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473 德尔股份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从事汽车转向泵、齿轮泵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公司具备批量生产自动变速箱油泵的能力,已完成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电机的产品开发并进入试装阶段,并成功研发电液泵和无钥匙进入及启动系统等产
品。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业(行业) 45.13亿 100.00 8.73亿 100.00 19.34
─────────────────────────────────────────────────
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产品) 31.97亿 70.83 6.30亿 72.21 19.72
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产品) 12.11亿 26.84 2.32亿 26.57 19.15
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产品) 6847.41万 1.52 524.40万 0.60 7.66
其他(产品) 3670.49万 0.81 538.31万 0.62 14.67
─────────────────────────────────────────────────
境外(地区) 33.50亿 74.21 6.93亿 79.36 20.68
境内(地区) 11.64亿 25.79 1.80亿 20.64 15.48
─────────────────────────────────────────────────
直销(销售模式) 45.13亿 100.00 8.73亿 100.00 19.34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产品) 15.97亿 69.83 3.73亿 71.39 23.38
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产品) 6.36亿 27.78 1.43亿 27.25 22.44
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产品) 3381.41万 1.48 195.46万 0.37 5.78
其他(产品) 2088.81万 0.91 518.05万 0.99 24.80
─────────────────────────────────────────────────
境外(地区) 17.28亿 75.54 4.22亿 80.73 24.45
境内(地区) 5.60亿 24.46 1.01亿 19.27 18.02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业(行业) 42.99亿 100.00 8.55亿 100.00 19.89
─────────────────────────────────────────────────
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产品) 29.12亿 67.74 5.86亿 68.47 20.11
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产品) 12.64亿 29.39 2.59亿 30.29 20.50
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产品) 7828.83万 1.82 100.33万 0.12 1.28
其他(产品) 4503.49万 1.05 960.60万 1.12 21.33
─────────────────────────────────────────────────
境外(地区) 31.89亿 74.18 6.82亿 79.71 21.38
境内(地区) 11.10亿 25.82 1.73亿 20.29 15.63
─────────────────────────────────────────────────
直销(销售模式) 42.99亿 100.00 8.55亿 100.00 19.89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产品) 15.05亿 69.57 2.86亿 67.67 19.02
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产品) 6.07亿 28.08 1.27亿 29.91 20.83
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及其他(产品) 5086.70万 2.35 --- --- ---
─────────────────────────────────────────────────
境外(地区) 16.62亿 76.85 --- --- ---
境内(地区) 5.01亿 23.15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3.5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2.26%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80101.79│ 17.75│
│客户2 │ 73066.34│ 16.19│
│客户3 │ 33109.34│ 7.34│
│客户4 │ 33080.19│ 7.33│
│客户5 │ 16495.85│ 3.65│
│合计 │ 235853.51│ 52.26│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5.1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2.4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19463.59│ 8.56│
│供应商2 │ 9878.32│ 4.34│
│供应商3 │ 9448.30│ 4.15│
│供应商4 │ 6228.86│ 2.74│
│供应商5 │ 5997.90│ 2.64│
│合计 │ 51016.96│ 22.4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汽车行业基本情况
1、全球汽车市场发展态势
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行业,与整车产销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国际权威咨询机构IHSMarkit
的数据,2024年欧洲、中国及北美汽车市场共生产乘用车6,240万辆,同比下降约为0.5%。根据IHSMarkit预
测,2025年欧洲、北美和中国市场的乘用车产量预计为6,160万辆,同比小幅下降1.3%。在全球主要国家和
地区乘用车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基础上,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发展。根据MarkLines和乘联会数据,2024年全
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752.9万辆,同比增长21.6%,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9.8%。
2、国内汽车市场发展态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4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
增长3.7%和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其中,商用车产销有所下降,乘用车
产销持续增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积极作用;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
