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1162 国能日新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新能源行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能源信息技术(行业) 5.34亿 97.05 3.54亿 97.55 66.26
综合能源服务(行业) 1624.32万 2.95 --- --- ---
─────────────────────────────────────────────────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产品) 3.09亿 56.29 2.15亿 59.21 69.34
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产品) 1.24亿 22.55 6798.26万 18.76 54.85
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产品) 5249.29万 9.55 4489.61万 12.39 85.53
创新产品(产品) 3080.98万 5.60 1940.86万 5.36 62.99
其他(产品) 2788.44万 5.07 1329.88万 3.67 47.69
新能源电站智能运营系统(产品) 514.83万 0.94 221.79万 0.61 43.08
─────────────────────────────────────────────────
西北(地区) 1.20亿 21.77 8324.54万 22.97 69.57
华北(地区) 1.19亿 21.71 8424.51万 23.25 70.58
华东(地区) 9717.84万 17.68 6420.23万 17.72 66.07
西南(地区) 7026.92万 12.78 4094.56万 11.30 58.27
华南(地区) 5896.65万 10.73 3427.30万 9.46 58.12
华中(地区) 5609.54万 10.20 3762.35万 10.38 67.07
东北(地区) 1932.31万 3.51 1275.66万 3.52 66.02
海外(地区) 890.28万 1.62 510.35万 1.41 57.32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能源信息技术行业(行业) 2.20亿 98.10 1.48亿 98.36 67.41
其他业务(行业) 347.02万 1.55 108.36万 0.72 31.23
─────────────────────────────────────────────────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产品) 1.32亿 59.02 9717.05万 64.52 73.50
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产品) 5346.17万 23.86 2709.83万 17.99 50.69
其他(补充)(产品) 3487.33万 15.57 2525.24万 16.77 72.41
其他业务(产品) 347.02万 1.55 108.36万 0.72 31.23
─────────────────────────────────────────────────
西北(地区) 5309.65万 23.70 3745.66万 24.87 70.54
华北(地区) 4658.95万 20.80 3325.35万 22.08 71.38
华东(地区) 4091.22万 18.26 2750.25万 18.26 67.22
西南(地区) 2926.05万 13.06 1694.20万 11.25 57.90
华中(地区) 2440.70万 10.90 1612.44万 10.71 66.06
华南(地区) 2193.86万 9.79 1366.46万 9.07 62.29
东北(地区) 654.35万 2.92 459.90万 3.05 70.28
海外(地区) 127.10万 0.57 106.22万 0.71 83.57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能源信息技术行业(行业) 4.56亿 100.00 3.08亿 100.00 67.55
─────────────────────────────────────────────────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产品) 2.68亿 58.70 1.86亿 60.38 69.48
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产品) 9682.82万 21.22 5698.15万 18.49 58.85
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产品) 4457.95万 9.77 3590.74万 11.65 80.55
创新产品(产品) 2486.06万 5.45 1908.51万 6.19 76.77
其他(产品) 1767.74万 3.87 711.25万 2.31 40.24
新能源电站智能运营系统(产品) 446.08万 0.98 300.84万 0.98 67.44
─────────────────────────────────────────────────
西北(地区) 1.12亿 24.52 7332.49万 23.79 65.54
华北(地区) 9653.19万 21.16 6761.69万 21.94 70.05
华东(地区) 9137.86万 20.03 6623.94万 21.49 72.49
西南(地区) 5818.39万 12.75 3711.64万 12.04 63.79
华中(地区) 5461.86万 11.97 3763.89万 12.21 68.91
华南(地区) 3140.87万 6.88 1789.45万 5.81 56.97
东北(地区) 883.62万 1.94 614.70万 1.99 69.57
海外(地区) 339.31万 0.74 220.64万 0.72 65.03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能源信息技术行业(行业) 1.89亿 100.00 1.29亿 100.00 68.42
─────────────────────────────────────────────────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产品) 1.28亿 67.82 9204.13万 71.26 71.89
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产品) 3722.99万 19.72 2216.18万 17.16 59.53
其他(补充)(产品) 2351.08万 12.45 1495.78万 11.58 63.62
─────────────────────────────────────────────────
西北(地区) 4586.67万 24.30 3080.48万 23.85 67.16
华北(地区) 4337.42万 22.98 3088.49万 23.91 71.21
华东(地区) 3732.70万 19.77 2625.91万 20.33 70.35
西南(地区) 2555.79万 13.54 1715.88万 13.28 67.14
华中(地区) 1966.56万 10.42 1236.74万 9.58 62.89
华南(地区) 1257.41万 6.66 --- --- ---
东北(地区) 379.23万 2.01 --- --- ---
海外(地区) 61.50万 0.33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0.6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2.12%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2026.07│ 3.69│
│客户二 │ 1651.56│ 3.00│
│客户三 │ 1043.92│ 1.90│
│客户四 │ 1033.30│ 1.88│
│客户五 │ 909.84│ 1.65│
│合计 │ 6664.68│ 12.12│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4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2.6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1292.64│ 6.55│
│供应商二 │ 990.62│ 5.02│
│供应商三 │ 746.67│ 3.79│
│供应商四 │ 740.62│ 3.76│
│供应商五 │ 689.40│ 3.50│
