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538 同益股份 更新日期:2025-05-24◇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中高端化工及电子材料应用服务型分销。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批发业(电子材料)(行业) 18.39亿 59.80 7858.90万 49.41 4.27
批发业(化工材料)(行业) 9.71亿 31.58 7096.14万 44.61 7.31
制造业(化工行业)(行业) 2.65亿 8.62 951.00万 5.98 3.59
─────────────────────────────────────────────────
电子材料(产品) 18.39亿 59.80 7858.90万 49.41 4.27
工程塑料(产品) 5.52亿 17.96 5924.28万 37.25 10.73
通用塑料(产品) 4.16亿 13.54 1395.88万 8.78 3.35
复合材料板棒材及原料(产品) 2.60亿 8.46 698.66万 4.39 2.69
其他材料(产品) 749.62万 0.24 28.32万 0.18 3.78
─────────────────────────────────────────────────
华南地区(地区) 15.08亿 49.05 1.21亿 75.86 8.00
中国香港及境外地区(地区) 8.75亿 28.47 1180.02万 7.42 1.35
华东地区(地区) 3.88亿 12.61 1043.09万 6.56 2.69
大陆其他地区(地区) 3.04亿 9.88 1617.29万 10.17 5.33
─────────────────────────────────────────────────
线下分销(销售模式) 29.54亿 96.06 1.57亿 98.83 5.32
线上分销(销售模式) 1.21亿 3.94 186.25万 1.17 1.54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批发业(电子材料)(行业) 8.09亿 59.43 3695.37万 46.12 4.57
批发业(化工材料)(行业) 4.36亿 32.05 3718.58万 46.41 8.53
其他(补充)(行业) 1.16亿 8.51 588.72万 7.35 5.08
其他业务(行业) 19.58万 0.01 9.43万 0.12 48.18
─────────────────────────────────────────────────
电子材料(产品) 8.09亿 59.43 3695.37万 46.12 4.57
工程塑料(产品) 2.54亿 18.69 2895.13万 36.13 11.38
通用塑料(产品) 1.76亿 12.96 821.01万 10.25 4.65
复合材料板棒材及原料(产品) 1.18亿 8.66 582.13万 7.27 4.94
其他材料(产品) 350.16万 0.26 18.47万 0.23 5.28
─────────────────────────────────────────────────
华南地区(地区) 7.51亿 55.21 6316.95万 78.84 8.41
中国香港及境外地区(地区) 3.41亿 25.05 617.64万 7.71 1.81
华东地区(地区) 1.53亿 11.27 467.87万 5.84 3.05
大陆其他地区(地区) 1.15亿 8.47 609.65万 7.61 5.29
─────────────────────────────────────────────────
线下销售(销售模式) 12.71亿 93.38 7898.38万 98.58 6.22
线上销售(销售模式) 9011.19万 6.62 113.72万 1.42 1.26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批发业(电子材料)(行业) 18.30亿 56.21 1.22亿 54.68 6.64
批发业(化工材料)(行业) 12.61亿 38.74 9834.17万 44.22 7.80
制造业(化工行业)(行业) 1.64亿 5.05 245.23万 1.10 1.49
─────────────────────────────────────────────────
电子材料(产品) 18.30亿 56.21 1.22亿 54.68 6.64
通用塑料(产品) 6.23亿 19.14 3024.29万 13.60 4.85
工程塑料(产品) 6.03亿 18.52 7308.16万 32.86 12.12
复合材料板棒材及原料(产品) 1.82亿 5.58 -273.24万 -1.23 -1.50
其他材料(产品) 1768.45万 0.54 20.19万 0.09 1.14
─────────────────────────────────────────────────
华南地区(地区) 21.51亿 66.05 1.88亿 84.47 8.73
华东地区(地区) 5.13亿 15.75 1454.84万 6.54 2.84
中国香港及境外地区(地区) 3.74亿 11.50 1267.02万 5.70 3.38
大陆其他地区(地区) 2.18亿 6.70 732.06万 3.29 3.35
─────────────────────────────────────────────────
线下分销(销售模式) 27.11亿 83.26 2.22亿 99.61 8.17
线上分销(销售模式) 5.45亿 16.74 86.71万 0.39 0.16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批发业(化工材料)(行业) 7.31亿 51.81 4526.53万 51.08 6.19
批发业(电子材料)(行业) 6.17亿 43.76 4334.29万 48.92 7.02
─────────────────────────────────────────────────
电子材料(产品) 6.17亿 43.76 4334.29万 52.63 7.02
通用塑料(产品) 4.17亿 29.59 818.05万 9.93 1.96
工程塑料(产品) 2.90亿 20.59 3082.35万 37.43 10.61
复合材料板棒材(产品) 7783.80万 5.52 --- --- ---
其他材料(产品) 760.33万 0.54 --- --- ---
─────────────────────────────────────────────────
华南地区(地区) 9.04亿 64.12 7428.40万 87.28 8.21
华东地区(地区) 3.54亿 25.09 1082.45万 12.72 3.06
中国香港及境外地区(地区) 9419.06万 6.68 --- --- ---
大陆其他地区(地区) 5798.46万 4.11 --- --- ---
─────────────────────────────────────────────────
线下销售(销售模式) 10.07亿 71.37 8094.78万 99.70 8.04
线上销售(销售模式) 4.04亿 28.63 24.20万 0.30 0.0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0.0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2.7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42593.50│ 13.85│
