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806 斯迪克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研发、生产、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级胶粘材料(产品) 7.27亿 52.07 2.58亿 82.77 35.44
薄膜包装材料(产品) 2.34亿 16.77 334.05万 1.07 1.43
功能性薄膜材料(产品) 2.22亿 15.93 3789.87万 12.18 17.04
高分子薄膜材料(产品) 1.06亿 7.62 285.65万 0.92 2.68
其他业务(产品) 8418.52万 6.03 839.57万 2.70 9.97
热管理复合材料(产品) 2189.34万 1.57 113.21万 0.36 5.17
─────────────────────────────────────────────────
中国大陆地区(地区) 12.80亿 91.67 2.96亿 95.11 23.13
境外(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地区) 1.16亿 8.33 1520.44万 4.89 13.07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级胶粘材料(产品) 14.25亿 52.95 5.34亿 80.66 37.48
功能性薄膜材料(产品) 5.17亿 19.23 9717.75万 14.68 18.78
薄膜包装材料(产品) 4.70亿 17.48 945.80万 1.43 2.01
高分子薄膜材料(产品) 1.41亿 5.23 343.97万 0.52 2.44
其他业务(产品) 9557.59万 3.55 1472.54万 2.22 15.41
热管理复合材料(产品) 4175.97万 1.55 316.79万 0.48 7.59
─────────────────────────────────────────────────
中国大陆地区(地区) 24.98亿 92.84 6.34亿 95.78 25.38
境外(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地区) 1.93亿 7.16 2789.99万 4.22 14.48
─────────────────────────────────────────────────
直销(销售模式) 24.66亿 91.65 6.10亿 92.13 24.72
经销(销售模式) 2.25亿 8.35 --- --- ---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级胶粘材料(产品) 7.32亿 54.77 2.45亿 84.31 33.49
功能性薄膜材料(产品) 2.66亿 19.93 2794.03万 9.61 10.49
薄膜包装材料(产品) 2.15亿 16.05 227.09万 0.78 1.06
其他业务(产品) 5998.41万 4.49 859.13万 2.96 14.32
高分子薄膜材料(产品) 4630.49万 3.47 644.64万 2.22 13.92
热管理复合材料(产品) 1719.64万 1.29 36.18万 0.12 2.10
─────────────────────────────────────────────────
中国大陆地区(地区) 12.39亿 92.71 2.78亿 95.65 22.44
境外(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地区) 9739.82万 7.29 1264.75万 4.35 12.9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级胶粘材料(产品) 8.59亿 43.61 3.90亿 72.78 45.48
功能性薄膜材料(产品) 5.27亿 26.77 1.22亿 22.72 23.13
薄膜包装材料(产品) 4.05亿 20.58 540.96万 1.01 1.34
其他业务(产品) 9746.18万 4.95 1434.41万 2.67 14.72
高分子薄膜材料(产品) 5459.78万 2.77 278.83万 0.52 5.11
热管理复合材料(产品) 2577.70万 1.31 160.02万 0.30 6.21
─────────────────────────────────────────────────
中国大陆地区(地区) 17.02亿 86.47 4.74亿 88.37 27.85
境外(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地区) 2.66亿 13.53 6240.92万 11.63 23.44
─────────────────────────────────────────────────
直销(销售模式) 17.77亿 90.26 5.05亿 94.10 28.41
经销(销售模式) 1.92亿 9.74 3165.10万 5.90 16.50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7.5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2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26493.58│ 9.85│
│第二名 │ 18233.83│ 6.78│
│第三名 │ 11552.26│ 4.29│
│第四名 │ 11382.13│ 4.23│
│第五名 │ 8240.30│ 3.06│
│合计 │ 75902.10│ 28.2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6.8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0.7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21348.35│ 12.77│
│第二名 │ 17679.79│ 10.58│
│第三名 │ 12113.45│ 7.25│
│第四名 │ 11053.81│ 6.61│
│第五名 │ 5851.06│ 3.50│
│合计 │ 68046.46│ 40.71│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胶粘剂、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是与同行业全球标杆企业一样具备涂布原料自行开发、合成能力的领先厂商。产品主要应
用于光学、新能源汽车、微电子等市场,以实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
等产品各功能模块或部件之间粘接、保护、防干扰、导热、散热、防尘、绝缘、导电、标识等功能。与传统
材料相比,公司生产的新型材料可以帮助客户提高产品性能,实现产品的轻、薄、个性化等特性,提升使用
体验。此外,公司还有部分产品应用于商业包装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在高分子材料聚合、涂层配方优
化、功能结构设计、精密涂布以及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和领先的技术。凭借先进的技术
水平和领先的产品品质,公司已与多家国内外知名终端厂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主要产品
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是指将一种或多种材料(如压敏胶、导电涂层、加硬涂层、减反增透涂层、高阻隔
性涂层以及离型涂层材料等)通过精密涂布、印刷、真空溅射、烧结等方式与不同种类的基材(如PET膜、P
