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851 交大思诺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发设计、组织生产、销售及技术支持。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 3.30亿 97.83 2.24亿 97.73 67.85
其他行业(行业) 732.04万 2.17 520.17万 2.27 71.06
─────────────────────────────────────────────────
应答器系统(产品) 1.86亿 55.19 1.27亿 55.26 68.02
机车信号CPU组件(产品) 8467.29万 25.10 7139.23万 31.16 84.32
房租及其他(产品) 3825.40万 11.34 1481.10万 6.46 38.72
轨道电路读取器(产品) 2824.26万 8.37 1629.75万 7.11 57.71
─────────────────────────────────────────────────
华北地区(地区) 2.20亿 65.32 1.41亿 61.58 64.04
华东地区(地区) 6165.10万 18.28 4786.92万 20.89 77.65
西南地区(地区) 1263.27万 3.75 801.73万 3.50 63.46
东北地区(地区) 1157.22万 3.43 1012.82万 4.42 87.52
华南地区(地区) 1151.51万 3.41 874.70万 3.82 75.96
华中地区(地区) 1108.08万 3.28 733.18万 3.20 66.17
西北地区(地区) 854.27万 2.53 593.17万 2.59 69.44
─────────────────────────────────────────────────
直接销售(销售模式) 3.37亿 100.00 2.29亿 100.00 67.92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 1.19亿 75.53 9042.77万 76.79 76.06
制造业(行业)
其他行业(行业) 2041.03万 12.97 1492.09万 12.67 73.10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行业) 1809.91万 11.50 1241.15万 10.54 68.58
─────────────────────────────────────────────────
应答器系统(产品) 8100.09万 51.46 5426.09万 46.08 66.99
机车信号CPU组件(产品) 6182.76万 39.28 5409.38万 45.94 87.49
轨道电路读取器(产品) 945.47万 6.01 602.44万 5.12 63.72
房租及其他(产品) 511.50万 3.25 338.10万 2.87 66.10
─────────────────────────────────────────────────
华北地区(地区) 8824.85万 56.07 6544.95万 55.58 74.16
华东地区(地区) 4005.01万 25.45 3096.93万 26.30 77.33
东北地区(地区) 1105.94万 7.03 1004.49万 8.53 90.83
西南地区(地区) 861.50万 5.47 523.00万 4.44 60.71
西北地区(地区) 456.82万 2.90 240.45万 2.04 52.64
华南地区(地区) 456.54万 2.90 345.98万 2.94 75.78
其他(补充)(地区) 29.16万 0.19 20.22万 0.17 69.34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 3.52亿 97.95 2.47亿 98.13 70.09
其他行业(行业) 736.78万 2.05 471.66万 1.87 64.02
─────────────────────────────────────────────────
应答器系统(产品) 2.42亿 67.24 1.77亿 70.31 73.16
机车信号CPU组件(产品) 6325.61万 17.58 5440.58万 21.62 86.01
房租及其他(产品) 3790.42万 10.54 1038.93万 4.13 27.41
轨道电路读取器(产品) 1670.07万 4.64 994.70万 3.95 59.56
─────────────────────────────────────────────────
华北地区(地区) 1.35亿 37.41 7889.78万 31.35 58.63
华东地区(地区) 1.06亿 29.33 8179.40万 32.50 77.53
西南地区(地区) 8143.12万 22.64 6020.46万 23.92 73.93
华南地区(地区) 1732.36万 4.82 1442.95万 5.73 83.29
东北地区(地区) 1128.55万 3.14 957.45万 3.80 84.84
西北地区(地区) 637.22万 1.77 --- --- ---
华中地区(地区) 323.05万 0.90 --- --- ---
─────────────────────────────────────────────────
直接销售(销售模式) 3.60亿 100.00 2.52亿 100.00 69.97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 7234.22万 80.13 5613.74万 82.21 77.60
制造业(行业)
其他行业(行业) 1215.02万 13.46 820.47万 12.01 67.53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行业) 578.51万 6.41 394.71万 5.78 68.23
─────────────────────────────────────────────────
应答器系统(产品) 4766.63万 52.80 3453.58万 50.57 72.45
机车信号CPU组件(产品) 3283.34万 36.37 2873.98万 42.09 87.53
房租及其他(产品) 506.57万 5.61 236.05万 3.46 46.60
轨道电路读取器(产品) 471.20万 5.22 265.30万 3.88 56.30
─────────────────────────────────────────────────
华东地区(地区) 4575.08万 50.68 3619.70万 53.12 79.12
华北地区(地区) 2989.01万 33.11 2061.55万 30.25 68.97
东北地区(地区) 681.60万 7.55 576.89万 8.47 84.64
西北地区(地区) 305.01万 3.38 206.20万 3.03 67.60
华南地区(地区) 247.02万 2.74 209.55万 3.08 84.83
华中地区(地区) 206.63万 2.29 140.56万 2.06 68.02
