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盟固利(301487)经营分析主营业务

 

查询个股经营分析(输入股票代码):

经营分析☆ ◇301487 盟固利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 17.17亿 95.74 9984.54万 106.58 5.81 其他业务(行业) 7644.77万 4.26 -616.42万 -6.58 -8.06 ───────────────────────────────────────────────── 三元材料(产品) 9.54亿 53.18 3367.46万 35.95 3.53 钴酸锂(产品) 7.63亿 42.56 6617.09万 70.63 8.67 其他(产品) 7644.77万 4.26 -616.42万 -6.58 -8.06 ───────────────────────────────────────────────── 境内(地区) 17.94亿 100.00 9366.45万 99.98 5.22 境外(地区) 2.88万 0.00 1.68万 0.02 58.18 ───────────────────────────────────────────────── 锂电材料(业务) 17.17亿 95.74 9984.54万 106.58 5.81 其他业务(业务) 7644.77万 4.26 -616.42万 -6.58 -8.06 ───────────────────────────────────────────────── 直销(销售模式) 17.94亿 100.00 9368.12万 100.00 5.22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三元材料(产品) 4.44亿 53.79 2725.47万 42.47 6.13 钴酸锂(产品) 3.53亿 42.73 3952.54万 61.59 11.19 其他业务(产品) 839.70万 1.02 -260.96万 -4.07 -31.08 ───────────────────────────────────────────────── 境内(地区) 8.26亿 100.00 6350.72万 99.98 7.69 境外(地区) 1.84万 0.00 1.09万 0.02 59.11 ───────────────────────────────────────────────── 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 8.18亿 99.05 6616.33万 104.16 8.08 其他业务(业务) 788.15万 0.95 -264.52万 -4.16 -33.56 ───────────────────────────────────────────────── 直销(销售模式) 8.26亿 100.00 6351.81万 100.00 7.6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 22.18亿 93.97 1.60亿 96.86 7.22 其他业务(行业) 1.42亿 6.03 518.66万 3.14 3.64 ───────────────────────────────────────────────── 钴酸锂(产品) 13.85亿 58.71 1.44亿 87.34 10.42 三元材料(产品) 8.32亿 35.26 1574.11万 9.52 1.89 其他(产品) 1.42亿 6.03 518.66万 3.14 3.64 ───────────────────────────────────────────────── 境内(地区) 23.60亿 99.99 1.65亿 99.93 7.00 境外(地区) 14.44万 0.01 11.47万 0.07 79.42 ───────────────────────────────────────────────── 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 22.18亿 93.97 1.60亿 96.86 7.22 其他业务(业务) 1.42亿 6.03 518.66万 3.14 3.64 ───────────────────────────────────────────────── 直销(销售模式) 23.60亿 100.00 1.65亿 100.00 7.01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钴酸锂(产品) 20.40亿 63.08 1.18亿 49.14 5.78 三元正极材料(产品) 10.46亿 32.33 9953.30万 41.46 9.52 其他业务(产品) 1.33亿 4.12 3444.74万 14.35 25.88 受托加工(产品) 1521.38万 0.47 -1191.17万 -4.96 -78.30 锰酸锂(产品) 7.43万 0.00 7876.39 0.00 10.60 其他(产品) 5.24万 0.00 3.10万 0.01 59.22 ───────────────────────────────────────────────── 华南(地区) 13.19亿 40.78 1.14亿 47.32 8.61 华东(地区) 5.50亿 17.02 121.91万 0.51 0.22 华北(地区) 4.69亿 14.49 5036.96万 20.98 10.75 华中(地区) 3.29亿 10.18 2799.97万 11.66 8.50 西南(地区) 3.15亿 9.73 638.45万 2.66 2.03 其他业务(地区) 1.33亿 4.12 3444.74万 14.35 25.88 东北(地区) 9897.06万 3.06 460.70万 1.92 4.65 西北(地区) 1953.20万 0.60 142.99万 0.60 7.32 海外(地区) 2.01万 0.00 7561.75 0.00 37.66 ───────────────────────────────────────────────── 自营销售-签收模式(销售模式) 24.79亿 76.67 --- --- --- 自营销售-寄售模式(销售模式) 6.21亿 19.21 --- --- ---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33亿 4.12 3444.74万 14.35 25.88 受托加工(销售模式) 1521.38万 0.47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3.6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6.20%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70889.93│ 39.52│ │客户二 │ 29152.40│ 16.25│ │客户三 │ 18656.40│ 10.40│ │客户四 │ 11328.62│ 6.32│ │客户五 │ 6670.80│ 3.72│ │合计 │ 136698.15│ 76.20│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3.2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8.6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68099.52│ 40.29│ │供应商二 │ 28895.64│ 17.10│ │供应商三 │ 19135.06│ 11.32│ │供应商四 │ 11692.26│ 6.92│ │供应商五 │ 5105.79│ 3.02│ │合计 │ 132928.27│ 78.64│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行业分类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钴酸锂、三元正极材料及前瞻材 料。