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1225 恒勃股份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内燃机进气系统及配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汽车进气系统及配件、摩托车进气系
统及配件和通用机械进气系统及配件。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造业(行业) 8.38亿 96.86 2.64亿 93.83 31.51
其他业务(行业) 2715.78万 3.14 1736.76万 6.17 63.95
─────────────────────────────────────────────────
汽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5.30亿 61.26 1.59亿 56.39 29.94
摩托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2.81亿 32.47 9416.10万 33.46 33.52
其他业务(产品) 2715.78万 3.14 1736.76万 6.17 63.95
通用机械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2701.65万 3.12 1121.86万 3.99 41.53
─────────────────────────────────────────────────
境内(地区) 8.57亿 99.05 2.77亿 98.36 32.31
境外(地区) 818.88万 0.95 460.52万 1.64 56.24
─────────────────────────────────────────────────
直销(销售模式) 8.65亿 99.94 2.81亿 99.93 32.53
经销(销售模式) 55.61万 0.06 19.16万 0.07 34.4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2.31亿 58.34 6378.26万 52.91 27.55
摩托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1.38亿 34.73 4526.30万 37.55 32.85
通用机械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1414.69万 3.57 577.73万 4.79 40.84
其他业务(产品) 1334.21万 3.36 572.25万 4.75 42.89
─────────────────────────────────────────────────
境内(地区) 3.93亿 98.96 1.18亿 98.17 30.14
境外(地区) 413.41万 1.04 220.83万 1.83 53.42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造业(行业) 7.57亿 96.35 2.26亿 91.83 29.86
其他业务(行业) 2867.35万 3.65 2009.77万 8.17 70.09
─────────────────────────────────────────────────
汽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4.58亿 58.33 1.27亿 51.62 27.72
摩托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2.67亿 34.05 8770.01万 35.64 32.80
通用机械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3123.56万 3.98 1124.22万 4.57 35.99
其他业务(产品) 2867.35万 3.65 2009.77万 8.17 70.09
─────────────────────────────────────────────────
境内(地区) 7.78亿 99.05 2.42亿 98.45 31.14
境外(地区) 745.20万 0.95 380.43万 1.55 51.05
─────────────────────────────────────────────────
直销(销售模式) 7.84亿 99.81 2.46亿 99.81 31.33
经销(销售模式) 148.76万 0.19 47.39万 0.19 31.85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1.96亿 53.35 5610.95万 47.85 28.59
摩托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1.35亿 36.78 4744.47万 40.46 35.08
其他(补充)(产品) 1864.99万 5.07 702.56万 5.99 37.67
通用机械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 1765.80万 4.80 668.87万 5.70 37.88
─────────────────────────────────────────────────
境内(地区) 3.46亿 94.08 1.09亿 92.84 31.46
其他(补充)(地区) 1864.99万 5.07 702.56万 5.99 37.67
境外(地区) 314.06万 0.85 137.22万 1.17 43.69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5.1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9.46%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5954.21│ 18.44│
│第二名 │ 13990.49│ 16.17│
│第三名 │ 11708.46│ 13.53│
│第四名 │ 5008.97│ 5.79│
│第五名 │ 4780.24│ 5.53│
│合计 │ 51442.37│ 59.46│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6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3.0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673.57│ 3.32│
│第二名 │ 1566.68│ 3.10│
│第三名 │ 1191.10│ 2.36│
│第四名 │ 1154.66│ 2.29│
│第五名 │ 1015.36│ 2.01│
│合计 │ 6601.37│ 13.08│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根据相关政策,公司属于“汽车制造业”,行业分类代码为C36。
(一)行业概况
1、行业发展概况
2024年,汽摩行业整体处于承压阶段,叠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对全球经济及各行业产业链均带来
了巨大挑战。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断提升,行业竞争态势不断分化的新格局展现,正在重塑着汽摩产业及
其上下游的发展态势。
在行业充满变革与压力的背景下,我国汽摩产业在智能化、电子化、自主化等方向摸索出了崭新的发展
方向,国内自主品牌持续扩大市场份额,配合不断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及产业扶持计划,我国汽车及摩托车
市场持续保持较强市场活力与竞争力。同时,上游零部件企业也不断与时俱进,完成客户配套升级、技术研
发升级及产业范围扩张等一系列发展措施,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2024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
和4.5%,产销量再创新高,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其中,乘用车产销量持续增长,乘用车市场已成为汽车消费
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商用车市场表现略显疲弱,产销量较2023年有所下滑;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年
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销量占比超过40%,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汽车出口方面,出口数据增长明显,
相关车企出口势头强劲,出海业务再上新台阶,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消费选择。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2021年以来,中国车企海外开拓持续见效,出口数量快速提升,成为拉动中
国汽车产销总量增长的重要力量。2024年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呈两位数增长。2024年,汽车出口585.9万
辆,同比增长19.3%。2024年,乘用车出口495.5万辆,同比增长19.7%。商用车出口90.4万辆,同比增长17.
