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368 ST汇金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智能制造业务和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业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制造业务(行业) 1.32亿 72.24 3858.16万 61.14 29.16
供应链业务(行业) 2936.79万 16.03 2936.79万 46.54 100.00
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行业) 2147.48万 11.72 -484.12万 -7.67 -22.54
─────────────────────────────────────────────────
金融专用、智能办公及自助终端设备( 6784.11万 37.04 1876.74万 29.74 27.66
产品)
运维加工服务及配件耗材销售(产品) 6392.49万 34.90 1955.86万 30.99 30.60
供应链业务(产品) 2936.79万 16.03 2936.79万 46.54 100.00
信息化业务(产品) 2147.48万 11.72 -484.12万 -7.67 -22.54
其他(产品) 55.81万 0.30 25.56万 0.41 45.81
─────────────────────────────────────────────────
国内业务(地区) 1.78亿 97.05 6035.36万 95.63 33.95
国际业务(地区) 539.80万 2.95 275.47万 4.37 51.03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制造业务(行业) 7109.82万 58.86 2021.26万 44.26 28.43
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行业) 2755.20万 22.81 331.74万 7.26 12.04
供应链业务(行业) 2213.44万 18.33 2213.44万 48.47 100.00
─────────────────────────────────────────────────
运维、加工服务及配件耗材销售(产品) 3783.68万 31.33 1100.62万 24.10 29.09
金融专用、智能办公及自助终端设备( 3299.56万 27.32 909.27万 19.91 27.56
产品)
供应链业务(产品) 2213.44万 18.33 2213.44万 48.47 100.00
信息化系统集成(产品) 2085.46万 17.27 97.80万 2.14 4.69
信息化数据中心(产品) 669.74万 5.54 233.94万 5.12 34.93
其他(产品) 26.58万 0.22 11.37万 0.25 42.79
─────────────────────────────────────────────────
国内(地区) 1.18亿 97.83 4425.53万 96.91 37.45
国外(地区) 261.97万 2.17 140.91万 3.09 53.7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制造业务(行业) 1.87亿 53.09 5158.92万 45.74 27.58
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行业) 1.05亿 29.70 54.59万 0.48 0.52
供应链业务(行业) 6064.75万 17.21 6064.75万 53.77 100.00
─────────────────────────────────────────────────
运维加工服务及配件耗材销售(产品) 9904.04万 28.10 2921.27万 25.90 29.50
金融专用、智能办公及自助终端设备( 8719.87万 24.74 2204.41万 19.55 25.28
产品)
信息化数据中心(产品) 7828.76万 22.22 205.03万 1.82 2.62
供应链业务(产品) 6064.75万 17.21 6064.75万 53.77 100.00
信息化系统集成(产品) 2638.67万 7.49 -150.44万 -1.33 -5.70
其他(产品) 83.78万 0.24 33.24万 0.29 39.67
─────────────────────────────────────────────────
国内业务(地区) 3.50亿 99.23 1.11亿 98.76 31.85
国际业务(地区) 272.24万 0.77 139.89万 1.24 51.38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制造业(行业) 9056.39万 46.43 --- --- ---
供应链业务(行业) 5783.52万 29.65 3212.34万 47.22 55.54
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行业) 4664.58万 23.92 --- --- ---
─────────────────────────────────────────────────
供应链业务(产品) 5783.52万 29.65 3212.34万 47.22 55.54
运维、加工服务及配件耗材销售(产品) 5764.04万 29.55 1982.54万 29.14 34.40
金融专用、智能办公及自助终端设备( 3265.97万 16.74 953.57万 14.02 29.20
产品)
信息化数据中心(产品) 3213.84万 16.48 580.79万 8.54 18.07
信息化系统集成(产品) 1450.74万 7.44 --- --- ---
其他(产品) 26.39万 0.14 --- --- ---
─────────────────────────────────────────────────
国内(地区) 1.93亿 99.02 --- --- ---
国外(地区) 190.85万 0.98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0.5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0.04%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1551.29│ 8.47│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1264.49│ 6.90│
│北京晏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1016.47│ 5.55│
│河北融必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888.55│ 4.85│
│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782.14│ 4.27│
│合计 │ 5502.92│ 30.04│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1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5.1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湖南斯北图科技有限公司 │ 680.16│ 8.83│
│邯郸市绿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 406.00│ 5.27│
│盘锦寨达化工商贸有限公司 │ 340.86│ 4.42│
│河北圣铝金属制品销售有限公司 │ 293.13│ 3.81│
│青县东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220.24│ 2.86│
│合计 │ 1940.39│ 25.19│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以及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情况
