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1021 英诺激光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微加工激光器和定制激光模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激光器(产品) 1.31亿 59.89 6459.54万 67.95 49.47
激光模组(产品) 5855.84万 26.86 2012.61万 21.17 34.37
其他主营(产品) 2224.10万 10.20 727.60万 7.65 32.71
其他业务(产品) 664.25万 3.05 306.03万 3.22 46.07
─────────────────────────────────────────────────
内销(地区) 1.96亿 90.06 7908.59万 83.20 40.28
外销(地区) 2167.73万 9.94 1597.20万 16.80 73.68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47亿 100.00 1.97亿 100.00 44.01
行业)
─────────────────────────────────────────────────
激光器(产品) 3.01亿 67.45 1.51亿 76.58 49.97
激光模组(产品) 8369.75万 18.74 2899.88万 14.75 34.65
其他主营(产品) 4818.85万 10.79 1140.06万 5.80 23.66
其他业务(产品) 1350.71万 3.02 564.61万 2.87 41.80
─────────────────────────────────────────────────
国内销售(地区) 4.02亿 90.00 1.66亿 84.66 41.40
国外销售(地区) 4468.48万 10.00 3016.23万 15.34 67.50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4.42亿 98.91 1.95亿 99.38 44.22
中间商模式(销售模式) 488.36万 1.09 121.50万 0.62 24.88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激光器(产品) 1.44亿 74.43 7807.56万 84.06 54.38
其他主营(产品) 2645.46万 13.72 490.68万 5.28 18.55
激光模组(产品) 1747.28万 9.06 765.54万 8.24 43.81
其他业务(产品) 539.27万 2.80 224.54万 2.42 41.64
─────────────────────────────────────────────────
境内(地区) 1.75亿 90.79 8073.97万 86.93 46.11
境外(地区) 1776.65万 9.21 1214.35万 13.07 68.3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68亿 100.00 1.59亿 100.00 43.21
行业)
─────────────────────────────────────────────────
激光器(产品) 2.37亿 64.53 1.14亿 71.81 48.09
激光模组(产品) 7454.69万 20.26 2317.74万 14.58 31.09
其他主营(产品) 4523.45万 12.30 1538.88万 9.68 34.02
其他业务(产品) 1069.97万 2.91 624.56万 3.93 58.37
─────────────────────────────────────────────────
国内销售(地区) 3.16亿 85.89 1.24亿 77.83 39.16
国外销售(地区) 5190.71万 14.11 3525.10万 22.17 67.91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3.63亿 98.60 1.57亿 98.74 43.28
中间商模式(销售模式) 515.16万 1.40 199.55万 1.26 38.74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2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7.85%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5076.01│ 11.36│
│第二名 │ 2918.48│ 6.53│
│第三名 │ 1757.54│ 3.93│
│第四名 │ 1396.25│ 3.13│
│第五名 │ 1289.81│ 2.89│
│合计 │ 12438.09│ 27.85│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8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3.8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4809.97│ 19.38│
│第二名 │ 1303.98│ 5.25│
│第三名 │ 915.89│ 3.69│
│第四名 │ 700.67│ 2.82│
│第五名 │ 673.57│ 2.71│
│合计 │ 8404.08│ 33.85│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行业发展概况
1、激光行业发展概况
激光是二十世纪继核能、半导体、计算机后又一重大发明,并凭借其良好的单色性、定向性、高亮度等
特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被誉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自激光技
术发明以来,其已成为众多领域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与激光技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丰富和庞大的激
光产业以及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光学材料及元器件,中游主要为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装
置与设备,下游则以消费产品、激光制造装备、仪器设备等各类激光应用产品为主。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
生产及销售激光器和激光解决方案,涉及产业链中游和下游,重点面向“工业微加工应用”和“生物医学应
用”两大赛道。以国内市场为例,根据《2025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超快激光器市场规
模达45.5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53.1亿元;2024年激光设备市场规模为897亿元,预计2025年将为879亿-9
