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174 元力股份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木质活性炭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活性炭(行业) 14.16亿 75.21 4.00亿 85.34 28.24
硅化物(行业) 4.64亿 24.62 6761.35万 14.43 14.59
其他(行业) 321.92万 0.17 109.52万 0.23 34.02
─────────────────────────────────────────────────
活性炭(产品) 14.15亿 75.16 4.00亿 85.39 28.28
硅酸钠(产品) 3.22亿 17.11 5777.97万 12.33 17.94
硅胶(产品) 1.40亿 7.45 952.62万 2.03 6.79
其他(产品) 549.65万 0.29 115.89万 0.25 21.09
─────────────────────────────────────────────────
中国境内(地区) 15.83亿 84.08 3.89亿 83.09 24.60
中国境外(地区) 3.00亿 15.92 7923.78万 16.91 26.44
─────────────────────────────────────────────────
直销(销售模式) 17.56亿 93.23 --- --- ---
经销(销售模式) 1.27亿 6.77 --- --- ---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活性炭(行业) 6.81亿 69.26 1.70亿 74.29 25.00
硅化物(行业) 3.01亿 30.58 5852.55万 25.53 19.45
热能(行业) 159.04万 0.16 41.48万 0.18 26.08
─────────────────────────────────────────────────
活性炭(产品) 6.81亿 69.20 1.71亿 74.62 25.13
硅酸钠(产品) 2.33亿 23.72 3562.58万 15.54 15.26
硅胶(产品) 6731.79万 6.84 2183.75万 9.52 32.44
热能(产品) 159.04万 0.16 52.70万 0.23 33.13
其他(产品) 72.96万 0.07 19.50万 0.09 26.73
─────────────────────────────────────────────────
中国境内(地区) 8.37亿 85.08 1.91亿 83.42 22.85
中国境外(地区) 1.47亿 14.92 3802.22万 16.58 25.9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活性炭(行业) 12.57亿 62.36 3.44亿 77.26 27.41
硅化物(行业) 7.54亿 37.42 9857.20万 22.11 13.07
其他(行业) 444.57万 0.22 282.69万 0.63 63.59
─────────────────────────────────────────────────
活性炭(产品) 12.54亿 62.22 3.45亿 77.44 27.53
硅酸钠(产品) 6.04亿 29.96 6267.08万 14.06 10.38
硅胶(产品) 1.44亿 7.16 3425.08万 7.68 23.72
其他(产品) 1308.08万 0.65 --- --- ---
─────────────────────────────────────────────────
中国境内(地区) 17.29亿 85.78 3.52亿 78.94 20.36
中国境外(地区) 2.87亿 14.22 9391.39万 21.06 32.78
─────────────────────────────────────────────────
活性炭业务(业务) 12.66亿 62.80 3.31亿 74.21 26.14
硅酸钠业务(业务) 6.81亿 33.77 6386.40万 14.32 9.38
硅胶及热能业务(业务) 2.26亿 11.24 5113.52万 11.47 22.58
分部间抵销(业务) -1.57亿 -7.80 0.00 0.00 0.00
─────────────────────────────────────────────────
直销(销售模式) 18.84亿 93.50 --- --- ---
经销(销售模式) 1.31亿 6.50 --- --- ---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活性炭(行业) 5.97亿 62.24 1.66亿 77.41 27.71
硅化物(行业) 3.60亿 37.50 4829.68万 22.59 13.42
其他(补充)(行业) 252.75万 0.26 74.34万 --- 29.41
─────────────────────────────────────────────────
活性炭(产品) 5.97亿 62.24 1.66亿 77.15 27.71
硅酸钠(产品) 2.90亿 30.18 2699.81万 12.58 9.32
硅胶(产品) 6920.24万 7.21 --- --- ---
其他(补充)(产品) 350.57万 0.37 --- --- ---
─────────────────────────────────────────────────
中国境内(地区) 8.21亿 85.58 1.75亿 81.58 21.31
中国境外(地区) 1.38亿 14.42 3952.15万 18.42 28.55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9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5.53%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8476.06│ 4.51│
│第二名 │ 8205.26│ 4.36│
│第三名 │ 4277.84│ 2.27│
│第四名 │ 4228.02│ 2.25│
│第五名 │ 4025.06│ 2.14│
│合计 │ 29212.25│ 15.53│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3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8.1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6090.80│ 4.66│
│第二名 │ 5191.04│ 3.97│
│第三名 │ 4599.01│ 3.52│
│第四名 │ 4460.59│ 3.41│
│第五名 │ 3421.28│ 2.62│
│合计 │ 23762.72│ 18.18│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属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工行业),化工行
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化工产品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
域。公司聚焦于活性炭、硅酸钠、硅胶等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营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