1、智能制造行业
智能制造行业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涵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近年
来,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行业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机械、银行、军工、政企政务等领
域。智能制造通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定制化能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未来,
随着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行业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数字化制造,以数控机床等为代表,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二是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通过工业互联网
实现设备互联和协同;三是智能化制造,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决策和优化。智能制造行业
周期性特点明显,受宏观经济和技术创新影响较大。在经济上行期,制造业升级需求旺盛,推动行业快速发
展;而在经济下行期,企业投资放缓,行业增长受限。此外,技术迭代加速,如AI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
也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公司在银行金融机具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凭借客户认可度和市场份额,以及先进的制造、研发和服
务能力,形成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满足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需求。
2、信息技术服务业
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政府、金融、制造、医疗等行业提供从需求分析、
方案设计到系统实施、运维的综合解决方案,涵盖数据中心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深入推进,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正从
传统的硬件集成向软件服务、数据管理和智能化应用转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
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服务业逐渐向网络化、体系化、服务化和融合化方向演进,以适应市场化需求。
公司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子公司中科拓达与华为等知名厂商建立了紧密合
作关系,凭借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中科拓达为政府、金融、大型企业等客户提供数据中心建设、云计算、
网络安全等全方位解决方案,构建了从设计规划到运维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技术产业链,赢得客户高度认可。
(二)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政策对所处行业的重大影响
1、智能制造行业
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报告强调要
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推动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加速智能制造与其
他产业的融合,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创造了条件。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
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
发展。
2024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强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提出分行业分领域挖掘典型场景,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
化转型的支持。该行动方案为智能制造行业带来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2024年12月17日,三部委发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实施指南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出
了细化指导。
2024年发布的政策文件在政策红利、技术赋能、市场扩容和绿色发展方面为智能制造行业提供了强有力
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企业创造更
多发展机遇。
2、信息技术服务业
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推动
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024年3月,赛迪智库发布《202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形势展望报告》,报告指出,我国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保持整体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在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中展现更强的韧性与活力。基
础软件、工业软件等产品在供需双方共同发力下供给能力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大模型等新技术不断开辟软
件产业竞争新赛道,算力、云和数据等软件新型基础设施的能力融合将重构软件生态,名城名园等产业集聚
地将成为关键软件供给和应用主阵地,人才要素、校企合作模式等将更多得到各界关注。与此同时,也面临
国内外需求不稳定、新技术商业化落地难、供需结对存在卡点、开源文化尚未全面普及、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后劲不足等挑战。
202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9%,数字
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2025年,将继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工业
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算力资源布局。
总体来看,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使得信息技术服务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
挑战,行业前景广阔。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以智能制造为支柱产业,业务
涵盖银行金融电子化设备、政企政务智能设备、软件系统开发、新能源技术开发、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等多
