、鸿海集团 、广达集团、仁宝集团等全球著名电子产品智能制造商,同时拓展了包括舜宇光学、风华高科、麦捷科技、 顺络电子、华为、蔚来、大疆等国内知名企业,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公司关注下游万物互联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变化及产品创新,通过平台化、模块化技术,采用“ 积木式搭建”方式,快速响应下游客户需求,打开下游市场空间,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定增长。政策层面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单独列为政策章节,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将数字优势与制造业基础、市场规模结合,推动大模型技术在更多领域落地应用。同时,报告明确将智能网 联新能源汽车、AI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机器人等)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强全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通 过优化资源布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正进一步凸 显,未来AI将深度渗透国民经济各领域。 技术投资层面,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AI)IT总投资规模为3158亿美元,并有望 在2028年增至8159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2.9%。IDC预测,全球生成式AI市场五年复合增长率 或达63.8%,到2028年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将达2842亿美元,占AI市场投资总规模的35%。 消费电子领域: 随着需求回暖,消费电子行业全面迈入复苏通道。根据IDC数据,消费电子核心产品PC、智能手机和平 板等在2025年一季度的出货量分别增长了1.5%、7.8%和0.5%。与此同时,IDC对消费电子全年前景乐观,并 预测智能手机今年全年的出货量有望同比增长2.8%,PC全年增长率为2.3%。 行业转暖的信号反馈到业绩上,推动了消费电子行业基本面向好。根据中航证券整理,消费电子业务自 2024年三季度开始恢复增长,到2024年四季度增长拐点基本确认,期间消费电子行业营收同比增加12.7%, 净利润大幅增长了30%,到2025年一季度,消费电子行业营收增长28.4%,净利润增速达到了73.5%,行业全 面释放基本面右侧信号。 在行业复苏背景下,消费电子业还在AI浪潮的引领下,步入创新周期,行业长远向好趋势强劲。当前, AI的发展已从技术突破进入到落地应用的新阶段,各类AI大模型层出不穷的同时,行业亟待AI应用落地,这 个过程中,推动大模型运行的算力向端侧下沉、以及大模型应用落地与终端设备结合成为趋势,AIPC、AI手 机等创新物种加速面世。 大数据+AI算力领域: 随着国内外资本开支持续高增长,市场对AI算力的需求也将持续“狂飙”,进而将带动AI服务器市场继 续繁荣。AI服务器凭借其强大的图形渲染和海量数据并行运算能力,成为支撑AI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2024 年,AI服务器出货量和产值均大幅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 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长46%,市场规模超过1870亿美元,占服务器市场总规模的65%。预计到2025年, 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980亿美元,占整个服务器市场总规模的70%以上。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5年开年,中国汽车行业掀起一场“智驾平权”之战,比亚迪率先宣布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 阶智能驾驶系统,多数车型“加配不加价”,将高阶智驾下探至7万元以下市场。“智驾平权”就是让智能 驾驶技术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而是普及到更广泛价格区间、更多类型的车型上,使不同消费层次的用户 都能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与安全提升。 “智驾平权”带动了对智能驾驶相关零部件的大量需求,如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芯片、算法等 。以车载摄像头为例,随着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我国车载摄像头需求不断扩大,带动车载摄像头出货 量增长显着。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车载摄像头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显 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商业化应用,车载摄像头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为 市场增长提供新的动力,预计2025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将突破1亿颗。中国激光雷达市场驶入快车道, 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240.7亿元,2026年达到431.8亿元。具备 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的设备供应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半导体领域: SEM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1090亿美元,其中前三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增长尤 为强劲,销售额同比增长18.7%,环比增长13.4%。