I膜、PVC膜等)进行转化、复合而成的一种材料,从而实现单一材料无法实现的特定功能。
按照应用功能的不同,公司产品分为功能性薄膜材料、电子级胶粘材料、热管理复合材料、薄膜包装材
料、高分子薄膜材料五大类。
(三)采购模式
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PET膜、BOPP膜、丙烯酸丁酯、硅胶等。公司设有专门的采购部,根据生产部
门制定的产品生产计划,筛选原材料供应商,同时根据研发、生产部门提出的新材料的需求,采购部门寻找
符合要求的新材料供应商,并纳入采购日常维护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每年公司根据供应商的交货周期、产品品质、信用资质
和服务表现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更新合格供应商名录,在满足生产需要和质量标准的同
时,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并合理控制整体采购成本。
(四)生产模式
公司实行以销定产和需求预测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以保证生产计划与销售情况相适应。生产管理部门根
据销售部门提供的销售计划和销售订单,结合产品库存情况、产能情况制定具体生产计划。生产车间根据生
产计划与生产指令组织生产。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具体产品的生产流程管理,监督安全生产,组织部门的生产
质量规范管理工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部门紧密配合,确保降低因客户订单内容、需求变动以及交期变
动、产销不平衡等原因而造成的损失。公司产品的生产分为新产品的研发试产和常规产品的批量生产:
1、新产品开发、试制
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新产品的导入流程,推行与客户高度协同的“嵌入式”研发体系。
公司销售部门深入了解终端客户需求,研发人员根据其应用需求,与客户形成共同的任务团队,进行相
应新材料的研发,以帮助客户产品实现某种或多种特定新功能。在实现产品新功能的前提下,生产部门与研
发部门紧密配合,不断对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升级,进行产品试制,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良品率和生产效
率,最终达到大规模量产的目的。这一体系提高了新产品开发的效率,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客户的需求,提
高客户满意度。同时,也增强了与终端客户之间的粘性,有利于与终端客户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2、成熟产品大批量生产
根据客户的订单情况,生产部门按照既定的生产计划和生产指令进行大批量生产,产品生产完成并检验
合格后入库,最终按客户要求发货。同时,公司根据销售部门产品销售情况的反馈,针对市场的供求关系的
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产品生产型号和种类。对于部分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公司提前安排生产,主
动备货,以满足市场需求。
(五)销售模式
公司设有专门的销售部门,具体负责产品的市场开拓、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营销管理工作。报告期内,
公司产品的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直销模式是指公司与下游客户直接签订销售合同/订单实现销
售的业务模式;经销模式是指公司与授权经销商签订销售合同/订单并实现买断式销售,再由其销售给最终
客户的业务模式。
1、直销模式
在直销模式下,首先,公司和下游客户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约定采购商品的交付条件和结算账期等条款
。然后,客户根据其实际经营情况,向公司发出具体销售订单,销售订单中约定具体的采购产品型号、价格
等信息,公司再根据销售订单来安排具体生产销售。
公司成立初期,营销活动重点围绕直接下游客户模切厂商开展,根据模切厂商的需求开展生产销售。随
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产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公司营销活动的重点逐渐由模切厂商转为模切厂商的
下游终端客户。公司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认证,获得终端客户的认证通过后,进入其供应商体系,
然后终端客户指定模切厂商采购公司产品。这种营销模式增加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粘性。近年来,随着公司
产品研发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司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终端客户开展新产品的“嵌入式研发”,围绕终端客户新
产品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进行产品开发。公司先后在美国、越南、韩国、日本成立子公司,在国内长三角、珠
三角以及重庆等终端客户主要聚集地区也有专业团队,专门从事“嵌入式研发”式营销。目前,公司多款产
品已陆续通过多家国内外知名终端客户的采购认证,同时还有多款产品处于共同研发中。通过“嵌入式研发
”,公司与终端客户的合作不断加深,粘性不断增强。
2、经销模式
公司产品经销模式系通过签署经销协议的授权经销商进行。为进一步拓展市场和客户资源,提升公司产
品市场覆盖率,公司选取部分有市场经验和客户资源基础的合作方发展为公司的经销商。公司与经销商签署
买断式经销协议,对经销商所服务的客户范围及销售的产品范围等进行管理。经销商具有较为高效的小客户
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需求变化较快且订单较为零散的中小客户的需求。利用经销商模式,公司一方面
可以节约销售资源和人力成本,使公司销售资源主要集中于终端核心客户;另一方面,经销商对直销模式起
到了有效的补充,扩大了公司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知名度。
(六)行业主要壁垒
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同时兼具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性。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
的资金实力、管理和技术能力,更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积累业界声誉、通过大客户采购认证、建设顺畅的采
购、销售网络,因此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存在着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
1、技术壁垒
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电子及电子元器件的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是一种对