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 类代码C26)中的“无机盐制造”(分类代码C2613)。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目录,公司产品属于重点产品和服务目录中“二次电池材料制造”中的“钴酸锂、镍钴锰/镍钴铝三元正 极材料”。同时三元正极材料属于《中国制造2025》鼓励发展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 (二)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下游主要应用于各类电池产品的制造,终端主要可应用于 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众多场景。 1、终端应用市场 (1)新能源汽车市场 根据SMM数据和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638万辆,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新 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国内新车市场占有率达40.9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2)消费电子市场 2024年,根据Canalys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2.2亿部,同比增长7%;根据中国信通院数 据显示,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3.14亿部,同比增长8.7%。根据IDC数据显示,全球PC出货量达到2.63亿台, 同比增长1.0%;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5.38亿台,同比增长6.1%。整体来看,消费电子市场在2024年实现 了小幅增长。 (3)电动两轮车市场 2024年,根据电动车观察网数据显示,国内电动两轮车销量为4950万台,同比下滑11.6%;海外销量达1 877万台,同比增长24.8%。截止2024年末,国内电动两轮车保有量约4.25亿台。 2、新能源电池市场 (1)动力电池 2024年,根据GGII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840.6GWh,同比 增长19%。其中,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548.4GWh,同比增长41.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139.0GWh,占总 装车量25.3%,同比增长10.2%。 (2)消费电池 2024年,根据起点研究院(SPIR)数据显示,全球消费电子电池出货量66.9GWh,同比增长6.9%,消费 电子电池需求进入增长复苏阶段。 (3)电动工具电池 2024年,根据EVTank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锂电池类电动工具出货量占全部无绳类电动工具的比重已经高 达93.4%,锂电类电动工具出货量的快速增长带动全球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25.4%达到26.3亿颗 ,总体市场规模达到130.7亿元,中国企业的电动工具电池全球市场份额相比2023年进一步提升。 3、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 2024年,根据SMM和ICC数据显示,全球钴酸锂产量为10.32万吨,同比增长31.78%,其中国内钴酸锂的 产量达9.39万吨,同比增长18.84%;全球三元正极材料产量为95.3万吨,同比下滑1.6%,其中国内三元正极 材料产量为61.4万吨,同比增长3.6%。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新能源正极材料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为研发、生产及销售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同时积极布局、储备相关的前瞻 材料。其中公司钴酸锂产品已覆盖4.2V至4.53V全电压平台,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消费电池需求;三元正 极材料方面,公司专注于中镍、高镍和超高镍系列、NCMA、NCA等多晶或单晶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同时积极 研发用于固态电池、低空飞行器、机器人用电池等领域的新型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前瞻材料方面,公司 主要推进包括富锂锰基、固态电解质、钠电正极材料、复合补锂剂、高熵复合材料等在内的先进材料,积极 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以“创新驱动为核,技术引领前行”为研发理念,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 “产业化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三代叠加”科技创新战略,搭建了“领先产品、先进技术、复合 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平台。同时,公司紧密围绕目标客户的核心需求,灵活调整产品技术策略,构建起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组织,推行“市场牵引、全员研发”的IPD产品开发机制,高效整合内部资源,提 高个体和组织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公司经营目标完成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2、采购模式 公司的采购模式主要包括采购策略和供应商管理两个环节。 