药供应、化学工业、水处理、空气治理、冶金行业、白炭黑行业、硅橡胶工业及新能源碳材料等国民经济多
个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宏观经济、国家政策及行业上下游的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行业发展情况
1、全球活性炭的传统生产大国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及荷兰等国家,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北美、西
欧等发达国家受原材料制约及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其活性炭产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是世界
最大的木质活性炭生产国,但大多数是年产几百吨到上千吨的小企业。除本公司及其他几家较大型的木质活
性炭企业外,国内绝大部分木质活性炭企业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均远落后于欧美企业。在全球范
围内,木质活性炭行业形成了以国内大厂与欧美企业为主导、众多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市场竞争格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保政策日趋严格,清洁生产、能源综合利用是活性炭行业
未来发展方向,这将加快产业资源向以公司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的活性炭企业集中,公司的行业优势地位
日益显著。
同时,不仅受益于食品饮料等传统领域的刚性需求以及环保治理领域的高增速,活性炭应用领域也一直
在深化拓展,不断带来更为广阔多维的行业空间。新能源产业如动力电池、储能行业持续发展、技术更新步
伐加快,对碳材料提出了新的需求,这给活性炭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以公司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
进的活性炭企业会获得下游新能源电池企业更多的青睐。
2、公司生产的硅酸钠主要用于生产沉淀法白炭黑。我国白炭黑行业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白炭黑
产能、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广泛用于轮胎、鞋类、硅橡胶、饲料、牙膏、涂料、医药等多个领域,其中轮胎
是其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随着各国“绿色轮胎”法规、政策的推出,“绿色轮胎”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阶
段,白炭黑作为“绿色轮胎”的关键原材料之一,将持续受益。
3、2021年9月,公司通过受让三元循环,将硅酸钠产品向下游延伸至硅胶的生产。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
开始硅胶产品的研究和工业生产,进入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硅胶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国
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我国硅胶产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未来,硅胶产业资源将逐步向具有
成本、技术优势的地区和企业集中。
公司将以建设循环产业园为抓手,创新驱动节能降耗水平的提升,以低成本、高质量的硅胶产品开拓国
内外市场,持续提升行业市场知名度。
(二)行业政策环境
公司主要产品兼具节能环保性能、资源循环利用属性,是良好的新型功能材料,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及
迭代,应用领域逐步扩展至新能源碳材料领域;同时公司研发能力突出,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将显著
受益于国家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的发展规划。
1、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木质活性炭所处行业属于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
第一类“鼓励类”第一条“农林牧渔业”第7项“林产化学品深加工”“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及三剩物深加
工、产品开发及能源化”以及第四十二条“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第11项“节能、节水、节材环保
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属于鼓励类行业;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
》还将“以木材、伐根为主要原料的土法活性炭生产”列为落后生产工艺,以上指导内容将有力推动活性炭
行业整合,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2、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2021年第40号《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规定,自2022年3
月1日起,对以综合利用“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沙柳、玉米芯”等生产销售的活性炭实行增值
税即征即退90%的政策。该文件是2001年以来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延续,体现了国家鼓励
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基本政策取向,长期利好木质活性炭行业。
3、二十大重点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统筹产
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
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
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国务院、有关部委陆续发布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行业挥发
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以及《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等文件,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期利好活性炭需求增长。
同时,随着我国在安全生产及污染治理方面的不断加强,对污染物排放标准、产品卫生安全标准的逐渐