│合计 │ 4459.95│ 22.62│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所属分类
公司主要面向新能源电站、发电集团及电网公司等电力市场主体提供新能源信息化产品及相关服务,产
品主要以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为核心,以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为辅助,以电
力交易、智慧储能、虚拟电厂、微电网等相关创新产品为延伸和拓展。公司业务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在
新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
术服务业(I65)”;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中的“软件开发(I651)”和“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I655)”。
(二)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1、2024年可再生能源持续快速发展,新能源装机市场景气度高
我国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领域,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国家能源局发
布的《202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重要力量,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年内已达到18
.89亿千瓦,同比增长25%,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例已增至5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
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
在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电力将逐渐替代传统能源成为主力支撑电源。2024年受益
于光伏组件及风机整机价格维持低位、新能源并网实施加速等利好因素影响,新能源新增并网装机规模同比
依旧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及《2024年光伏发电建
设情况》等文件显示,2024年,国内光伏发电新增并网27,757万千瓦,同比增长28%。其中,集中式光伏新
增并网15,939万千瓦,同比增长33%;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网11,818万千瓦,同比增长23%。风力发电新增并网
7,982万千瓦,同比增长5%;根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于2025年2月6日发布的《2024年全国新能源
并网消纳情况》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我国风电、光伏的利用率分别约为95.9%和96.8%,较高的新能源利
用率凸显国内优异的电力管理水平。
依照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精神,我国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风电光伏产业的开发利用
,预计2025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4-2025年度全国
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全国新投产发电装机有望超过4.5亿千瓦,其中新增新能源
发电装机规模超过3亿千瓦,2025年底煤电所占总装机比重将降至三分之一,并网风电6.4亿千瓦、并网太阳
能发电11亿千瓦,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装机。此外,依据国家能源局于2024年5
月发布的《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提到“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
当放宽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原则上不低于90%”,新能源利用率目标的适度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新能源
新增装机市场规模。综上,新能源装机市场的高景气度发展将持续提升行业内对于新能源并网、消纳等全流
程管理诉求,进而为公司主营业务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2、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背景下,精细化管理实现新能源高质量消纳目标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新时代
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方向,后续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向前发展。2024年6月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提出需充分考虑新能源发
展、系统承载力、系统经济性、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统筹确定分地区的利用率目标,开展电力系统调节能
力需求分析,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调节能力提升方案。2024年8月,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
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提升电网调度能力,加强智慧化调度体系总体设计,提升
调度机构对新能源的监测、预测和控制能力,实现对新能源发电的实时监测和功率预测,为电网调度运行提
供更准确的信息支持,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此外,促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加强需
求侧与电源侧、电网侧的协同互动,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实现电力系统的整体优化运行,提高
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和电网的运行效率。
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的高速增加,电力行业迫切需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在新能
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行业也会从加强新能源“量率双控”、新
能源涉网安全、新能源预测精细化提升、分布式能源管理以及气象预测与分析等多方面进行技术升级,促进
新能源整体健康快速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在2025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将聚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健全完善电
网管理机制,服务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南方电网公司在2025年工作会议上也提
出:将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深化能源转型,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
升电网调控能力。
电网公司对新能源的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省级电网面临着在保障电力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尽可
能多的消纳新能源电能,通过推进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强化极端天气下新能源功率预测能力,充分发
