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585 奥联电子 更新日期:2025-05-24◇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汽车电子电器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乘用车(行业) 2.82亿 64.02 4816.45万 48.47 17.09
商用车(行业) 1.44亿 32.70 4710.27万 47.40 32.72
其他(行业) 1443.51万 3.28 --- --- ---
─────────────────────────────────────────────────
电子油门踏板总成(产品) 1.45亿 32.95 3509.39万 35.32 24.20
换挡控制器(产品) 1.39亿 31.57 2902.93万 29.21 20.89
汽车内后视镜(产品) 9213.13万 20.93 1802.03万 18.13 19.56
低温启动装置(产品) 2298.98万 5.22 --- --- ---
电子节气门(产品) 1322.31万 3.00 --- --- ---
散件配件及其他(产品) 828.48万 1.88 --- --- ---
受托研发收入(产品) 664.70万 1.51 --- --- ---
整车控制器(产品) 575.44万 1.31 --- --- ---
线束(产品) 313.89万 0.71 --- --- ---
电池管理系统(产品) 278.93万 0.63 --- --- ---
车用空调控制器(产品) 123.19万 0.28 --- --- ---
─────────────────────────────────────────────────
华东(地区) 1.98亿 44.88 4516.04万 45.45 22.86
东北(地区) 1.09亿 24.87 2565.83万 25.82 23.44
华南(地区) 3935.78万 8.94 1058.29万 10.65 26.89
西南(地区) 3273.19万 7.44 --- --- ---
华中(地区) 2711.16万 6.16 --- --- ---
华北(地区) 2053.17万 4.66 --- --- ---
西北(地区) 1342.27万 3.05 --- --- ---
─────────────────────────────────────────────────
直销(销售模式) 4.40亿 100.00 9937.09万 100.00 22.58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换挡控制器(产品) 7150.24万 33.28 1496.49万 30.88 20.93
电子油门踏板总成(产品) 6959.80万 32.39 1657.08万 34.20 23.81
汽车内后视镜(产品) 4083.38万 19.01 900.08万 18.57 22.04
其他(补充)(产品) 3054.85万 14.22 827.46万 17.08 27.09
其他业务(产品) 235.95万 1.10 -35.34万 -0.73 -14.98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乘用车(行业) 2.69亿 55.09 5873.52万 41.45 21.84
商用车(行业) 1.95亿 39.96 7235.24万 51.06 37.09
其他(行业) 2416.42万 4.95 --- --- ---
─────────────────────────────────────────────────
换挡控制器(产品) 1.69亿 34.62 4230.10万 29.85 25.03
电子油门踏板总成(产品) 1.47亿 30.04 4501.35万 31.76 30.69
汽车内后视镜(产品) 7432.43万 15.22 1743.72万 12.30 23.46
低温启动装置(产品) 3101.38万 6.35 --- --- ---
电池管理系统(产品) 1800.67万 3.69 --- --- ---
电子节气门(产品) 1641.63万 3.36 --- --- ---
受托研发收入(产品) 1121.45万 2.30 --- --- ---
散件配件及其他(产品) 959.86万 1.97 --- --- ---
线束(产品) 548.19万 1.12 --- --- ---
整车控制器(产品) 382.47万 0.78 --- --- ---
车用空调控制器(产品) 270.04万 0.55 --- --- ---
─────────────────────────────────────────────────
华东(地区) 2.08亿 42.70 6053.25万 42.72 29.04
东北(地区) 1.21亿 24.75 3586.43万 25.31 29.68
华中(地区) 5519.30万 11.30 1771.72万 12.50 32.10
华南(地区) 4215.04万 8.63 --- --- ---
西南(地区) 3924.39万 8.04 --- --- ---
西北(地区) 1553.53万 3.18 --- --- ---
华北(地区) 683.43万 1.40 --- --- ---
─────────────────────────────────────────────────
直销(销售模式) 4.88亿 100.00 1.42亿 100.00 29.02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换挡控制器(产品) 8474.76万 35.75 2261.73万 33.45 26.69
电子油门踏板总成(产品) 6872.27万 28.99 1911.03万 28.26 27.81
其他(补充)(产品) 5354.40万 22.59 1828.15万 27.04 34.14
汽车内后视镜(产品) 3002.80万 12.67 760.78万 11.25 25.34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8.7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6212.18│ 14.11│
│客户二 │ 5806.24│ 13.19│
│客户三 │ 3279.34│ 7.45│
│客户四 │ 3193.59│ 7.26│
│客户五 │ 2983.84│ 6.78│
│合计 │ 21475.20│ 48.7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8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0.3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3327.11│ 11.95│
│供应商二 │ 2463.89│ 8.85│
│供应商三 │ 1124.06│ 4.04│
│供应商四 │ 822.25│ 2.95│
│供应商五 │ 707.30│ 2.54│
│合计 │ 8444.60│ 30.34│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36汽车制造业”中的
“3670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
指引》(2023年),公司所属行业为“C36汽车制造业”中的“367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零部件行
业是汽车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行业的周期性、地域性、季节性受整
车销量波动的影响较大。
行业发展方面:2024年,受益于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各地补贴政策的有效落实、企业促销活动热