5%。传统燃料汽车出口457.4万辆,同比增长23.5%。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伴随着车
企出海步伐加快,整车厂不断投资建设海外基地,也吸引了国内优秀零部件配套企业主动走出国门,展开出
海新征程。
根据乘联分会信息,2024年全年的汽车行业收入106,470亿元,同比增长4%;成本93,301亿元,增长5%
;利润4,623亿元,同比下降8%。
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全行业完成燃油摩托车产销1,656.45万辆和1,645.62万辆
,同比增长13.86%和12.99%;电动摩托车产销340.63万辆和346.66万辆,同比下降35.32%和27.96%。2024年
1-12月,共产销摩托车1,997.08万辆和1,992.28万辆,产销量同比增长0.79%和2.82%。其中,二轮摩托车产
销1,742.02万辆和1,736.85万辆,产量与去年同期持平,销量同比增长2.26%;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排
量250cc以上,不含250cc)产销77.35万辆和75.66万辆,同比增长49.67%和42.97%。三轮摩托车产销255.06
万辆和255.43万辆,同比增长6.49%和6.78%。
2、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发展概况
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快速演进和供应链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稳步发展,新能源汽
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也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方向拓展。受益于海外汽车品牌零部件
企业在国内设厂及国内汽车销量显著提升,我国零部件企业正从“成本优势”转向“研发、集成、创新”等
高质量发展道路,并凭借显著的成本优势、先进制造能力、快速反应和同步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全球市占率
;同时轻量化、电动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为国内厂商创造更多机会接入整车厂配套环节的机会,有助于自身
产品实现进一步量价齐升。从长期看,为减少海外断供风险,更多主机厂将自主供应商纳入配套体系,国产
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进程有望加速;目前整车装配、基础零件、核心零件合资模式正在过渡到高壁垒核心零
部件的深度国产化,核心零部件领域由国际厂商主导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的浪潮将为具
备先进制造能力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伴随着国内品牌主机厂走向海外,零部
件企业出海也将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如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线控底盘、热管理等领
域的需求增长和技术革新,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了重塑行业传统格局,引领全球技术革新的机会。未
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国内消费能力将获得持
续扩张改善的空间,汽车出口亦处于快速上升通道,汽车产销量仍有较大增长潜力,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
展前景广阔。
3、汽车进气系统行业整体情况
乘用车进气系统市场空间广阔,伴随着国内自主品牌的崛起,国产替代是大势所趋。由于国内汽车工业
起步相对较晚,早期合资及自主品牌车企倾向与德国马勒、德国曼胡默尔、意大利索菲玛、美国弗列加等外
资进气系统企业合作,上述企业几乎垄断了国内高端车型进气系统的配套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品牌
强势崛起带动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国产零部件企业在同步开发、实验测试、产品品质等方面逐渐缩小与外资
企业的距离并逐步赶超,国产零部件在综合性价比、客户相应度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了国产替代趋势的不断
深化。
4、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公司始终致力于ICE&HEV进气系统、燃油蒸发系统、新能源热管理系统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历经多
年深耕与积累,在进气系统细分领域形成了长期的技术与实力积累。公司行业龙头地位突出,市场知名度高
,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内燃机零部件行业排头兵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隐形冠
军培育企业。
公司系汽车、摩托车、通用机械行业知名制造企业的核心配套供应商,与广汽集团、吉利集团、奇瑞集
