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862 蓝盾光电 更新日期:2024-11-20◇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数据服务和军工雷达部件的生产。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环境监测(产品) 2.06亿 80.60 7460.01万 97.71 36.20
交通管理(产品) 2891.79万 11.31 872.13万 11.42 30.16
精密制造(产品) 1915.28万 7.49 -787.78万 -10.32 -41.13
气象观测(产品) 109.88万 0.43 45.32万 0.59 41.24
其他业务(产品) 45.19万 0.18 --- --- ---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仪表制造业(行业) 6.43亿 99.99 1.77亿 99.97 27.60
其他(行业) 8.52万 0.01 5.46万 0.03 64.08
─────────────────────────────────────────────────
环境监测(产品) 5.06亿 78.75 1.66亿 93.68 32.84
交通管理(产品) 6845.77万 10.65 945.87万 5.33 13.82
精密制造(产品) 5070.74万 7.89 -429.18万 -2.42 -8.46
气象观测(产品) 1739.66万 2.71 599.17万 3.38 34.44
其他(产品) 8.52万 0.01 5.46万 0.03 64.08
─────────────────────────────────────────────────
国内(地区) 6.43亿 100.00 1.78亿 100.00 27.61
─────────────────────────────────────────────────
自销(销售模式) 6.43亿 100.00 1.78亿 100.00 27.61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环境监测(产品) 2.03亿 76.51 6786.43万 94.35 33.37
交通管理(产品) 3484.80万 13.11 406.35万 5.65 11.66
军工雷达(产品) 2338.92万 8.80 --- --- ---
气象观测(产品) 418.30万 1.57 --- --- ---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仪表制造业(行业) 7.63亿 99.90 1.96亿 99.78 25.75
其他(行业) 73.43万 0.10 42.65万 0.22 58.08
─────────────────────────────────────────────────
环境监测(产品) 4.79亿 62.70 1.24亿 63.07 25.93
交通管理(产品) 2.01亿 26.29 4598.63万 23.35 22.89
军工雷达部件(产品) 6949.21万 9.10 --- --- ---
气象观测(产品) 1385.86万 1.81 --- --- ---
其他(产品) 73.43万 0.10 42.65万 0.22 58.08
─────────────────────────────────────────────────
国内(地区) 7.64亿 100.00 1.97亿 100.00 25.78
─────────────────────────────────────────────────
自销(销售模式) 7.64亿 100.00 1.97亿 100.00 25.78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0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6.57%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4153.69│ 6.45│
│第二名 │ 2886.87│ 4.48│
│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 │ 1346.02│ 2.09│
│苏州航天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1182.53│ 1.84│
│长沙市生态环境局雨花分局 │ 1099.91│ 1.71│
│合计 │ 10669.02│ 16.57│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9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2.1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5148.92│ 12.00│
│杭州理奥科技有限公司 │ 2052.86│ 4.79│
│第三名 │ 1016.15│ 2.37│
│安徽臻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672.71│ 1.57│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604.20│ 1.41│
│合计 │ 9494.83│ 22.14│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及数据分析服务等。根据《中国
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代码为C40)。
仪器仪表是用以检出、测量、观察、计算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物性参数等的器具或设备,广泛服务
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智能制造、环境监测、交通管理、气象观测、医疗健康等领域。仪器仪表在推动科
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
、社会生活的“物化法官”。
近年来,国家对仪器仪表行业高度重视,通过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和促进国产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通过智
能制造专项、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专项等项目资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逐
渐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国产仪器仪表产业发展
迅速,行业已经形成细分门类基本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科研能力和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稳步推进。整体上看,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具备良好的发展基
础。
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发布的《仪器仪表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供应用仪表、光学仪器等
通用型产品可以基本满足使用需求,并占有主要的国内市场份额;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现场测量控制仪表、分
析仪器、实验室仪器等中高端产品虽然形成了较强竞争力,并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但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
不高;高端仪器仪表产品方面,技术差距明显、产业化进程缓慢、品牌影响力弱小,高端用户和典型领域应
用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行业短板十分明显。概况而言,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整体水平仍处于中低端,基础研