度不减等有利因素,汽车市场持续稳定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累计
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乘用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747.7万辆和2,756.3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和5.8%,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80.5万辆和387.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8%和3.9%,
乘用车、商用车销量差距拉大;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销量占有率达到40.9%,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
行业竞争方面: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乘用车销量数据,国产品牌乘用车销量及汽车出口销量保
持增长,2024年国产品牌乘用车销量1,797万辆,同比增长23.1%,乘用车国内销量2,260.8万辆,同比增长3
.1%,乘用车出口495.5万辆,同比增长19.7%。为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各主机厂采取如主动调整产品结构
、加快车型换代升级和新车型推出节奏以及降价等一系列措施,车市价格战持续存在,加剧了国内汽车行业
的竞争态势,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各主机厂不仅自身需要不断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对供应链配套企业也
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对于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要始终保持敏锐的市场及前沿趋势洞察力和技
术创新能力;在供应保障上,必须确保零部件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以支撑主机厂的生产节奏;在质量控
制方面,要严格把控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达到较高水平;同时,还要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进行精准
的成本管控,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行业层面上述快速且复杂的变化,也给公司的营业收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公司持续稳定增长构
成了严峻考验。面对机遇与挑战,公司将跟随国家政策及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深耕汽车电子主业,推动
产品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不断开拓市场,实现公司持续稳健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主要产品和服务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经营模式
未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公司产品涉及动力电子控制、车身电子控制及新能源系统控制等领域。主要产品包括
电子油门踏板总成、换挡控制器、低温启动装置、电子节气门、电磁螺线管和尿素加热管、车用空调控制器
、汽车内后视镜、整车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和专用车辆电源系统等。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用“以产定采”的采购模式,采购管理及程序严格执行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将原材料
采购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有效地结合,降低库存风险的同时,亦有助于公司从采购环节实施成本和质量控制
,保证产品交付要求。
公司通过建立了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和流程,实现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成立采购委员会进行定
期评审,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和合格供应商评级制度,从产品开发能力、供货及时性、以及供货质量绩效(
如一次交验合格率、质量稳定性、退货率等)、设备生产能力、成本控制多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供应
商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年度评定,审核评级,只有通过评级审核的供应商才能列入下一
年度合格供应商名录。具体采购时综合考虑需求情况、采购价格、供货能力等因素,从合格供应商名录中选
择供应商。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为主的生产模式。公司根据客户的交货需求,编制合理的生产计划,各部门
严格按计划执行,确保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包装运输等环节按计划要求完成。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实际订单和生产的饱和度制定生产计划,安排生产。针对
零部件产品,生产部门以根据客户订单交付时间编制的销售预测为基础,经审核后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生
产部门根据日常进度计划,组织生产,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为确保产品质量,公司设有质量部,负责全
面把控产品的质量,对入库产品、在制品、产成品进行抽样检查,落实质量检验标准,全程把控产品质量,
以及出货前的产品检验、全面检查和质量把控。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直接销售的方式将产品销售给客户。
公司十分注重大客户的维护和新客户的开发培养。在整车配套市场中,对零部件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要求
极为严格,汽车零部件行业实行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知名汽车生产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通常会对供应商进
行合格供应商认证,定期进行评估,并以最终的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公司在与潜在客户
取得初步合作意向后,积极配合客户做好合格供应商认证工作,认证通过后进入客户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对