挥新能源保供增供作用,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为新能源高比例消纳和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另
一方面,在地市级电网,分布式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可能影响到电网的潮流流向和电能质量(如频率,电压
等),需要对分布式新能源进行监测分析,提升分布式新能源“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四可”功能
并分析评估电网的承载能力。在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趋势下,电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诉求日益凸显,这将为公司多个产品线带来良好的市场前景。
3、电力体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市场运行顶层规则及时间节点再度明晰
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
导意见》。针对电力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要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
制,推动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为实现“双碳”的宏伟目标及逐步完
成向现代能源体系的转型,需更加注重健全能源电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024年电力市场化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向纵深发展,对电力行业各环节及市场主
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24年5月,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发布《电力市场监管办法》及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202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N”基
础规则体系中的“1”已落地,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制度规则。2024年11月,在国家能
源局的统筹组织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布《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首
次明确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文件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2029年全面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2035年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截至目前,山西、广东、甘肃、山东、蒙西的电力现货市场已转入正式运行阶段;浙江、湖北、陕西、
安徽、河北南网、辽宁、黑龙江已开展不间断连续结算试运行;福建、江西、宁夏、南方区域(广西、云南
、贵州、海南)、湖南等省份也已开展为期30天的结算试运行。
4、分布式光伏“四可”管理相关要求陆续出台,行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在我国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分布式光伏已经成为能源转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24年我国分布式
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近1.2亿千瓦,占当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比例为43%。截至2024年底,我国分布式光伏发
电累计装机达到3.7亿千瓦,占光伏总体发电装机的比例为42%。与此同时,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例为11%
。分布式光伏在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中的占比均超过40%。
由于分布式光伏出力具备间歇性和波动性,电网机构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电压越限、频率波动等技术难题
,因此难以良好匹配用电负荷,从而大幅提升其管理难度。伴随着分布式光伏行业规模的飞速发展,分布式
光伏并网和消纳管理问题的严重性持续提升。在我国持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大背景下,分布式光伏作
为重要的新能源形式,其大规模发展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和调控,以优化能源结构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前
述背景下,分布式光伏“四可”管理要求应运而生,“四可”管理要求是指光伏发电系统的“可观、可测、
可调、可控”。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4年4月发布的《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GB/T29319-2024)
首次规定了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有功功率、无功电压、故障穿越、功率预测等相关技术要求,以及并网
检测与评价内容。文件适用于通过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三相并网的新建或改(扩)建光伏发电系统的接入
、调试和运行。该规则首次将分布式光伏适用的发电功率预测技术进行了标准规范,分布式光伏配置功率预
测系统将有国家标准可依。此后,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1月发布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中
,明确提及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应当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以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高效可靠利
用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上述政策及技术规范发布后,未来实施需以各省份发布的具体工作规范为准。
伴随更多省份相关要求的落地,将进一步拉动公司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等核心产品的
市场需求。
5、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持续赋能行业发展,助力实现更加高效、精准的预测
当前,我国正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将以高比例、大规模的形
式融入电力系统,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运营。但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因此,亟须通过大规模数字技术与算力投入,强化新能源体系建设,以实现新能源发电的精准预测、提升智
能协同控制能力,以及加强电力系统安全防护等关键管理目标。其中,精准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是解决新
能源并网消纳问题的关键所在。传统功率预测技术融合了气象学的数值天气预报方法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统计
机器学习算法,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
应用,有望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功率预测,极大助力新能源消纳与管理。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新能源预