│第二名 │ 20822.74│ 6.77│
│第三名 │ 18526.86│ 6.03│
│第四名 │ 9568.88│ 3.11│
│第五名 │ 9076.14│ 2.95│
│合计 │ 100588.12│ 32.7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4.3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8.6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59078.78│ 20.03│
│第二名 │ 27957.55│ 9.48│
│第三名 │ 26060.01│ 8.84│
│第四名 │ 17028.26│ 5.77│
│第五名 │ 13392.52│ 4.54│
│合计 │ 143517.11│ 48.6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作为中高端化工及电子材料供应链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商,公司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满足客户对材料
应用品质、速度、成本、结构设计和创新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销售。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包括中高端
化工及电子材料代理与方案板块、自主品牌生产板块(复合材料板棒材)及产业互联网板块(同益云商)。
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如下:
1、化工材料
(1)化工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汽车、新能源、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
VR/AR、5G通信和新基建等战略新兴材料的重要基础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化工新材料具有性能更优、附
加值更高、技术难度更大等特点,细分领域包括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高性能纤维等传统合成材料
的高端产品,以及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新能源和生物化工领域高性能专用和精细化学品等。化工新
材料产业已被全世界公认为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尤其是高技术及
尖端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市场驱动下,我国化工新材料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年均增长速度,都保持了
较快发展水平,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报告期内,《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加快前沿
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印发《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中
指出将引导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攻克一批
关键产品,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未来,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下,随着中国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化工新材料产品需求将持续增加,尤其是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更为强劲。
(2)复合材料板棒材
复合材料板棒材指用复合材料制作的板材或棒材,根据性能可以分为特种工程塑料、工程塑料、通用塑
料板材或棒材,包括PI板/棒、PTFE板/棒、PAI板/棒、PEEK板/棒、PEI板/棒、PET板/棒、PA板/棒、PC板/
棒、PPS板/棒、POM板/棒、PP板/棒、ABS板/棒、HDPE板/棒、PVC板/棒等。由于复合材料板棒材相比于传统
板棒材具有耐磨、耐振动、耐腐蚀、防静电等诸多优良特性,其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
、军工装备、智能自动化设备、光伏、高铁、医疗器械、桥梁基建等多个应用场景。
随着材料技术及设计工艺的提升,工程塑料替代金属材料应用日益增多,工程塑料制品的应用领域不断
拓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并且市场需求高端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以塑代钢”“以塑代木”已成为国际发
展趋势。工程塑料的发展不仅对国家支柱产业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起着支撑作用,同时也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汽车、电子电气等传统领域以及5G、新基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工程塑料行业提
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塑料加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指出:“十四五”期间,行业要贯
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功能化、轻量化、精密化、生态化、智能化”技术进步方向,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由塑料制品生产
大国向强国转变。国内塑料板/棒材及其余塑料部件的市场需求仍未完全释放,未来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
公司可为客户提供PA、PC、PP、POM、PI、PVC、ABS、PE、PEEK、PEI、PPS、PSU、MC尼龙、PET、PBT等
中高端工程塑料板棒材和零部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供应链服务等一体化解决方案。产品可广泛应用于
手机及移动终端等消费类电子、智能家电、汽车、新能源、5G行业、芯片以及显示面板等领域品牌客户产品
的零部件、功能件、结构件或外观件。
2、电子材料
电子材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
具有产品种类多、技术门槛高、更新换代快、专业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太阳能光
