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134 大富科技 更新日期:2024-11-20◇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移动通信基站射频产品、智能终端产品、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通信行业(产品) 6.13亿 53.72 2981.53万 13.48 4.86
消费电子行业(产品) 4.01亿 35.15 1.58亿 71.32 39.31
汽车行业(产品) 9489.22万 8.31 1183.60万 5.35 12.47
其他业务(产品) 2097.64万 1.84 1747.70万 7.90 83.32
智能装备行业(产品) 1113.74万 0.98 428.99万 1.94 38.52
─────────────────────────────────────────────────
境内(地区) 9.04亿 79.17 1.83亿 82.73 20.24
境外(地区) 2.38亿 20.83 3819.59万 17.27 16.06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通信行业(行业) 14.52亿 58.19 1.70亿 33.17 11.73
消费电子行业(行业) 7.60亿 30.47 2.59亿 50.39 34.02
汽车行业(行业) 1.79亿 7.19 2181.00万 4.25 12.15
智能装备行业(行业) 5287.07万 2.12 2159.25万 4.21 40.84
其他业务收入(行业) 5059.72万 2.03 4103.94万 7.99 81.11
─────────────────────────────────────────────────
射频产品(产品) 14.52亿 58.19 1.70亿 33.17 11.73
智能终端结构件(产品) 7.60亿 30.47 2.59亿 50.39 34.02
汽车零部件(产品) 1.79亿 7.19 2181.00万 4.25 12.15
智能装备系列(产品) 5287.07万 2.12 2159.25万 4.21 40.84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5059.72万 2.03 4103.94万 7.99 81.11
─────────────────────────────────────────────────
国内销售(地区) 19.99亿 80.10 4.13亿 80.54 20.69
国外销售(地区) 4.97亿 19.90 9990.37万 19.46 20.12
─────────────────────────────────────────────────
直销(销售模式) 24.95亿 100.00 5.13亿 100.00 20.57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通信行业(产品) 7.94亿 66.38 1.25亿 49.48 15.74
精密电子制造行业(产品) 2.45亿 20.48 7303.15万 28.94 29.83
汽车行业(产品) 9145.45万 7.65 --- --- ---
智能装备系列(产品) 3816.76万 3.19 --- --- ---
其他(补充)(产品) 2744.70万 2.30 --- --- ---
─────────────────────────────────────────────────
境内(地区) 9.22亿 77.13 --- --- ---
境外(地区) 2.46亿 20.57 --- --- ---
其他(补充)(地区) 2744.70万 2.30 --- --- ---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通讯设备制造业(行业) 14.74亿 56.86 1.63亿 28.46 11.08
精密电子制造业(行业) 8.36亿 32.25 3.15亿 54.86 37.67
汽车行业(行业) 1.93亿 7.46 4132.01万 7.20 21.36
其他业务收入(行业) 5723.43万 2.21 4214.07万 7.34 73.63
智能装备系列(行业) 3160.18万 1.22 1230.23万 2.14 38.93
─────────────────────────────────────────────────
射频产品(产品) 14.74亿 56.86 1.63亿 28.46 11.08
智能终端结构件(产品) 8.36亿 32.25 3.15亿 54.86 37.67
汽车零部件(产品) 1.93亿 7.46 4132.01万 7.20 21.36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5723.43万 2.21 4214.07万 7.34 73.63
智能装备系列(产品) 3160.18万 1.22 1230.23万 2.14 38.93
─────────────────────────────────────────────────
国内销售(地区) 19.69亿 75.94 4.32亿 75.26 21.94
国外销售(地区) 6.24亿 24.06 1.42亿 24.74 22.77
─────────────────────────────────────────────────
直销(销售模式) 25.92亿 100.00 5.74亿 100.00 22.14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5.2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0.90%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103067.54│ 41.31│
│客户二 │ 16884.07│ 6.77│
│客户三 │ 13660.37│ 5.47│
│客户四 │ 11619.65│ 4.66│
│客户五 │ 6727.06│ 2.70│
│合计 │ 151958.70│ 60.90│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3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6.6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10428.21│ 7.52│
│供应商二 │ 3795.91│ 2.74│
│供应商三 │ 3117.79│ 2.25│
│供应商四 │ 2916.21│ 2.10│
│供应商五 │ 2853.88│ 2.06│
│合计 │ 23111.99│ 16.67│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
公司深耕我国科技工业高端装备及智能设计与制造,长期围绕基础工业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攻关研发,
储备产能和关键技术,致力填补我国工业制造的薄弱环节,坚定不移的走探究中国工业科技核心技术自主化
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公司致力于打造“从硬件到软件,从部件到系统”的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三大平台:共
享智造平台、装备技术平台、网络设计平台,公司依托三大平台优势,聚焦移动通信、消费类电子、汽车零
部件、工业母机等业务领域。在共享智造平台上,公司已拥有从模具设计及制造、成型、加工、表面处理到
电子装配等完整的生产环节。装备技术平台支撑着共享智造平台的发展和完善,在装备技术平台上,公司实
现了从核心零部件、软硬件到整机、单机自动化、无人工厂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自主化。在网络设计平台上
,公司拥有自主原创计算机语言NPL与ParaEngine3D引擎,内置3D建模、3D动画、沉浸式编程与调试、CAD建
模、虚拟仿真、多人协作等功能。
公司产品包括移动通信基站射频产品、消费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数控加工中心及无人工厂、人工智
能教育平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生产、采购及流通环节的产品销售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情况,独立进
行生产经营活动。公司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工艺,严控产品质量,提升工业自动化制造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同时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布局,加强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有序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业务整体销售规模。
(三)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公司经营管理层围绕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积极应
