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1030 仕净科技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制程污染防控设备、末端污染治理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泛半导体(行业) 17.37亿 84.55 -2.73亿 100.00 -15.69
其他(行业) 3.17亿 15.45 --- --- ---
─────────────────────────────────────────────────
制程污染防控设备(产品) 11.15亿 54.31 -1452.62万 5.39 -1.30
光伏产品(产品) 6.44亿 31.35 -2.59亿 96.20 -40.26
末端污染治理设备(产品) 2.19亿 10.68 -337.34万 1.25 -1.54
材料销售(产品) 4140.53万 2.02 98.07万 -0.36 2.37
托管运维服务(产品) 1790.54万 0.87 182.21万 -0.68 10.18
其他业务(产品) 834.55万 0.41 372.57万 -1.38 44.64
第三方检测服务(产品) 725.91万 0.35 113.67万 -0.42 15.66
远程在线监测系统(产品) 36.14万 0.02 1531.65 0.00 0.42
─────────────────────────────────────────────────
境内(地区) 18.44亿 89.80 -2.54亿 94.16 -13.76
境外(地区) 2.09亿 10.20 -1574.00万 5.84 -7.51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程污染防控设备(产品) 18.21亿 89.18 5.09亿 103.12 27.93
末端污染治理设备(产品) 1.10亿 5.40 839.28万 1.70 7.60
材料销售(产品) 7525.67万 3.69 -2871.28万 -5.82 -38.15
其他(产品) 3540.16万 1.73 494.36万 1.00 13.96
─────────────────────────────────────────────────
境内(地区) 20.12亿 98.51 4.93亿 99.89 24.49
境外(地区) 3037.33万 1.49 55.10万 0.11 1.81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泛半导体(行业) 31.98亿 92.88 11.51亿 100.00 36.00
其他(行业) 2.45亿 7.12 --- --- ---
─────────────────────────────────────────────────
制程污染防控设备(产品) 32.50亿 94.42 8.56亿 97.28 26.33
末端污染治理设备(产品) 1.49亿 4.32 2288.78万 2.60 15.39
其他(产品) 4351.86万 1.26 100.97万 0.11 2.32
─────────────────────────────────────────────────
境内(地区) 32.45亿 94.26 8.22亿 93.46 25.33
境外(地区) 1.98亿 5.74 5757.50万 6.54 29.13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程污染防控设备(产品) 12.38亿 92.91 3.41亿 95.53 27.56
末端污染治理设备(产品) 4090.60万 3.07 1521.21万 4.26 37.19
新材料销售(产品) 3857.43万 2.90 -88.93万 -0.25 -2.31
托管运维服务(产品) 977.79万 0.73 76.80万 0.22 7.85
第三方检测服务(产品) 215.62万 0.16 21.90万 0.06 10.16
远程在线监测系统(产品) 106.26万 0.08 65.33万 0.18 61.48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3.8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7.17%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48439.16│ 23.58│
│客户二 │ 42174.72│ 20.53│
│客户三 │ 20772.52│ 10.11│
│客户四 │ 16383.54│ 7.98│
│客户五 │ 10215.29│ 4.97│
│合计 │ 137985.23│ 67.17│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8.4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4.7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27843.50│ 8.13│
│供应商二 │ 18731.88│ 5.47│
│供应商三 │ 14616.88│ 4.27│
│供应商四 │ 14409.56│ 4.21│
│供应商五 │ 9155.94│ 2.67│
│合计 │ 84757.75│ 24.75│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属行业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分类
代码:C35)”;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环境保护专
用设备制造(C3591)”。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制程污染防控设备和末端污染治理设备,主要应用于制程污染防控领域和末端污染治
理领域,并最终应用在泛半导体、汽车制造、精细化工、钢铁冶金和水泥建材等行业中,公司所处的行业为
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节能环保产业。
报告期内,公司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下游的泛半导体行业中的光伏行业。作为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重
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行业的市场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直接反映了公司所处领域的发展动能。
(二)行业的变化情况
1、环保行业
节能环保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构成部分,已然成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步入“十四五”
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全新阶段,此阶段以降碳作为重点战略方向,全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
使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实现绿色转型,力求达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跨越。与此同时,环
保行业历经政策的持续深耕,已从播种期迈向全面的深化发展期。
2024年,正值“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此前,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密集颁布,为环保行业的
