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433 蓝思科技 更新日期:2025-04-05◇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消费电子产品功能视窗及外观防护零部件研发、制造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行业) 698.97亿 100.00 111.08亿 100.00 15.89
─────────────────────────────────────────────────
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产品) 577.54亿 82.63 87.27亿 78.57 15.11
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产品) 59.35亿 8.49 6.04亿 5.43 10.17
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产品) 34.88亿 4.99 6.89亿 6.21 19.76
其他智能终端(产品) 14.08亿 2.01 2.79亿 2.51 19.81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13.11亿 1.88 8.08亿 7.28 61.65
─────────────────────────────────────────────────
国外销售(地区) 409.78亿 58.63 87.93亿 79.16 21.46
国内销售(地区) 289.18亿 41.37 23.14亿 20.84 8.00
─────────────────────────────────────────────────
直销(销售模式) 698.97亿 100.00 111.08亿 100.00 15.89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产品) 240.20亿 83.21 33.03亿 79.83 13.75
智能汽车及智能座舱类(产品) 27.16亿 9.41 2.64亿 6.37 9.70
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产品) 14.35亿 4.97 1.95亿 4.72 13.59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5.39亿 1.87 3.44亿 8.31 63.78
其他智能终端类(产品) 1.56亿 0.54 3231.06万 0.78 20.6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行业) 544.91亿 100.00 90.62亿 100.00 16.63
─────────────────────────────────────────────────
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产品) 449.01亿 82.40 70.26亿 77.53 15.65
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类(产品) 49.98亿 9.17 7.73亿 8.53 15.47
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产品) 31.04亿 5.70 4.74亿 5.23 15.27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13.23亿 2.43 7.67亿 8.47 57.99
其他智能终端类(产品) 1.65亿 0.30 2182.32万 0.24 13.24
─────────────────────────────────────────────────
国外销售(地区) 368.07亿 67.55 75.64亿 83.46 20.55
国内销售(地区) 176.84亿 32.45 14.99亿 16.54 8.47
─────────────────────────────────────────────────
直销(销售模式) 544.91亿 100.00 90.62亿 100.00 16.63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产品) 161.35亿 79.97 23.77亿 72.48 14.73
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产品) 22.82亿 11.31 4.97亿 15.16 21.79
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产品) 11.91亿 5.90 9933.79万 3.03 8.34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4.49亿 2.22 2.88亿 8.78 64.17
其他智能终端类(产品) 6341.41万 0.31 1815.00万 0.55 28.62
其他(补充)(产品) 5672.74万 0.28 3163.44万 --- 55.77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567.0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1.13%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3456647.20│ 49.45│
│第二名 │ 1632805.78│ 23.36│
│第三名 │ 220110.24│ 3.15│
│第四名 │ 209479.35│ 3.00│
│第五名 │ 151688.03│ 2.17│
│合计 │ 5670730.61│ 81.13│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60.6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5.0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437265.38│ 30.35│
│第二名 │ 865983.55│ 18.29│
│第三名 │ 158566.85│ 3.35│
│第四名 │ 72383.59│ 1.53│
│第五名 │ 72265.45│ 1.53│
│合计 │ 2606464.83│ 55.05│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多因素促使消费电子市场回暖
AI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智能终端,不仅直接加速了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换机周期,更对产品设计、硬
件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硬件空间结构的优化、结构件材料和工艺升级等,进而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
此外,相关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人们对智能终端的需求上升,例如折叠屏手机的升级迭代带动了屏幕数量的
增长,从直板机的单屏向双屏乃至三屏演进,同时采用超薄柔性玻璃(UTG)等新型材料及其模组,使得单
台产品的价值较其他产品大幅提升。
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统计,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2.4亿部,同比增长约6.4%,标志着智能手
机市场在经历了波动后重新回暖。其中,多款折叠屏手机新品推向市场,并在厚度、重量、价格等方面进一
步优化,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据IDC统计,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917万台,同比增长30.8%。
在可见的未来,随着AI大模型在端侧加速应用,智能手机和AI电脑行业正朝着更智能、更便捷的方向迅
速发展,多款AI电脑在今年集中发布,各大厂商在硬件和软件端积极发力,争抢AI加速应用的新机遇。据ID
C预计,2025年生成式AI手机出货量将近4.2亿部,同比增长82.7%,将会占据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市场潜力巨大,AI将成为消费电子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汽车智能化趋势催生更多智能座舱市场需求
根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23.6万辆,同
比增长24.4%,预计2025年全球销量将进一步上升到2,239.7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全
年汽车销量达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据全国乘
