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1298 东利机械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汽车零部件、石油阀门零部件及其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制造行业(行业) 6.12亿 97.75 1.79亿 97.12 29.32
其他行业(行业) 1410.02万 2.25 530.78万 2.88 37.64
─────────────────────────────────────────────────
燃油汽车零部件(产品) 5.70亿 91.08 1.66亿 90.17 29.21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 4173.63万 6.67 1284.56万 6.96 30.78
其他(产品) 1410.02万 2.25 530.78万 2.88 37.64
─────────────────────────────────────────────────
境外(地区) 5.11亿 81.74 1.51亿 81.60 29.46
境内(地区) 1.14亿 18.26 3396.27万 18.40 29.73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制造行业(行业) 3.15亿 97.69 9252.34万 97.13 29.33
其他行业(行业) 745.16万 2.31 273.37万 2.87 36.69
─────────────────────────────────────────────────
燃油汽车零部件(产品) 2.97亿 91.92 8627.67万 90.57 29.07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 1863.68万 5.77 624.66万 6.56 33.52
其他(产品) 745.16万 2.31 273.37万 2.87 36.69
─────────────────────────────────────────────────
境外(地区) 2.71亿 84.02 7894.87万 82.88 29.10
境内(地区) 5160.89万 15.98 1630.84万 17.12 31.6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制造行业(行业) 5.54亿 97.16 1.42亿 97.81 25.71
其他行业(行业) 1621.63万 2.84 319.48万 2.19 19.70
─────────────────────────────────────────────────
燃油汽车零部件(产品) 5.08亿 89.04 1.28亿 87.61 25.13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 4628.89万 8.12 1485.08万 10.20 32.08
其他(产品) 1621.63万 2.84 319.48万 2.19 19.70
─────────────────────────────────────────────────
境外(地区) 4.36亿 76.40 1.10亿 75.24 25.15
境内(地区) 1.35亿 23.60 3605.75万 24.76 26.79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零部件(产品) 2.76亿 96.98 6420.34万 98.44 23.25
其他(产品) 859.57万 3.02 101.72万 1.56 11.83
─────────────────────────────────────────────────
境外(地区) 2.22亿 78.04 4987.51万 76.47 22.45
境内(地区) 6253.07万 21.96 1534.54万 23.53 24.54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5.6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0.7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24698.34│ 39.48│
│客户二 │ 18533.42│ 29.62│
│客户三 │ 7436.87│ 11.89│
│客户四 │ 4070.73│ 6.51│
│客户五 │ 2006.47│ 3.21│
│合计 │ 56745.82│ 90.7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8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3.3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苏美达国际技术贸易有限公司 │ 7472.56│ 11.54│
│江苏苏豪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7425.58│ 11.46│
│河北伟新锻造有限公司 │ 5789.84│ 8.94│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4927.45│ 7.61│
│天津凯撒金属有限公司 │ 2450.97│ 3.78│
│合计 │ 28066.40│ 43.3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全球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发展概况
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就业面广、规模效益显著、资金和技
术密集等特征。根据世界汽车组织(OICA)的统计数据,2012至2017年全球汽车产销量保持稳步增长。受世
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全球汽车产销量自2018年开始出现下滑。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
全球汽车市场需求有所回升,2021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015万辆、8,276万辆,较上年分别同比增长3.