个领域。公司已形成以金融银行业软硬件一体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基础,向党务、政企、司法等非银行行业
拓展定制化智能成套装备的“多行业软硬一体智能化产品解决方案供应商”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
主要分为智能制造业务(智慧金融设备、智能办公设备、自助终端设备、高端钣金产品、零部件加工、捆扎
带)和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信息系统集成和数据中心等)。
2024年8月21日,公司2024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转让全资子公司石家庄汇金供应链
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将全资子公司汇金供应链100%股权转让给邯郸建投。此次股权
变更后,公司主营业务由智能制造业务、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供应链业务调整为智能制造业务和信息
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及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仍以提供智能化设备与信息化
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为核心,持续服务金融、政企政务等多行业客户。
2、主要产品及用途
(3)文娱类
3、经营模式
公司智能制造业务采取“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通过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
进制造技术,公司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到装配交付的全流程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生产。公司的
经营模式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增强了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信息化综合
解决方案业务以金融、政府、军队及大型企业为核心服务对象,依托国内外知名ICT厂商的软硬件产品,为
客户提供涵盖方案设计、设备运营维护及维保服务的一体化服务。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公司根据客户需求提
供定制化的应用软件开发与设计服务,确保系统集成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信息化数据中心业务则聚焦于为用
户提供数据中心机房的整体设计、建设与运营服务,并提供数据中心建设工程项目承建服务。
(二)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市场地位、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等
1、公司产品市场地位以及竞争优劣势
公司在银行金融机具领域(包括点钞机、捆钞机、清分机、现金清分流水线等)已建立了较强的市场竞
争力,赢得了较高的客户认可度和市场份额。
制造能力方面,公司拥有现代化的生产制造中心,涵盖机械加工、钣金加工、产品装配及辅助配套的制
造车间,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到成品装配的全流程自主生产能力。公司掌握了高端制造工艺、工装
设计及装配调试等核心技术,具备规模化生产高精度零部件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能力。凭借先进的生产设备
、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持续的研发创新,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金融机具产品,进一
步巩固了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研发能力方面,公司始终致力于自动控制、图像识别、计算机软件及通信技术等基础研究领域的深耕与
突破。为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公司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及软件设计的专业化研究机构,形成了涵盖结
构设计、自动化控制、核心算法等领域的完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公
司在智能化终端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构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源动力。此外,
公司积极推动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解决方
案,进一步巩固了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地位。
在服务能力方面,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全天候服务响应。专业的技术服务
团队能够在市区2小时、郊县区4小时内到达现场,确保快速解决客户问题。公司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包括设
备维护、技术支持、故障排查等全方位的售后服务,并通过远程电话、视频指导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服务效
率与客户满意度。凭借高效、专业的服务能力,公司不仅赢得了客户的长期信赖,还巩固了在金融机具领域
的市场地位,为业务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随着现金使用频率的下降和电子支付的普及,金融机具市场需求呈现下滑趋势,公司相关产品
的销售收入有所减少,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此外,行业竞争加剧,客户对产品的定制化需求和性价比要
求不断提高,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未来,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新兴应用领域,以降低对传统金融机具业务的依赖,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和市场竞
争力。
2、主要业绩驱动因素以及业绩变化是否符合行业发展状况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积极采取多项举措,强化内部控制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对现有业务进行全面统
筹和研判,在深耕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产品布局力度,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同时,公司加强客
户渠道开发,深化与核心客户的战略合作,稳固市场占有率。此外,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积累,加
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以上措施,公司有效提升了可持续经营能力,确保
了业务的稳健发展,为未来业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变化基本符合行业发展状况。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设有河北省金融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工业设计
