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836 佰奥智能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智能装备及其零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行业(行业) 4.66亿 100.00 1.20亿 100.00 25.79
─────────────────────────────────────────────────
智能组装设备(产品) 4.53亿 97.15 1.17亿 97.68 25.93
零组件(产品) 1062.83万 2.28 87.67万 0.73 8.25
其他(产品) 263.78万 0.57 190.78万 1.59 72.32
─────────────────────────────────────────────────
境内销售(地区) 4.38亿 94.07 1.13亿 93.98 25.77
境外销售(地区) 2764.40万 5.93 722.90万 6.02 26.15
─────────────────────────────────────────────────
直销(销售模式) 4.66亿 100.00 1.20亿 100.00 25.79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组装设备(产品) 1.85亿 91.52 4237.48万 92.68 22.94
零组件(产品) 1593.63万 7.90 256.14万 5.60 16.07
其他(产品) 117.77万 0.58 78.68万 1.72 66.81
─────────────────────────────────────────────────
境内销售(地区) 1.98亿 98.26 4444.46万 97.20 22.41
境外销售(地区) 332.56万 1.65 109.62万 2.40 32.96
其他业务(地区) 19.31万 0.10 18.21万 0.40 94.3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行业(行业) 5.69亿 100.00 9360.34万 100.00 16.45
─────────────────────────────────────────────────
智能组装设备(产品) 5.43亿 95.38 8729.32万 93.26 16.09
零组件(产品) 2038.09万 3.58 174.58万 1.87 8.57
其他(产品) 590.29万 1.04 456.44万 4.88 77.33
─────────────────────────────────────────────────
境内销售(地区) 5.11亿 89.74 7921.70万 84.63 15.52
境外销售(地区) 5833.53万 10.26 1438.64万 15.37 24.66
─────────────────────────────────────────────────
直销(销售模式) 5.69亿 100.00 9360.34万 100.00 16.45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组装设备(产品) 2.23亿 92.92 4785.97万 90.71 21.48
零组件(产品) 1196.12万 4.99 105.59万 2.00 8.83
其他(产品) 412.08万 1.72 --- --- ---
其他(补充)(产品) 89.42万 0.37 --- --- ---
─────────────────────────────────────────────────
境内销售(地区) 2.17亿 90.52 --- --- ---
境外销售(地区) 2183.13万 9.10 --- --- ---
其他(补充)(地区) 89.42万 0.37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3.6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8.47%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7588.75│ 37.76│
│第二名 │ 9009.55│ 19.34│
│第三名 │ 4477.01│ 9.61│
│第四名 │ 4071.61│ 8.74│
│第五名 │ 1408.60│ 3.02│
│合计 │ 36555.51│ 78.47│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9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5.3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2413.37│ 6.63│
│第二名 │ 2169.66│ 5.96│
│第三名 │ 1781.07│ 4.89│
│第四名 │ 1466.63│ 4.03│
│第五名 │ 1388.62│ 3.81│
│合计 │ 9219.36│ 25.32│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作为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客户提
供成套智能制造装备及相关零组件。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制造及销售的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应用于消费性电
子行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和火工品行业,为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提供成套装备及数字化工厂系统解决
方案。公司产品、业务布局呈现以点带面,纵深发展,逐渐深入行业领域市场,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实现
智能制造的升级转型。
1、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大模型应用的深化,推动了智能制造装备高速发展
在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的背景下,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和全球化竞争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大模型应用的不断深化,制造业的底层逻辑被深刻重
塑,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路径也正在经历重构。这一趋势推动制造业朝着智能化、高效化和柔性化的方向加
速转型。尤其是以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检测设备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
的需求爆发。这一趋势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层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新型工业化倡导
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模式,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新质生产力促进国内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推动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大幅度提升,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加速。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正在重构智能制造装备
的价值链。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普惠化与6G技术的商用,智能制造装备将向更高自主性、更低能耗和更强
适应性进化,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核心战场。
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与工业信息化部等七部门颁布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
了技术路径,加大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
划》,为有序推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方向,2024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2%。2024年,国家颁
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产业政策,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政策调整涵盖了财政支持、
税收优惠、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鼓励企业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旨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
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
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在报告期内,公司在原有的智能制造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上进行系统的整合梳理,在消费性电子、汽车、
火工品等行业都建立了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产品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业务上将进一步拓展
。
2、消费性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需求进一步加大