25%、5.06%。2022年全球汽车产量为8,502万辆,较上年增长6.08%,全球汽车销量为8,163万辆,较上年小
幅下降1.37%。2023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356万辆、9,272万辆,较上年分别同比增长10.03%、13.59%
,增长迅速。
从地域分布上看,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2023年亚太地区汽车产量为5,512万辆
,占全球汽车产量的58.92%,其中,中国汽车产量3,016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32.24%,为世界第一大汽
车生产国。此外,欧洲、北美也是全球重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2023年产量分别为1,812万辆、1,617万辆,
占比分别为19.37%、17.28%。
近年来,在全球汽车行业平稳增长的态势下,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总体情况良好,呈现出持续稳步
增长的态势。202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64万亿美元,近五年复合增速3.35%。初步估算,2
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71万亿美元。
(二)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汽车工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之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实现3,016万辆和3,009万辆,同比均
增长12%,年产销量双双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从2011年的0.8万辆和0.8万辆增长至2023年的9
59万辆和950万辆。2024年1-11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790万辆和2,7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3
.7%。2024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135万辆和1,1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
从进出口方面看,2024年1-12月,全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为3,028.2亿美元,同比增长5.5%。其
中进口金额690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出口金额2,338.2亿美元,同比增长11.7%。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根据公安
部数据统计,2012年至202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74%。截至202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
到3.53亿辆,占机动车保有量比例为77.92%。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汽车保有量与发
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国汽车市场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汽车的使用属性来看,乘用车在我国汽车行业中占据主体地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
2023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612万辆、2,606万辆,占我国汽车总产销量的86.61%、86.60%,2024年1-
11月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446万辆、2,444万辆,占我国汽车总销量的87.66%、87.45%,主导我国汽车
工业的发展。
(三)中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增长点
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保、能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政策
指引下,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点鼓励方向。在政策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
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扩大。
2018年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由127万辆、126万辆增长至959万辆、950万辆,占我国汽
车产销量的比重分别由4.57%、4.47%增长至31.78%、31.55%,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9.8
1%、49.86%,渗透率及销量规模整体迅速提升。
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140万辆,占我国汽车总保有量的8.90%,未来渗透率依然具
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
2、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水平不断提高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
与人、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技术成为汽车制
造行业的新热点。
3、轻量化与节能化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轻量化与节能化是汽车制造行业持续追求的目标。
轻量化可以通过采用新型材料、优化结构设计等方式实现,有助于降低汽车的能耗和排放。节能化则主要通
过提高发动机效率、优化传动系统等方式实现,同样有助于降低汽车的能耗和排放。
(四)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零部件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为汽车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提供了保障。得益
于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得以快速发
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研网的数据资料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至2022年市场规
模从3.7万亿元增长至5.4万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7.8万亿元。2023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收入达4.4
1万亿元,显示出市场的稳步增长。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高质量零部件的需
