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1413 安培龙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行业) 9.39亿 99.92 3.02亿 99.79 32.20
其他(行业) 70.94万 0.08 64.66万 0.21 91.15
─────────────────────────────────────────────────
压力传感器(产品) 4.68亿 49.78 1.48亿 48.80 31.61
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产品) 4.54亿 48.33 1.51亿 49.69 33.15
氧传感器及其他(产品) 1775.83万 1.89 457.18万 1.51 25.74
─────────────────────────────────────────────────
内销(地区) 7.97亿 84.76 2.37亿 78.03 29.68
外销(地区) 1.43亿 15.24 6660.98万 21.97 46.48
─────────────────────────────────────────────────
直销(销售模式) 9.22亿 98.05 2.98亿 98.33 32.33
经销(销售模式) 1828.91万 1.95 --- --- ---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产品) 2.22亿 54.01 7115.76万 56.02 31.98
压力传感器(产品) 1.81亿 43.84 5353.77万 42.15 29.64
氧传感器及其他(产品) 886.09万 2.15 233.48万 1.84 26.35
─────────────────────────────────────────────────
内销(地区) 3.39亿 82.36 9291.42万 73.14 27.38
外销(地区) 7267.70万 17.64 3411.59万 26.86 46.94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行业) 7.46亿 99.87 2.37亿 99.58 31.73
其他(行业) 100.71万 0.13 --- --- ---
─────────────────────────────────────────────────
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产品) 3.69亿 49.48 1.22亿 51.54 33.15
压力传感器(产品) 3.54亿 47.43 1.09亿 46.08 30.92
氧传感器及其他(产品) 2304.38万 3.09 565.79万 2.38 24.55
─────────────────────────────────────────────────
内销(地区) 6.40亿 85.71 1.91亿 80.42 29.86
外销(地区) 1.07亿 14.29 4651.41万 19.58 43.59
─────────────────────────────────────────────────
直销(销售模式) 7.25亿 97.10 2.32亿 97.52 31.96
经销(销售模式) 2164.87万 2.90 --- --- ---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压力传感器(产品) 1.58亿 43.52 4695.31万 41.42 29.69
温度传感器(产品) 1.35亿 37.08 4406.75万 38.88 32.70
NTC(产品) 3480.32万 9.58 1235.22万 10.90 35.49
PTC(产品) 2451.49万 6.75 792.84万 6.99 32.34
氧传感器(产品) 409.14万 1.13 25.39万 0.22 6.21
氧传感器芯体(产品) 388.12万 1.07 39.48万 0.35 10.17
其他(产品) 322.85万 0.89 139.68万 1.23 43.26
─────────────────────────────────────────────────
境内:华南(地区) 1.71亿 46.95 --- --- ---
境内:华东(地区) 8637.97万 23.77 --- --- ---
境外(地区) 5496.58万 15.12 --- --- ---
境内:华中(地区) 2086.91万 5.74 --- --- ---
境内:华北(地区) 1829.03万 5.03 --- --- ---
境内:西南(地区) 1013.71万 2.79 --- --- ---
境内:其他(地区) 169.88万 0.47 --- --- ---
其他业务(地区) 44.87万 0.12 44.87万 0.40 100.00
─────────────────────────────────────────────────
直销(销售模式) 3.52亿 96.78 --- --- ---
经销(销售模式) 1126.12万 3.10 --- --- ---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44.87万 0.12 44.87万 0.40 100.00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56.80 0.00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3.2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4.05%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17693.26│ 18.82│
│客户二 │ 4113.58│ 4.38│
│客户三 │ 3797.73│ 4.04│
│客户四 │ 3235.75│ 3.44│
│客户五 │ 3170.47│ 3.37│
│合计 │ 32010.79│ 34.05│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3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8.1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3597.05│ 7.38│
│供应商二 │ 2837.69│ 5.82│
│供应商三 │ 2583.44│ 5.30│
│供应商四 │ 2427.49│ 4.98│
│供应商五 │ 2268.87│ 4.65│
│合计 │ 13714.54│ 28.1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处的行业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第一批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主要产品属于“计
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的“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行业代码:C3983)。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公司主要产品
属于“1.2.1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中的“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此外,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
导目录(2019年本)》,“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属于“鼓励类”产业范围中“二十八、信息产业”之“
