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750 宁德时代 更新日期:2025-02-15◇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锂电池回收利用业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动力电池系统(产品) 1126.49亿 67.55 303.00亿 68.48 26.90
储能电池系统(产品) 288.25亿 17.28 83.23亿 18.81 28.87
电池材料及回收(产品) 143.33亿 8.59 11.76亿 2.66 8.21
其他业务(产品) 83.32亿 5.00 42.45亿 9.59 50.95
电池矿产资源(产品) 26.29亿 1.58 2.05亿 0.46 7.81
─────────────────────────────────────────────────
境内(地区) 1162.38亿 69.70 292.66亿 66.14 25.18
境外(地区) 505.29亿 30.30 149.83亿 33.86 29.65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业务) 1641.38亿 98.42 440.44亿 99.54 26.83
采选冶炼行业(业务) 26.29亿 1.58 2.05亿 0.46 7.81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行业) 3931.83亿 98.07 903.10亿 98.33 22.97
采选冶炼行业(行业) 77.34亿 1.93 15.36亿 1.67 19.86
─────────────────────────────────────────────────
动力电池系统(产品) 2852.53亿 71.15 635.39亿 69.18 22.27
储能电池系统(产品) 599.01亿 14.94 142.53亿 15.52 23.79
电池材料及回收(产品) 336.02亿 8.38 38.25亿 4.16 11.38
其他业务(产品) 144.27亿 3.60 86.94亿 9.47 60.26
电池矿产资源(产品) 77.34亿 1.93 15.36亿 1.67 19.86
─────────────────────────────────────────────────
境内(地区) 2699.25亿 67.33 588.46亿 64.07 21.80
境外(地区) 1309.92亿 32.67 330.01亿 35.93 25.19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动力电池系统(产品) 1394.18亿 73.67 283.78亿 77.04 20.35
储能电池系统(产品) 279.85亿 14.79 59.67亿 16.20 21.32
电池材料及回收(产品) 126.82亿 6.70 21.50亿 5.84 16.95
其他(补充)(产品) 63.08亿 3.33 41.04亿 --- 65.07
电池矿产资源(产品) 28.52亿 1.51 3.40亿 0.92 11.93
─────────────────────────────────────────────────
境内-电池业务(地区) 1017.19亿 53.75 205.69亿 50.24 20.22
境外-电池业务(地区) 656.84亿 34.71 137.76亿 33.65 20.97
境内-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地区) 126.82亿 6.70 21.50亿 5.25 16.95
其他(补充)(地区) 91.60亿 4.84 44.45亿 10.86 48.52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业务) 1863.94亿 98.49 406.00亿 99.17 21.78
采选冶炼行业(业务) 28.52亿 1.51 3.40亿 0.83 11.93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行业) 3240.85亿 98.63 659.93亿 99.17 20.36
采选冶炼行业(行业) 45.09亿 1.37 5.52亿 0.83 12.24
─────────────────────────────────────────────────
动力电池系统(产品) 2365.93亿 72.00 406.28亿 61.05 17.17
储能电池系统(产品) 449.80亿 13.69 76.53亿 11.50 17.01
电池材料及回收(产品) 260.32亿 7.92 55.25亿 8.30 21.23
其他业务(产品) 164.80亿 5.02 121.86亿 18.31 73.94
电池矿产资源(产品) 45.09亿 1.37 5.52亿 0.83 12.24
─────────────────────────────────────────────────
境内(地区) 2516.71亿 76.59 500.36亿 75.19 19.88
境外(地区) 769.23亿 23.41 165.08亿 24.81 21.4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474.5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6.78%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5011653.70│ 12.50│
│第二名 │ 3235091.29│ 8.07│
│第三名 │ 2619122.64│ 6.53│
│第四名 │ 2465736.95│ 6.15│
│第五名 │ 1414295.36│ 3.53│
│合计 │ 14745899.95│ 36.78│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608.2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0.2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584461.22│ 5.28│
│第二名 │ 1417473.70│ 4.72│
│第三名 │ 1104400.82│ 3.68│
│第四名 │ 1095234.86│ 3.65│
│第五名 │ 880605.83│ 2.93│
│合计 │ 6082176.44│ 20.2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行业分类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电池回收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属于门类“C制造业”中的大类“
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的小类“C3841锂离子电池制造”。
(二)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各国对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提升。目前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