稳健前行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持续激发市场释放出更多的新需求与新潜力。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重磅发布,该《意见》明确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
目标: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相较
于2020年降低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
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
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
性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愈发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意见》着重强调,要以实现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秉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
,统筹兼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以更高标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
平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节能降碳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
中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该方案针对化石能源消费减量
替代、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多个行业提出了具体的节能降碳行动目标与任务
。例如,在钢铁行业,到2025年底,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要达到30%,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左右;在
石化化工行业,到2025年底,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30%等。这一
系列举措无疑为环保行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
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这些文件明确了相关行业节能降碳的主要目标,部署了产业结构调
整优化、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等重点任务,为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指导。
随着国家对环保行业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环保行业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及重点领域愈发清晰
,进而极大地拓展了行业市场需求。下游行业排放标准的日益完善与提高,促使下游行业不断加大环保设备
投资力度,或积极开展环保设备升级改造,以提升污染物处理效率,推动各行业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下游
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不仅为本行业创造了更多市场需求,也为环保行业带来了更为可观的利润空间。
2、光伏行业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光伏成为核心引擎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全球首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光伏开
发深度融合,隆基绿能等企业联合发布《光伏促进气候行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推动光伏项目在生态
修复中的规模化应用。全球极端气候频发(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1.55℃),进一步凸显可再
生能源的战略价值。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530GW,同比增长35.9%,其中集中式光伏贡献57.4%的增
量,分布式光伏新增120GW,占比43%。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达238.8GW,但受价格下跌影响,出口额同比下
降33.9%,反映出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中国光伏市场:政策驱动与结构性调整并行
2024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77.57GW,同比增长28.3%,累计装机突破880GW,占全球总装机量的41%。其
中,集中式光伏新增159.39GW(占比57.4%),分布式光伏新增120GW(占比43%),工商业分布式项目贡献
超60%的分布式增量。政策层面,《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明确“4?30”“5?31”双节点政策
,推动分布式光伏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2024年分布式发电量达3462亿千瓦时,占光伏总发电量的41%。
尽管如此,光伏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价格跌破成本线,导致企业亏损加剧,产能增速放缓,部分企
业退出市场。此外,贸易保护政策的加剧也给光伏产品的出口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在投资方面,由于产能的过快增长导致供需错配压力增大,光伏行业面临较大的挑战。一些光伏企业呼
吁行业回归理性发展,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国家相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如国家能源
局和工信部发布产业规模、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需求等信息,合理引导光伏上游产能建设和释放。
中国光伏市场的“政策驱动”与“结构性调整”并非对立,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的深度耦合,
推动产业从“规模红利”转向“技术红利”。这一过程中,政策通过标准升级、产能调控、全球化引导产业
方向,市场则通过价格信号、技术迭代、生态重构实现资源再配置。
(三)产业应用及技术特点
1、下游应用
公司的市场应用及需求主要来自于泛半导体产业(光电、光伏等)、精细化工和汽车制造等需要对制造
工艺流程进行污染控制的精密制造业,以及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对生产末端污染治理需求量大的传统制造
业。
2、技术特点
随着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的重视以及国内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相关技术不断发展创新。以VOCs治理