04亿元。
2、激光行业产业链
激光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光学材料及元器件,中游主要为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装置与设备,下游则
以激光应用产品、激光制造装备、消费产品、仪器设备为主。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及销售激光器和整
体解决方案,重点面向“工业应用”和“生物医疗应用”两大赛道,涉及产业链中游和下游。
(二)市场地位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微加工激光器生产商,是全球少数同时具有纳秒、亚纳秒、皮秒、飞秒级激光器核心
技术和生产能力的生产厂商之一,是全球少数实现工业深紫外激光器批量供应的生产商之一。公司的紫外纳
秒激光器持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应用于芯片制造关键制程的激光器获得全球知名半导体装备公司的认可,
FORMULA系列高功率紫外纳秒激光器技术、AOPICO系列高功率紫外皮秒激光器技术、AONANO-XP系列MOPA-ns
激光器技术经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
成果登记证书。
同时,公司凭借领先的激光器能力和“光源+光学/运控/视觉+工艺”平台能力,聚焦行业“痛点”推出
一系列创新激光解决方案。公司在消费电子、半导体、光伏等领域的模组/设备等产品得到头部客户认可,
在MicroLED领域率先提出建设巨量转移工艺线和采用固体激光技术路线等思路,在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领
域的设备和制造能力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光声显微镜领域其成像精度和速度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未发生显著变化,具体可查阅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
(三)主要业务介绍
公司主要从事激光器和激光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应用于工业微加工和生物医学两个重
点领域,以直销为主,销售区域覆盖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客户主要
包括设备集成商、工业制造商、医疗器械商、科研机构等,已进入苹果和安卓系众多品牌、SHI、Medtronic
、P&G、DiamondFoundry等多家企业供应链。
1、激光器业务
公司的激光器产品包括DPSS调Q纳秒激光器、超短脉冲激光器(皮秒、飞秒级)和MOPA纳秒激光器,覆
盖从红外到深紫外的不同波段,具有从纳秒到飞秒多种脉宽的脉冲方式和连续方式。
2、激光整体解决方案业务
公司凭借激光器等核心部件的领先优势,并发挥在精密光学设计、视觉图像处理、运动控制、光-材料
作用机理等方面的多项自主核心技术,以激光模组、设备、制造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工业及医疗行业终端客户
提供解决方案。
公司激光解决方案业务的应用领域包括消费电子、半导体、新能源、新一代显示、生物医学等行业。
公司通过对“光源+光学/运控/视觉+工艺”的深度定制为下游行业提供最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四)主要业务经营情况
2024年,公司已完成对若干新业务的布局工作,形成了“以激光器为核心,以激光解决方案为触角,涵
盖消费电子、半导体、新能源、新一代显示和生物医学等多元下游行业”的业务布局,多元下游行业开始竞
相贡献增量。今年以来,公司秉持“坚定信心、提升业绩、分享成长”的经营策略,发挥“技术和产品能力
”而占领先机;增强“市场开拓能力”以放大效用;锻造“团队和管理能力”来提升效益;推进AI赋能产品
设计和日常管理。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18亿元,同比增长约13.03%,净利润同比增长230.06
%,营业收入已连续八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多年来,公司立足领先的激光器引领的“光源+光学/运控/视觉+工艺”平台能力,只做瞄准客户“痛点
”需求的事,只做为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事,只做立足自身激光器优势的事。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
激光器的领先优势,“解锁”下游行业的“痛点”需求,不断提升激光技术的渗透率。同时,公司以激光器
和激光模组两类产品深耕下游行业,以创新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提质、增效、降本”。报告期内,激光器
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3,056.58万元,同比下降9.05%;激光模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为5,855.84万元,同
比增长235.14%。
(1)激光器持续保持领先
激光器是激光设备的核心部件,是提升激光渗透率的“引擎”,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报告期内,
公司激光器业务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一方面,公司持续强化激光技术的领先性,在已有的领先优势基础上,
持续围绕“短脉冲或连续脉冲、短波长、高功率”等方向开发更多领先产品;另一方面,公司为PCB等诸多
应用场景定制开发了一系列激光器,有力地支撑了新业务发展。
①五百瓦级和千瓦级高功率激光器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将为工业微加工带来更高效率、更优品质的全新
解决方案。
②脉冲深紫外激光器实现小批量交付,新推出的连续深紫外激光器将进一步丰富半导体检测等应用。③
FORMULAUltra等中高功率、长脉宽系列激光器,可应用于FPC、PCB、碳纤维、金刚石/培育钻石、Low-K、电
池极片等材料的切割、钻孔、焊接、开槽工艺。
(2)多元下游行业竞相贡献增量
今年以来,公司对已布局的五个下游行业持续深耕,推动公司成长。公司积极把握行业发展和客户痛点
蕴含的市场机会,加强与头部客户的深度交流,共同提升激光技术的渗透率。报告期内,来自消费电子等行
业(含3D打印)的存量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5,684.10万元,同比增长约5.68%;来自半导体、新能源
等其它行业的新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为5,467.27万元,同比增长约54.66%。①针对消费电子、半导体、
算力等行业的PCB/FPC高工艺需求,公司用固体纳秒和超快激光技术取代传统机械加工方式,开发了一系列