技术工艺水平要求较高的高端材料,对材料的技术工艺、上下游整合能力、涂层配方合成及优化能力、生产
环境、机器设备、反应速度等方面均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根据应用场景的物理、化学性质、最终产成品性
能等不同要素定制不同的生产方案。另外,为达到产品要求的性能,同时实现规模化生产、缩短生产周期、
提高良品率,行业内的企业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一般1-2年)进行设备调试、工艺摸索。新型柔性显示技术
的发展推动终端消费电子产品逐步向个性化、多样化、轻量化发展,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技术门槛会不
断提高,需要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长期的技术积累,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因此,新进入企业如果没有长期
的经验、技术积累,强大的研发团队,雄厚的资金实力很难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很难在行业立足。
2、大客户采购认证壁垒
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是实现消费电子产品各种功能的主要原材料,是智能终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新能源汽车电子、PCB和MLCC等制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原材料,其性能和品质的优良直接决定了终端产品
的质量。因此,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电子元器件等终端提供功能性部件的企业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认证
测试,才能成为合格供应商。供应商认证的周期较长,一般为6-12个月,部分核心功能材料认证周期会超过
1年。在认证过程中,终端客户除对相关产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期有较高要求外,还要对生产商的生产设
备、生产环境、设计水平、研发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响应速度、及时交货率、企业管理水平、内控体系
甚至社会责任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整个过程通常包括文件审核、现场评审、现场调查、样品小试、样品中试
以及合作关系确立后的年度审核等众多阶段。进入大消费电子制造商,电子元器件生产厂商及新能源电池厂
商的供应商名录非常困难,认证过程繁琐且耗时冗长,因而形成了行业进入的大客户采购认证壁垒。
3、人才壁垒
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涉及涂层配方研发和优化、工艺流程设计、高精密装备调试及改进等,
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持续对现有产品进行创新性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研发技术人员除需要具
备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积累外,还需要具备丰富而扎实的现场生产经验。同时,为了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
争环境,只有有效提高公司在人工、时间、流程、工艺、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才能在保持或提高公司产
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保证利润空间,对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具备较高的要求。同时,产业规模大、发展前景
好的企业对外部专业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而新进入者由于自身积累不足,规模较小不利于吸引外部专业人
士,因此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壁垒。
4、全方位产品线的规模效益壁垒
消费电子是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消费电子具有发展速度快、不断推出新产品的
行业特点,对材料供应商提出了较高的准入条件。消费电子产品材料供应商需要具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
力。这就要求材料企业不但要有强大的技术积累、新产品开发能力、领先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还要具备
原材料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形成规模效益,才能满足消费电子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
5、资金及配套设施壁垒
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关企业在进入该行业前需要大量资金置备新式厂房、
先进高精密的生产设备和高等级的无尘生产环境和产品检测设备,具有较高的资金壁垒。例如,对于高端产
品而言(比如公司生产的丙烯酸保护膜、有机硅保护膜、光学膜类产品),对加工环境的落尘浓度有严格的
要求,一般均要求在静态百级或更高要求的无尘车间内生产,且对胶体缺陷情况需进行实时监控来维持外观
质量上的稳定,以确保产品的洁净度和优秀品质。这类无尘车间的造价远高于一般车间,员工在无尘车间的
工作规范也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无尘车间需要24小时保持恒温恒湿,运作成本较高。同时,受大型消费电
子企业货款回收期较长的影响,下游模切厂的货款账期主要在90-120天左右,对行业内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资
金要求。因此,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生产商需要在前期投入较多资金建设符合产品生产要求的生产场所;同
时,又需要保证充沛流动资金以获取中高端客户的大额、长期订单。上述这些行业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构成
了行业进入的资金实力壁垒。
6、管理能力壁垒
国内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管理问题,比如管理方式落后、缺乏长远规划、产品回款等
各种问题。随着终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和行业内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下游客户会尽可能地降低库存
,实行精益生产,因此对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厂商的快速交货能力和大批量交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
种趋势使得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厂商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反应能力、快速生产能力和与上游供应商的协同能
