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1487 盟固利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三元(产品) 5.55亿 54.49 19.37万 0.33 0.03
钴酸锂(产品) 4.38亿 43.02 5861.36万 100.35 13.39
其他业务(产品) 2529.20万 2.48 -40.69万 -0.70 -1.61
其他(补充)(产品) 3.46万 0.00 8284.51 0.01 23.93
─────────────────────────────────────────────────
境内(地区) 10.18亿 99.96 5839.38万 99.97 5.74
境外(地区) 35.63万 0.04 1.49万 0.03 4.19
─────────────────────────────────────────────────
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 10.16亿 99.80 5786.34万 99.07 5.70
其他业务(业务) 202.55万 0.20 54.53万 0.93 26.92
─────────────────────────────────────────────────
直销(销售模式) 10.18亿 100.00 5840.87万 100.00 5.74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 17.17亿 95.74 9984.54万 106.58 5.81
其他业务(行业) 7644.77万 4.26 -616.42万 -6.58 -8.06
─────────────────────────────────────────────────
三元材料(产品) 9.54亿 53.18 3367.46万 35.95 3.53
钴酸锂(产品) 7.63亿 42.56 6617.09万 70.63 8.67
其他(产品) 7644.77万 4.26 -616.42万 -6.58 -8.06
─────────────────────────────────────────────────
境内(地区) 17.94亿 100.00 9366.45万 99.98 5.22
境外(地区) 2.88万 0.00 1.68万 0.02 58.18
─────────────────────────────────────────────────
锂电材料(业务) 17.17亿 95.74 9984.54万 106.58 5.81
其他业务(业务) 7644.77万 4.26 -616.42万 -6.58 -8.06
─────────────────────────────────────────────────
直销(销售模式) 17.94亿 100.00 9368.12万 100.00 5.22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三元材料(产品) 4.44亿 53.79 2725.47万 42.47 6.13
钴酸锂(产品) 3.53亿 42.73 3952.54万 61.59 11.19
其他业务(产品) 839.70万 1.02 -260.96万 -4.07 -31.08
─────────────────────────────────────────────────
境内(地区) 8.26亿 100.00 6350.72万 99.98 7.69
境外(地区) 1.84万 0.00 1.09万 0.02 59.11
─────────────────────────────────────────────────
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 8.18亿 99.05 6616.33万 104.16 8.08
其他业务(业务) 788.15万 0.95 -264.52万 -4.16 -33.56
─────────────────────────────────────────────────
直销(销售模式) 8.26亿 100.00 6351.81万 100.00 7.6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 22.18亿 93.97 1.60亿 96.86 7.22
其他业务(行业) 1.42亿 6.03 518.66万 3.14 3.64
─────────────────────────────────────────────────
钴酸锂(产品) 13.85亿 58.71 1.44亿 87.34 10.42
三元材料(产品) 8.32亿 35.26 1574.11万 9.52 1.89
其他(产品) 1.42亿 6.03 518.66万 3.14 3.64
─────────────────────────────────────────────────
境内(地区) 23.60亿 99.99 1.65亿 99.93 7.00
境外(地区) 14.44万 0.01 11.47万 0.07 79.42
─────────────────────────────────────────────────
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 22.18亿 93.97 1.60亿 96.86 7.22
其他业务(业务) 1.42亿 6.03 518.66万 3.14 3.64
─────────────────────────────────────────────────
直销(销售模式) 23.60亿 100.00 1.65亿 100.00 7.01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3.6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6.20%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70889.93│ 39.52│
│客户二 │ 29152.40│ 16.25│
│客户三 │ 18656.40│ 10.40│
│客户四 │ 11328.62│ 6.32│
│客户五 │ 6670.80│ 3.72│
