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203 聚光科技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研发、生产和销售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和安全监测领域的仪器仪表。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产品) 25.60亿 70.85 12.42亿 77.33 48.50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产品) 5.19亿 14.36 1.97亿 12.28 37.99
环境设备及工程(产品) 4.26亿 11.80 1.16亿 7.24 27.28
其他(产品) 1.08亿 2.99 5055.28万 3.15 46.80
─────────────────────────────────────────────────
国内(地区) 34.72亿 96.08 15.38亿 95.76 44.28
国外(地区) 1.42亿 3.92 6808.96万 4.24 48.12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业务) 33.60亿 92.99 12.19亿 75.94 36.29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业务) 7.72亿 21.37 2.52亿 15.70 32.64
环境设备及工程(业务) 5.01亿 13.86 1.34亿 8.35 26.75
其他(业务) 2.90亿 8.04 8534.84万 5.32 29.38
分部间抵销(业务) -13.10亿 -36.26 -8516.29万 -5.30 6.50
─────────────────────────────────────────────────
直销(销售模式) 36.14亿 100.00 16.06亿 100.00 44.43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产品) 9.68亿 68.61 4.69亿 74.81 48.46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产品) 2.41亿 17.09 9598.70万 15.31 39.80
环境设备及工程(产品) 1.39亿 9.83 3574.48万 5.70 25.78
其他(产品) 6308.34万 4.47 2619.15万 4.18 41.52
─────────────────────────────────────────────────
国内(地区) 13.66亿 96.87 5.97亿 95.26 43.70
国外(地区) 4420.26万 3.13 2974.17万 4.74 67.28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业务) 12.74亿 90.31 4.53亿 72.27 35.56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业务) 3.61亿 25.60 1.23亿 19.59 34.00
环境设备及工程(业务) 1.56亿 11.07 5172.44万 8.25 33.12
其他(业务) 1.19亿 8.46 3277.45万 5.23 27.45
分部间抵销(业务) -5.00亿 -35.45 -3343.75万 -5.33 6.6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产品) 22.19亿 69.75 10.15亿 77.30 45.73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产品) 4.38亿 13.76 1.37亿 10.44 31.30
环境设备及工程(产品) 3.98亿 12.51 9049.36万 6.89 22.74
其他(产品) 1.27亿 3.98 7051.31万 5.37 55.73
─────────────────────────────────────────────────
国内(地区) 30.23亿 95.03 12.42亿 94.60 41.08
国外(地区) 1.58亿 4.97 7095.20万 5.40 44.83
─────────────────────────────────────────────────
直销(销售模式) 31.82亿 100.00 13.13亿 100.00 41.26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相关软件及耗材(产品) 8.39亿 69.85 3.68亿 75.76 43.87
运营服务、检测服务及咨询服务(产品) 1.76亿 14.62 6840.14万 14.08 38.95
环境设备及工程(产品) 1.21亿 10.05 2121.87万 4.37 17.58
其他(产品) 6582.72万 5.48 2817.31万 5.80 42.80
─────────────────────────────────────────────────
国内(地区) 11.54亿 96.10 4.62亿 95.11 40.03
国外(地区) 4685.83万 3.90 2378.31万 4.89 50.76
─────────────────────────────────────────────────
直销(销售模式) 12.01亿 100.00 4.86亿 100.00 40.45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4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8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8362.67│ 2.31│
│第二名 │ 6309.73│ 1.75│
│第三名 │ 4094.68│ 1.13│
│第四名 │ 3271.22│ 0.91│
│第五名 │ 2848.54│ 0.79│
