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769 德方纳米 更新日期:2025-09-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纳米级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品) 36.64亿 94.39 -5458.90万 65.89 -1.49
其他业务(产品) 1.86亿 4.79 214.04万 -2.58 1.15
─────────────────────────────────────────────────
中西部(地区) 27.09亿 69.78 -8819.72万 91.83 -3.26
华东区(地区) 9.65亿 24.87 -998.92万 10.40 -1.03
其他业务(地区) 1.86亿 4.79 214.04万 -2.23 1.15
其他(补充)(地区) 2183.97万 0.56 1319.75万 --- 60.43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业务) 36.64亿 94.39 -5458.90万 65.89 -1.49
其他业务(业务) 1.86亿 4.79 214.04万 -2.58 1.15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锂电池材料制造(行业) 74.06亿 97.28 10.37亿 -293.67 14.00
其他行业(行业) 2.07亿 2.72 -199.68万 0.57 -0.96
─────────────────────────────────────────────────
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品) 73.61亿 96.69 -3.39亿 95.98 -4.60
其他(产品) 2.52亿 3.31 --- --- ---
─────────────────────────────────────────────────
中西部(地区) 48.64亿 63.89 -1.88亿 53.32 -3.87
华东区(地区) 21.79亿 28.62 -1.63亿 46.04 -7.46
华南区(地区) 5.48亿 7.20 --- --- ---
其他地区(地区) 2228.68万 0.29 --- ---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业务) 73.61亿 96.69 -3.39亿 95.98 -4.60
其他业务(业务) 2.07亿 2.72 -199.68万 0.57 -0.96
─────────────────────────────────────────────────
直接销售(销售模式) 76.13亿 100.00 -3.53亿 100.00 -4.64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品) 42.50亿 97.91 -8138.63万 93.74 -1.92
其他业务(产品) 7663.24万 1.77 -295.89万 3.41 -3.86
─────────────────────────────────────────────────
中西部(地区) 21.87亿 50.39 -7666.33万 88.30 -3.51
华东区(地区) 10.95亿 25.24 -2060.38万 23.73 -1.88
其他(补充)(地区) 5.08亿 11.71 2833.00万 -32.63 5.57
华南区(地区) 4.73亿 10.90 -1492.50万 17.19 -3.15
其他业务(地区) 7663.24万 1.77 -295.89万 3.41 -3.86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业务) 42.50亿 97.91 -8138.63万 93.74 -1.92
其他业务(业务) 7663.24万 1.77 -295.89万 3.41 -3.86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锂电池材料制造(行业) 169.29亿 99.75 4727.22万 148.65 0.28
其他行业(行业) 4327.21万 0.25 -1547.02万 -48.65 -35.75
─────────────────────────────────────────────────
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品) 169.15亿 99.66 4790.82万 100.00 0.28
其他(产品) 5750.70万 0.34 --- --- ---
─────────────────────────────────────────────────
中西部(地区) 82.74亿 48.75 3061.64万 96.27 0.37
华东区(地区) 43.70亿 25.75 -5172.33万 -162.64 -1.18
华南区(地区) 43.04亿 25.36 5049.23万 158.77 1.17
其他地区(地区) 2501.25万 0.15 --- ---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业务) 169.15亿 99.66 4790.82万 147.69 0.28
其他业务(业务) 4327.21万 0.25 -1547.02万 -47.69 -35.75
─────────────────────────────────────────────────
直接销售(销售模式) 169.73亿 100.00 3180.20万 100.00 0.19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71.5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3.9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351558.61│ 46.18│
│第二名 │ 297026.55│ 39.01│
│第三名 │ 38490.14│ 5.06│
│第四名 │ 20906.09│ 2.74│
│第五名 │ 7066.53│ 0.92│
│合计 │ 715047.92│ 93.9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37.2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9.3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21375.96│ 16.06│
│第二名 │ 87580.95│ 11.58│
│第三名 │ 69487.52│ 9.19│
│第四名 │ 49399.23│ 6.53│
│第五名 │ 44960.23│ 5.95│
│合计 │ 372803.88│ 49.31│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公司所属行业
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增
强剂,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行业领域。
2、行业发展情况
(1)新能源汽车行业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RhoMotion报告显示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10万辆,同比增长28%。在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带动下,内需市场
明显改善,对汽车整体增长起到重要支持作用;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持续拉动产业转型升级。根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
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其中,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587.8万辆,
同比增长35.5%,国内销量占汽车国内销量比例为46.8%,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在新能
源汽车增势带动下,动力电池市场供需两旺。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5年1-6月,我