随着AI浪潮的兴起,以及下游消费电子、物联网、工业互 联、汽车电子等领域同步快速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达1231亿 美元。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头正盛,带动半导体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半导体设备需求也将大幅增长。中商 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市场供需趋势及发展战略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约为2190.24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5%,2024年约为223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 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2300亿元。 MLCC领域: 中国MLCC市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后,开始触底反弹,特别是随着AI服务器订单的强劲需求和ICT 产品需求的小幅增长,MLCC市场需求逐渐回升,MLCC行业正在迎来复苏。 2024年随着消费电子回暖、AI服务器需求上升,MLCC行业迎来温和复苏。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 2024年全球MLCC出货量将达5.2万亿只,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5.3万亿只;2024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将达到10 42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20亿元。 受益于日韩产能转移,我国在全球中低端MLCC市场占据优势地位,贸易逆差呈现缩小趋势。但在全球ML CC应用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的下游产业,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汽车领域,均需高端MLCC产品。而我国高电 容、高可靠的MLCC等高端陶瓷电容器的产业化进展较慢,仍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进口依赖度高,因此, 高端MLCC有巨大的替代国外产品空间。先进性的设备也会影响高端MLCC的性能。我国在MLCC生产设备等方面 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国产化进步,比如倒角、电镀、测试等方面的设备,但在流延机、叠层机、烧结炉等中高 端关键设备尚未完全实现国产化,仍有巨大替代国外产品空间。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深耕智能制造领域近20年,行业地位突出,在多年非标设备研发及行业应用经验积淀中,总结并形 成了运动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软件算法等平台化模块,以及射频、声学、电学、光学等各项功能技术模 块。公司基于技术同心圆战略,利用平台化、模块化技术,采用“积木式搭建”方式,实现快速交付、快速 迭代、高效低成本的研发与生产,进而在行业应用领域、客户开拓及新产品开发方面形成较强的延展性和竞 争力,并开发了自动化测试设备、自动化组装设备、工业机器人和整线自动化设备,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多类型、多型号产品系列。同时通过外延并购方式推进落实公司在半导体晶圆与封测设 备领域的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3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6.17%,主要是受科技创新及行业因素影响 ,市场需求快速恢复。毛利率方面,公司产品毛利率42.54%,较去年同期下降4.63%,主要系公司根据行业 变动及产品需求情况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导致毛利率有所变动。 公司主要产品应用领域的经营及产品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公司在射频、声学、电学、光学等各项功能技术模块方面形成的自主研发的工艺及技术,以及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在多行业领域内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需求的高精、高速、高稳定 性的自动化测试装备。随着下游行业对个性定制化需求不断提升,公司顺应行业发展的方向及机遇,通过开 发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向客户提供自动化测试和自动化组装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单站设备向多站联线设 备、大型整线设备逐步升级演进。 消费电子领域 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移动终端作为电子工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用途已经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移动终端向智能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使其成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 具。