│合计 │ 136698.15│ 76.20│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3.2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8.6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68099.52│ 40.29│
│供应商二 │ 28895.64│ 17.10│
│供应商三 │ 19135.06│ 11.32│
│供应商四 │ 11692.26│ 6.92│
│供应商五 │ 5105.79│ 3.02│
│合计 │ 132928.27│ 78.64│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下游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电池产品的生产制造。在终端应用
方面,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机器人、低空飞行器、UPS
电源、BBU电源等众多场景。
1、终端应用市场
(1)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5年上半年,根据乘联会和中汽协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956万台,同比增长31%。其
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国内新能源汽车新车
市场占有率达44.3%,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保持增长态势。
(2)消费电子市场
2025年上半年,根据IDC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5.515亿部,同比增加了970万部;中国智
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406亿部,较上年减少约50万部。
(3)其他新能源电池终端市场
2025年上半年,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国内电动两轮车销量达到3232.5万台,同比增长29.5%;根据E
Vtank的统计,2024年全球锂电池类电动工具出货量占全部无绳类电动工具的比重已经高达93.4%,锂电类电
动工具出货量的快速增长带动全球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25.4%达到26.3亿颗,总体市场规模达
到130.7亿元,预计2025年电动工具锂电池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根据赛迪研究院预测,低空经济整体
市场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2023年至2026年CAGR约达30%,其中eVTOL市场规模预计到2026年可达95亿
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7%。
2、新能源电池市场
根据ICC鑫椤锂电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锂电池产量为986.5Gwh,同比增长48.3%,其中动力电池
依旧是增量贡献的大头,达到684Gwh,同比增长49%;储能电池份额突破25%,规模达到258Gwh,同比增长10
6%。
3、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
2025年上半年,根据ICC数据显示,国内钴酸锂产量达到5.37万吨,同比增长27.8%。三元材料产量达到
32.1万吨,同比增长7.3%。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为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同步储备前瞻材料。其中,
钴酸锂产品覆盖4.2V至4.53V全电压平台,可满足消费电池多个终端应用场景需求;三元正极材料聚焦中镍
、高镍及超高镍系列,兼顾NCMA、NCA等多晶与单晶产品的生产研发,同时推进向固态电池领域,以及低空
飞行器、机器人、UPS电源、BBU电源等应用场景的新型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研发工作;前瞻材料领域重点推
进富锂锰基、固态电解质、钠电正极材料、高熵复合材料、富锂铁酸锂补锂添加剂,助力新能源电池产业进
一步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18亿元,同比增长23.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3.84万
元,同比减少60.87%,其中二季度单季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69.68万元,二季度单季同比增
长456.27%,环比实现扭亏为盈。公司产品在2025年上半年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累计产量达10499.30吨
,产能利用率近80%,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2.93%。
(1)加速核心产品迭代,实现前瞻材料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4756.58万元,同比增长45.57%。依托研发管理体系的升
级完善,构建以市场需求驱动的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及前瞻储备。通过建立客户需求动态响应
机制、搭建跨部门协同研发平台及完善技术成果转化评估体系,深度践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研发
策略,推进材料结构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参数改良及产品应用性能测试验证等研发环节,加速实现产品性能
参数的提升与技术迭代周期的缩短,为产品技术领先奠定基础。
①钴酸锂