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697.3GWh,累计同比增长60.4%;累计销量为659.0GWh,累计同比增长63.3%,
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85.5GWh,占总销量73.7%,累计同比增长51.6%;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173.5GWh
,占总销量26.3%,累计同比增长108.5%。2025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累计同比增长
47.3%,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244.0GWh,占总装车量81.4%,累计同比增长73.0%。
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主要集中在延续税收优惠、加码以旧换新补贴、推动车网互动技术
三方面。根据2023年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公告(2023年第10号),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
间购置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
13号),通知扩大了补贴范围,对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新车、转让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均给予一
定金额的补贴,补贴金额高于购买燃油车的标准。2025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推动《关于加强新
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建设车网互动示范城市,目标2025年
底前建成5个示范城市及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项目,提高电池标准,要求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3000次以
上,强化快充安全性和抗撞击能力。系列政策的推出,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新能
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同时,政策从单纯补贴转向“技术+基建”驱动,通过车网互动和电池新国标(2026
年实施)倒逼车企提升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
(2)储能行业储能行业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增长点。根据中
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2025上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21.9GW/55.2GWh,
功率规模同比增长69.4%,其中电网侧储能新增装机14.2GW/32.9GWh,功率规模占比64.9%,电源侧储能新增
装机5.8GW/17.8GWh,功率规模占比26.7%,用户侧储能新增装机1.8GW/4.5GWh,规模同比翻番;根据其产业
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共新增7737个新型储能相关备案项目,其中应用项目类7113个,产
线类624个。2025年上半年新增备案的7113个储能应用项目总规模达263.3GW/664.86GWh,同比增长108.85%
(功率)/120.45%(容量)。从2025年上半年新增装机储能项目技术路线来看,磷酸铁锂电池储能新增装机
20.58GW/48.52GWh(含混合储能项目中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部分),规模占比94.21%(功率)/87.95%(容量
),依旧为主流技术路线。根据ICC鑫椤储能数据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258GWh,同比增
长106%,其中国内厂家储能电池出货252GWh,同比增长109%,海外厂家电池出货6GWh,同比增长42.5%。
2025年1月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
年)》,其中明确提出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优化新型储能调度运行,发挥移峰填谷和顶峰发电作用,增
强本地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实现应用尽用;在新能源消纳困难时段优先调度新型储能,实现日内应调尽调,
减少弃风弃光。2025年5月7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
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开展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条件和设施
论证评价,进一步完善电化学储能相关标准规范,落实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部门工作联动和
信息共享,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上述政策的推出,分别从调度机制优化与安全管理强化两个维度,
为储能行业构建了“应用保障+安全规范”的双重支撑体系,推动储能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规
模化”发展。
(3)正极材料行业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需求上升,正极材料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出
货量持续高速增长。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的初步调研数据,2025上半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21
0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161万吨,同比增长68%,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比例77%,储能
电池及动力磷酸铁锂电池的高增长是带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增长的核心因素。随着海外市场对磷酸铁锂接受
度的不断提升,磷酸铁锂材料出口同比快速增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1-6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
口7,309.74吨,同比增长855.16%。
正极材料作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技术路线的分化在2025年上半年尤为明显。磷
酸铁锂材料因其安全性高、成本低的优势,在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正极材料的性
能优化和成本降低将是行业的重要方向,高压实密度、高动力学性能、强快充性能的磷酸铁锂材料的持续迭
代,进一步拓宽了磷酸铁锂材料的应用场景,推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持续提升。另一方面,磷酸锰铁锂、
补锂增强剂等新型正极材料及其高性能辅助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为锂电池性能提升提供了新路径,将为行业
带来新的增长点。随着行业ESG意识的提升,低碳制造技术应用和闭环回收技术突破助推正极材料行业朝着
绿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2、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当前的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及补锂增强剂。