对风险挑战,以提升经营质量为核心,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一方面公司继续围绕核心能力夯实主营业务发展
,积极统筹当期经营和长远发展,兼顾规模增长和价值提升,在保持通信、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主
营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持续通过推进数智化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强化柔性制造体系;另一方面公司不
断拓宽制造能力的辐射边界,如为医美仪器、智能出行、智能家居等智慧生活类产品提供精密结构件的加工
服务,叠加消费类电子行业需求回暖的因素,对本期的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4,163.6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50%。其中,通信业务受行业周期性
的影响,营业收入及毛利率相较上期同比下降;消费类电子业务受行业需求回暖的影响,业务量有了明显的
回升,在保持传统消费类电子业务稳定的同时公司横向拓展新的业务条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净利润-13,690.2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779.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后净利润-14,7
54.7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58.53%;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0.18元。安徽总部及深圳光明研发大楼项目
主要于上年年末由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报告期内对应产生折旧摊销、利息费用、房产税等合计约5,000
万元,约占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6.52%。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3,777.7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12.07%。2024年上半年受经济增速放
缓、基础建设投资进度放慢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游客户的需求相对减弱,公司传统业务所在领域
的竞争不断加剧,本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出现亏损。报告期内,公司期间费用相较上期增加7,051.01万元,其
中,管理费用较去年同期增加4,645.50万元,增幅44.83%,主要是安徽总部及深圳光明研发大楼项目在上年
年末由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导致本期折旧摊销大幅增加;财务费用较上期增加1,125.11万元,增幅470.
19%,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导致的汇兑收益减少及深圳光明研发大楼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后费用化利息
支出增加所致。此外,报告期内参股公司盈利能力回落,导致公司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2,100.81万元,
同时由于部分业务业绩不及预期,出于谨慎性考虑,公司对存货及应收账款计提了减值,导致本期资产减值
损失同比增加4,380.14万元。
报告期内,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通信行业整体运行平稳。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预计,中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5G市场,将于2025年成为全球首个5G连接数达到10亿的市场;到2030年,中国的5G连接数
将达16亿,占全球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届时,中国的5G采用率将接近90%。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移动基站
总数达1,188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6万个。其中,5G基站总数达391.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54万个,占移动基
站总数的33%。报告期内,客户端需求受移动通信网络部署的周期性影响而减弱,产销量的减少导致单位产
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公司本期通信业务营业收入及毛利率均较上期下降。报告期内公司通信业
务收入61,331.75万元,同比下降22.71%,毛利率为4.86%,同比下降10.88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消费类电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一方面受消费类电子需求回暖的影响,根据Canalys的数据
显示,自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2024年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
长12%,达到2.88亿部,2024年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0%,达到2.96亿部,市场表现好于预期,在经历了
十个艰难的季度后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共享智造平台和装备技术平台形成的闭环制造体
系,持续拓宽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品类,包括为医美仪器、智能出行产品、智能家居产品、奢侈品等领域的
产品提供制造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消费类电子业务收入40,131.31万元,同比上升63.90%,毛利率39.31%
,同比增长9.48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9,489.22万元,同比上升3.76%,毛利率12.47%,同比下降了3.09个百
分点。智能装备业务收入1,113.74万元,同比下降70.82%,毛利率38.52%,同比下降1.28个百分点,智能装
备业务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子公司配天智造集中优势产能搭建位于江苏、安徽子公司智能化无人工厂。
公司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为全球客户提供一流产品及解决方案,保持通信射频、高精密加工、数控
机床业务领先的行业地位。基于垂直整合的一体化服务优势,公司在技术升级、客户合作、快速响应等方面
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三大平台”业务核心能力的锤炼,装备技术平台深度为共
享智造平台赋能,已经基本完成主要加工环节的智能优化升级,实现了机器换人;装备技术平台在集中优势
资源服务通信领域的同时,开始了向储能、能源等领域的拓展。
(四)行业所处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及所处行业地位
1、通信业务
2024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24年度5G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的通知》,加快推动5G创
新发展,扎实有序推进5GRedCap商用进程。通知指出,2024年12月前实现超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连续
覆盖,并按需向县城城区延伸覆盖。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188万
个,比上年末净增26万个。其中,5G基站总数达391.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54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3%。
我国5G商用已满五年,国内5G规模建设步入平稳期,三大电信运营商的2024年预计整体资本支出同比均有所
下降,其中中国移动计划资本开支1,730亿元,同比下降4.0%,中国电信计划资本开支960亿元,同比下降2.