测领域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数据处理与特征提取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够高效
处理和深入分析历史功率数据、气象条件、设备状态等多源数据,大幅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其次,在多模型
组合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可有效集成多种算法模型,打造优势互补的组合预测方案,从而显著提高预
测准确性和稳定性;最后,在气象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可充分挖掘海量历史气象数据,精准预测气象
变化趋势,有效提高气象预测精度及效率。
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气象预测领域的应用正取得显著进展。微软研究院开发了大规模大气
基础模型,预测准确性和效率实现了大幅提升,计算速度较现有最先进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提升了约5,000
倍。同时,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也正式将人工智能天气预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该系统融合了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预报速度显著提高。此外,谷歌DeepMind基于扩散模型技术推出的气象预测大模
型能够实现长达15天的全球天气预报,在精度与效率方面均表现优异。在国内,中国气象局联合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等机构研发并发布了多个人工智能气象预测系统,仅需3分钟即可生成未来15天的全球预报,将核
心要素有效预报时效提升至10.5天,在台风路径、暴雨、高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预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此外,华为、英伟达等公司也都对其发布的气象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这些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
,正深度赋能全球气象预测领域,为新能源领域实现精准高效的功率预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展望未
来,随着技术的持续优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将在构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新型能源体系过程中发挥更为关
键的作用,助力电力行业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此外,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模型优化与自适应方面具有
独特优势,其强大的自我学习与持续优化潜力,使模型能够在数据积累过程中不断进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预
测精准度,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电力系统环境。
综上,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新能源预测等应用场景中,不仅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价值,更为电力行业
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能。展望未来,随着相关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持续优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必
将在新能源领域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为实现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目标构建坚实的技术根基,助
力我国电力行业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6、新能源数字化进程持续推进,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并将更多的以服务的形式体现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与之配
套的数字化与信息化需求显著攀升,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源端方面,新能源发电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峰频
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有力地拓展了发电环节信息化管理的市场空间;网端方面,鉴于电力安全以及
信创国改的迫切需求,电网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也在进一步提高;荷端方面,电力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促使用
户高效提升用电效率,进而同步带动了信息化需求的增长。除此之外,新能源信息化应用范围已逐步从传统
的单一电站管理、设备管理,延伸至涵盖发电、输电和用电等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在全流程管理过程中,新
能源信息化也将生成打破原有行业壁垒的海量数据集,并结合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原
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更为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能源信息产业链。
在新型电力系统架构下,实现“源网荷储”的高效互动以及多种电力形式的无缝衔接,进而提升电力系
统整体效率,推动电能的高效利用以及新能源电力的有效消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核心问题。伴随
着新型电力系统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加速演进,信息技术在我国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将不断深化。与此
同时,随着新能源信息化应用环节的日益增多以及应用对象的不断转变,诸如新能源功率预测等各类信息化
服务正逐渐成为主要需求,信息化应用也将更多地以服务的形式呈现,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精准、
高效的支撑。
(三)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的主要政策
近年来,为实现“双碳”的宏伟目标及逐步完成向现代能源体系的转型,持续明确我国未来新型电力系
统“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四位一体”框架体系。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系服务于新能源行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十余年深耕于新能源行业的数据应用与开发,
致力于成为行业内领先的清洁能源管理专家。
公司主要面向电力市场主体提供新能源信息化产品及相关服务,产品主要以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为
核心,以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为辅助,以电力交易、智慧储能、虚拟电厂等相关
创新产品为延伸和拓展。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已实现覆盖新能源电力管理“源、网、荷、储”的各个环节,实
现客户对新能源电力“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管理要求。公司以北京总部为核心,产品及服务覆盖全