技术为例,我国VOCs治理技术已经开发和应用的种类较多,包括RTO沸石转轮处理技术、微波催化氧化技术
、活性炭纤维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纳米材料净化技术、膜基吸收净化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已经
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克服传统VOCs治理技术的弊端。
污染物综合治理能够有效降低环保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从而成为行业趋势。各行业排放的污染物
中,往往多种污染物并存,比如存在多种复杂气体、粉尘以及废液废水,传统做法是针对各类污染物,分别
使用不同的环保设备进行治理,但存在占地面积大、设备复杂、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副产品利用价值低、有
二次污染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以及企业环保一站式服务的需求。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多重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逐步出现。比如钢铁行业锅炉尾气治理,其污染物种类
包括了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以及二噁英等,传统方法一般采用“石灰石-石膏法”脱硫、“SCR选择性
催化还原法”脱硝进行分别处理,设备复杂、投资额大,处理效率不高;比如光电产业制程污染处理,其污
染物包括各类酸碱废水、废气、VOCs等,分别处理难以控制杂质浓度对制程工艺的不良影响,导致产品质量
出现问题。而采用一体化技术,可以将各种处理技术糅合为一套工艺流程,产生协同效应,既简化了工艺和
设备,也节省了成本,还具备较高的处理效率。因此,发展经济有效的污染协同治理技术,已成为环保产业
技术升级趋势。
此外,污染防控治理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研发投入和技术先进性的要求较高,需要多学科复合
型的人才和持续技术创新,并且需要对产品应用的各类型领域的生产工艺有足够深刻的理解,掌握先进的处
理技术和工艺设计方案,并且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有效满足所属领域的污染治理需求。因此,较高的行
业技术壁垒阻碍新竞争者进入行业,进而保障了行业利润水平。
(四)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为集制程污染防控、末端污染治理、托管运维、远程在线监测及第三
方检测服务于一体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具有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已
形成从方案设计、设备制造、系统安装到增值服务的较为完整的业务链条,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环保服
务。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环境污染协同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以泛半导体产
业为市场切入点,在该领域积累起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以此为基础,公司逐步拓
展产品在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高端精密制造业以及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重工业领域的应用,跨行业应用
能力得以充分体现。
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多行业客户的广泛认可,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量前五大、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
前十大均为公司合作客户。公司在光伏行业的制程污染防控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领先的市场地位,
受益于光伏行业的技术变革与产能扩张,奠定公司在光伏配套环保设备领域龙头优势。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公司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制程污染防控设备、末端污染治理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
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多行业领域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环境污染协同处理技
术应用为核心,根据多行业客户的不同处理需求,针对各类复杂污染物提供定制化、精细化的工业污染治理
整体解决方案。
3.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取项目定制化采购模式,在具体项目确定后,根据设计管理部制定的采购请购单,结合项目工期
、材料需求量、供货周期等因素安排和实施采购计划,并根据项目进度及时跟踪更新。公司建立了优选供应
商名录,在进行采购时,通过目录内多家供应商质量、价格综合比较后确定最终供应商,并签订采购合同,
实施采购。公司质量部对采购的物资进行质量检验和验收。
(2)生产模式
公司采取以项目为核心的定制化生产模式,公司的主要生产过程包括技术方案设计、专用设备生产和系
统安装调试等三个环节。
在具体项目确定后,由设计管理部以项目为单位设计有针对性的工艺技术方案,生产中心根据方案完成
专用设备的生产,电气部完成电气控制系统的制作;项目管理部根据方案完成设备的系统安装、调试。设备
整体完工后,由质量部按照设计要求对设备进行成品检验。
(3)销售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和商务谈判方式实现销售。通过招投标方式承接的项目,公司需要
同时准备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就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选用和环保安全要求与客户沟通技术方案,在技术方案
和商务条款均中标的情况下,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
通过商务谈判承接的项目,公司通过技术资料介绍、案例展示等方式向目标客户进行推介,并针对客户
的工艺需求进行分析,设计整体污染治理解决方案,与客户就方案设计、材料选用、工期、价格等事项进行
商务谈判,协商一致后签订合同并执行。
公司采用经营模式是基于市场环境、客户需求、产品结构等因素,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
善的,符合行业发展特点及公司业务现状。报告期内,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市场供求状况、行业竞争状况、
技术发展水平、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和实施状况等关键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的经营模式