激光器和激光设备,可应用于切割、钻孔、开窗等工艺。激光高速分板设备取代了铣刀,可提供低损耗、高
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加工方式,已实现批量交付,预计全年订单超9,000万元。激光超精密钻孔设备
搭载超快激光器,可实现30-70μm微孔径的稳定加工,钻孔效率最高≥10000孔/秒,首批打样效果得到客户
认可。激光高速冲切设备可实现FPC的钻孔、分板、开窗等加工需求,正在进行工艺优化和市场拓展。
②金刚石/培育钻石切割设备、晶圆级光学玻璃(WLG)镜头分切设备、微晶玻璃切割模组等针对硬脆材
料加工的产品性能领先,持续批量交付,并基于技术复用开发了应用于潜望式摄像头的超光棱镜切割设备、
UTG玻璃切割和TGV钻孔等工艺。
③TOPCon电池的多款设备批量交付;HJT电池激光设备小批量交付;XBC激光图形化设备已通过了验收,
正加速其它头部客户的量产验证工作,并推出了亚皮秒激光开膜技术,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
(3)服务全球知名客户,海外团队“战斗力”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的全球营销和服务支持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日本全资子公司投入运营。以激光器业务
为核心,重点开拓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等重要市场。在半导体、超硬材料、生物医学等激光应用
领域,不断深化与SHI、P&G、MACSA、Domino、DiamondFoundry等全球知名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客户黏性
不断加强,成功斩获多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订单,整体营收呈上升趋势。公司的海外营销团队的战斗力进一步
提升,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产品技术支持。
(4)AI赋能业务,数据驱动质效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组建了AI创新工作小组,率先在工艺设计、售后检测引入AI模型,将公司十余年沉淀的
工艺数据、产品数据和产品检测维修经验与AI算法深度融合,以期实现工艺设计、激光器故障诊断AI数字员
工的落地,不断提升研发设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目前,公司已完成数据导入、工艺算法和纳秒激光器诊断
工作流的设计工作。
(五)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光学类、电学类、机械类以及医疗器械管材类等。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采购管
理体系,并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采购流程紧密围绕生产计划展开,同时兼顾研发与生产的实际需
求。供应链管理部根据生产计划制定原材料采购方案,并执行集中采购。在采购过程中,公司严格按照相关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公司内部的具体要求,与供应商明确供货质量标准;通过资信备案、样品认证等严
格把关,并通过询价、比价及谈判确定采购价格,对供货质量实行到货检验;每月根据验收入库的物料数量
与供应商进行对账,并按照合同约定完成采购款项的支付。公司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本地化供应网络,所需原
辅材料供应渠道畅通。
2、生产模式
公司综合考量未来市场预测、过往需求数据及在手订单情况等因素,精准制定生产计划。针对通用性高
、销量较大的激光器产品,公司采用“备货式”生产模式,保持合理库存,确保能够迅速响应客户需求;对
于通用性低、销量较小的激光器产品以及定制化的模组和设备方案,则实施“以销定产”模式,在与客户签
订正式购销合同后,再组织生产。
公司激光器的生产主要分为标准化批量生产和定制化生产两种方式。标准化批量生产涵盖光机电装配、
激光头组装、激光腔密封、性能测试等关键工序,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高质量。定制化生产则根据客户的个
性化需求,由研发部门进行专项研发和设计,在方案获得客户认可后,即刻启动生产流程;该模式的研发工
作依托公司已有的研发成果展开,研发周期可控,能够高效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下游客户涵盖装备集成商、工业制造商、医疗器械商、科研机构等。公司境内
销售由公司及国内子公司负责,境外销售主要由境外子公司AOC负责。
销售人员通过客户拜访、展会、网络推广、新品发布会、行业推广等方式获取订单。同时,基于公司产
品在行业内的高知名度,部分客户也会通过其他客户推荐或浏览公司官网等方式主动向公司采购。公司通过
直销模式与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同时确保销售流
程的高效和透明。
公司少量境外销售采用中间商模式,由具有当地市场开拓能力的中间商进行买断式销售。
4、研发模式
公司在国内和美国均设有研发中心,形成了优势互补的研发格局。北美研发中心聚焦全球激光技术前沿
,紧跟国际先进趋势,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在深圳和常州,公司依据当地产业集群特点设立技术创新中心,
贴近国内市场,积极开展面向多场景、多行业的激光技术及应用研究。公司高度重视与知名高校的合作,与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等联合开展研发,构建起全链条、多
抓手、可持续的国内研发体系。此外,公司建立了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保持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
(六)业绩驱动因素
1、激光技术的渗透率不断提升
激光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凭借其显著优势而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它能够适应
不同材质、形状、尺寸的加工材料和多变的加工环境,具有较高的柔性,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加工技术难以应
对的复杂材料加工和成型问题,并且可以无缝对接工业自动化生产流程。
随着激光器技术和激光微加工应用技术的持续进步,激光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或补充传统机械
加工工艺,逐渐成为高端精密制造领域的核心加工手段,推动着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2、激光技术的应用场景众多