中心等创新平台,公司研发中心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A级企业研发机构认定。公司确定全力聚焦智能制造
主业的战略构思,将系统集成、数字化服务与制造主业紧密绑定,打造“细分产业工业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服务商”。
1、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
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持续推动智能制造创新与应用。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
研发投入创新力度及前沿技术的集成应用,形成了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体系,快速打造了一支包
含机械设计、电子电气设计、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等专业及多学科经验丰富的综合性研发团队,并以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为关键提升点,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大新技术的交叉
融合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制造服务、有效促进相关产业领域融合发展,公司在银行金融智能
装备、政府智能化设备、新零售高端设备、新能源自动化装备、系统集成开发及应用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有效专利304项,其中发明专利86项,实用新型专利166项,外观专
利52项;软件著作权176项。
2、智能制造与精密加工能力
公司专注于智能制造,具备从设计、制造到装配的全流程生产能力。公司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钣金加工
中心、机械加工制造中心和装配中心,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产品装配全面实现了智慧化、网络化和3D数
字化生产,公司能够规模化生产高精度关键零部件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满足客户对高质量、高性能设备的需
求。
3、多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经验
在智能制造领域,公司掌握了一整套智能化终端产品的整体设计、精密加工、装配调试及工艺装备等方
面的核心技术,在银行、政府、医院、电信等多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智能化终端设计研发经验和软硬件系统
集成能力,同时因常年服务于众多设计要求、性能指标需求不同的客户,积累了丰富的多品种、小批量产品
生产经验,这些项目经验能够快速将原有方案对接新行业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信息化系统集成领域,公司子公司中科拓达与华为、海康威视、联想、深信服、DELL等国内外知名厂
商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凭借专业的技术能力和深层次的服务经验,中科拓达为政府、金融、大型企
业等行业客户提供涵盖数据中心建设、云计算、语音与数据通信、视频会议、服务器与存储、网络安全、光
储充、运维管理、门户管理及流量监控等全方位的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在信息化数据中心领域构建
了完整的技术产业链,从前期设计规划、中期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管理,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
方案,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与一致好评。
4、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公司始终将产品质量置于首位,坚持科学化、系统化的质量管理理念。秉承“产品尽善尽美,服务至周
至诚;质量人人有责,追求百分之百”的质量方针,公司建立了覆盖多品种、多批次、多功能弹性生产的完
善质量管理体系。从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到检验试验,公司系统化地构建了全流程质量控制程序
,确保产品的高可靠性和一致性。公司已通过多项国际及国内权威认证,包括GB/T19001-2016/ISO9001:201
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4001-2016/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45001-2020/ISO45001:201
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JB9001C-2017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2080-2016/ISO/IEC27001:
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IEC20000-1:2018IT服务管理体系认证、GB/T29490-2013知识产权管理体
系认证、GB/T27922-2011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认证、ISO3834焊接质量体系认证、EN15085轨道车辆及其零
部件的焊接质量要求及资格认证、ISO/TS22163轨道交通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认证不仅体现了公司
在质量管理领域的卓越能力,也为客户提供了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与服务保障。
5、全国覆盖的快速服务体系
公司遵循“诚信利客户、服务赢市场”的营销服务理念,拥有完善的产品售后服务、定制化外包服务及
代理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络,提供全天候响应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在短
时间内到达现场,并通过远程支持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技术服务,确保客户满意度。
6、优秀管理团队与高效执行力
公司致力于构建卓越的管理团队,实施精准高效的激励与培训体系,塑造了一支专业过硬、分工明确、
执行力强的核心管理团队。公司核心团队不仅分工清晰、执行有力,还拥有深厚的行业知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能够灵活应对市场波动和行业竞争,确保公司稳健前行。同时,公司专注于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通过科
学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为公司长远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7、国资股东支持与保障
2024年2月,公司控股股东邯郸建投与邯郸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整合重组,共同组建了邯郸产投。
作为河北省邯郸市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市属国有投资集团,邯郸产投主体信用评级为“AAA”,在区域内具有
显著的资源优势和信誉背书。得益于国资股东的坚实支持,公司将持续展现积极进取的姿态,致力于维持稳