求也在不断增加,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随着国内汽车产销量的不断增长,零部件市场也
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2013年至2023年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由453亿美元上升至877亿美元,年均复合
增长率达6.83%。
(五)公司所属细分行业概况
发动机减振器作为汽车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和缓解曲轴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降低发动机噪音,提高发动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发动机减振器的市场需求
也在不断攀升。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的数据,全球汽车发动机减振器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美元
。
根据韩国汽车移动产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球汽车生产现况》,2024年全球汽车产量为9,395万辆。
公司2024年共计销售汽车零部件2,549.77万件,按一辆乘用车配置3个零部件计算,可配备约849.92万辆汽
车,公司2024年汽车零部件销售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为9.05%。
(六)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的影响
汽车制造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引导与规范。
1、产业政策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
环境,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引导汽车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安全型汽车。
《汽车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快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
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
产业链完善。
2、政策导向
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通过补贴、免征购置税等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制定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规范,促进智能汽车商业化落地。
优化汽车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强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参与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总之,汽车制造行业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旨在规范行业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
创新,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及其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汽车发动机减振器核心零部件是公
司的主要产品,其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90%以上。公司二十余年始终聚焦汽车零部件市场,并向
其他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公司产品种类多达1,000种以上,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北美洲、国内等地区。
公司作为汽车整车厂商的二级或三级供应商,产品主要供应世界各大汽车零件总成厂商。公司在国际市
场积累了一批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全球知名客户,其中多数优质客户属于行业龙头企业,主要包括AAM
集团、VC集团、MUVIQ集团等知名跨国集团。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最终用于奔驰、宝马、奥迪、通用、福特
、雷诺、保时捷、宾利、法拉利、捷豹、路虎、大众、沃尔沃、长城等国际知名品牌。
(二)公司主营产品
公司的主营产品是汽车发动机减振器零件,包括皮带轮、轮毂、惯性轮、飞轮环等。汽车发动机减振器
安装在汽车发动机上,其功能主要包括传输发动机动力、减少振动的传播、隔绝固体声的传播,进而降低发
动机工作产生的噪声,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避免设备非正常损坏。由于汽车发动机减振器在复杂的工作
环境下运行并具有严格的减振限制,公司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对于重量、固有振动频率、强度、不平衡度、化
学成分、冲击韧性、温度适应性、尺寸精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在批量生产过程中需要满足“零缺陷”目
标,制造难度较大。
公司的其他汽车零部件产品还包括齿轮零件、涡轮增压器中间壳零件、平衡轴、质量块、支架、悬架减
振器等精密零部件,广泛用于汽车底盘与传动系统中。
(三)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模式主要采用自主研发的模式,主要分为新产品工艺研发、工装设备研发和工艺基础参数研发
三种类型。公司研发以提升综合效益为目的,通过项目工程师、研发技师和质检工程师的团队合作,有计划
地进行理论分析、方案设计、生产线调试、文件编制,最终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以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
盈利效果激励研发人员。另外,公司自主研发了悬架减振器,产品技术参数、性能、外观等全部由公司自主
研发。目前产品在售后市场得到广大车友的一致好评。
2、采购模式
公司实行“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采购内容主要包括铸造毛坯、锻造毛坯等毛坯件,生铁、废钢、钢
材等金属原材料以及其他辅材,机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外协工序。
公司按照IATF16949标准制定了严格的采购控制制度,对供应商的开发、评估、审核,采购产品的采购
标准、验收标准,采购相关部门职责及程序控制制定了详细的内控流程,包括《采购控制》《A类供货方供
货规定》《物资请购流程管理规定》《供方日常监控评级细则》《采购产品控制分类》及《供应商管理人员
绩效考核细则》等制度。
公司在质量部设置供应商开发工程师(SQA)和供应商质量工程师(SQE)岗位,负责公司供应商的开发
和管理。SQA每年应根据对供应商的评价资料,建立《合格供方清单》,纳入《合格供方清单》的供应商均
为具备相应资质的合格供应商,公司根据对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质量审核结果,确定主供应商、辅助供应商