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
计量是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
23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以
仪器仪表产业需求为导向,突破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瓶颈,推动先进计量科技创新成果向仪器仪表产业转化应
用,不断提升仪器仪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仪器仪表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迈向
世界先进行列。
环境监测、智慧交通和气象观测是仪器仪表的重要应用领域,涉及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多,相关产品的
国产替代需求十分迫切。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重点领域仪器仪表研制任务清单》中,明确列出了相关高
端仪器仪表和核心传感器,如环境监测领域的紫外及红外光谱类气体分析仪、激光法颗粒物监测仪、碳排放
量检测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仪等,交通管理领域的跑道路面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气象观测领
域的高时空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达、温室气体光谱分析激光雷达等。
1.环境监测领域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
监测仪器是指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噪声等领域监测及实验室分析所使用的专用仪器及其应用所必需
的软件系统。环境监测行业按业务类型划分,分为仪器仪表制造、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第
三方检测服务、污染治理等。
环境监测行业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
期。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
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污染治理、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
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按照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的总体考虑,生态环境部发布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刚要(2020-2035年)》,明确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状况监测等方面的
主要任务,并细化了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温室气体等监测的工作目标。在此基
础上,《“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
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根基,以健全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主线,巩固环境
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监测、拓展生态质量监测,并规划了“一张网”智慧感知、“一套数”真实准确、“
一体化”综合评估、“一盘棋”顺畅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目标。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等16个
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
达标率达到85%;开展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建立试点城市噪声实时监测网络,实施重点企业监管,推动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
作,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加强科技创新对
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核算、认证、评估、监管以及碳汇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支撑保障,为国
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环境监测行业的新方向。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
会部署,2024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在
数智化转型、数据质量、基础能力三个方面的建设目标。未来一段时间,环境监测行业的重要工作,一是一
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监测的全覆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
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的补充完善;二是数智化监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推广应用以及新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
三是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支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监测评估等工作。
2.智慧交通领域
智慧交通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路网、智慧装备、智慧出行、智慧管理为重要
内容的交通发展新模式,具有信息联通、实时监控、管理协同、人物合一的基本特征。
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新基建政策、十四五规划不断助推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2021年《数字交通“十
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强调推进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打造交通系统“数据大脑”,鼓励
和支持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并与国家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构建全国一体化协同交通运输信息平台。2022年《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
》《“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提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