│合计 │ 24886.85│ 6.8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2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9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3541.18│ 1.76│
│第二名 │ 2338.29│ 1.16│
│第三名 │ 2178.82│ 1.09│
│第四名 │ 2113.48│ 1.05│
│第五名 │ 1818.30│ 0.91│
│合计 │ 11990.07│ 5.97│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1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聚光科技始终坚持致力于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制、产业化及创新应用。作为现代科技创新的基础工具,分
析仪器不仅是支撑前沿科学发现的核心装备,更是推动产业升级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石。从量子计算到
蛋白组学,从深空探测到纳米制造,几乎所有重大科技突破都离不开精密仪器的支撑。据工信部《“十四五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显示,高端分析仪器直接影响着80%以上的工业研发效率和70%的核心技术攻关进程,
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分析仪器行业作为典型的多维创新驱动型产业,其"技术平台×应
用领域"的乘数效应构建了独特的竞争壁垒,技术平台的丰富赋能应用领域的跨界延展,而应用场景的多元
化又反向驱动技术平台的迭代升级,形成"1+1〉2"的协同创新网络。在技术平台维度,单点技术突破可激发
多领域创新裂变,以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为例,结合配套前处理装置的创新已衍生出环境痕量污染物筛查、
制药行业杂质分析、半导体高纯材料检测等专业化解决方案;在应用横向维度,复杂场景需求催生多技术融
合创新,如半导体制造环节需集成光谱、色谱、质谱等不同技术体系,配合130余种专用仪器构建全过程质
量控制矩阵。这种"技术树-应用网"的立体化架构,使头部领军企业可保持较高的技术复用率,新产品研发
周期大幅度缩短,构筑起难以复制的行业护城河。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分析仪器产业实现了一系列质谱、光谱、色谱等分析仪器的产业化。尽管
国内分析仪器产业呈现出了高速增长,但与美、德、日等仪器产业强国相比,我国分析仪器企业与赛默飞、
安捷伦、沃特世等企业仍有较大差距,2024年上半年全球上市排名前20的分析仪器企业全部为欧、美、日所
垄断,尚无一家国内企业上榜,高端质谱、色谱及光谱仪器进口率依然近90%,部分专业领域的高端产品甚
至100%依赖进口,国产替代需求十分迫切。同时,近年来高端科学仪器已越来越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战略焦
点,2025年1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发布新的出口管制规定,明确禁止向中国出口高参数流式细胞仪
和某些质谱设备,此次禁售的设备主要用于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临床检测等研究领域,能够生成高质量、
高内涵的生物数据,而高质量的生物数据可促进人工智能和生物设计工具的开发,是人体健康、药物设计、
脑机接口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1.2公司所处行业地位情况
聚光科技是高端分析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入选第八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质
谱、色谱、光谱技术和产品平台,业务涵盖智慧环境、智慧工业、智慧实验室、生命科学等领域,为环境、
应急安全、半导体、材料、食药、生命科学等众多行业客户提供分析仪器、试剂耗材、信息化软件、运维服
务、检测服务、咨询服务等创新产品组合与解决方案。在产品创新方面,先后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
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金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
科技奖项十余项。研发机构被认定为国家发改委“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监测仪器
工程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在环境监测仪器领域唯一认定授牌的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发改委“环境与安
全在线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聚光智
慧环境技术研究院(省级重点)”。累计主持及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共计90余项,其中主导
及参与制定IEC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37项、国家级检定规程7项、行业标准34项,被国家标委会授予“中
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2次,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1.3报告期内相关产业政策情况
分析仪器行业一直是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十四五以来,多个国家层面产业规划
或行动方案已明确支持国产分析仪器产业发展与国产仪器的应用推广。特别是高端分析仪器的国产替代已上
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