团、比亚迪、长城汽车、东风日产、五羊本田、新大洲本田、大长江集团、春风动力、建设雅马哈、宝马、
KTM、厦门厦杏、本田动力、富世华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凭借强大开发及研
发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客户资源和品牌优势,公司目前已形成ICE&HEV进气系统、燃油蒸发系统、冷
却系统、内外饰系统、新能源热管理系统、座舱空气管理系统、氢燃料电池系统等多业务板块齐头并进的良
好发展态势,相关产品已进入国内外知名主机厂供应配套体系,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助力公司加速完善产
业布局,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公司已形成了浙江台州、广东江门、重庆铜梁、江苏常州四大生产基地,并积极筹划扩张海外市场,力
争建立世界最大的滤清器生产基地,打造技术研发领先、质量领先、服务领先、人才队伍建设领先的行业领
导品牌。
未来,公司将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
增强核心竞争力,加速出海抢占全球市场份额,用优质的产品引领细分领域产业变革升级,促进中国汽车产
业的高质量发展,力争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规模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营业务情况
1、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专业从事ICE&HEV进气系统、燃油蒸发系统、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氢燃料电池阴极过滤系统的
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汽车进气系统及配件、摩托车进气系统及配件和通用机械进气系统及配件
。公司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掌握了CAE仿真技术、低噪进气系统技术、燃油蒸发污染控制技术、远红外线
焊接等多项核心技术,独家起草《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空气滤清器》行业标准并参编多项国家、行业标准。
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被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内燃
机零部件行业排头兵企业”。凭借夯实的技术实力和优异的产品及服务质量,“恒勃”商标曾被评为浙江省
著名商标,“恒勃”牌内燃机滤清器曾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并获得了政府及行业协会颁发的多项荣誉,
公司品牌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实力扎实。公司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
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技术研发中心被评为“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
究开发中心”、“浙江省恒勃汽车进气系统省级企业研究院”,并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2、公司产品及部分主要应用领域
汽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主要包括汽车空滤器总成(包括滤芯、中冷管、脏进气管、干净空气管、消声
器等)和炭罐等。公司深耕进气系统多年,致力于打造属于中国的民族品牌,力争建立世界最大的滤清器生
产基地,已与国内主流自主品牌车企吉利、广汽、比亚迪、奇瑞、长城、一汽、北汽、东风、理想、岚图、
零跑、赛力斯、小鹏汽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抢占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实现国产替代。同
时,公司正在积极开拓合资车企,如日产、现代、大众、通用等,已取得日产轩逸的定点函并完成工装模具
的开发,2025年初实现量产;已取得现代起亚SP3C车型三套进气系统项目定点,并正在接受广汽丰田第二阶
段的验厂认证以及东风本田的验厂认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凭借多项核心技术,聚焦新能源增程式电动汽车进气系统相关产品研发,积极
开拓新能源知名及新势力品牌如理想、小鹏、问界、智界、零跑、岚图等。公司配套零跑相关进气系统产品
已进入量产阶段,问界M5、M7、M9、理想进气系统相关产品已实现量产,问界M8进气系统、智界R7进气系统
等相关产品预计2025年初量产。
摩托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产品主要包括摩托车空滤器总成和炭罐等。摩托车空气滤清器广泛适用于骑式、
踏板、弯梁等系列的摩托车使用,具有过滤效率高、阻力小、容尘量大的特点,并具有良好的降噪功能,同
摩托车炭罐均为燃油蒸发污染控制系统的核心装置。
公司业务从摩托车进气系统产品起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合作的主要客
户为本田、雅马哈、铃木、宝马、标致等高端合资品牌以及豪爵(大长江)、隆鑫、春风动力、钱江、厦杏
