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203 聚光科技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研发、生产和销售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和安全监测领域的仪器仪表。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产品) 8.96亿 69.24 3.99亿 76.47 44.55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产品) 2.13亿 16.42 7605.39万 14.57 35.77
环境设备及工程(产品) 1.35亿 10.46 2567.89万 4.92 18.96
其他(产品) 5014.81万 3.87 2110.68万 4.04 42.09
─────────────────────────────────────────────────
国内(地区) 12.51亿 96.65 5.00亿 95.70 39.94
国外(地区) 4342.75万 3.35 2246.65万 4.30 51.73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业务) 12.60亿 97.31 4.32亿 82.71 34.28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业务) 2.72亿 21.03 3884.43万 7.44 14.27
环境设备及工程(业务) 1.64亿 12.69 1465.16万 2.81 8.92
其他(业务) 1.33亿 10.27 3173.52万 6.08 23.86
分部间抵销(业务) -5.35亿 -41.30 507.06万 0.97 -0.95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产品) 25.60亿 70.85 12.42亿 77.33 48.50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产品) 5.19亿 14.36 1.97亿 12.28 37.99
环境设备及工程(产品) 4.26亿 11.80 1.16亿 7.24 27.28
其他(产品) 1.08亿 2.99 5055.28万 3.15 46.80
─────────────────────────────────────────────────
国内(地区) 34.72亿 96.08 15.38亿 95.76 44.28
国外(地区) 1.42亿 3.92 6808.96万 4.24 48.12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业务) 33.60亿 92.99 12.19亿 75.94 36.29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业务) 7.72亿 21.37 2.52亿 15.70 32.64
环境设备及工程(业务) 5.01亿 13.86 1.34亿 8.35 26.75
其他(业务) 2.90亿 8.04 8534.84万 5.32 29.38
分部间抵销(业务) -13.10亿 -36.26 -8516.29万 -5.30 6.50
─────────────────────────────────────────────────
直销(销售模式) 36.14亿 100.00 16.06亿 100.00 44.43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产品) 9.68亿 68.61 4.69亿 74.81 48.46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产品) 2.41亿 17.09 9598.70万 15.31 39.80
环境设备及工程(产品) 1.39亿 9.83 3574.48万 5.70 25.78
其他(产品) 6308.34万 4.47 2619.15万 4.18 41.52
─────────────────────────────────────────────────
国内(地区) 13.66亿 96.87 5.97亿 95.26 43.70
国外(地区) 4420.26万 3.13 2974.17万 4.74 67.28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业务) 12.74亿 90.31 4.53亿 72.27 35.56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业务) 3.61亿 25.60 1.23亿 19.59 34.00
环境设备及工程(业务) 1.56亿 11.07 5172.44万 8.25 33.12
其他(业务) 1.19亿 8.46 3277.45万 5.23 27.45
分部间抵销(业务) -5.00亿 -35.45 -3343.75万 -5.33 6.6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产品) 22.19亿 69.75 10.15亿 77.30 45.73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产品) 4.38亿 13.76 1.37亿 10.44 31.30
环境设备及工程(产品) 3.98亿 12.51 9049.36万 6.89 22.74
其他(产品) 1.27亿 3.98 7051.31万 5.37 55.73
─────────────────────────────────────────────────
国内(地区) 30.23亿 95.03 12.42亿 94.60 41.08
国外(地区) 1.58亿 4.97 7095.20万 5.40 44.83
─────────────────────────────────────────────────
直销(销售模式) 31.82亿 100.00 13.13亿 100.00 41.2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4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8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8362.67│ 2.31│