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
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决定》中提到“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
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在2024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战略
任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
化进程;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也从环境监测这一细分
领域对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运用分析仪、光谱传感器、雷达、智能摄像头等监测监
控设备,构建以无人运维、智能采样、黑灯实验室、立体遥测为标志的新一代监测网络,实现监测数据广泛
采集、分布式处理、穿透式质控”。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致力于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制、产业化与创新应用,持续构建了“4+X”多对多业
务布局,在智慧工业、智慧环境、智慧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培育孵化新的技术平台和应用公
司,形成了创新的多个技术平台、多个客户群、多个应用场景交叉支撑的业务模式。智慧环境板块,针对环
境质量、污染源防治、“双碳”等领域,以在线、移动/便携、实验室、自动化等多场景应用为大气环境协
同管控、水环境全流域管控、土壤环境精准检测、污染源全过程管控、城市智慧环保、数智双碳、移动智能
监测平台等业务提供一体化平台服务;智慧工业板块,为钢铁冶金、焦煤化工、石油化工等工业过程全流程
“气、液、固”分析检测应用及半导体等新工业分析检测、智能智造等需求场景,提供工业领域过程与排放
的检测技术综合解决方案;智慧实验室板块,持续深入在先进分析检测及前处理自动化联用等核心技术平台
的研究,为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应急安全、环境监测、能源化工等众多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与综合解
决方案;生命科学板块,战略布局临床诊断、基因分析、细胞分析和生物制药等领域,为生命科学领域客户
提供基于国产分析检测装备的整体解决方案。
2.1智慧环境板块
2.1.1环境监测分析仪器
围绕当前国内环境监测管理重点工作需求,公司报告期内持续推进环境监测技术创新、装备国产化攻关
和行业创新应用,聚焦“环境质量提升”、“企业污染源”、“执法/应急/实验室”三大板块,通过打造全
系列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高端监测装备,以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赋能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转
型升级(如图1所示)。应用场景覆盖从城市尺度排查至具体管控对象,通过打造数据汇聚共享的资源平台
,构建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化的环境监管体系,助力实现环境质量改善、提质增效的目标。
在气环境质量提升领域,公司统筹考虑大气污染防治、光化学污染、颗粒物组分、温室气体等环境管理
和科研需求,推出了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列创新产品(如图2所示),实现了污染因子自动监测的“真、准
、全”,从单一监测向复合污染机制协同监测纵深,从常规质量评价向成因机理分析等方向过渡,对区域性
大气污染精准监测、精细化管控和科学治理以及重污染应急、治理成效评估提供长期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其中,本报告期内公司自主开发的环境空气含氧类挥发性有机物(OVOCs)自动监测系统、臭氧净生成速率
(OPR)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环境空气气态亚硝酸(HONO)自动监测系统、大气PANs在线监测系统和CAPS二
氧化氮分析仪等创新前沿产品,形成了针对光化学污染过程因子监测的完整解决方案,推动公司大气环境监
测从业务型监测向科研型机理监测方面拓展,赋能溯源精准化和管控精细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在线质谱自动
监测系统已进入批量销售阶段,在浙江杭州、河南郑州、四川成都等碳试点城市实现了稳定业务化运行,获
2023年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多通道射频增强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
F)入选“国内首台(套)”产品,已进入批量销售与应用阶段,成功挑战珠峰大气监测,实现了在线精密
质谱仪器在高原极端环境下的应用。
水环境质量提升领域,公司结合光谱、色谱、质谱和自动化、AI及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水质多参数实时
监测、智能预警及污染溯源,覆盖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地、工业废水等场景,推进了“三水”融合,助力水
质安全保障与水生态监测能力高质量发展。本报告期内,公司已有技术积累获得高度认可,参与完成的“国
家供水应急救援关键技术集成及成套装备”项目荣膺“202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新一代小
型化水质监测分析仪器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并推出了一系列水质特殊因子在线监测仪表(如水质氰化物、硫