(1)纳米磷酸铁锂纳米磷酸铁锂是目前市场上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公司是市场上较早生
产纳米磷酸铁锂的企业,采用独创的“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生产纳米磷酸铁锂,材料可以实现离子级均匀
混合,一致性好,配比精准可调,产品粒径均一可控,批次稳定性好,成品率高,能耗低,循环性能优势突
出,产品性能优异,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公司持续对纳米磷酸铁锂产品进行迭代升级,针对动力和储能领域的痛点需求,分别推出了高
压实密度、高动力学性能、超长循环的新型号纳米磷酸铁锂产品。面向动力领域的纳米磷酸铁锂新产品具有
高全电容量、高压实密度、高动力学性能等特点,满足下游客户针对快充和高容量的需求;面向储能领域的
纳米磷酸铁锂新产品具有超长循环,可实现万次以上循环寿命,降低储能电站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竞争优势
明显。
(2)磷酸锰铁锂磷酸锰铁锂是新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是在磷酸铁锂的基础上引入一定比例的锰而形
成的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1)高能量密度:相较于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的一次颗粒更小,电压平台更高,使得理论能量密度提
升15%-20%;
2)优异的低温性能:磷酸锰铁锂为橄榄石型晶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离子传导性和稳定性,此外,公司
采用“液相法”工艺生产磷酸锰铁锂,均一性更优,从而在低温环境下保持较好的性能;
3)高安全性:相较于三元材料,磷酸锰铁锂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使其在高温条件下不易坍塌,安全性
大幅提升。同时,高稳定的晶格能为电池提供更长的循环寿命;
4)低成本:磷酸锰铁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有明显的瓦时成本优势;相对于三元锂电池,磷酸
锰铁锂因不含镍、钴等贵金属,成本优势更大。
磷酸锰铁锂的上述优势使其在动力电池领域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满足动力电池客户对能量密度
、低温性能等指标日益提升的需求,未来有望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主流材料之一。
公司采用“液相法”工艺和“涅甲界面改性技术”等自主研发的独特工艺技术,有效解决了磷酸锰铁锂
的产业化难题,产品经过了多轮的测试验证和性能优化提升,在低温性能、循环寿命、能量密度、放电功率
等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被评为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公司的磷酸锰铁锂产能规模领先,具备批量化生
产能力,并已率先装车,正式开启商业化应用进程。
(3)补锂增强剂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卓越的性能和持久的寿命是决定电池应用领域广度与深度的关键
因素。公司的补锂增强剂是一款正极补锂材料,可应用于各种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补锂增强剂通过
在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释放活性锂,显著补偿锂电池在早期循环中的活性锂损失,并预存额外锂;同时释
放活性氧重构SEI膜,从而增强离子输运、降低界面阻抗、强化结构稳定;该补锂方式通过三级作用和响应
,最终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使其在保证安全性和兼顾经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及低温、快充等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公司的补锂增强剂具有以下特点:
1)高适配性:可应用于各种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搅浆环节与正极材料一起混合使用,工艺
兼容性好;
2)高补锂效率:公司通过“润炼”技术进行纳米液相合成补锂增强剂,获得高纯均一的补锂材料,具
有更高的补锂容量、更低的无效可逆容量,最终实现高补锂效率;
3)多功能性:公司的补锂增强剂通过在电池体系中同时补充活性锂和改造SEI膜,实现除单一补锂功能
以外的多功能性,包括大幅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日历寿命和能量密度,同时可以改善低温性能以及快充性
能,提升电芯能效,降低电池自放电,提升体系安全性等多重功效;
4)高性价比:公司的补锂增强剂通过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日历寿命、储能能效及电化学动
力学等性能,大幅度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收益,降低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具有高性价比。凭借独特的技术
,公司的补锂增强剂以极致八重功效革新行业补锂技术,可用于包括圆柱、软包、方形及刀片电池在内的全
系列电池种类,同时支持快速充电,适用于包括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在内的多种应用领域。公司的补锂增强
剂产品已通过核心客户的验证,产品性能和产业化进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3、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公司坚持“专注、创新、协作”的研发理念,采取自主创新驱动的研发模式,专注于技
术创新、工艺优化和产品性能改善,面向国内外科技前沿不断探索延伸,积极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
科技成果转化突破,注重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快速发展。公司设立了锂动力研究院,负责基础研发、新产
品开发、工艺开发与优化等。公司广泛吸纳和培养人才,组建了高素质的研发队伍,研发团队具备丰富的经
验积累和开拓创新的技术实力,紧跟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预测行业和客户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以战略眼
光规划和布局研发项目,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优化生产工艺为目标,构建了标准、高效、持续的
研发体系。
(2)采购模式公司确立了“协同革新,推动产业进步”的供应链理念,采取订单驱动的采购模式,积
极打造精准、高效、快速的供应链体系。公司借助ERP、OA等信息系统,建立了严格的采购管理程序,严格
执行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的经营许可、资金能力、质量认证、历史业绩、主要客户及ESG表现等进行
综合考虑,经过小批量试用采购且合格后,方可将其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对原材料建立了严格的质量
管理体系,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根据订单计划,结合原辅料库存情况、生产计划编制采购计划,按需求与
合格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在供应保障与资金高效运用中实现平衡。
(3)生产模式公司坚持“安全、精益、绿色”的生产理念,根据订单情况、运营情况和预计需求制定
生产计划,协调产能资源,下达生产计划,各子公司负责产品的生产制造。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严格按照
作业指导书开展标准化流程生产作业,工艺部门负责工艺路线设计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跨部门协同,持
