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118 东方日升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从事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以及太阳能灯具等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业(行业) 196.76亿 97.22 12.12亿 94.34 6.16
其他(行业) 5.63亿 2.78 7268.74万 5.66 12.90
─────────────────────────────────────────────────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品) 155.16亿 76.66 4.49亿 34.92 2.89
太阳能电站EPC与转让(产品) 18.55亿 9.17 1.50亿 11.71 8.11
储能系统、灯具及辅助光伏产品(产品) 16.44亿 8.12 3.64亿 28.34 22.15
光伏电站电费收入(产品) 6.61亿 3.26 2.49亿 19.38 37.69
其他(产品) 5.63亿 2.78 7268.74万 5.66 12.90
─────────────────────────────────────────────────
中国境内销售(地区) 111.54亿 55.11 -2.97亿 -23.07 -2.66
中国境外销售(地区) 90.86亿 44.89 15.82亿 123.07 17.41
─────────────────────────────────────────────────
直营销售(销售模式) 160.82亿 79.46 17.76亿 138.17 11.04
分销销售(销售模式) 41.57亿 20.54 -4.90亿 -38.17 -11.80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业(行业) 101.74亿 97.27 9.29亿 98.70 9.13
其他(行业) 2.85亿 2.73 1223.41万 1.30 4.29
─────────────────────────────────────────────────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品) 82.69亿 79.06 5.74亿 61.00 6.94
太阳能电站EPC与转让(产品) 11.59亿 11.08 1.24亿 13.15 10.67
储能系统、灯具及辅助光伏产品(产品) 4.75亿 4.54 --- --- ---
其他(产品) 2.85亿 2.73 1223.41万 1.30 4.29
光伏电站电费收入(产品) 2.71亿 2.59 --- --- ---
─────────────────────────────────────────────────
中国境外销售(地区) 53.78亿 51.42 --- --- ---
中国境内销售(地区) 50.81亿 48.58 --- --- ---
─────────────────────────────────────────────────
直销(销售模式) 79.92亿 76.41 --- --- ---
分销(销售模式) 24.68亿 23.59 --- --- ---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业(行业) 342.17亿 96.86 50.43亿 97.92 14.74
其他(行业) 11.10亿 3.14 1.07亿 2.08 9.63
─────────────────────────────────────────────────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品) 286.75亿 81.17 39.09亿 75.92 13.63
储能系统、灯具及辅助光伏产品(产品) 23.36亿 6.61 5.30亿 10.29 22.68
太阳能电站EPC与转让(产品) 23.05亿 6.53 2.90亿 5.63 12.58
其他(产品) 11.10亿 3.14 1.07亿 2.08 9.63
多晶硅(产品) 6.67亿 1.89 2.28亿 4.42 34.14
光伏电站电费收入(产品) 2.34亿 0.66 --- --- ---
─────────────────────────────────────────────────
中国境外销售(地区) 186.88亿 52.90 40.74亿 79.12 21.80
中国境内销售(地区) 166.39亿 47.10 10.75亿 20.88 6.46
─────────────────────────────────────────────────
直营销售(销售模式) 300.09亿 84.95 45.41亿 88.18 15.13
分销销售(销售模式) 53.18亿 15.05 6.09亿 11.82 11.45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业(行业) 172.38亿 97.91 23.39亿 98.76 13.57
其他(行业) 3.68亿 2.09 2936.39万 1.24 7.98
─────────────────────────────────────────────────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品) 138.15亿 78.46 15.69亿 66.23 11.36
储能系统、灯具及辅助光伏产品(产品) 16.03亿 9.10 3.02亿 12.74 18.82
太阳能电站EPC与转让(产品) 10.74亿 6.10 --- --- ---
多晶硅(产品) 6.48亿 3.68 2.96亿 12.48 45.59
其他(产品) 3.68亿 2.09 2936.39万 1.24 7.98
光伏电站电费收入(产品) 9833.22万 0.56 --- --- ---
─────────────────────────────────────────────────
中国境外销售(地区) 93.13亿 52.89 --- --- ---
中国境内销售(地区) 82.94亿 47.11 --- --- ---
─────────────────────────────────────────────────
直销(销售模式) 133.92亿 76.06 --- --- ---
分销(销售模式) 42.14亿 23.94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47.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3.54%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28034.26│ 6.33│
│第二名 │ 113985.95│ 5.63│
│第三名 │ 99688.14│ 4.93│
│第四名 │ 80905.12│ 4.00│
│第五名 │ 53895.14│ 2.66│
│合计 │ 476508.63│ 23.54│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5.6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0.8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58385.25│ 4.74│
│第二名 │ 57560.92│ 4.67│
│第三名 │ 49171.81│ 3.99│
│第四名 │ 47076.09│ 3.82│
│第五名 │ 44163.84│ 3.59│
│合计 │ 256357.91│ 20.81│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属于电气机械