收严,要求具备企业排污许可、《药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资质。一方面促进行业向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方向发展,同时促进公司活性炭产品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有利于公司
竞争优势的发挥,也将鼓励公司向规模化、集约化、技术产品创新化发展。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在
低碳循环发展方面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在生产工艺、生产装备等各环节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型。
4、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如《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
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
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对产业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公司一贯遵循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循
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促进公司加快打造“林产化工循环产业示范园”的步伐;公司以可
再生的生物质材料生产活性炭产品,相较煤质活性炭,将具备绿色、低碳方面的显著优势。
围绕“双碳”目标,我国正在全力支持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相继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
实施方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推动
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指导意见。其
中,新能源设备、电网建设、交通运输、消费电子等行业将持续快速发展。对此,公司对新型储能碳材料如
超级电容活性炭、生物质硬碳、多孔碳等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推进将更加坚定。
(三)行业地位
1、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木质活性炭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利用上市和再融资契机,一方面打
破资金瓶颈,依托先进的连续化、清洁化、自动化生产技术扩大规模的同时,通过并购实现了原料基地的战
略布局,进一步发挥公司技术、品牌优势,行业领军地位日益巩固加强;另一方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
健全符合公司未来发展目标和产业要求的经营管理体系,公司运营水平不断提升。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公司的规模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实现快速增长。公司木质活
性炭的产销量从1999年建厂时500吨左右的规模发展到如今超过14万吨规模。公司作为国内木质活性炭行业
领军企业的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品牌影响力、市场号召力得到极大增强。
随着公司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增强,在活性炭领域持续朝着全品类、高端化的方向发展。除强势
品类粉状活性炭,公司逐步开发出竹基颗粒活性炭、果壳活性炭、蜂窝活性炭、超级电容活性炭、生物质硬
炭、多孔碳等新品类,并朝着大规模产业化方向迈进。
2、公司现拥有质量稳定、成本较低的硅酸钠的年生产能力16万吨,居于行业前列,除部分供应三元循
环生产硅胶实现无缝衔接外,已经较好地辐射拓展了周边白炭黑、硅溶胶等行业市场,推动相关产业集约化
发展并拓宽利润来源。
3、公司现有2.6万吨硅胶的年生产能力,凭借低成本、高质量的竞争优势,已打开市场局面,并逐步丰
富产品品类,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国内木质活性炭行业领军企业,在多年的竞争中形成明显的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并积极发
展硅化工产业,业务稳步协调发展。公司利用创新性技术,实现热能与物料的循环与综合利用,推进林产化
工循环产业园的建设,将活性炭、硅酸钠、硅胶的生产有机结合,产业链协同效应日益明显,为公司持续提
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一)产销规模扩大,产业链条完整
公司一直致力于活性炭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木质活性炭生产企业,
目前在福建南平、莆田、江西玉山、内蒙古满洲里、辽宁盘锦、上海拥有7大生产经营基地,辐射半径覆盖
国内最重要的林产区、木材加工区以及销售市场,业务基地布局合理,为同行所不能企及。木质活性炭产销
规模从建厂时的500吨发展到如今的超14万吨,已连续多年产量、销售量、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并且领先
规模呈扩大之势。
硅酸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充分发挥成本控制优势、质量稳定优势,正在新增硅
酸钠产能规模,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能力与盈利能力。
公司通过在南平工业园区建设林产化工循环产业园,打通活性炭、硅酸钠、硅胶业务之间的连接,形成
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实现循环运行:利用生产活性炭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生物质热能,串联起各业务板块;硅酸
钠业务向下游应用延展从事硅胶生产,生产环节趋于完整。
(二)创新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丰富
公司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开发模式,较好地把握了实验室
技术、中试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的各阶段特征,有效地组合起企业研发人员和科研机构及高校等研究人员,联
合进行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市场接轨等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全过程开发。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