、力帆、宗申等国内主流摩托车品牌。受排放标准趋严、摩旅消费需求迭代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资源逐渐
向龙头企业倾斜,对摩托车产品一体化、智能化、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布局空气滤清器性能监测
智能化、保养便捷化、产品轻量化、高尘区域长寿命差异化等创新技术研发领域,不断贴合及引领未来合作
新趋势。
从相关配套领域新趋势来看,随着消费升级,电子化趋势在摩托车及电动车领域发展空间巨大,车载智
能电子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公司依托在摩托车领域长期开拓所积累的客户资源与技术优势,已在该领域进
行了相关布局。公司成立了单独事业部负责车载智能电子表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相关车载智能电
子研发中心位于深圳罗湖区。公司基于商用车、摩托车MK-MOTOR平台、电动车EK-BIKE平台、沙滩车AK-AUTO
平台、四轮车仪表平台,成功开发了多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车载智能电子产品,量产和在研项目遍及钱江、
金浪、豪进,奔达、凯越、元图、保时马、逗哈和本田等国内外知名摩托车、电动车厂家。
智能仪表(TFT屏显示模组)是集成于机车的智能化控制和显示平台,连接机车、手机和车辆服务系统
云端。智能仪表终端可以通过车辆控制区域网络系统收集车辆各装置的状况,如速度、胎压、油量、电量等
,通过将相关信息集成显示至智能仪表,驾驶者能一目了然获取行驶数据,对突发状况进行及时反应,显著
提升驾驶乐趣及驾驶安全性。研发部门通过传感器数据处理算法、显示控制算法、通讯协议算法、故障诊断
与报警算法、节能与效率优化算法等行业关键算法,实现了对摩托车、电动车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数据采
集、处理和分析。通过仪表获取车身ECU进气量和转速,扭矩和喷油相关数据,绘制动态曲线,匹配发动机
最佳动力输出,降低油耗和实时提醒空滤器保养,可增强驾驶体验。同时驾驶者可以通过手机蓝牙与机车连
接,将手机资讯如导航、路况等投射于智能仪表显示屏上,获取安全、便捷、友善的骑乘体验。
在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除配套用于新能源混动汽车的进气系统等产品外,公司正积极开拓汽车热管理
系统相关产品。其中,冷却水壶、膨胀箱产品已实现成熟量产,主要客户包括广汽集团和吉利集团等;持续
开发的产品包括水侧分流板和冷却液流体模块,对应的客户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目前已取得13
个项目定点开发资格,其中7项已实现量产交付。
公司采用一体化集成设计水侧流道板&膨胀箱解决传统热管理解决方案痛点,打通电驱、电池、乘员舱
等领域,并降低热泵低压侧不可逆损失,实现整体能耗最优、体验最佳。新能源汽车液冷管路系统由一个或
两个快速安装接头组成,高分子聚合物加强端口区域的机械强度,将波纹管可靠连接到连接端口,并可轻松
、省时地组装、拆卸。公司目前冷却管路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和储能电池应用上取得较大进展,并已将
相关研发成果递交专利申请,取得合创、青禾、利信能源、上海玖行、禾迈等客户项目定点。与此同时,公
司积极拓展热管理管路在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充电桩热管理系统上的应用。
随着2022年国家颁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公司也在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零
部件在中重型车辆中的应用,并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公司充分利用自身
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用、金、政”协
同创新机制,聚焦全球零部件前瞻业务战略调整,公司在燃料电池阴极过滤器领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过滤效
能技术参数,并逐步探索新型过滤材料对产品使用效果的提升,在研项目包括氢燃料电池排气系统、去离子
器、电堆端板、储氢瓶等,相关材料以及产品已进行了相应调研与测试,自研产品近期将得到应用,相关专
利申请也在布局当中,并与通用五菱、长城、长安深蓝氢能、未势能源、新源动力等厂家建立了相关合作,
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各种规格的聚丙烯(PP)、聚乙烯(PE)和尼龙(PA)改性材料以及橡胶等其他配件
。公司与供应商签订框架性协议(采购主合同)后,根据订单及生产计划向供应商采购。公司已经建立了较
为完善的采购渠道,并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逐步优化供应商资源,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为保证原材料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公司建立了供应商甄选制度,对供应商的技术力量、生产能力、服务