其他(补充)(地区) 23.41万 0.26 14.47万 --- 61.81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0.58%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9872.15│ 29.27│
│第二名 │ 5601.10│ 16.60│
│第三名 │ 4394.69│ 13.03│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2213.22│ 6.56│
│天津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 │ 1726.84│ 5.12│
│合计 │ 23807.99│ 70.58│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8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6.5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 │ 6986.61│ 54.39│
│第二名 │ 529.25│ 4.12│
│第三名 │ 382.44│ 2.98│
│北京北交信飞科技有限公司 │ 331.43│ 2.58│
│中航光电华亿(沈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323.96│ 2.52│
│合计 │ 8553.69│ 66.59│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I6
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应用领域看,公司主要产品是列控系统的关键设备,所处轨道交通列车运行
控制系统行业。公司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
轨道交通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1)城市轨道交通市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城市
轨道交通作为“新基建”之一获得国家重点支持。
2022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倡导节约集约的
绿色生活方式,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加快推动轨道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占比,加
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密度,完善城市路网。
新线建设方面,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在2025年1月1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概况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8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362条,线路长度累计12,168.77公里
。其中,2024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953.04公里。
除新线建设外,早期建成的部分轨道交通线路亦存在升级改造需求以适应运营需求,2024年6月13日,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指导意见》提出“要梳理各设备设计寿命和使用
情况,对涉及安全的车站与行车设备结合使用期限和运行状态进行改造,提高车辆和设备系统的整体质量技
术水平和安全可靠性。”预计到2030年,我国有将近85条轨道交通线路进入信号系统改造周期,线路总长度
约2,500公里。
(2)铁路市场
2023年4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
合印发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7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5.3万公里左右,普速铁路11.7万公里左右。
根据国铁集团发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了中国铁路2035年、2050年发展
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了新时代中国铁路发展美好蓝图,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
铁7万公里左右。另外,国家几大城市圈规划将极大推动市域铁路的建设。2022年6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
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其他重点城市群多层次轨
道交通建设,到2025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
根据2025年2月28日国铁集团发布的《2024年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公
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高铁里程占比29.63%,2024年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06亿元,投产新
线3,11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457公里。尽管我国铁路里程总量已取得快速增长,但网络密度和人均里程与
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因而远期来看,中国铁路市场前景依然广阔。除新线建设外,“十一五”和“十二五”
前期开通运营的8,000多公里高速铁路陆续进入大修改造期,普速铁路新建里程逐渐增多,因此国内铁路行
业正处于新建为主向新建与升级改造并重转变的阶段。
公司作为行业领先的列控系统关键设备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城轨、普铁、高铁等领域。随着我国轨
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也将长期处于重大发展机遇期。未来,公司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抢抓市场机
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持续推进公司的稳健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及产品简介