于电力、交通等领域,电力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高风电、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交通行业碳
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升出行工具的电动化率等。电化学储能装置作为绿色、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推
进各领域的碳减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有关绿色、清洁能源的生产、转换、存储、使用等行
业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
1、动力电池行业
受益于新能源优质车型投放、充换电基础设施数量增长、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接受度提高等因素,全球新
能源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1-6月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494.4
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467.1万辆、同比增长31.0%、渗透率提升至39.4%。海外市场,根据欧洲汽
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4年1-6月欧洲31国实现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44.2万辆、同比增长1.6%、渗透率为21.0
%;根据美国汽车创新联盟数据,2024年一季度美国新能源轻型车实现销量34.4万辆、同比增长13%、渗透率
为9.3%。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4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
使用量为285.4GWh,同比增长23.0%。
2、储能行业
受益于各国可再生能源转型加速、储能政策和市场环境优化等因素,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内
市场,风电光伏装机继续高增,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1-6月我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128.3GW,同
比增长26.5%;同时,储能单位投资成本降低,推动储能需求快速增长,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
,2024年1-6月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26.4GWh,同比增长48.5%。海外市场,因经济性提升和可再生
能源配套需求提升,美国储能项目落地进度加快,大型储能装机增长强劲;欧洲多国储能支持政策落地,多
个GWh级大型储能系统项目启动,是快速增长的增量需求市场。根据有关机构统计,2024年1-6月全球储能电
池出货量达130GWh、同比增长35%。
3、电池材料及回收行业
随着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市场的持续增长,电池材料的需求也相应增长。根据SMM统计,2024年1-6月我
国三元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计产量达119.3万吨,同比增长44.0%。此外,从废旧电池中提取可再生金属资
源,已成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及推动电池材料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早期投放市场的锂电池逐渐
进入退役期,退役电池的回收需求逐步提升,根据上海钢联数据,2024年1-6月我国锂电池报废量达36.9万
吨,同比增长12.5%。
(三)公司行业地位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根据SNEResearch数据,公司2017至202
3年连续7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1-5月公司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为37.5%,较去年同
期提升2.3个百分点,仍排名全球第一。在储能领域,根据SNEResearch数据,公司2021-2023年连续3年储能
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1-6月,根据有关机构统计,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市
场份额。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以推动固
定式化石能源替代、移动式化石能源替代,并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公司在
电池材料、电池系统、电池回收等产业链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及前瞻性研发布局,致力于通过材料及材料
体系创新、系统结构创新、绿色极限制造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池系统及相关电池材料。
1、电池系统
(1)动力电池系统
公司动力电池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箱及电池包。公司可提供凝聚态电池、三元高镍电池、三元高压
中镍电池、M3P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等覆盖不同能量密度区间的多种化学体系产品系列,能
满足快充、长寿命、长续航、高安全、宽温度适应性等多种功能需求。公司根据应用领域及客户要求,通过
定制或联合研发等方式设计个性化产品方案,以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的不同需求。
乘用车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可应用于BEV、REV、PHEV、HEV等不同细分市场,广泛应用于私家车、运营
车等领域;商业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可应用于道路客运、城市配送、重载运输、道路清洁等客车及商用车领
域,叉车、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领域,游船、拖轮、货船等电动船舶领域以及电动商用飞机领域。此