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年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销量占比超过40%。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发展情况
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工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汽车零部件产品技
术、品质和成本的综合竞争。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产
业链覆盖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及下游整车配套与维修服务。在区域层面,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体是以整
车厂为核心,在一定区域内搭建配套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竞争格局方面,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汽车配套
领域已形成由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并存的多元化资本结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
、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并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
随着全球汽车行业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辅助驾驶等领域已成为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带动
了汽车零部件向智能化、电动化、集成化、轻量化方向拓展,为国内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汽车零
部件企业需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需求。
(三)行业地位
公司是一家综合性汽车零部件系统集成供应商,凭借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质量管控能力和市场开拓能
力,与戴姆勒、宝马、奥迪、大众、福特、通用、Stellantis、保时捷、雷诺、日产、上汽、江铃、长城、
吉利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全球众多车企的战略合作伙伴。在降噪(NVH
)、隔热及轻量化等重点产品领域,公司致力于为车辆的隔音、隔热及电磁屏蔽、电池包阻燃等提供定制化
的解决方案,已获得国内外知名整车厂的信赖,在全球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方
面,公司有二十余年经验积累,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和工程机械等领域,批量供货于国内外知名客户,
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针对商用车辅助制动市场,公司自主研发的液力缓速器产品具有单位质量制动力矩
大、重量轻、结构尺寸小、性价比高等诸多优势,已向国内一线商用车客户批量供货。固态电池领域,公司
布局的氧化物路线固态电池近几年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性能表现优异,安全性高,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批量
生产,初步建立了先发优势,未来有望成为固态电池领域有力竞争者。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及产品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具体产品如下:
1、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产品
公司拥有声学、热力学的核心技术及工艺方面的优势,致力于为车辆的隔音、隔热及电磁屏蔽、电池包
阻燃等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产品可应用车辆的内饰、外饰、动力总成和电池管理等多个系统。公司掌握
热成型、PU成型、冲压成型、真空成型、吹塑成型和铝成型等多种技术工艺,并积累了众多材料的特性,依
托全球化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布局,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产品开发服务。
2、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
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机、电、液一体化方面的技术优势,生产和销售多种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
具体包括液压转向泵、电液转向泵、液力缓速器、电子油泵、电子双联泵、无刷直流电机及离合换挡电机等
,应用于汽车转向、传动和制动等系统。
3、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
公司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包括执行电机控制器、座椅控制器、车身控制器、电液转向泵控制器和变速
箱电子泵控制器等。公司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具有高度智能、高度集成、适配性良好和用途广泛等特点,
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开发。公司电控、汽车电子产品既直接对外销售,也内部配套电液转向泵
和变速箱电子泵等电泵产品。
(二)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变化,具体情况如下:
1、研发模式
公司的新产品采用同步开发为主、自主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公司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构建了国
际化平台化研发体系,实现了公司内各子公司技术优势互补,精准响应客户多层需求。通过重点优化研发流
程与强化仿真模拟分析能力,打造了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效率,
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满足了整车客户对新产品开发速度的要求。
2、采购模式
公司制定了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对采购过程实施有效管理,严格按照采购制度规定进行采购和商务谈
判。公司依据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中供应商管理要求,严格按照供应商资质认证、原材料验证试
用等一系列程序来遴选优质供应商,以确保公司生产制造所需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公司按照采购供应商定点流程及采购件目标成本核算流程,选择供应商和确定物料价格,保障供应商和
物料定点、定价公正规范。公司利用ERP系统实现对客户需求的管理,并生成物料的采购需求和计划。物料
到达公司后,ERP系统会生成相应单据,确保物料供应全流程可追溯、受监管、全闭环。
3、生产模式
公司整合了尖端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体系,拥有高精度数控机床与高度自动化的装配线,并灵活运用柔性
化生产策略,高效应对市场多元化需求,实现多品种、大批量的精准供货。公司采取内部生产和外部加工相