9%,中国联通资本开支计划为650亿元,同比下降约12%。
2、消费类电子业务
近年来,消费电子产品快速迭代式发展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用户群体逐渐扩大,带动
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设备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为消费电子市场规模持续攀升
带来长足的驱动力。同时,消费电子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和创新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
。AI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和应用,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机遇,推动消费电子行业从弱复苏重回成长轨
道。智能手机方面,在GenAI等创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出现了持续复苏。根据Canalys数
据,自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2024年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
12%,达到2.88亿部。从国内来看,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4年1-6月,中国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47
亿部,同比增长13.2%。个人电脑方面,根据Canalys数据,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下降趋势在2023年第四季度
得以终结,截至目前,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增长,全球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3.4%,达到6,28
0万台,其中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5,000万台,同比增长4%,而台式机出货量为1,280万台,略有增长1%。
可穿戴设备方面,IDC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367万台,同比增长36
.2%,伴随销量增长,市场出货节奏明显加快。其中,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910万台,同比增长54.1%;手环
市场出货量370万台,同比增长29.6%;耳戴设备市场出货量2,075万台,同比增长30.6%。
3、汽车零部件业务
2024年上半年,汽车行业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1-6月中国汽车产销
量分别达1,389.1万辆、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6.1%;2024年1-6月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1,1
88.6万辆、1,19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6.3%;2024年1-6月商用车产销量分别达200.5万辆、206.8万
辆,同比分别增长2%、4.9%;2024年1-6月中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分别达492.9万辆、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
长30.1%、32%。同时,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5.2%。2023年8月25日,为进一步推动汽
车行业稳定增长,支撑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鼓励通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各地
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畅通报废回收利用渠道等,多措并举促进汽车消费。
4、工业母机
2024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PMI均值为49.8%,相较2023年上半年制造业PMI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国内
市场需求的恢复不及预期。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最新的统计显示:2024年1-6月,重点联系企业营
业收入同比下降3.0%,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2%,各分行业均保持总体盈利。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
4.1%,在手订单同比下降5.4%。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1-6月机床工具进出口总额154.3亿美元,同比下
降3.0%。其中,进口额50.5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出口额10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从中国机床工具
工业协会来看,进口机床消费额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和下游需求的推动,国内厂商近年来
持续加大对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的研发投入,机床行业的零部件自制率也在稳步提升。2022年以来,我国陆
续出台相关政策,从高端制造顶层设计、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三方面深化赋能工业母机产业,涉及工业母机
、关键功能部件、数控系统等多个环节,政策纵深性、延展性加强,有望有效助推工业母机产业升级,从制
造业根基推动新一轮高端装备革命。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拥有二十年通信射频技术和滤波器全流程大批量制造的经验积累,并拥有多地产能储备,是全球最
大的移动通信基站滤波器设计制造厂商之一,拥有纵向机电一体化的精密制造和研发能力。公司坚持从企业
、行业、产业链实际需求出发,沿着从加工制造到智能制造、从研发生产到技术革新的路径,每一步发展和
业务升级都在切实践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通过靶向突破、持续创新和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护城河
