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680 隆盛科技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 4.85亿 39.58 4666.16万 21.10 9.63
EGR产品及天然气喷射系统(产品) 4.51亿 36.82 9612.17万 43.47 21.33
精密汽车零件(产品) 2.87亿 23.48 6576.41万 29.74 22.88
─────────────────────────────────────────────────
境内销售(地区) 12.13亿 99.10 2.18亿 98.70 17.99
境外销售(地区) 1098.45万 0.90 287.06万 1.30 26.13
─────────────────────────────────────────────────
其他(业务) 7.68亿 62.71 1.25亿 56.53 16.28
EGR产品及喷射系统(业务) 4.56亿 37.29 9612.17万 43.47 21.06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12.24亿 100.00 2.21亿 100.00 18.06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零部件行业(行业) 23.74亿 99.03 4.25亿 98.68 17.89
精密机加工行业(行业) 2317.65万 0.97 --- --- ---
─────────────────────────────────────────────────
新能源产品(产品) 10.34亿 43.15 1.35亿 31.38 13.05
EGR产品及喷射系统(产品) 7.29亿 30.43 1.54亿 35.81 21.13
冲压件产品(产品) 4.21亿 17.56 7811.47万 18.15 18.56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1.14亿 4.74 --- --- ---
其他产品(产品) 4320.76万 1.80 --- --- ---
注塑件产品(产品) 3256.24万 1.36 --- --- ---
机加工产品(产品) 2317.65万 0.97 --- --- ---
─────────────────────────────────────────────────
境内(地区) 23.64亿 98.61 4.24亿 98.57 17.95
境外(地区) 3339.60万 1.39 --- --- ---
─────────────────────────────────────────────────
直接销售(销售模式) 23.97亿 100.00 4.30亿 100.00 17.9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 4.57亿 43.09 5435.77万 26.98 11.90
EGR产品(产品) 3.54亿 33.36 8653.39万 42.96 24.47
精密汽车零件(产品) 2.40亿 22.66 5840.52万 28.99 24.31
其他(补充)(产品) 950.85万 0.90 215.20万 1.07 22.63
─────────────────────────────────────────────────
境内销售(地区) 10.46亿 98.69 1.97亿 97.79 18.82
境外销售(地区) 1388.37万 1.31 445.61万 2.21 32.10
─────────────────────────────────────────────────
商品和服务(业务) 10.60亿 100.00 2.01亿 100.00 19.00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10.60亿 100.00 2.01亿 100.00 19.0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零部件行业(行业) 18.09亿 99.00 3.26亿 100.00 18.04
精密机加工行业(行业) 1835.38万 1.00 --- --- ---
─────────────────────────────────────────────────
新能源产品(产品) 8.01亿 43.82 9613.42万 29.58 12.01
EGR产品及喷射系统(产品) 5.62亿 30.74 1.34亿 41.24 23.86
冲压件产品(产品) 2.94亿 16.09 5387.28万 16.57 18.33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7555.31万 4.14 740.44万 2.28 9.80
其他产品(产品) 4299.02万 2.35 --- --- ---
注塑件产品(产品) 3390.69万 1.86 --- --- ---
机加工产品(产品) 1835.38万 1.00 --- --- ---
─────────────────────────────────────────────────
境内(地区) 17.67亿 96.69 3.19亿 98.07 18.04
境外(地区) 6048.49万 3.31 627.25万 1.93 10.37
─────────────────────────────────────────────────
直接销售(销售模式) 18.27亿 100.00 3.25亿 100.00 17.79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4.6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1.16%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46408.07│ 19.36│
│客户二 │ 38978.94│ 16.26│
│客户三 │ 27253.51│ 11.37│
│客户四 │ 17911.83│ 7.47│
│客户五 │ 16064.75│ 6.70│
│合计 │ 146617.10│ 61.16│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0.8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3.4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50930.50│ 25.10│
│供应商二 │ 25253.14│ 12.44│
│供应商三 │ 21176.86│ 10.43│
│供应商四 │ 6302.98│ 3.11│
│供应商五 │ 4773.38│ 2.35│
│合计 │ 108436.86│ 53.4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公司深耕汽车零部件领域多年,始终专注于该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配套服务。作为一家科技
创新驱动型企业,公司长期围绕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强劲的自主研发实力与上下游精准并购策略,