力。因此行业对厂商的管理能力和经验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对于后来进入者构成了管理能力壁垒。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高水平的技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
公司一直注重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自2009年起连续多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拥有省级高
性能胶粘材料研发中心,中心配备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研发队伍,专门从事光学膜、胶粘剂等新产品
的研发。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及其子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300件(剔除授权后过期的专利),其中发明
专利227件。公司主导并参与起草了5项国家标准和5项行业标准:公司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制定了“胶粘带
静电性能的试验方法”(GB/T33375-2016)、“石墨散热压敏胶粘片”(HGT5609-2019);公司作为第二起
草单位,制定了“软性电路板覆盖膜用非硅离型材料”(GB/T33377-2016)、“胶带初粘性试验方法环形法
”(GB/T31125-2014)、“胶粘带耐高温高湿老化的试验方法”(GB/T32368-2015)、”无线终端设备用导
电胶粘带“(GB/T42909-2023);并参与起草“动力电池外壳用绝缘阻燃胶粘带”(HGT5751-2020)、“胶
粘带用立面(压纹)离型材料”(HGT5752-2020)、”胶粘制品用离型材料“(HG/T4139-2024)、”超薄
压敏胶粘带“(HG/T6322-2024)。
截至2025年6月30日,研发中心共有254名研发人员,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值已持续多年超过
5%,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值达到8.19%,主要研发方向为柔性光学显示、新能源汽车电
子、光学PET基材、MLCC离型膜、胶粘剂等。公司在高分子聚合、涂层配方优化、功能结构设计、产品精密
涂布和新产品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构筑了较高的行业壁垒。
2、凭借创新的“嵌入式”研发模式建立了紧密的终端客户关系
传统的研发模式下,公司只能通过代工厂商和模切厂商了解客户需求,由于消费电子更新换代快、新产
品多等行业特性,企业掌握的市场数据往往滞后于终端客户的最新需求。
公司借鉴、吸收传统研发模式的优点,结合产业特征以及下游市场需求变化快,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
成立了以研发部门为主,销售、市场和生产部门协同配合的“嵌入式”研发体系。该体系的最大特点是贴近
市场需求、反应迅速,通过研发部、市场部及销售部等多部门多纬度了解、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及客户需求
,确保公司走在行业需求的前端。公司通过与终端客户的直接交流和个性化需求分析,实现了与终端客户联
合研发。联合研发主要体现为将公司的研发活动延伸至终端客户新产品的研发阶段,根据终端客户对新产品
性能、技术指标等要求,通过不断的测试、打样等研发活动,为客户的产品需求提供最具可行性的材料解决
方案。凭借创新的“嵌入式”研发体系,公司与下游终端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增加了客户粘性。
3、“精智”生产力
精密+智能制造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在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加工中,主要涉及材料配方、涂
布、分切、调送、设备协同五大关键技术,其中涂布技术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经过多年的技术探
索和经验积累,公司掌握了先进的精密涂布技术。
公司拥有多条日本及德国进口的先进生产线。公司利用自身积累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对进口生产线进行消
化、吸收和再创新,对引进的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改进,生产的部分产品关键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高洁净环境与在线缺陷监测设备同样重要,对于精密涂层生产,空气中的异物杂质会导致大量的不良
产品产生。公司建设有多个业内全域100级无尘涂布车间,大大提高了整个涂布行业的标准,可保证100纳米
厚度级别的光学级涂层的高质量涂布。此外,通过高速摄像机阵列,能在全速工作条件下实时监控微米级别
的涂布或表面缺陷并自动标示、记录,不需要人工干预或离线检查,大大提高了高性能涂层的生产效率和产
品良率。
4、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
近几年,公司持续向上游布局,不断提升光学基膜、胶粘剂的自制比率,实现胶&膜的协同发展,并不
断完善产业链,打造了“胶水/基膜—离型膜—成品膜—贴合膜组—CNAS自主检测”一体化产业链,更好地
管控原材料质量、扩大成本优势。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产品研发过程、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理解,进而提升
产品开发的科学性以及可复制性。
5、快速市场响应能力
公司的快速市场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研发两个方面。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行业
。消费电子存在产品周期短、技术更新换代快、消费热点切换迅速的特点,这就要求上游材料供应商具有快
速的市场响应能力。
公司建立“嵌入式”研发体系,紧跟终端客户的需求,在期初就以项目组形式参与到终端产品的设计和
开发,凭借“胶水/基膜—离型膜—成品膜—贴合膜组—CNAS自主检测”一体化产业链,从而精确把握客户
的需求,精准开发,缩短开发周期。成品可以在CNAS检测中心完成一站式检测,保障交付,大大提升了响应
速度。
6、营销网络与服务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的营销网络建设,根据下游客户集中在消费电子制造产业的特点,围绕长三角地区、珠三
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几个主要的制造及配套产业链厂商聚集地,在全国多个城市和海外主要终端所在地建
立了销售服务网点,为下游客户就近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网络不仅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有效支撑,更是及
时了解、收集、反馈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发展动向以及推行“嵌入式”研发模式的有利保障。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