2024年消费性电子行业的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呈现出显著的技术驱动与产业变革特征,通过融合人工智能
、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行业在效率提升、产品创新、绿色转型及供应链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国家政策通过购新补贴、技术扶持、产业链协同及绿色转型四大抓手,全面激活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并推
动产业升级。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推进智能工厂梯
度培育,构建从基础级到领航级的工厂体系,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韧性。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市场潜力方
面,促进传统领域消费升级,依托技术和产品形态创新提升手机、电脑、电视机等传统电子消费。发改委、
财政部等部门联合推出的“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次将消费电子产品纳入补
贴范围。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消费电子需求,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3.14亿部,同比增长8.7%
。消费性电子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倒逼生产企业加速智能制造升级转型,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
,实现了生产效率、产品竞争力与供应链韧性的全面提升。行业实现了从市场复苏到技术突破的多维提升,
消费性电子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加速了产业升级,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需求进一步加大。
报告期内,随着消费性电子行业的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需求不断增加,公司在消费性电子行业业务具有可
持续性,智能化高速贴装、高速精密组装等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3、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增长,拉动了上游产业需求快速提升
3.1新能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推动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对于我国应对国际国内风险挑战和建
设现代化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024年10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
息化部提到,将着眼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制定出台《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助力经济社会发
展全面绿色转型。2024年6月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指出,科学确定各地新能源利用率目标。2024年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要求,加强工业装备、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回收利用;严格落实电解铝产能置换,从严控制铜、氧化铝
等冶炼新增产能,合理布局硅、锂、镁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
进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依托国家风电、光伏
、水电、核电等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鼓励建设运营单位加大对攻关突破电力装备的采购力度,依托重点
工程建设推动攻关成果示范应用,通过示范引领,促进电力装备推广应用。引导装备制造企业提高供给质量
,保障好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加快大型风机叶片应用验证平台建设,推动攻关突破的风电叶片依托平台
进行应用验证。
报告期内,公司在已有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新能源方面进行了布局。对新能源贮能材料生产工艺设备
进行了研发,如新能源贮能电池外壳等生产工艺设备,并对核心关键技术申请了专利,研发的装备生产线已
进入试产阶段,后续将进行产业化推广。
3.2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逐步壮大,产量高速增长驱动充电基础设施需求激增,促进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入持续增加。
“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
步伐。在双碳目标引领之下,低碳化发展已成为整个汽车产业的核心课题,而新能源汽车是加速“脱碳”主
力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中,也提出了以深化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
建新型产业生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20%左
右;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40%左右;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主流,占总销量的50%以上。“十
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在氢能等领域组织实施未来新能源产业孵化和
加速计划。碳中和背景下,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在强劲的基本面业绩和预期政策的催化下,行业
未来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成长空间增大。
3.2.1新能源汽车产量高速增长驱动充电基础设施需求激增。
2024年1月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
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双向充放电设施、储
充/光储充一体站、换电站等通过资源聚合参与电力市场试点示范,新能源汽车可以通过充电桩参与削峰填
谷、虚拟电厂、聚合交易等应用场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汽车产业,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汽
车产品低碳优势明显。在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地方层面也开展了灵活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对汽车消费
的拉动作用非常强,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充电需求增长带动上游设备制造升级,新能源汽车
与充电桩建设形成“以需带供、以供促需”的良性循环。2024年充电桩增量达422.2万台,桩车增量比为1:2
.7,表明充电设施建设基本匹配车辆增速。当前,我国已建成包括充电桩在内的,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
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2.2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度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316.8万辆,增长38.7%。产量的快速增长和汽车制造业发
展必然需要更多的生产设施,加大智能化和高端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
9月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个百分点。2024年9月20日,工
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其中,汽车行业设备更新目标以
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环节设备为重点,围绕整车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及零部件生产制
造,更新应用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和柔性化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及相应设备,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升级与改
造更新。在政策驱动和产量的拉动下,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度增加。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智能制造装备订单持续增加。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带动的充电
基础设施建设数量和车企投入的固定资产持续增长,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配套设施,如充电枪充电桩,
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功能性组件,如传感器、控制器、天窗、安全气囊发生器、点火具等行业处于领先地
