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631 久吾高科 更新日期:2025-04-26◇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以陶瓷膜为核心的膜分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以此为基础面向过程分离与特种水处理领域提供系统化的
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 4.07亿 76.25 1.40亿 64.27 34.52
吸附分离(行业) 1.27亿 23.75 7805.31万 35.73 61.62
─────────────────────────────────────────────────
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及其成套设备 3.16亿 59.21 8832.77万 40.44 27.98
(产品)
材料及配件(产品) 2.16亿 40.42 1.29亿 59.06 59.85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198.76万 0.37 108.87万 0.50 54.78
─────────────────────────────────────────────────
国内(地区) 5.10亿 95.60 2.06亿 94.10 40.32
委托出口/出口(地区) 2347.16万 4.40 1287.69万 5.90 54.86
─────────────────────────────────────────────────
自销(销售模式) 5.33亿 100.00 2.18亿 100.00 40.96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及其成套设备 1.43亿 71.23 3820.93万 55.38 26.66
(产品)
材料及配件(产品) 5695.10万 28.31 3032.56万 43.96 53.25
其他业务(产品) 93.36万 0.46 45.73万 0.66 48.99
─────────────────────────────────────────────────
国内(地区) 1.96亿 97.43 6653.72万 96.44 33.94
委托出口/出口(地区) 517.45万 2.57 245.51万 3.56 47.4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 6.59亿 87.11 1.83亿 79.26 27.75
吸附分离(行业) 9756.36万 12.89 4788.66万 20.74 49.08
─────────────────────────────────────────────────
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及其成套设备 5.91亿 78.13 1.40亿 60.75 23.71
(产品)
材料及配件(产品) 1.63亿 21.56 8901.31万 38.56 54.55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236.65万 0.31 160.01万 0.69 67.62
─────────────────────────────────────────────────
国内(地区) 7.47亿 98.66 2.24亿 97.06 30.00
委托出口/出口(地区) 1015.32万 1.34 678.71万 2.94 66.85
─────────────────────────────────────────────────
自销(销售模式) 7.57亿 100.00 2.31亿 100.00 30.50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及其成套设备 2.79亿 82.57 5119.08万 57.77 18.36
(产品)
材料及配件(产品) 5828.14万 17.26 3696.00万 41.71 63.42
其他(补充)(产品) 57.51万 0.17 45.92万 0.52 79.83
─────────────────────────────────────────────────
国内(地区) 3.36亿 99.45 --- --- ---
委托出口/出口(地区) 185.84万 0.55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5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7.04%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12965.76│ 24.31│
│客户2 │ 4436.98│ 8.32│
│客户3 │ 2768.43│ 5.19│
│客户4 │ 2606.19│ 4.89│
│客户5 │ 2308.03│ 4.33│
│合计 │ 25085.39│ 47.04│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5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5.7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2332.08│ 7.17│
│供应商2 │ 831.42│ 2.56│
│供应商3 │ 733.12│ 2.26│
│供应商4 │ 649.26│ 2.00│
│供应商5 │ 578.39│ 1.78│
│合计 │ 5124.27│ 15.7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所属行业基本情况
公司专注从事陶瓷膜、有机膜、锂吸附剂等分离材料和分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以此为基础面向下游
客户提供系统化的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材料及配件。公司产品的核心高性能分离膜材料、锂吸附材料
属于新材料,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中,被列入关键
战略材料。
作为材料科学和过程工程等诸多学科交叉结合、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膜技术,因其高效分离特性,在全球
范围内受到了高度重视。从本世纪伊始,全球膜市场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环
保等产业升级对于高级分离纯化技术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分离膜材料和相关技术在此类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应用深度不断加强。
国外在高性能分离膜领域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在相关产品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膜产业
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膜产业日益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
膜材料及膜分离技术应用的产业发展政策。受益于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膜技术应
用领域的快速拓展,我国近年来在膜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膜行业产值规模稳步增长。
锂吸附剂是吸附法盐湖提锂工艺的关键材料,在我国实施双碳战略目标、加快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