│第二名 │ 6309.73│ 1.75│
│第三名 │ 4094.68│ 1.13│
│第四名 │ 3271.22│ 0.91│
│第五名 │ 2848.54│ 0.79│
│合计 │ 24886.85│ 6.8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2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9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3541.18│ 1.76│
│第二名 │ 2338.29│ 1.16│
│第三名 │ 2178.82│ 1.09│
│第四名 │ 2113.48│ 1.05│
│第五名 │ 1818.30│ 0.91│
│合计 │ 11990.07│ 5.97│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概述
1.1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聚光科技始终坚持致力于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制、产业化及创新应用。作为现代科技创新的基础工具,分
析仪器不仅是支撑前沿科学发现的核心装备,更是推动产业升级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石。从量子计算到
蛋白组学,从深空探测到纳米制造,几乎所有重大科技突破都离不开精密仪器的支撑。高端分析仪器直接影
响着80%以上的工业研发效率和70%的核心技术攻关进程,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尺。
分析仪器行业作为典型的多维创新驱动型产业,其"技术平台×应用领域"的乘数效应构建了独特的竞争
壁垒,技术平台的丰富赋能应用领域的跨界延展,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又反向驱动技术平台的迭代升级,形
成"1+1〉2"的协同创新网络。在技术平台维度,单点技术突破可激发多领域创新裂变,以三重四极杆质谱技
术为例,结合配套前处理装置的创新已衍生出环境痕量污染物筛查、制药行业杂质分析、半导体高纯材料检
测等专业化解决方案;在应用横向维度,复杂场景需求催生多技术融合创新,如半导体制造环节需集成光谱
、色谱、质谱等不同技术体系,配合上百种专用仪器构建全过程质量控制矩阵。这种"技术树-应用网"的立
体化架构,使头部领军企业可保持较高的技术复用率,新产品研发周期大幅度缩短,构筑起难以复制的行业
护城河。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分析仪器产业实现了一系列质谱、光谱、色谱等分析仪器的产业化。尽管
国内分析仪器产业呈现出了高速增长,但与美、德、日等仪器产业强国相比,我国分析仪器企业与赛默飞、
安捷伦、沃特世等企业仍有较大差距,2024年全球上市排名前20的分析仪器企业全部为欧、美、日所垄断,
尚无一家国内企业上榜,高端质谱、色谱及光谱仪器进口率依然近90%,部分专业领域的高端产品甚至100%
依赖进口,国产替代需求十分迫切。同时,近年来高端科学仪器已越来越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战略焦点,20
25年1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发布新的出口管制规定,明确禁止向中国出口高参数流式细胞仪和某些
质谱设备,此次禁售的设备主要用于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临床检测等研究领域,能够生成高质量、高内涵
的生物数据,而高质量的生物数据可促进人工智能和生物设计工具的开发,是人体健康、药物设计、脑机接
口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1.2公司所处行业地位情况
聚光科技是高端分析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入选第八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质
谱、色谱、光谱技术和产品平台,业务涵盖智慧环境、智慧工业、智慧实验室、生命科学等领域,为环境、
应急安全、半导体、材料、食药、生命科学等众多行业客户提供分析仪器、试剂耗材、信息化软件、运维服
务、检测服务、咨询服务等创新产品组合与解决方案。在产品创新方面,先后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
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金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
科技奖项十余项。研发机构被认定为国家发改委“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监测仪器
工程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在环境监测仪器领域唯一认定授牌的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发改委“环境与安
全在线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聚光智
慧环境技术研究院(省级重点)”。累计主持及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共计90余项,其中主导
及参与制定IEC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37项、国家级检定规程7项、行业标准34项,被国家标委会授予“中
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2次,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1.3报告期内相关产业政策情况
分析仪器行业一直是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十四五以来,多个国家层面产业规划
或行动方案已明确支持国产分析仪器产业发展与国产仪器的应用推广。本报告期内,多部门陆续出台了系列