在报告期内也未发生重大变化,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发生重大变化的预期。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4.1行业发展前景好
在全球碳减排大背景下,环保政策的不断趋严都将行业带入快速发展阶段。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快
速增长带来的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业快速增长都为公司未来发展打开了巨大空间。
4.2突出的技术先进性
LCR液态催化剂脱硝技术即(LiquidCatalyst)技术,是公司自主研发成功的脱硝技术,针对烟气排放
所含氮氧化物,使用高效脱硝塔进行整体治理,在15-200℃的温度范围内,高效脱硝塔利用液态脱硝剂的催
化反应来达到处理氮氧化物,LCR脱硝融合了吸收、催化反应等技术,将氮氧化物变成H2O和N2,无二次污染
,该技术具有中低温高效特点,脱硝效率95%,氮氧化物排放最低可以降到10mg/Nm3以下,同时可以脱硫脱
硝除尘一体化,达到尘、硫、硝、氨的超低排放。
公司于2008年开始将LCR技术应用于光伏、光半导体行业,在光伏、光半导体有上千套的应用业绩,凭
借LCR技术的独特优势,公司在光伏行业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并持续推广该技术在电力、玻璃、烧结、
钢铁、化工等传统高污染行业的应用,2019年年底成功应用于水泥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该项技术在
将在末端治理行业广泛应用。
4.3公司产品服务链纵向延伸的影响
依托在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积累的优质客户和项目经验,公司不断提升环保综合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包
括远程在线监测、托管运维以及第三方检测在内的环保增值产品及服务,实现了公司产品服务链的纵向延伸
,丰富了公司的产品及服务品种,增加了盈利来源。未来随着环保监管方式的升级以及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发
展,公司的环保增值产品及服务将对公司的收入规模和收入结构产生影响。
5、年度业绩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
公司于2023年12月正式逐步投产的TOPCon电池片产能,报告期内年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开工率受限,且
由于人工工资、设备折旧、厂房租金、能耗等固定成本较高,光伏电池片销售业务出现较大亏损,阶段性的
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且因光伏行业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处于低位,使得公司电池片产
品价格下滑,毛利润大幅下降,企业盈利承压,公司全年业绩最终亏损。
公司承接的大型光伏废气治理系统和光伏工厂机电系统项目存在推迟或延缓,部分项目尚未达到收入确
认条件,导致主营业务收入不及预期。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相关规定,经审慎分析,基于
谨慎性原则,对该项目在2024年度不予确认收入,相应导致2024年度亏损额增加。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高效全面的工业污染防控技术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工业污染防控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公司拥有并正常使用
的专利有262项,包括60项发明专利和202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2024年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25个,授权发明
专利18个。公司具备丰富的技术储备,掌握了高效全面的工业污染防控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低温液态催化
脱硝技术、脱硝脱硫一体化技术、污染协同处理技术、特气危气处理技术、粉尘防爆系统技术、重金属粉尘
治理技术、VOCs树脂吸附脱附加催化燃烧技术等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光伏、光电、半导体、精细化工、汽车
制造、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电力等多个行业,能够使得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工业污染治理集成系统和整体解
决方案具备排放效果良好、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较低、占用面积较小并可实现实时监测、与企业的生产控制
系统有效衔接等众多优点。
2.定制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各类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经济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已成为颇
具市场影响力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为客户的安全生产、达标排放提供一站式的环保解
决方案。公司依托多年技术积累形成的研发设计优势和生产制造能力,能够根据多行业客户的不同工艺要求
,实现快速、精准的个性化方案设计,满足客户生产安全、排放达标的综合需求;同时,公司多年行业应用
经验的积累、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以及贯穿全流程的项目质量管控,能够确保项目设计方案的有效实施。报
告期内,公司抓住国家政策导向及产业发展机遇,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工艺水平、丰富的环保项目经验以
及良好的商业信誉,成功地为多行业客户提供了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环境污染防控系统整体解决
方案。
3.丰富的多行业领域项目经验
基于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公司的产品具备较强的多行业应用能力。目前,公司
客户广泛分布于泛半导体产业、精细化工、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多个行业,公司具备丰富的多
行业领域客户资源,避免了客户行业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周期,选择市场容量较大
、竞争较少、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作为公司重点发展的领域,推动公司快速发展。公司技术和产品的跨行业适
用性强,有利于公司开拓新行业,扩大业务范围。随着环保政策趋严,下游行业需求不断上升,公司通过多
行业的覆盖以减弱单个行业周期的影响,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确保未来收入的持续增长。
4.完善的管理及品牌优势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快速精准
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系统产品方案。公司在经营管理及项目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拥有一整套