外,公司产品还可应用于无人机、吸尘器、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泛机器人等领域,具备高能量密度、高
功率、高安全的特性。
(2)储能电池系统
公司提供电芯、电池柜、储能集装箱以及交流侧系统等储能产品解决方案。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面向发
电侧、输配电侧及用户侧领域。
电芯产品方面,基于多样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全周期的经济性,公司开发了多款发电侧、输配电侧储能专
用电芯以及适用于用户侧的系列电芯,覆盖多种容量并兼具超长寿命、高安全、宽温度适应性等特性。
系统集成方面,在发电侧及输配电侧应用领域,公司依托智能液冷控温、高成组CTP、无热扩散等技术
,推出了户外液冷电池柜EnerOne、EnerOnePlus以及针对全气候场景的集装箱式液冷电池柜EnerC、EnerCPl
us、EnerD、EnerX。公司进一步推出了天恒储能系统,具有5年零衰减、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等优势。在用
户侧领域,公司则提供集高安全、耐低温、长循环与便捷安装于一体的家庭储能方案。公司产品已实现低压
、中压到高压平台的全场景覆盖。
2、电池材料及回收
公司电池材料产品主要包括锂盐、前驱体及正极材料等。公司亦通过回收方式,对废旧电池中的镍、钴
、锰、锂、磷、铁、铝、铜等金属材料及其他材料进行加工、提纯、合成等工艺,生产锂电池生产所需的正
极材料、三元前驱体、磷铁前驱体、锂盐等材料,并将收集后的铜、铝等金属材料通过第三方回收利用,使
电池生产所需的关键金属资源实现有效循环利用。
此外,为进一步保障电池生产所需的上游关键资源及材料供应,公司通过自建、参股、合资等多种方式
参与锂、镍、钴、磷等电池矿产资源及相关产品的投资、建设及运营。
(三)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销售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电池材料等产品实
现盈利。研发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形成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合作为辅的研发模式,通过数
字化、智能化的方式,紧紧围绕材料及材料体系、系统结构、绿色极限制造开展技术创新,以引领行业技术
发展。采购方面,公司通过严格的评估和考核程序遴选合格供应商,并通过技术授权、长期协议、合资合作
等方式与供应商紧密合作,以保证原料、设备的技术先进性、产品可靠性以及成本竞争力。生产销售方面,
公司综合考虑市场情况以及客户需求安排生产。此外,公司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为客户提供“EVOGO换电服
务”、“骐骥换电服务”、“电动智慧无人矿山”、“光储充检智能充电站”、“智慧港口”等新能源应用
解决方案和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行业持续增长
动力电池方面,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4年1-5
月全球新能源车销量564.2万辆,同比增长21.5%,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达285.4GWh,同比增长23.0%。储能
电池方面,在各国清洁能源转型目标推动下,随着风电光伏装机比例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要求提高、储能
技术进步及系统成本下降,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根据有关机构统计,2024年1-6月全球储能电
池出货量达130GWh,同比增长35%。
2、公司竞争力优势进一步提升
公司坚持技术领先、服务优质、运营卓越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一流产品及解决方案。基
于强大创新基因、深刻行业洞察、高效经营管理,公司在技术研发、极限制造、供应链管理、市场地位、可
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行业领先,实现业务稳健增长,为股东持续创造价值。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创新引领
公司的全面研发体系覆盖了从材料、电芯、结构、制造到下游应用等全产业链领域。基于对电化学及材
料科学的深度理解,公司以强大算力、先进算法、海量数据为基础,采用多物理场、多尺度、多参数的工艺
建模仿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研发手段提升研发效率,开展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系统结构创新、绿色极
限制造创新,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公司拥有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锂离子电池企业重点实验室,设有21C创新实验室
、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香港研究院、厦门研究院、江苏研究院、成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研发范围涵
盖材料研发、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测试分析、智能制造、先进装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回收利用等各
个领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9758名,其中拥有博士学历的398名,硕士学历的3946名。同时
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联合人才培养、科技
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基于强大的研发实力,公司陆续推出了高镍三元电池、CTP结构、M3P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神行4C超充
电池等创新技术及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成组效率、快充性能、安全性、成本等主要指标方面在业
内持续领先。公司在固态电池等前沿研发领域深耕多年,率先发布了可应用在航空领域的凝聚态电池,并积
极推动一体化智能底盘、巧克力换电等项目落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12828项境内和境外专利,正
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23830项。