大脑”,建设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平台,提升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技术水平,
提高城市交通“全息感知+协同联动+动态优化+精准调控”智能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在政策、技术、需求多轮驱动下,智慧交通行业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加速转型。国内大中城市均
积极布局全息感知、数字孪生、智能管控等重点领域,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相关成果在城市交
通管理场景中形成示范应用。
近期,中国气象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
作的指导意见》,就如何进一步落实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提出依据道路结冰、浓雾等高影响
路段排查标准规范,分类确定交通气象风险影响等级;构建交通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完善全国交通气象观测
站网建设;提升交通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发。
当前,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实践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国家数
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数字经济建设的主要场景乃至数字经济体系下的新增长极。以根据中国电子
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随着物联
网、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智慧交通行业的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且发
展前景广阔。
3.气象观测领域
气象观测是研究测量和观察地球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大气现象的方法和手段的一门学科。气象观
测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大气遥感探测和气象卫星探测等,观测内容主要有大气气体成分浓度
、气溶胶、温度、湿度、压力、风、云、降水、辐射、大气能见度等。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观测的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气象服务、
科学研究的基础。据中国气象报社报道,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取得长足进步,布局
适当、运行可靠的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为气象预报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4月,国务院出台《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系统部署到2035年气象高质量发
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
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综合气象观测业务
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按照“一站多用、一网多能、多网融合”的理念,以智慧气象为目标,
强化智慧协同观测和数据应用,设计协同观测体系架构,完善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检验评估,完善高精度大
气实况监测产品,推动观测与预报互动应用,提升观测系统的整体效能。
随着地面气象、强对流天气、气象生态、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网以及综合装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设,
新的市场需求逐渐释放。同时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气象大数据在农业
、旅游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市场将持续增长。通过构建“气象+”服务格局,推动气象深
度融入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为气象观测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新增需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主要业务
公司在光学、电子及信息技术、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积累了五十余年的科研和生产经验,是我国仪器仪
表行业内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公司是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
业,主要从事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及数据分析服务等,产品和服务主要用于
环境监测、智慧交通、气象观测等领域。
(三)主要产品及用途
1.环境监测领域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公司聚焦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噪声和废气污染源监测等主要业务,持续拓展碳
排放及温室气体监测业务。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系列主要有颗粒物监测系统、气体污染物监测系统、地
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噪声监测系统、烟气污染源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综合立
体走航监测系统、大气网格化监控系统等。公司重点加快臭氧光化学组分监测系统、污染源碳排放监测系统
、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系统、恶臭气体监测系统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广,进一步丰富公司环境监测产品
结构体系。
运维服务领域,公司拥有齐全的运维资质、完整的运维服务网络以及专业的运维团队,主要从事环境空
气站、污染源监测设备、颗粒物及光化学组分站、水质监测站等运维服务业务。公司建有智慧运维管理平台
,实现人机物料的全流程管理,提升监测系统数字化水平,提高项目运维效率,降低站点运维成本,进一步
提升公司运维服务综合实力。
数据服务领域,公司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为生态环境部门提供专业化污染防治综合服务。
公司综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模型、云计算等技术,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立体感知监测网络,
形成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服务、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一企一策”、噪声综合监测、全水域数智化综合管
治等解决方案,服务高值热点事件筛查、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判、快速获取污染溯源信息、监控污染分布态