在采购策略方面,对于镍、钴、锰、锂等主要原材料及其加工品,公司采取与主要供应商签署长期协议 、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以保障主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与品质稳定,同时通过期货市场适时开展套期保值工 作,以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评价管理体系,在对现有供应商进行逐月考核的同时,不 断引入具有竞争力的新供应商,形成了相对稳定、适当竞争、动态调整的合格供应商名录,确保了原辅料供 应的持续稳定、质量优良及价格合理。 公司日常以按需采购为主要方式,根据产销需求或阶段性预判,完成相关材料的采购。同时,公司定期 对原材料未来价格走势进行专项分析,如预判当前原材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时,适当进行战略备货。 3、生产模式 生产制造上,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原则安排生产,实施精益化生产、柔性生产模式。主要根据客户 需求情况确定排产计划并进行灵活调整,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 此外公司制定严格的库存管理制度,严格遵循产、供、销联动机制,优化、调整排产模式,提高生产效 率。 4、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销模式,直接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销售定价为行业通行的“主要原材料成 本+加工价格”定价模式。其中“主要原材料成本”由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计价基础及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 比率确定,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计价基础为相关金属盐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加工价格”则由公司根据具体 产品的加工成本、目标利润构成,其中加工成本主要由产品工序及工艺复杂程度,以及公司在产品创新、生 产工艺改进等方面价值所决定。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实现产品的迭代升级。公司基于对新 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深度理解和融合创新,在技术研发方面主要包括了对前驱体、正极材料、复合材料、固 态电解质、工艺设计、智能装备、信息化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突破,依托领先的技术研发平台和IPD研发管理 体系,公司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有效推动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荣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信部 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天津市科技领军企业、天津市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等多项荣誉和资质,公司 还拥有两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的测试验证中心、天津市固 态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公司目前共主导、参与完成57项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已授权 专利111项,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关键技术及合成工艺方面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2、上下游渠道优势 公司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通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开拓和客户维护,已成功构筑起与客户间牢固可靠 的合作伙伴关系,客户群体主要为国内头部新能源电池生产企业,在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下,公司自身业务 、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持续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价值。 在供应链体系的搭建和开发方面,公司基于对前驱体、碳酸锂等主要原材料及装备工程的研究与开发, 严格控制供应商准入门槛,提高供应商产品质量要求,在长期的供应链管理中形成了稳定的上游供应链渠道 ,持续提升公司在上游原材料、设备等方面的管控力度,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和成本可控,全面打造具备 行业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为公司的持续稳健运营奠定坚实的供应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与多家行业头部客户及供应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 深度,确保公司业务增长的稳定性。 3、工艺生产优势 公司持续深化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工艺的智能化升级,围绕“精益数字化、工厂智能化、管理信息 化”三化融合理念,全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 公司核心技术不断升级,基于对产品机理与设备原理的持续研究,公司持续优化窑炉、粉碎、除铁等关 键设备的机理分析与仿真模拟,优化工艺参数,在单线产能有效提高的同时提升产品性能一致性。通过设备 改造,降低关键工序能耗,设备综合效率达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自主开发的BI系统与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全产线覆盖,实时采集生产数据,缩短订单交付周期。