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789 唐源电气 更新日期:2025-09-06◇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轨道交通行业牵引供电和工务工程检测监测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慧交通(行业) 2.43亿 83.63 9692.28万 88.11 39.97
废固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3729.19万 12.86 768.80万 6.99 20.62
其他(行业) 1016.82万 3.51 539.27万 4.90 53.04
─────────────────────────────────────────────────
机器视觉智能检测装备(产品) 1.45亿 49.89 6489.63万 58.99 44.86
技术服务及其他(产品) 6385.24万 22.02 1761.84万 16.02 27.59
钒钛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品) 3729.19万 12.86 768.80万 6.99 20.62
大数据智能管控系统(产品) 2894.45万 9.98 1256.73万 11.42 43.42
铁路公交化与智慧车站(产品) 1521.81万 5.25 723.36万 6.58 47.53
─────────────────────────────────────────────────
华北(地区) 8851.37万 30.53 3474.59万 31.59 39.25
华中(地区) 6207.44万 21.41 3003.42万 27.30 48.38
西南(地区) 5281.87万 18.22 1556.99万 14.15 29.48
华东(地区) 4527.03万 15.61 1181.20万 10.74 26.09
西北(地区) 1542.91万 5.32 937.61万 8.52 60.77
华南(地区) 1518.17万 5.24 268.84万 2.44 17.71
东北(地区) 1067.31万 3.68 577.71万 5.25 54.13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慧交通(行业) 4.68亿 73.08 2.09亿 90.73 44.68
废固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1.54亿 24.06 1474.51万 6.40 9.58
其他(行业) 1831.36万 2.86 659.49万 2.86 36.01
─────────────────────────────────────────────────
机器视觉智能检测装备(产品) 3.13亿 48.84 1.53亿 66.29 48.84
钒钛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品) 1.54亿 24.06 1474.51万 6.40 9.58
技术服务及其他(产品) 8293.00万 12.96 2261.01万 9.82 27.26
大数据智能管控系统(产品) 5821.31万 9.10 3524.65万 15.31 60.55
铁路公交化与智慧车站(产品) 3219.69万 5.03 501.55万 2.18 15.58
─────────────────────────────────────────────────
华北(地区) 1.40亿 21.94 4842.28万 21.03 34.49
西南(地区) 1.33亿 20.86 5560.22万 24.15 41.67
华东(地区) 1.08亿 16.81 2816.39万 12.23 26.19
华中(地区) 8215.29万 12.84 3740.47万 16.25 45.53
华南(地区) 7490.51万 11.71 562.39万 2.44 7.51
西北(地区) 6825.32万 10.67 3872.27万 16.82 56.73
东北(地区) 3312.16万 5.18 --- --- ---
─────────────────────────────────────────────────
直销(销售模式) 6.28亿 98.20 2.21亿 95.93 35.16
贸易(销售模式) 1151.82万 1.80 --- --- ---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1.22亿 38.79 6962.09万 57.13 57.01
废固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1.05亿 33.27 615.23万 5.05 5.87
国家铁路(行业) 7669.42万 24.36 4215.05万 34.59 54.96
其他(行业) 1129.21万 3.59 395.03万 3.24 34.98
─────────────────────────────────────────────────
钒钛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品) 1.05亿 33.27 615.23万 5.05 5.87
牵引供电检测监测系统(产品) 9657.18万 30.67 5490.20万 45.05 56.85
智能运维技术服务及其他(产品) 5497.09万 17.46 1956.12万 16.05 35.58
工务工程检测监测系统(产品) 4457.69万 14.16 2973.46万 24.40 66.70
信息化管理系统(产品) 1399.47万 4.44 1152.40万 9.46 82.35
─────────────────────────────────────────────────
西南(地区) 7388.96万 23.47 3657.39万 30.01 49.50
华北(地区) 6035.24万 19.17 2632.62万 21.60 43.62
华东(地区) 5183.09万 16.46 1353.80万 11.11 26.12
华南(地区) 5041.38万 16.01 374.30万 3.07 7.42
华中(地区) 4425.08万 14.05 2064.88万 16.94 46.66
西北(地区) 2730.61万 8.67 1715.88万 14.08 62.84
东北(地区) 683.44万 2.17 388.53万 3.19 56.8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2.68亿 41.94 1.33亿 49.09 49.70
电气化铁路(行业) 2.54亿 39.74 1.11亿 40.97 43.78
废固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9993.92万 15.63 1703.97万 6.28 17.05
其他(行业) 1722.88万 2.69 996.22万 3.67 57.82
─────────────────────────────────────────────────
牵引供电检测监测系统(产品) 2.32亿 36.34 1.14亿 41.95 49.01
工务工程检测监测系统(产品) 1.31亿 20.43 5183.60万 19.09 39.68
钒钛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品) 9993.92万 15.63 1703.97万 6.28 17.05
信息化管理系统(产品) 8245.31万 12.89 3964.30万 14.60 48.08
智能运维技术服务及其他(产品) 6430.93万 10.06 3548.15万 13.07 55.17
智能站台门(产品) 2970.27万 4.65 1361.47万 5.01 45.84
─────────────────────────────────────────────────
华北(地区) 1.92亿 30.07 8183.93万 30.14 42.56
西南(地区) 1.68亿 26.25 6522.86万 24.02 38.87
华东(地区) 9417.08万 14.73 4697.66万 17.30 49.88
华中(地区) 8349.66万 13.06 3590.24万 13.22 43.00
华南(地区) 3972.31万 6.21 --- --- ---
西北(地区) 3972.30万 6.21 --- --- ---
东北(地区) 2221.58万 3.47 --- --- ---
─────────────────────────────────────────────────
直销(销售模式) 6.20亿 96.93 2.61亿 96.29 42.18
贸易(销售模式) 1964.28万 3.07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3.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5.74%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6392.35│ 25.62│
│第二名 │ 7523.98│ 11.76│
│第三名 │ 4193.48│ 6.55│
│第四名 │ 3894.83│ 6.09│
│第五名 │ 3658.54│ 5.72│
│合计 │ 35663.17│ 55.74│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6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8.3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449.14│ 3.99│
│第二名 │ 1327.43│ 3.66│
│第三名 │ 1321.40│ 3.64│
│第四名 │ 1317.81│ 3.63│
│第五名 │ 1238.73│ 3.41│
│合计 │ 6654.50│ 18.3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以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嵌入式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为核心