21、新型电子元器件”。公司主营业务符合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传感器(transducer/sensor)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
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
求。传感器作为家电、通讯单元、工业控制系统、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产品的核心关键部件之一,是实现
工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转型升级、物联网及人工智能、医疗健康、
汽车电子等各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国家对热敏电阻及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企业重点鼓励、大力扶持,制定了《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电子信息制造业2024-2025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
见》《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给国内热敏电阻及传感器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
展机遇、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技术优势的优质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将持续提升,逐步完成国产替代。
(二)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
1、热敏电阻行业发展趋势
热敏电阻是一种能将温度的变化变换为电信号的敏感元件,利用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显著变化的特性
而制成,一般应用在温度测量、温度补偿、过载保护等场合,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场景。按照温度系数不同
,热敏电阻可分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其中PTC热敏电阻主要用于
过流、过热保护等场合;NTC热敏电阻主要用于温度测量、温度控制、温度补偿、抑制浪涌电流等场合。按
照材料不同,热敏电阻可分为陶瓷热敏电阻、玻璃态热敏电阻、塑料热敏电阻、金刚石热敏电阻、半导体单
晶热敏电阻、铂热敏电阻、铜热敏电阻等,其中陶瓷热敏电阻产量最多,应用最广。公司生产的热敏电阻主
要包括PTC热敏电阻及NTC热敏电阻。
随着下游消费类产品呈现小型化、轻量化和薄型化以及表面贴装生产工艺的普及,同时热敏电阻要满足
各类市场的不同需求,这对热敏电阻的工艺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展望未来,热敏电阻的主要技术发展趋
势,大致可以归为以下方面:
①对于热敏电阻测温的精度、灵敏度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让系统的控制更加精确,并可防止一些不必要
的能源浪费;
②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耐高压耐高流以及耐候性佳的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③产品尺寸的小型化,封装形式的多样化,如玻璃封装工艺的产业化,使得产品具备卓越的耐热性及耐
候性,可以制备出快速响应的微小热敏电阻;
④产品规格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满足下游客户多样化的需求;⑤热敏电阻与数字处理芯片呈现集成化
趋势,有利于实现产品的智能化、标准化。
2、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
传感器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
件或装置。传感器一般包含敏感元件、转换电路和接口电路。敏感元件负责信号采集;转换电路则根据嵌入
式软件算法,对敏感元件输入的电信号进行处理,以输出具有物理意义的测量信息,最后通过接口电路与其
他装置进行通信。此外,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需要,传感器还集成其他零部件,不断延伸传统传感器的
功能。传感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被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
大支柱之一。公司生产的传感器产品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MEMS压力传感
器、玻璃微熔压力传感器)、氧传感器、氮氧传感器、力传感器。
随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5G等前沿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医疗健康、消费
电子、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等领域加速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带动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应用领域持续拓
展,推动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传感器市场潜力巨大。在汽车电子领
域,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汽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系统、变速箱系统、底盘
及制动系统控制系统、座舱系统、热管理系统、辅助驾驶系统等,汽车传感器市场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消费
电子领域,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产品广泛采用传感器,消费电子市场的快速迭代和
创新,推动了传感器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和技术的不断升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
的推进,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中用于监测气体、温度、压力、湿度、流量等多维感知参数,有效提升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大大推动了工业传感器的需求;在医疗健康领域,传感器在智慧康养、生物信号检测等医疗
设备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同时随着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兴起,有效推动了传感器在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根据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传感器产业市场规模为13971.0亿元,同比增长7.7%。亚太地区的增速在全
球各个地区中保持领先,与此同时,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速度更加亮眼,市场规模达到3644.7亿元,同比增