和器材制造业(CH38)。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
属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C38)大类下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C382)下的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C
3825)。
一)行业发展概况
1、全球光伏行业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性能源短缺、气候异常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积极推动新能源战略
、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诸国都在加快对各种可再生资源
的开发和利用。
在目前世界上已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水能、风能、潮汐能的可用量较小,满足不了人类的客观需
求;核裂变虽然产生的能量巨大,但存在不可控性及安全风险,切尔诺贝利及福岛核事件的警钟仍然长鸣;
地热能虽然就理论研究而言颇具潜力,但于技术和安全性上存在较多可行性问题。相较之下,在可合理预期
的期间内,太阳能作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广泛性、持久性、充
足性、免维护性及潜在的经济性等诸多优点。
因此,太阳能是目前人类已知可利用的、清洁安全且能够满足人类未来需求的最佳能源选择。整体上看
,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全球光伏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部分时期由于受到宏观经济波动、产业投资过热、国际贸易政策等因
素影响,经历了一定的行业调整,但整体上仍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目前,光伏市场的参与者以眼光长远、
深耕行业的产业资本为主,短期逐利的金融资本较少;行业逐步摒弃聚焦价格的竞争手段,转向涵盖性能、
功能及技术研发实力的多维度竞争策略;产业链中纵向的战略合作、协作程度加强,在光伏发电逐步取代火
电的长期视角下,行业整体已逐步摆脱对于政策补贴的依赖,形成以市场驱动为导向的良性发展模式。在此
背景下,各国近年来对光伏发电的投资建设稳步提升,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数据,2023年,全球累计太阳
能光伏电站装机量达1624GW,较2022年增长28%。从2008年的15.8GW到2023年的1624GW,十五年累计增长超
过101倍。
进一步地,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据能源与气候智库(ECIU)统计,截至2025年3月,全球
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如德国等32个国家已就碳中和立法,并有53个国家制定了相关
政策文件。各类可再生电源中光伏开发潜力较大且适合大规模发展,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推力,长期空
间及成长确定性高,发展前景广阔。
2、我国光伏行业发展情况
(1)政策利好,为我国未来能源长期发展方向之一
可再生能源的广泛使用是未来的长期发展趋势,尽管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但现
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仍以传统能源为主,大力发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国家重要的发展
目标,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多个利好政策,推动光伏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2018年5月,为促进光伏产业平稳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
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虽然“531”光伏新政包括“暂停普通地面电站指标发放”、“分布式光伏规模受
限”、“调低上网电价”等较为严苛的内容,但经历政策变动后,2018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仍高达44.2
6GW,仅次于2017年,创历史第二高水平,远超业界预期。
“531”光伏新政踏出了推动行业技术升级,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加速“平价上网”的第一
步;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7
61号)(即“761号文”),明确了集中式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集中式光伏电站
指导价有所下调、工商业分布式项目及户用项目度电补贴下调,该补贴标准也侧面印证了“平价上网”时代
的来临;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2020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
020〕511号)(即“511号文”),与“761号文”相比,集中式光伏电站指导价分别下调每千瓦时0.05元、
0.05元、0.06元。在政策引导下,光伏行业加快去补贴化进程,平价上网加速到来。
2020年9月,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
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由此成为迄今为止世
界各国中作出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的国家。2020年12月,国家领导人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
表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
亿千瓦以上。”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
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8
33号),指出2021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
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
2022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全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推进建设总规模4
.5亿千瓦时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加快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
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开展
新能源微电网和主动配电网建设,加快分布式新能源发展。
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全面阐述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理念、内涵