钴酸锂产品凭借高能量密度、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的循环特性,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低空飞行器等终端消费电子场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电
子产品续航时间和综合性能的更高要求,钴酸锂的应用范围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
4.45V高电压钴酸锂:采用颗粒工程优化,合理设计大小粒径匹配,产品具备高倍率性能与优异低温性
能,已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
4.48V高电压钴酸锂:采用首代均相元素分布四钴技术,并在材料包覆过程中筛选、优化包覆元素种类
及增加其含量,抑制钴酸锂脱嵌锂相变,提升材料结构稳定性与长循环性能,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4.50V高电压钴酸锂:采用更先进的烧结区间和烧结气氛,获得具有高单晶化程度、大颗粒强度及稳定
体相结构的新一代产品;采用微损粉碎工艺,在确保颗粒充分解离的同时避免过度粉碎;改善材料的存储、
产气、高温循环等性能,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4.53V高电压钴酸锂:采用四钴掺杂元素并同步引入多元掺杂技术,重新设计验证过程指标并加严指标
管控,进一步满足高电压电芯端更苛刻的容量、循环及品质要求,产品已通过重点客户认证并进入试生产阶
段。
O2相钴酸锂(新型4.55V+高电压):作为公司储备迭代的重要前瞻材料,采用定向掺杂金属元素技术,
在能量密度、倍率、循环等主要性能上优于传统的钴酸锂,在相同电压平台下可有效提升能量密度,公司目
前已与头部终端客户开展实质性联合开发工作,预计未来将快速突破现有钴酸锂产品的理论性能极限并实现
产业化落地。
②三元正极材料
三元正极材料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性能及良好的安全性能,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
车、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低空飞行器、机器人、UPS电源、BBU电源等多个终端应用场景,随着技术的不
断进步和优化,三元正极材料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公司的三元正极材料产品在努力推动大动力领域落地的同时,主要实施产品的高端化及差异化竞争策略
,在小动力领域达至行业第一梯队水平。
三元5系:采用大小掺混、一次烧结等技术,具备高压实的性能特点,产品已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三元6系高电压:采用钴梯度结构细化、浅表层固氧及提容掺杂等技术,具备高能量密度、优异循环性
等性能特点,产品在重点客户处验证顺利,已通过客户小试认证。
三元9系超高镍:采用多段烧结、短程化、富钴包覆的干洗等技术,具备高容量、高压实、低内阻和长
循环等特点,产品在头部客户处验证顺利,累计已实现吨级供货,单晶综合性能处于第一梯队。
NCA系列:报告期内,公司联合战略客户持续推进NCA产品的应用场景开发,产品已在高端电动工具、机
器人、低空飞行器、UPS电源、BBU电源等新兴应用场景成功应用。公司产品采用低DCR、高倍率循环、高稳
定性等技术,具备高体积密度、高功率续航、高安全的性能特点;公司的第一代NCA产品已进入大批量生产
阶段,陆续突破了多家重点客户。
同时,公司致力于打造下一代NCA产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及迭代,形成集更高容量、高倍率、高安全
性等卓越低温性能于一身的差异化优势产品;目前公司正在与战略客户进行联合开发,其中公司第二代NCA
材料解决了小动力大倍率高温存储及循环问题,进入客户多款全极耳为主的项目批量量产,已完成近百吨的
备货及出货;此外,公司第三代NCA及第四代NCA均配合客户开展高端项目研发,合作进展顺利,预计部分高
端项目将快速实现终端导入及量产。
③前瞻材料
公司稳步推进现有产品研发,同时全力助推新能源电池行业实现革命性发展,对前瞻性材料研发以审慎
立项、积极研发、科学布局为原则开展工作,包括富锂锰基、固态电解质、钠电正极材料、高熵复合材料、
富锂铁酸锂补锂添加剂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进展。
富锂锰基材料:公司与电池头部客户联合开发新型类单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其中第一代产品已进入电
芯中试验证阶段,第二代产品通过降低富锂相含量提升材料首次放电效率,进一步优化电化学性能。目前,
公司富锂锰基材料因具备高容量、高压实密度及优异高温存储性能等特点,有望应用于大动力和低空电池领
域。此外,公司积极开拓富锂锰基材料在固态电池的应用,通过与头部电芯企业及整车企业深度合作开发,
其中一款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已通过头部固态电池企业的小试认证,目前有序推进中试验证工作。
固态电解质:公司开发的LATP固态电解质材料,具备高离子电导率、高分散、粒径可控等性能特点,可
应用于固态电池体系正极包覆、正极极片掺混、电解液添加剂及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领域。目前,固态电解
质产品已完成技术定型,并通过固态电池头部企业的中试认证,未来有望应用于低空无人机动力电池、固态
储能电池及车用大动力电池等领域。同时,公司持续开展高电导率LLZO电解质及卤化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技术的研发储备工作。
钠电正极材料:采用层氧与聚阴双技术路线并行策略。层氧钠电产品已通过国内主流客户中试验证,指
标优异且可稳定生产,主要应用于小型动力系统、启停电源、储能、动力汽车、工程机械等场景。第一代产
品具备低成本、长循环、高倍率等性能优势,获客户广泛认可;第二代产品与客户联合开发,通过高容量、
高压实、低残碱特性突破容量瓶颈,能量密度突破180Wh/kg,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同时,公司持续推进聚
阴钠电技术研发,开发的复合磷酸铁钠产品具备高容量、长循环、高安全优势,性能达行业先进水平,未来