势与去向、评估污染防治落实情况等。针对臭氧污染防控,推出臭氧污染精准溯源解决方案,满足成因诊断
、区域传输、溯源分析和预警预报等需求,为策略制定和成效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社会化检测服务领域,公司全资子公司泰思特是一家拥有CMA检测资质的第三方环境检测公司,主要从
事生态环境监测的常规参数检测以及在线比对检测和验收比对检测活动,配备检测领域专用仪器设备并拥有
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
2.智慧交通领域
公司聚焦地面交通车辆的速度、方向、流量、图像、号牌等要素,基于自主研发的测速系列产品、智能
摄像机、信息发布等前端关键基础设备,依托交通管控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IT运维服务平台等核心平台
,集成卡口监测系统、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违停抓拍系统、区间测速系统、信号优化控制
系统等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智慧型的综合解决方案,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化、现代化
的交通管理服务。公司拓展推出信控调优服务业务,配合公司智慧信控平台、全息路口监控平台,为客户提
供城市交通区域信控调优服务,以解决或缓解国内日益增长的旺盛交通需求所带来的路口、路段拥堵问题。
3.气象观测领域
公司自主研发的气象观测仪器包括能见度仪、降水现象仪、气溶胶激光雷达以及水、汽、温度激光雷达
等,为客户提供大气常规要素观测、交通气象环境观测、空间垂直立体观测、大气成分观测等系列产品。公
司激光雷达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环境和气象观测业务。
(四)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1)仪器设备及系统类产品的盈利模式
公司是分析测量仪器生产制造商,通过销售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及系统来实现收入,其主要成本为仪器及
系统的生产制造成本以及运输费用、检测费用等其他费用,需要在用户现场安装调试的还包括安装调试费用
及附属材料成本。公司对该类项目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来确定其销售价格,从而确保合理利润。
(2)系统集成类项目的盈利模式
公司是监测系统综合服务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向客户销售完整监测系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来实现收入,其主要成本为自产仪器的生产制造成本、配套应用软件的开发成本、外购设备(部件)的采购
成本、集成材料成本、安装调试与施工的人工成本以及运输费等其他费用。公司结合具体项目规模大小、客
户差异化需求、项目成本预算、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整体项目报价,从而获取合理利润。
(3)服务类项目的盈利模式
①运维服务
公司接受相关客户的委托,为其测量分析系统提供现场检查、远程诊断、零部件更换与养护、系统运行
管理等服务。公司根据运维设备的数量、新旧程度、站点分布、零部件更换频率等因素并结合项目所需运维
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投入和预期合理利润来进行定价,其主要成本是运维人员的人工成本、运维车辆
折旧、零部件更换等其他费用。
②数据服务
公司自主投入测量分析仪器和系统并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和运营管理,通过向客户提供的测量数据分析服
务收取费用,其主要成本包括仪器设备的折旧费用以及服务人员人工成本等。公司根据项目中监测站点的数
量和距离、仪器设备的投入量与折旧额、数据分析服务年限和服务人员人工成本,结合合理的利润来进行定
价。
2.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集中采购与按需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杆件机箱、相机及监控
组件、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设备、电子器件及模块、金属材料、传感器及模组、外购仪器及软件、线缆耗材及
配套材料等。对于电子元器件及模块、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设备、线缆耗材等标准化的零部件,公司主要采用
集中采购的模式;对于由于项目现场情况不同、客户具体需求不同,需要定制杆件机箱等非标准化的零部件
,公司主要采用按需采购的模式。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公司配备了生产管理人员、计划人员、采购
人员、检验人员、专业技术工人等各领域专业人才,并购置了大量生产加工设备、计量检测设备、工装夹具
、工具仪表、质量控制设备等专用设备,由供应商管理部、仓储部门为其提供合格原材料,由研发技术部门
为其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图纸、工艺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并在质量部门的层层质量控
制和管理下,生产出符合行业标准、符合客户需求、符合企业品质特点的产品。由于公司产品品种多,不同
订单或项目具有不同的参数需求和特点,因此公司建立了柔性生产线,以满足不同种类、规格、型号产品的
生产要求。
由于公司产品品种多,不同订单或项目具有不同的参数需求和特点,因此公司建立了柔性生产线,以满
足不同种类、规格、型号产品的生产要求。
(1)仪器设备及系统类产品的生产模式
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在获取订单后,计划专员会协同供应商管理部和生产部制定生产任务,生产部按照
公司产品的工艺设计图纸执行制造、装配、调试、测试、老炼、检验等工序;对于需要现场安装完毕才能使
用的产品,公司的项目人员还要对设备进行安装、软件测试、硬件测试、整机调试等;对于电镀、喷漆等非
关键工序,公司一般采用外协加工的方式,由公司提出要求,委托专业厂家代为加工。
(2)系统集成类项目的生产模式
公司签订系统集成项目协议后,根据客户的要求实施项目;由指定的项目经理针对前期的技术方案和应
用环境现场考察的情况进行深化设计,制定出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并结合定制化的软件开发计划和设备采购
计划与客户进行沟通,组建项目组并落实项目进度计划及人员安排。项目实施时,公司的项目团队将陆续完
成内外场施工、现场基础布线、设备安装调试、整体集成联合调试、系统试运行、验收等工作。系统集成项
目完成后,后续维护维修等工作转移至公司售后服务部门;对于超出维保期限的项目需要根据客户需求确定
是否签订运维合同;对于涉及系统优化升级改造的项目,由公司的销售部门与客户进行沟通确定优化改造方
案。
(3)服务模式
公司具备“售后+运维+数据服务”的综合能力。公司通过招投标或商务谈判的方式获得运维服务合同或
数据服务合同,服务周期一般为1-8年;其工作内容主要为:每天查看在线监测站点运行状态和数据,关注
是否存在设备故障或数据异常等情况;每周现场检查线路、通讯、试剂、标样的情况,到期及时更换;每月
进行样品试验,更换损耗件,对仪器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并根据当地监管需要报送月度运营工作报告。
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部门、组建了专业的服务队伍,在组织管理、办事处网点建设、人员配备和培训
等各方面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及时、全面、优质的服务;同时,公司通过客户满意度
调查和分析,不断改进和提升系统集成和软硬件开发能力,完善客户服务管理方式,让客户对公司信任、对