木质活性炭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活性炭重点实验室等,公司取得了近百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
利,是行业内自主创新的典范,具备业内最强的研发实力。
公司在成立初期就十分重视节能环保,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相关研发。其中,自主研发的“规模化磷酸
法活性炭清洁生产新技术”经福建省科技厅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参与研发的“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
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公司采用高压电场技术去除气态总磷,获
得活性炭工业排放标准推荐。公司利用多年来开发成功和引进消化的成果,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活性
炭联产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硫酸钠废水循环利用等技术。
(三)产品系列齐全,市场高度认可
公司不断巩固木质活性炭实现行业的领先地位,基于不同原材料、生产工艺,公司能够提供百余种规格
的活性炭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逐步培育出竹基颗粒活性炭、果壳活性炭、蜂窝活性炭、椰壳炭等,
实现了活性炭产品的全品类覆盖,广泛应用于发酵行业、食品添加剂、医药行业、化工行业、水处理、环保
行业、催化剂载体等领域。
近年来,公司不断提升强化销售网络、品牌塑造、技术服务、客户响应等方面工作,与下游各行业优质
企业形成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公司活性炭不仅销往大部分省市区,而且远销亚、
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公司拥有数十年的水玻璃生产史,工艺成熟、管理经验丰富,产线通过规模化放大能够持续输出
高质量的产品,极具市场竞争力。
此外,依托长期以来在碳材料相关领域积累的产品、技术、生产等多方位优势,响应储能、动力电池行
业技术革新对碳材料提出的新要求,公司开展了超级电容活性炭、生物质硬炭、多孔碳等新能源碳材料的研
究开发工作,已形成完善的产品矩阵,受到了下游知名厂商的青睐。
(四)管理体系完善,团队建设提升
为适应不断扩大的公司规模,公司管理建设力度不断加强。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
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多项管理体系认证;同时积极争
取国际通用的其他标准认证,通过犹太认证(KosherCertification)、清真认证(Halal)以及NSF认证。
此外,通过导入IATF16949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卓越绩效管理,持续加强流程梳理以及信息化建设等,不
断提升公司管理效率。
通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一支年轻化、梯队化、实践型的管理和研发团队,是公司引领我国活性
炭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既定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计划,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以“技术创
新”为引领,各职能部门积极靠前,有效支持“研发、生产、销售”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生产经营整体稳中
向好。
(1)深耕专业领域,强化主业优势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围绕化工主营业务开展各项工作,活性炭、硅酸钠等主要业务板块实现提质增量,
变色硅业务取得阶段性成效,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稳步提升。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8296.86万元,
同比下降6.57%;利润总额31953.70万元,同比增长3.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8445.05万元,
同比增长19.95%。
(2)创新驱动引领,助力产业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系统性推进各项创新工作的开展,获得“一种自粘结高强
度木质柱状活性炭的生产方法”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实现突破,热能循环
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废水回收范围进一步扩大、磷酸回收量创新高,产品碳足迹当量值有效降低,降本增效
成果显著;活性炭产品应用开发能力持续提升,成功拓展多个新应用场景领域,高端活性炭“进口替代”进
程稳步推进;新能源碳材料开发工作进展顺利,硬碳、多孔碳实现量产,产品矩阵日趋完善,将加速形成公
司发展的新增长极。
(3)提速项目落地,筑牢发展根基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生产线建设、技术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优化提升工作,为降本增效提质提供
有力支撑。
首条多孔碳产线顺利投产,为新能源碳材料产业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酸洗椰壳炭项目、化学法柱状炭
新塑化造粒项目顺利实施,有力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水处理配套设施改造建设持续投入,确保环保安全的同
时进一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4)完善内部管理,激发发展潜能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各部门持续完善制度,改善管理,激发潜能。原料新品类持续开发,
为降本、满产提供有力支撑;项目、设备管理创新不断,助力工程投资多快好省;优化仓储物流管理,降本
增效显著;完善原料评测体系,更好管控产品质量;强化产品质量评审机制,梳理检测指标,提升产品质量
检测效率,更好满足客户专有需求;顺利实施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激发了广大员工干事创业热情。
●未来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元力股份作为国内木质活性炭行业的领军企业,秉承“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企业价值为目标、以技术
创新为手段、以业务整合为载体”的原则,立足活性炭产业链,打通环保应用;产品向健康医药、环境能源
、新材料等高端化转型;以建设循环产业园引领绿色发展,延链、强链完善公司产业链条,践行绿色、低碳
、循环的发展模式。通过对现有业务进行巩固升级和战略延伸,逐步将公司从产品供应商打造成综合解决服