化物等),满足日益多样的特殊因子检测能力需求;针对地表水中一些含量极低、常规监测方法无法达到监
测需求的场景,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应用到
水质现场或在线监测上,满足地表水与饮用水等低浓度特征指标的监测需求;针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网络中
有机物和重金属监测,基于质谱技术推出了地下水低扰动采样与全项监测系统;针对水生态藻类监测,采用
荧光检测技术,推出了荧光藻分类自动分析仪,用于水华预警与有害藻类控制;针对水质异味监测,采用机
器人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推出了全自动水中异味化合物监测系统。同时,针对水务、石化、钢铁、
热电等过程水检测需求较大企业,积极布局过程水质在线仪表国产替代与定制化开发,实现智能检测服务工
艺过程,助力高质量发展。公司在水环境监测领域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优势突出,2024年中标多个千万级
的水环境监测项目,涉及水质监测设备采购、水站运维、应急监测、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等不同层面,涵盖河
湖水源地、地下水等不同需求场景。
企业污染源监测领域,公司报告期内秉持“自主研发+产业深耕”的发展模式,紧跟国家企业污染源管
控要求,不断创新拓展细分场景应用,实现监测产品全覆盖。公司的企业污染源监测解决方案坚持控源全过
程监测管理理念,聚焦污染物排口实时排污情况,全面覆盖气污染源(固定污染源的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
、水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医疗废水)及碳排放监测,实施“测”(智能监测)-“管
”(智慧管理)-“治”(精益治理)一体化管控,赋能监管,全面提升监测数据质量,深入挖掘多污染物
协同减排潜力。本报告期内公司企业污染源监测产品在细分行业领域持续领先,其中,CEMS-2000高温紫外
系列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持续领跑市场,自上市以来累计交付超2万套,以自主创新技术广受客户认可。
环境执法与应急监测领域,报告期内公司针对现场监测的“更准确,更灵敏,更快速,更轻便”的新需
求,不断完善技术与产品平台,形成了以便携及车载设备为主、快速、实时、精准的整体解决方案。上述创
新产品包含为以便携式非甲烷总烃及手持式总烃为代表的有机气体总量快速筛查设备、以便携式气质为代表
的多组分有机气体检测设备、以便携式红外热成像气体泄漏检测为代表的气体泄漏成像设备及以便携式傅里
叶红外分析仪为代表的多组分无机物检测设备。其中,EXPEC3050手持式总烃分析仪和EXPEC1880红外热成像
气体泄露仪已成为细分领域的“明星产品”,在中央执法帮扶、各省企业排查等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连续三年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领先。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自主孵化子公司谱育科技作为主要完成方参与的“
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监测、管控与应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便携-在线-走
航多场景的国产化环境污染物现场实时监测设备支撑了环境健康风险实时监测,引领助推了国内高端环境监
测仪器行业的创新发展。
数智化监测领域,环境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当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最新发布
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指出要“集成航天、航空、地面定点和走航监测手段,运用分
析仪、光谱传感器、雷达、智能摄像头等监测监控设备,构建以无人运维、智能采样、黑灯实验室、立体遥
测为标志的新一代监测网络”。为此,报告期内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AI中台和智慧平台,结合AI大语言模型
的强大算力,聚焦环境治理场景,构建了“智能感知—精准决策—闭环管理”的现代化环境管理模式,以智
慧科技助力生态环境守护,推动行业迈向更高效、更科学、更智能的转型升级;公司持续完善基于无人机、
机器狗、无人船等新型智能载具的智能化监测装备,集成高端科学仪器、具备多维感知与AI智能分析能力的
“超感官”数智化监测装备,除了应用于环境质量监测、企业环保安全和生态环境执法场景外,还能够为环
境应急响应、生态综合观测以及地下管廊巡检等多种复杂场景提供支持。
2.1.2数智双碳综合管控解决方案
碳监测是环境监测领域的热点,围绕固定污染源监测、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环境空气监测、便携
监测、移动走航监测、无人机监测等行业应用需求,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1个平台、2个应用、3个支撑
、6种技术”碳监测综合解决方案,涵盖监测、数据分析、同化反演和模拟全业务流程,可以准确、全面、
及时、客观地反映碳相关物种分布状况,为碳排放量核算结果提供校验参考,形成了“测、评、管、控”的
碳减排技术体系。该解决方案包括高精度温室气体自动监测仪(CRDS法和色谱法)、CO2中精度在线监测系
统(光学法)、环境空气ODS及含氟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系统(三级冷阱-GC-MS法)、车载温室气体走航监测
系统、无人机温室气体遥感监测系统、生态碳汇涡度分析系统6款高精度碳监测仪器和2款企业固定污染源排
口碳监测自动监测系统(即固定污染源傅里叶红外自动监测系统和固定污染源CO2连续监测系统),及1套数
智双碳管理信息化平台与1套碳同化反演和碳通量核算方法,形成了覆盖固定污染源监测、企业无组织排放