伏、电子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整机、系统产品等领域,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元器件和整机产品的
性能。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鼓励支持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兴起、以5G为首的新基建项
目的加速推进,国内电子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中
高端电子材料产品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其中,半导体材料、覆铜板材料、显示封装等产业发展迅速。
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整体保持韧性,半导体行业也呈现出明显的回暖趋势,消费电子市
场逐渐企稳复苏。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让消费品市
场内需量质齐升,为行业注入新动能。公司在电子材料领域销售的产品主要有显示模组及组件、摄像头模组
、通讯模块、SOC芯片、三代半导体SiCMOS、驱动芯片、偏光片等。
3、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连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品流通,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效率,具体包括
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平台业态。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
G、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各类企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产业互联
网平台是各行业的数字新经济,它以智能技术为主要支撑,通过打通设计、生产、流通、消费与服务各环节
,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
正在催生出一系列产用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资源协同、共创分享的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
新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
产业互联网融通应用,培育供应链金融、服务型制造等融通发展模式,以数字技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作为中高端化工及电子材料供应链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商,公司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满足客户对材料
应用品质、速度、成本、结构设计和创新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销售。公司销售的产品为中高端化工及电子
材料,主要应用于手机及移动终端等消费类电子、智能家电、汽车、新能源、5G行业、芯片以及显示面板等
领域品牌客户产品的零部件、功能件、结构件或外观件。
公司于2020年在夯实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向下游延伸产业链,以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资金的方式投
资建设“特种工程塑料挤出成型项目”,自主研发、生产复合材料板棒材产品,满足客户对复合材料板棒材
及其他不同类型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线,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增强客户粘性。
公司于2021年新增产业互联网线上销售塑料原材料的商业模式,依托同益云商互联网平台,以直销、集采、
供应链金融和智慧仓储服务为主要业务模式,实现塑胶原材料的线上化销售,为集团业务的数字化模式奠定
基础。
2、公司的经营模式
公司秉承“让材料应用更简单”的使命,为10个行业、100个知名品牌、1000家大型加工企业、10000家
优质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具价值的材料解决方案,满足其对材料应用的需求,力争成为国内领先的中高端化工
及电子材料研发、生产以及技术服务方案提供商。
(1)代理与方案板块
公司采用“品模贯通”模式,即通过自身的专业服务团队及整合原材料厂商的技术资源,建立共同服务
全产业链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新材料推介、材料选型引导、结构设计、加工工艺优化创新、开模试
料服务、设备改造及推荐、检测认证服务、技术培训、量产供料等全过程技术支持与服务。在下游品牌商的
材料采购与加工环节中,协助其缩短新品开发及试料周期、及时响应处理技术问题、提高产品直通率和产品
良率、降低综合制造成本,并提高其生产交付的快速反应力。同时,公司通过自身的专业化库存管理、上下
游信息服务及整合原材料厂商资源,满足客户原料采购品种、数量和时效的柔性化供应需求,协助客户优化
库存管理,降低材料存货成本。综上所述,公司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供应链端综合成本、保障供给
安全为使命,形成供应链中的自身核心价值,从而实现材料销售。
公司的业务模式在下游细分市场具有可复制性,即借助日益积累的上下游产业链端资源网络,发掘新的
细分市场服务机会。公司依托现有资源的网络协同效应,将业务模式向新的细分市场进行复制,进而形成多
个细分市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营业务与价值空间不断拓展提升。此外,公司的业务
模式还具有新产品可延伸性,即通过下游品牌商对公司专业服务的认可,在其产品项目中由提供某一种材料
,延伸至提供多种相关材料组合、配套组件或半成品集成等,形成材料应用的局部或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
深化满足下游品牌商对直通率、供货效率、综合成本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从而提升单个应用项目的材料销售
额和附加价值。
(2)自主品牌生产板块
在不断扩大原有业务的同时,基于对新材料产业的深度洞察、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及时掌握以及对终端品
牌商需求的深入了解,公司于2020年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资金,拓展产业链至复合材料板棒
材(特种工程塑料挤出成型项目)研发、生产领域,以研发+生产+销售的模式对现有业务进行延伸和拓展,
进一步夯实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产业互联网板块
同益云商作为以塑料原材料交易为主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于2021年上半年上线。该平台将数字经济和新