,以确保供应安全。同时,公司要求供应商对其产品进行持续改进,并从技术上给予供应商支持,从而谋求
共同发展。
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综合考虑批量供应能力、供应质量、采购成本、体系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对供应商
进行评价。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对重要供应商进行供方调查、样品试用、供方审核及进货验
证等四道审核程序,只有通过公司审核程序的供应商方可批量供货。
公司设立采购部,直接负责采购事宜。采购部负责采集重点产品的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和预测,供公
司决策。采购部依据经审批的请购单,综合考虑各种物料的质量、价格等因素进行采买,形成具体的《采购
订单》,依据《采购订单》组织采购。收到采购产品后,由质量部根据技术部制定的技术标准进行验收,验
收合格后由物流部办理入库手续。
3、销售模式
(1)客户开发与订单获取
公司销售人员通过行业展会、采购大会、网络信息、客户拜访、客户介绍等方式接洽潜在客户,当潜在
客户有需求时会向公司销售人员发图询价,销售人员收到客户询价需求后交由报价人员进行报价,销售人员
将报价信息反馈于客户;报价成功后新客户会针对询价产品进行初步图纸技术问题沟通,沟通无误后进行供
应商验厂审核;验厂审核通过后,公司将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取得供货资格,进而针对询价产品展开下一
步新产品开发流程。
(2)销售方式
公司销售主要采取直销模式,客户主要为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跨国集团,如AAM集团、VC集团、MUVIQ集
团等。客户对公司的研发、制造、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综合审核通过后,公司才能成为其合格供应商。公司通
过满足客户工艺、质量、技术、交付等方面的高要求,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达成合作框架协议,长
期稳定供货。
公司主要采用先货后款的销售方式,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给予不同的贸易方式与信用账期。公司在产
品定价方式上采用成本加成定价,主要参考上游原材料价格、产品加工成本、物流运输费用等。
4、生产模式
公司生产集铸造、机加工、热处理、电泳涂装为一体,是行业内具备毛坯铸造、智能化加工及电泳涂装
生产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
公司按照“以销定产”的业务模式组织生产。客户每年年底提供下一年的预测采购量,供公司进行下一
年的产能储备和资源配置。而公司根据预测采购量并结合市场分析形成下一年的销售额指标,并做出月度销
售计划。生产部根据销售计划或销售订单安排生产。
5、外协加工模式
公司产品以自主生产为主、外协生产为辅。对于需要外协的工序,生产部门根据工艺流程,将需要外协
的工序发送给采购部,由采购部通知经过公司和客户共同批准的合格供应商组织生产。
6、公司盈利模式
公司长期专注于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通过对产品进行研制开发并获得客户的认可,从
而获得订单,进而量产后销售给客户,最终获取利润。凭借持续自主创新的先进生产技术、垂直一体化的生
产能力、稳定的产品质量、全球化的交付能力以及综合服务能力,公司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从而持续
获取客户订单,以实现销售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公司通过提交新产品解决方案获取新产品订单,通过保证交付质量与交付时间保证订单的持续性,通过
产品及工艺的持续改进(包括模具改良、工艺改进、包装设计等)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不断降低产品生
产成本从而应对行业内的年降要求,在满足年降要求的基础上保持合理利润。
公司拥有较为完整的工艺链,包括产品工艺研发、毛坯铸造、机加工、热处理、电泳涂装、包装运输等
,通过集约化生产降低了成本。完整的工艺链有助于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对废铁
屑、废钢屑等废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公司进一步实现了材料成本的显著下降,这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也为公司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
(四)市场地位
公司作为汽车整车厂商的二级或三级供应商,主要供应世界各大汽车零件总成厂商。公司在国际市场积
累了一批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全球知名客户,其中多数优质客户属于行业龙头企业,主要包括AAM集团
、VC集团、MUVIQ集团等知名跨国集团。
(五)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资产总额112,562.81万元,同比增长1.68%;实现营业收入62,565.67万元,同比增长9.
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525.88万元,同比增长24.05%;扣除股份支
付影响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860.09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7,574.72万元,同比减少1.65%。业绩驱动主要因素:
1、重要客户的维护与开拓
公司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理念,致力于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2024年走访了欧洲、美洲
的重要客户,进一步加强了与核心大客户的紧密度,增加了客户的信任度。对欧洲及美洲的第三方库房进行
了商务谈判,进一步保障了供应环节的安全。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持续的市场调研,主动对接潜
在客户,不断开辟公司新的业务领域。针对募投项目陆续落地的现状,销售团队提前布局,走访了大量潜在
客户,新类别产品的询盘增加较快,一些产品已经定点并形成量产,对未来募投项目全面落地后的顺利运营
打下基础。
2、新产品的开发和投产
公司持续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技术转化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持续开发符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新
产品和新工艺,保持了良好的产品梯队,持续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2024年新开发产品59个、原型样件7个
、OTS样品24个、PPAP16个、进入量产12个。
3、生产流程的优化及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公司对车间继续流程再造,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积压和不必要周转,降低周转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