国各区域并逐步拓展至海外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较2023年度未发生重大变化。
(一)主营业务和主要产品的基本情况
1、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
(1)业务产生背景
伴随着我国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风电和光伏电站的大规模并网发电,新能源电力所具有的波动性和
不稳定性等特点对电网的稳定运行造成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新能源电力的有序并网,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电
力的消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等资源浪费,已成为新能源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两个细则”)、分布式“四可”功能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相关管理政策及《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
统技术规定》(GB/T19964-2024)、《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GB/T29319-2024)》、《风电
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19963-2021)、《调度侧风电或光伏功率预测系统技术要求》(GB/T4060
7-2021)等相关技术标准,其中《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设有单独条款规定新能源电站定时向电网调
度部门报送功率预测数据,以及新能源电站报送的功率预测结果精度评估规范及应达到的精度指标,对于不
符合精度指标要求的情况,则规定了具体的考核条款,因此功率预测精度和数据服务质量将对电站的运营与
盈利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其次,随着新能源电站并网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的高
速增长,各省区发改委、能源监管机构、电网公司及电力研究院等通过陆续出台并持续更新发布“两个细则
”、分布式“四可”功能管理规范及功率预测系统技术功能规范标准文件等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的方式,对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数据报送率、功率预测时长和功率预测数据类别等方面持续提出更多和更高要求
,这使得新能源电站发电功率预测系统的功能更加复杂,对于预测精度的考核也日趋严格,市场对于功率预
测服务厂商在预测系统功能,预测精度和技术服务及时性等方面的持续提升也有着迫切的需求。此外,新能
源电站在运行过程中还需对其所在区域电力监管部门新能源管理政策的变化和技术标准的更新、升级等相关
要求进行及时响应,这也催生了功率预测相关数据上传功能改造及系统功能升级改造等相关服务的市场需求
。
另外,随着电力市场化交易的进一步放开,功率预测还可为市场参与主体在电力交易过程中提供新能源
出力情况的预测参考值,这一具体应用场景也为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2)主要产品的基本情况
1)服务流程介绍:公司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以向多家知名气象机构采购的多源天气背景场数据
为基础,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对数据进行降尺度等处理,获得电站所在区域的高精度数值气象预报数据
;再将电站观测气象预报数据与电站发电机组参数数据等各项数据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模型训练,
形成最优预测模型;最后将数值气象预报数据代入模型,实现对单个或多个风电场、光伏电站未来一段时间
内的输出功率进行精准预测。该服务可根据技术规范要求输出短期(未来10天)和超短期(未来4小时)的
功率预测结果,其计算过程均主要由后台数据中心的软件平台和布置于电站的软件自动完成。
2、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产品
(1)业务产生背景
为了保证新能源场站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平衡,电力系统需要根据整体电力供需情况对新能源发电进行有
效的管控,使其具备可调性、规律性和平滑性。公司的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集中式新能源电
站、分布式新能源电站及升压站等多种场景,根据电网的要求对电站进行实时管控,以调度发电计划为目标
值,通过不断优化控制算法,提高精度和控制速率,满足电网管理需求,保障新能源电站和电网运行在安全
可控范围内促进新能源的有效并网消纳;产品融合了多种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算法和风电、光伏、储能协调
优化控制策略,具备控制精准度高、响应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从而提升场站整体经济效益。公司的新
能源并网智能控制产品主要分为自动发电控制系统(AGC系统)、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系统)、主动支撑
装置(含一次调频、快速调压、惯量响应功能)以及分布式并网融合终端。
此外,公司密切关注并快速跟进我国各地区电力监管机构在新能源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方面的变化与更
新,迅速对相应的软件功能模块及其他相关服务进行升级迭代,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
(1)业务产生背景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高速持续增长,在实现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
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电网公司对于新能源整体管控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加快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形成新型调度体系,在保障电力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消纳新
能源电能,提升绿电比例的要求;其次,新能源已成为影响电力供应的关键因素,在极端天气情形下由于新
能源出力下降而使得电力供应紧张,需加强极端天气下新能源分析及评估能力;最后,需持续深入落实分布
式光伏“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四可”功能实现,加强低压分布式光伏管控手段,提升保供和消纳
能力。公司的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主要针对电网在新能源管理上的难点而进行开发,以满足电网对于新能源
资源动态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多样化、深层次数据与管理诉求。
(2)主要产品的基本情况
公司的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蒙西电网(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客户
提供优质的新能源数据软件服务、新能源技术分析服务和新能源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通过软件系统应用、
数据智能应用、大模型深度分析来赋能新能源管理全过程,协助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实现新能源全景
监测、深化分析、智能应用和优化评估决策,确保对新能源整体运行情况的准确把控、精准预知、精准评估
及精准决策,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宏伟目标增砖添瓦。
公司针对电网在新能源管控上的难点开发了包括“电网新能源功率预测与管理”、“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