(二)极限制造卓越
公司致力于打造绿色、高效的极限制造体系。公司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3D打印、和边
缘计算等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推出超级拉线并推广至各生产基地,生产效率
大幅提升,并实现产品单体失效率达行业内领先的DPPB级(十亿分之一),显著降低投资强度及生产成本。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全球锂电行业仅有的由世界经济论坛认证的3座“灯塔工厂”,公司还获得由欧洲
知名管理咨询集团瑞欧盈-埃非索管理咨询公司(ROI-EFESO)颁发的“工业4.0中国奖”和“工业4.0全球奖
”,体现了公司在工业数字化方面的高标准。
(三)供应链体系具韧性
公司积极打造高效敏捷、技术创新、持续降本和绿色低碳的韧性供应链。公司已通过技术授权、长期协
议、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材料及设备等上游重要环节与优质供应商进
行深度合作,在确保重要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安全、成本可控的同时,与供应商共同推进新技术研发,共同打
造具有持续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公司进一步完善锂、镍、钴、磷等优质电池矿产资源的布局,
并根据市场情况及自身需求推动项目开发、运营。
(四)市场地位领先
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在动力电池领域,根据SNE Research数据,公司2017至2023年连续7年
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1-5月公司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为37.5%,较去年同期提升2.3
个百分点,仍排名全球第一。在储能领域,根据SNE Research数据,公司2021-2023年连续3年储能电池出货
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1-6月,根据有关机构统计,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
公司的市场地位来自于最广泛的全球客户群体覆盖及与客户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动力电池方面,公司与
BMW、Daimler、Stellantis、VW、Ford、Hyundai、Honda、Volvo等海外车企深化全球合作;持续与上汽、
吉利、蔚来、理想、宇通、小米、北汽等国内车企强化合作关系。储能电池方面,公司与Fluence、Nextera
、Wartsila、Flexgen、Hyosung等海外新能源行业领先客户深度开展多区域、多领域的业务合作;与国家能
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广核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
等国内客户在新能源领域达成合作。
(五)可持续发展受广泛认可
公司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及履行社会责任,按照全球一流标准不断提升ESG治理。公司依托工艺创新、
低碳材料技术的研发、节能降碳及绿色电力使用等举措推动降碳,截至目前已拥有共9座零碳工厂;依托自
主开发的时代碳链数字化平台开展碳足迹管理,推动供应链降碳;加速完善供应链溯源体系、推动“CREDIT
”价值链可持续透明度审核进程,确保供应链实现合规运营及可持续发展。公司在标普S&P、明晟MSCI、晨
星Sustainalytics、路孚特Refinitiv、商道融绿、中证指数及国证指数等主要ESG评级方面均持续保持行业
领先地位,并再度入选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8.65亿元,同比增长10.37%。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持续推出创新产品
乘用车领域,公司在去年发布神行4C超充电池基础上新发布神行Plus电池,可实现系统能量密度超200W
h/kg,是全球首个兼备1000km续航以及4C超充特性的磷酸铁锂电池;推出新一代麒麟高功率电池放电功率超
1300KW,可助力新能源车实现零百加速2秒以内。商用车领域,公司推出的天行L-超充版为全球首款4C超充
轻型商用车动力电池,可实现4C超充和8年80万公里超长里程。储能领域,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
单体6.25MWh的天恒储能系统,较上一代产品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30%,占地面积降低20%,可进一步提升
储能项目收益率。
(2)全面深化客户合作
公司在各新能源领域积极推进全方位的深度客户合作。动力电池领域,公司与Volvo、北京现代、猛士
科技、江汽集团、临工重机、中国龙工等达成战略合作,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加深在乘用车
、商用车、船舶等领域业务合作。储能电池领域,公司与中石化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推动光储充
微电网技术示范应用,与Quinbrook、NextEra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深化合作,与Rolls-Royce达成战
略合作,拟将天恒储能系统引入欧盟和英国市场。
(3)稳步推进全球产能建设
公司稳步推进电池产能建设以满足全球客户订单交付需求。国内方面,公司顺利推进中州基地、贵阳基
地、厦门基地等建设,其中厦门基地、贵阳基地的部分产线已实现投产,并于2024年6月正式启动北京基地
建设;海外方面,公司德国工厂获得了大众汽车集团模组测试实验室及电芯测试实验室双认证,成为全球首
家获得大众集团模组认证、欧洲首家获得大众集团电芯认证的电池制造商,匈牙利工厂已完成部分厂房封顶
及设备调试,相关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中。
(4)推进零碳科技产品与解决方案
基于公司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产品与技术优势,结合自身运营与价值链减碳方面的丰富经验,积极开发零
碳科技产品与解决方案。报告期公司与山东东营市、江苏南京市、天津市、澳门特别行政区、横琴粤澳深度
合作区等城市或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零碳城市建设方案及项目实施,共同推动新能源产品绿色智造
、新能源投资开发、交通电动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领域合作发展,推动各领域绿色低
碳转型。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