于存量客户,公司配备专业的客户经理进行跟踪维护,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并配合做好定期评估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竞标的方式从客户处获取新项目定点。公司在接到客户需求后,组织技术、销
售等部门结合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及合理利润等要素进行报价。通常情况下,客户在项目定点前
会对供应商的产品成本、品质、技术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最终确定供应商。公司中标定点后,双方签
署项目合同,对产品系列、每年采购价格、每年预计采购数量、项目各主要节点进行约定。
报告期内汽车零部件生产经营情况
1.低温启动装置产量较上年同期下滑30.52%,销售量较上年同期下滑24.23%,主要是报告期内低温启动
装置订单减少,销售量下降所致;
2.车用空调控制器产量较上年同期下滑38.96%,销售量较上年同期下滑47.41%,主要是报告期内车用空
调控制器订单减少,销售量下降所致;
3.线束产量较上年同期下滑21.33%,销售量较上年同期下滑31.50%,主要是报告期内线束订单减少,销
售量下降所致;4.电池管理系统产量较上年同期下滑11.66%,销售量较上年同期下滑95.53%,主要是报告期
内电池管理系统订单减少,销售量下降所致;
5.整车控制器产量较上年同期上升51.85%,销售量较上年同期上升86.80%,主要是报告期内整车控制器
订单增加,销售量上升所致;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优势
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研发团队,以技术创新为理念,通过自主研发及与整车厂同步研发,不断提升
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南京市
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
苏省工业设计中心”等资质认定;获得“南京市工业设计培育批文”“市级专家工作室称号”等荣誉证书。
公司拥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完整的研发设计体系,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性能的产品,公司试验中心
因其严密的测试能力、可靠性强等优势,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
面向客户的综合性检验和试验基地。公司拥有独立的经上汽通用评估认定的产品试验室(SGMGP-10认证)和
比亚迪、江淮汽车、上汽大通、吉利汽车、北汽福田、长安汽车等评估认定的试验中心。
公司是中国电子油门行业标准《汽车电子油门踏板总成技术条件》起草单位之一、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
管理标准化示范合格单位。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证书42项;新增软件著作权证书10项。截至2024年12月
31日,取得专利证书共计187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132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软件著作
权证书73项。
公司将围绕发展战略,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相关领域持续加大有效的研发投入,根据市场需
求和公司发展进行技术和工艺创新,确保技术先进性,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产品优势
目前公司产品涉及动力电子控制、车身电子控制及新能源系统控制等领域,主要产品包括电子油门踏板
总成、换挡控制器、低温启动装置、电子节气门、电磁螺线管和尿素加热管、车用空调控制器、汽车内后视
镜、整车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和专用车辆电源系统等。
公司深耕汽车电子电器领域二十余年,对动力系统附件、底盘电器,尤其是人机操纵类电子电器部件拥
有丰富的产研经验。对汽车电子产品,掌握全流程的自主开发能力,对各类操纵和执行器产品的终端使用工
况和对应的保证措施积累了丰富的量产经验,可以反向赋能新开发产品。随着汽车舒适性、智能化及节能化
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司以技术先行为理念,采用自主研发和与整车厂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持续进行技术
升级、产品迭代,以满足整车厂对产品性能不断提高的需求,获得多家知名整车厂及发动机厂的认可。随着
国产品牌地位的提升,汽车零部件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也随之加强,公司所研产品以其功能性、可靠性、安
全性在零部件国产替代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公司跟随行业政策及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方向,不断升级产品技术,助力整车节能升级。公司
电子油门踏板、换挡控制器、汽车内后视镜等皆已进行技术革新,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燃油车,也可以用于新
能源车辆;同时公司加大新能源领域创研,目前涉及整车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专用车辆
电源系统等。
3、市场开拓和客户资源的优势
公司跟随汽车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依靠自身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快速的响应服务,积累了一
批行业优质客户群体,如乘用车主流客户:长安汽车、一汽集团、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上汽通用、江淮
汽车、广汽乘用车等;商用车主流客户:北汽福田、重汽集团、陕汽集团、东风商用车、一汽解放等;新能
源汽车客户:比亚迪汽车、广汽埃安、极氪汽车、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等。
面对汽车行业的新变化,公司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坚持产品技术创新并优化产品结构,深耕现有客户并
提升市场份额。充分聚焦商用车、乘用车大客户和新能源头部车企等优质客户开发工作,高效推动项目落地
,充分发挥客户资源优势。
4、全价值链加工与运营能力
公司在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领域深耕细作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不仅具备了从产品设计开
发、模具设计及加工、注塑、SMT贴片、装配到检测的全流程作业链,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公司始终致力于
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服务,显著提升了全价值链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了产品从概念
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此外,这种全面的加工与运营能力,不仅为公司的资源整合和规模降本效