现已形成以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系统、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及汽车精密零部件为核心的业务矩阵
,其中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新能源驱动电机核心零部件已进入行业头部序列,精密零部件在特定细分领
域更成为隐形冠军。公司产品广泛覆盖商用车、乘用车及新能源汽车全市场,深度融入汽车产业生态链,在
巩固核心业务优势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战略新赛道,已深度布局航空航天与低空经济产业链、人形机器人领
域,并在商业航天、低空飞行器等板块形成比较强的产业优势,持续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为长期增长注入
新动能。
(一)行业情况
1、汽车行业市场情况
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业活力持续释放,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500万辆大关,分别达到1,562.1万
辆和1,565.3万辆,同比均实现10%以上的增长。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52.2万辆和1,353.1万辆,同
比分别增长13.8%和13%。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9.9万辆和21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和2.6%。商用车电
动化进程加速,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同比增幅超50%。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驱动我国汽车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
和693.7万辆,同比增幅高达41.4%和40.3%,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4.3%。按动力类型划分,2025年1-
6月,纯电动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448.8万辆和44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1%、46.24%;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247.9万辆和252.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98%、31.17%。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不仅
拉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零部件关键技术迭代突破,更带动了上下游企业协同增效,为行业注入了持久
动能。
市场表现上,内需与出口形成了双轮驱动的良性格局。内需端,1-6月国内汽车销量达到1,257万辆,同
比增长11.7%,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赋能,有效释放了消费潜力。出口端同样表现亮
眼,上半年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激增75.2%,成为出口
的核心增量。在新能源汽车出口结构中,乘用车占101.1万辆,同比增长71.3%,其中纯电动车出口67万辆,
同比增长40.2%,插混车出口39万辆,同比增长更是高达210%。插混车型凭借“技术+成本”的双重优势,在
国际市场上快速抢占份额,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品牌竞争格局中,自主品牌强势崛起,表现尤为突出。上半年累计销量927万辆,同比增长25%,市场占
有率68.5%。自主品牌的崛起得益于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多线布局以及在高端市场的突破,市场基盘持续扩大
。具体到头部车企,乘联会数据显示,比亚迪、吉利、奇瑞上半年批发销量位居前三,且均突破百万辆大关
。
展望下半年,“两新”补贴政策将持续发力,叠加企业新品供给充足,有望推动汽车消费稳步增长。行
业高景气度为汽车部件企业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产业链协同发展态势已然明确,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2、公司潜力业务板块相关行业情况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列为我国未来的新增长引擎。2025年
既是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任务的收官之年,三大领域由此迎来了加速
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在商业航天领域,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已进入落地阶段,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5年以来,各
大星座建设持续推进,上半年发射的卫星以通信与遥感类型为主:通信卫星涵盖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02组
/03组/04组)、千帆星座(05组/06组)及中星系列卫星(10R/3B/9C);遥感卫星则包括四维高景系列、云
遥一号星座、天仪星座、泰景星座系列等。从产业趋势看,随着卫星互联网、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进入实质
性建设阶段,卫星制造产业正逐步迈向新阶段;而新型星座计划的持续提出将不断提升卫星制造能力,这意
味着未来几年我国卫星发射数量有望保持加速增长态势;
低空经济中,无人机行业是重要发力点,无人机以“智能化+集群化+多功能化”为核心发力。智能化让
无人机自主感知决策,适配复杂场景;集群化实现多机协同,提升大规模作业效率;多功能化通过模块化设
计,灵活切换任务。三者融合,推动无人机在军事侦察、民生救援等领域突破,满足激增的市场需求,成为
低空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智能机器人领域,每个时代都有其标志性工具与产品,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最具生产
力工具之一。随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其智能水平与通用能力不断提升,孕育着广阔的市场前
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更会是未来产业生态的核心载体。目前,机
器人整机企业正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构建起“大中小”企业融通、
上下游环节联动的良好生态。?