技术的机器视觉和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能制造领域提供机器视
觉智能检测装备、大数据智能管控系统、机器人等产品与技术服务。
(一)行业所属分类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
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公司所处行业属于“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2.4轨道交通装备产
业”中的“2.4.1铁路高端装备制造”。
(二)行业基本情况与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展现了该行业的蓬勃发
展和广阔前景。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拓展是推动产业规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
,在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驱动下,市场对于人工智能的需求显著增强。受益于
数据、算法和算力三方的共同发展,人工智能应用逐渐成熟,既催生了新的市场,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
了活力。人工智能将助力传统产业降低成本并提高效能,从而实现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未来,人工智能行业
有望迎来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作为人工智能正在快速
发展的重要领域,机器视觉通过模拟人类视觉系统,赋予机器“看”和“认知”的能力。根据美国自动成像
协会(AIA)的定义,机器视觉(MachineVision)是一种应用于工业和非工业领域的硬件和软件组合,它基于捕
获并处理的图像为设备执行其功能提供操作指导。
机器视觉能够在多种场景下替代人眼实现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类型:识别、测量、
定位和检测。(1)识别功能:基于目标物的特征进行甄别,包括外形、颜色、字符、条码等。识别的准确
度和速度是评估识别性能的关键指标。通过机器视觉,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识别出目标物,提高生产效率。(
2)测量功能:将获取的图像像素信息转换为常用的度量衡单位,从而精确计算出目标物的几何尺寸。机器
视觉在高精度以及复杂形态的测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测量结果。(3)定位功能
:用于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可以是二维或三维的位置信息。定位的精度和速度是定位功能的主要评价
标准。机器视觉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为自动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持。(4)检测功能
:外观检测,其种类繁多。例如,外观缺陷检测可以检测产品表面是否有划痕、凹凸不平等问题。机器视觉
在检测领域的应用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机器视觉作为现代工业与技术的核心驱动力,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作业安全、推动智能制造及产业升
级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重要性和无限潜力。(1)提升生产效率:机器视觉通过高精度、高速度的数据采集
与处理能力,实现了对产品缺陷、尺寸偏差等细微问题的即时检测与反馈,大幅降低了人工检查的错漏率,并
显著加快了生产流程。(2)保障作业安全: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使得危险环境下的作业得以远程监控与操
控减少了人员直接暴露于危险源的机会,从而有效保障了工人的生命安全。同时,通过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
监控与预警,机器视觉还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3)推动智能制造:机器视觉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高度灵活
、智能、协同的生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机器视觉不仅扮演着“眼睛”的角色,还通过数据分析与决策支
持,为生产过程的优化与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制造业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4)产
业升级:机器视觉技术的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传统制造业的面貌。它促进了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推动了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同时机器视觉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传感器、
控制器、算法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Market
sandMarkets、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国元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约
为879.17亿元,同比增长9.35%。GGII预计至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2022-2025年CAGR为13.22%
,增长稳健。
机器视觉市场规模(亿元)同比增长(%,右轴)
1、智慧交通
(1)智慧轨交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兼具客货运输职能,在资源调配、区域协同和城市治堵方
面发挥关键作用。按照服务范围,轨道交通主要分为国家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类。
在国家铁路方面,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信息,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
资3,559亿元,同比增长5.5%,累计投产新线301公里,新建重庆至厦门高速铁路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运营;
郑州至开封城际铁路宋城路站至开封站段建成通车;新建重庆东站开通运营,沧州站、日照站新改建后投入
使用,重点铁路枢纽功能显著提升,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在建工程顺利推进,沪渝蓉高铁武
汉至宜昌段,沈阳至白河、襄阳至荆门高铁等项目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包银高铁包头至惠农段,崇左至凭祥
、西安至延安高铁等项目开展静态验收;潍坊至宿州高铁临沂段开始架梁。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根据中国
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公布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内地共有58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12,381.48公里,
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220.70公里。2025年上半年无新增城轨交通运营城市,上半年有
城轨交通新线、新段或延长线开通运营的城市9个,分别为杭州、重庆、宁波、太原、天水、广州、南昌、
绍兴、沈阳9市。2025年上半年共新开通运营车站142座,其中有5座车站仅为新车站投运,不涉及线路长度
增加。
城市群一体化及四网融合:轨道交通区域发展优化的新引擎
随着国家关于城市发展系列政策的相继发布,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平
台。在轨道交通领域,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即推动干线铁路网
、城际铁路网、市域(郊)铁路网、城市轨道交通网“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随着京津
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城市群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高效运行,也为
周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发展机遇,城际高铁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为轨道交通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增量空