能源汽车、储能行业快速发展,随之锂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吸附耦合膜法工艺的应用以及锂吸附剂材料
的市场空间巨大。报告期内,碳酸锂等锂盐材料的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周期性表现明显。但国内盐湖资源企
业基于锂矿资源自给自足的安全性保障,以及盐湖锂资源开发的低成本优势,仍在继续积极推进盐湖提锂项
目的建设,推动技术及材料应用加速落地,这为盐湖提锂技术和核心材料的推广带来重大的机遇。公司通过
全资子公司西藏久吾进行锂吸附剂的生产。
公司提供的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在工业过程分离和环保水处理领域应用,通常以系统成套设备
形式体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属于“制造业”中的“专用
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C35)。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本报告期,公司适用“化工
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适用后新增披露的内容,公司按锂吸附剂相关业务的情况进行披露。
(二)下游行业发展
公司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材料及配件的下游行业主要包括面向新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的
工业过程分离领域,化工、造纸、印染、冶金、采矿等行业的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以及部分市政供水、污水
的处理过程,分布较为广泛。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通常在下游行业客户新建或扩建生产线、进行技术升
级或工艺改造、建设环保设施时进行采购,故此下游行业的发展状况会对公司相关产品市场需求产生影响。
公司凭借持续拓展的技术储备和膜技术多场景应用的灵活性,有效缓解了部分下游行业需求波动对业绩的影
响,保障了公司业务的稳定性。
锂是组成动力电池的核心金属元素,无论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抑或是未来的固态电池,
都离不开锂。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的发展,锂盐需求旺盛。我国盐湖资源储量丰富,盐湖提锂成本较
低,在下游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需求驱动下,盐湖提锂行业的产能投资持续扩张,2024年,盐湖股份、五
矿盐湖等盐湖提锂项目开启新一轮的产能建设。国家发布多项产业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2024年5
月,工信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2024年7月,中共
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
销售车辆的主流;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
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推动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对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给予补贴。随着相关政
策法规、基础配套体系的不断完善,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保持较高增速。
我国于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3060双碳”承诺,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
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
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方案将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升级作为开展
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推广一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进钢铁、水
泥、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公司陶瓷膜连
续反应分离技术已在冶金、钢铁行业的CO尾气制燃料乙醇核心工艺中实现应用,随着钢铁、有色金属行业节
能减排、清洁生产政策的不断落地,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2021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出台《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城市污水处理
能力、再生水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等明确的污水资源化利用要求;伴随我国节能环保和水资源保护的
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调整,推动了节能环保、水资源保护相关产业的快速
发展。2022年8月30日,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通知》(建办城〔2022〕41号
)指出:自2023年4月1日起,城市供水全面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到2025年,建
立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体系和基本健全的城市供水应急体系。2023年11月6日,《水利部关于加
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水农〔2023〕283号)指出:强化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规范化
、专业化管理,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保障工程长久稳定运行,确保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到2035年,农
村供水工程体系、良性运行的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随着上述国家政策的有效落
地,城市与农村的供水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对膜法深度处理的需求也将随之大幅上升,公司的高通量陶
瓷膜凭借抗污染性强、寿命长等优势,在城市供水改造项目、农村小型净化水设备市场及工业污水“零排放
”解决方案在工业化园区应用有望迎来较快增长。
化工与石化、生物制药等行业也将膜分离技术作为清洁生产技术加以推广,下游应用产业政策的大力支
持为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广阔空间。
(三)市场地位
公司是国内陶瓷膜技术取得突破后最早成立的从事以陶瓷膜等膜材料为核心的膜分离技术研发和应用的