上述潜力业务在公司未来的战略布局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公司中长期发展的核心增长点。目前,相关布
局已初显成效,各方面均取得阶段性进展。上述业务现阶段在公司整体业务版图中的占比尚小,且面临着一
定程度的风险与挑战。
(二)主要产品情况
本公司产业链布局清晰,上游涵盖钢材、机加工件等基础原材料与部件供应,下游对接汽车整车制造商
及发动机、电机等核心部件生产企业。公司秉承“创无止尽、绿动未来”的发展理念,聚焦汽车发动机废气
再循环(EGR)系统、新能源电驱动铁芯、精密零件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依托规模化、高品质的精密制造实
力、突出的成本效能优势,叠加深厚技术积淀,协同拓展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产业链、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
域,构建多元业务互促共进的协同发展格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新增长引擎。
(三)经营模式、市场地位等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市场地位等暂未发生重大变化,具体内容可参见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
(四)公司2025年上半年重点开展工作情况暨业务驱动因素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身处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虽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多重挑战,却依
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公司锚定战略航向,多维度发力推动业务增长,一方面,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
速新产品研发迭代,同时持续完善客户响应与满意度体系,不断扩大市场版图;另一方面,狠抓高效生产与
智能化升级的深度融合,以技术赋能提升运营效能,为业务增长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公司在稳固汽车领域
基本盘的基础上,公司依托精密制造等技术优势,积极拓展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产业链、人形机器人等前沿
领域市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407.50万元,同比增幅达15.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
润10,473.08万元,同比增长1.38%。
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战略布局,公司已构建清晰的三条增长曲线矩阵,第一增长曲线聚焦做强EGR
系统业务,第二增长曲线着力拓展新能源、精密零部件板块,第三增长曲线重点布局航天卫星、人形机器人
板块。具体内容如图示:
1、汽车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系统业务板块
母公司在发动机节能减排关键部件领域已深耕20余年,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经市
场充分验证的核心优势,已构建起EGR系统全流程产品解决方案能力。目前,EGR技术已全面赋能商用车柴油
车、乘用汽油车、乘用混合动力汽车、非道路工程机械、天然气商用车等下游多类汽车市场,业务覆盖广度
与深度持续拓展。
在头部企业优势持续凸显的行业格局下,本公司凭借精准的战略布局,行业地位不断巩固。针对乘用车
与商用车两大细分市场,我们通过有的放矢地布局客户、优化客户结构,为长期稳定发展夯实了根基。在乘
用车EGR市场,公司依托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叠加EGR系统作为高效混动发动机核心部件,推动乘用车EGR
系统产品市占率进一步提升。目前,客户网络已涵盖比亚迪、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广汽、智新科技、五菱
赛克、东安动力、上汽集团等主流企业并聚焦中高端车型服务,且在各企业中均有多个项目完成定点或实现
量产。今年以来,公司还成功进入长安汽车、东风日产供应体系,客户群体正加速向日系、德系客户等具备
全球化能力的外资品牌延伸,同时公司积极响应混动车型出口量激增的态势,合作版图持续扩大。2025年下
半年,比亚迪、吉利、上汽等企业将有多款新车型发布,公司混动产品均已配套,为全年业绩提供有力支撑
;在商用车EGR市场,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实现明显增长,尤其在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的重卡EGR市场,公
司取得积极突破,上半年度天然气重卡EGR阀供应量已超去年全年总量。同时,公司正深度参与潍柴下一代
天然气项目平台的同步开发,为后续天然气重卡EGR业务持续增量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当前的EGR系统产品在满足国六B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始终将技术储备与革新置于战略高度,严格践