续推进技术创新与降本增效,质量部门对生产制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监控,把控产品质量。公司纳米磷酸
铁锂产品主要由全资子公司曲靖德方和控股子公司曲靖麟铁、德枋亿纬负责生产,磷酸锰铁锂产品主要由全
资子公司曲靖德方负责生产,补锂增强剂主要由控股子公司德方创域负责生产。
(4)销售模式公司树立了“尊重、专业、信赖”的服务理念,采取直接面对下游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
的直销模式。公司的营销中心负责开展销售工作,服务贯穿商务洽谈、订单签订、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全
过程,积极推动销售模式从单纯销售产品到销售“产品+服务”的转变。公司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提供高
附加值的产品和定制化的材料解决方案。凭借优秀的产品品质、良好的市场口碑和领先的技术优势方面的沉
淀积累,公司在锂电材料市场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下游客户均为锂电池行业的知名企业。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政策驱动与技术创新双引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破局,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近年来
,国家及地方政府持续加码产业支持政策,通过购置税减免、充电基建专项补贴等多元化激励措施,构建新
能源汽车消费促进体系。在政策端持续发力与市场端降本增效的双重作用下,行业已实现从“政策驱动”向
“市场化竞争”的关键转型。伴随补贴退坡机制深化,下游市场对产品性价比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磷酸铁锂
电池凭借材料成本优势、性能提升优势及安全特性,持续扩大在乘用车领域的装机份额。高压实密度材料、
快充性能提升及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技术创新加速,磷酸铁锂等磷酸盐系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显著提升
,打破“性价比与性能不可兼得”的产业桎梏,助推其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的逐步上升,市场空间迅
速拓宽。
(2)双碳目标驱动储能产业爆发,磷酸铁锂技术引领能源转型新格局在《巴黎协定》约束性减排目标
驱动下,全球各国致力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能源行业正经历着从依赖化石燃料向利用风能和太
阳能等清洁能源的转型。为了应对大规模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并入电网所带来的电力波动问题,储能电池的需
求日益增长,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为全球储能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期动力。此外,随着一系列利好储能
市场的政策发布,也带动了储能电池装机规模的大幅提升。在储能电池中,锂离子电池相比铅酸蓄电池污染
更小,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能够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因此,新建电池储能设施更
多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电池。在储能锂离子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较长、生产成本较低、安全
性较高,更符合指导意见中“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的要求,因此,快速发展的储能市场将推
动磷酸铁锂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进而带动公司纳米磷酸铁锂等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出货量的增长。
(3)公司紧抓市场机遇,凭借领先的市场竞争能力,产销量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储能市场处于
高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公司紧抓市场发展的机遇,不断强化公司的研发优势、差异化竞争优势
、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持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公司在激烈
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公司的核心产品凭借卓越的性能赢得客户的认可和信赖,新产品凭借领先
的性能和产业化进程占据先发优势,产销量持续提升,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研发体系和研发团队铸就领先的研发优势公司始终重视研发和技术,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锂
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基础上,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致力于开发性能更
为优异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经过多年探索,公司开发了“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非连续石墨烯包覆技术”
“离子掺杂技术”“纳米建构技术”四大核心技术及“涅甲界面改性技术”“离子超导技术”两项技术创新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体系,突破并掌握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的关键工艺技术
。
公司是“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纳米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组(SAC/TC279/WG7)”秘书处挂靠
单位,负责全国纳米储能技术标准的规划,被评为广东省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创建单位、深圳市标准创新示范
基地、研发与标准化同步示范企业,是深圳纳米电极材料工程实验室、深圳市锂离子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纳米电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德方纳米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磷酸盐系电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公司是《纳米制造-关键控制
特性-纳米储能器件中纳米正极材料的密度测试》(IEC/TS62607-4-2)、《纳米制造-关键控制特性-红外吸
收法测定纳米电极材料中的碳含量》(IEC/TS62607-4-6)、《纳米制造-关键控制特性-卡尔费休法测定纳
米储能器件中纳米电极材料的水分含量》(IEC/TS62607-4-8)、《纳米技术-多壁碳纳米管-热重分析法测
定碳杂质含量》(ISO/TS23690)4项已发布的国际标准主导制定单位,是《纳米磷酸铁锂》(GB/T33822-20
25)、《富锂铁酸锂》(GB/T45327-2025)等国家标准主导制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定已发布或制定中的国
际/国家标准30余项。
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开发专业队伍的建设,核心研发团队在锂离子电池材料领
域具有较为丰富的经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对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和