近年来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外,智能手表、VR/AR等智能可穿戴电子产品也逐步切入人们的生活,相 关产品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 一方面,公司基于已有的射频、声学、电学测试技术优势,持续为下游客户各产品线的持续更新及生产 提供相关自动化设备,夯实公司的基本盘业务。 公司继续围绕大客户科技创新的发展动向,持续投入研发,在技术布局上做延伸和延展以满足其在生产 制造环节的检测需求,传统强项电学和射频相关能力上不断拓展产品线。同时,公司会着重投入光学检测相 关研发能力。 下游众多知名客户在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VR/AR/XR等新品的持续推出,扩展了对公司设备的需求和应 用场景;公司持续研发投入,持续拓展加强光学和视觉检测能力。 经过过去数年研发储备,当前公司已储备一批光学检测相关设备,例如:核心部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 权的玻璃盖板、曲面玻璃AOI测试设备;手机摄像头组装测试设备,自主研发AA技术、调焦算法、近三十种 成像质量分析算法等核心技术,提供用于主动对准(AA)、对焦、校准、终测等多种组装测试设备;基于自 研AR光机图像分析算法、AA算法、RGB屏幕终检算法等核心技术的XR光学模块组装测试设备、AR/VR光机/屏 幕检测核心部件、VR透镜模块成像质量测试机台,包括面阵式色度仪,人眼仿生镜头,潜望式镜头等,提升 AR&VR领域的光学测试能力等。 同时,公司布局标品设备,强化设备通用性,通过在未来增长潜力大的下游应用领域布局所需的制程或 检测相关设备,实现主业天花板突破。基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IMU&力传感器、Camera测试技术,适配人形 机器人平衡控制、避障和运动轨迹跟踪高精度需求,研发出1弧秒精度的IMU传感器测试平台;针对人形机器 人电子眼观测与电子皮肤触觉需求,研发适配人形机器人camera与力传感器检测技术。为公司进军人形机器 人测试板块,实现零的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消费电子行业设备及系统相关业务占比61.68%。 大数据及AI算力领域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突破性革新,“元宇宙”、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需 求的持续推广,大数据云服务和算力相关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及新增需求增长迅速,在该领域内公司已实现 全球知名客户的全覆盖。 在产品和技术层面,公司已实现从模组到整机全工段的测试能力布局。除了传统的ICT/FCT技术,公司 通过持续深度研发测试技术,成功开发了BSI和ICTInline等硬板测试系统,进一步奠定了行业领先的地位; 推出服务器主板自动化组装测试一站式高端解决方案,新型产品组合合计贡献订单金额达到1亿元,通过公 司产品不断技术提升、推成出新,极大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加深了与大客户的合作关系。 公司面向全球及国内知名服务器厂商全面供货,包括英伟达、戴尔、亚马逊、微软、思科等国际知名厂 商,以及紫光、浪潮、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头部厂商。同时,为了更好响应客户诉求,公司在墨西哥、越 南、印度、美国等地建立海外工厂,成为走向国际的中国电性能测试厂家之一。 公司将重点开发行业龙头N客户在AI算力领域的新业务机会,主要为其实验室自研服务器产品提供检测 及自动化设备,并已获得VendorCode。未来,公司将沿着AI算力相关客户多元化的检测需求展开设备供应和 提升设计能力,并通过不断切入客户各类产品量产产线的检测设备,例如应用于GB300相关产品的服务器板 级测试,以扩大业务规模。并为进一步服务全球客户,公司将持续投入在中国台湾地区、越南、墨西哥、美 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布局;墨西哥已实现小批量生产。 本期公司在大数据云服务领域的设备销售收入占比公司营业收入13.02%。 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4年12月,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拟使用5750万元的自有资金通过股份转让取得珠海广浩捷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浩捷”)25.00%的股权。此外,公司与广浩捷部分股东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公 司将受托行使其合计持有的广浩捷37.6343%股权对应的表决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合计控制广浩捷62.634 3%的表决权,广浩捷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广浩捷为国内摄像头模组检测及自动化设备垂直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具备ADAS车载模组AA组装与标定的 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CODAA、景深AA等先进算法。经过数年布局,已成功拿下国内新能源车龙头企业车载 摄像头相关设备订单,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车电子“智驾”领域。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智驾平权”浪潮的大背景下,公司将持续围绕大客户业务发展挖掘需求,整合公司 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形成的汽车电子相关设备团队的技术、产品、管理、交付等多维能力,推进业务多元化 战略落地。 