间,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将成为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区域
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架大修期: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市场的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正逐步完善,列
车保有量持续迅猛增长。随着车辆运行里程的累积,早期投入运营的高铁和城轨车辆逐渐进入架修和大修的
关键期,意味着轨道交通行业正迈入一个建设与运营维护并驾齐驱的重要阶段。我国对于各类轨道车辆的投
资始终保持在高位,运营维护需求的激增预示着轨道交通后市场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日
益增强的背景下,庞大的运维市场将为轨道交通后市场企业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业务增长空间
。
一带一路: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为中国轨交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作为我国的国际战略框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也为中国轨交
等高端智能装备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
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整体目标是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
创新之路以及文明之路。在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轨交承载着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任。随着一带一路国家
和地区加大轨交建设投资力度,中国轨交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相应地我国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企
业也将为中国轨交在海外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促进全球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轨道交通运维的智能化转型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与自主学习、机器视觉、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轨道交通运维产业正由传统以人工为主的运维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监测维护方式转变。随着运营里
程的增加,以及智能铁路的推广,对保障轨道交通安全的基础设施正常、高效地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
轨道交通行业牵引供电、工务工程、车辆工程、电务工程检测监测及大数据智能管控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
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2)智慧公路智慧公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定位等前沿技术,深度变革传统公路模
式。当下,我国多地已广泛开展试点项目,北京、上海、成都等诸多城市的快速路、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已实
现智能化改造。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公路基础设施具备了实时感知能力,道路、桥梁、隧道等状况
能被精准监测,交通管理与服务也实现智能化升级,智能流量调控、无感支付收费普及,出行信息愈发多元
,部分区域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技术开始试用,在提升交通安全、缓解拥堵、提高运营效率等方面成效初显
。?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公报,2022-2024年,全国公路投资分别为28,527亿元、28,240亿元及25,774亿元
,维持较高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交通需求增长,传统公路面临诸多挑战,智慧公路成为破局关键。
交通拥堵治理、出行体验提升等需求促使市场对智慧公路解决方案需求猛增,智慧公路前景广阔。当前智慧
公路行业竞争格局分散,虽企业众多,但尚未形成绝对优势企业,通信、互联网等不同类型企业纷纷抢占赛
道,意味着新进入者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政策层面,国家大力扶持智慧公路发展。《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规
划到2035年,要全面实现公路数字化转型,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实体公路和数字孪生公路
两个体系,推动智慧建造、智慧养护、智慧出行、智慧治理、标准升级,筑牢数字底座。《支持普通公路高
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推动大数据分析在养护评价、项目决策中的深度
应用,提升行业智慧化管理水平。这些政策都为智慧公路的发展营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助力行业快速
迈向新高度。
2、智慧应急
智慧应急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革新传统应急管理模式,可加强对
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企业、粉尘涉爆企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风险管控,加强风险评估
和监测预警,提升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达成应急决策的快速、精准、高效,以及资源
的合理调配,将灾害与紧急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降至最低,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应急管理的效率与
响应速度,已然成为当下应急管理领域的发展新趋势。以矿产开发应用领域为例,智慧应急系统可将现代信
息技术与矿产开发进行深入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
智能系统,实现矿产开拓、采掘、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全过程的智能化运行,最终实
现矿山生产的安全提升、减员增效、节能降耗及高效率、精细化运营。2024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
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6年,建立完整的矿山
智能化标准体系,推进矿山数据融合互通,实现环境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联动、重大灾害风险智能预警。
智慧应急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安全应急装
备重点领域发展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已超7000亿元,政府采购投
资、行业安全发展、居民家庭消费三大力量正在形成,牵引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安全应急装
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应急行业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例如,《关于加快应
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等政策的出台,明确了智慧应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多
部门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这些政策为
智慧应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智能制造
在全球产业变革和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双重推动下,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我国智
能制造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智慧工厂、数
字化车间等新型生产模式快速普及。自动化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企业生产效
率和质量显著提升,智能制造正从单点应用向全流程协同优化演进。
智能制造市场空间广阔,根据中研普华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已达4.8万亿元,