应的发挥提供了坚实基础,还使公司在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领域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确保了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中能够持续创新,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一)2024年度公司整体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015.8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85%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50.60万元,去年同期为522.42万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
9,951.40万元,较期初下降5.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0,792.32万元,较期初下降1.67%。
深入分析销售、利润达成情况,造成经营结果下滑的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为应对行业竞争及满足客
户降本需求,公司主营产品销售均价有所下降,加之受部分客户相关车型销量有所下滑、订单延迟等因素影
响,公司营业收入下降9.85%,同时,受商用车业务、乘用车业务收入结构变动影响,毛利率较高的商用车
业务收入占比有所下降,综合毛利率下降3.96个百分点。此外,控股子公司奥联光能及奥联智驾新业务开展
合计产生期间费用约2,100万元,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较大。
(二)2024年度主要工作回顾
1、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大客户战略
公司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大客户战略,以应对汽车行业新的竞争态势及新变化,集中公司销售、技术、
项目管理、采购及制造等各种优势资源,对商用车、乘用车大客户和新能源头部车企等优质客户进行多品类
产品的业务拓展,旨在扩大单个客户销售规模、提升销售空间、降低市场拓展成本并改善盈利水平。报告期
内,公司电子油门踏板产品成功进入长安供应商体系,新开发进入小鹏汽车供应商体系并获得项目定点;新
产品怀档组合开关在供货长安客户的基础上,新拓展进入柳汽供应商体系;主要产品新增项目定点涉及客户
包括比亚迪、吉利、极氪、长安、北汽、一汽、零跑、广汽传祺/埃安、岚图、重汽、东风商用车等。
2、紧跟客户新需求,推进产品研发与迭代
公司在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研发团队及拥有完整的软硬件、结构、CAE等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持续跟踪
客户新需求,通过自主研发及与整车厂同步研发的模式,进行定制化研发新产品,同时推进现有产品迭代升
级。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完善技术能力建设,取得功能安全体系认证D级,完成自主电磁仿真环境搭建,
提升2D贴片霍尔技术和超声波焊接工艺水平,新增接插件实验能力并获得客户认可;进一步提升产品规划与
研发创新能力,建立以设计团队为核心的产品规划工作机制,推出5款预研产品且均在年内完成方案设计及
首轮样件试制,其中4款产品进入到客户具体项目交流阶段,完成怀档产品开发,开拓硅油水泵螺线管品类
,拓展了未来的市场空间。
3、优化组织流程,紧抓生产经营重要环节
报告期内,公司以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为主线,紧抓研发、质量、采购、生产等生产经营重要环节提升
公司内部管理决策及执行的及时性、有效性;梳理优化职级职等体系及薪酬绩效体系,强化岗位责任意识,
根据业务需求不断优化责任权限范围及精简组织架构,优化组织运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和各层级管理人员
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各部门的协同性,为高效的管控与职能管理奠定基础。
4、抓住新能源发展契机,深耕汽车电子主业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公司为抓住这一市场机遇,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充
分发挥公司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优势,紧跟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围绕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加大
与车企在新能源车型领域的联合研发合作,着力开发更具科技含量,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保持现有业
务稳定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和创新点。
报告期内,公司跟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节奏,加大研发力度推进产品迭代升级及新产品预研,积极拓
展现有客户新能源车型及新能源头部车企项目定点;对于钙钛矿业务,结合行业及公司情况控制投资节奏,
实施“降本+提效”策略,推进中试线整线工艺调试优化及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稳定性提升工作,同
时实施优化费用支出等降本增效措施,降低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
●未来展望:
(一)行业发展态势
展望2025年,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分析,我国经济工作将秉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及实施更加积极有
为的宏观政策,在此背景下,宏观经济有望持续回升向好,这将为汽车行业的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两新”等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与落地实施,政策组合效应将不断释放,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汽车
市场潜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5年汽车市场将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汽车产销规模将继续保持
增长,具体而言,预计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3,290万辆,相较于2024年增长4.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
量预计将达1,600万辆,同比增幅达24.4%,继续在汽车行业的转型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从行业发展趋势
来看,伴随着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汽车行业格局正经历快速调整,市场竞争愈发激