行“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迭代理念,已前瞻性启动国七排放标准相关项目的研发工作,主动响应不
断收紧的环保法规要求。与此同时,公司高度重视与客户的协同开发能力,始终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导向。一
方面持续优化产品设计方案,提升方案的适配性与经济性;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内部制造工艺的自动化水平、
突破瓶颈工序的产能限制,打造出兼具经济高效、适配性强等多重优势的技术解决方案。
2、新能源业务板块
公司新能源业务板块已形成“并驾齐驱”的稳固战略格局,全资子公司隆盛新能源与孙公司隆盛茂茂协
同发力,凭借各自差异化的经营优势,为板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1隆盛新能源聚焦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零部件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围绕具备自主电驱动
能力的核心战略客户深度开展业务,现已协同联合汽车电子成功进入长安、理想、小米、蔚来、上汽、奇瑞
、光束汽车等车企供应链,为长安深蓝、阿维塔、理想MEGA、蔚来ET5、小米SU7、小米YU7、上汽智己、荣
威、奇瑞智界等畅销车型提供驱动电机铁芯产品。同时,公司还进入某外资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星驱动力
、比亚迪供应链,为吉利银河、帝豪,领克
06、07、08、Model3、ModelY、ModelYL、方程豹等车型供应驱动电机铁芯;进入金康动力供应链,为
问界M5、M7、M8、M9及新M7等车型提供相关产品;此外,还进入合肥钧联供应链,主要匹配创维、江淮等乘
用车、商用车车型的需求。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拓展力度,寻找与公司相匹配的价值客户。
在技术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品质升级及高效高功率电机需求攀升,马达铁芯技术壁垒日益提高。不仅
对电磁性能、机械性能及精度提出更高标准,同时铁芯硅钢片薄片化趋势亦愈发显著,市场亟需通过高性能
材料应用与结构优化,在保障磁路磁密的同时实现铁芯薄型化。在此背景下,公司具备显著领先优势:一方
面,公司配备来自国际龙头企业的高精度、高效率、长寿命的自动化冲制设备,拥有更强的精密加工能力与
规模量产质控能力;另一方面,子公司微研精工在精密制造领域积累了20余年经验,拥有模具技术能力,进
一步夯实公司在该领域的竞争实力,充分契合市场发?展需求。同时,公司已获得黑田“GlueFASTEC技术”
授权,抢占了高精尖车型技术路线的技术高点。今年上半年,公司还成功攻克薄材料0.2mm的焊接技术,在
毛刺控制、断面的质量要求、模具精密导向、排料优化等方面,配合公司高精度设备,优化关键参数,能够
为客户提供更高性能铁芯产品。?
2.2隆盛茂茂致力于半总成业务。其设立是公司对该板块业务进行的重大战略转型升级,主要为金康动
力、博世等精准客户提供配套服务。电机铁芯半总成主要部件包括定子总成(铁芯、绕组、绝缘材料等)、
转子总成(铁芯、磁钢、转轴等),这一业务极大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及核心竞争力。隆盛茂茂于2024年11
月设立,设立一个月后2024年12月便获得了博世半总成项目定点,2025年1月又获得了赛力斯半总成项目定
点,2025年6月实现了第一套定转子半总成产品成功下线,从成立到产品落地仅用七个月,在行业赛道上跑
出了发展加速度,展现了强劲的成长动能。
3、精密零部件业务板块
全资子公司微研精工专注于精密零部件板块的运营。作为集团业务的“稳定器”,该板块以稳健经营为
核心,聚焦汽车零部件精密冲压及注塑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凭借丰富的产品品类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
需求。
2025年上半年,微研精工持续深化“对同一客户深耕细作,对同类产品做大做强”的策略,成功突破客
户多项核心项目:
①电驱动/电控系统领域:前期承接的铜排项目已陆续进入批产阶段,成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核心爆
发点。同时,上半年新承接的铜排项目累计定点开发产品生命周期价值达8亿元,为后续稳定经营筑牢根基
。新客户拓展方面,成功进入国内新型电控企业臻驱科技,其相关项目将于下半年实现量产;
②被动安全系统领域:均胜电子冲压及注塑件定点项目已于上半年启动量产,下半年将进入批量爬坡阶
段;
③马达助力电机领域:马勒电驱动项目上半年已开启批量生产,下半年将迎来产能爬坡;
④跨界拓展方面:积极开拓新领域与新市场,上半年成功获取某手机客户跨界进入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多
个量产项目,预计下半年实现量产。
未来,公司将重点向精密冲压、注塑部件小总成方向发力,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核心竞争力。2025
年上半年,公司已实现从汽车精密零部件到小总成类产品的突破,累计获得50个小总成项目。其中,博泽座
椅板块、日立控制器小总成、联电Busbar等项目均已量产,下半年将进入爬坡阶段。这些项目的成功落地,
为下半年及明年的业绩增长积蓄了强劲动能。
4、航空航天制造板块