周转率,让整个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稳定。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形成订单、物资配送、生产排产、生产报
工、包装入库、销售发货的信息联动,便于各部门协调一致。运用资源模拟系统,及时根据订单变化,快速
精准地模拟出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可提前预知未来2个月的资源配置情况,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资
源短缺的风险。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跟踪客户订单和生产达成进度,精准考核生产达成率,充分调动员工的
积极性。以上的这些改进,提高了公司的快速反应能力,让公司更加适应市场的快速波动,从而提高了公司
的竞争力。
4、成本、费用控制
借用信息化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调度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生产效
率,减少库存积压。原材料方面,公司与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之间建立了产品售价、采购价格与主要原材
料市场价格的联动机制,原材料价格波动传导性较强,有利于减少主要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
运输方面,面对红海危机造成交付紧张、运输费急剧增加,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有
效化解交付风险,同时积极与客户沟通超额运费分摊问题。另外,公司积极开拓新的物流供应商、新港口、
新航线以降低运输成本。
零部件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主要采取直销模式,客户主要为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跨国集团,如AAM集团、VC集团、MUVIQ集
团等。
客户对公司的研发、制造、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综合审核通过后,公司才能成为其合格供应商。公司通过
满足客户工艺、质量、技术、交付等方面的高要求,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达成合作框架协议,长期
稳定供货。
公司主要采用先货后款的销售方式,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给予不同的贸易方式与信用账期。公司在产
品定价方式上采用成本加成定价,主要参考上游原料价格、产品加工成本、物流运输费用等。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领域,已经在技术工艺、人才储备、产品质量、企业口碑、
客户资源、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上述优势为公司继续深入汽车零部件领域,拓展产品线,构筑自
身壁垒提供了重要保障。
1、公司具备较高的技术研发能力
公司设置两大研发中心:发传系统过程研发中心和减振器开发中心,发传系统过程研发中心下设铸造研
发部、锻造研发部、减振系统研发部、传动系统研发部、动力系统研发部、自动化研发部。通过优化项目管
理机制,在项目开发过程实施智能化装备,数字化集成分析,取得了丰富的技术成果。公司于2014年起连续
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专利申报25项、授权31项,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已取得110余项专利,
形成了一系列智能制造、铸造、锻造、机加工及表面处理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公司的生产活动中。与悬架
减振器相关的专利有20余项,这些专利提升了公司竞争力,同时为未来公司业绩增长提供保障。
2023年公司被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河北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河北省(A级)研发中心,入选2
023年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24年公司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石家庄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证书、被清苑区
政府评为清苑区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
2、公司具备核心技术竞争优势
汽车零部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技术上已经趋近成熟,各零部件厂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原有产
品及原有工艺流程的优化改进上,在保证产品质量与精度的情况下,保证批量生产的稳定性是传统汽车行业
的关注重点。
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公司在不同生产环节所使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具备技术先进性:(1)在自动化
制造上同样具备自动化柔性加工能力,且在其基础上拥有视觉辅助功能、辅以自动供液系统,自行研发了自
动化检测设备,进一步提高了自动化加工、检测水平;(2)在铸造方面,公司拥有先进模具设计及制造技
术、铸件零缺陷设计及控制技术、模流分析技术、铁屑及铁粉循环利用技术,相比较于同行业竞争对手,公
司具备垂直分型无箱造型铸造技术及模流分析技术,且公司进一步建立了模流分析数据库,使得公司能够在
较短时间内筛选出最佳浇注方案;(3)锻造方面,公司募投项目引进瑞士哈特贝尔产高速热精锻机,并配
置应达预热线,组成完备的高速精密锻造生产线;(4)机加工方面,公司亦拥有切削改进技术,通过分析
刀具磨损曲线与切削参数关系,使得公司能够针对不同产品利用合适的刀具、选用合适的切削参数,在保证
产品质量稳定的情况下,提高机加工效率;齿盘类零件加工方面,引进国际顶尖设备在配备行业人才使得产
品加工精度可达四级;(5)在表面处理方面,拥有汽车零部件清洁电泳技术,相比较于同行业竞争对手,
公司拥有自动电泳涂装生产线,主要通过超声波清洗、超声波脱脂、成熟的磷化、钝化前处理技术,形成1-
5微米的磷酸盐转化膜层,并采用进口低VOC、高泳透力、高流平性水性电泳漆,通过阴极电泳涂装技术在零
件表面形成10-50微米的电泳涂层膜层并烘干固化,大幅提升零件表面耐腐蚀性能及其它性能;公司采用龙
门电泳线,可以实现不同产品的同时精准加工。
3、资源优势
公司引进一系列国际顶尖设备,包括日本卡希富基的高速滚齿机、瑞士莱斯豪尔的磨齿机、德国宝飞螺
的花键滚轧机、德国埃玛克的车磨中心、德国克林贝格的齿轮检测中心,以及爱协林的热处理线等,显著提
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此外,公司还陆续增添了珩齿机、珩磨机、剃齿机、插齿机和啮合仪等设备,进
一步丰富了生产能力。在加工工艺方面,公司具备了插齿、滚齿、磨齿、花键加工、渗碳淬火、高精度磨削
、高精度珩磨等多项核心生产能力,产品精度可达四级,确保了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我们的产品
线涵盖了新能源汽车减速器输入轴、中间轴、从动轮、差速器齿圈、涡轮增压器中间壳等关键部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