促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公司逐步将高精密一体化制造能力向更广阔的新能源
领域及更专精的军工领域拓展延伸,以实现公司快速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一体化的精密制造优势
公司拥有针对精密机电产品纵向一体化、垂直整合的全流程制造能力,能够实现产品设计与模具设计并
行、模具设计与模具制造并行、产品设计与工艺准备并行、制造加工与设计优化并行,既可缩短产品的技术
准备和制造周期,加快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又适应了行业定制化的特点,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公司现已
拥有近50种完善的精密制造工艺,为机械、电子、射频、自动化等各领域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流程提供一
站式优质服务,产品自制能力高达95%。基于多工艺精密制造能力,公司有能力快速提升产能,为客户提供
高品质、快响应、高弹性的产品制造服务,增强核心客户的粘性。
2、装备自主化的智能制造优势
公司产品分处在不同的领域,产品类型差异较大,但是所涉及到的技术原理和工艺能力是相通的,为了
满足不同型号产品的生产需求,公司积极采用柔性生产模式进行多品种共线化生产,不断优化生产制造流程
,升级及导入新工艺及工装设备,通过构建智能自动化制造体系,持续推行机器换人方案,减少人工成本、
大幅提升制造效率与质量水平。为提高制造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公司在自主研发通用自动化设备的同时,
基于多年生产制造经验,形成了针对特殊工艺流程自主开发自动化设备的能力。公司已构建覆盖加工、检测
、调试等全流程的自动化生产体系,并针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装卸、调校、打磨、外观检测等关键制造工
序,自主研发出自动化设备,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生产制造效率,提高了产品的良率及一致性。
3、跨学科自主创新的行业领先的研发优势
公司集成并融合射频、电子、机械、化学、材料等多学科技术,自主创新地开发了射频器件的研发、设
计方法,将射频器件作为精密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进行研发和设计,这使得公司可以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对
每一个细节进行优化,对产品的材料成本、工艺成本、质量成本进行充分考虑,做到产品研发设计上的低成
本、高可靠性。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资源和能源。
公司将精密制造能力和装备自主化能力相结合,过投入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设备,全面提升在制造、搬运、检
测、包装等多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强业务的灵活性、精准度和可拓展性。
作为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持续储备前瞻性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公司在研发技术上的投
入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最近三年,公司年均研发投入约2.70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超10%。通过持
续的研发投入,进一步稳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和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共申请专利66件,其中发明
24件、实用新型39件、外观设计3件。共获得授权专利90件,其中发明29件、实用新型38件,外观设计23件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已申请专利3,079件,其中发明专利1,308件、实用新型1,450件、外观设计
121件、PCT申请200件;已申请著作权登记105件,其中作品著作权1件、软件著作权104件;累计已获得授权
专利1,592件,其中发明356件、实用新型1,130件、外观设计106件。
4、国际知名品牌的客户端优势
公司产品应用于通信、消费类电子和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主要客户是国内外领先的移动通信主设备商、
智能终端厂商与汽车厂商等,包括华为、爱立信、诺基亚、苹果、博世、电装、英美烟草等全球顶级客户,
公司的研发能力、品质保障能力、快速响应和交付等综合实力,已得到市场与客户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同时
,上述客户对供应商认证有严格的标准,认证内容全面、复杂,包括了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工厂环境及人
力资源等多个方面,认证的流程也有助于公司持续检视并提高自身各项能力,推动公司在经营管理、研发、
体系管理等方面水平的持续提升。
得益于长期服务行业巨头的经验,公司对国际终端厂商的产品设计理念、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等具有全
面和深入的理解,并以此制定了能够匹配客户需求的研发及项目管理体系。在产品研发阶段,公司协同客户
并提供多维度的研发服务,在技术研发方面承担更多分工,致力于提供产品技术研发的增值服务;在生产阶
段,基于公司机电一体化精密制造和装备自主化智能制造的优势,公司实现制造环节的信息化、透明化及可
预见性,并向客户同步开放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数据,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实时监控。
5、合理的业务区域布局及人才引进
公司拥有多个生产和研发基地,以深圳、蚌埠为核心,覆盖东莞、南京等多地。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
,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汇集了大量海内外高学历、高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有利
于公司招聘各类人才;深圳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公司较易获得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及加工配套服务。蚌埠地
处长三角区域,能够与长三角产业集群快速衔接,同时能够获得充足的劳动力并具有较低的土地、能源、人
力、运输成本,与深圳研发、销售形成区位互补。公司通过各地协同效应和资源配置,一方面能提升产能快
速响应,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能吸引各地优势人才,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