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699 光威复材 更新日期:2025-04-04◇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材料制造(行业) 23.54亿 96.08 10.91亿 97.75 46.34
装备制造业(行业) 8883.91万 3.63 --- --- ---
其他业务收入(行业) 718.31万 0.29 298.20万 0.27 41.51
─────────────────────────────────────────────────
碳纤维及织物(产品) 14.52亿 59.27 8.48亿 75.96 58.37
碳梁(产品) 5.37亿 21.90 1.41亿 12.67 26.36
预浸料(产品) 2.34亿 9.53 8355.61万 7.49 35.77
制品及其它(产品) 2.21亿 9.00 4035.53万 3.62 18.29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718.31万 0.29 298.20万 0.27 41.51
─────────────────────────────────────────────────
国内(地区) 19.17亿 78.24 9.73亿 87.22 50.78
国外(地区) 5.33亿 21.76 1.43亿 12.78 26.75
─────────────────────────────────────────────────
直销(销售模式) 24.50亿 100.00 11.16亿 100.00 45.5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碳纤维及织物(产品) 6.82亿 59.01 4.00亿 77.48 58.61
碳梁(产品) 2.49亿 21.58 5549.36万 10.75 22.25
预浸料(产品) 1.17亿 10.15 3932.93万 7.62 33.51
制品及其他(产品) 1.04亿 9.00 2090.39万 4.05 20.08
其他业务(产品) 295.60万 0.26 50.32万 0.10 17.02
─────────────────────────────────────────────────
境内(地区) 8.99亿 77.74 4.56亿 88.30 50.71
境外(地区) 2.57亿 22.26 6035.70万 11.70 23.4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材料制造(行业) 24.74亿 98.25 12.11亿 98.82 48.94
装备制造业(行业) 3401.13万 1.35 --- --- ---
其他业务收入(行业) 995.48万 0.40 316.33万 0.26 31.78
─────────────────────────────────────────────────
碳纤维及织物(产品) 16.67亿 66.23 10.31亿 84.17 61.85
碳梁(产品) 4.26亿 16.94 7728.25万 6.31 18.12
预浸料(产品) 2.68亿 10.65 9109.95万 7.44 33.98
制品及其它(产品) 1.46亿 5.79 2233.66万 1.82 15.31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995.48万 0.40 316.33万 0.26 31.78
─────────────────────────────────────────────────
国内(地区) 20.91亿 83.07 11.44亿 93.35 54.69
国外(地区) 4.26亿 16.93 8147.21万 6.65 19.11
─────────────────────────────────────────────────
直销(销售模式) 25.18亿 100.00 12.25亿 100.00 48.66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碳纤维及织物(产品) 7.68亿 62.75 4.68亿 82.32 60.94
碳梁(产品) 2.30亿 18.83 3566.01万 6.27 15.47
预浸料(产品) 1.45亿 11.87 5305.78万 9.33 36.54
制品及其他(产品) 7725.82万 6.31 --- --- ---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288.86万 0.24 240.26万 0.42 83.18
─────────────────────────────────────────────────
境内(地区) 9.94亿 81.26 --- --- ---
境外(地区) 2.29亿 18.74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8.7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6.45%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111889.62│ 45.67│
│客户二 │ 29223.13│ 11.93│
│客户三 │ 21414.03│ 8.74│
│客户四 │ 20301.03│ 8.29│
│客户五 │ 4468.96│ 1.82│
│合计 │ 187296.77│ 76.45│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4.7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3.6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14973.45│ 13.70│
│供应商二 │ 10651.87│ 9.75│
│供应商三 │ 8778.00│ 8.03│
│供应商四 │ 7061.07│ 6.46│
│供应商五 │ 6192.00│ 5.67│
│合计 │ 47656.40│ 43.61│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背景
碳纤维是一种集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于一身、具有多种优异性能并拥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基础性新材料。
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低比重的性能特点使碳纤维以及以碳纤维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增强、减重