有望应用于大规模储能领域。
高熵复合材料:公司聚焦高技术附加值的新型高熵复合材料、通过小而精的开发策略,着力提升材料热
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及低温动力学性能,以契合高端动力电池对高安全性、长寿命及低温快充性能的需求。
高熵复合材料通过元素科学匹配,提升正极材料工艺兼容性,具备高容量、长循环的技术特性,未来凭借成
本与性能双重优势,可在大动力领域对当前主流正极材料形成一定比例替代,目前该产品处于中试开发验证
阶段。
富锂铁酸锂补锂添加剂:通过精准调控产品配方设计与工艺技术参数,公司开发的富锂铁酸锂补锂添加
剂产品具备不可逆容量高、pH值及残碱低、空气稳定性好等优点;在锂离子电池中添加富锂铁酸锂补锂添加
剂,可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循环性能。目前产品已完成中试工艺定型,正在有序进行客户推广
及验证工作。
(2)推进生产工艺革新,强化精细化成本管控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生产制造领域持续推进精益化模式,以系统性的工艺革新举措与全价值链成本管
控体系为核心,深入开展降本增效工作,旨在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及强化成本要素管理,
进一步增强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工艺革新方面,公司通过工艺过程机理仿真分析、设备技改,打破传统工艺壁垒,不断迭代与创新,全
面提升产品性能及生产效率。开发高精度过程控制方法,建立全要素金属地图,强化现场异物管控,提高产
品一致性与质量可靠性,实现工艺革新沿着高效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生产成本管理方面,公司以“成本管理年”为契机,创新推行“三台联动、多端协同”机制,通过构建
全面成本要素地图,系统识别并深挖各环节降本潜力,持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聚焦生产效能提升,公司
以优化设备综合效率为抓手,实现能耗指标下降;同时深化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产品稳定性,
推动质量成本同比降低。此外,公司全面梳理业务流程,通过精益化管理与数字化工具应用,大幅提升运营
效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推动绿色体系发展
2025年上半年,公司进一步深化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坚持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检测创新、专项突破
、体系建设等多个维度,推动年度质量提升规划。构建以“磁异改善”为核心,围绕“预防-突破-制度-文
化”构建闭环式质量管理系统。产品直通率、产品一次合格率不断提升,同时质量成本逐年降低,铸就公司
可持续的质量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面推动构建完善、更具特色的双碳管理体系,系统化落实ISO14064、ISO14067系
列标准。加大绿色技术应用与循环经济模式实践,挖掘降低碳排放潜力,推动双碳管理渗透至各业务环节及
供应链,产品碳排放逐步降低。积极优化CDP平台碳信息披露质量,持续以双碳战略为引领,驱动绿色发展
,不断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2、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以“创新驱动为核,技术引领前行”为研发理念,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
“产业化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三代叠加”科技创新战略,搭建了“领先产品、先进技术、复合
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平台。同时,公司紧密围绕目标客户的核心需求,灵活调整产品技术策略,构建起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组织,推行“市场牵引、全员研发”的IPD产品开发机制,高效整合内部资源,提
高个体和组织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公司经营目标完成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2)采购模式
公司的采购模式主要包括采购策略和供应商管理两个环节。在采购策略方面,对于镍、钴、锰、锂等主
要原材料及其加工品,公司采取与主要供应商签署长期协议、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以保障主要原材料的及
时供应与品质稳定,同时通过期货市场适时开展套期保值工作,以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评价管理体系,在对现有供应商进行逐月考核的同时,不
断引入具有竞争力的新供应商,形成了相对稳定、适当竞争、动态调整的合格供应商名录,确保了原辅料供
应的持续稳定、质量优良及价格合理。
公司日常以按需采购为主要方式,根据产销需求或阶段性预判,完成相关材料的采购。同时,公司定期
对原材料未来价格走势进行专项分析,如预判当前原材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时,适当进行战略备货。
(3)生产模式
生产制造上,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原则安排生产,实施精益化生产、柔性生产模式。主要根据客户
需求情况确定排产计划并进行灵活调整,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
此外公司制定严格的库存管理制度,严格遵循产、供、销联动机制,优化、调整排产模式,提高生产效
率。