监测、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网格化监测、便携监测、移动走航监测、无人机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天地空
”全覆盖的立体碳监测解决方案。
旗下子公司灵析光电已产业化的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型号:HGA-331)可同时在线监测CO2、CH4、C
O、N2O、H2O等多组分气体,产品采用全球GAW、欧洲ICOS以及国际上众多城市级、点源级温室气体监测网络
首选的光腔衰荡光谱技术(CRDS),具有优异的长期稳定性和超低漂移精度(可达ppb/ppt级)。该产品采
用专有算法校正水汽稀释效应、精准控制内部温压,可为用户提供稳定到极致的测量,测试指标优于世界气
象组织(WMO)网络兼容性要求,达到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内部再现性要求。凭借优异的性能,该产品已
中标中国气象局“揭榜挂帅”科技项目(2023年),榜单任务为: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分析仪研制,并在20
24年获得国内首台套认定,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对国内碳监测市场的垄断,为“双碳”实现提供了装备支撑
。
2.2智慧工业板块
2.2.1工业过程分析
公司深耕工业过程检测领域二十载,已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的过程分析产品已从单一的激光产
品发展到以光谱、色谱、质谱为技术平台的综合性产品群,可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过程分析解决方案。随着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过程分析产品从传统的分析检测终端演
变为工业互联中最主要的智能感知终端,借助云业务发展契机,将过程分析产品及业务管理从本地化、局域
化转变为云端化、移动化,实现在线管理、报警云管理,实现服务的快速响应、快速处置,提升公司综合运
营服务能力。
基于公司核心技术之一激光气体分析技术平台,公司入选工信部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遴选认定名
单,成为该批浙江省仅有的23家入选企业之一。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制造业单项冠军列入重
点工作,将其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增长的关键引擎。LGA系列激光气体分析仪系列产品以其高精度、高稳定
性和快速响应等特性获得了广泛认可,荣获多项殊荣,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该系列产
品以激光测量技术为核心,还具备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特点,能够精确区分不同气体成分,有效避免气体干
扰导致的测量误差。同时,其快速响应能力使其能够迅速捕捉气体浓度的变化、及时反馈分析数据,为工艺
调整和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公司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在线分析领域向国产化、智能化迈进,助力工业打造“中国智造”。工业
在线色谱产品是以气相色谱技术平台为基础,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高可靠工业在线色谱
仪工程化及应用开发项目》的资助下开发完成,为石化、化工、冶金、制药等行业的核心工艺控制装置提供
可靠的在线气体含量分析,突破了国外高端在线色谱分析仪对石化过程关键设备的长期卡脖子限制,契合国
产化替代的长远政策导向。工业在线色谱产品已经形成户外直接安装的立式工业在线色谱和分析小屋内安装
的壁挂式工业在线色谱两种大类,开发了防爆TCD、FID、FPD等系列化的色谱检测器和关键部件,可以满足
绝大多数的工业应用场景。开发了甲烷转化器,使业务可以拓展到ppb级别的CO和CO2检测市场;推出了液体
汽化阀,可以使工业在线色谱具备液体样品的在线测量功能;研制了色谱填充柱,提高了工业在线色谱业务
的自主可控性。
ProGC-3000ProGC-3500UTS-2000立式工业色谱壁挂式(大)工业色谱紫外荧光法总硫分析系统ProGC-38
00ProGC-3900隔爆天然气在线色谱仪盘装空分在线色谱仪图11工业在线色谱产品工业过程气体中的总硫含量
分析是硫含量减排的重要反馈监测手段,该领域长期被国外产品所垄断。紫外荧光法总硫分析系统是在总硫
分析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研制,同时开发了防爆型工业过程天然气在线总硫分析仪和液相油品总硫分析仪。气
相和液相的紫外荧光总硫分析仪产品的推出,将推动天然气行业、炼油行业在线监测产品的市场拓展。在紫
外气体吸收光谱技术平台和差分光学吸收光谱算法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在线天然气微量硫化氢紫外吸收光
谱仪,适用于最新国家标准《GB17820-2018天然气》中微量硫化氢的测量需求;发布了基于紫外吸收光谱技
术的新版硫磺比值仪,可以同时测量H2S、SO2和COS,进一步夯实该市场的领导力;发布了基于紫外吸收光
谱技术的冶金副产煤气中测量H2S、SO2、COS和总硫的产品,推出了面向钢铁精脱硫监测市场的产品,提升
了在该市场的占有率。
基于公司完整的质谱技术平台,开发了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工业在线质谱仪,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填补了高端过程气体分析领域的国产化空白。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涵盖高精度离子源、
多级真空系统及智能化数据分析算法,检测精度达ppb级,性能指标国际领先,可适应高温、高压、高粉尘