政策支持分析仪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202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
技力量",值此"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衔接关键时点,明确部署重大科技攻关与原创突破,从战略层
面再次为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
转型方案》也从环境监测这一细分领域对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25年4月,工信部印发《
关于做好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支持仪器仪表、农机装备、航空等领域高端关键零
部件质量攻关,同时,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开展质量关键技术攻关;
2025年6月,工信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强化制造业计量有效供
给,突破计量关键共性技术,在量子、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
,聚焦“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测不快”等难题,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创新量值溯源
和量值传递方法,突破一批关键计量技术。
2025年上半年,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公司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坚持推进以打造精品战略为核心的高质量转
型升级,贯彻管理精细化、业务高质量、效率优化的经营理念,面对复杂困难的客观形势对公司业务开展带
来的不利影响,集中资源发展高端分析仪器、科学仪器及核心配套业务,持续坚持以保障现金流为核心,持
续强化提高合同质量和营业收入质量、强化应收账款回款管理;调整、收缩部分业务单元、产品线,全力提
高人均效率,大力加强各业务单元费用优化工作;聚焦科学仪器、工业分析仪器、“双碳”检测等核心仪器
业务,适当收缩长期布局、暂时不能实现盈利的业务;各事业部、子公司发挥产品丰富和专业服务的优势,
重点投入有重大发展机遇的产品、行业应用,持续做强做大高端分析仪器业务;在停止签订PPP新合同的基
础上,根据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差异化控制已签订的此类项目之推进;为集中公司资源,组织专门人员处
置剥离部分PPP项目。
本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2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净利润-8099.96万元。
2、主要业务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致力于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制、产业化与创新应用,持续构建“4+X”多对多业务
布局,在智慧工业、智慧环境、智慧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四大板块持续创新,形成了创新的多个技术平台、多
个客户群、多个应用场景交叉支撑的业务模式。智慧环境板块,针对环境质量、污染源防治、“双碳”等领
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及新型智能化平台,以在线、移动/便携、实验室、自动化等多场景应用为大气环境
协同管控、水环境全流域管控、污染源全过程管控、城市智慧环保、数智双碳等业务提供支撑;智慧工业板
块,为钢铁冶金、焦煤化工、石油化工、半导体等工业过程全流程分析检测,提供过程与排放的检测技术综
合解决方案;智慧实验室板块,持续深入在先进分析检测及前处理自动化联用等核心技术平台的研究,为生
命科学、食品安全、应急安全、环境监测、能源化工等众多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与综合解决方案;生命
科学板块,战略布局临床诊断、基因分析、细胞分析和生物制药等领域,为生命科学领域客户提供基于国产
分析检测装备的整体解决方案。
2.1智慧环境板块
2.1.1环境监测分析仪器
围绕当前国内环境监测管理重点需求,公司报告期内持续推进环境监测技术创新、装备国产化攻关和行
业创新应用,聚焦“环境质量提升”、“企业污染源”、“执法/应急/实验室”三大板块,通过打造全系列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高端监测装备,以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赋能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转型升
级。应用场景覆盖从城市尺度排查至具体管控对象,通过打造数据汇聚共享的资源平台,构建自动化、智能
化、立体化的环境监管体系,助力实现环境质量改善、提质增效的目标。
在气环境质量提升领域,公司统筹考虑大气环境质量、光化学污染、颗粒物组分、温室气体等环境管理
和科研需求,推出了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列创新产品,从单一监测向复合污染机制协同监测纵深,从常规质
量评价向成因机理分析等方向过渡,对区域性大气污染精准监测、精细化管控和科学治理以及重污染应急、
治理成效评估提供长期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本报告期内,结合大气环境数智化管理需求,采用数字孪生,
机器视觉,AI算法等等新技术,推出了融合监测设备、管理过程、业务应用的大气数智化站房,并已经开展
应用示范,实现高质量监测数据和高效能监测管理。环境空气含氧类挥发性有机物(OVOCs)自动监测系统
、臭氧净生成速率(OPR)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环境空气气态亚硝酸(HONO)自动监测系统等创新产品进一