产品放心。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公司主要通过上门拜访、客户回访等方式建立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联系并获取业
务信息;通过参加行业会议和展会、学术交流等形式获取市场信息(包括政策方针及行业发展趋势等);通
过沟通交流、参观考察、样品展示、样机试用等方式让用户了解产品;最终通过参与目标客户的项目招投标
活动取得业务合同。取得业务合同的方式主要包括:(1)参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招投标活动;(2)
基于与原有客户合作的基础,在部分客户需要系统改造升级或增补采购时,直接获得业务合同。
5.研发模式
公司设有技术中心,独立自主开展产品和技术研发工作。公司采取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
模式,重视研发体系的优化、技术平台的建设、核心技术的积累、技术骨干的培养和产出成果的激励等工作
。公司建立了以集成产品开发为基础的研发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矩阵模式的组织架构,通过产品
线和技术线对产品开发进行矩阵管理。公司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
院所保持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建创新平台、横向课题等方式,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合作交流。
(五)市场地位
公司作为国内较早的高端分析测量仪器供应商之一,客户群体主要定位于全国环境监测、公安、交通、
气象等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单位等;公司是行业中少数具备较强的仪器自主创新和研发、系统软件开发、
系统集成、运维和数据服务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分析测量仪器的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定制化
综合解决方案。
环境监测领域,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测分析仪研发与制造、环境监测运维服务、综合环境数据服
务的龙头企业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产品研发、行业应用和技术储备等经验积累,大气环境、水环境和污染
源监测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和省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连续多次中标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城市环境空气自动
监测站运维项目,综合环境数据服务业务覆盖全国100+城市,环境监测方案和仪器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APEC会议、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峰会、武汉军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
活动保障工作,公司在环境监测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智慧交通领域,公司作为国内智能交通行业领先的产品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多年来在智能交通领域不
断探索和实践,通过自主产品、自有软件、系统集成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占有市场,具有强大的横向业务
拓展能力。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交通管理领域产品涵盖了车辆测速、违法取证、道路管控、平台指挥调度等
多项业务,并已成功应用于全国近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产品和服务应用于全国各省公安厅和交警总队
,各地级市公安局和交警支队,各区县公安局和交警大队,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
气象观测领域,公司作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产品供应商,拥有能见度仪、降水现象仪、气溶胶激光雷
达以及水、汽、温度激光雷达等核心产品,并在气象全要素系列激光雷达产品持续投入,公司自主研发的降
水现象仪、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米散射气溶胶激光雷达、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能见度激光雷达、拉曼和
米散射气溶胶激光雷达、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先后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进一步奠定了公
司在气象观测领域的市场地位。
(六)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行业发展及政策驱动
环境监测、智慧交通和气象观测是仪器仪表的重要应用领域,涉及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多,相关产品的
国产替代需求十分迫切。《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重点领域仪器仪表研制
任务清单中明确列出了相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传感器。
对于环境监测行业,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
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
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给出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状况监测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和时间节
点,提出了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在数智化转型、数据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目标,同时“双碳”目
标的提出为环境监测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环境监测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对于智慧交通行业,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十四五规划不断助推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交通“十
四五”发展规划》《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
创新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明确强调推进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打造交通系统“数据大脑”,建设监测
、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平台,提升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技术水平,提高城市交通“全
息感知+协同联动+动态优化+精准调控”智能化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