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发设计、组织生产、销售及技术支持,主要体
现为产品的系统设计及软硬件开发和产品实现的全流程管控。
公司专注于应答器系统、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和轨道电路读取器(TCR)等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
,研制的产品均实现了业界安全完整性等级中最高的安全等级SIL4级。公司提供的主要产品为应答器系统、
机车信号CPU组件、轨道电路读取器(TCR)和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广泛应用于城轨、普铁、高铁等
领域。
(二)经营模式
公司整体业务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公司研发内容主要为系统设计和软硬件开发,并将
安全分析和管理贯穿于研发全流程。在研发过程中,研发部门负责具体研发设计工作;验证确认部门进行验
证、测试和确认;安全质量部门对研发的全流程进行管理,主要负责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功能安全管理。
2、采购模式
公司的采购工作主要由计划采购部负责,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通用电子元器件、结构件、PCB等;此
外,公司还会向外协厂商进行采购。
对于原材料采购,公司采取询价采购的方式,以客户订单及客户需求计划为基础,结合采购周期、生产
计划及市场供求情况,从合格供应商清单中选择合适供应商进行采购,合理优化库存。对于外协的采购,公
司主要以外协厂商的生产能力为依据选择外协厂商,基于历史合作情况,公司目前已与多家外协厂商形成较
为稳定而良好的合作关系。
3、生产模式
公司采取自主生产为主,外协辅助相结合的方式,以销定产,制定生产计划,组织产品生产。根据产品
类型及其涉及到的相关工艺流程,公司生产分为核心板卡生产和整机生产。
对于核心板卡生产,公司采购通用电子元器件、结构件、PCB等通用原材料,自主生产完成电子产品通
用的板卡焊接工序,公司检验并进行软件烧录,形成加载有核心软件的板卡。生产完成的核心板卡一方面作
为机车信号CPU组件的产成品,直接销售给合作工厂,并授权合作工厂进行机车信号产品整机的硬件生产和
销售;另一方面作为应答器系统和轨道电路读取器的核心组件,进入后续整机生产组装环节。
整机生产组装环节属于关键生产制造环节,公司主要采取自主生产与外协工厂共同协作的方式完成,公
司向外协厂商提供加载有核心软件的板卡,外协厂商按照公司制定的技术标准和生产计划负责其他硬件制造
,并完成整机组装,公司负责产品的检验和最终销售。
4、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对于长期合作的列控系统集成商,如交控科技、通号设计院、和利时等,通
常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年度销售框架协议;对于铁路“四电”工程总承包商、各铁路局,主要通过投标
方式获取业务,投标流程为:客户发布招标信息—报名参与投标—提交投标方案—招标方组织方案评审—招
标方宣布中标公司—中标方与招标方签订供货合同。
(三)业绩驱动因素
1、公司所处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行业,根据《“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
及根据《中长期铁路规划2020-2035》,轨道交通行业未来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建线路市场空间,早期建成的
部分轨道交通线路亦存在升级改造需求以适应运营需求,列控系统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创新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公司非常重视创新工作,为了保障企业的技术进步,公司不断完善
技术创新机制,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实现产品性能及应用领域的升级与拓展;加强技术研发管
理,提升技术队伍业务水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完善研发激励及人才培养制度,从而保持行业
优势地位。
(四)公司产品行业地位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列控系统关键设备供应商,通过二十多年的持续稳健经营与持续创新,在行业中已积
累了良好的品牌和声誉;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相关产品已构建较
强的技术壁垒。
2001年,公司创始人邱宽民、徐迅等人作为我国最早研制成功的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的主要设计者,
创立公司并率先实现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产品的产业化规模生产,目前,中国国铁集团下设的18个全部铁
路局集团公司均装备有公司机车信号产品。2007年,公司成功研制出轨道电路读取器(TCR)并应用于我国
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该设备是当时京津城际高铁列控系统中唯一完全国内自主研发的车载设备。2008年
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答器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公司应答器系统产
品已覆盖全国大部分的高铁线路、动车所和几十条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线。2021年,公司产品列车运行监控装
置(LKJ)获得《铁路产品认证证书》,目前公司是国内LKJ系统仅有的三家合格供应商之一。
基于公司轨道交通列控系统产品的突出贡献,公司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
进步一等奖两项。此外,公司及公司相关人员主持或参与编制了《运基信号[2011]154号CTCS-2级动车段列
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V1.0)》、《JT-C机车信号车载系统设备检修规程V1.0》、《TJ/DW164-2014动车
段(所)调车防护系统暂行技术条件》、《TB/T3484-2017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TB/T3485-2017应
答器传输系统技术条件》等多部行业技术标准。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主要核心竞争力
1、自主创新优势
公司始终专注自主研发,持续创新。公司拥有一支国内一流的开发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的核心研发团队,