企业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具备了强大的陶瓷膜、有机膜、锂吸附剂等分离材料研发生产及产
业化、各类膜组件和成套设备研发和生产、膜工艺开发以及膜分离系统集成能力,能够面向不同应用领域提
供系列化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先后获得四次国家科学
技术进步奖、一次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和2次中国膜行业专利金奖;公司是中国膜工业协会认
定的“中国膜行业陶瓷膜领域龙头企业”;陶瓷滤膜产品及成套装备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第六批制造业单项
冠军产品;公司第三代陶瓷膜生产线被认定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钛石膏资源化利用技术成套装备
”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联合编制的《国家工业资源综合
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1)》;“高盐废水资源利用集成技术”“制浆废水中水回用及零排放
成套工艺”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编制的《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1)》;
公司“高端智能化陶瓷膜生产线项目”获评2024工业数字化转型十大典型案例。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中国膜行业陶瓷膜领域龙头企业复评,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获得中国石油和
化工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入围2024年民营企业专利发明500强,入选南京2023年度两业融合发展示范
企业,公司“一种吸附法提取盐湖卤水中锂的方法”专利获得中国膜行业专利金奖。子公司西藏久吾成功通
过西藏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得“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入围2024年度西藏自治区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公示名单,2024年度第一批西藏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公示名单。
公司提供的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在工业过程分离及环保水处理等应用领域中能够很好地满足生产工
艺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依托技术与产品竞争优势,坚持在分离材料与分离应用技术方面持
续的研发投入,不断推动技术的应用创新。通过对于国家政策和下游市场的研判,公司积极布局重量级的下
游应用市场。在盐湖提锂领域,公司实现国内首创将膜分离技术引入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在产业过程中,
创新性地发展“吸附+膜”法盐湖提锂技术,同时自主成功研发出新型提锂吸附剂材料;在环保领域,公司
自主研发的工业废水零排放工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助力下游客户实现工业废水的回用再生,并且大
量工业废弃资源同时实现再生利用,大大缓解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难题;在“双碳”领域,公司开发陶瓷
膜连续反应分离工艺,应用于冶金钢铁行业CO制燃料乙醇,助力冶金钢铁行业绿色发展;膏资源化利用领域
,公司自主研发的MCM技术帮助硫酸法钛白粉企业实现废弃钛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境价
值,该技术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钛白粉等行业提供循环经济解决方案。上述领域的技术进步,进
一步强化了公司在国内分离材料市场的领先地位。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产品及经营模式
1.公司的主要业务
公司专注从事陶瓷膜、有机膜、锂吸附剂等分离材料和分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以此为基础面向工业
过程分离与环保水处理领域提供系统化的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材料及配件,包括:研发及生产陶瓷膜
、有机膜、锂吸附剂等分离材料及膜成套设备,根据客户需求设计技术方案、实施膜系统集成,以及提供运
营技术支持与运营服务等。
2.公司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产品为以陶瓷膜、有机膜、锂吸附剂等分离材料为核心的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
案。
(1)分离材料
①分离膜材料
分离膜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无机或有机聚合物材料,能够将流体分隔成不相通的两个
部分,使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透过,从而将其它物质分离出来。陶瓷膜是以氧化铝(Al2O3)、氧化锆(Z
rO2)和氧化钛(TiO2)等粉体原料经特殊工艺制备而成的无机膜。陶瓷膜管壁密布微孔,在压力作用下,
原料液在膜管内的膜外侧流动,小分子物质(或液体)透过膜,大分子物质(或固体颗粒、液体液滴)被膜
截留从而达到料液不同成分的分离、浓缩和纯化之目的。有机膜是一种以有机聚合物制成的高分子材料,在
物料的分离、纯化、浓缩等领域实现选择性分离功能,按分离精度分为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等不同类
型。
②锂吸附剂材料
吸附剂材料是一种具有从气体或液体中吸附其中某些特定成分能力的材料的统称,其中提锂吸附剂是一
种以锂吸附剂粉体经过造粒而成的一种材料,它能够选择性的从含锂卤水中吸附锂离子,并且具有一定的强
度和较高的吸附容量。根据吸附原理不同,可分为钛系、铝系等不同的类型。钛系锂吸附剂是一种以钛氧化
物为主体结构的离子筛材料,能够从卤水中选择性的吸附锂离子,该吸附剂适用于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卤水
。铝系锂吸附剂是一种以氢氧化铝插层化合物为主体结构的分子筛材料,能够从卤水中选择性的吸附氯化锂
分子,该吸附剂适用于氯化物型、硫酸盐型卤水。
(2)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由于膜材料的精密性、膜分离技术的专业性,以及过滤分离工艺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下游应用客户
通常希望膜集成系统供应商能够提供包括工艺技术方案、膜材料与成套设备以及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在内的
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即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为满足客户应用需求,公司亦主要采用整体解决方案的
形式为客户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公司的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应用在新能源服务、工业流体分离、