优化 排产,提升产能利用率,提高质量异常响应速度,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公司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工艺 知识库,沉淀标准化操作流程,完善产线防错机制,减少人为干预误差,通过智能化改造推动人工成本降低 ,维修停机时间减少,提高生产效率。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竞争进入白热化,整个正极材料产业正在经历剧烈震荡,为确保公司产 品市场占有率、提升竞争韧性,公司从产品创新、差异竞争、降本增效、质量管控、合规治理等多个维度开 展2024年的各项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94亿元,同比下降23.98%,净利润-7,352.75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 股东的净利润-7,166.57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8,584.30万元。公司产品实现产量、销量 双突破,合计完成正极材料产量15,931.67吨,较2023年同比增长60.96%;销售量14,250.78吨,较2023年同 比增长43.39%。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情况如下: (1)推动核心产品迭代,实现前瞻材料突破 2024年,公司对现有产品、前瞻材料加大了研发投入,通过对研发管理体系的升级,研发人员的扩增, 深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策略,加快产品性能的提升与迭代。 ①钴酸锂 钴酸锂产品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的循环特性,终端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 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低空飞行器等众多消费电子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电子 产品续航时间和综合性能的更高要求,钴酸锂的应用范围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 公司的4.48V高电压钴酸锂产品在去年量产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放量,4.50V和 4.53V以上高电压钴酸锂产品完成多家重点客户的小试或中试认证,即将实现批量供货。 4.45V&4.48V钴酸锂作为公司技术成熟、性能优异的现有产品。在研发工艺上,采用增加元素包覆的技 术,抑制钴酸锂脱嵌锂的相变,提升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长循环性能,产品均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4.50V&4.53V钴酸锂是公司已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验证阶段的产品。在研发工艺上,采用机械粉 碎的技术,在保证了颗粒充分解离的同时也能避免颗粒过粉,改善了材料的存储、产气、高温循环等性能, 目前产品均已完成多家重点客户的小试或中试认证,即将实现批量供货。 O2相(新型4.55V+高电压钴酸锂材料)钴酸锂产品作为公司储备迭代的重要前瞻材料,采用定向掺杂金 属元素技术,在能量密度、倍率、循环等主要性能上显著优于传统的钴酸锂,在相同电压平台下可有效提升 能量密度,公司目前已与头部终端客户开展实质性联合开发工作,相信未来将有希望突破现有钴酸锂产品的 理论性能极限。 ②三元正极材料 三元正极材料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性能及良好的安全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 两轮车、电动工具、低空飞行器、机器人等多个终端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三元正极材料的应 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公司的三元正极材料产品在努力推动大动力领域落地的同时,主要实施产品的高端化及差异化竞争策略 。具体如下: 公司三元5系产品,采用大小掺混、一次烧结等技术,具备高压实的性能特点,产品已进入大规模量产 阶段;6系高电压产品,采用钴梯度结构细化、浅表层固氧及提容掺杂等技术,具备高能量密度、优异循环 性等性能特点,产品在头部客户处验证顺利;9系超高镍产品,采用多段烧结、短程化、富钴包覆的干洗等 技术,具备高容量、高压实、低内阻和长循环等特点,产品在头部客户处验证顺利,综合性能处于第一梯队 。 在继2023年公司NCA产品完成国产替代并正式导入国内头部企业以来,公司积极开展对NCA产品在终端领 域的探索。2024年,公司继续与战略客户共同推动NCA产品的应用场景挖掘,并在包括高端电动工具、人形 机器人、低空载人飞行器、不间断电源等多个新兴领域得以应用与拓展。 公司的NCA产品,采用低DCR、高倍率循环、高稳定性等技术,具备高体积密度、高功率续航、高安全的 性能特点,公司的第一代NCA产品已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根据市场反馈及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预计在202 5年将实现更高的产销量。 同时公司致力于打造下一代NCA产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及迭代,形成集更高容量、高倍率、高安全性 及卓越低温性能于一身的差异化优势产品,目前正在与公司战略客户进行联合开发,预计将快速实现终端导 入及量产。 ③前瞻材料 公司在推进现有产品研发的前提下,也致力于推动新能源电池行业的革命性发展,对前瞻材料进行谨慎 立项、积极研发、合理布局,包括富锂锰基、固态电解质、钠电正极材料、高熵复合材料、富锂铁酸锂补锂 添加剂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富锂锰基材料:公司正在与电池头部客户联合开发一种新型的类单晶富锂锰正极材料,其中第一代产品 已在电芯中试验证阶段,第二代产品通过降低富锂相含量提升材料首次放电效率,进一步提升材料的电化学 性能。目前公司的富锂锰基材料因其高容量、高压实密度、优异高温存储性能等特点,未来将有望应用于高 端大动力电池领域;此外,该类富锂锰基材料产品还有望在固态电池中得到应用,通过增加钴含量提升材料 的导电性能,从而使类单晶材料更适用于高电压下的固态电池。 