模式等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把握,奠定了公司的行业优势地位。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计申
请专利881项,其中发明专利849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已获授权专利194项,其中发明专利165项、实用新
型专利29项,技术储备丰富,研发实力雄厚。
(2)卓越的产品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公司销售的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其导电性较好、内阻
较低,具备良好的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的性能,用于制备电池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较长的循环使用寿命,
产品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的纳米磷酸铁锂产品持续进行迭代,推出高压实密度、超长循环寿命的新
型号产品。公司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已经实现批量出货,超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验证进展顺
利。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公司在磷酸锰铁锂及补锂增强剂材料开发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产品实现
产业化量产,产品性能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作为新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
、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低温性能,并且保留了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优势,具备更为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市
场竞争力;公司开发的补锂增强剂材料可以提升各类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日历寿命和能量密度,同时可
以改善低温性能以及快充性能,提升电芯能效,降低电池自放电,使用难度小,应用领域更广。
公司使用独创的液相法制备纳米磷酸铁锂,其导电性较好、内阻较低,具备良好的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的
性能,产品循环性能优势突出,在动力领域和储能领域均具有突出竞争优势;新产品磷酸锰铁锂凭借高性价
比、高能量密度、良好的低温性能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将占据优势地位;新产品补锂增强剂面向锂电池性
能提升领域,适用于各种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应用场景相对丰富,差异化竞争优势明显。凭借
优异的产品性能和持续迭代的技术优势,公司的产品销售给锂离子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市场认可度较高,品
牌口碑良好,竞争优势明显。
(3)多年积累的产业沉淀聚集客户资源优势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
其一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鉴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方面
的重要性,加上生产工艺调整周期长,对电池厂家而言,为保证锂离子电池产品质量,需要对正极材料供应
商进行严格的遴选,经认可后通常会建立稳定的长期业务合作关系。经过多年市场开拓,公司已经与锂离子
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化、产品迭代,在技术交流、产品服务上与客户
紧密同步,为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工作。此外,公司与下游龙头客户合资建厂,深化合作关系,共享双方
优势,客户资源优势突出。
(4)持续领先的产业化进程推动形成规模优势公司在业内率先推出优质产品,持续加快产业化进程。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制备磷酸铁锂的企业,在业内率先推出并量产纳米磷酸铁锂。公司较早
开始了磷酸锰铁锂产品的基础研究并布局相关专利,2020年解决了高电位离子溶出难题并开始向客户送样测
试,较早通过了客户的批量验证,产品经过了多轮的测试验证和性能优化提升,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指
标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建成磷酸锰铁锂产能11万吨/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磷酸锰铁锂产能,具备批量
化生产能力,产品已率先上车,正式开启商业化进程。公司的补锂增强剂产品是全球首个实现量产的正极补
锂材料,先发优势和性能领先优势突出,目前已建成5000吨/年补锂增强剂产能,产能规模及产业化进度处
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在广东省佛山市、云南省曲靖市、四川省宜宾市等地均拥有生产基地,产能不断扩大
,生产规模和供货能力处于行业前列。规模化生产使得公司拥有服务下游优质大客户的能力,同时可以整合
资源,集约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具性
价比的产品。
三、主营业务分析
报告期内,面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储能产业持续增长的态势,公司紧密围绕市场机遇与挑战,扎实
推进各项战略举措。公司持续推进技术研发与产品突破,在关键材料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第四代高压实
密度磷酸铁锂材料凭借领先性能获得市场认可,出货量及占比稳步提升,新一代超高压密材料验证进展顺利
;深入开展运营效率提升与成本管控,精细化管理与数智化水平稳步提升,重点推进工艺降本项目,关键降
本项目成果显著,全链条成本控制体系不断完善;持续聚焦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积极挖掘节能减碳潜力,
探索循环利用工艺,WindESG评级进一步提升至“AA”级,可持续竞争力不断增强。
2025年上半年,行业仍处于周期调整阶段,市场竞争激烈,成本压力和原材料价格波动使得产业链企业
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策略,围绕“技术降本、费用管控、产品提升”三大关键
目标,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健康稳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量12
.53万吨,同比增长8.51%,销量12.24万吨,同比增长15.78%;实现营业收入38.82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净利润-3.91亿元,亏损同比缩窄。2025年上半年,主要原材料锂源价格同比下降,市场竞争持续
加剧,虽然公司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但由于磷酸铁锂产品价格依然处于相对低位,导致公司整体业绩持续承
压。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主要经营管理工作如下:
(1)坚定创新路线,聚焦关键研发项目公司深入践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持续强化科技创新
核心引擎作用。报告期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