结合的生产模式,核心部件的生产和关键工艺的制定由公司自主完成,毛坯原材料和非关键加工环节由外部
供应商完成。同时公司也根据相应产品的最高日产量、客户的临时需求、运输风险等因素,对产成品保持一
定的安全库存量,确保供货的连续性以及对客户的突发需求的应对能力。
4、质量模式
公司严格执行IATF16949:2016标准要求并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识别风险,优化产品、过程研发阶段的
质量控制;优化制造过程的预防控制,建立标准化的质量改进体系和工作方法,使公司生产制造系统始终保
持在受控、稳定和高效运行状态;导入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生产现场评估和全球物流管理
评估,建立分层过程审核机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
。
公司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使用过程方法保障质量。具体而言,公司通过识别内外部需求和期望,制定
质量方针目标,明确职责和权限,配置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含设计开发),监控测量分析及改进。除此
之外,本地工厂可根据客户所在地法律法规及要求,制订适用本地工厂要求的文件,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补
充,实现可持续性改进,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
5、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销模式,向整车厂及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工业领域其它客户直接提供产品,并根据客
户滚动订单需求灵活安排生产、组织交付。为了保持业务的稳健增长,防止对单一客户、订单或技术的过度
依赖,公司始终坚持客户与产品的优化组合战略,分散风险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客户群体的需求。
公司建立了完备的全球化销售网络,确保全面满足全球范围内客户的需求,并与客户之间建立牢固的长
期合作关系。通过欧洲、北美和亚洲本地化的销售网点布局,公司与客户可以实现实时且无障碍沟通,充分
满足客户的本地化供货和售后服务的要求。
(三)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亮点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1348.4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8%。其中,降噪(NVH)、隔热及轻
量化产品的营业收入为319708.1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78%。报告期内,公司配套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营业
收入合计约为39001.4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6.00%。
报告期内,公司深度聚焦年度战略目标,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了业绩的稳定增
长。2024年公司继续加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拓并取得卓越成效,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和电机、电
泵及机械泵类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分别实现收入1.68亿元和2.04亿元,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带动新能源
汽车收入比例进一步提升,有效助力公司收入结构改善和收入增长。2024年公司强化成本管控措施,严格控
制期间费用率的增长,盈利能力较前一年有所改善。在新产品方面,2024年度公司液力缓速器产品的市场开
拓取得成效,继续获得下游一线商用车客户的认可,量产交付规模较去年进一步上升,但对整体营业收入的
贡献依旧较小。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领域,公司持续推进技术研发和性能迭代,2024年成功与下游整车客户
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固态电池技术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报告期内汽车零部件生产经营情况
同比变化30%以上的原因说明
(1)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产销量下降的原因:
公司的“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产量及销量较去年同比分别减少12.30%和12.54%,而2024年度降噪
、隔热及轻量化产品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比增加28472.68万元,上升9.78%,主要系客户端项目变化使得公
司的产品组合变化所致,其中产销量下降是由泡沫材料为主的低单价产品销量下降导致的,营业收入增加是
由铝材料为主的高单价产品占比上升及为客户开发定制模具的销售收入上升所驱动的。
(2)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产销量下降的原因:
公司的“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主要用于内部配套给电泵类产品使用,相关营业收入体现在“电机、
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中,上述生产经营情况表中的“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系公司直接出售给第三方客
户的产品。2024年度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产量及销量较去年同比分别减少49.58%及49.30%,而2024年度电
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比减少981.42万元,下降12.54%,主要系客户端项目变化使得单价
较低的汽车电子类产品产销量下降,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影响幅度小于销量。本报告期和上年同期,公司对外
销售的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52%和1.82%。
零部件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销模式,向整车厂及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工业领域其它客户直接提供产品,并根据客
户滚动订单需求灵活安排生产、组织交付。为了保持业务的稳健增长,防止对单一客户、订单或技术的过度
依赖,公司始终坚持客户与产品的优化组合战略,分散风险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客户群体的需求。
公司建立了完备的全球化销售网络,确保全面满足全球范围内客户的需求,并与客户之间建立牢固的长
期合作关系。通过本地化的销售网点布局,公司与客户可以实现实时且无障碍沟通,第一时间充分满足客户
的供货和售后服务的要求。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创新和技术转化能力
1、研发平台优势
基于全球化的研发布局、先进的研发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软硬件配置,公司打造了一支具备平台化技术创
新能力的研发队伍。
公司研发中心分布在北美、欧洲及亚洲等多个国家,具有全球化的优势,因此公司研发团队可及时获取