业务与产品方面,公司设备产品完成覆盖下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主要应用场景,涉及4D毫米波雷达 、摄像头、车载屏、EV、传感器等多类产品检测及自动化设备; 客户方面,公司已与OEM厂商Tesla、BYD;以及Tier1头部企业BHTC、MARELLI、Valeo、BRUSA、三菱电 机、村田新能源、赛恩领动、轩辕智驾,以及CM工厂富士康等深化合作。 交付方面,公司已具备车载屏自动化组装测试线、车载摄像头自动化组装测试线(FOL前段到EOL后段全 自动组装测试线)、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自动组装测试线等多个产品交付能力和交付经验。组织层面,通过组 织赋能、流程再造,形成既有纵向技术创新、横向资源整合、又有跨部门、跨区域、跨国家的团队协作能力 和高效运营的新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相关设备业务收入占公司营收占比约6.68%。 半导体设备及被动元器件领域 本期公司在半导体领域仍以持续的研发投入为主,并结合自身技术优势,针对半导体前后道制程相关环 节,推出多套解决方案,并持续向更多生产环节进行设备和解决方案拓展及布局。公司实现半导体封装测试 分选系统系列产品储备,包括高速分选系统、MEMS温度压力测试刺激系统、MEMSIMU测试刺激系统、存储类 、MCU类IC器件测试系统。 同时,通过外延并购完成子公司博捷芯的收购,在半导体切割设备领域实现布局,已拥有较成熟的半导 体切割技术,成功研发多款4-6寸、8-12寸及12寸等多款划片机设备,已通过下游客户测试认证,并进入市 场突破阶段。 被动元器件领域方面,公司已有量产设备对标国际同行,可实现进口替代,突破进口高端设备中的关键 技术,目前公司已覆盖超过50%价值量的MLCC核心制程设备。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全面覆盖国内头部元器件 厂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对欧美、日韩市场的设备销售。伴随国内下游产业复苏,报告期内,相关 设备已累计实现营收规模约1.11亿元,同比实现高速增长。 同时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向上游更尖端、更精密的被动元器件领域进军,突破进口高端设备中的关键技 术,支持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精度被动元器件的国产化,协助国内行业实现高精度被动元器件被 限制发展问题的解决。 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了多款在国内具有行业领先性的设备,提高了公司成套解决方案的完整性。 如六面机方面,实现多系列产品布局,覆盖电容、电阻、电感多应用市场,已成为公司拳头产品;基于 深度学习的一体电感2D+3DAI六面外观检测设备,实现了元器件高精度尺寸、共面度测量,运用3D成像技术 解决立体特征缺陷(凸起、凹陷等)2D视觉检测难点。0201电容(英制)13000pcs/min高速AI六面外观检测设备 实现了批量推广,将分选效率提升30%;测包机方面,成为国内客户唯一一家搭载AI技术的0201电感测包机 成功批量导入的设备供应商,形成批量发货并成功开拓台湾市场;八轨高速测试机方面,成功开发第三版ML CC高速测试分选机,主要性能指标已经达到与进口设备相当的程度,最高速度可到达20000pcs/min,并已取 得国内客户的认可,开始批量推向市场,成功导入客户现场,通过了客户验证,正式投产。第二代技术叠层 机,在高容超微领域,产品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实现产品化,推进公司MLCC设备产线化发展,满足市场高 端产品增产需求,持续创造产品商业价值。 团队管理方面,一直致力于人才梯队的建设,打造学习型组织,通过采用高精尖技术岗和管理岗外部引 进、普通技术岗和职员岗以内部培养为主的方式,确保了团队的稳定和组织能力的提升;解决了运营端在面 临弹性产能时的人力资源压力,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经营效益。运营管理方面,通过BBS精益管理的工 具运用,在物料成本降低、生产工艺优化、品质提升、交期缩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领先的技术研发 面对下游行业产品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视技术研发;报告期内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440人,占公司总人数21.55%;研发投入金额达到1.75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14.20%, 在研项目112个。目前公司已组建一批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强研发实力、丰富经验的专业团队,研发及技术 服务人员涵盖机械、电子/电气、软件、声学、射频、光学、视觉、ICT和自动化等领域,对于下游客户定制 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能做到及时预测和快速反应,确保公司技术研发的领先性、适应性。截止报告期末,公 司国内专利987项,国外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证书316项;与知名高校开展广泛学术产业合作,在公司同步 筹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营造研发氛围,借助学术前沿理论研究分析、解决研发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同 时积极将前沿技术运用于产品开发中。在公司产品研发初期,公司通常会选择行业一流品牌设备进行对标, 性能上向一流品牌看齐,部分技术参数引领行业发展。目前,公司主流产品如ICT测试设备、5G射频测试设 备、六面体检测设备等,主要对标欧美、日本等品牌。 (二)优质的客户资源 公司深耕行业多年,所合作及积累的主要客户多为世界500强企业。通过与优质客户的多年合作,对于 终端厂商的新设计理念、强质量标准、严管理流程等需求,公司凭借自身技术、经验沉淀和管理等优势积极 匹配响应,同时能够提出更加专业的意见来引导客户、超越客户期望,赢得客户的广泛认可;而随客户业务 发展,公司自身亦同步成长壮大,自身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彼此的长期稳定合作奠定了 坚实基础。