长14.9%,远高于全球增长率。预计中国传感器市场2024年-2026年3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0%,到2026年,
国产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5547.2亿元,并不断呈智能化、微型化、低功耗和高效率发展趋势。具体到各细分
传感器类型市场,2023年,压力传感器再次成为中国传感器细分市场第一位,规模达650.5亿元,占比17.8%
,主要应用于汽车、工业制造、能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体现在轮胎压力监测、液压系统控制和
血压监测等。
从技术趋势来看,根据国内外传感器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以及下游市场对传感器各性能参数的理想化要
求,传感器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①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材料是传感器技术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传感器技术升级的重要支撑。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传感
器材料不断得到更新,品种不断得到丰富。目前除传统的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以外,新型的纳米材料的应
用有利于传感器向微型方向发展。其中,半导体材料在敏感技术中占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具有灵敏度高、响
应速度快、体积小、质量轻且便于实现集成化的特点;以一定化学成分组成、经过成型及烧结的功能陶瓷材
料,其最大的特点是耐热性,在敏感技术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此外,采用功能金属、功能有机聚合物、
非晶态材料、固体材料、薄膜材料等,可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产品质量及降低生产成本。
②传感器的集成化及智能化
为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传感器的设计可能会更加多样化和集成化。传感器的集成化分为传感器本
身的集成化和传感器与后续电路的集成化。传感器本身的集成化是指在同一芯体上,或将众多同一类型的单
个敏感元件集成为一维线型、二维阵列(面)型传感器,使传感器的检测参数实现由点到面再到体的多维图
像化,甚至能加上时间序列,变单参数检测为多参数检测。传感器与后续电路的集成化是指将传感器与调理
、补偿等电路集成一体化,使传感器由单一的信号变换功能,扩展为兼有放大、运算、干扰补偿等多功能,
实现了横向和纵向的多功能扩展。
单一传感器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信息,多传感器融合是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
环境感知传感器通过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融合,可以实
现优势互补,提供更全面、精准的环境感知信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同时,一个传感器能检测两
个或以上物理参数或化学参数,例如同时检测温度和压力、湿度和光照、力和触觉等,这样可以减少传感器
的数量,降低成本和复杂度,同时也能提供更全面的环境信息。
③传感器微小型化
传统传感器一般体积较大、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便携设备、可穿戴设备等下游应用领域不断升级的消
费需求,导致应用领域受限。随着微电子工艺、微机械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及新材料的
应用,传感器中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调理电路的尺寸正在从毫米级步入微米甚至纳米级。
(三)公司生产的热敏电阻器及传感器的主要下游应用行业情况
1、汽车行业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继续发挥着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随着各车企持续迭代
出新,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功能,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叠加国家“两新”政策和地方补贴落实发
力,共同激发了车市终端消费活力,汽车市场稳中向好。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
3,100万辆大关,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
完成2,747.7万辆和2,7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和5.8%。
汽车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推动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发展以纯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的整车技术创新链。其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
制、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逐步突破,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推动新能
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不断提升。新能源车企中,比亚迪、特斯拉、理想、赛力斯等头部企业通过降价和促销
主导竞争,争夺市场份额。而对于插混与增程式车型增速显著,纯电车型增速相对放缓。
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数量均突破1,200万辆,连续十年位居世界首位。新能源
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新车占汽车新车总销量
的比重达到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而在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5
0%。此外国内市场还呈现出出口持续扩大的全球化发展趋势,2024年汽车企业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
3%。
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2025年加力
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在宏观政策活力加速释放、“两新”政策持续发
挥作用、新能源免购置税政策延续以及海外市场空间持续扩大等有利因素影响下,根据中汽协预测,2025年
,中国汽车总销量预计将达到3,290万辆,同比增长4.7%。对于2025年国内乘用车市场表现,中汽协方面预
测其总销量将实现同比4.9%的增长,达到2,890万辆。受益于政策支持及物流需求驱动,中汽协预测2025年