国内外整车厂最新技术变化趋势,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视野。针对重点研发项目和产品的攻关,公
司可以调配国内外的专家资源,整合全球各团队的研发经验,吸收国际和国内客户的反馈意见。
公司具有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和研发管理体系。公司成立跨部门项目小组,进行矩阵式管理模式,兼顾
技术研发审核与项目周期,优化管理的同时大幅缩短项目开发时间,强化了进度管控、过程监控和结果交付
。公司引入CMMI3级、ASPICEL3等研发管理体系,采用IBMRTC、DOORS、RQM、DFMEA开发管理工具,进行研发
过程的辅助。公司持续推进PLM系统优化,实现产品知识管理和流程自动化能力扩展,在疏通各业务部门之
间信息瓶颈的同时保证数据充分共享、正确与安全,全面覆盖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通过整合经验数据
,公司自主利用JAVA、MySQL工具配合前端应用开发出了研发设计平台数据库。
充沛的硬件资源配置也是公司研发能力的重要保障。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通过DINENISO/IEC17025:2
008体系认证的材料实验室,以及通过DINENISO/IEC17025:2018认证的中央实验室及整车半消声室及零部件
隔声套组试验室。在国内,公司拥有通过了ISO/IEC17025:2018体系认证的国家级试验室,能完成电机、电
泵及机械泵类产品的性能测试和耐久性验证,也拥有先进的研发、试验及检测设备,能够独立承担汽车转向
、传动、制动等系统各种科研课题的论证、开发与工程设计,能够提供工程化、产业化服务,同时可承担汽
车厂部分外委试验、检测项目。公司卡酷思上海研发中心不仅配置了材料检测、环境耐久检测及声学检测等
常规设备,也配置了3D打印、热压成型和石墨高压发泡机等终端成型设备,可提供前期概念验证、设计及仿
真快速样件制造、正式产品开发和批量产品测试放行的一站式新产品开发服务。
公司的创新能力获得了地方政府和高校的高度认可。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
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
地,辽宁省汽车及工程机械机电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辽宁省汽车转向泵专业技术创新中心,
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2024年公司获辽宁省委省政府“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
年作出突出贡献”企业表彰。同时,公司建立了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战略联盟,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经过长期的研发沉淀和积累,公司突破了众多技术难关,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并形成专有知识库。截
止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596项,其中专利541项,软件著作权55项。
2、研发技术优势
针对汽车降噪(NVH)、隔热和轻量化解决方案,历经二十余年沉淀,公司在声学、热力学、材料学、
电池阻燃、热管理及电磁绝缘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众多材料的特性,掌握了热成型、PU成型、
冲压成型、真空成型、吹塑成型和铝成型六大技术工艺,具备有限元电磁场分析(AnsysMaxwell)、CATIA
、UG、流体仿真和多物理场仿真等各类模拟仿真软件使用能力。通过对新材料的使用、新工艺的改进、新应
用的匹配及对噪声、温度、尺寸、重量、密度和稳定性的改变,结合模拟仿真分析,研发团队可以从体积、
重量、密封性和强度等多方面设计产品性能,为汽车内饰、外饰和动力总成等系统的隔热、降噪或轻量化提
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公司在液压技术、流体力学、电磁电控、软件应用等领域亦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应用经验。在汽车产业
“智能化、电动化、集成化、轻量化”发展趋势下,公司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研发团队紧跟行业动态
,掌握了在机、电、液跨专业平台上协同化、集成化和系统化进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并具备液压转向泵、
电液转向泵、液力缓速器、电子油泵、电子双联泵、无刷直流电机及离合换挡电机等众多机电液一体化产品
的定制化开发能力,为下游客户提供转向助力、换挡离合、启停、冷却、润滑、蓄能、举升、辅助刹车等各
类解决方案。
历经十余年前装汽车电子研发经验的积累,公司电控和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团队具备执行电机控制器、座
椅控制器、车身控制器、电液转向泵控制器等各类汽车电控和电子产品的定向开发设计能力,并拥有多项发
明、实用新型专利及众多专有技术。公司研发的执行电机控制器产品已经开始批量供货比亚迪,座椅控制器
产品已批量适用于北汽多个车型,车身控制BCM在江铃汽车多个车型也顺利实现量产供货。
公司一直致力于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研发的固态电池以氧化物电解质为主,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制造
过程采用成熟的涂覆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批量生产,性能及成本均有显著优势。目前公司固态电池样品已通
过第三方机构的针刺试验、过充电试验和加热试验。2024年,公司固态电池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
24年8月,公司与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固态电池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公司研发的固
态电池将搭载至该公司整车进行产品验证。
2025年1月,公司在上海建设的固态电池试制线完成了国内固态电池样品的制备,确认了公司固态电池
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可复制性。2025年2月,公司携最新一代的固态电池参加了日本东京国际二次电池与储能
展会。未来,公司将结合市场需求,加速推进公司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尽快将公司固态电池应用于新能源汽
车、无人机、机器人、电动工具等领域,抢占市场先机。
3、技术转化优势
公司各研发团队始终以产品和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作为核心研发目标。依托公司一站式的新产品开发服务
能力,全球化的客户资源,以及与客户同步进行产品开发的理念,公司具备较强的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前期成功研发的电池阻燃材料、电池组电磁屏蔽罩和液力缓速器等产品商业化落地进展顺
利。
(1)电池阻燃材料和电池组电磁屏蔽罩
基于汽车行业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客户的需求,公司成功研发了电池阻燃材料和电池组电磁屏蔽罩
,能够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公司开发的云母阻燃材料,用于电池间的隔离,可防止电池在碰撞时
短路或过热,降低自燃风险。为降低电池磁场的辐射,公司针对客户需求成功研发了电池组电磁屏蔽罩。该
产品通过反射和吸收电磁波来减少外界电磁波对电池内部电路的影响,同时屏蔽电池内部电磁场向外部辐射
,以此实现电池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2)液力缓速器产品
在商用车领域,公司开发了集机、电、液、气、热于一体的复合型产品液力缓速器,利用液体的阻尼作