为优化行业布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控股子公司微研中佳精准发力航天及无人机精密零部件领
域,目前已构建起多元业务矩阵并实现客户资源的持续拓展。
在业务布局上,公司与银河航天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聚焦卫星能源模块、通讯模块及控制模块等核心精
密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为切入空天产业赛道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无人机领域,公司深耕大型外贸及列装无
人机零部件制造,已完成多款型号产品的生产交付,积累了完整的生产工艺技术经验,形成较强市场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公司卫星模块项目、无人机项目业务量实现翻倍增长,为公司多元化持续发展提供增长动力
。此外,公司业务还进一步延伸至精密导弹零件配套,涵盖导弹导引结构件、舵机结构件、弹射装置、频率
源及光学影像等产品。同时涉及高端精密仪器用空气分子泵、极杆,以及汽车用精密轴盘类零部件等多元化
精密产品。为了深化军民融合策略,微研中佳还积极拓展汽车零部件业务,增加了汽车零部件EGR阀体和新
能源汽车电机平衡盘的生产,助力集团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力,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在客户资源拓展层面,报告期内,公司成功纳入航天科技集团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控制工
程研究所、东方空间(江苏)航天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三家重要客户。这一突破不仅丰富了公司的核心客户矩
阵,更为其未来在航天领域的深度布局与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提供了坚实支撑。
5、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等前沿业务板块
在机器人领域,公司凭借二十余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积淀的精密制造能力与产业资源,为切入机器人赛道
筑牢根基。其中,在控制系统集成、产品标准及可靠性方面的长期积累,更转化为布局机器人赛道的核心竞
争力。目前,公司已形成“核心部件+整机研发”的双路径推进模式:一方面,依托自身工业场景搭建机器
人整机并持续迭代优化;另一方面,凭借对机器人产业链的深度洞察,在灵巧手总成、谐波减速器及关节模
组等核心部件上实现多点突破,持续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进阶;
在机器人板块中,公司已落地多项举措。2025年5月,公司完成对无锡蔚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商变
更登记,正式将其纳入控股子公司体系,标志着双方在精密谐波减速器及一体化关节执行器领域的深度协同
迈入新阶段;公司还与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携手成立无锡隆盛唯睿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持有90%股权
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隆盛唯睿重点聚焦人形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低空飞行器等前沿领域,深耕贴合
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研究。借助隆盛唯睿研发平台,公司构建起“双轮驱动”的技术立体架构。主营板块事
业部专注于应用技术的落地开发,隆盛唯睿则专攻创新技术的前沿研发,未来孵化项目的产业化成果也将反
哺公司发展。通过架构迭代,不仅强化了技术转化能力,更承载起公司从“制造”向“创造”跨越的重要使
命。
5.1谐波减速器及一体化关节模组
在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谐波减速器作为人形机器人关节旋转执行器的主流方案,其性能直接决
定机器人的运动精度与稳定性,是连接动力源与执行结构的关键部件。它由波发生器、柔性齿轮、刚性齿轮
组成,依托柔性齿轮与刚性齿轮的齿数差实现传动,具有传动比大且范围广、精度高、体积小、重量轻、传
动平稳、噪声小、可在密封空间传递运动等显著优势,是机器人小臂、腕部、手部等关键部件实现精准灵活
动作的核心保障。在此背景下,收购蔚瀚智能对公司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①强化技术壁垒,占据行业技术高地
蔚瀚智能作为精密传动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专注于精密谐波减速器及一体化关节执行器的技术研发与产
业化应用。该公司的技术团队深耕该领域十余年,已成功攻克齿形设计、材料、加工设备三大行业技术难点
。在齿形设计上,突破传统渐开线齿形局限,基于海量测试数据研发出双曲线齿形,通过两段凹凸弧的协同
啮合,显著提升了产品的精度、寿命、疲劳强度等性能指标,成功解决了产品运动卡顿问题。收购蔚瀚智能
可通过整合其核心技术,强化公司在机器人核心部件赛道的技术壁垒,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技术
高地。?