激光技术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能够实现切割、焊接、钻孔、打标、雕刻、划线、光固化、材料改性、
测量、诊断等多种加工过程。它在消费电子、3D打印、半导体、新能源、显示技术、生物医学、激光检测等
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兴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为全球激光企业
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牵引着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3、国内激光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国内激光企业正积极响应“新质生产力”的号召,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努力缩小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同
时,国内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在供应链整合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激光技术的市场渗透率
,拓展应用场景。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国内激光企业有望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为产业升级和经
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激光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深化其在各行业的渗透。国内激光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在商业模式构建、核心技术、人才团队、业务布局、中美协同、品牌和客户等方面形成了多维度竞
争优势。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公司掌握了激光器、精密光学设计、视觉图像处理、运动控制、光-材料作用
机理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和工艺,已取得细分行业头部地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洞察“痛点”需求,构建独特商业模式
公司凭借对产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力,精准识别行业需求“痛点”,适时推出创新解决方案。依托领先的
“光源+光学/运控/视觉+工艺”平台能力,公司构建了以激光器为核心、激光解决方案为触角的独特商业模
式。根据不同下游应用的成熟度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公司灵活调整业务模式:
1、成熟下游场景:公司始终着力于保持激光器的领先性,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成本优化,为下游设备集
成商客户提供最具性价比的激光器产品,确保产品在性能和价格上的双重优势。
2、新兴应用场景或定制化需求:公司立足于解决行业“痛点”需求,深度整合光源、光学、运控、视
觉和工艺等多方面技术,为终端客户提供最具创新性的激光解决方案,提高激光技术在各行业的渗透率。
(二)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公司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激光技术,在激光器和激光解决方案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储备,为技术转化和
产品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持。公司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生产经营所需的核心技术专利等均为自主研发取得。截
至报告期末,公司(含子公司)已申请知识产权662项,已授权且有效知识产权428项,另获得4项专利许可
。
(三)国际化背景团队与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国际化背景的研发、供应链、制造、销售、服务和职能管理团队,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高
效。特别是,公司高水平、高学历、丰富产业化经验的研发团队,汇集了涉及激光技术及应用、光学设计、
光机电一体化、工业激光器生产、软件技术等不同学科背景和多元化从业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成员专业
互补性强,合作时间长,为公司研发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四)严格质量控制,提质增效降本成绩显著
公司注重把控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数字化工艺,加强生产产品的全流程管控,严格遵循ISO9001和ISO
13485等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到激光头组装、控制箱设计与装配、整机组装及测试、医疗器械制造等关键生
产环节,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通过新技术和新工艺,降低物料成本也使得
公司成本优势显著。
(五)中美两地经营的互补优势
公司在中美两地建有完善的业务体系,有利于贴近国内外客户需求,开拓全球市场。中美两地同时设立
应用实验室,可以积极参与客户项目的初期研发和中后期的应用改进过程,协助客户完成技术进步;国内供
应链和成本优势能为海外客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两地售前售后体系能够有效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及时的
售前咨询、售中指导和售后维护服务,均有利于公司与客户维持长期合作关系。
(六)品牌和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从事激光器业务起步较早,相较于多数国内同行,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
累,公司在同行及客户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任,与众多优质客户建立了深度业务合作关系。公司客户主
要包括设备集成商、工业制造商、医疗器械商、科研机构等,销售区域覆盖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
、印度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