商用车市场将保持适当正增长,总销量预计能达400万辆,同比增长3.3%;中汽协方面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
出口预计620万辆,同比增长5.8%。
汽车行业产业链具有长链条和复杂性、规模效应显著、技术密集型等特点,消费刺激政策及出口鼓励政
策不仅促进了汽车整车生产,还带动了汽车传感器等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升级迭代及市场空间扩容,
也重塑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新的发展格局。作为车辆电子控制系统的基石与核心组件,汽车传感器技术是构
建未来智能网联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汽车传感器可划分为两大类别:车身感知传感器和
环境感知传感器。不同于雷达、摄像头和红外线等环境感知传感器。车身感知传感器遍布动力总成、底盘制
动、车身等各主要核心系统,其不仅能通过实时准确地追踪温度、压力、转速、能量消耗及排放等关键参数
,持续监控并调整车辆各系统运行状态保证其稳定性并助力减少碳排放,而且能通过驾驶者的个性化设置自
动调节车内温度、位置、光线等多维度的驾驶体验,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控制。
汽车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进步的核心。汽车传感器行业发展与全球汽车市场景气度密切相关。展
望未来,尽管全球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加大、部分国家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等因素或将影响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但全球智能电动汽车依旧将引领主要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中国汽车企
业出口势头强劲,产业竞争格局以及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快速更迭等变化对于具备领先的技术能力、快速生产
交付能力、领先的品质控制能力、具备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汽车传感器企业而言,都会是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公司提供的车身感知传感器在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赋予了汽车自我感知的
能力,还能实现对汽车各项信息的精准捕捉与决策。产品涵盖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氧传感
器芯体及成品、力传感器等车规级车身感知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动力及传动系统、底盘及制动系统和车
身及舒适系统。同时,公司已成为国内极少数在车规级应用领域实现低、中、高压压力传感器全压力量程覆
盖的企业之一。
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发展,车身感知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其精度、可靠性和集成化程
度也将不断提高,为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智能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家电行业
2024年,我国家电消费市场升温,保持较快增长。我国家电市场已由增量发展阶段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
阶段。根据奥维云网(AVC)研究测算数据显示,中国家电目前的保有量超过40亿台。在庞大的市场保有量
规模基础之上,以旧换新、废旧回收的政策将有效激活家电存量市场。同时,根据《数字突破·坚定增长20
24中国家电零售与创新白皮书》显示,我国家电市场已经转变到以用户为主导,消费者的需求也已经从基础
功能需求升级到更高层次的需求,市场消费以高端化、套系化和场景化为主要趋势。因此,国家通过多项“
以旧换新”政策将推动家电消费向绿色节能和智能化方向升级,推动消费升级有效开展,促进了家电市场的
增长,成为拉动行业复苏的核心动力。
2024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
若干措施》的通知,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落地。在家电以旧换新方面,对个人消费者购买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冰
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电脑、热水器、家用灶具、吸油烟机等8类家电产品给予以旧换新补贴。在政策
支持下,高能效和智能家电产品表现强劲,一级能效家电和智能家电的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尤其在空调、
冰箱等核心品类中,一级能效产品销量持续增长。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加力支持以旧换新8大
类家电产品实现销售量6,200多万台,直接拉动消费近2,70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限额以上单位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达10,307亿元,同比增长12.3%,突破万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
新政策的通知》,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扩围“两新”政策,继续发挥扩消费、稳投资、促转型、
惠民生重要作用。新的“国补”细则将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涵盖更多家电品类,并提高补贴力度,持续推
动家电行业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
出口市场也表现出色,在全球需求持续回暖、新兴市场增长显著等因素的影响下,自主品牌凭借核心技
术积极布局海外,寻求海外新机遇,出海战略成效显著。根据工信部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家电出口额
达1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再创历史新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内家电市场已经高度成熟,消费者对传统家电产品的关注点向品质化、高端化
升级,同时一些新品类的快速成长也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干衣机、洗碗机、蒸烤一体机、洗地机、集
成灶等,在较低保有基数上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和消费者的需
求形成良性互动,在动态平衡中将我国家电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3、储能行业
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储能成本下探、数据中心需求提升等因素驱动下,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109.8GWh,同比增长136%。海外
市场方面,美国简化发电机组并网流程,并网节奏加快,带动配套储能需求增长;欧洲多国及海外其他地区