特征,制定“三步走”发展路径,并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当前至2030年为加速转
型期,新能源坚持集中式开发与分布式开发并举,通过提升功率预测水平、配置调节性电源、储能等手段提
升新能源可调可控能力,推动新能源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装机占比超过40%,发电量占比超过20%。
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电力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的通知》,
文件明确提出,1)新能源电量中长期交易价格分两部分:电能量价格、绿证价格;2)跨省区消纳则需要实
现大基地与配套的有效签约,鼓励新能源按照“煤电与新能源联营”原则,联合调节性电源与用户签订电力
中长期合同,推动消纳责任权重向用户侧传导;3)将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按要求纳入优先发电规
模计划,组织签订电力中长期合同;4)要完善与新能源发电特性相适应的中长期交易机制,满足新能源对
交易电量、曲线的偏差调整需求;5)研究建立促进新能源高比例签订年度及多年期中长期合同的有效机制
。鼓励新能源企业与电力用户签订年度及多年期绿电中长期合同。
2024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文件提到一方面,保障新能源和新型主体
接入电网。监管电网企业公平无歧视地向新能源项目提供接网服务,开展分布式光伏备案接网推进情况专项
监管,重点跟踪分布式光伏备案、并网、交易、结算等情况。指导电网企业进一步优化并网流程、提高并网
时效,推动“沙戈荒”风光基地、分布式电源、储能、充电桩等接入电网。另一方面,有序推进新能源参与
市场交易。加强市场机制创新,逐步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比例,实现新能源发展与市场建设协调推进,更
好发挥市场促进消纳作用。建立健全绿色电力交易机制,研究出台绿电交易有关规定,逐步扩大绿电交易规
模,着力解决企业购买绿电需求量大、绿电跨省跨区交易难等问题。加快推进绿电、绿证市场建设,培育绿
色电力消费市场。
2025年1月,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明确,分布式光
伏发电上网模式包括全额上网、全部自发自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三种。自然人户用、非自然人户用分布式
光伏可选择全额上网、全部自发自用或者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可选择全部自发自
用或者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年自发自用电量占发电量的比例,由各省级能源
主管部门结合实际确定。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原则上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模式;在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
区,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可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参与现货市场。
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
量发展的通知》,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下同)上网电量原
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新能源项目可报量报价参与交易,也可接受市场形成
的价格。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提前管理市场风险,形成稳定供求关系。指
导电力交易机构在合理衔接、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组织开展多年期交易。
政策的出台有助于重塑光伏行业竞争格局和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为我国下一步能源结构转型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产业下游新装机量稳定增长,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为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为太阳能
光伏发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光伏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2005年起,随着一批多晶硅项目建
成投产,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2013年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及行业技术水平提高的驱动下,我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太阳能光
伏应用市场之一。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13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10.95GW,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
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并在此后保持持续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CPIA数据,2018年至2024年,我国新增
光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3)规模与技术不断突破,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行业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
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业规模
、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
光伏产业已有多项技术取得全球领先水平,产品性价比全球最优,各环节产能规模全球第一,产业自给率最
强,基本上实现国产化”。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从规模上看,2023年,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占全球的产量占
比分别为91.6%、98.1%、91.9%和84.6%,其中多晶硅产量约147.2万吨,同比增长71.8%;硅片产量668.3GW
,同比增长80%;电池片产量591.3GW,同比增长78.9%;组件产量518.1GW,同比增长75.8%,中国光伏行业
已成为全球光伏集聚之处,且其规模呈持续扩张趋势。
从技术上看,我国光伏企业在TOPCon、HJT、XBC等高效晶硅电池生产技术上先后取得突破,半片、双面