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石膏资源化利用等领域。随着公司应用研发的持续推进,应用领域的外延也在不断扩
大。
3.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材料及配件来获得收入与利润,公司面向
工业过程分离和环保水处理领域客户设计技术方案,研发、生产分离材料及膜成套设备,实施膜系统集成,
并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与运营服务。
公司的盈利模式着力通过技术创新开拓下游应用领域与客户,并致力于通过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和全过程
服务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提升公司产品的整体价值。
(2)采购模式
公司的采购项目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零部件采购和工艺单元件采购,所采购物资多为通用商品,较易
从市场中获得。在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和工艺单元件上公司通过设置备选供应商方案以及替代物料备选方案
以保障公司的原材料及零部件的供应安全。此外,在供应商选择方面,公司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采购管理制度
体系,通过遴选确定合格供应商,从而从源头保证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和工艺单元件的质量。
(3)生产模式
公司自主生产制造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部件陶瓷膜、有机膜、锂吸附剂等材料,并自主加工
组装膜组件与成套设备,在此基础上实施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涉及的系统集成。
(4)销售模式
由于公司下游客户存在差异化的应用需求及工艺要求,公司通常会结合工艺可行性分析、小试实验等前
期工作为客户设计并实施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销售材料及配件。根据公司具体业务的不同,公司采用
不同的营销模式开展销售活动,具体销售模式分为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材料与配件销售两大类。
公司主要通过参加行业会议、相关展会、网络及媒体宣传等方式直接向潜在客户进行市场推广及营销工
作,亦会通过与相关行业内的工程公司及设计院合作进行市场推广与营销。
(5)研发模式
公司的研发主要为自主研发,通过组建久吾研究院以及8个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建立起了陶瓷膜、
有机膜、锂吸附剂等分离材料和分离技术、膜集成技术的完整研发体系。从分离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研究到
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开发,公司从市场需求中不断挖掘出研发方向,开发系列新产品,储备新技术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发展新动能。
(二)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产业政策扶持
公司产品的核心分离膜材料、锂吸附剂材料同属于新材料,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新材料属于国
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历来受到国家科技政策和产业
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新材料为国家重点投资发展的领域,旨
在推动新材料及其应用产业的发展。2023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
)》并于2024年2月1日起实施。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的陶瓷膜、高效分离膜材料、锂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高
盐废水循环利用、循环水回收利用等均为鼓励类产业。
2.公司自身优势
(1)技术优势
公司设有无机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苏省膜分离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盐水精制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以上
研发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依托完整的技术体系,公司能够面向下游行业不同的应用需求提供系统化的产品
,包括生产适用性的陶瓷膜等分离膜材料、锂吸附剂材料、膜组件及其成套设备,根据客户具体的应用场景
及工艺要求进行工艺技术方案设计,并进行系统的集成,形成针对性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全流程整体服务
,保证了公司能够更加合理地进行工艺技术方案设计,保障产品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
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高盐废水资源利用集成技术、制浆废水中水回用及零排放成套工艺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编
制的《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1)》;钛石膏资源化利用技术成套装备入选工业和
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联合编制的《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
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1)》。
(2)品牌优势
陶瓷膜等分离膜材料作为新型高效分离材料,膜分离技术作为替代传统高能耗高污染分离技术的一项新
兴技术,下游应用领域的使用者在决定采用膜集成工艺时,通常都会较为谨慎,往往会综合比较企业的项目
经验和市场口碑等来选择供应商。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膜材料生产以及膜应用技术开发的企业,公司依靠创新研发、工艺设计、产品制
造以及技术服务等优势能力,已在行业内树立起了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形象,在行业内享有较好的口碑。
公司是中国膜工业协会认定的“中国膜行业陶瓷膜领域龙头企业”,陶瓷滤膜产品及成套装备被国家工信部
认定为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具有良好的行业口碑和品牌知名度。
公司凭借优异的工艺设计、产品性能、工程交付及运营能力,在下游行业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在新能源
领域,公司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为盐湖提锂行业发展提供环境友好、经济性好的盐湖提锂工艺以及关键材料
,成为国内多家盐湖资源企业共同的合作选择。在水处理领域,报告期公司荣获“工业废水零排放年度标杆