效果,耐腐蚀、耐高温、低膨胀系数、导电等良好的性能特点使其可以在诸如高压、高温、高湿、高寒、高
腐蚀性等恶劣工况环境中代替金属材料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效果,碳纤维因此成为国防工业发展的关键材料
之一,是各类高端装备与工业应用重要的材料选择,在航空航天、风力发电、氢能光伏、建筑工程、轨道交
通、体育休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成为发展国防装
备与国民经济日益重要的战略物资。
碳纤维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工艺技术复杂,产业发展涉及产、学、研、用各
个环节,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行业技术壁垒高,各应用领域工作环境的差异对产品要求不同,尤其
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对产品性能及质量稳定性有非常苛刻的要求;碳纤维下游应用技术的开发难度较高,作
为复合材料基体和增强体的树脂和碳纤维需要有系统的数据库做支撑,复合材料设计、成型、制造工艺和装
备能力需要匹配衔接,应用开发需要较长的研发过程,加之研发投入高、生产成本高,导致碳纤维应用范围
长期受到局限,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材料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
2、行业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加强碳纤维及其
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为未来碳纤维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
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要求聚焦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围绕保障大飞机等重点领域供应链稳
定,加快在高性能纤维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将高性
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列为关键战略材料。这些长期统筹规划的出台,明确了碳纤维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发展方针
,为碳纤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驱动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已经提出了“30·60”碳达
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在这一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我国绿色能源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作为
轻质、高强的碳纤维材料具有出色的轻量化、减排、环保功能,是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重要的材料选项之
一,在绿色能源发展如风电领域的叶片制造、太阳能领域硅片生产的热场材料、氢能领域的储运装备等应用
领域有着明显的技术性能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立足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
势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充分发挥“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
、医养健康等“五强”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绿色环保、新兴服务等
新兴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努力构建形成“5+N”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碳纤维T700级
、T800级的产业化,积极开展碳纤维T1000级、T1100级、M60J级、M65J级、M40X级的技术攻关,将威海、济
宁、德州、泰安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威海市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
”产业“雁阵形”集群。因此,国产碳纤维行业正在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自进入新世纪重新启动碳纤维国产化进程以来,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碳纤维企业在高端装备应用的
牵引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涉及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突破,在解决碳纤维产业化卡脖子问题的
同时,保障了高端装备发展的急需,随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国产碳纤维逐步形成了涵盖高强、高强中
模、高模、高强高模四个系列的碳纤维产品产业化能力,初步形成了系列化的碳纤维工业产品体系,而随着
低成本和高效生产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碳纤维品种的丰富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碳纤维生产成本及应用门槛
不断下降,推动着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碳纤维应用从早期的航空、体育休闲领域逐
步扩大到航天、风力发电、压力容器、碳碳复材、低空飞行器、船舶、汽车、建筑工程、轨道交通、输电电