、叠瓦、多主栅、大尺寸等相关技术也相继成熟并逐渐被应用,持续进行提升和创新。
近年来,从硅材料、电池、组件到系统的优化创新,中国光伏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及工艺水平
均有较大提升,并进而推动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随着光伏上网电价逐步趋近常规电力的上网电价,中
国光伏行业更具竞争力。
二)行业竞争格局、市场集中情况、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
1、行业竞争格局、市场集中情况
光伏电池及组件行业均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虽然进入门槛较高,但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行业已经成为开放性行业。过去十年中,光伏组件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产能,逐
渐夯实市场地位。其中我国企业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产量等在全球占比均高于75%。已成为光伏电池及组
件的全球产业中心。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全球组件前10名企业产量总额为509.9GW,较2022年增加158.5GW,
占全球组件产量比例为67.9%。随着行业技术迭代的加快、下游市场对于高效产品的需求增加、行业规模扩
张等,中小厂商易因缺乏产能、技术资源等而被加速淘汰,具备较大的生产规模、出色的研发技术以及完善
的销售网络等优势的头部企业将更为受益,从而引领未来市场并占据更多份额,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2、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锚定技术创新与工艺革新双轮驱动战略,深度聚焦伏曦异质结产品的研发与升级。
凭借持续的技术突破与精益化生产管理,该系列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增幅突
破100%,创历史新高;通过优化生产工艺与核心技术迭代,产品转换效率、良率等核心指标持续优化;凭借
卓越的产品性能与稳定的质量表现,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在行业头部客户群体中的美誉度与合作黏性显著
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异质结光伏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以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业务亦涵盖了光伏电站EPC、光
伏电站运营、储能领域等,主要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中游位置,并涉足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科学的战略决策能力和高效的战略执行能力
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新材料的全球化事业,主要从事的业务包括晶体硅料、太阳能电池片、组件、新材
料、光伏电站、储能集成系统及智能灯具等业务。公司光伏组件业务处于光伏行业全球领先地位。
公司经营团队拥有丰富的光伏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专业判断,
对行业变化有敏锐的捕捉力,具备科学的战略决策能力和高效的战略执行能力。公司始终以客户为中心,紧
扣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在科技研发、高效产品推广、工艺改进、精益生产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不断提升
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摸索,公司已逐步建立起涵盖新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营、质量控制、成
本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
在物联网、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的趋势下,公司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通过推行产
线设备/车间/生产基地自动化、可视化、数字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了多个绿色工厂、智
能化数字车间、数字工厂,实现生产流程优化、效率提升、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加速我们低碳生产效率,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运营模式,实现更高效、绿色生产。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光伏组件年产能为40GW,产能主要分布于浙江宁波、江苏金坛、浙江义乌、安徽滁
州、马来西亚和内蒙古包头等生产基地。此外,“浙江宁海5GW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0GW高效太阳
能组件项目”、“江苏金坛4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和6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等项目有序推进中。
(二)领先的N型技术实力和丰富的技术储备
公司通过自有专利0BB电池技术、210超薄硅片技术、纯银用量小于5mg/W及昇连接无应力电池互联技术
四个行业内首家量产。基于自有技术支持、全HJT产业链整合以及一体化平台助力,东方日升已成功量产G12
半片、110μm的硅片、90μm的异质结电池片、纯银用量低于5mg/W;金坛二期异质结电池4GW量产线介质供
应后12天首线首批下货;两个月首线实现满产;日平均效率可达26.17%,可利用良率99.69%,单日单线产量
可达36.9万片,碎片率低于0.27%。南滨异质结电池截止目前日平均效率可达26.23%,可利用良率99.71%,
单日单线产量可达37.2万片,碎片率低于0.29%。结合无主栅技术,有效减少光遮挡,降低电池互联所产生
的功率损失,搭配高可靠性、高转化率的光转膜,从而大幅度降低封装损失,已实现730Wp高功率组件的量
产出货。截止目前公司已获得TüV南德全球首张210异质结高效薄片化组件认证证书,TüV莱茵首家HJT电池
片认证证书,TüV南德颁发的3倍IEC测试证书。
在集团战略指引下,全球光伏研究院-装备研究院协同多家产业链核心合作伙伴,围绕异质结(HJT)技
术产业化瓶颈展开攻坚,实现行业首个"硅片-电池-组件"全链路贯通式智造体系落地。重构智造流程,打造
"灯塔工厂"级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全流程116个关键工艺节点可视化管控,生产周期由72小时压缩至48小时
,碎片率降至0.03%;首创硅片-电池-组件三端联动排产模型,设备综合稼动率(OEE)达96.5%。
建立智能决策中枢,建设部署工业大数据平台,接入各类设备、传感器实时数据流,构建工艺参数优化
、设备健康度预测等多个算法模块,异常停机时长减少87%(MTTR〈15分钟);通过SPC过程控制与深度回归
分析,CTM(Cell-to-Module)损耗优化至1.8%(行业标杆2.5%);基于MES高级排程算法与AGV跨车间调度