水平、质量保证能力、供货能力、信誉和价格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甄选标准。在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原材料检测、验收与供应商考核制度,保证原材料供货的质量与及时性。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方式组织生产以及多品种批量生产的柔性化生产模式。公司销售部在与客
户签订销售合同后录入ERP系统,生产部门根据订单要求与原材料库存状况进行MRP(物料需求计划)运算,
向采购部门提供采购物料汇总表,同时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
对于原材料采购周期超过一个月或订单量急剧增加的产品,公司销售部会要求客户提供一个月以上预示
订单,同时会对此订单与生产部门、采购部门组织评审,协商后回复客户,对常用原材料根据不同型号实际
月用量调整安全库存量,以保证客户订单的及时供货。同时,为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专注于核心生产环节
,在公司产能紧张和自产不具备经济效益的时候,将电镀、五金件加工等非关键工序中的部分环节委外加工
;此外,部分客户与公司各大生产基地距离均较远,考虑到进气系统产品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运输成本
较高,将部分工序委托客户周边的外协厂商进行加工更具备经济性。
3、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直销模式为主,主要产品为内燃机进气系统及配件等,主要客户为国内外知名的汽车、摩托车
及通用机械企业。在汽车市场上,公司凭借较强的技术研发和实验测试能力,为各大整车品牌提供同步开发
服务。同时,公司顺应整车厂采购体系向模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断延伸产品线,形成了完整的进气系统
总成产品,满足客户“一站式”的采购需求。
公司销售人员通过拜访新老顾客、参加各种形式的订购会、展销会,收集各种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调研
,了解国内外市场和客户需求,与客户直接洽谈业务合作。在汽车市场上,公司积极开发新客户,从为自主
品牌配套逐步发展到为合资品牌配套;摩托车市场上,公司聚焦大客户发展战略,将研发、生产资源向业内
主流品牌倾斜。
公司客户主要为国内知名汽车、摩托车整车厂,公司需成为整车厂合格供应商后,才能获取整车厂采购
订单。
4、盈利模式
作为内燃机进气系统及配件的生产企业,公司根据下游客户需求及最终签订的销售合同/订单内容进行
原材料及配件的采购并组织生产,再按合同/订单向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及服务后依照合同的约定获得收入
。公司获取的以上收入中,超过原材料采购支出、人工工资支出等各项支出的部分形成公司的盈利。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创新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掌握ICE&HEV进气系统、燃油蒸发系统、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等的研发和
生产技术,具有强大的独立设计和分析能力,实现与整车厂同步开发,能够参与整车零部件的设计、验证整
个过程。公司根据整车厂提供的整车要求参数,独立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实验验证,最终交付满足整车要
求的零部件。
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和满足国五、国六排放标准的要求,内燃机进气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单一的
过滤功能拓展到了减振降噪功能。NVH分析是针对进气系统噪声控制进行的预防性诊断技术。在整车厂正向
开发的过程中噪声识别技术、噪声仿真技术、噪声控制技术、噪声实验技术,是现在CAE分析领域里较为复
杂、技术难度较大的一门综合技术。
目前公司已着手在汽车国七排放标准上的提前布局。
2、实验室测试优势
公司始终秉承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构建起一套从原材料检测到产品性能试验再到产品耐久
可靠性试验的完善的试验检测系统。实验中心于2015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评审,获
得CNAS认可实验室证书(CNASL4412)。实验中心目前投入检测设备及仪器150余台,可完成100多项检测项
目。公司的实验室已经吉利集团、广汽集团、奇瑞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和长城汽车审核通过,系其认可的供
应商实验室。未来随着募投项目中“研发改造升级及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公司的检测能力将获得进
一步加强和提升。
公司实验室可以满足公司从产品研发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直到同步开发阶段的各种检测需求,检测范围
覆盖原材料、产品性能和耐久可靠性等多方面。
3、工艺技术优势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空气滤清器及进气系统的企业之一,在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方面具备深厚的经验沉