定而健康的发展趋势。控股股东不仅为公司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还通过战略协同作用和资源赋能,为公
司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依托邯郸产投的资金信用优势,吸引意向金融机构合作,为公司业务拓展提供充足的
资金保障。同时,国资股东凭借其在区域市场的深厚影响力,积极助力公司开拓地方区域市场,进一步提升
公司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这些举措为公司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领域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并进一步强化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1)报告期内公司总体经营情况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166,775.61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8.02
%,实现营业利润-328,071,160.97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40%,实现利润总额-326,791,578.44元,较上年
同期下降14.7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269,779,470.28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80%。
为适应市场变化并推动公司长期发展,公司启动了战略性业务调整,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和集中资源发展
核心业务,对供应链及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进行了资源重整,致使相关业务收入下降。报告期内,公司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政策规定,对应收款项、存货、商誉等资产计提信用及资产减值准备合计19,0
01.03万元,对参股企业股权投资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6,946.62万元,对公司报告期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
响。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严控经营风险,切实提高公司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报告期内重点工作情况2024年,公司秉持稳健发展理念,聚焦核心业务,积极应对内外部挑战,
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与管理优化,推动公司稳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风险管控,确保稳健运营。报告期内,通过转让原子公司汇金供应链100%股权,降低资产负债率,
化解应收账款风险,优化财务结构。
清理逾期应收,优化资金管理。公司成立清收工作督导组,专项清理逾期应收账款,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显著增强企业资金流动性。
推进资产处置,实现资产优化。公司积极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工作,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
运营效率,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内控管理,提升治理水平。公司加强对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的审计监督,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推进整
改,强化跟踪督促,有效提升管理质效,进一步夯实公司治理基础。
控股股东增持,助力市值稳定。2024年6月,公司控股股东邯郸建投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票476万股
,持股比例增至29.99%,彰显了控股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未来展望:
(一)公司战略定位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二)公司发展规划公司致力于发展成为一家以高端制造业为支柱的高科技企业,主营业务包括银行金
融电子化设备、政企政务智能设备、软件系统开发,以及新能源技术服务和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等领域。
(三)2025年经营计划
1、加速非金融布局,全面赋能智能制造升级
2025年,公司将加速推动非金融领域的业务拓展,高效整合控股股东业务资源,全面赋能公司整体发展
。围绕公司战略规划,紧密契合政策导向,重点布局与智能制造主业协同性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业
务,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2、把握数字经济机遇,扩大信息化业务规模
2025年,公司信息化业务将继续推进在军队、金融、大企业等领域的应用,加强与优质政企客户的紧密
合作,深度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拓宽业务规模,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定制化综合解决方案。
3、强化创新与效能,培育多元增长
2025年,公司将围绕智能制造主业,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与人才体系建设,优化管理体系与运营效能提升
,积极拓展新兴业务领域,培育多元化增长动能,巩固行业地位。
4、降本增效,提高盈利水平
在降本方面,强化生产流程精细化管控,减少浪费与损耗,降低生产成本。加强成本核算与分析,推动
全面预算管理,有效管控、降低区间费用;在增效方面,提高设备利用率,鼓励选型设计和工艺创新,不断
降低产品成本,助力生产效率提升。制定正向激励的奖励措施,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大
力拓宽业务领域和业务规模。积极开发新产品并完成现有产品的迭代升级,通过科技赋能提高产品利润率。
通过以上举措,公司将进一步优化利润结构,增强企业盈利韧性,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
5、强化两金压降管控,提高资金流动性
2025年,公司将持续强化两金压降管控,进一步提高资金流动性与资产运营效率。一方面,公司将把逾
期应收账款清收作为重点任务,通过分层级制定清收目标、严格执行应收账款管理办法、加大历史遗留问题
处理力度等措施,确保逾期应收款项余额持续下降。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呆滞物料处置工作,优化存货动态
管理机制,减少资金占用。
(四)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商誉减值风险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合并报表中商誉账面净值为41,348,535.76元。未来,若公司前期并购的企业因
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或自身经营出现重大问题,导致其经营业绩未达
预期,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公司合并报表中的商誉将面临减值计提的风险,这将对公司经营
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