系统,实现辅料库存周转率提升40%,年节约仓储成本超2000万元。
多年来公司一直从事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片、组件的研发生产,在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领域积累了深厚的
技术储备,具备业内领先的量产技术能力和产能优势。异质结电池平均量产效率突破26.2%,伏曦异质结系
列组件量产平均功率已经达到730Wp;纯银耗量降至5mg/W(较主流TOPCon低37.5%),叠加无主栅技术,金
属化成本已经低于行业主流产品;在高温、高地面反射率场景下发电增益超6%,完美适配中东、东南亚等增
量市场。公司以专利战略与技术路线的双螺旋作为主体方案,以专利布局定义技术标准,以技术迭代重构竞
争规则,已构建覆盖“无主栅技术”“昇连接-低温无应力电池互联技术”等五百余项专利组合。同时,公
司积极研究异质结亚稳态现象,并主导编制稳定化处理标准提案,锁定技术定义权;积极与产业链厂家签订
“知识产权不侵权声明”,彻底消除客户顾虑。未来,公司将凭借强大技术实力与完善专利布局,持续引领
行业发展,开拓更广阔市场。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理念和完善的研发体系
公司一贯重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
研发互动等方式形成了专业稳定的科研队伍,通过内部挖潜以及外部联动,并配备完善的研发激励制度,促
进公司内部形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良好氛围。
公司通过积极引进和合理配置人才,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建立了电池研发中心、组件研发中心和新材料
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CNAS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江苏省半导体(异
质结)叠层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获得了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
国家级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级物联网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和荣
誉,构建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研发体系。
多年来公司一直从事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片、组件的研发生产,在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领域积累了深厚的
技术储备,具备业内领先的量产技术能力和产能优势。公司新推出的超低碳210HJT伏曦系列产品,在工艺上
采用了独特的低温双面钝化接触、昇连接无应力电池互联技术、双面微晶技术;在材料上采用了210半片薄
硅片、低银含浆料、钢边框等材料。在拥有高功率和高转换效率的同时,伏曦系列产品应用昇连接无应力电
池互联技术、薄硅片、低银含浆料等降本手段控制其成本,使该系列产品的度电成本有着较大的优势。此外
,公司针对住宅和工商业屋顶用户量身打造的BIPV超能系列产品,在功率、易安装、可靠性及安全性等方面
均具备明显优势,不仅可满足市场需求,也将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更高的回报。
(四)以品质为保障的卓越品牌优势
作为全球光伏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
了稳定高效的产供销体系,公司持续推进生产自动化、智能化,通过工艺技术进步和生产布局优化来保障产
品技术领先、品质优越,打造电池组件研发制造领域的领先品牌。通过过硬的产品品质,公司先后获得德国
TUV、美国UL、英国MCS、欧盟CE、澳大利亚CEC、国家CQC等产品行销全球需要的认证;同时,凭借优秀的产
品品质、专业的服务质量和优异的市场表现,公司多年位列彭博新能源财经一级光伏组件制造商排名分级目
录(BloombergNEFPVModuleMakerTier1List),被EUPDResearch认定为波兰、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智
利、拉丁美洲地区的“TopBrandPV2024”,是公司技术实力和质量可靠性的重要体现;此外,依靠优秀的管
理团队,公司位列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第365位”、“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
0强第242位”,展现公司管理层的卓越领导力。
(五)光伏产业集群及全球化布局优势
公司在浙江宁波、江苏金坛、浙江义乌、安徽滁州、内蒙古包头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并以此为带动形
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上述生产基地大部分位于长三角地区,海陆空港均较为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便捷,运输成本和海外拓展优势显著。通过参与、带动并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公司大部分的原材料采
购都可以在该区域内实现,极大地降低了采购、销售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同时,马来西亚生产基地作为公司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战略支点,可以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宝贵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
此外,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子公司、办事处等构建起全球化网络,努力打造四个全球化,即市
场全球化、制造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人才全球化,彼此相互促进,以市场趋向合理布局全球化制造、资本
和人才,赢得全球的认可,公司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创造性地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在科技研发
、高效产品推广、工艺改进、精益生产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全球清洁能源的应用与
普及,努力践行“让东方日升点亮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公司理念。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全球光伏行业整体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公司进一步优化光伏产业链产能布局、积极开拓全球光
伏市场,把握高增长机遇,积极开拓、挖掘海内外光伏市场。公司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等新产能陆续投建
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