固态电解质:公司开发的LATP固态电解质材料,具备高离子电导率、高分散、粒径可控等性能特点,可 应用于固态电池体系正极包覆、正极极片掺混、电解液添加剂及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领域。目前公司的固态 电解质产品已完成技术定型并在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处完成材料认证,未来将有望应用于低空无人机动力电池 、固态储能电池及车用大动力电池等诸多领域。同时公司还在对更高电导率的LLZO电解质及卤化物、硫化物 固态电解质技术进行研发储备工作。 钠电正极材料:公司采取层氧和聚阴双技术路线并进模式。层氧钠电产品已通过国内主流客户的中试验 证,产品指标优异,可稳定生产,核心产品主要应用于小动力、启停电源、储能、动力汽车、工程机械等场 景。第一代产品凭借低成本、差异化、长循环、高倍率、高能效等性能特点,得到国内众多客户认可;第二 代产品与客户联合开发,具有高容量、高压实、低残碱的特点,克服了钠电材料容量低的劣势,能量密度可 大于180Wh/kg,进一步拓宽钠电池的应用领域。同时公司持续推进聚阴钠电产品技术的研发攻关,所开发的 复合磷酸铁钠产品具备长循环、高安全、高能效优势,未来预计将可应用于大规模储能领域。 高熵复合材料:公司重点开发高技术附加值的新型高熵复合材料、复合补锂剂材料,以小而精作为开发 策略,提升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和低温动力学性能,满足高端动力电池对高安全性、长寿命、低温 快充性能的需求。高熵复合材料通过元素的科学匹配,提高正极材料的工艺兼容性,使材料具备高容量、长 循环的技术特点,将来可通过成本和性能的双重优势在大动力领域对目前主流正极材料产生一定比例替代, 目前该产品处于中试开发验证阶段。 富锂铁酸锂补锂添加剂:公司开发的补锂剂产品具备不可逆容量高、pH残碱低、空气稳定性优的性能特 点,通过预锂化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目前公司补锂剂产品已完成中试工艺定型,正在有序进行 客户推广工作。 (2)推进生产工艺革新,完善降本增效措施 2024年,公司在生产制造上继续推动精益化模式,通过系统性工艺革新与全价值链成本管控,持续开展 降本增效,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工艺革新方面,公司通过机理分析、仿真模拟、设备改造,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开发高精度过程控制方 法,提高产品过程稳定性,优化现场操作,加强现场异物管理,实现关键工序CPK稳步提升。实现拉动式生 产模式,优化排产效率,提高库存周转率和客户订单交付及时率。 生产成本管理方面,本年度,公司主要推行大项目制管理,联动营销、研发、生产、采购等多部门,充 分挖掘成本改善空间,升级BI系统功能和能管平台,建立精确的成本核算体系,对生产成本进行详细分类和 核算,准确分析成本构成和成本变动原因,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设备改善与过程管理,提升原料 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建立专项改善全员参与机制,形成“全员降本”的良好氛围。 (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2024年,公司质量管理全面升级,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检测提升、体系建设等8个维度,策划并实 施年度质量改善规划。运用六西格玛、QCC等方法,推动质量工作持续改进,辅以质量竞赛、质量月等活动 提升团队质量意识,年度产品一次合格率等质量关键指标均超额达成目标,产品质量稳定性赢得了客户认可 与信赖。同时,公司依托已获国家CNAS实验室认可的检测中心,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主持参与国家及行业标 准,全方位助力质量管理及产品研发创新。 2024年,公司积极构建双碳体系,推动绿色发展进度,规划具有公司特色的双碳推进路线。目前,公司 已成功获得ISO14067、ISO14064及ISO14021等涉及碳排放和循环体系的认证,同时公司正式通过了科学碳目 标倡议(ScienceBasedTargetsinitiative,SBTi)的1.5℃短期目标、长期净零目标两项审验,并在国际权 威环境非营利组织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公布的2024年度评级结果中获得B级评价。为公司绿色发展 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公司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未来展望: (一)行业趋势 2025年,随着新能源电池技术及性能的不断突破,预估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根据 GGII的预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5年将有望突破2100万辆,全球汽车电动化渗透率将达到23.2%。其 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各项补贴政策延续的支持下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610 万辆,电动化渗透率有望突破50%。 消费电子领域,考虑新兴市场增长动能及整体消费者换机周期拉长的影响,预计2025年市场增速将有所 放缓。根据Counterpoint的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达12.7亿部。根据Trendforce的 预计,得益于Windows10的服务终止和商业设备升级的需求,2025年全球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8 3亿台,较2024年增长4.9%。根据IDC的预计,2025年可穿戴设备的全球市场将增长3.9%,预计销售约5.59亿 部。 根据SMM的数据调研,近年来,电动工具市场持续扩大,尤其是无绳化和便携性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新 能源电池在电动工具中的广泛应用。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动工具产量预计达到4.01亿台,从而带动27GWh 的新能源电池需求。 根据ICC的预计,2024年全球消费类电池产量预估130GWh,同比增速8%左右,2032年全球消费类电池需 求将达到280GWh。

www.chaguwang.cn & ddx.gubit.cn 查股网提供数据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