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2024年12月新能源车型销量渗透率达49.2%,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正逐渐占据国内
市场的半壁江山。据IDC预测,中国乘用车市场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在2028年将突破2,300万辆,年
复合增长率达22.8%,持续增长潜力强劲。
随着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技术日益成熟及应用加速,智能座舱渗透率不断提升,整车的人机交互正向个
性化、便捷化和多模态发展。而车载显示与感知系统作为车内人机交互体验的核心载体,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中控屏、仪表盘、智能B柱、投显等交互核心部件的智能化与驾乘体验的提高密不可分,将不断提升出行
标准与用户体验。
3、智慧零售终端为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在数字化浪潮和智慧零售终端技术的持续发展下,智慧零售终端和电子价签作为智慧零售领域的核心设
备,有力推动了线上线下融合和消费体验的提升。比如,借助创新的智慧零售终端,人们仅需通过NFC触碰
即可完成支付,操作便捷,提升了支付效率和支付体验;同时,电子价签通过实时信息更新、低能耗和远程
管理,迅速替代传统纸质标签,成为零售业智能化管理的必备工具。这些智能设备不仅革新人们的支付方式
,还推动支付行业和零售业向更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
4、新兴领域产业化加速带来新机遇
2024年以来,以智能机器人和AI眼镜/头显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在迎来一场产业化变革,预期将极大
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机器人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预计其市场
规模将大幅度增长,并且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关节模组、灵巧手、躯干等结构件和模组作为核心载
体,具备技术壁垒高、工艺复杂度大的特性,需要专业供应商协助整机厂商进行生产。通过高精度结构件的
模块化生产,既能降低整机成本,又能提升供应链效率,同时推动行业向标准化、模块化演进。
智能穿戴类设备也正在与AI进行有机融合。AI眼镜/头显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支持视觉AI辅助、语音交
互等功能,通过软件生态的协同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未来创新型的产品设计与AI的融合应用也将极大地
助推相关产品的更新迭代。根据IDC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预计出货达到1,205万台。
随着新兴市场的爆发,行业内优秀企业有望依托专业化生产经验与规模化制造能力而受益,为新兴领域
的客户提供从零部件到整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及行业地位未发生重大变动。公司是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解决方
案提供商,业务涉及智能手机与电脑、智能汽车与座舱、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人形机器人等产品的结构件
、功能模组、整机组装等,涵盖玻璃、金属、蓝宝石、陶瓷、塑胶、皮革、玻纤、碳纤维等材料,以及与之
配套的辅料、工装夹具模具、生产设备、检测设备、自动化设备、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系统等。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材料与技术变革
技术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公司长期以来专注科研及创新投入,积累了大量材料和工艺上的核
心技术,引领智能终端领域的技术变革,为智能终端美观度和功能性提升做出重要贡献。公司以“四新”为
指引,围绕行业关键问题、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生产工艺优化等研究,构建了
完整研发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效专利为2,249件(其中发明专利495件,实用新型专利1,619件,外
观设计专利135件),软件著作权为127件,涵盖加工工艺、产品检测、设备开发、新型材料、工业互联网、
生产数字化、智慧园区、企业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
2、拥有优质战略客户资源,稳固业务基石
在消费电子产品和智能汽车领域,公司一直是众多全球知名客户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如:苹果、三星
、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谷歌、Meta,特斯拉、宁德时代、宝马、奔驰、大众、理想、蔚来、比
亚迪等。凭借深厚的技术储备、强大的制造能力、高效的生产流程、领先的研发能力,公司不断拓展与现有
客户合作领域,并不断发展新客户,进一步丰富公司的客户资源、产品结构。与此同时,公司在国内外设立
了多个生产研发基地及办公驻点,以贴近客户布局的方式快速响应客户多样化需求。
3、全面的平台化布局,全产业链垂直整合
平台化布局方面,公司已具备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化能力体系,紧抓市场扩展所带来的机遇,积极
拓展从消费电子、智能汽车与座舱到智能穿戴,以及智慧零售、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全领域应用;垂直整合
方面,公司已拥有从新材料生产、智能设备研制及生产、产品设计、软件开发、结构件和模组产品生产、质
量管理、整机组装等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
4、智能制造与互联网+,铸就强劲引擎
作为业内最早研发、制造、大规模应用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智造工业体系的企业之一,公司持续推进物联
网、智能仓储、产线全线自动化、单片流、在线检测等技术和工艺创新,将生产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进行深度融合,提高数据自动化采集分析和反向控制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良率,降
低生产管理成本。通过自主研发的“蓝思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蓝思科技现有的智能制造系统已形成完整的
内部串联,实现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导入及机器设备智能化升级。
5、核心团队与精益管理,保障高质发展
公司核心团队业务精通、经验丰富,且具有全球化视野。在公司核心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公司已形成经
验丰富、层次清晰、梯度合理的国际化管理团队,为公司扩大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
全面推行集团管理下的事业部制,设立脆性材料事业部、金属及其他非脆性材料事业部、模组事业部,通过
优化组织、简化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精益管理水平,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竞争优势。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公司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开始发挥成效,组装业务实现同比快速增长,导入了更多自有上游
外观件、结构件及功能模组,各条业务线全面增长。同时,公司深入降本增效,深挖智能智造潜能,管理费
用率同比下降0.63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研发
投入加大,针对折叠屏手机、人形机器人、AI眼镜、智能汽车、智慧零售、TGV通孔玻璃基板等领域开展了
前沿研发,提前储备核心新技术,并开始在一系列新产品上应用,研发支出达到创纪录的27.85亿元。报告
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8.97亿元,同比增长28.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24亿元,同比增
长19.94%;基本每股收益0.73元/股,同比增长19.6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8.89亿元,同比增