企业”称号。区别于传统环保技术的公司,公司在工业过程分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公司将工业生
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手段和环保末端治理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末端治理的难
度和成本。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优势
公司是国内少数具有系列化分离膜材料以及锂吸附剂材料的自主研发能力,开发、设计膜分离技术应用
工艺,并向客户提供系统化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在分离膜材料、锂吸附剂材料和分离技术
研究应用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技术、研发实力雄厚。
1、拥有完整的陶瓷膜材料和膜分离技术研发体系
包括膜材料制备、膜组件与成套设备开发、以及多领域的膜分离技术应用工艺,已自主掌握了该等技术
领域内的核心技术,并积累了较丰富的专利技术与非专利技术。依托完整的膜分离技术体系,公司能够面向
不同应用领域及不同应用工艺的需求提供系统化的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生产适用性的分离膜材料
、膜组件及其成套设备,根据客户具体的应用环境及工艺要求进行技术方案设计和工艺设计,并在膜分离成
套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形成针对性的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2、自主研发锂吸附剂材料制备工艺并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
公司依托多年分离材料技术研发经验,经过数年的研发投入与试验,成功自主研发了钛系、铝系锂吸附
剂材料制备技术。同时凭借完善的研发体系,公司不断优化提升锂吸附剂溶损率、吸附效率等关键指标性能
,并与公司膜集成技术耦合,开发出“吸附+膜”法的盐湖提锂工艺,可应用于国内外不同类型卤水的盐湖
锂资源开发利用场景,公司已成为国内少数同时掌握盐湖提锂关键材料及工艺,并具有持续研发创新能力的
企业。
3、公司重视研发平台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
公司建设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等专项科研平台,是国家“863”计划“
高性能陶瓷纳滤膜规模制备技术及膜反应器”项目的课题依托单位。公司积极鼓励技术创新,研发资金投入
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直接投入的研发支出为5,622.87万,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54%,大量的
研发投入有效保障了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及产品开发水平的持续提升。
本报告期,公司成立了久吾研究院,整合内部创新资源,打造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平台。截至2024年12
月31日,公司及主要子公司持有生效发明专利106项、实用新型专利119项及外观设计专利5项,并有118项专
利申请已获得受理;公司还拥有多项非专利技术,研发成果丰硕。报告期内,公司再次获得中国膜行业专利
奖金奖。
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及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公司先后主持起草了国家海洋局发布的“管式陶瓷微孔滤膜
元件”(HY/T063-2002)、“管式陶瓷微孔滤膜测试方法”(HY/T064-2002)、“陶瓷微孔滤膜组件”(HY
/T104-2008)以及工信部发布的“全自动连续微/超滤净水装置”(HG/T4111-2009)等相关行业标准。主持
了1项国家标准——“陶瓷滤膜装置”(GB/T37795-2019)和1项团体标准——“领跑者”标准评价要求陶瓷
膜元件(T/ZGM008-2021T/CSTE0056-2021)的编制,并参与了11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二)服务优势
公司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以膜分离技术为基础,向客户提供包括设计技术与工艺方案、生产分离膜
等材料及膜分离成套设备、实施膜系统集成并提供运营技术支持与运营服务等在内的全过程服务。
由于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且不同下游客户的具体应用环境和工艺需求亦有较大差异,因此
通常要求企业能够针对具体应用情况进行设计并提供系统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依托公司全过程服务的业务体
系以及在多个下游领域积累的大量膜分离技术应用经验,公司能够为客户设计适用性的技术方案和工艺方案
并提供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充分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全过程服务,保证了公司能够更加合理地进行技
术和工艺方案设计,确保产品的应用性能和运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品牌优势
分离膜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材料,膜分离技术作为替代传统高能耗高污染分离技术的一项新兴技
术,下游众多领域客户对膜技术的认知度和应用普及率仍较低,下游应用领域的使用者在决定采用膜集成工
艺时,通常都会较为谨慎,往往会综合比较企业的项目经验和市场口碑等来选择供应商。作为国内最早一批
从事陶瓷膜材料以及膜应用技术开发的企业,公司依靠产品生产、工艺设计以及技术服务等优势能力,已在
行业内树立起了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形象。在盐湖提锂等新能源服务领域,公司凭借成熟的工业化项目实
施经验、突出的材料及应用研发能力获得了行业内的认可,多家锂资源企业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四)人才优势
经过长期累积与培养,公司逐步搭建起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公司拥有多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技术人员占比较高,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人才储备充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公司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
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大多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是公司核心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研发的
重要基础。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研发成效显著,形成多项专利、非专利技术,不断为公司产品拓展新的应用领
域,保障了公司经营业绩的稳步提升。
四、主营业务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