用给车辆传动轴施加一个反作用力矩,以实现车辆减速,保障车辆长下坡减速制动的稳定性,减少刹车片使
用频率,提高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驾驶舒适性。公司的液力缓速器产品具有单位质量制动力矩大
、重量轻、结构尺寸小、性价比高等诸多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实
现了批量装车。
(二)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通过在客户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建立了覆盖欧洲、北美和亚洲的全球化销售网络,能够兼顾全球的
客户需求,并可以在第一时间响应客户,进而与客户建立了牢固的关系。基于公司全球化的销售网络,再加
上行业领先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以及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公司深度绑定了戴姆勒奔驰、宝马、
奥迪、大众、Stellantis、福特、日产、上汽、江铃、长城、吉利等国内外知名主机厂。
(三)质量管控优势
在产品、工艺研发阶段,公司通过影响因素的并行集成,即在产品研发的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整个生
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终结的所有影响因素,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提高产品设计质量,使产品在上市前
就做到整体成本最优化。通过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识别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潜在风险,通过有限元
分析优化产品和工艺特性,通过DOE等质量工具进行验证和固化,消除产品在未来批量化生产中可能出现的
质量问题。
公司通过标准化的质量改进体系,将经过验证并行之有效的过程改进方法,持续覆盖和运用于内部和供
应商的各个生产环节,使公司的生产制造系统始终保持在受控、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
公司对售出产品进行完善的质量跟踪,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数据的搜集、统计和失效再现试验,
挖掘问题的起因和产生的机理,发现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再通过反复的设计优化、过程改进和试验验
证,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标准化和固化,最终形成公司的经验数据库,辅助后续产品研发和工
艺研发。
(四)国际化优势
公司已建立覆盖欧洲、北美及亚洲的全球化生产、销售和研发网络,大部分产品可实现就近生产就近供
货。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公司全球化的产能布局可通过本地化供应有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发
挥协同价值,提升竞争力。
●未来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秉承“聚焦主业,前瞻布局”的指导思想,通过持续领先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全球化布
局,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具体方向上,公司将继续坚定不移的拥抱汽车行业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进一
步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打造增长新引擎,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创新型、科技型企业转变。策略上,公司将
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市场发展机遇,通过强化研发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品转型升级。
区域上,公司将加强国内潜力市场的挖掘,全面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实现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经营计划
2025年,公司将以年度经营目标为指引,坚持“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一方面
继续降本增效,着力持续提升公司经营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紧抓汽车行业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发展契机,提
升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推动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第三方面,加快推动公司固态电池的产
业化落地,打造公司新增长极。2025年公司将围绕以下重点工作展开:
1、产品和市场方面:首先,保持海外收入稳定增长基础上,积极深挖国内汽车市场潜力,提升内销收
入。其次,继续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端和市场端发力,不断优化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收
入比例。第三,加快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落地步伐,推动未来固态电池产品在动力电池、机器人和低空飞
行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2、盈利能力方面:一方面,通过加强供应链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经营和管理效率
,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在手定点项目的量产,争取尽快产生经济效益。
3、市场营销方面:公司将充分发挥全球化布局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各业务体系间的统筹协调工作,实
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公司也将增强市场开发团队的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完善市场营销
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营销人员能动性。在保持公司主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稳健开发的基础上,公司也将加大
新客户、新产品及新项目的开发力度,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公司也将积极关注和公司业务相关的经济、行业
政策及市场动向,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把握政策方向,有效拓展市场份额,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产品研发方面: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研发流程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研发效能。具体而言
,公司将加强研发流程架构的优化和仿真分析能力的建设,以建立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