步推广验证,推动公司大气环境监测从业务型监测向科研型机理监测方面拓展,赋能溯源精准化和管控精细
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在线质谱自动监测系统已在浙江、河南、四川等碳试点城市实现了稳定业务化运行;多
通道射频增强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进入批量销售与应用阶段。
水环境质量提升领域,公司结合光谱、色谱、质谱和自动化等技术,实现了水质多参数实时监测、智能
预警及污染溯源,覆盖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地、工业废水等场景,推进了“三水”融合,助力水质安全保障
与水生态监测能力的高质量发展。本报告期内,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工业水质分析器系统要求—光度法》
(IECTS63165:2024)正式发布;在新一代小型化水质监测分析仪器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并推出了一系列水
质特殊因子在线监测仪表(如水质氰化物、硫化物等),满足日益多样的特殊因子检测能力需求;针对地表
水中一些含量极低、常规监测方法无法达到监测需求的场景,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气相色谱-质
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应用到水质现场或在线监测上,满足地表水与饮用水等低浓度特征
指标的监测需求;针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网络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监测,基于质谱技术推出了地下水低扰动采
样与全项监测系统;针对水生态藻类监测,采用荧光检测技术,推出了荧光藻分类自动分析仪和全光谱流式
藻类分析仪,用于水华预警与有害藻类控制;针对水质异味监测,采用机器人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推出了全自动水中异味化合物监测系统。同时,针对水务、石化、钢铁、热电等过程水检测需求较大企业,
积极布局过程水质在线仪表国产替代与定制化开发,实现智能检测服务于工艺过程,助力高质量发展;在海
洋监测领域,从近岸水域到深远海洋,构建起多层级海洋监测方案,仪器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际科研与监测
任务;针对饮用水安全保障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推出集藻分类在线监测、嗅味物质在线监测检
测、移动应急检测、全自动实验室检测等于一体的全方位、专业化的水质监测解决方案,为饮用水水质风险
在线监测预警以及日常检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企业污染源监测领域,公司报告期内秉持“自主研发+产业深耕”的发展模式,紧跟国家企业污染源管
控要求,不断创新拓展细分场景应用,实现监测产品全覆盖。公司的企业污染源监测解决方案坚持控源全过
程监测管理理念,聚焦污染物排口实时排污情况,全面覆盖气污染源(固定污染源的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
、水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医疗废水)及碳排放监测,实施“测”(智能监测)-“管
”(智慧管理)-“治”(精益治理)一体化管控,赋能监管,全面提升监测数据质量,深入挖掘多污染物
协同减排潜力。本报告期内公司企业污染源监测产品在细分行业领域持续领先,以自主创新针对工业园区涉
水企业排污隐蔽、污染溯源困难、超标责任难界定等问题,自主研发三维荧光光谱"水质指纹"精准溯源核心
技术仪器,构建“企业-污染物-特征指纹”的溯源预警模型,对超标企业形成执法威慑力,已在河南汤阴县
实现技术落地,起到良好示范作用,打开了“水质指纹”溯源的工作新局面。
环境执法与应急监测领域,报告期内公司针对现场监测的“更准确,更灵敏,更快速,更轻便”的新需
求,不断完善技术与产品平台,形成了以便携及车载设备为主、快速、实时、精准的整体解决方案。上述创
新产品包含为以便携式非甲烷总烃及手持式总烃为代表的有机气体总量快速筛查设备、以便携式气质为代表
的多组分有机气体检测设备、以便携式红外热成像气体泄漏检测为代表的气体泄漏成像设备及以便携式傅里
叶红外分析仪为代表的多组分无机物检测设备。其中,EXPEC3050手持式总烃分析仪和EXPEC1880红外热成像
气体泄露仪已成为细分领域的“明星产品”,在中央执法帮扶、各省企业排查等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连续三年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领先。
生态环境数智化监测领域,根据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
施意见》要求,未来5年将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创新监测手段,实施四大监测能力建设工程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智能化监测研发转型,自主研发并推出了
一系列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一体四翼、六域贯通”,推出了“超感官”机器狗智能环境感知、“黑
灯实验室”、水质数智化在线监测站房、环境空气数智化在线站房、企业污染源数智化在线站房等系列数智
化创新产品,实现了监测设备数智化、管理过程数智化、业务应用数智化,全面提升了生态环境态势智能感
知,充分释放了监测数据的潜能和价值,实现了高水平业务支撑。通过数字孪生、机器视觉、AI算法、边缘
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实现了“数据+状态+参数”三同时上传及数据自动审核、数据质量自动评估、设备健康
度自主评价、风险AI识别,实现了数据穿透式管理。打造了覆盖环境空气、环境水质、企业污染源等不同场
景的“智能感知—精准决策—闭环管理”的新型数智化管理体系。
在无人化监测领域,报告期内公司推出了“天空地”一体化无人智能巡检系统、无人智能采样站、无人