缆等一般工业领域。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国产碳纤维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个别产品到全系列化发展、从不能
用到基本能用再到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国产碳纤维行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历史新时代。根据《2024
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注),2024年我国碳纤维的运行产能为150,130吨,对比2023年增长了8
.5%,在全球占比达到48.6%,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碳纤维的需求量为156,100吨,对比2023年增长了3
5.70%,在经历上一年的下跌之后恢复强劲增长,我国的碳纤维市场2024年需求量为84,062吨,对比2023年
也增长了21.70%,国产碳纤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80.1%的历史新高,这充分体现了国产碳纤维的
巨大进步和我国制造大国的能力。
4、行业地位
公司是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也是我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成功实践者,由于公
司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并实施了碳纤维的产业化,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碳纤维的垄断地位以及技术、装备
的封锁,改变了全球碳纤维产业格局,确保了我国国防装备发展对关键材料碳纤维的急需,带动我国碳纤维
产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形成了公司在我国航空航天等国防装备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地位。随着产业化
技术水平的提高,公司积极开发民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业务不断向下游延伸,积极培育碳纤维应用
市场,逐步形成了高端装备与民用业务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概述
公司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业务涵盖碳
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系列化的树脂体系、各种预浸料、复合材料构制件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装备设计
制造、检测(CNAS/DIlAC认证国家和国防实验室)等上下游,依托在碳纤维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复合材
料业务的系统方案提供商。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目前公司业务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1、碳纤维板块
碳纤维板块坚持高强、高模、低成本的“两高一低”碳纤维业务发展战略,紧跟国际前沿和国家所需,
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等产品。目前。
2、通用新材料板块
以环氧树脂、双马树脂、氰酸酯树脂、酚醛树脂体系的高性能树脂为基体,以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
纤维、石英纤维等纤维为增强体,形成分别具有耐高温、高韧性、阻燃性、透波性、耐磨性、低收缩性等不
同性能、不同纤维面密度、不同树脂含量的单向或织物预浸料及分切窄带、预浸丝,为客户提供具有不同品
质和性能要求的预浸料产品,满足航空、航天、兵器、电子通讯、轨道交通、海洋船舶、风力发电、体育休
闲等不同应用领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3、能源新材料板块
目前业务主要是采用拉挤工艺进行设计、开发和高效生产各种树脂基工业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标准型材等
产品,以满足下游各种工业应用领域对结构材料增强、减重的轻量化需要,目前主要产品有风电碳梁、建筑
补强板、抽油杆等。
4、复材科技板块
复材科技板块致力于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装备与工业应用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培育和开拓市场,技术
团队具备产品设计开发、方案编制、工艺编制、制造控制、测量检测等能力,生产车间配备低温库、净化间
、铺层定位仪,铺丝机、缠绕机、多种规格的热压罐、大型固化炉、喷漆间、五轴加工中心、C-扫描、X-设
备、激光跟踪行仪等多种工艺生产设备,成型工艺包括热压罐、OOA成型、模压、缠绕、搓卷等,产品为壁
板类和梁肋等层压件、蜂窝泡沫夹层结构件、共胶接零件以及碳纤维管、轴、拉杆、模压机翼、大型法兰管
、不同厚度板材、夹芯板材等。近年来随着板块研发、设计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与国内科研院所、
各主机厂所合作的日益深入,正进一步开拓航空航天、地勤装备等高端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市场。
5、精密机械板块
公司凭借多年在装备国产化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专注于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全产业链的产品
开发、生产,提供系统化的装备解决方案。在加工实力上,公司配备了德玛吉五轴加工中心、四轴卧加、车
铣复合机等超百余台套高精度机械加工装备,确保生产环节的精密度与稳定性。
目前,公司已形成七大系列化产品矩阵:碳纤维装备、预浸料装备、缠绕装备、铺丝铺带装备、模压装
备、电机转子以及工装模具。其中,预浸料设备涵盖热塑性、热固性和湿法预浸料设备;缠绕设备囊括大型
航空航天缠绕装备、气瓶缠绕装备以及热塑性缠绕装备;工装模具则有飞机装配型架、筒体组合工装以及壁