位,行业业务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4、火工品需求快速增长和安全监管力度加强,促使固定资产投入加大,智能装备需求持续增长国家基
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特别是在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直接拉动了民用爆破领域火工品
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国防军事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也对火工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持续支持与市场需
求的稳步增长,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1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对火工品生产行业带来较大影响
火工品行业因其产品的高危险性,生产过程对安全性的需求远超一般制造业。生产过程对安全性的需求
,促使行业内部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生产模式转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从而保证生产安全性、提升产品
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旨在督促中央企业全面落实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通过严格准入制度,来督促企业持
续提升安全防护技术,消除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隐患,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更明确,加大了
处罚和问责力度,火工品生产行业面临更为严格的安全管理要求。随着新的安全生产法实施及多项新的安全
生产法规和标准的陆续实施,明确要求淘汰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并鼓励采用先进工艺生产技术,
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则成为提高生产安全性、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关键途径。企业需投入资金进行生
产装备的升级,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产工艺过程稳定可控,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监督管控,推动
人机隔离、机器换人工作,建立黑灯工厂,保证较高的安全投入,以降低人工操作风险,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
4.2火工品行业固定资产投入增加,智能制造设备需求增加
在行业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火工品市场处于一个快速变革与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军用火工品市场开放力
度不断加大,竞争愈发激烈,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增加。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生产过程中安全风
险,各火工品企业纷纷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工艺设备,为火工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
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此外,随着竞标采购体系建立和不断完善,单项产品采购的竞标者数量众多,对产品
技术水平、实物质量、性价比及研制进度保障的要求不断提升。用数字化系统和智能制造装备提升火工品行
业管理水平,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提升生产线的安全水平,降低了火工品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随着生产模式
转型升级,一方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减少了用人数量,火工品生产单位对智能装备的需
求量越来越大。
公司通过十几年的火工品、含能材料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掌握了防尘防静电等防爆核心技术,成功研
发了本安型传感器及防爆特种机器人等产品,在同行业建立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针对火工品
行业的多个领域研发的防爆机器人、本安型传感器等已通过权威机构检测,获得防爆合格证书,并申请了多
项专利。公司在电子雷管、点火具、汽车安全气囊发生器、防爆机器人、含能材料智能制造等智能化生产和
数字化改造技术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营业务概况
作为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客户提
供成套智能制造装备及相关零组件。
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智能制造相关的智能组装生产线、数字化工厂系统、特种机器人、
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对位及检测、高速输送及精确定位、智能供料、智能控制与信息化等技术的研发。截至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17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5项,实用新型专利89项,外观专利3项;软件著作
权登记46项。成立至今,公司先后被认定为“2016年度苏州市专精特新百强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领
军企业”、“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等。2018年6月,公司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一批符合《工业
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工信部[2018]31号)。公司承担的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24
年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公司始终秉承“佰奥智造,价值极致体验”的经营理念,以“先公后私,团结协作,工匠精神,开拓拼
搏”为核心价值观。积极发挥在产品研发、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客户服务、项目实施及管
理等领域的经营优势,不断拓展,增加行业产品多元化,持续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及核心竞争力。
随着业务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公司建立了单元化、模块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设计
理念,产品具有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柔性、通用性强等优势,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的综
合应用,大幅提高了客户产品质量、生产和管理效率,降低了客户固定资产投入风险,协助客户进一步提升
其竞争力。
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良好的售后服务等优势,公司服
务了大量国内外知名精密组件生产厂商,进入了消费性电子、新能源汽车、火工品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企业
的供应商体系,并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口碑,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和美誉度,客户粘性不断增强。
(二)主要产品
多年来,公司通过对机器视觉对位及检测、高速输送及精确定位、智能供料、智能控制与信息化、数字
化、防爆、含能材料智能制造等技术的研发,在归纳、总结以往众多项目的执行经验基础上,不断加强自主
创新,并经过长期质量验证,形成了单元化、模块化、柔性化的大型智能化生产线,以及数字化工厂系统、
特种机器人、含能材料智能制造等一整套解决方案,在大幅提升自身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性能,降低
了生产成本。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智能组装装备及其零组件等,并可根据客户需求为其提供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成
套解决方案。
1、智能组装设备
公司生产的智能组装生产线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具有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准定位、高柔性等
特点。产品由多个单元设备构成,每个单元设备由经过长期验证的标准化模块搭建构成,高稳定性、高可靠
性优势凸显。产品的机器视觉对位及机器视觉在识别、测量、机器人测控等方面精准度较高。产品的柔性化
、智能化和数字化,可满足下游客户柔性化的生产趋势,单机之间任意插入或删减单机,互换性高,各单元
采取网络化,总线控制。下游客户产品换型时只需更换互换性模块,产品换型成本低。产品设置数据采集层
、分析执行层、数据存储层和管理存储层四个信息管理层,基于TCP/IP的网络通信,通过RFID射频采集模块
和扫描采集模块,将生产数据上传至总控,一物一码,实现物料追溯、生产数据上传存储分析、ERP系统数
据对接、生产信息实时监控等功能。
智能组装生产线主要应用于消费性电子、新能源汽车、火工品等精密组件的组装生产。