预计2025年将突破5.5万亿元。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智能制造在汽车、电子、机械、新能源等领
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工业软件等细分赛道增长迅猛。此外,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
需求释放,以及“5G+工业互联网”应用的规模化落地,将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的市场边界,推动行业长期
高速发展。
国家将智能制造视为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持续发力,强化政策引领,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
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中国制造2025”从产业整体布局出发,聚焦高端装备创新、工业强基等重
点任务,为智能制造筑牢产业根基;“新基建”则依托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制造提
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与数据传输通道。各地政府也通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示范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
进行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加速完善生态体系,促使智能制造从理念逐步落地为广
泛实践,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行业政策2022年1月,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的《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
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加强在役基础设施智慧维养技术研究。围绕在役基础设施性能提升,突破
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健康智能监测、性能精准感知、风险自主预警等技术,开展基础设施智能化检测、数字
化诊断、标准化评估、快速化处置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发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北斗的交通基础设施
智慧管养系统,建立基础信息大数据平台,全面推广预防性养护技术。推动智慧快速维养技术研发应用,研
究基础设施结构加固、耐久性提升、灾后修复等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通基础设施
全寿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及平台设计,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与灾害风险管控及应急措施一体化平台。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建设改造工程,建设网络安全风险监测和态势感知平台。开
展青藏高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监测。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关键技
术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营造繁荣有序的创新生态;加快推进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
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
升级。加快铁路、公路、港航、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网联化发展。有序推进智慧公路、智能铁
路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研究推进城市地下货运系统建设。
2022年8月,科技部发布了《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提出要充分
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围绕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生态,支持一批基础
较好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强研发上下游配合与新技术集成,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
应用场景。首批支持建设十个示范应用场景。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加快国家铁
路网建设,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有序推进区域连接线建设,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改
造升级。支持重点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际铁路网,推进重点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并与
干线铁路融合发展。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制
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
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
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
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
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
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2023年3月
,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国铁集团等联合发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
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优
化高速铁路网络布局,“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基本建成;进一步完善普速铁路网,全国普速铁路瓶颈
路段基本消除。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其中高铁5.3万公里,普速铁路11.7万公里。
2023年9月,国铁集团发布了《数字铁路规划》,力求实现铁路业务全面数字化、数据充分共享共用、
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27年,铁路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实现智能化,基本形成纵向贯通各层
级业务场景,横向联通各专业系统的推进格局,数字铁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铁路建设取得
重大成就,铁路数字化转型全面完成。
2023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
25年,各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健全,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完善,运行效率、整体效益和集约化、智能化
、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35年,各地基本建成人民满意、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智能绿色、安全韧性的
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的指导意见
》指出,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航道
、智慧民航,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
2024年1月,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
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
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
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
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
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
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
生态。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