等复杂工业环境。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行业(高炉、转炉、电炉及精炼炉的实时炉气分析)、石化行业(焦
炉煤气组分监测、EO/EG工艺优化控制)及生物发酵行业(发酵尾气在线监测与代谢调控),助力企业实现
工艺优化、能耗降低与排放管控。通过精准捕捉气体成分变化,为生产安全、效率提升和低碳转型提供数据
支撑。
目前在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锌、铝、铜等)、燃煤发电、水泥生产等行业的中间生产过程中,存
在大量需要质控的环节。从原料成分分析、配比控制、炉内熔融金属成分控制,一直到成型控制等都需要借
助大量检测手段作为中间环节的质量监控。新推出的在线元素分析仪结合了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与X射线
荧光光谱技术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了中间环节中的生产工艺不稳定、取样分析准确性低、取制样化验分析
存在人工误差、分析效率无法实时指导生产等各种问题。通过两种技术光谱深度融合达到对待测样品的精确
稳定的检测;且可直接原位跨皮带测量,无需样品制备,具有无辐射、全元素分析、恶劣工况环境适应能力
强、测量稳定度与精确度高、维护方便等优点。助力流程工业的精细化管理和运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
价值。
此外,围绕工业制造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升级,公司以实验室多维度分析技术为底层支撑,深度融合工
业物联网、数字孪生与边缘计算技术,构建了覆盖"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决策闭环"的工业过程成分智能管控
解决方案。该体系通过集成高精度光谱、质谱、色谱检测模块与自动化流体控制系统,创新开发了具备自适
应学习能力的智能在线分析系统,并在此报告期内完成三大突破:1)基于数字工厂架构重构系统内核,实
现了多场景下工艺参数与检测数据的双向反馈;2)部署信息化监控平台,构建了生产、质控全链条数字化
监控;3)开发支持Modbus等工业协议的开放平台,打通了ERP/MES系统数据链路。目前已在稀土提纯、新能
源材料合成、半导体镀膜等典型场景中验证了解决方案价值,通过实时成分监测与工艺动态调优,帮助客户
实现关键工序良品率提升15%-20%、质量追溯效率提升200%。报告期内,该系统的2.0版本创新融合了数字建
模与物理检测双重验证机制,形成了具有行业普适性的智能工厂质控数字底座。
2.2.2半导体工业精密检测
杂质元素分析作为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不可或缺的质量控制技术,在硅基材料加工、电子级高纯化学品
生产、晶圆制造工艺优化及洁净车间环境监控等关键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
谱联用技术(ICP-MS/MS)凭借其超痕量检测能力与多元素同步分析优势,已成为半导体行业杂质检测的核
心技术手段。本报告期内,公司推出的EXPEC7350s型ICP-MS/MS系统在半导体检测领域持续深化布局,已成
功构建覆盖高纯湿化学品、光刻胶、硅烷、晶圆体/表金属残留以及高纯石英材料等关键材料的痕量杂质分
析检测整体解决方案体系,目前该技术平台已在产业链上游实现规模化应用,成功完成西安卫光科技、中电
化合物半导体、湖南泰科天润半导体等核心供应商的产品导入和交付验证。在集成电路制造端,EXPEC7350s
型ICP-MS/MS已突破两大核心技术场景,通过了在晶圆制造龙头企业的高纯湿化学品金属杂质监控体系中的
应用评估,同时在晶圆表面金属污染检测(VPD-ICP-MS/MS)领域同样通过了头部企业的验证评估,标志着
该技术已深度渗透半导体制造的核心质控环节。
面向湿化学品分析和洁净空间AMC微污染气体分析,AMC-1000微污染气体监测系统采用先进的质谱、傅
里叶红外、CRDS光腔衰荡等方法,可以监测半导体工业生产空间主要气相分子污染物,气体成分无需制样,
直接采样并自动进行全组分的定量分析,可以实现多点气体探测工作,最高可达64路气体切换。本报告期内
,公司持续推进AMC-1000微污染气体监测系统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开展了洁净车间制程环境中气相分子污
染物的在线检测,实时检测各类气体的含量水平,满足了客户对半导体生产现场各类型气相分子污染物的实
时检测需求。
此外,基于电化学和NDIR技术的GDM系列特气报警仪产品在本报告期内获进一步推广应用,已经获得芯
片制造企业的认可,数千台特气报警仪产品已经被芯片和面板制造企业采购入厂开展国产替代,在未来将会
有较大发展潜力。
2.3智慧实验室板块
2.3.1高端分析仪器技术平台进一步丰富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深入秉持“自主研发、持续创新、深度定制”的创新发展模式,子公司谱育科技持续
完善质谱、色谱、光谱、理化前处理等产品技术平台,形成了“多技术平台-多产品组合-多场景应用”的高
端分析仪器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合同、营收实现稳步增长。重点产品攻关方面,质谱流式细胞分析仪、挥发
性醛酮类化合物全自动智能监测系统、手持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等多个产品经技术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或
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并获批浙江省杭州市首台(套)产品认定。同时,报告期内完
成了多个产品的技术攻关,高端质谱产品客户认可度持续提升,保持了在行业内技术与市场“双引领”的发
展态势。
2.3.2持续攀登高端质谱领域技术高峰
在质谱领域,子公司谱育科技已成熟掌握离子阱、四极杆、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串级高分辨等多个
质谱分析技术平台,先后实现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