消费性电子领域随着消费性电子产品越来越趋于精而小发展,公司智能组装生产线不断创新,具有高精
密性、高速度等特点,实现对微小元器件高速精密智能组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新能源汽车领域在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下,生产企业持续实施产品技术升级与设备改造升级
。公司智能组装生产线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并具有较高柔性化等特点,实现对汽车功能性组件的智能组
装。
火工品领域随着火工品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竞争愈发激烈,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生产
过程中安全风险,各火工品生产企业纷纷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工艺设备,主要包含含能材料干燥
包装生产线、弹类智能制造生产线、电子雷管智能组装生产线、点火具智能组装生产线、安全气囊发生器智
能组装生产线等,可广泛运用于国防兵器工业、航天工业、能源工业、化工原材料、石油天然气等行业。随
着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公司智能组装生产线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具有智能化生产、过程监控、安全预警
等功能,可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控,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风险等特点。
另外,新材料生产工艺的智能制造装备,如新能源贮能电池外壳加工设备已进入试产阶段。
2、零组件
零组件产品主要是指为客户智能组装装备提供的具有承载、输送、传递等功能的模组(如微型流线模组
、流线模组、供料模组、机架模组、通用模组、通用标准件(模块)等)。公司零组件可与自行生产的智能
组装装备配合使用,也可以与客户其他智能组装装备相配套,是客户生产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客户在使用智能组装装备时,一般需采购相应的零组件以完成后续生产,部分零组件如流线模组,与最
终产品的规格关联,且具有一定消耗品性质,更新速度较快,客户采购需求持续存在。随着公司标准化开发
的不断推行,对零组件产品采用开模、批量生产的制造方式,可充分发挥规模效应,生产成本得以降低,从
而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公司零组件产品涉及种类较多。
3、经营模式
公司的经营模式在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变化。
(1)研发模式:
公司设立研发部,主要参与制定和实施公司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
规划和计划,利用收集的信息,分析与本公司有关的行业和市场信息,研究行业技术的发展动态,为公司的
产品开发、技术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组织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知识
优化,培养高素质的研发和管理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采购模式:
公司设置了采购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了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从供应商选择、物料计划
编制、采购计划编制、采购工作方式等方面对物料采购工作逐一执行。公司通过制定合格供应商评审制度,
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评审、筛选,形成合格供应商名录。通过若干家供应商间的询价比价,结合产品质量、
交期等因素择优选取供应商进行相应原材料的采购。
(3)生产模式:
由于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公司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公司设备中的部分模组
可以标准化生产。因此公司采取以销定产为主,备货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
公司制定了相应的生产管理制度及项目管理制度,根据生产排配有效地控制了生产进度,保证了交货期
。同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满足客户对技术指标等需求。
(4)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人员、工程师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等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客户内在需求,为
客户制定个性化的产品方案,获得客户认可,进而获取客户订单。公司对下游客户的产品特点、工艺特性等
理解不断加深,单元化、模块化及标准化的理念获得客户认可,产品交付质量及服务响应速度等均获得了较
好的品牌口碑,积累了优质的市场资源和客户资源,为订单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与客户建立合作
关系后,公司通过高质量的订单交付获得客户的信任及认可,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从而获取后续更多的订
单。此外,公司还通过公开投标、参与各类行业展览、行业会议等方式,积极拓展宣传和销售渠道,扩大公
司品牌影响力,以获取更多项目资源。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智能装备高质量和高可靠性
公司所研发智能装备生产线具有单元化、模块化特征。生产线由多个单元设备组成,产品通过载具定位
和固定,载具由皮带输送,单元设备通过输送皮带柔性互连,一个单元设备完成一个或多个零件的组装工艺
。通过多组单元设备,完成整个工艺系统的组装。每一个组装单元设备均为单独的空间堆叠体系。由智能供
料模块,机器视觉模块,载具输送及定位模块,机器人模块等组成。通过机器视觉对装配体和被装配体尺寸
,颜色等物理特征的识别和测量,建立了装配本体,被装配物体和机器人之间的空间坐标体系。通过计算,
消除系统误差,实现精密对位组装。设备的各功能模块通过长期验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应用
于消费性电子组件的智能组装生产线,可实现高速精密对位组装、在线检测等,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帮客户实现了智能车间,增强了客户的市场竞争能力。客户的需求持续增加,同时,国家产业政策驱
动制造迈向“智造”,保持了公司业务稳定增长。
(2)数字化政策的推动,拓展了公司数字化工厂的市场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奠定未来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在数
字化环境之下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实现产业、行业和企业
的提质、降本、增效。我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均明确提出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全国
各地也在不断推出降低数字化门槛、加强数字化服务的各项举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逐渐加快。工信
部从供给和应用双向发力,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支持体系。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工具。工信部、
财政部等多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引领广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助力中小
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家数字化政策的推动和中小企业升级转型需求,公司智能组装装备市场进一步
拓展。
(3)生产安全升级改造需求增加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
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
题。近年来,重特大事故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形势严峻。企业安全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是其中的一个
突出的问题。国家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改造提
升企业安全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技术装备,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优化安全技术装备筹资
结构,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系统的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减少伤亡事故,保障人民群
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完善政策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
作、强化管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
管。而随着新的安全生产法推行及实施,企业也不断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企业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