烈,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在技术开发、供应保障、质量控制以及精细化成本管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持续
提高。对于零部件供应商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关键在于加强产品技术创新,不断推出
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积极拓展客户群体,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持续推
进降本增效工作,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通过这些举措,才能有效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在行
业变革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聚焦汽车电子主业,加快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制定更加
精准的市场策略,持续推进新产品研发及现有产品迭代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同时深入优化内部流程和管理机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拉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提升组织整体效能,并
深化降本增效措施,不断提升公司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及盈利能力,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三)2025年度经营计划
1、精准发力高潜力领域,实现业务增长
紧跟汽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围绕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更符合市场
需求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解决方案。通过精益生产和工艺优化改造,对传统产品业务进行提
效;关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部件,了解市场需求,持续关注新客户、新产品动态,争取更多的项目机会并取
得新业务突破。在销售团队深入服务客户的基础上,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团队深入行业市场、贴近客户,建
立走访交流机制以获取行业趋势和客户需求信息,通过自研或与整车厂联合研发推动新产品研发和现有产品
迭代升级。在具体产品上,构建互动型产品规划与开发体系,计划针对多种产品推出新一代平台化产品以降
本提质、开拓市场、实现预研产品客户项目定点并拓展新品类产品规划。
2、精细化管控降本增效,实现盈利能力提升
在竞争激烈、客户降本诉求强烈的市场环境下,公司为满足需求,深入推进降本增效工作:在采购环节
,构建严格供应商筛选与评估体系,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根据生产与库存精细制定采购策略,有效
避开价格波动和防范缺货风险;在制程方面,推行精益生产,剖析流程、优化任务安排,强化设备维护管理
,提高设备利用率;在技术方面,鼓励技术创新,从设计源头优化,改进工艺、采用新材料、提高自动化水
平,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在质量保障方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严格原材料检验和
过程监控,加强生产工艺管控,提高产品一次合格率,降低质量索赔风险;此外,实时监控库存水平,精准
预测与排产,减少库存积压。同时,强化费用管理,制定预算并严格管控支出,通过优化成本费用,全方位
推动公司盈利能力提升。
3、组织效能策略,保障战略落地
依据战略目标和业务模式,优化组织架构,确保其与战略方向高度契合。梳理各项业务及资产,整合资
源配置,优化组织结构,降低经营管理成本,集中优势资源,抓住汽车电子主业发展机会。打破部门壁垒,
建立跨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战略实施中的职责和定位,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协作规范,实
现各层级的有效沟通与协同合作。通过流程优化再造,梳理核心业务流程,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消除低效冗
余环节,确保操作规范、质量可控。搭建统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传递,增强部门间协作透明度,构建
数据驱动的运营体系,提升决策速度与精度。
4、人才与创新策略,驱动长期竞争力
为驱动长期竞争力,面向新能源、智能驾驶领域,适当引进专业人才,加大轻量化与智能制造研发投入
,加速技术商业化。培养与激励并重,构建多元团队;促进人才与创新协同,以创新需求育才,用创新提升
人才管理效能,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持续建设适配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与
激励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科学设定指标,加强对战略执行过程的监控与反馈;同时,积极培育创新与变革
文化,鼓励员工主动适应战略调整,从而全面提升组织效能,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的措施
1、供应链重构的不确定性
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中,公司聚焦于汽车整车厂商这一主要客户群体,深度融入汽车行业的发展浪潮之中
,与行业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鉴于国际形势的多元性与动态性,以及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存在的波动性特
点,汽车市场整体销量或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公司将以此为契
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变化,公司将持续跟踪宏观经济及汽车行业发展动向,密切关注市场、客
户需求变化,加快产品及市场的转型升级,巩固现有客户份额,积极开拓新客户,并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
提升组织整体的运营效率和灵活性,增强公司风险研判、应对和防范能力。
2、市场竞争风险
在市场竞争激烈且价格战频发的形势下,公司需多管齐下积极应对。一方面,需强化自身创新能力,加
大研发投入,培育核心技术,打造差异化的产品优势,如研发高性能、轻量化且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的
零部件,以满足客户对品质和技术的新要求;同时,注重精细化管理,优化生产流程,借助自动化与智能化
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价格应对弹性。另一方面,需深度耕耘客户关系,为现有客户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