材料产业相结合,依托公司20多年的行业经验和上下游资源优势,以“智能询报价SaaS”系统为核心,构建
塑料行业数字化供应链服务体系,以直销、集采、产能预售、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仓储等产品和服务为产业
链上下游深度赋能,深耕产业链联动与创新升级,降本增效、优化和升级运营模式、增强平台行业用户粘性
,打造同益股份在新材料领域一站式数字化综合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
3、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市场地位、竞争优势与劣势
近年来,国内化工和电子材料分销市场竞争呈现日益精细化的特点,终端品牌商对材料的应用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应用服务型方案商成为连接原材料供应商与下游品牌商及其代工厂的重要纽带。同时,伴随着科
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手机及移动终端等消费类电子、无人机、人形机器人、智能家电、汽车、新能源、5G行
业、芯片以及显示面板等领域对工程塑料和电子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
为应用服务型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受国际局势动荡、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紧张等影响,供应
链供给安全在不同维度受到挑战,提高供应链韧性成为迫切命题。在这种背景下,国产替代趋势明显加强,
具备国内客户资源优势且具有整合优质产品资源能力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
作为中高端化工及电子材料供应链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商,公司深耕该领域近20年,通过提供专业技术
应用服务实现材料销售,在技术服务、信息整合、柔性供应以及市场响应速度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公司与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的供应商包括韩国乐天化学、韩国三星SDI、塞拉尼
斯、日本帝人、韩国韩松、台湾奇美、韩国斗山、TCL华星等;服务的下游终端客户包括华为、荣耀、VIVO
、OPPO、小米、比亚迪、富士康、深天马、吉利等众多行业影响力较强的品牌商或代工厂。在各细分市场快
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国产替代的加速以及中国消费品牌的崛起,行业的头部聚集效应将逐步体现,公司的
市场占有率及行业地位也将逐渐提升。
公司2020年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份之募投项目“特种工程塑料挤出成型项目”主要产品为中高端复合
材料板棒材。由于起步较晚、上游资源不足、专业性不强且缺乏技术积累等因素,国内板棒材生产厂商规模
较小、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不稳定、管理水平有限,产品主要供给中低端市场,中高端复合材料板棒材市场
大部分由国外企业占据。
公司深耕工程塑料领域近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上下游资源,不但掌握稳定、优质的原材料供应资源,而
且具有细分市场先发优势及专业的客户服务能力,可借助客户的协同性,迅速将板棒材产品导入市场。本项
目实施的技术难点在于对材料、配方、设备、模具、工艺的整合能力,公司作为中高端化工材料以及电子材
料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行业内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室,具备解决材料应用过程的各种技术难点,协助
客户解决材料与配方的选择、设备的确定、模具的开发以及生产工艺的合理性等难题的能力,掌握了设备、
模具的设计及组装技术,可根据材料特性设计相适应的匹配度更高的设备与模具,对材料、配方、设备、模
具以及工艺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依托公司优秀的管理团队、良好的管理及资源整合能力,已开拓手机及移
动终端等消费类电子、智能家电、显示面板、汽车、芯片、无人机、机器人、新能源、5G等行业客户。未来
,随着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扶持与鼓励,公司将积极把握国产替代市场机遇,不断丰富板棒材产品种类、持
续开拓市场应用领域,进一步提升规模和聚集效应。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7489.26万元,同比下降5.5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5
1.91万元,同比下降466.74%,业绩驱动因素如下:
(1)代理与方案板块:报告期内,电子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3880.01万元;化工材料业务实现营业
收入97091.36万元。随着终端消费市场需求回暖迹象显现,公司持续丰富产品线、开拓销售渠道、积极抢占
市场份额,但受行业竞争加剧、国产替代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公司部分板块业务承压;
(2)自主品牌生产板块: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6517.90万元,较上年增长61.32%,效益增长显著
。同益股份旗下塑料制品品牌益威格(Eweiger)目前已量产的产品涵盖PEEK、PEI、PPS、PA6、PA66、ABS
、PC、POM、HDPE、PP等中高端工程塑料板棒材和零部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供应链服务等一体化解决
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及移动终端、消费类电子、智能家电、汽车、新能源、5G等领域,满足市场上对
复合材料板棒材及其他不同类型产品的需求。2024年,面对严峻的市场压力,公司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加大
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性能、丰富公司产品线,同时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效益增长显著;
(3)报告期内,公司位于江西信丰的工厂完成搬迁工作,搬迁期间产生的管理成本、搬迁费用及因生
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及产能恢复等因素,以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会计政策等规定及要求,公司对发