完善的规章和制度,技术和管理人员均具有丰富的经验,在产品方案设计、设备制造、现场预制、安装调试
等项目管理的各阶段,实行全过程的安全、质量、成本的精确管理,体现出较好的项目管理水平。同时,在
多年经营下,公司依靠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与下游客户形成稳定的合作,产品性价比高,市场口碑良
好,体现出较好的品牌优势。
5、自主碳捕集资源化技术的商业化
公司目前已拥有多项碳捕集及利用技术相关专利,通过利用钢渣等非碳原料低成本原位捕集烟气CO2,
捕碳后的钢渣与矿粉、粉煤灰等其他材料混合制备超细高活性优质复合矿粉,生产低碳胶凝材料(用于生产
低碳水泥)、替代混凝土的混凝土掺合料及人工骨料等系列建材产品以实现商业化。
6、电池片技术及成本优势
公司在宁国建设了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及其产业配套生产基地,项目引进了全球最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
产品实现行业主流尺寸全覆盖,从目前生产端数据来看,电池转换效率≥26.5%,双面率≥80%、光致衰减为
“0”、优越的抗PID性能、功率温度系数低至-0.30%/K,产品指标全球领先。相较于其他电池片厂商,仕净
光能依托上市公司主业在废水、纯水、氨水回收、特气化学品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优势,能够有效降低
电池片生产成本,节约水耗、能耗。去产能背景下,电池片环节的成本节约,是公司优势领域。
●未来展望:
(一)业务扩展及发展战略
公司将坚持“光伏配套+光伏产品”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更是积
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愿景。
在光伏配套设备方面,公司深知配套服务对于光伏行业的重要性,因此不断投入资源,完善配套设施,
提升服务质量。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一站式服务。从方案设计,到设备
安装、调试运行,公司都能提供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确保项目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发电,助力客户实现效
益提升。
同时,公司注重与上游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供应稳定和质量可靠,与下游客户保
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光伏产品和解决方案。这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
,使公司在光伏配套服务方面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光伏产品方面,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推出高效、可靠、环保的光伏产品。通过不断突
破技术瓶颈,提高光伏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公司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光伏产品。
总之,公司将坚持“光伏配套+光伏产品”的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致力于推动光伏
行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拓展应用领域等方式
,公司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为全球实现碳中和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下一年度经营计划
1.传统业务方面,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在光伏配套设备的技术积累优势,推进发展半导体以及汽车、医
药板块,构建持续的竞争力。同时逐步提高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巩固和强化公司在环保行业的综合配套能
力,有效优化产品结构及扩充产能,完善产业布局,全面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公司凭借自身优势已经
积累了多个大型项目经验,未来将持续致力于一体化的综合配套系统,从而实现销售规模的提升。
2.光伏电池片方面:子公司安徽仕净光能科技有限公司TOPCon电池首片下线,公司现阶段选用当前全球
最主流的TOPCon技术路线,采用210兼容182大尺寸TOPCon电池技术路线+激光烧结,光电转换效率可提升0.2
%,可明显降低公司电池非硅制造成本。作为公司首个TOPCon电池项目,一期项目设备与工艺调试完成全线
贯通后整线指标爬坡全部在控制范围内且效率、良品率、碎片率和成本均达到领先水平。公司将持续保持产
能先进性、销售确定性,并提高一体化产能规模,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3.借助和建材行业龙头企业的既往合作,加速公司固碳业务在水泥、钢铁行业中复制落地。
4.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拓展及行业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
公司董事会将继续推进设计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1、创新风险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研发技术成果已从单一污染物的处理
,拓展到NOx、酸雾废气、特气危气、VOCs、粉尘、工业废水等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处理和监测等,并成功实
现了相关装备的开发和产品销售。未来如果公司不能根据行业内变化做出前瞻性判断、快速响应与精准把握
市场,不能及时觉察到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将使公司在新技术的研发方向、重要产品或服务的方案等
方面不能及时做出准确决策,公司将存在技术创新失败、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无法获得市场认可、新旧产业
融合失败的风险。
为避免创新风险,公司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系统,加强技术创新战略风险的研究与管理,加强技
术本身的经济论证。
2、下游行业的投资规模波动及市场竞争风险
在国家政策和产业转移的驱动下,光伏行业持续保持高额投入。全球光伏产业景气周期与宏观经济、下
游终端应用需求以及自身产能库存等因素密切相关。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于光伏工艺废气治理领域。如果未
来光伏行业市场需求因宏观经济或行业环境等原因出现大幅下滑,导致光伏行业投资规模下降,同时公司未
能有效拓展其他下游领域,将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光伏产品方面,近年来,受下游市场需求推动,光伏行业吸引较多新进入者,整体呈现“充分竞争、差
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电池片行业参与厂商类别主要包括专业化电池片厂商、垂直一体化组件厂商、新进
入厂商,导致市场新增产能大幅增加,竞争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