包括国内较早期一批信号相关专业博士,为研发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基于公司轨道交通列控系统产品的突出贡献,公司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
进步一等奖两项。此外,公司及公司相关人员主持或参与编制了《运基信号[2011]154号CTCS-2级动车段列
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V1.0)》、《JT-C机车信号车载系统设备检修规程V1.0》、《TJ/DW164-2014动车
段(所)调车防护系统暂行技术条件》、《TB/T3484-2017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TB/T3485-2017应
答器传输系统技术条件》等多部行业技术标准。
2、品牌优势
公司是国内较早专注于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研发的企业,经过20多年的自主研发设计、组织生产
、销售及技术支持已在业内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和声誉。公司持续对现有产品进行完善和改进,不断提高产品
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并根据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推动产品升级,进一步提升公司
品牌影响力。
3、经验积累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技术积累、研发创新和大量现场应用验证的交叉反复,积累了产品运用的丰富数据和对信
号行业的深刻理解。因此,公司能够凭借丰富的研发经验和产品应用经验,在保障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的前
提下,更好地应对不同的产品使用环境,提高客户的运行效率,同时提升产品的可用性、可维护性,提升用
户体验。
4、客户优势
公司凭借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服务的及时性,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在铁路领域,公司
客户包括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主要工程总承包商,中国通号、和利时等主要列控系统集成商和各铁路局等
终端用户;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客户包括交控科技、南京恩瑞特、众合科技等主要列控系统集成商。
公司与上述客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和服务得到客户认可,有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
5、安全管控优势
轨道交通信号关键设备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对产品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公司专注于列控系统关键设
备的研发,自成立之初就将安全理念贯彻到公司各业务环节,在产品研发设计、验证确认、产品生产、检验
检测等各环节坚持安全和质量管控,对产品的安全性负责。
在产品方面,公司应答器系统、机车信号产品和轨道电路读取器均获得了国际独立第三方颁发的国际最
高级别安全等级SIL4安全评估证书;在人员管理方面,公司注重内部质量安全控制人员的培养,目前已有多
名安全技术相关人员获得了功能安全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莱茵)考核并颁发的“TüV莱茵功能安全工程
师”证书。
公司坚持安全为先的理念,贯彻全流程安全管控,充分保障公司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安全管理方
面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情况
1、专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现有专利180项,其中发明专利151项。
2、商标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共获得注册的商标10项。
3、软件著作权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的软件著作权90项。
4、土地使用权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全资子公司拥有2项土地使用权。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列控系统关键设备供应商,专注于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发,具有较强的研
发实力,公司创始人邱宽民、徐迅等人是我国最早研制成功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的主要设计者,公司研发
的应答器系统是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答器系统,轨道电路读取器是京津城际开通时所使用的
列控系统中唯一完全国内自主研发的车载设备。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23%;营业成本1.0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
.61%,主要原因为项目的开通进度不及预期,应答器产品收入下降较多,应答器产品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86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2.82%,主要
原因为本期营业收入下降导致毛利下降及本期计提坏账准备较多。
2024年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3.4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0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
额0.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68%,主要原因为本期现金流出较同期相比小幅度下降。报告期内,公司的
研发费用1.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0%,主要系去年同期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为负数,本期无该事项。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管理工作具体如下:
1、“精准营销+服务赋能”双轮驱动,推进市场运营体系升级
报告期内,营销中心在“精准营销+服务赋能”双轮驱动的引领下,全面推进市场运营体系的转型升级
。
在精准营销方面,营销中心凭借深度的市场洞察与精细的客户画像分析,精准定位目标市场。通过深入
剖析市场趋势和客户多元需求,进一步细分目标市场,构建起一套差异化明显的营销策略体系,有效提升了
营销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此外,还大力加强内容营销,以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客户对品牌的情感认同与价值
共鸣。
在服务赋能方面,全力打造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链。建立完善客户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从
售前技术咨询、售中方案优化到售后快速响应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营销中心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
观融入每个服务环节,对客户需求高度敏锐,能迅速响应并妥善解决客户问题。同时,报告期内,持续加强
营销团队的专业化建设,重点强化营销人员的产品知识深度培训、服务技能专项提升以及沟通技巧专业锤炼
,致力于打造一支业务精湛、高效协同的营销服务团队。
2、专注技术攻坚,多域协同支撑发展
报告期内,思诺研究院围绕核心任务,秉持专注钻研精神,全力投入技术攻坚工作,在多个重点项目取
得显著进展,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货运列车自动驾驶(LATO)系统研发及试验领域,思诺研究院完成货运列车自动驾驶(LATO)系统总
体技术方案编制、专家评审与发布等关键工作,为后续设备研发筑牢了根基,同时也顺利完成临哈线试验项
目立项,为后续货运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公司开拓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在普速铁路列控系统研发进程中,相关工作思诺研究院稳步推进,牵头圆满完成《基于应答器和LKJ的
列控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团标(标准号:T/VSTR017-2024)编制和发布,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在普速列控
系统技术升级探索上,与参股公司北京北交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携手,针对400MHz数字无线通信技术在LKJ系
统的应用开展全方位攻坚,完成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验室搭建与验证。联合专业团队积极开展GSM-R网
络相关工作,完成GSM-R网络实验室测试环境建设并开展GPRS通信性能测试,为普速列控系统应用无线通信
技术升级提供技术储备。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探索方面,思诺研究院重点关注AI机器人在铁路站场应用方向,开展机器人在
编组场作业中的应用研究,完成系统设计、机器人样机选型和定制等工作;开展机器人在车务上水作业中的
应用研究,完成现场需求调研、初步方案设计等工作。
3、鼎故革新,创新成果持续夯实
报告期内,研发中心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聚焦现有产品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在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技术突破等多方面持续发力。
在项目管理体系优化方面,研发中心秉持创新求变的理念,深度探索更为高效的管理模式,精准锚定关
键任务,紧密结合任务成果交付总量统计分析,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管理效能,有效推动管理工作迭代升
级。
在团队建设层面,研发中心始终坚定奉行“重用年轻骨干,悉心培养新人”的理念,将人才视为驱动创
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优化人员配置,为研发工作注入新活力,打造了一支更具竞争力的
人才队伍。
在产品研发方面,机车信号车载系统设备优化了译码算法,进一步提高了信号译码的抗扰性和适应性;
完善了记录器软件功能,支持机车信号远程监测的应用,进一步巩固了产品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
应答器产品线的分散式调车防护设备LEU-PS2.0经过技术改进,不仅实现了稳定可靠的运行,而且降低
了制造成本;应答器报文读写装置BP以优异表现完成国铁集团布置的统型任务,体现了研发团队的专业技术
能力和项目组织能力。
列车运行监控设备LKJ2000对多项系统功能进行深度优化完善,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进一步提升了
软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充分及时响应行业需求,通过技术提升推进产品的扩展应用。
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自主化战略,牵头承担了国铁集团的基于国产器件的TCR和BTM自主替代技术研
究课题,研制完成了全国产器件的高铁列控车载设备TCR和BTM,为高速铁路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营提供安全控
制设备的自主技术保障。
4、夯实合规根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制度建设层面,为促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为完善,切实落实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充分发
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效能,维护中小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公司对《董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
事工作制度》《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细则》等公司治理制度作出了相应的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