板成型工装。公司凭借全面的产品体系,满足行业多样化需求,持续推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发展。
6、光晟科技板块
依托公司全产业链的资源协同优势,专注于航天航空复合材料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
航天火箭、导弹发动机壳体的研发和自动化批量生产基地及各类型的结构及功能性复合材料产品的设计开发
与制造,同时,积极布局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领域,持续推进航天航空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目前光
晟科技有多款产品在试制、验证中。
主要能源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主要产品生产技术情况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高性能碳纤维用助剂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威环审书〔
2025〕7号,威海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1月26日)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要变化,也未发生因核心管理团队或其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
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形。
(一)竞争优势
1、技术优势
公司拥有深厚的产业发展背景和多年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加工制造经验,深厚的技术积淀成为公司持续创
新发展的基础。近二十年来,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引擎,致力于碳纤维的国产化和碳纤维产品
的系列化,成功研发高强、高强中模、高模、高强高模系列,生产工艺涵盖湿喷湿纺、干喷湿纺的碳纤维产
品体系并形成产业化,成为国内碳纤维产品品种最全、系列化最完整的碳纤维企业,形成并积累了一系列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造技术等,产品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通讯、清洁能源、工业制造、体
育休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公司作为国内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主持制定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国家标
准(2011年发布)以及《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2013年发布)两项国家标准。公司拥有“国家级工业设
计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研
发平台,公司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包括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在内的众多
高科技研发项目,公司也据此获得多项专利技术和荣誉奖项,多层次的研发平台优势助力公司快速发展。
2、市场优势
国产碳纤维发展以装备应用为牵引,在国外严格封锁、国防急需的历史背景下,公司凭借“结果最优”
的评比结果担负起碳纤维国产化的历史责任,在各方应用单位和相关机构的牵引、鼓励下,历经十余年的研
发、验证和产业化历程,打破国外垄断,有力的保障了国防装备发展所需,成为碳纤维国产化的实践者和先
行者,与各应用单位形成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和先入优势,在装备复材化不断渗透、装备复材率不断提升、装
备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大背景下,为公司持续创新研发的新产品带来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使公司逐步形成了
覆盖领域广泛、覆盖终端完整、装备业务稳定成长的市场优势,也为公司碳纤维民品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推动公司产品在国产大飞机、商业航天、船舶以及包括氢能、碳碳复材在内的清洁能源等高端工业
领域的应用,实现了高端装备与民用业务的协同健康发展。
3、产品和品质优势
成功研发高强、高强中模、高模、高强高模系列,产品牌号涵盖T300级/T700级/T800级/T1000级/T1100
级、M40J级/M55J级等,生产工艺涵盖湿喷湿纺、干喷湿纺的碳纤维产品体系并形成产业化,成为国内碳纤
维产品品种最全、系列化最完整的碳纤维企业,公司拥有近二十年的碳纤维生产历程和生产线长期连续开车
经验,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工艺技术能力,成为公司产品品质的有力保证,尤其是高端应用场景下单品十余
年验证积累及批量供应的历程,形成了碳纤维产业链成套生产线装备制造技术和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工艺与
装备的互补以及多年持续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实现了产品、装备、工艺技术可调可控,保证了生产工艺的成
熟稳定,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稳定性持续提升。
4、全产业链布局优势
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支撑公司为各种复材业务需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公司是一家覆盖碳纤维全产业链
的生产企业。全产业链布局有利于公司快速开展系统研究并及时获取评价及反馈信息,在核心技术的消化吸
收、新产品的应用开发、工艺的成熟稳定以及产品质量的跟踪反馈、装备保障等方面形成综合技术能力,为
各种复合材料相关业务需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5、装备保障优势