(4)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销模式,直接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销售定价为行业通行的“主要原材料成
本+加工价格”定价模式。其中“主要原材料成本”由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计价基础及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
比率确定,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计价基础为相关金属盐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加工价格”则由公司根据具体
产品的加工成本、目标利润构成,其中加工成本主要由产品工序及工艺复杂程度,以及公司在产品创新、生
产工艺改进等方面价值所决定。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秉持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核心驱动力,通过持续强化研发资源投入,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基于对新
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深刻理解与融合创新理念,公司技术研发工作全面布局于前驱体、正极材料、复合材料
、固态电解质、工艺设计、智能装备、信息化系统等多个领域,并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依托领先的技术
研发平台体系与IPD研发管理体系,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有力推动产品产业化进程
。
历经多年技术积累与沉淀,公司荣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工
信部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津市科技领军企业、天津市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等多项国家级及
地方级荣誉资质。此外,公司设有两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认证的测试验证中心,以及天津市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公司目前共
主导、参与完成58项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已授权专利115项,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关键技术及合成工
艺方面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2、上下游渠道优势
公司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历经二十余载市场开拓与客户维系,已成功构建起与客户之间稳固可
靠的合作伙伴关系。客户群体以国内头部新能源电池生产企业为主,在长期良好合作历程中,公司实现了自
身业务规模的扩张,同时通过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经营管理,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并创造价值。
在供应链体系的搭建和开发方面,公司深化对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主要原材料及
生产设备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提高供应商准入标准,强化供应商产品质量现场监督审核,完善供应商绩效考
核,在长期的供应链管理中形成了稳定的上游供应链渠道,建立主材价格趋势分析机制,打通材料的深加工
渠道,深化与多家行业头部供应商战略合作,全面拓宽采购渠道,持续提升公司在上游原材料的管控力度,
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和成本可控,全面打造具备行业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为公司的持续稳健运营奠定坚
实的供应基础。
3、工艺生产优势
公司围绕“精益数字化、工厂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三化融合理念,持续推进正极材料生产工艺的升级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生产效率的提升。公司基于产品机理与设备原理的持续研究,秉承装备大型化、产线
柔性化的原则,通过对关键设备的机理分析与仿真模拟等手段,依靠MES、ERP等信息化系统,持续优化工艺
参数,提高生产相应速度,提升产品性能一致性,降低产线能耗,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正极材料智能产
线。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高精度计量控制、新型窑炉、大型化破碎设备等新装备调试与量产,大幅提升产
能效率、制造能力等指标。实现厂区屋顶光伏全覆盖,推进绿色低碳技术革新。持续改善成本管理系统与能
源管理系统,优化排产,提升产能利用率,提高质量异常响应速度,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积极推进AI技术
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建立工艺知识库,开发AI员工,分析生产数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完善
产线防错机制,减少人为干预误差,通过智能化改造推动人工成本降低,减少维修停机时间,不断提高工艺
与产线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以卓越的工艺技术优势为公司发展提供助力。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