生减值损失的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并转回以前纳税年度计提的递延所得税,前述事项为公司业绩亏损的
主要原因。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与服务优势
作为中高端化工及电子材料供应链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商,公司深耕塑化行业近20年,积累了上千的案
例库,技术服务经验丰富,可为客户提供前期研发支持、模具设计和制造、小试、量产及售后等贯穿全流程
的专业技术解决方案,有效地为客户降低相关技术投入成本,从而拥有较强的客户粘性。
公司建立了研发中心,不断提升公司对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能力,推出了多个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综
合解决方案。另外,公司实验室具有较强的检测能力,可整合业界知名供应商资源,如注塑成型设备供应商
、材料供应商、模具供应商、自动化装配供应商等,共同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提高了产品良率与直通率,
降低了客户综合成本。
公司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管理层及技术团队具有多年中高端材料领域经营经验,能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
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在免喷涂、轻量化、耐磨材料、5G天线以及特殊功能等改性材料与特种工程塑料注塑等
领域具有成功经验,并得到业界高度认可。其中“免喷涂美学材料”与“物理发泡轻量化材料”分别获得20
19年度与2020年度“荣格技术创新奖”。截至目前,公司及子公司已取得8项发明专利(另有18项发明专利
受理中),29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公司建立了完善、及时的服务体系,由销售工程师、技术工程师、产品工程师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深
入了解产业链各端需求并及时响应,解决综合方案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并及时与国际原厂供应商沟通优化方
案,在服务本土终端品牌商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同时,公司提供了技术支持、库存缓冲、物流配套等整体解
决方案服务,构建了差异化的服务壁垒。
2、细分市场先发优势
公司立足于中高端化工及电子材料市场,以提高产业链各端运营效率以及降低综合成本为出发点,以解
决细分市场材料应用中的难点、痛点为宗旨,通过自身专业技术团队及对材料供应商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合
作伙伴建立共同服务下游品牌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中高端化工及电子材料的销售。公司在手机及移
动终端等消费类电子、智能家电等细分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基于公司与下游品牌商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以及对行业趋势的深刻理解,依托丰富的技术服务经验与
市场开拓经验,公司深入挖掘下游品牌商需求,从其项目开发的早期就积极介入,占据竞争的有利位置。
3、客户与供应商资源优势
公司服务的下游终端品牌商包括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比亚迪、富士康、深天马、吉利等各
细分领域影响力较强的企业;公司合作的原材料厂商主要为全球知名企业,已进入超过600家品牌商的代理
商准入体系,包括韩国乐天化学、韩国三星SDI、塞拉尼斯、日本帝人、韩国韩松、台湾奇美、韩国斗山、T
CL华星等优质、丰富的上下游资源,奠定了公司发展的基础。公司通过持续挖掘供应商产品新的应用市场以
及下游品牌商新的产品布局,寻找各种业务机会,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4、柔性供应链优势
经过多年细分市场深耕,依托产业链信息处理优势,公司建立了服务于下游品牌商群的柔性供应链优势
,为其实现实时原料供应和降低库存成本提供了便利。
一方面,公司提前从品牌商获取订单信息;另一方面,基于产业链信息处理能力,依靠供应链管理专业
服务团队,公司以品牌商产品上市规划为终点,制定了跨越9个阶段、约50—80个节点的供应排程方案。公
司可及时掌握从品牌商到合作代工厂的订单需求运行全景,对整个代工厂客户群的库存进行集中协调优化和
柔性供应,在大大缩短供货周期的基础上,协助下游品牌商实现零库存,促进整个客户群库存总水平有效下
降,降低了客户库存成本。
5、产业链赋能优势
近20年来,公司服务于行业内优秀企业,了解行业前沿研发方向及市场发展趋势,拥有了从材料定义、
材料验证,到工艺开发、市场推广等产业链助推能力,可对新兴新材料企业进行迅速验证、投资和培育,并
协助新材料企业产品快速落地。公司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关注各项目与公司在行业研发、市场开拓、产
品架构等方面的协同性,以实现在持续发展中各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6、产业链协同优势
公司深耕塑化领域近20年,积累了优质的供应商、客户资源,且具有稳定、优质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及柔
性供应链优势,公司自主品牌生产业务及产业互联网平台可充分借助上述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交易成
本,不断开拓和延伸业务链。在战略发展架构上,公司基于原有的代理方案销售模式,一方面着手打造自主
品牌,一方面搭建产业互联网线上销售平台,从而获取集群效应形成竞争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构筑公司长远发展的护城河。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7489.26万元,同比下降5.5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5
1.91万元,同比下降466.74%,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回顾如下:
(1)聚焦主营业务,夯实发展根基
①代理与方案板块
作为中高端化工及电子材料供应链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商,公司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满足客户对材料
应用品质、速度、成本、结构设计和创新的需求,从而实现中高端化工及电子材料销售。公司深耕塑化行业
近20年,依托上千案例库积累与贯穿研发、设计、量产的全流程技术服务能力,整合塞拉尼斯、韩国乐天、
三星SDI等600余家全球知名供应商资源,构建覆盖材料验证、工艺开发到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