运维和AI环境智慧大脑等系列无人化核心产品。随着国产通用大模型的广泛应用,研发了搭载国产通用大模
型的”AI+“超脑,集成AI视觉模型,实现了与智能终端设备的协同应用,打造具备“感知-推理-执行”的A
I智能监测解决方案。“AI+”超脑是指挥“中枢”,负责推理、研判,并指挥调度各类智能体、智能终端执
行任务;AI视觉模型是“眼睛”,能对每一帧图像逐格识别,精准锁定裸土、扬尘、焚烧等异常污染源;“
天空地”一体化无人智能巡检车包含无人车环境空气走航监测系统、无人机巡检溯源系统、无人船水环境巡
航系统等无人巡检设备,作为“AI+”超脑“四肢”,可协同响应指令,开展环境质量无人巡检与分析;无
人智能采样站作为“黑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元采用触发,协同无人机巡检,实现多模智能采
样及样品转运全链条安全可控。无人化运维方面,通过“人、机、料、法、环”全要素智能管理,从采样-
传输-分析-数据上传的全流程质控过程管理,实现主动运维变动为被动运维,有效提高运维人效,降低运维
成本。随着《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监测数智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我司积极响应布局,将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
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2.1.2数智双碳综合管控解决方案
碳监测是环境监测领域的热点,围绕固定污染源监测、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环境空气监测、便携
监测、移动走航监测、无人机监测等行业应用需求,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1个平台、2个应用、3个支撑
、6种技术”碳监测综合解决方案,涵盖监测、数据分析、同化反演和模拟全业务流程,可以准确、全面、
及时、客观地反映碳相关物种分布状况,为碳排放量核算结果提供校验参考,形成了“测、评、管、控”的
碳减排技术体系。该解决方案包括高精度温室气体自动监测仪(CRDS法和色谱法)、CO2中精度在线监测系
统(光学法)、含氟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系统(三级冷阱-GC-MS法)、车载温室气体走航监测系统、无人机温
室气体遥感监测系统、生态碳汇涡度分析系统6款高精度碳监测仪器和2款企业固定污染源排口碳监测自动监
测系统(即固定污染源傅里叶红外自动监测系统和固定污染源CO2连续监测系统),及1套数智双碳管理信息
化平台与1套碳同化反演和碳通量核算方法,形成了覆盖固定污染源监测、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环境
空气监测、网格化监测、便携监测、移动走航监测、无人机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天地空”全覆盖的立体
碳监测解决方案。在政策刚性约束与行业绿色转型的双重需求下,推出了包括在线监测、现场检测和实验室
检测的“三层联动”ODS监测体系,通过在线监测网络宏观预警,支撑差异化分级监管;通过便携设备分钟
级锁定污染源,联动实验室仲裁数据,解决传统排查“发现难、定性难、取证难”痛点,为ODS管控提供从
“宏观预警”到“精准溯源”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实现从背景趋势到违规排放的ODS全链条覆盖。
旗下子公司灵析光电已产业化的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型号:HGA-331等系列产品)可同时在线监测C
O2、CH4、CO、N2O、H2O等多组分气体,产品采用全球GAW、欧洲ICOS以及国际上众多城市级、点源级温室气
体监测网络首选的光腔衰荡光谱技术(CRDS),具有优异的长期稳定性和超低漂移精度(可达ppb/ppt级)
。该产品采用专有算法校正水汽稀释效应、精准控制内部温压,可为用户提供稳定到极致的测量,测试指标
优于世界气象组织(WMO)网络兼容性要求,达到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内部再现性要求。凭借优异的性能
,该产品已中标中国气象局“揭榜挂帅”科技项目(2023年),榜单任务为: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分析仪研
制,并在2024年获得国内首台套认定,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对国内碳监测市场的垄断,为“双碳”实现提供
了装备支撑。目前该系列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气象、科研等领域。
在环保碳监测领域,推出了HGAS-2100型环境空气温室气体(CO2、CH4)连续自动监测系统(I型)、GA
S-1000型环境空气温室气体(CO2、CH4)连续自动监测系统(II型)、GAS-1100型环境空气温室气体(CO2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II型)等三款系统,并分别取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检测报告及环境保护产品认证证
书。
在碳通量监测领域,推出了LXEC-210CCO2/H2O闭路式涡度通量分析系统、LXEC-210CO2/H2O开路式涡度
通量分析系统,该系统专为高频监测大气环境中的CO2和H2O通量而设计的专业仪器,采用高速调制非分散红
外光谱法(NDIR)技术,专有的光学结构设计,精准控制光源和温度,让系统即使在野外恶劣环境下也能为客
户提供高稳定性、高频响应、不受外界天气影响的高精度测量,可应用环境科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领域。
在科研领域,推出了高精度水同位素分析系统HGA-31HiδO/δD,该系统已中标浙江地震局项目,该项
目已经顺利交付。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生态学、水文学、气候学和地球化学等领域对于水同位素
的监测。
2.2智慧工业板块
2.2.1工业过程分析
公司的过程分析产品已从单一的激光产品发展到以光谱、色谱、质谱为技术平台的综合性产品群,可为