长17.08%。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发展情况具体如下:
(一)智能手机与电脑类
报告期内,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77.54亿元,同比增长28.63%。公司在玻璃、陶瓷、蓝
宝石、金属等外观件、结构件和功能模组领域稳居领先地位,并在整机组装领域获得更多大客户的认可和信
赖,导入了新品类和新项目,以组装为主的湘潭蓝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42%。
(二)智能汽车与座舱类
报告期内,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9.35亿元,同比增长18.73%。公司深耕已有超过30家
智能汽车客户的基础上,凭借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和全球化供应链布局,赢得了更多业务机遇,中控模组
、仪表面板、智能B柱与C柱、充电桩、座舱装饰件、无线充电模组等产品保持较快增长,超薄夹胶玻璃取得
突破,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单车价值量迎来提升。
(三)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
报告期内,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4.88亿元,同比增长12.39%。公司研发和生产的
外观件、结构件、光学镜片等部件在多款高端AI眼镜和头显产品上实现了应用,并推进、完成了多款即将量
产的新品研发,智能手表相关的玻璃、金属、蓝宝石、陶瓷等结构件亦保持增长,智能穿戴类业务潜力有望
进一步释放。
(四)其他智能终端
报告期内,其他智能终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08亿元,同比增加754.23%。该部分增长较快,主要得益
于公司发挥强有力的整机开发、精密制造、自动化整机组装能力,在短时间内为客户实现产品从概念构想到
大规模量产。同时,公司也通过导入更多自有零部件和功能模组,进一步增强垂直整合能力,提高公司总体
效益。
●未来展望:
(一)未来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
2025年,公司将巩固在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的领先地位,把握新兴市场发展机遇,重点从
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战略性扩张和优化全球化产能,加深全球布局
为满足全球客户持续提升的精密制造需求,巩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增强供应链韧性,公司将
积极优化产能布局,从战略上拓宽业务版图,使自身的制造能力与全球市场动态以及客户需求相契合。
同时,公司将围绕中长期发展战略,将有选择性地通过并购重组、联合投资、战略入股等方式,凝聚和
转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加大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横向拓展力度,强化平台能力
公司将围绕消费电子+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的“多轮驱动”战略,凭借在玻璃、金属、蓝宝石、陶瓷等
原材料领域,触控、显示、指纹识别等模组领域以及整机组装领域具有的领先地位和技术积累,推动产业链
垂直整合,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加强新领域、新业务开拓,公司紧抓人形机器人、AI眼镜/XR头显、智慧零售终端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机
遇,积极拥抱智能终端产品向AI升级的产业趋势,开拓新兴市场的新客户、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组合,
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3、持续改进智能制造系统,提升生产效率
在推进自研自动化设备和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基础上,公司加大生产工艺升级与制造装备的研发投入,对
现有产线及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持续提升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
力成本和单位能耗,打造行业领先、数据驱动的超级工厂。
4、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巩固技术领先
作为一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公司,公司坚持“四新”研发战略,持续投入研发以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公司将以蓝思创新研究院、深圳研发中心以及即将启动的昆山研发中心作为研发体系的核心,持续开展技
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聚焦脆性和非脆性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布局光波导、折叠屏组件、镀膜技术、整机设计
和生产、新能源、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领域,为公司持续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奠定技术基础。
5、持续提升ESG管理水平,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巩固和发扬公司在清洁能源、中水回收、废物回收等方面的优秀实践,参照
借鉴国际主流ESG标准和体系,不断完善公司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各维度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
,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水平。同时,通过生产工艺流程的持续优化与智能智造升级,持续推进绿色制
造,进一步减少生产废弃物和碳排放。积极做好与投资者、客户、供应商、员工及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沟
通交流,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部治理和对外宣传,提升市场对公司ESG治理水平的认可。
(二)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
1、汇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的主要客户为消费电子和智能汽车行业的全球知名品牌,公司出口商品、采购进口原材料主要使用
美元结算,汇率大幅波动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公司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通过与银行签订协议锁定汇率、调整外汇敞口、延期结算外汇等方式控
制、抵御风险。
2、宏观经济波动及消费者偏好变化的风险
公司是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主要为消费电子、智能汽车等市场。由
于这些市场具有时尚性强、更新速度快、品牌众多等特点,消费者对不同品牌不同产品的偏好变化速度快,
导致市场占有率结构变化周期短于其他传统行业。若未来因宏观经济形势、消费者喜好改变等原因导致市场
出现重大变化,将对公司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3、客户集中的风险
公司主要客户为消费电子和智能汽车行业的全球知名品牌,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如果我们的主要客户
不能继续与历史相似的水平、规模或条款与我们进行合作,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公司将在继续深化与现有客户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市场、新客户、新产品,优化客户与产品结构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与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继续以技术、研发、创新、规模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赢得更多客户和市场的认可。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