公司拥有系统的装备设计、机械加工和制造能力,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非标设备设计队伍,有五轴及大型
数控加工中心等精密加工装备,有压力容器、管道设计制造资质。多年来面对“技术、装备”严格封锁的情
况下,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国产化进程中带动公司装备国产化能力不断提高,拥有了碳纤维生产线及关
键设备、预浸料生产线以及复合材料成型装备等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为公司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一
系列创新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全产业链战略布局提供了装备技术的自主保障,真正实现了碳纤维产业核心技术
和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
6、稳定的技术团队优势
稳定的技术团队是核心技术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的关键。公司拥有一支技术扎实、经验丰富、家国情怀浓
厚、稳定的技术团队,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充实新鲜血液,多年来,相继突破了一系列碳纤维、碳纤维预浸
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以及碳纤维核心生产设备等关键技术,稳定的技术团队确保公司的技术投入和技术
积累形成有效的技术资源和成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技术价值在研发和生产组织中得到有效发挥,
成为公司核心技术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
(三)报告期内,公司策划构建并有效运行体系35项,公司经营业务围绕国防应用、大飞机、轨道交通
、汽车、风力发电、实验室认可等领域需求为中心,采用过程方法规范研发、生产、质量等过程管控环节,
努力超越客户对公司产品及服务的期望,打造国际一流高质量发展的企业。
(四)公司主持制定的国家和行业、团体标准
公司作为最早开启碳纤维国产化的民营企业,率先成功实现了碳纤维及碳纤维预浸料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技术,实现了碳纤维核心装备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公司主持制定的这些标准,为相关产品和核心装备提供了
技术标准规范,为系列化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1、总体经营情况
2024年受行业无序扩张、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给行业相关企业带来了较
大经营压力;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风电碳梁业务的恢复性增长以及碳纤维在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3C电
子消费品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为行业发展增添了希望。面对复杂的行业格局和发展形势,公司在董事会的
正确领导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继续瞄准高端应用,通过研发、验证不
断完善高性能产品系列,满足各种高端装备对特定碳纤维需要,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市场领域,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满足新客户以及不断渗透的新兴场景的应用需要。报告期内,尽管面临不利的市场环
境和业务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公司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和技术品质优势、多元的市场和应用场景以及相对分
散的终端客户群体,展现了较强的发展韧性,缓解了经营业绩对单一产品或单一客户或者单一应用场景的依
赖,降低了市场环境或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4,993.49万元,同比下降2.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118.
43万元,同比下降15.1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796.79万元,同比下
降6.1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3.50%,同比下降3.50个百分点。
从贡献来源看,报告期内,碳纤维及织物业务、风电碳梁业务和预浸料业务构成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合
计实现销售收入22.22亿元,占公司销售收入的比例合计90.70%。其中,碳纤维及织物业务占公司业务的比
例从66.23%下降为59.27%,但仍是公司的业务支柱和各板块拓展业务的重要基础;预浸料业务占公司业务的
比例从10.65%下降为9.53%,保持基本稳定;而风电碳梁业务在连续两年大幅下滑之后实现恢复性增长,占
公司业务的比例也从16.94%回升至21.90%,有效缓解了碳纤维及织物业务下滑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公司上
下游全产业链布局对公司整体业务的稳定效果;先进复合材料业务和装备制造外销业务合计占公司业务的比
例从5.03%上升至8%,在公司业务中的显示度明显提升,反映了两块业务建立在厚积薄发基础上的健康成长
。
从市场结构看,报告期内,航空、航天、新能源是公司最大的三个业务来源,合计贡献销售收入21.34
亿元,占公司销售收入的比例为87.12%,与上年度基本持平;其中航空业务占公司业务的47.85%,贡献销售
收入11.72亿元,同比下降6.48%;航天业务占公司业务的10.76%,贡献销售收入2.64亿元,同比下降24.06%
;而包括风电、氢能、光伏在内的新能源相关业务占公司业务的28.51%,贡献销售收入6.99亿元,得益于风
电应用和氢能应用的业务增长,同比增长16.66%;非航装备和科研业务贡献销售收入1.23亿元,同比微增3.