客户提供全流程的过程分析解决方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
展,过程分析产品从传统的分析检测终端演变为工业互联中最主要的智能感知终端,借助云业务发展契机,
将过程分析产品及业务管理从本地化、局域化转变为云端化、移动化,实现在线管理、报警云管理,实现服
务的快速响应、快速处置,提升公司综合运营服务能力。
基于公司核心技术之一激光气体分析技术平台,公司入选工信部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遴选认定名
单。LGA系列激光气体分析仪系列产品以其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快速响应等特性获得了广泛认可,荣获多项
殊荣,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该系列产品以激光测量技术为核心,还具备高灵敏度和高
选择性特点,能够精确区分不同气体成分,有效避免气体干扰导致的测量误差。同时,其快速响应能力使其
能够迅速捕捉气体浓度的变化、及时反馈分析数据,为工艺调整和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公司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在线分析领域向国产化、智能化迈进,助力工业打造“中国智造”。工业
在线色谱产品是以气相色谱技术平台为基础,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高可靠工业在线色谱
仪工程化及应用开发项目》的资助下开发完成,为石化、化工、冶金、制药等行业的核心工艺控制装置提供
可靠的在线气体含量分析,突破了国外高端在线色谱分析仪对石化过程关键设备的长期卡脖子限制,契合国
产化替代的长远政策导向。工业在线色谱产品已经形成户外直接安装的立式工业在线色谱和分析小屋内安装
的壁挂式工业在线色谱两种大类,开发了防爆TCD、FID、FPD等系列化的色谱检测器和关键部件,可以满足
绝大多数的工业应用场景。开发了甲烷转化器,使业务可以拓展到ppb级别的CO和CO2检测市场;推出了液体
汽化阀,可以使工业在线色谱具备液体样品的在线测量功能;研制了色谱填充柱,提高了工业在线色谱业务
的自主可控性。
工业过程气体中的总硫含量分析是硫含量减排的重要反馈监测手段,该领域长期被国外产品所垄断。紫
外荧光法总硫分析系统是在总硫分析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研制,同时开发了防爆型工业过程天然气在线总硫分
析仪和液相油品总硫分析仪。气相和液相的紫外荧光总硫分析仪产品的推出,推动了天然气行业、炼油行业
在线监测产品的市场拓展。
在紫外气体吸收光谱技术平台和差分光学吸收光谱算法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在线天然气微量硫化氢紫
外吸收光谱仪,适用于最新国家标准《GB17820-2018天然气》中微量硫化氢的测量需求;发布了基于紫外吸
收光谱技术的新版硫磺比值仪,可以同时测量H2S、SO2和COS,进一步夯实该市场的领导力;发布了基于紫
外吸收光谱技术的冶金副产煤气中测量H2S、SO2、COS和总硫的产品,推出了面向钢铁精脱硫监测市场的产
品,提升了在该市场的占有率。
基于公司完整的质谱技术平台,开发了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工业在线质谱仪,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涵盖高精度离子源、多级真空系统及智能化数据分析算法,检测精
度达ppb级,性能指标国际领先,可适应高温、高压、高粉尘等复杂工业环境。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行业(
高炉、转炉、电炉及精炼炉的实时炉气分析)、石化行业(焦炉煤气组分监测、EO/EG工艺优化控制)及生
物发酵行业(发酵尾气在线监测与代谢调控),助力企业实现工艺优化、能耗降低与排放管控。通过精准捕
捉气体成分变化,为生产安全、效率提升和低碳转型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在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锌、铝、铜等)、燃煤发电、水泥生产等行业的中间生产过程中,存
在大量需要质控的环节。从原料成分分析、配比控制、炉内熔融金属成分控制,一直到成型控制等都需要借
助大量检测手段作为中间环节的质量监控。新推出的在线元素分析仪结合了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与X射线
荧光光谱技术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了中间环节中的生产工艺不稳定、取样分析准确性低、取制样化验分析
存在人工误差、分析效率无法实时指导生产等各种问题。通过两种技术光谱深度融合达到对待测样品的精确
稳定的检测;且可直接原位跨皮带测量,无需样品制备,具有无辐射、全元素分析、恶劣工况环境适应能力
强、测量稳定度与精确度高、维护方便等优点。助力流程工业的精细化管理和运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
价值。
围绕工业制造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升级,公司以实验室多维度分析技术为底层支撑,深度融合工业物联
网、数字孪生与边缘计算技术,构建了覆盖"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决策闭环"的工业过程成分智能管控解决方
案。该体系通过集成高精度光谱、质谱、色谱检测模块与自动化流体控制系统,创新开发了具备自适应学习
能力的智能在线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分布式采样与集中分析相结合的模式,深度融入生产控制系统,实现
了检测过程与工艺控制的高度协同;在生产企业智能工厂系统架构中,该系统与生产执行系统(MES)、分
布式控制系统(DCS)等生产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底层数据与生产工艺的闭环管理。
2.2.2半导体工业精密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