②丰富产品矩阵,完善产业链布局
蔚瀚智能依托自主专利技术,已成功搭建百余款产品的标准谐波减速器矩阵体系,同时具备强大的非标
定制解决方案能力,可针对不同行业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灵活适配服务,为业务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报告期内,公司聚焦行业痛点重点攻关,成功研发出结构紧凑的轻量化谐波减速器。该产品在设计层
面实现关键突破,在确保抗击性能、刚性等核心性能参数不降低的前提下,重量较传统产品大幅减轻30%-40
%。这一技术优势转化为多重应用价值,既能有效降低设备整体负载、提升运行灵活性,更能为机器人、自
动化设备等对空间与重量高度敏感的场景,提供更优的安装适配方案。与此同时,公司同步开发了Peek材料
谐波减速器等一体化关节模组,同时还掌握了摆线减速器关键制造技术,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传动解决
方案。产能规划层面,预计2026年一季度可形成约7万台谐波减速器产能,为市场需求响应与业务规模扩张
提供有力支撑。
③拓展市场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
蔚瀚智能在市场与客户资源方面,其客户覆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制造企业、航天军
工等领域,已与多家客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技术成果转化与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蔚瀚智能
团队多次承接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升降单元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彰显了其产品的高品质与高可靠性。这
不仅能为公司带来良好的市场声誉,更能创造更多的业务机会,助力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版图。
④依托地域协同,提高整合效率
蔚瀚智能与隆盛科技同属无锡企业,地域上的接近为双方在并购后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天然便利,有助
于降低整合成本,提高整合效率,推动双方在技术、生产、市场等方面快速形成合力,更快地实现“1+1大
于2”的协同效应。
5.2“兰森”机器人
除了谐波减速器,公司还基于自身工业场景推进机器人整机研发。经过近两年攻坚已实现从“兰森一代
”到“兰森二代”的跨越式发展。“兰森机器人”的研发突破,核心在于构建了软硬件深度协同的开发模式
。相较于行业内单纯依赖软件优化或硬件堆叠的传统路径,公司通过机械设计、算法研发、感知与控制等多
学科团队并行推进,在架构设计初期即确立软硬件一体化目标,从根源上规避了“硬件先行、软件补齐”的
割裂问题。这种深度整合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机器人执行效率,更赋予系统更高的开发自由度与灵活性,同
时大幅增强了整机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为后续场景落地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在工业场景落地方面,研发团队以全资子公司隆盛新能源驱动电机马达铁芯转子产品质检为切入点推动
“兰森二代”融入现有业务,专注于解决重载抓取、缺陷检测、柔性搬运三大痛点,并形成了“灵巧手+制
造业场景大模型+电子皮肤”的核心技术矩阵。“兰森二代”机器人已从单纯执行固定动作指令升级到借助
大模型开展智能化判别与优化执行,操作精度与协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已从点到点抓取,进阶为可对随机
位置进行精确定位的抓取,并能实现双臂协同作业。
在核心部件方面,公司灵巧手研发已完成多轮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扩充,会陆续形成军品级、工业级、
消费级三大产品线。同时,公司灵巧手还搭载了小巧轻薄的视触觉压阻多模态电子皮肤,在传感器技术层面
实现关键突破。其核心方案为“摄像头+硅胶弹性体”集成设计,将摄像头与硅胶弹性体嵌入指尖,当硅胶
弹性体与物体接触发生形变时,其内表面特殊图案同步变化,底部摄像头捕捉图像后,通过算法可计算出高
分辨率受力分布。该方案不仅可实现上万个传感单元的超高分辨率,还能以高精度进行切向力测量,大幅优
于传统基于电学信号的触觉传感器。
2025年至今,公司控股子公司隆盛唯睿及蔚瀚智能多次携核心产品参与机器人赛事及展会,并获首届具
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创新形态设计奖》,通过展示交流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展望未来,全球机器人
市场增长将带来历史性机遇,而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与产能保障将成为决定行业格局的关键因素。公司将持
续深化在核心部件领域的布局,通过“技术迭代+场景拓展+产能扩张”的三重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技术
层面,紧跟行业前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在应用场景拓展上,积极开拓更多新兴领域
的应用,抢占行业制高点。在产能方面,有计划的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多元化产品及规模化优势
公司自创立起,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