务商的综合性、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1、以木质活性炭业务为基础,强化市场领导地位。一方面继续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增强成长性和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规模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把握机遇,择机进行
产业收购、兼并重组与供应链整合,强化并巩固公司的市场领导地位。
2、以“超级电容活性炭”研发为起点,把握活性炭材料及特种高端活性炭产业发展机遇,发挥活性炭
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应用,持续推进硬碳、多孔碳等储能用炭基材料的开发,紧密链接下游应用重点客户尽快
实现商用化解决方案,加快形成公司碳材料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的优势地位。
3、持续布局药用活性炭市场。加大药用活性炭研发、生产、测试平台的建设投入,扩建并升级医药级
活性炭洁净生产车间;探索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新型合作模式,联合开展药用活性炭的研发和生产,深入挖
掘并推动活性炭在医药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4、稳步拓展气相吸附领域的应用。抓住环境治理带来的巨大机遇,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把握好产品类
型丰富的优势,积极实施颗粒炭产能的扩张,重点布局环保领域应用市场的开发,并以此为立足点全面延展
气相吸附应用市场。
5、着力推进循环产业园的建设。通过各板块间热能的循环、物料综合回收利用,将活性炭、硅酸钠、
硅胶、清洁能源等业务板块有效连接,在打通两大循环的基础上深化提升运行效率,稳步实施相关产能扩张
工作,巩固并提升公司产业链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二)经营计划
本处所述2025年度公司经营计划,并不构成本公司对任何投资者及相关人士的业绩承诺,投资者及相关
人士均应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2025年度,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经济形势,公司将继续聚焦主营业务,围绕活性炭、硅酸钠、硅胶三
大业务板块,进一步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研发、生产、销售”三驾马车为引领、各职能部门为支撑,
进一步激发发展动能,实现经营效益和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
1、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计划
技术创新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公司将继续推进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
(1)不断围绕热能综合利用、降低消耗等开展研发与技改,优化生产工艺,提升生产线的信息化、自
动化水平,提升公司活性炭、硅酸钠、硅胶三大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以“技术应用、工艺改进、装备提升”
为抓手,提高产线效率及环保水平,持续促进降本增效,在低炭化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2)利用深厚的技术积淀,继续对活性炭机理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新产品、新应用,积极扩展具有特
殊用途的活性炭开发,力求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为远期持续发展积累基础。根据市场需要,将
已形成差异化优势、附加值高的产品向规模化、产业化推进,为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支持;着力推进硬碳、多
孔碳等新能源碳材料的技术攻关,联合下游重点应用商发力商用化解决方案,推进产业化进程加速。
(3)以新产线建设为依托,加大循环产业园的建设,同时辅以新技术、新工艺的优化,进一步完善活
性炭、硅酸钠、硅胶、清洁能源的产业链融合水平,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
2、市场开拓计划
(1)继续巩固和加强公司在活性炭行业的市场优势地位,根据市场变化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进一步
扩大传统领域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影响力及产品议价能力;同时扩大颗粒炭、椰壳炭等产销规模,加强高
端品类活性炭的市场开发工作,利用展会、主动召集、召开论坛、研讨会等方式,提升行业新形象;聚合销
售、应用、工程等公司力量,着力提升“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强化营销精细管理工作,根据产品
特性、客户情况等因素采取差异化服务方针,提高客户黏性。通过多措并举,促进各品类活性炭全年销量稳
步增长。
(2)充分发挥硅酸钠低成本、高质量的竞争优势,力争实现满产满销。
(3)丰富硅胶品类,进一步拓展市场渠道,争取国外市场开拓取得较大进展。
3、管理提升计划
(1)持续突出“研发、生产、销售”三驾马车领头地位,强化职能部门支撑作用。
充分发挥集团化管理平台优势,高效保障各业务板块的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着力
提升供应链管理,围绕市场需求,物资保障、储运调度能力不断加强。
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优化人员评价、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等基础性工作,结合“事业合伙人中长期
持股计划”,持续激发员工积极性;提升企业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水平,增强员工认同感、提升团队凝聚力
;内外兼修提升培训工作,结合实际需求做精、做实有公司特色的培训课程,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上更进一
步。
(2)全面抓好安全环保工作,强化红线意识、底线思维,提升运行质量。强化各类安全与环保事项的
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不间断排查隐患,扎实开展过程管理;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精细化提升节能降耗水平
,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
4、稳步扩张计划
一方面有序推进募投项目的建设;同时持续发力技术攻关与紧密连接下游应用商,加快生物质硬碳、多
孔碳的产业化进程,丰富产品品类。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更新、迭代技改,对现有产线升级改造,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