不断出台支持政策,储能招标规模持续增长。此外,随着智能应用的快速发展,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加速,将
成为储能市场发展的新动力。根据SNEResearch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301GWh,同比增长62.7%。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营业务基本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力传感器研发、生产、销售为一
体的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经过多年的陶瓷工艺及MEMS技术积累,公司拥有从陶瓷材料研
发到热敏电阻及传感器生产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在材料配方、陶瓷基体制备、成型、烧结、印刷、封装、ME
MS压力传感器芯片设计、标定、模组装配、测试等方面均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及产品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主营产品
基于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产业化经验,公司业已形成了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氧传感器
、力传感器四大类产品线,包含上千种规格型号的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光伏、储能、充电桩
、物联网、工业控制、医疗、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
1、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
公司生产的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包括:PTC热敏电阻器、NTC热敏电阻器及温度传感器。
2、压力传感器
公司生产及研发的压力传感器主要包括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MEMS压力传感器、玻璃微熔压力传感器
。
MEMS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小于0.5MPa的低压压力范围,目前用于汽车发动机系统、刹车系统、
尾气处理系统等气压测量场景。
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由于其封装结构的特性,适用于最大量程0.5~15MPa的中低压压力范围,目前主
要用于汽车变速箱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汽车发动机系统。
玻璃微熔压力传感器适用于最大量程5~600MPa的中高压压力范围,目前主要用于汽车ABS刹车系统、ESP
车辆稳定系统及发动机高压共轨系统、汽油机直喷系统。
3、氧/氮氧传感器
公司生产及研发的氧传感器包括氧传感器芯体以及氧传感器、氮氧传感器。公司生产的氧传感器为片式
氧传感器是利用氧化锆陶瓷敏感芯体测量尾气和大气的氧浓度差,从而监测和控制空燃比的核心检测器件,
主要用于检测发动机尾气排放中的含氧量,并向汽车尾气控制ECU(电子控制单元)输送相应的电压信号,
反映空气燃油混合比例(简称为“空燃比”)。ECU根据空燃比信号,相应控制喷油量和进气量,使发动机
运行在理论空燃比附近的最佳状态,从而为三元催化器的尾气处理创造了理想条件,确保三元催化器对尾气
中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三种污染物都有最大的转化效率,最大程度地进行排放污染物的转
化和净化,达到节能减排的功效。公司生产的氮氧传感器(NOx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检测车辆尾气中氮氧化
物(NOx,包括NO和NO2)浓度的装置,主要用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处理系统(如SCR系统),以确保符合环
保排放标准。
4、力传感器
公司研发及生产的力传感器目前主要基于MEMS硅基半导体应变计技术及玻璃微熔工艺技术。力矩传感器
能够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同时测量力和力矩的三个分量,为机器的力控制和运动控制提供更全面、精确的力感
信息,可满足机器在复杂环境下的作业需求,在汽车、机器人、机械加工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专业从事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力传感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产
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光伏、储能、充电桩、物联网、工业控制等领域。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
,持续优化已有产品并开发新产品,主要通过采购原材料后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向下游生产企业或经销商销
售的方式实现盈利。
2、采购模式
公司制定了《采购控制程序》《供应商管理程序》等制度,对研发和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辅料、外协件
、标准件等进行集中采购管理。对于核心原材料,公司确保与多家供应商保持合作,以保证供应稳定性;在
合作过程中,公司会对重要供应商采取定期绩效考核以及现场检查等方式开展动态管理,定时检查供应商的
相关资质,确保物料供应的稳定性。
3、生产模式
公司采取自主生产为主,委外加工为辅的生产模式,主要采用以销定产方式。对于开发完成后的产品,
公司根据客户的订单要求形成计划或指令,并组织人员生产。在产品批量生产过程中,公司主要采用ERP系
统进行控制管理,建立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保证按时按质按量进行交付。
4、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与众多知名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关系。公司与汽车主机厂客户的合作方式包括直接与主机厂配套供应,也有通过一级供应商进行合作,最终
交付给汽车主机厂终端。公司主要按照订单销售。公司存在对美的集团、TCL、海尔智家等部分客户通过外
租仓中转交付的情形。该模式下,公司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合作,先将产品运送至客户厂区附近第三方物流
服务商的仓库(即“外租仓”),客户根据实际需求下单,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提供仓储配送服务。
5、研发模式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研发技
术团队,依据不同产品配置不同的研发团队并组织进行研发。针对非汽车客户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公司制
定了《设计开发控制程序》《工程变更控制程序》等制度进行研发管理。针对汽车客户的新产品或客户有特
殊要求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行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