97%;工业制造相关业务贡献销售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2.32%;体育休闲相关业务贡献销售收入0.64亿元
,同比下降13.97%。
2、加强科研创新引领,培育产业发展动能
2024年,公司继续坚持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取得了系列成果。
2.1、报告期内,碳纤维研发取得重要进展,继湿法T1100级碳纤维成功研制并参与应用验证之后,公司
新开发了干喷湿纺工艺的T1100级碳纤维,并在有关项目考核评比中胜出。两款高端碳纤维的研制成功并形
成批产能力,将满足不同高端装备对高端碳纤维的特色需求,为公司未来发展增添强劲动力;新开发的高模
型纤维TZ40S提高了耐磨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批量生产,成功在无人机等新兴领域得到批量应用,并
开始在特定装备领域进行应用验证;此外,公司开发的单向、斜纹、超薄等织物,深受低空装备领域客户信
赖,参与配套的某型四座电动飞机,成为我国首款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型号合格证的电动飞机,并在**、**
汽车上开展应用验证工作。
2.2、公司GW300碳纤维PCD历经十多年规范审核验证、预批准等进程,在报告期内获得中国商飞正式批
准,成为中国商飞直签的第一个碳纤维PCD;公司舱内结构用纤维增强树脂阻燃预浸料PCD在报告期内获得中
国商飞正式批准,成为公司第一款可以直接配套大飞机业务的预浸料产品。两项PCD的正式批准使公司有更
多机会参与到大飞机以及其他民机或低空装备的研制或量产进程,并为公司的业务拓展、市场竞争力提升以
及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3、报告期内,公司结合系列化的碳纤维材料配套能力,推出了高温增韧环氧树脂配中模碳纤维的高
性能预浸料,成功在有人机上得到应用;推出的中温增韧环氧树脂配高强高模碳纤维的高性能预浸料,成功
在多款大型无人机上得到应用;新开发的面向3C消费电子行业的超薄预浸料,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多个工艺
和技术难关,满足了3C消费电子应用的苛刻要求,成为手机折叠屏用碳纤维预浸料的重要供应商,面向光伏
行业开发的高透明预浸料也在报告期内得到市场青睐,两个新产品目前均已实现批量生产,达到稳定供货状
态。
2.4、光威精机长期以来在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结合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积极探索,通过不断研发与创新
,报告期内成功推出高性能储能飞轮、电机转子等一系列产品。储能飞轮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设备,在电力
系统、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光威精机开发出的全复合材料飞轮转子较金属飞轮转子减重
60%、储能密度提升3倍、全生命周期成本降幅达30%-50%,具有毫秒级响应速度与超百万次循环寿命、能量
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电机转子作为电机运转的核心部件,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电
机的效率与可靠性,光威精机开发的电机转子助力电驱系统减重40%、提高功率密度30%,是国内仅有的能满
足-90~200℃全工况全速高效能产品,为新能源驱动电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提供强劲动力。涉足电磁
储能领域标志着光威精机在业务拓展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储能飞轮、电机转子的成功开发和小批量生产
为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领域,为光威精机业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积极参与民机和低空经济领域发展
碳纤维优秀的性能使之成为民机或低空装备的刚需选择,民机和低空经济也成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
要的增量市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民机与低空装备领域市场开发,取得良好效果。公司涉及民机和低
空经济的业务目前主要包括:1、公司拥有系列完整规格齐全的碳纤维产品品种,为民机或低空装备用材料
提供便捷选择,其中GW300碳纤维作为中国商飞直签的第一个碳纤维PCD,不仅可以在民机上得到应用,也成
为低空有人装备研制取证中的重要选择,报告期内公司GW300纤维业务形成的收入同比增长495%;2、公司预
浸料业务多年来努力开发航空应用,逐渐成为预浸料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报告期内在预浸料业务整体下滑
的背景下,来自非主机厂所的航空预浸料业务逆势增长43%,公司研制的舱内结构阻燃预浸料也在报告期内
通过了中国商飞的PCD审核并获得了正式批准,为未来业务成长奠定基础;3、公司复材科技板块除了配套有
关院所的复合材料制品业务以外,也与有关总体单位合作参与研制了无人直升机和无人运输机等型号无人机
,负责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和装配,培育形成了系统的复合材料设计、制造、装备能力。公司上下游
业务的全产业链配套能力、系列完整的碳纤维材料和预浸料产品体系为参与民机业务和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未来,公司将结合低空经济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业务战略、策略,通过多种方式协助或参
与客户的装备研制,挖掘传统装备业务相关客户资源的业务协同潜能,积累业务资源,推动业务不断发展。
4、各板块业务情况
4.1拓展纤维板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