淀。公司拥有较强的模具开发能力,不仅可以具备较低的研发、生产成本,更能够提升项目推进速度,保证
模具的质量和精度。同时,公司掌握并应用了多种成型、焊接工艺。在成型工艺方面,公司的进气管设计采
用了HDPE、TEEE、PP塑料吹塑成型;空滤壳体、壳盖都采用注塑工艺、部分滤芯也采用了PET纤维无纺布注
塑成型或采用了PET纤维无纺布热熔成型;在焊接工艺方面,公司具备高频振动摩擦焊、远红外焊接、热气
焊等多种先进焊接技术。高频振动摩擦焊可焊接大型的塑料件和形状复杂及装配形状不规则的塑料件,广泛
应用于塑料油箱、塑料水壶焊接、进气系统用进气管、谐振腔以及发动机进气歧管焊接等。
4、产品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从传统优势产品空气滤清器起步,逐渐增强技术开发投入和生产经验积累,延伸丰富
产品线,从空气滤清器延伸到进气管、消声器、谐振箱、增压管、塑料进气歧管等,形成了现今的内燃机进
气系统总成产品,适应了汽车采购向模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公司围绕发动机周边产品,发挥自身在
注塑、吹塑、焊接和测试等塑料成型加工领域的技术积累优势,开发了燃油蒸发污染控制系统的核心零部件
炭罐,以及膨胀水箱、吹塑油箱、发动机罩盖等塑料制品。
塑料具有重量轻、易加工等优点,在耐用性、强度、抗划伤、抗磨性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汽车用塑
料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高强度、质量轻的材料体系,90年代向功能件、结构件方向发展,随着汽车轻量化趋
势的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汽车塑料产品应用逐渐增多,在汽车生产中的用量及占比不断提升。
公司在保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用TPC/TPV等塑料材料代替EPDM橡胶等方式,使得相关零部件的重
量发生了明显的降低。除了替换非塑料件外,发行人还通过材料改性、改进设计、变动和优化零部件结构等
方式,在满足产品性能的前提下,使得产品质量更轻,以减轻整车重量。例如,通过使用PET纤维材料热压
成型制作工艺,产成品具有透气性,在使用过程中PET多孔结构可以将部分声能转变为热能,从而消除部分
噪声。从而可以在设计中减少谐振腔,降低产品塑料原料的用量,降低产品重量,进一步实现轻量化。公司
为推动汽车摩托车轻量化作出重要贡献。
5、市场反应优势
由于客户大多有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供应商能够根据不同的车辆设计参数,快速提供配套滤清器产品
的设计方案,并根据客户的反馈意见完成修改方案,而且能够灵活地组织技术人员对生产工人进行技术指导
之后实现批量试制和规模化生产。与研发核心部门普遍位于国外的国际知名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组织机构层
级精简,客户信息能在决策层、技术层和生产层之间进行快速和有效地传递,为公司创造了对订单的快速响
应优势。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2024年,我国乘用车市场在持续回暖中迎来结构性调整,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多元化购车需求推动市
场向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整体产销节奏趋于稳健,为汽车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延续
高速增长态势,插电混动车型凭借场景适应性优势持续领跑,与纯电车型形成“双轮驱动”格局;自主品牌
依托技术迭代与供应链整合,头部效应愈发凸显。纯电市场在超充网络扩容与电池成本下探的刺激下增速回
暖,但区域供需差异与运营车辆饱和度仍对短期增长形成制约。
摩托车行业呈现“内稳外拓”特征,国内市场燃油车型通过高端化、个性化升级维持基本盘;海外市场
凭借产品力提升与本地化布局,出口规模同比激增,东南亚及南美新兴市场成为增长引擎。
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2025年或2026年渗透率可能达到50%,基本实现《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定的“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的目标。
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化呈加速趋势,轻量化、平台化程度加快。抓紧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依托其中增
程式汽车对燃油基建设施的兼容性优势,同时谋划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传统燃油汽车产品抓紧向海外转移
,做长远打算,才能把握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始终致力于打造中国民族品牌,深耕进气系统领域多年,与国内主流自主品牌车企建立了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积极开拓合资车企,不断抢占原外资企业的配套份额,加速实现替代外资。
公司将继续深耕主营业务,内部加强降本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