同时,公司也继续稳步推进国内客户业务拓展,相关产品已获得多个国内客户的认可。 (三)快速的响应机制 下游行业技术及产品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快速响应需求、满足交期要求”是赢得客户的关键着 力点。公司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机制,体现在解决方案设计阶段、客户产品试制研发阶段以及售后服务阶段 。 公司密切跟踪相关技术领域最新动态,通过覆盖机械、电子/电气、软件、声学、射频、光学、视觉等 领域的专业人才,对产品技术进行研发升级,在客户提出多样化、定制化的新需求时,能做到及时预测和快 速反应,快速设计出解决方案。 面临解决方案在客户产品试制研发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公司会随之及时做好对应的快速变更方案。而凭 借团队在行业中的深厚经验,公司在若干项目中,也会主动提出相对前瞻性的服务方案。 (四)模块化的产品方案 为进一步平衡生产周期而导致的产能问题,降低单类产品的设计研发成本,公司对属于行业内广泛需求 的门类,亦在逐步推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标准化产品以平台化、模块化的标准功能块组合实现,可以 实现快速交付、快速迭代、高效低成本的生产。精益工厂将标准化产品合并组织生产,提供模块化产品解决 方案。相应地,销售团队在进行产品介绍时,亦会引导具有相关需求的客户采购标准化产品。 此外,公司也深度探索了不同下游行业的共性需求,对单一客户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适用于全 行业的通用产品解决方案,前瞻性指导同行业客户,做到对行业“赋能”。 (五)精益化的管理模式 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2018职业健康管理 体系及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致力于员工安全保障、产品质量提升、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 ,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公司深度研究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结合自身情况创建了博杰业务体系(BBS),运用多种精益管理工 具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并在各BU及子公司深化推进。通过充分运用精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生产制造、物 流、采购、仓储、财务等管理及流程进行多维度升级优化,全面提升产品交期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品质、控 制成本等。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1)2024年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23278.88万元,较2023年度上升36.17%,主要由于报告期内,公司聚焦 大客户战略,覆盖3C、AI服务器、汽车电子等多个下游领域,围绕客户需求积极拓展产品多元化体系,在测 试及自动化设备与整线领域实现新技术突破和新业务增长;MLCC行业复苏强劲,行业资本开支逐步恢复,公 司MLCC相关设备技术持续升级,产品持续迭代,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业绩快速增长;公司半导体设备相关 业务随着市场开拓工作进一步落地,营收实现较快增长。 从主要客户收入变动来看,2024年度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52818.12万元,较2023年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 金额上涨19.54%。从销售地区来看,2024年度境外营业收入为49606.3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为40.24%,境内 营业收入为73672.5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为59.76%;从产品结构方面来看,2024年度工业自动化设备、设备 配件、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84.73%、7.50%、7.77%,与2023年度产品结构相比,未发生重大变化。 (2)2024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为70834.59万元,较2023年度上升44.94%,主要由于公司营业收入上 升导致;从主营业务成本构成来看,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占比分别为72.11%、8.24%、19.65%,2 023年度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占比分别为64.43%、11.06%、24.51%,直接材料占比提升主要由于2 024年公司自动化线体业务实现较大增长,该类业务的物料占比相对较高。 (3)2024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42.54%,比2023年度降低3.48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根据行业变 动及产品需求情况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导致毛利率有所变动。 ●未来展望: (一)发展战略 公司致力于从非标定制产品为主的提供商,转向标准化、高

www.chaguwang.cn & ddx.gubit.cn 查股网提供数据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